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殊类型
•① 美国单户型。 •② 集体农场型。 •③ 经营性农场。
二、起源与发展
•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与三次社会大分工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聚落。 •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最初形态。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 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而且由于阶 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 区周围筑城,处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 建了城市,于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分类并无公认的统一方法,
•交通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是由对外交通运输发展起来的,
交通运输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比例。又可分为: •①铁路枢纽城市。如徐州市、鹰潭市、襄樊市; •②海港城市。如大连市、塘沽市、湛江市; •③内河港埠。如裕溪口。 •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既有政治、文教、科研等非经济 机构的主要职能,也有经济方面职能。 •县镇: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这 类城市在我国数量众多,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 •特殊职能城市:①革命纪念地:如延安、遵义等;②风 景游览城市:如桂林市、杭州市等。③边际城市:二连 浩特;④特区城市:深圳、珠海
第1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 间集中地。 •从根本上讲,城市起着“中心”的作用。是生产 生活、服务与管理、创新的中心。
城市类型
•依据地理环境,城市类型可分为平原城市、山地
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 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矿山城市等。 •依据城市形态,城市类型可分为团状城市、带状 城市、组群城市等;依据城市职能分类对地理学 来最为重要。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相互攻占,筑城防御
十分重要,因此坚固的城墙,庞大的城池便因战 争而产生。属这类城市的有秦的咸阳,赵的邯郸, 魏的大梁等。 •秦统一后的首都咸阳,汉长安城,唐长安城,宋 开封城,杭州城,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城市内部功能已相当齐全。
•2、镇 •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标准作了调整,新
的建制标准规定: •第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第二,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 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 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 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 也可以建镇。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 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第四,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 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 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当代世界的城市化呈现以下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逆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化,还是抑制了城市化?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出现
(1)一般类型的乡村:
•① 密集型农村聚落 •密集型农村聚落大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
地区。 •② 分散型农村聚落 •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独家村。 •③ 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山区小村,法国式的村落。
(2)活动型村落:
•在一些地区还会出现活动型村落,村落没有固定
的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 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这种聚落一 般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在一地放牧一定时间后,需迁移到另一块牧草旺 盛能供养牲畜的地点,居住的房屋为帐篷式的 (如蒙古包),可拆迁。
(二)集镇
•按照中国的情况,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
其他设镇的地点之外,县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 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 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称为集镇。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农副产品生产加 工,或当地的矿产生产工业制品) •2、集市(集市是指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 的场所) •3、乡村(农村,山村(林业),牧村和渔村)
第2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
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 过程。 •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 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 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 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是城市生长最明显,最迅速的区域。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
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 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 乡一体化。
(一)西方城市的发展
•西方城市发展始于希腊。城内除卫城之外,剧场和商业
活动的广场较为发达。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罗马就是当时西方最大 城市,城内修有良好的给排水系统,除了豪华的皇宫以 外,在广场周围建有庙宇,市场,市政厅,斗兽场,剧 场,公共浴室,图书馆,学校,郊外还有高级别墅。高 级住宅内有干净的卫生设备与取暖设施。总之,它代表 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在罗马时代,在城市发展上,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 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这些城市多是 从罗马的军营驻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今天的巴黎 和伦敦当时就是所谓的营塞城。
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解放后,我国的经济有较大发展,为城市的发展
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但也走过一段曲折 的道路。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1949年-1960 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 制镇增加十倍以上。 •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1977年。 •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
为什么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会高?
•尽管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第三产业的现代化
程度不断提高,但第三产业的特点是需要人与人 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使得第三产业不可能像 工厂一样大规模的向郊区转移。而且,第三产业 的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 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不同性质的劳动力。由 于第三产业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现代城市的主 要就业部门。而且,城市规模越大,第三产业在 就业中的比例一般也就越高。
•文艺复兴开始后,自由的市民阶级上升为中产阶
级,与君权相结合,向封建势力进攻,促进了欧 洲资产阶级的发展,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君主 权威的兴起。 •君主王朝为了体现其权威,往往把首都建筑和建 设作为其权威的体现。例如豪华的皇宫,开阔的 广场,宏伟的公共建筑,整齐的林荫大道,加上 花园,剧场,博物馆和商业中心以及雕塑,喷泉, 草坪,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以及奥地利的维也纳等 城市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例子。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
被称为居民点。 •它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 库以及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等建筑),街道或聚 落内部的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等人们活动 的场地,供居民洗涤饮用的池塘、河沟以及聚落 内部的空闲地、蔬菜地、果园、林地等构成部分。
•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出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一方面使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另一方面,城市 也带来新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小汽 车的增加,城市又产生了住房困难,交通拥挤和 环境污染问题。结果迫使一些居民向郊区转移, 想寻求舒适的环境。另外,城市数量增加与空间 聚集在一些地区还出现连成一片的城市带。如从 美国东北的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 盛顿,就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城市带。它面积 只占美国的2%,可人口占20%。
•元,明,清三朝,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它代
表了我国封建礼制的典型。城分内,外城。内城 大体呈方形,内有皇城,皇城内有内宫城,即紫 禁城。城内建筑以宫城为中心,沿中轴对称。城 内街道呈棋盘式,民宅沿胡同排列,一般以四合 院为基本格局。 •明清两代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 专业化城市,如生产瓷器的景德镇,生产丝织品 的南京,苏州,棉纺织业的松江,福州,制糖业 的东莞。
1、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2、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我国比较认同的是同济大学等到高校合编的《城 市规划原理》中的分类。 •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工业用地及对外交 通用地占有较大比重。 •①多种工业的城市。如株洲市、常州市; •②单一工业为主的城市。石油化工城市,如玉门 市、茂名市等;森林工业城市,如伊春市、牙克 石市等;矿业城市(采掘工业城市),如淮南市、 六枝市等。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
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各国的城市化有可比性吗(统一的标准)?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以人口10000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镇标准的有 塞内加尔,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等国家; 5000人以上的有加纳,伊朗,奥地利,孟加拉, 马达加斯加等国家;2500人以上的有美国,墨西 哥,委内瑞拉等国家;200人以上的有丹麦,瑞典, 冰岛等国。
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 •地价飞涨,土地利用因此而十分经济节约。 •2、中间市区 •城市化在这个地区的主要形式是充分利用和初步
改造,即见缝插针地建起住宅,小型工厂和小面 积的改造等。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也称为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区,这里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这类国家有埃及,
蒙古,土耳其,巴西,海地,危地马拉,毛里求 斯,哥斯达黎加等国家。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 村。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 迪,冈比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 为乡村的国家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 定城镇标准。如南斯拉夫,俄罗斯等国家。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 准。如: 印度
三,城市化的机制
•人口城市学认为,人口增长的压力带来的社会分
工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 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 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 力量。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 状况直接决定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决定城乡人口 的流动方向,因而也就决定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1、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有下列两条标准中一条时, 均可设市;(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 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 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 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
了一个新现象,即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增加速度超 过大城市,出现人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乡村 扩散的新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厌恶城 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和新鲜的空气; 另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信息的发达,有人要求由城 市迁往乡村。 •“逆城市化”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城市化, 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
•根据以上情况,我国近40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
有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 相关,其中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 •第二,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看,在非农业人口上, 第一,二,三阶段分别增加0.9倍,0.08倍, 1.43倍。 •第三,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
三,城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