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绪论

经济地理学绪论

03
区域与空间经济
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的定义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 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具有相对完整的经济结 构、地域特色和相对独立性,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的形成与
发展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各 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流动、聚集 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系统。
区域经济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基础
01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空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
支撑,是空间经济发展的前提。
空间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02 空间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区域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的相互促进
03
区域经济与空间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经济地理学者参与城市规划,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建议,提高 城市运行效率。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分析城市内各产业的分布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政府制定产业布局政 策提供参考。
城市交通规划
研究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关系,提出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缓解城市 交通拥堵问题。
经济地理学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产业转移与升级研究
人力资源
指一定时期内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口总和,包括劳动者的数 量和质量。
环境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
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自然景 观。
社会环境
指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包括城市、 乡村、社区等。
生态环境
指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1、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2 、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16
五 经济活动与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p33
1 区位和位置的影响因素
区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位置是一个地理学概念,两者均是体现和 反映事物的所在地。经济学从利润角度出发,对区位进行了深入研 究,地理学相对落后,位置概念没有形成深刻的系统理论。
2 区位因子:
运费因子-—距离、运输方式
成本因子--
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土壤学系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数理地理学地图遥感计量数字地理等等ptp课件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理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各国经济地理学省区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物流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公司跨国联合公司企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提法五花八门其实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在生产或经济的空间差异及与环境的关系几个问题上做文章
前苏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必需要由 地理学家担任。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征。
.
15
(二)与相关(邻)科学的关系
1.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是地理科学中的第三级分类, 是属于人文地理学中一个最重要的部门,得到特别重视和重点发展。
2.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理论认识基础(要深) 3.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理论实践根据(要好) 4.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实践手段(要懂) 5.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
②综合性任何空间尺度上的人类经济活动,都是人类与人类生存环 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受 到诸多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共同作用和制约,因此是一个开放性 的巨系统,是一个极端复杂的有机的生命体,只一个因子的作用被 忽略或考虑不周都会产生不良的耦合作用反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 经 济 地 理 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β越大,说明交通网络越发达。

=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β表示交通网连结度)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D i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VE =β∑==n j ij i D A 1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8、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区论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15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
商业


住宅

工业
/
距离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分化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
杜能圈形成机制
地租曲线: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
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
观点: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以追求最大的地租
收入为目标——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 物进行种植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27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核心思想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在既定假设条件下,依据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益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端点经济区位理论: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送达价格:是生产费和运费之和,可用从生产地向 外呈放射状的等送达价格线来表示。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32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三、廖什的区位理论
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小结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 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即市场区形状是蜂窝状的正 六边形“面”状市场。 ▲韦伯学派的“点”状市场
➢规模经济:也称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指生产部
门(工厂或企业)随着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规模的不 断扩大,其单位产品成本不断降低,收益递增的一 种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 14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三个基本)交通网;交通流;地域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费成本:因运输方式不同
因定价制度不同——距离比例运价; 区段运价;远距离递减运价;均一运价。( 图 )
交通便捷程度:连结度(贝塔指数)、通达度(通
达指数和分散指数)
完善的交通网提高了区域地理可进入性
2022年9月19日1时46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发展和影响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给出一些经济地理学的复习资料,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 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该理论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地理集中发生在资源相对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大城市都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在地理集中与分散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选择问题。

根据该理论,企业在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到成本、市场、交通等因素,并通过在不同地方的设立来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布局会发生变化。

该理论探讨了为什么一些产业在地理空间上会发生迁移的原因,例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4.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企业密集分布的现象。

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特定产业会聚集在某些地方,如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汽车工业区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1.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数据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例如,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可以分析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情况。

2. 实地考察与调研:实地考察和调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可以通过走访企业、观察现场和访谈相关人员等方式,深入了解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实际情况。

3. 经济地理学实践案例:许多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得以验证和完善,源自于实际的案例研究。

例如,中国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以其。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 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括第一产 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 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 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 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 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 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工 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 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 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 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 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 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 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 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 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 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 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 条件利用,等等。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 下分支学科: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绪论一、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地理学的学科体系:1、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2、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3、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4、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件552P)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基本原理
课第
经济活动(企业)区位选择原理与方法
程二
内篇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多部门企业区位选择

结 构
第 三
区域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空间组织原理与方法
篇 区域经济活动地
理空间组合方式
区域经济系统分析
区域经济活动地理 空间组织优化
原理应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决策









人-地复合系统
物流
人类经济 活动系统
人流 信息流
地理环境 系统
元素(组成)
结构
状态
过程
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
农工 业业 地地 理理 学学
交 通商 运业 输地 地理 理学 学

游 地



通论经济地理学
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 个分支。它是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高度综合和概 括。它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一般原理,既讨 论经济活动的区域选择,也探讨区域整体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还包括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 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以及发展趋 势等。
企业(公司)地理学
企业(公司)地理学是针对一类特殊的经济活动 体系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来讨论的,它着重研究企业增 长与空间扩张、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空间结构、企业 区位选择和区域企业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等问题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体 系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分支学科。包括:农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旅游地 理学等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彼此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进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转变。

从偏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转变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和谐进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进展问题。

最后再进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世界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转变。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要紧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世界性经营进展。

(3)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标准性分析:从某一大体命题动身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式探讨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阻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在区别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进展中人们加倍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进展经济和爱惜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熟悉,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加”以爱惜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进展上来。

(2)全世界与地址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进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二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进展的关系直接阻碍(技术、治理、产业关联)间接阻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6.区位:要紧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概念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大体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国内学者的观点
• 张迪祥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特点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 吴传钧 “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 以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仍然是生 产的地域布局体系”; • 陈才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经济地域系 统的科学”; • 董明辉 “经济地理学应该是研究产业分布及其地域 经济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发展条件和规律的科学”; • 金其铭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结构 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 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等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 欧洲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 尝试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 瓦伦纽斯(1622~1650)德国地理学家。早年 学习哲学、数学、物理学和医学。后迁居荷兰, 研究地理。首创地理学分类,将地理学分为普 通(或通论)地理学和特殊(或专门)地理学,前 者研究地球总的情况,解释各种现象的性质, 后者描述每个国家的结构和位置。著《普通地 理学》内容包括4个方面:数理地理、气象学、 水文地理和地形,有许多精辟论述,影响地理 学一个多世纪。 • 奇泽姆 商业地理学的创始人。他著有《商 业地理手册》,多次再版,成为地理名著之一。 他用大量的世界贸易资料阐述了贸易的地理规 律。最后家产无数。
• 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 家。《地理学》在斯特拉波去世前不 久完成,除第7卷外全部保存下来。该 书第1、2卷为绪论,讨论了以天文学 和几何学为基础的数理地理以及研究 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地理学,第3~17 卷分论当时欧洲人已知的世界各地区, 按政治单元进行区域描述,内容包括 自然特征、物产、城市、居民及其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其中8卷写欧洲, 6卷写亚洲,另一卷可能写利比亚(今 非洲,即第7卷)。《地理学》是西方 古代地理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对西方 地理学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由李小建所著的一本经济地理学教材,其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的复习要点的总结。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理条件论、开发中心论、扩散论和短缺地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机制。

第三章:城市与产业区位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和产业区位的关系。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产业区位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第四章:交通与运输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运输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对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区域经济地理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发展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也能够改变地理环境。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第九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发展受到人口、产业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十章: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一本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角度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规律A 经济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B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关联的(结构关系)?C 经济过程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D 经济活动该怎样再分布,依据是什么?研究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协调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静态、动态)角度二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学科。

包括组织的原理、过程、方式等。

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关系等具体四个方面内容:(见P4-6)二、经济地理学的特性(一)地域性体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现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即地域性,离开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就失去了地理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存在差异、存在分工协作(二)系统性 1.集中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2.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大系统与外界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该系统是一个可调节改变其状态的可控系统可随其中某子系统或某要素的改变而改变第二章经济活动一、经济活动的概念经济活动是与经济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包括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活动。

1、微观经济活动----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研究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2、宏观经济活动----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决策)构成的过程。

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二、经济活动过程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传统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再生资源三、经济活动特征1、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
本文在深入分析陕西省对中心城市研究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心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阐述了中心城市运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趋势,介绍了中心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最后联系西安的实际对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切合实际又具有一定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中国的经济区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为因地制宜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

每一个经济区,应根据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扬长避短,发展一个或数个具有全国或区际交换意义的专门化部门以及辅助性部分,自给性部门和基础设施,使区内国民经济个部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

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结合的程度,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经济区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有的经济区已建成高度发达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只能称为“后备经济区”或“正在形成中的经济区”。

一个高效能的经济区是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当地自然、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并和区外保持畅通经济联系的经济实体。

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两类。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考察的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信能力、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7大指标。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为北京(首都)、天津(环渤海,北方)、上海(东部)、广州(华南)、重庆(长江上游地区);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沈阳(东北)、南京(华东)、武汉(华中)、深圳(华南)、成都(西南)、西安(西北)。

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以多职能综合性为主,除包括生产、服务、金融和流通等作用外,大多是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

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学界通常把对国家或省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基地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称作中心
城市,它们构成了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对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咨询专家周立群说,国家中心城市的确定,将是中央的战略性决策要义和重要棋子。

一个国家的地位不是由某一区域大小来定,而是由特大城市的地位所决定。

换句话说,国家中心城市好比是国家经济的聚宝盆,任何发达国家都会建立相应数量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

如德国有柏林、法兰克福,法国有巴黎、马赛、里昂,美国也有十多个“国家中心城市”。

西方国家的中心城市,通常指在一组相互接近、联系密切、不同规模的城镇群体中,一二个规模最大或位置
中心城市:适中的城市,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它们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其主要途径为:
①进行生产的分工、协作和扩散;
②通过流通,互通有无,促进竞争,形成优势;
③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人才培训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为此,中心城市必须适当超前发展,同时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一定的城镇体系作保证,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城镇有专业
分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中心城市也是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网络型的经济区的核心与基础。

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以主城区和卫星城为基本格局,主城区北跨、东拓、西接、南融;以西安钟楼南北线为中轴,以渭河水脉为核心,以秦岭和北塬绿脉为生态屏障……”日前,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在修订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09-2020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获悉,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区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大西安都市圈总人口1280万人。

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的范围大致清晰可辨:东到灞桥,西到咸阳,南到秦岭,北到高陵,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

关键词:目标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西安,是中国西部三大先导性经济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是引领大西北发展的龙头。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规划》明确,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关键词:都市区规划以主城区和卫星城为都市区城镇体系基本格局;加快主城区北跨、东拓、西接、南融的步伐;以长安龙脉(西安钟楼南北线)为中轴,以渭河水脉为核心,以秦岭和北塬绿脉为两大生态风光带,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以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为灵魂、以“八水绕长安”的生态景致为胜景,以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为支撑,承文脉、塑龙脉、强绿脉、显水脉,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为一座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人文之都,一座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的高效便捷之都,一座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魅力和谐之都。

都市区规划:包括西安市除去周至外的行政辖区,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总面积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32万人,城镇化水平65.5%.至2020年,规划都市区总人口12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0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86.7%. 都市区城镇体系以主城区为核心,外围组团分担产业功能,卫星城带动次区域全面发展的“一核、四组、七个卫星城”城镇结构。

我觉得对陕西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加速壮大区域产业
竞争力;
2.不断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程;
3.加快建设陕西各大物流中心,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提供
一流的现代物流服务;
4.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为加快陕西经济发展强有力
的资金和资本支持。

成绩为:B 崔晓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