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通假字的概念,掌握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方法。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 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和运用。

2. 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古今异义词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2. 第二课时:讲解通假字的定义、识别方法及运用。

3. 第三课时:实例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4. 第四课时:练习题讲解与总结。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说明已达到教学目标。

3. 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和实践,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对学生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通过实践提高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了解古代词汇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让学生深入研究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九、教学参考资源:1. 《古代汉语词典》:用于查找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定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

1.2 让学生掌握通假字的定义,了解通假字的使用规则。

1.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二、教学内容2.1 古今异义词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2.2 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2.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3.1 讲解法:讲解古今异义词的概念和识别方法,通假字的定义和使用规则。

3.2 举例法:通过文言文实例,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使用。

3.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介绍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的识别方法和通假字的定义使用规则。

4.3 举例:分析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实例。

4.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程度。

5.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检验学生运用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6.1 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6.2 通假字的常见类型:音同通假、音近通假、形声通假。

6.3 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七、教学方法7.1 分类法:对古今异义词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对通假字的常见类型进行分类讲解。

7.2 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7.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教学步骤8.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理解。

8.2 分类讲解:讲解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常见类型。

8.3 对比分析:分析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的变化规律。

8.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阅读中的问题。

九、教学评价9.1 分类问答:检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分类的理解程度。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八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译:脖子都因为此而僵硬了。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愉悦。

译:不也高兴吗?)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迷惑。

译: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4、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译: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5、是知也(“知”通“智”,明智。

译:这就是明智。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译:一切都没有。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译:才如点点繁星。

)8、尊君在不(“不”通“否”,译:您父亲在家吗?)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译:每天拉着仲永拜访县里的人。

)10、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译:在额头上贴花黄。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译:出门去看望伙伴。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译: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译:我难道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14、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译:全场静悄悄的。

)15、止有剩骨(“止”通“只”,“止露尻尾,止增笑耳”中“止”相同。

译: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二、古今异义词1、余忆童稚时(余:古“我”,今“剩余,多余”。

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

)2、盖一癞虾蟆(盖:古“原来是”,今“盖房,盖子”等。

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3、方出神(方:古“正”,今“地方,方块,方形”等。

译:正看得出神。

)4、怡然称快(然:古作助词“......的样子”,今“然后,天然”等。

译: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5、吾日三省吾身(三:古“多次”,今作数词。

译: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6、是知也(是:古作代词“这”,今作肯定判断词。

译:这就是明智。

)7、无何(无何:古“不久,一会儿”,今无此意。

)8、城市依稀而已(而已:古作语气助词“罢了”,今“不过如此”。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和古今异义词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古:面北朝拜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中考古文重点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

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

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

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

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

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1.而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研究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归类。

通假字是指在中国古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考试中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七年级的通假字包括“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止有剩骨”,“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对镜帖花黄”,“但手熟尔”,“XXX以杓酌油沥之”,“可爱者甚蕃”和“亭亭净植”。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的一词多义包括“舍”(舍弃、解除、消除、去消失、离开、时当时)、“日”(按时、天、太阳、岁月)、“为”(给、替、担任、做、被、成为、乐以。

为乐、乐趣)、“行”(行走、行出行)、“知”(了解、领悟、知道)和“意”(想、企图、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敌胁迫、攻击、敌人)。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XXX。

求闻之若此。

在古今异义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XXX舍去。

相委而去。

实词儿女指泛指小辈,包括侄女、侄儿;去指离开;委指舍弃。

现代汉语中,儿女指儿子女儿,去指跟“来”相对,委指交付。

这些词在古今异义中的差别细微,要注意区分。

出自《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期日中,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XXX回头看,期指约定日期,可以指表示可能、许可,三指数词,表确数。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论语》中经常出现。

弛担持刀,屠自后断其股。

弛指松弛,股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备考要诀】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

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

因为中考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

所以,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上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2.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

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词义。

一个字是否通假,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不能孤立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

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没有矛盾或者牵强附会之处,就不存在通假、古今异义的问题。

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文理不通,则就有可能是通假、古今异义现象。

3.解答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选择题时,要学会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正确答案。

【巩固积累】文言文中原本应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的“要”通“邀”,即“要”就是本字“邀”的通假字。

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代替。

它有三种情形:(1)完全同音。

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通“慧”,“聪明”的意思;“但手熟尔”(《卖油翁》)中的“尔”通“耳”,译为“罢了”。

(2)声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中的“胡”通“何”,“怎么”的意思。

(3)韵母相同。

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中的“见”通“现”,译为“出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中考古文重要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中考古文重要篇目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界限,这里是限制。

名作动。

(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动。

(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动。

(苦)其心志:使.......痛苦。

使动。

(劳)其筋骨:使......劳累。

形容词作使动。

(饿)其体肤:使.......饥饿。

形容词作使动。

(乱)其所为:使........乱。

形容词作使动。

《鱼我所欲也》一词多义1.而蹴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汇总及古今异义词分类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汇总及古今异义词分类

①不
②疑问语气词
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色彩,颜色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


刚刚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黑色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脏腑
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


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头发花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暴露,显露
忠义暴于朝廷。(《五人墓碑记》)


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躲避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初一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刚一开始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祖父
父亲的父亲
祖辈和父辈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会计
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人
会,聚会;计,商议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不必
用不着,不需要
不一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中原
黄河中下游地区
①原野
②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土地区
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示儿》)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虚词用法
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 烛之武退秦师
2、的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
二、之——代词
1、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
三、之——动词
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一、而——连词
1、连词,表承接,不译 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2、连词,表修饰,不译 夜缒而出
5、卒其不意 “卒”通“猝”,突然 6、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8、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显露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鸿门宴
1、皆为龙虎,呈五采 “采”通“彩”,彩色 2、具告沛公 “具”通“俱”,全、都 3、距关 “距”通“拒”,把手 4、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9、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同意 今义:有做某事的意愿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胳膊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11、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考虑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亡去不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3、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嫁娶的事
一、其——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的”“我 自己 ”“你的”“你” 失其所与 烛之武退秦师
3、指示代词,“这”“那” 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二、其——副词
1、表商量或希望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副词,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如果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及,比得上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获 鸿门宴 代词,你

文言实词之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之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 “女”通“汝”
二、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4)词义的弱化
(5)词义的强化
(6)感情色彩的变化
(7)偏义复词
1.
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 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例:将军战 河北,臣战河南。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 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当其时,巫行视小 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西 门豹治邺》
(4)词义的弱化:如“怨”
(5)词义的强化:如“恨” 。
(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爪牙”
(7)偏义复词:如浅深、出入、去留、国家
特别注意:
注意古汉语里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不要把单 音词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以古汉语单音 节词观之,它并非古今异义,但以现代汉语双 音词观之,它是古今异义词)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 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 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 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 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 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练习④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
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 今义:令人怜悯之意,中性或贬义。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 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 义词。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文言词语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完整)

常见古今异义词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
可以便宜从事
便宜:方便,适合
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 不过:不超过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部署:分部安排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文言实词之
——通假字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 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 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 代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骗人的话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饱的样子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东面而视
东面:脸朝东
常见古今异义词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多谢:多多劝告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反复:扭转并恢复 反而:返回,从而
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 方面:独当一面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方丈:一丈见方
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扁鹊望桓侯而还 (还,通“旋”)
举酒属客
(属,通“嘱”)
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于,通“吁”)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说,通“脱”)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在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大量的古代文言文。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字词用法而闻名。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存在着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用法及意义上有所不同。

此外,文言文中还涉及到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的使用。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古今异义词义对比在古代和现代语言中,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许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典”一词,在古代意为“规范、准则”,常用于表示法律、文化等方面;而在现代,我们更多地把“典”用于表示经典、典范等方面。

再比如,文言文中的“令”一词,在古代意为“使”,表示动作或命令;而现代汉语中,“令”多用于表示感叹或表示结果的词义。

这些古今异义使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更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以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

二、通假字的运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通假字,即一个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这种字的运用增加了文言文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草”,在某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木的总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读作“cao”,表示草原、旷野。

这种通假字的运用常常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对其进行正确理解,以正确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除了古今异义词义和通假字的使用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运用。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词类变化很灵活,能够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活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的“如”,既可以是动词,表示“像……一样”,也可以是连词,表示“如果”。

这种词类活用的运用增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排比句等。

倒装句常常用于表示强调或转折,增加语气的表达效果。

排比句则经常用于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后面带宾语。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名词“目”带宾语“陈胜”,用作动词。

以目示意)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带宾语“之”。

用作动词,用脚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名’’带宾语“其一处”,用作动词,说出) ②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革不挚。

(名词‘‘蔓’’和“枝”前面有副词“不”,用作动词.乱出蔓茎;横生枝节)③名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名词罾”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捕捉)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名词‘‘志’’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做标记)④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时前面肴连词“而’’或副词,有时前面既没有连词也没词。

例如: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剪。

(《冯婉贞》)(方位名词“前”前面有连词“而”,用作动词,向前跑来)(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名词“腊’’后面带宾语“之”,用作使动词。

使……成为腊,把……制成干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域”后面带宾语“民”,用作使动(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名词“宾客”后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4)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多带有比喻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等意思。

例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像犬一样)②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凭借,有“用……”或“依据……”等意思。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簸箕、土筐)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依照法律)③时间名词“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所以动心忍(rěn)性
D.荡胸生曾(céng)云
13.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14.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
录毕,走送之( )
左佩刀,右备容臭( )
错解:行走;臭气。
错因分析:没有积累“走”的古义,理解为“行走”;把“臭”理解成“臭气”是现在的含义,当然错了。
正确答案:跑;气味,这里指香气。
2.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便要还家( )
错解:要求或邀请。
错因分析:本题涉及通假字,错解一:因平时积累不够,误理解为“要求”;错解二:忘记写本字,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
6.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备选项似是而非,似同实异。这些句子都出自课文,我们可以回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经过筛选把错误的答案淘汰掉,最后留存的就是正确答案。答案是C。
7.下列各组词语均出自课文《桃花源记》,它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3.解答关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选择题时,要学会运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正确答案。
【巩固积累】
文言文中原本应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的“要”通“邀”,即“要”就是本字“邀”的通假字。通假字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代替。它有三种情形:
7.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宁可以急相弃邪。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见”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完全同音。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通“慧”,“聪明”的意思;“但手熟尔”(《卖油翁》)中的“尔”通“耳”,译为“罢了”。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没有”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公输》)中的“胡”通“何”,“怎么”的意思。
(3)韵母相同。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中的“见”通“现”,译为“出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C.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D.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解释句中的黑体词。
小惠未徧( )
4.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沿溯阻绝( )
(2)良多趣味( )
(3)直视无碍( )
(4)窥谷忘反( )
解析:这类题型要求用简洁的词句解释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考查的大多是考生翻译字词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判断出,第1题和第2题考查的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第3题所考查的属于通假字,不能以字面的意思去解释,应先写出本字,再解释其意思。第4题既考查了古今异义词又考查了通假字,要先辨析考查类型,再解答。答案为:1.(1)命令,派遣(2)冒着(3)诚信,信用(4)热水2.(1)犯罪(2)它的果实。3.“徧”通“遍”,遍及,普及。4.(1)顺流而下(2)真、实在(3)障碍(4)“反”通“返”,返回。
解析:古诗文默写中有些命题着重考查带有通假字的句子的默写。此题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题就涉及到对通假字“拂”“说”“那”的考查。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就容易写成“弼”“悦”“哪”,就会导致答题的失误。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正确答案:“要”通“邀”,邀请。
【考题透析】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3)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
(4)及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如探汤( )
2.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当然,除了以上的考查形式,学习课外文言文语段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此,同学们遇到时,应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课内积累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对语段作出正确的理解。这样才能顺利地读通文意,从而准确答题。
模拟训练版
一、通假字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爱汝至,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
5.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辨析通假字的选择题。阅读材料来自课内所学的《鱼我所欲也》,难度不是很大,根据积累一看便知答案为B项。A项中“辟”通“避”,躲避;C项中“乡”通“向”,从前;D项中“辩”通“辨”,辨别。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9.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食”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列句子中的黑体“亡”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亡何,其人亡。
C.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中考教练2009文言文阅读培优手册:了解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备考要诀】
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中考中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考查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所以,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背教材上的文言文,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2.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词义。一个字是否通假,一个词是否古今异义,不能孤立地判断,而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在上下文中能够解释得通,完全没有矛盾或者牵强附会之处,就不存在通假、古今异义的问题。如果按照字面解释文理不通,则就有可能是通假、古今异义现象。
C.春和景明D.吾谁与归
解析:这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先对例句进行分析,明确黑体词有什么特点,再以此为标准来分析,选择。在例句“宠辱偕忘”中,“宠”作“荣耀”之义,而现在一般为“宠爱”的意思,因此,“宠”是古今异义词。按照古今异义这一标准,经过筛选,我们可知,D项中的“与”和现在的意思没有变化,它不是古今异义词,其他都是古今异义词,答案是D。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6.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B.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D.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甚矣,汝之不惠。
D.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失误分析】
考生解答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考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是:关键字词含义识记不清。由于平时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脑海中的通假字印象不深,古义、今义混淆,加之古义使用频率较低,因而遗忘得较快,做题时常常是按词语的今义作解释,从而作出错误的解答。对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必须回归课本,抓紧抓实。积累是前提,运用是核心,只有会运用才能真正具备解答此类题的能力。
5.形同义异。即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其意义不完全一样。如:“虽然,公输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中的“虽然”古代是两个单音节的词,译为“虽然这样”;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一般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A.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竦”通“悚”,耸立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同“伙”,指同伍的战友
D.亡何,其人亡。
11.下列句子中的黑体通假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í)也
C.其真无马邪(yé)
D.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12.下列黑体通假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