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8d37711ed9ad51f01df2d6.png)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2a86a638e9951e79b8927f5.png)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唐永云
❖急危重症护理学 ❖ 其实是两门学科,急救护理和重症护理, 但这两门课又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以急诊急救护理为主,还有部分危重症 的护理知识。 ❖急诊和ICU是最早专科化的科室。 ❖有趣的,吸引人的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 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 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 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 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学科。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国外培训:
正规教育+实践+继续教育
1、学历学位教育 2、护理继续教育项目,在职培训 3、专科培训,参加培训后获得专科证书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如美国
1、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设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 )课程。 2、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 确定优先事项、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 救生干预、创伤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 、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
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 危重症只是将危重病人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 病房或急救室,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80年代:
从大城市开始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 各地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1982年,协和设立第一张ICU病床 1984年成立ICU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圣经》(公元前1300年)
急危重症护理学 绪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8b476a59ff00bed5b9f31dda.png)
绪论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伴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抢救创伤病人、治疗危重病人、降低各种灾难事故的死亡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30年来,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发展及社会需要的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护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护理学的进步。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研究的范畴(一)院前急救院前急救(Pre-hospital care)是指急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呼救、现场初步复苏、途中监护和安全运送。
院前急救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为进一步诊治打下基础。
首先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恢复基础生命体征,再根据病情和现有条件采取输液、止血、止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措施,借助通讯联络工具向急救中心呼救并通报病人的病情。
在转运途中连续监护和救治,为病人继续治疗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做好急救知识和初步急救技能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使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首先给病人实施必要的初步急救。
科学的管理体系,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急救通讯、调度、指挥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院外救护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医院急诊救护医院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是接收、处理日常急诊就诊,及对院外转送的急诊危重病人进行院内救治的重要场所。
急诊科应有完善的急救仪器与设备。
急诊救护人员需经过专门而系统的培训,掌握精湛的急救技术和多学科知识,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熟悉相关的法律和卫生法规。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729a3ae009581b6ad9eb03.png)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 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 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 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 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 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 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 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 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 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 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1. 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 教学培训3. 科研4. 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 (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 的任务:1. 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 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 、综合ICU 、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6628e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6.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念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危重病人抢救与护理的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教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这既适用于日常的急诊医疗,也适用于大型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是指对急、重、危伤病员在进入医院前所进行的医疗救护,包括伤员现场的医疗救护、运送及途中监护等环节。
4.心搏骤停指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解或去除衣血缺氧。
5.多发伤: 同一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造成2个或2个以上部位的创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诊科救护③重症监护病房救护④灾难救护⑤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管理和科研2.(一)院前急救的特点①社会性及随机性较强②时间紧急③流动性大④急救环境条件差⑤病种复杂多样⑥以对症治疗为主⑦体力强度大(二)院前急救的原则院前急救总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先重后轻”。
①立即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区②先救命后治病,先救治后运送③急救与呼救同时进行④争分夺秒,就地取材⑤保留离断肢体和器官⑥搬运与医护一致性⑦加强途中监护并记录病情3.急性左心衰竭病人取坐位4.这个题了解心搏骤停后,心泵功能丧失,血流停止,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缺血缺氧,但体内各办概还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
正常体温时,中枢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最差,所以在缺血、缺氧时最先受到损害的是脑组织。
一般心搏骤3~5s,病人即可出现头晕、黑朦;停搏10s左右可引起晕厥,随即意识丧失,或发生阿-斯综合征,伴全身性抽搐,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可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心搏骤停发生20-30s时,由于脑中尚存的少量含氧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可呈断续或无效呼吸状态,伴颜面苍白或发;停搏60s左右可出现瞳孔散为停搏4-6min,脑组组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数分钟后即可从临床死亡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e5958a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e.png)
急危重症患者家属的护理
急诊分诊
急诊护理评估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严重创伤
常见急症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急性中毒
常见危急值
危重症患者评估与系统功能监测
多器官功能障碍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与镇静
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与预防
常用急救技术
机械通气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应用与护理
目录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是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内容
主要以在职教育为主,安排急诊和危重症抢救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近年,研究生教育形式也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形式。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理论教学:急诊或急救、危重症监护的所有内容、学科发展与专科护士发展趋势、循证护理、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教学形式:理论讲座、病例分析、操作示范、临床实践。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1980—1983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的文件,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开始建立20世纪8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性ICU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初,急救护理进一步发展,危重症护理形成雏形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休克病房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20世纪50年代,危重症护理日益成形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形成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美国巴尔的摩医院建立了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为重症监护病房60年代末,大部分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ICU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3e77528762caaedc33d48e.png)
• 我国院前急救主要模式
独立型
院前型
依托型
指挥型
二、医医院院急诊急科诊(科h救osp治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
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 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 类伤、病员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此外,还经常承担各种类型灾害事故的紧急救护 任务。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最早的“监
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真正的ICU,现代仪器集中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 一个部门,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卫生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 的文件后,北京、上海等地才 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 急救中心,开创了我国急危重 症护理学的初级阶段。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国1际854急-1危856重年的症克护里理米学亚战的争起期源间,与前发线展的英国
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F. Nightingale)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 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 的重要作用。在救护伤员的过程工作中,南丁格尔首 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 点。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 雏形。
5.普及急救知识
院前急救的转运模式
通讯、运输和医疗(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 的三大要素。
国际院前急救主要有美-英模式和法-德模式,我国 主要借鉴法-德模式,即院前急救包括急救小组现场 治疗、送院继续治疗,医疗小组由专业的急救医生、 护士、驾驶员等人组成,急救内容不仅仅限于对症 治疗,还包括药物治疗等。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1e83e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c.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3)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二)我国急危重症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 (4)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5)(一)院前急救 (5)(二)急诊科抢救 (6)(三)重症监护 (6)(四)急危重症护理培训 (6)(五)急危重症护理的科学研究 (6)三、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7)(一)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7)(二)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与资质认证 (8)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10)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与任务 (10)(一)院前急救 (10)(二)医院急诊科救护 (12)(三)重症监护 (12)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2)(一)国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2)(二)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14)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是研究各类急性疾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各种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与科学管理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促进急危重症患者维待生命健康、减少伤残和快速康复,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伴随着急诊医学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名称由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演变为急危重症护理学,其内涵也不断拓展,现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年代,1854-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率领38 名护士前往战地实施救护,通过将重伤员集中安置在靠近护士工作站的病房、加强对环境的消毒处理及营养支持等手段使前线的英国伤员病死率由42% 以上降至2%, 充分体现了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b72f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d.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课件•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技术•重症患者的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与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的伦理与法律责任01CATALOGUE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专业、高效的护理的学科。
定义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时间就是生命,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特点定义与特点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及时的抢救和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挽救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缓解家属压力专业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缓解家属的焦虑和压力。
030201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于二战时期的战场救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历史回顾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急危重症护理学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高科技应用和人性化服务。
发展趋势未来,急危重症护理学将更加注重预防和康复,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未来展望急危重症护理的历史与发展02CATALOGUE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问题。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了解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状态。
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是否存在缺氧、呼吸衰竭等情况。
测量血压,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血管状态,判断是否存在休克、高血压等问题。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分数越低表明病情越严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综合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期死亡率。
简明病伤严重度评分(SIRS)评估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等方面的指标。
病情严重度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确定护理问题,如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等。
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护理诊断03CATALOGUE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术总结词心肺复苏术是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的关键技术,需要熟练掌握。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7f82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6.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关于护理患者在急危重症情况下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学科。
这门学科是在护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一系列临床疾病和情况,如心肺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和重症监护等。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是最关键的人员之一。
他们不仅需要提供基本的生命支持,如氧气和药物治疗,还需保持患者的安全,稳定和舒适,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高效地协调医疗团队,并进行各种复杂的护理技术和处理,这些技术和处理包括动脉插管,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气管切开等操作。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需要紧急迅速的反应能力。
他们必须能及时识别并判断患者在病情变化和转移中的症状和体征。
他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窘迫、心跳加速、血压下降、多器官衰竭等症状,以及肌肉抽搐,意识丧失等危险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护士必须迅速采取措施,识别问题,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能够协调医疗团队,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协调的医疗护理。
他们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的成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医学和护理治疗。
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他们需要确保患者受到最优质的医疗护理和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
他们必须使用适当的药物和设备,以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它要求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快速反应和及时的判断能力,以及有效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情况。
这样,他们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护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包含许多重要的护理处理和技术,这些护理处理和技术对于患者生命的支持和重症监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护理处理和技术。
1. 呼吸支持:在急危重症情况下,护士必须提供最佳的呼吸支持。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7e44c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b.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一、引言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专门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实践和研究的学科。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在疾病或创伤等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进展迅速,需要及时救治的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对患者的快速评估、准确诊断、及时干预和全面的护理,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进行深入阐述。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医学、护理学、急救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性: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全面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以便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3.精准性:急危重症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状况容易发生变化,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精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协同性:急危重症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救治任务,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特点急危重症护理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急救技能: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以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
2.重视团队协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急危重症护理学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起高效的沟通与配合机制。
3.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需要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综合评估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4.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急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紧急情况和疾病折磨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急危重症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80fcaadfd0a79563c1e72e7.png)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一节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与适于急诊医学及危重症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它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涵义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朔到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在救护伤病员的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患者恢复病房的优点。
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
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伤员。
二战以后护士短缺,迫使人们将术后患者集中在术后恢复病房救治,明显的救治效果使得到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北欧发生了脊髓灰质炎大流行,许多患者因呼吸肌麻痹不能自主呼吸,而将其集中辅以“铁肺”治疗,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效果良好,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此后,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一章绪论)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94acd0102de2bd960588db.png)
院前急救的原则
1. 先排险后施救 : 是指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环境评 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导致的意外事故 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救护;如为有害气体造成 的中毒现场,应先将病人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 者与伤病员的安全。
先重伤后轻伤 : 是指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者。但当 大批伤员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应在 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伤病 员。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 1854-1856年俄、英、法、土耳其在克里米亚交 战时期,前线战伤的英国士兵死亡率高达42%以 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 死亡率下降到2.2%,这充分说明了急危重症护 理工作在抢救危重伤病员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急危重症护理事业也经历了从简单到逐步 完善形成新学科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 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各医院也先后建立了急 诊科和ICU,促进了急诊医学与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开 始了急危重症护理学发展的新阶段。此后,国家教育 部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 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每年举办急救护理学习 班,为开展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及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培 训人才,特别是急危重症理论着眼于人的整体生理、 心理、病理、社会、精神要求,将现代急危重症护理 观、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由医院内延伸到现场、扩展到 社会,更是一大进步。
5.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充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
协和女超人 于莺
夜班,太平无事,半夜一点,抢救 室门开,一老头一路小跑进来,边 跑边喊:我要死了,我要死了!然 后一头栽倒在抢救床上,呼吸心跳 停止,三分钟后抢救成功。心电图 提示大面积心梗。
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69a9a4f8c75fbfc77db2c5.png)
第一单元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急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诊的特点:即刻性、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院前急救(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的统称。
标准:1.用最快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患者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2.给患者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3.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是应急能力强4.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任务:1.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普及急救知识三要素:通讯、运输、医疗运转模式:独立型、指挥型、院前型、依托型医院急诊科: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是院前急救医疗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或急救。
医院急诊科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1.急诊急救(急救是首要任务)2.教学培训3.科研4.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运转模式:独立自主型、半独立型、轮转型ICU(重症监护病房/加强监护病房):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现代化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对危重病患者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ICU的任务:1.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提供高级监测治疗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预防并发症3.最早时间捕捉到有重要意义的短暂动态变化并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和加快患者的康复运转模式:专科ICU、综合ICU、部分综合ICU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和管理急救绿色通道:指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fbc687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57.png)
急危重症护理学
❖Emergency Nursing
急救标志“生命之星”。
如何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
1.培养应急、应救能力 2.熟悉掌握急救技能 3.具有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 4.良好的职业道德 5.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6.掌握急诊护理新信息
突发事件
v 地震 v 海啸 v 9.11恐怖事件 v SARS事件 v 禽流感 v 矿难 v 火灾 v 车祸
❖急诊科抢救
▪ 医院急诊科配备充足、高素质医务人员及设备,抢救急 危重症病人
❖危重病救护:ICU
▪ 危重患监护治疗、ICU人员设备、ICU技术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养及科学研究
一、院外急救
❖ 院外急救又称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 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 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呼救、现场救护、 医学监护、运输等环节。
印度洋海啸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
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学(emengercy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 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 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 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危急重症病人抢救、 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 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在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 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 护理;先将外科手术后的患者送到复苏室,待清醒 后再转入病房。以后相继成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 病房。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院外急救(院前急救): ➢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美国急诊护士证书有效期
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5年,其间必须 要争取继续教育学分来保持执照的有效性,否则执照会 被取消或被迫重新参加资格考试。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2002年,中华护理学会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 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 课程班”,为期3个月,成绩合格的护士颁发“危 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这是全国范围内对危 重症护士认证工作的初步尝试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小结
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专科培训工 作的日益受重视,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 显出来
2.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日益得到重视,各种培训项目 层出不穷,规范科学系统的培训仍是重中之重
3. 国际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认证逐渐规范化,我国急危重症 专科护士认证日益兴起,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认证制度 仍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美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
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确定优先事项 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救生干预 创伤护理核心课程 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 儿科急诊护理课程 急诊护理程序 ……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日本急救护理专家教育
▪ 美国巴尔的摩医院建立了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 为重症监护病房
▪ 60年代末,大部分美国医院至少有一个ICU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急救设备不断成熟
▪ 心电监护、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得以应用 ▪ 70年代中期,西德召开了医疗会议,提出急救事业国际化、
国际互助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 际间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及交流急救经验等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士 培训及其资质认证
目录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20世纪30~40年代
开始专科护士培训
20世纪60年代
专科护士培养制 度发展(加拿大、 英国等)
1981年
日本制定了急救 护理专家的教育 课程和实践技能 标准
▪ 1982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第一张ICU病床
▪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成立了作为独立专科的综合 性ICU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 发展:
▪ 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建立急诊科和ICU作为医院等级评定 的条件之一
▪ 目前,各级医院已普遍设立了急诊科或急救科 ▪ 全国各城市普遍设立了“120”急救专线电话,部分地区开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2006年,上海市开始进行急诊及危重症适任护士认 证工作,对上海各级医院在急诊科或ICU工作2年 以上的注册护士,分期分批进行包括最新专科理论 学习、医院实训基地临床实践在内的培训,考核合 格发放适任证书
▪ 2006年,安徽省立医院也建立了第一个急诊急救专 科护士培训基地,已培养大量急救专科护士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9世纪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 实践
▪ 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 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 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20世纪初,急救护理进一步发展,危重症护理 形成雏形
拓展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救治、灾害医学等多 项内容 ▪ 美国急诊护士、危重病护士学会相继成立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 建立:
▪ 1980—1983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 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的文件,急诊医学与急诊 护理学开始建立
▪ 20世纪80年代,各地相继成立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日本急诊护士证书有效期
临床护理专家、专科护士每5年必须重新进行1次资格 审查。审查条件包括:实践(工作)时间、科研成绩、专 科新知识学习情况。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我国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资质认证尚处在尝试阶 段,没有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各 省市正在逐步开展急诊急救和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和 认证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始试行多系统联动机制 ▪ 2003年,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 发展:
▪ 1983年,急诊医学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 1985年,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及灾难医学分会相继成立 ▪ 中华护理学会分别成立了急诊护理和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 ▪ 1988年,第二军医大学开设了国内第一门《急救护理学》课程 ▪ 国家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发展:近30年
▪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组建 ▪ 1972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
业学科 ▪ 1983年危重病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 ▪ 20世纪90年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
教学形式:理论讲座、病例分析、操作示范、临床实践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很多发达国家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已实行资质认证制度, 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专科护士。 如美国、日本、英国、瑞典、奥地利、丹麦等国家。
二、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国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 美国急诊护士认证条件:
▪ 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休克病房 ▪ 1960年,几乎每所美国医院都建立了术后恢复病房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20世纪50年代,危重症护理日益成形
▪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形成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 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一章 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急危重症护理学
概念: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 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 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 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 学科。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 学的起源与发展
目录
一、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国内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主要以在职教育为主, 安排急诊和危重症抢救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培训 内容包括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理论教学:急诊或急救、危重症监护的所有内容、学科 发展与专科护士发展趋势、循证护理、护理科研、护理 教育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
能力培养
• 抢救技术能力 • 准确进行病情分类 • 调整治疗顺序 • 把握患者及家属需求并给
予援助
教育课程
• 理论课程 • 专业技术课程:抢救、分
诊和应急沟通技能
一、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 我国急危重症护士培训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 生部要求,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 护士规范化培训,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011—2015年,要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