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民间故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有过⼏个值得⼤书特书的⼤时代。
对于知识分⼦来说,这样的⼤时代有四个:先秦、魏晋、明末清初和⼆⼗世纪。
⼆⼗世纪短短的⼀百年间,其变化动荡的程度、周转复始的更替,⼏乎等于过去⼗个世纪。
在整个⼆⼗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
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代、五四⼀代、后五四⼀代和⼗七年⼀代、*⼀代和后*⼀代。
现将这六代知识分⼦作粗略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代:晚清⼀代最初出现在⼆⼗世纪中国舞台上的,是晚清⼀代知识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为代表。
他们⼤多出⽣于1865-1880年间,早年受过系统、良好的国学训练,有传统的功名,但为变法图强之故,已经⼗分重视西学的价值,但那些新知多是从东邻⽇本转⼿⽽来,常常显得⼀知半解。
从⾻⼦来说,这⼀代⼈的思想模式不外乎“中体西⽤”。
由于背负着⾃⾝千年之久的传统的重负,以及对西⽅焕然⼀新的⽂明本质的⼀⽆所知,晚清⼀代的知识分⼦在⼏不见光的⿊暗隧道之中艰难地爬⾏摸索,探求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存之道。
他们是思想的先⾏者、⾰命的先驱者。
但是,他们在社会变局之中的⾝份以及⾔⾏形成极⼤的冲突,“世纪末的悲哀”与“世纪初的迷茫”,使得他们⾎液⾥涌流着中华千年传统⽂化,笔底⼝中却充斥着外来⽂明的新思潮。
当晚清⼀代知识分⼦⾯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他们⼀⽅⾯寻求⽣命的价值及意义,⼀⽅⾯也竭尽知识分⼦“以天下为⼰任”的胸襟来关怀蜩螳的国是。
他们是跨世纪的⼀代,既是中国历最末⼀代⼠⼤夫,⼜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时代的先驱。
▲第⼆代:五四⼀代1915年以后,新的⼀代知识分⼦崛起了。
像鲁迅、胡适、陈独秀、李⼤钊、梁漱溟、陈寅恪、周作⼈这代⼈,⼤多出⽣于1880-1895年之间,是中国第⼀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
之所以说第⼀代,是因为他们不再⾛学⽽优则仕的传统⼠⼤夫⽼路,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已经有了⾃⼰的独⽴职业,⽐如教授、报⼈、编辑、作家等等,⽽且在知识结构上,虽然幼年也诵过四书五经,但基本是在不中不西、⼜中⼜西的洋学堂中得到的教育,后来⼜⼤都放洋⽇本或欧美留学,对西⽅⽂化有⽐较完整的、直接的认知。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3篇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3篇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本文是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欢迎阅读。
五四精神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一: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1.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
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姿态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五四运动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反帝方面,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权益的宰割。
在反封建方面,运动表现了“内惩国贼”的坚强决心。
斗争后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迫使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2)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他们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走上了为民主、科学而斗争的道路。
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前(一)时局1914年到1918年的欧罗巴大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
这一刻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痛苦与军阀统治下的沉寂。
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与黑暗中探寻光明,这是一段与暴风骤雨即将降临之前的沉寂。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辛亥革命在政治革命上的失败,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消亡。
旧的观念,旧的理教,已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关头,它也更容易成为新的利益阶层乐于利用的工具。
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旺了起来。
孔子——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先师,一时间又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尊孔、复古之风愈演愈烈。
这股风气也得到了当选者的大力推崇。
这个时候,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正在自己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前行。
尊孔复古对他来说,无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对于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来说,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也是他们面对绝望,唯一的出路。
精神的空虚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鸦片烟仍在中国的许多角落里蔓延这。
当时在中国弥漫着的复古之风,让留在紫禁城里最后一代君主,也闻到了味道,一些遗老遗少伺机而动。
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已经有人把民国三年称为复辟年了。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初年成立以后,因为袁世凯政权成立以后,实行专制统治。
社会上包括像袁世凯后来又要恢复帝制。
后来又有再早一点的张勋,后来有张勋复辟。
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同时又有社会上还有一种传统的,这种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
就认为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适应。
民主共和国制度不适应中国,中国还应该回到原来的君主皇朝的制度上来。
这种一时间思想认识也产生了模糊。
从1914年到1918年欧洲的大地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陷于相互厮杀。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
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
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
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巨人之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 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19年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 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
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 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 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 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 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 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认识 ①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②超越党派 界线,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
三、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 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 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 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 号召。指出,要按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 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 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 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 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 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 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一、孙中山一生的四次思想转变
高贵1品. 质从:“医人”到“医 国2伟.”从大“崇改高良的”爱到国“革情命怀” 3主与.义从时”“俱旧进三的民时主代义”精到神“新三民 4坚.从持“不依懈赖的帝民国主主义精”神到“反对帝国
主义”
永不从气“馁学的西革方命”到精“神以俄为师”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而且对文化思想,政治都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对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首先对白话文的影响。
新起的白话文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产物;它是文学上无产阶级、革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种不同力量在新时期实行联合的结果。
兴起的白话新诗的创作,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某些束缚。
出现了一大批白话新诗,如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伊默的《月夜》,后来的还有郭沫若的《女神》,一直延续到当代,白话诗成为了诗界的主体,白话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后来还出现了乡土小说和都市小说两大流派;左翼文学,这都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发展而来的。
不止新诗得到发展,还有很多文体得到了发展,如小说、散文、杂文、戏剧话剧等等。
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作。
此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还出现了逆流的流派,如鸳鸯蝴蝶派作品则改穿起了白话的衣装,在市民阶层中有所流传。
这些都说明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创造影响,它使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也大大的充实了中国文化。
它吸取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许多成分,同时也利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资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去完成先驱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中国意识的危机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从本书的题目上,大概可以了解到本书探讨的“中国意识的危机”应该与20世纪五四运动中的激烈的全面反传统主义有关,那么,这里的“意识危机”具体是什么?这样的危机延续了多长时间?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危机?怎样来解决这样的危机呢?这是我在读本书之前想到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基本上是对五四时期反传统主义的根源和性质的研究,因为作者认为反对中国传统的激进五四运动反映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所呈现的在文化认同方面的深沉危机,它也是导致后来在文化上和知识界中许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甚至数十年之后的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为出发点。
作者又是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三人进行比较研究来阐明五四的反传统思想。
作者首先对五四时期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根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两点:第一是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的解体,第二是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共同形成的观念。
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秩序自古以来就和中国的普遍王权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中国普遍王权把它们二者高度整合在一起,并且历代文人都在利用这两种秩序来巩固普遍王权的观念,最终的结果是儒教与王权思想的糅合,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支柱。
而在普遍王权的支配下,很少有人挑战传统,直至1840年以来,中国内部才开始了对传统的侵蚀,最后由辛亥革命结束了王权,也就意味着传统社会—政治和文化—道德的解体。
这个时期,在强烈民族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向西方学习,以为只有用西方的思想来代替传统才能救中国。
而随着袁世凯和张勋等人企图利用传统来复辟帝制,为他们服务时,更加激起反传统的意识,促成了全盘性反传统主义。
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令人很迷惑的一点。
因为作者说这不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而形成的,其根源还是一元论和唯智论思想模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者认为,尽管在西方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价值观曾发生过根本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传统思想模式依然顽强有力。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五四运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具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民族爱国和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革命先驱和知识分子,他们逐渐成长为中国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中坚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一、政治方面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它在思想形态上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议论多了起来,开始从醉翁之意和庐山谣的艳情故事中转到讨论中国政治和国家的未来,在这些议论中,他们明确地表达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的愿望。
由于这场运动,中国的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并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引领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它为追求中国民族独立和民主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一个新的社会时代展开了。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革命思想不断深化,呼吁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不断加强,中国的先进分子也逐渐增加,他们利用新闻媒体、书刊和创业宣传法等各种方式宣传进步思想,倡导革命和民主,提高了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和革命活力。
二、经济方面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对后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推动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文化艺术人才和商业代表人物,这些人在推进了中国的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将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其中,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代表是胡适、鲁迅。
五四运动的文化艺术家主张“以百姓之口、道百姓之心,发扬中国本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动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
在商业方面,五四运动中的商人代表人物有宋庆龄和郑曼青。
他们代表了中国近代企业家精神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注重研究经济理论,开创了新的经济思想,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
20世纪中国历史大事纪要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深刻的一个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众多重大事件。
本文将概述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和里程碑事件,展示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巨大转变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地位。
一、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千年帝制走向共和。
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桎梏,开创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这次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抗议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
五四运动成为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象征,促进了中国的学术文化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三、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这标志着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并拉开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帷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实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但随之而来的北伐战争以及中国社会的混乱局势凸显了中国仍然面临的巨大困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近现代史上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同时也在国际上确立了中国的正当地位。
五、“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十年,是毛泽东推动的一场政治运动。
这次运动旨在重塑中国社会和政治体制,但最终导致了混乱和浩劫。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遭受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巨大破坏,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和财产。
六、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系列政策的集合,被称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合作,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场群众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场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抗情绪,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对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
一战结束后,中国没有获得在凡尔赛和约上的应有权利,外国列强又继续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殖民剥削,使中国处于一种失去主权的状况。
同时,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明显加剧,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学生、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也在积聚。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在当年的五四北京学生运动,由对于巴黎和约的反感而引发。
5月4日,一群学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前集合,遂举行了一次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中的学生高呼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袁世凯政权,并提出“外争主权,内强民生”的口号。
这场运动迅速扩大,传到了全国各地,并形成全国范围的声援运动。
五四运动于5月4日在北京爆发后,迅速扩大到了各大城市。
各地动员了学生、知识份子和工人阶级,展开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和罢工活动,要求政府推进国家独立、民主和自由的重大变革。
随着运动的逐渐发展,五四运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即“五四文化”。
五四文化是一种推进现代化、借鉴西方文化、摒弃传统文化的、富有理性和开放性的思想文化体系。
五四文化发展了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推进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掀起了走向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思潮。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改革开放的基础。
总的来看,五四运动的爆发,揭示了中国人民对于旧体制的强烈的反抗意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五四运动是对于旧体制的一次强烈冲击,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现代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
(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个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实现后一个任务开辟道路。
因为不首先推翻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国资本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和自由的发展;就不可能解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村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句话,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
而在这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而又艰苦曲折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是这个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
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从1840年就开始了。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爆发前的80年里,主要是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这些斗争对于粉碎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固然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来还是先后归于失败了。
而从五四运动到今天的这80年里,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斗争,虽然也曾经历过若干的曲折和反复,但是从根本上说来却是走上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经过30年的奋斗,中国赢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真正地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这个革命的胜利还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使一个极度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如果联系着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总进程去观察和思考,我们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四运动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她在中国人民为实现独立和富强这两项神圣的历史使命而进行的斗争中所起的伟大的历史作用吗?(二)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的政治运动,也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化运动。
历史论文-论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内容摘要: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这便是五四运动。
本文从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来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肯定了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成功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
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
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
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
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
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
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
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
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
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
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
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
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
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谈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摘要:1919年5月4日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线而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的宣言。
学生的爱国行动虽然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但是它也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及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也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五四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五四运动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现实意义一: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背景(1)政治环境。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而国际方面,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
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经济环境。
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在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停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荡时期,中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学生运动,更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起源五四运动于1919年爆发,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获得列强对于领土主权的承认。
此前,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下,国内外压力逐渐积累,民众的不满情绪渐渐增加。
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种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二、运动特点与表现1. 学生运动的崛起五四运动始于北京的学生示威,很快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学生们借助报纸、演讲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他们对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向往,以及对于国家独立和强大的追求,成为运动的核心理念。
2. 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五四运动的中心诉求之一是反对列强的不公平待遇和封建传统的束缚。
运动中的学生们大声疾呼,要求列强对于中国主权的承认,并掀起了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浪潮。
同时,他们也借机对传统文化和僵化体制予以质疑和拒绝。
3. 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在运动中,学生们呼吁推翻陈旧的文化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主张民主自由、科学进步和现代思想的引进。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青年学者开始提出文化革新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影响与启示1. 彻底改变思想观念五四运动为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
学生们对于封建主义、儒家思想和旧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于西方文化和知识大胆接纳,为中国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这种新思潮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2. 引领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思想触角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对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运动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批积极探索现代化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倡导民主、科学与进步,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步。
323323323高中历史第14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案
1.政治: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事件共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抗战及反对美国和蒋介石的政治军事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经济: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发展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渐萎缩后,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而同一时期解放区的根据地经济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壮大起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及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第14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3.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1.背景(1)日本侵华:1915年1月,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的失败: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2)从指导思想上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从革命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2.概况阶段时间城市主力形式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起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第二阶段1919年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发生在中国历史的特定背景下,从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现代化的期许。
本文将从性质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揭示和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思潮的集中表现,以“救国、强民、自立、自由”为宗旨,主张“民主、自由、平等”、“科学、民主、实用”等前卫思想和文化观念,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
其性质表现如下:1. 反对传统文化和旧道德观念。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提倡“去儒释道,吸取西方文化精华” 。
认为传统文化和旧道德观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必须通过新文化和新道德的创造来进行改造和更新。
2. 支持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自由、平等”,通过欧美新思潮的借鉴,积极推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思维。
强调科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希望通过科学思维和技术手段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扭转中国社会的衰败命运。
3. 推行近代文学和艺术。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文学和艺术的重要起源,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推行白话文运动,反对文人语言和文言文,主张近代文学和艺术的创新和变革。
同时也借鉴西方的新文学和新艺术思潮,吸收艺术的创新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文艺事业的开展。
4. 注重知识分子和教育改革。
新文化运动注重知识分子的作用,并致力于教育改革。
认为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提出了新教育观念,主张新式的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具有现代文化和科学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5. 批判民族危机和封建社会。
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认为封建思想和制度是挡在中国社会前进路途上的主要障碍。
借由科学、民主、自由的理念,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民族解放和文明进步。
同时,强调要发扬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切忌把外部因素作为主要的改变动力。
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以及伴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些变革和革命塑造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面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年代为线索,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南京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次革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揭开了现代化进程的序幕。
1919年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1919年,巴黎和会将原本属于德国的山东权益转交给了日本,这引发了愤怒的反日浪潮。
大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走上街头抗议,并呼唤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解放,倡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以实现新民主主义为目标,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道路。
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力量,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4-1935年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
1934年,红军被敌人包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期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和远征,红军最终在1935年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是对困难和艰苦条件的顽强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斗志和革命精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胜利,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80年了。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力量。
它所昭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五四运动——时代的号角人民的胜利五四运动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
它以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而成为时代的号角。
各阶层人民在运动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
五四运动以人民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20世纪初,中国成为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对象,处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境地。
由于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对中国的争夺,主要在日、美之间进行,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为甚。
这种形势至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几年变得愈加严峻。
1914年,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占中国的大好时机,当时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日置益,还未上任,便得意洋洋地说:“战则大妙!”而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任日本帝国主义的摆布。
1914年8月,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8日,日本军舰出现在我国青岛海面;15日,日本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将胶州湾德国租界地无条件地交与日本接收;23日,日本对德宣战;派军在龙口登岸。
以后,日本又不断增兵。
至1915年,日本不仅拒绝从山东撤兵,反而进一步提出灭亡全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各项秘密条约,据此,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大大超过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并通过袁世凯、段祺瑞卖国政府取得了在中国政治、军事、财政等更多方面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
因此,救亡图存成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
面对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危亡的形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在寻求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的路上,出现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忧患意识的先进人物。
他们首先从文化心理层面启发中国人民的觉悟,将救亡与启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15年9月,以《青年》(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杂志创办为标志,开始了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的新文化运动。
不过,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法兰西的启蒙运动。
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救亡、反帝、反封的特点。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2号上发表的文章即名为《我之爱国主义》。
李大钊为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写下《警告全国父老书》,大声疾呼:“万一横逆之来,迫我于绝境,则当率我四万万忠义勇健之同胞,出其丹心碧血,染我黄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还阐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说:“自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家而不爱”(《李大钊选集》,第85页)。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2版,第1469页)。
从《新青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寻找的足迹。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
优胜劣败,理无可逃。
”(《青年》第一卷,第三号)李大钊也曾接受过进化论思想,并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号召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他人之国,既依其奋力而造成,其间智勇,本不甚悬,人亦人,我何弗若?”(《李大钊选集》,第31页)。
在五四运动爆发前,进步思想家们曾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鼓舞人们为催青春中国之诞生而奋斗。
针对辛亥革命后中国还没有民主政治、依然是专制统治中国、较多的人思想蒙昧和落后的状况,《新青年》还提出为民主和科学而战斗的口号。
1916年至1918年间,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李大钊的《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与孔子》,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等文章,以其鲜明的反封建特征影响于全社会。
除《新青年》外,这一时期在思想启蒙方面产生较大影响的刊物还有《每周评论》、《晨报》副刊、《国民》、《新潮》、《湘江评论》等。
可以说,“五四”前期的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家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引发了新旧文化的猛烈撞击。
这一点,《新青年》说得很清楚:“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救亡唤起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两者相互促进。
当五四爱国运动到来时,启蒙运动中的先进分子都成了爱国运动中的骨干。
毛泽东评价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七大”工作方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四”是一个历史时期,它的内涵和外延,无论是爱国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都是很丰富的,时间也是较长的。
仅就爱国运动本身来说,它也包含着五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5月4日天安门集会、东交民巷请愿、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的行动。
第二个高潮是5月19日挽留蔡元培、反对安福系掌握教育权的行动。
第三个高潮是6月5日开始的上海罢工、罢课、罢市运动。
第四个高潮是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斗争。
第五个高潮是6月28日拒签《巴黎和约》的斗争。
这五个高潮的出现,是五四高亢爱国诗篇的五个乐章,是人民群众的胜利,反动势力的失败。
五四爱国运动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仅就反对在巴黎和约签字来说,即能说明这一点。
当时报载:“据说28日那一天,各专使的寓所满被侨法的中国工人和学生围住了,不准专使出门,扬言如果出门,当扑杀之。
吾们(指工人、学生)已预备了:每一个专使的命用三个人的命去偿他。
这预备偿命的人已开了名单,不管要出门的专使是被谁打死的,这预备偿命的人总去偿命。
因此专使不敢出门。
28日未曾列席,这与官电的报告都说28日专使没有出席,是很近似的。
”这条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呢?《顾维钧回忆录》中说:“在巴黎的中国政治领袖们,中国学生各组织,还有华侨代表,他们全都每日必往代表团总部,不断要求代表团明确保证,不允保留即予拒签。
他们还威胁道,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顾维钧是当时中国代表团的主要代表,看来,上述消息是可靠的。
以上五个高潮,只反映了几个中心地区的情况,远远不是运动的全貌。
事实上,在全国许多地区包括各省的中小城市,甚至一些村、镇(如山东),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爱国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
许多爱国华侨在不同地区,也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国救亡运动。
从参加的阶层看,也是十分广泛的。
真正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
工人、学生、商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士都投入到爱国运动中来。
理发工人关门罢市,门首贴着告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
说书、唱戏的,各种游艺场一律罢唱。
有的艺人还配合爱国运动,编写新的书词,以文艺形式进行宣传。
在当时天津各界印发的许多传单中,有一张题名为《一得之愚》的传单,落款是:“李孟氏典衣刊布”。
是说一位家庭妇女,依靠典当衣服换来的钱,印刷爱国传单。
由此可见五四爱国运动的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这就是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并在她的指导下,开始了伟大而又艰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五四运动是人民的胜利。
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是因为,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近代与现代,在西方是一个词:modern。
不论怎样称谓,现代化大体上指的是:在经济上从封闭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在政治上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应该具有与政治、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
概括起来,就是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不再混用近代、现代,而统一使用现代化这一史学界大体认同的概念。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启动,应该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如毛泽东所指出: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67页)开始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此后的一切独夫民贼复辟帝制的企图都不能不归于失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这是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制定的工商业政策作用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辛亥革命(包括“二次革命”)在政治、军事上是失败了的。
政权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使革命党人陷入极大困境。
历史的教训使一些志士仁人认识到: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的觉悟问题。
他们通过办报刊,启发人们,唤醒人们。
因此,陈独秀把他发动的这场运动称为国民“最后之觉悟”。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正是在这样一种大潮下,马克思主义广泛地在中国传播,并迅速地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这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正是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当年——1919年10月,把他的革命党正式改为中国国民党,并重新提出他的三民主义。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运动给与他的影响,他在1919年6月18日《复蔡冰若函》中说:“文著书之意,本在纠正国民思想上的谬误,使之有所觉悟,急起直追,共匡国难,所注目之处,正在现[在]而不在将来也。
试观此数月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之功?故文以为灌输学识,表示吾党根本之主张于全国,使国民有普遍之觉悟,异日时机既熟,一致奋起,除旧布新,此即吾党主义之大成功也”(《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版,第66页)。
正因为孙中山给予五四运动如此高的评价,因而他对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集合了运动中的大量先进分子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促成了1924年1月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正因为这次国共合作,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大革命”,出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
这场“大革命”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五四运动前后(1914—1922)中国资本主义较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