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1e7d2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4.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包括人们的习惯、
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揭示了文化相对
性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文化差异不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何谓文化》启发了我去探索和了解不同文化,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正如作者
所说,文化不应该成为一个隔阂,而是应该成为一个架桥的工具,让不同的文化相互
理解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有信心去拥抱多元文化,与
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与交流。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我们才
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与共同发展。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dc99d851ed9ad51f11df2e6.png)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后感此书刚买不久,因诸事繁多且杂,没能在书到手第一时间即看。
又因我现居农村,买东西极为不便,此书还是托友人在重庆书展时买下寄予我的。
书价不菲,还好包装不错,书也厚重。
打开书页一看,的确,内容也很厚重。
余老惜言如金,开篇即奔主题——何为文化。
没想到如此厚重的一本书一日光境便被我收入腹中。
我于是又开始起了漫长的消化吸收这何为文化之路。
说实话,活这多年,我还从未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或者说,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文化到底为何物这一话题。
虽然我本来就不算“文化界”里的人。
当然了,以我的资质,也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把这个话题经深思熟虑后再发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蹩言。
但我还是想说说,也算是一个生活于人类生活最低层的人的个人对文化的感悟和看法。
2、对于何为文化这个话题,用余老自己的话说他“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从内容上看,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很认真、也很仔细和耐性。
接着,他从四个方面全面的阐释了他内心的“文化”之所有内涵与范畴。
这四个部分如下:一、学理的回答;二、生命的回答;三、大地的回答;四、古典的回答。
至此,我突然发现,要系统的解释出“文化”这两个字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
余老对“文化”的定义据他自己说“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这就是他所拟定的文化涵义。
马上,他又通过一桩跨国婚姻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引出了“文化差异”。
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却因草草收笔而使我未见诸端。
那么,什么叫“精神价值”呢?可惜,余老他没明说。
于是我只能自己猜测。
我猜,这个“精神价值”应该是囊括了人类除物质外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具体可以指向为:个人修养和个人品格。
个人修养又可细分为个人习性、个人学识和个人技艺,个人品格也可细分为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人道德和个人人格。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0f24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c.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一部由顾随所著的文化类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作者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文化》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觉得它过于古老和陈旧,与现代社会已经脱节。
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和深刻,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中对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文学更是博大精深,其中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的滋养和启迪。
通过阅读《文化》,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
![余秋雨《何谓文化》的读后感9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57a78e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e.png)
余秋雨《何谓(héwèi)文化》的读后感900字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著名文化学者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
这20年来,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大”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文开展(kāizhǎn)的走向。
这类创作形式让散文成为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体,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问,无疑让散文本身拥有更为丰沛的生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创作日渐式微,而散文那么接过了接力棒,创作方面开展有力,而且显得朝气蓬勃,不得不说“文化大散文”形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余秋雨延续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文化内核的探求,通过“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对“文化”这一人类的共同命题进展了分析。
书名为“何谓文化”,而不是“何为文化”,说明作者并不奢求试图去真正阐释文化的内涵,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学者间的辩论等多重维度,尽力去复原人们“文化”,也在当今社会普遍(pǔbiàn)“渴求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契机中,让文化不再远离生活,而更具有现实意义,甚至指导意义。
此外,《何谓文化》里,余秋雨还动情追忆了许多文化巨匠的往事(wǎngshì),在“生命的答复”这局部中,和读者分享了谢晋、巴金、章培恒等人给他带来的文化冲击,比方大导演谢晋的儿子,曾每天在门空上张望,等待父亲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
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这样的文字,读来令人嗟叹。
此外,还有同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谓“读人如读书”,在文化前辈的亲身垂范之下,文化变得触手可及的,能真正给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层奥义,并非简单的文艺创作,而是面对种种困境,仍然能传递文明的精华(jīnghuá),比方余秋雨在文中讲述,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辞别老师,远赴国难,年迈之后又创立写意戏剧观,震动国际文化界。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6ac64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e.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精选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06a9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7.png)
2024何谓文化读后感在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从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到个人层面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文化的真谛。
首先,作者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不同于传统上对文化的定义,作者从文化的生成机制入手,将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这种创造力既包括了人类在物质层面的创造,如器物、建筑等,也包括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创造,如思想、观念、价值观等。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化认知视角。
在书中,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内核,而文明则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这种观点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作者还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个体和群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受益者。
在个体层面,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在群体层面,文化可以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这种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文化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化思考框架。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阐述是深刻而独到的。
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也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体与文化的关系。
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还将这种对文化的理解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何谓文化》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2ebf6da89eb172ded63b7db.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导语: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各位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
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95dee4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6.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读后感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以下是《何谓文化》读后感,欢迎阅读。
《何谓文化》读后感1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文化的新作——《何谓文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文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文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企业文化、饭桌文化、酒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文化》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文化的叙述,足见他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f5c3bd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e.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一浪一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一浪一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冲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拟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一陽一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一性一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答复、生命的答复、大地的答复、古典的答复四个局部,带着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答复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一爱一和蔼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一陰一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一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延伸阅读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一篇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
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表达。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
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
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何谓文化小学读后感第二篇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
![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0f1096b84ae45c3a358c17.png)
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1一本《何谓文化》前前后后看了有4-5个月,每周只能消化一个章节。
首先还是不习惯借书看,首先不能在书上随意写写画画,也导致了最终看完并不知道用时多久。
曾经每次买书都会入手后马上在第一页(一般是序言那里)写上“于某某年某月某日-Mr.Song”,感觉只有写下这几句话这本书才算真真切切买到而且是自己独享。
这也跟《何谓文化》里面讲的一样,文化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种仪式,中国的文化所表现出的“仁义礼智信”,大多数也都是通过仪式来体现的。
我想最开始在确定一个习惯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文化,比如餐桌文化。
人到齐了才能就餐,长辈要坐在最里面,主陪、副陪所坐的位置(当然自己家吃饭就看有没有这么讲究了),长辈先动筷子然后小辈才可以动筷子,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嗒嘴,拿筷子的时候小手指不能翘起来,吃饭要把米粒吃完(小时候父母说的是不吃完脸上会长雀斑)等等。
这些仪式在最开始的时候相信只是为了方便就餐和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等。
但长久的习惯最终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
另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中国三大怪象:1.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这是作者在早几年前概括的),当然最近有所改观,但这确实是中国文化较大的弊病之一;2.文化较难独立,政治下的文化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3.在文革期间所消失的部分文化正是需要我们重新拾起的,但是从我个人而言觉得这是一个断层。
起码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了解基本为零。
除了古代文化、抗战时期毛泽东、鲁迅等列入教材的文化产品,通过断层以后就是郭敬明、韩寒这段时间的文化。
从1950年到我上高中期间的文化产品确实少的可怜。
所感所学:在工作中也好、家庭生活中也罢,甚至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
都要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说要弄一个“家风家训”,起码也要给后代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活一世,教育好2-3代子女,足矣!2021年《何谓文化》读后感2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c6348fe518964bcf847ce3.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
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
1。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07706cbc850ad02df804152.png)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以下是关于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15地信贾永顺《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96座城市。
文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每个人会提及或触碰到甚至要研究的,因而文化与我们密切相关。
但就是这样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却很难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即何谓文化。
无论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得到最终的答案,大多是模棱两可,似云非云。
因此在这样一个对文化极为注重继续发展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做出了详尽解释。
其回答分四部分,其一为:学理的回答;其二为:生命的回答;其三为:大地的回答;其四为: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余老引借其在海外各地权威场合下关于文化的演讲,并通过其探索考证给出极为精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说明“文化差异”之所在,“时间积累”积淀成“集体人格”。
定义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深刻而简明。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弊病,由古及今,由进步到隐忧,深刻指明了中国文化内部矛盾和文化建设机制。
对于当今时局,余老从世界文化范围内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性和“文化冲突”的局限性。
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折射文化的生活气息,并列举了一枚书单劝勉每个人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在本章最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向市长建言,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向联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生命的回答一章中,余老通过对谢家门孔的讲述将文化形象化,文革中萧伯纳中国学生黄佐临完成的剧作奇迹,五四运动以来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成的完美回答,或是周恩来张培恒对文化工作者的维护,每个文化巨人都在命途多舛的时代用生命诠释和维护文化的尊严,用生命向心中神圣的文化致敬,所谓生命的回答,同时也鞭策着当今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a76e75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0.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余秋雨何谓化读后感余秋雨何谓化读后感五一放假三天,百无聊赖,就在家宅起看书,无意翻起了不久前刚买的余秋雨先生的又一部探讨化的新作——《何谓化》,便随性翻阅起来。
对于余秋雨先生,我始终带着无尚的敬仰,我钦佩他的人品、笔、胆识和勇气,也经常接触他的着作,他的《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我都看过不止一次,所以不久前逛书店,看到这本新书,没怎么犹豫就直接买走了,只想有时间闲下来的时候翻看,以慰藉干渴的魂灵。
对于“化”,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
一直认为,所谓“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财富。
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化:企业化、饭桌化、酒化,甚至是厕所化等等,这些动辄以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
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
拿到《何谓化》之后,略略翻一下和序言: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章、碑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不太一样。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的翻译。
由于阅读时间充裕,加上没有什么杂念和负担,所以看得很仔细,获益匪浅。
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
这一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化官员、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
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发现都是作者对化的叙述,足见他对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我一直觉得,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明和埃及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
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化,当然,这种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化的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自己的化中的不足。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_心得体会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_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0d6bd4a580216fc700afdcd.png)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感谢您的阅读!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15地信贾永顺《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96座城市。
文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每个人会提及或触碰到甚至要研究的,因而文化与我们密切相关。
但就是这样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却很难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即何谓文化。
无论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得到最终的答案,大多是模棱两可,似云非云。
因此在这样一个对文化极为注重继续发展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做出了详尽解释。
其回答分四部分,其一为:学理的回答;其二为:生命的回答;其三为:大地的回答;其四为: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余老引借其在海外各地权威场合下关于文化的演讲,并通过其探索考证给出极为精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说明“文化差异”之所在,“时间积累”积淀成“集体人格”。
定义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深刻而简明。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弊病,由古及今,由进步到隐忧,深刻指明了中国文化内部矛盾和文化建设机制。
对于当今时局,余老从世界文化范围内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性和“文化冲突”的局限性。
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折射文化的生活气息,并列举了一枚书单劝勉每个人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化,提升自身修养。
在本章最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向市长建言,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向联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生命的回答一章中,余老通过对谢家门孔的讲述将文化形象化,文革中萧伯纳中国学生黄佐临完成的剧作奇迹,五四运动以来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成的完美回答,或是周恩来张培恒对文化工作者的维护,每个文化巨人都在命途多舛的时代用生命诠释和维护文化的尊严,用生命向心中神圣的文化致敬,所谓生命的回答,同时也鞭策着当今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8368a95ef7ba0d4a733b53.png)
文化与人生——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有感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做《何谓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
看过这本书后,我佩服余秋雨先生用文化人的思考对“文化”的较真儿,也模糊感觉到他“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述说过程中的快乐和“来试着回答”思考的痛苦。
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修养的人来说,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寻。
我读《何谓文化》这样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因为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那究竟何谓文化呢?如果我们到词典、书籍中去寻找文化的定义,一定会很头疼,因为关于这样的定义已出现了两百多个,而每一个都相当长,即使硬着头皮读完,还是搞不清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确实很难琢磨。
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他的定义可能是全世界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从这个观点出发,所谓文化也不是多高深、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用礼仪的方式来规范每个文明圈的大众,大家不知不觉的被其引导。
读完书后,我突然对文化有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不是心生敬畏,而是更加向往。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回答,全面诠释了文化究竟是什么,并留有余地地给人启发,让读者自己琢磨,文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学理的问答,相当专业。
主要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也是本书中最厚重部分,用自己独到的视觉去思考文化和我们个人、城市、国家等等关系。
从余秋雨自己所说“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
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利掩盖,所以避免了”这句话来看,学理的问答很接地气,不是在扮演文化人渲染文化,而是在深入浅出地说道中传递文化,普及文化。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1d4ea3014791711cc7917e9.png)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读后感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是我的阅读风格的一种新的尝试,初次读及文化类型的刊物,不敢说自己对这本书理解有多透彻,但是,有些文字却着实让我心有感触。
由于自己的理解尚浅,我也只能对一部分的文字有一点感悟。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这部分也是我自己认为最值得反复阅读的地方;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的追忆,这些巨匠,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学理的回答的第一部分“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对文化的概念做了新的诠释,“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所有经过人创造出来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正如文章当中列举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创造出来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而是正因为了有了中华文化的沉淀,才能够造就出像鲁迅这样的作家。
在文化的最终目标方面,余秋雨把它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在这部分里面,他列举了美国企业家贝林的例子,奋斗了一生,成功了一生,到人生的花甲之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让他感悟到了人一生真正的追求。
“我一直以为有钱才能做慈善。
他(一个津巴布韦青年)让我明白,我这一生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顶上才发现搁错了。
”正如贝林所说,做慈善并不需要等,也并不必须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行动,只要我们心里有爱和善良,那我们就已经在做慈善,已经具有普及文化的力量,也就有与历史共存的机会。
正如余秋雨所言,“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存在,也必定是无数前人善良的结果。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还有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中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年之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8a190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86.png)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何谓文化》是 2022 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
该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仅供参考,希翼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何谓文化》读后感篇一“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
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观的形成的。
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为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我学识尚浅,不敢轻动如此大的课题,只妄图从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中尝试解读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与人生态度。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
从实例而言,去年曾经做过一个民营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不少实证。
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宛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那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
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那些是彻底相同的?又有那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
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斗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e7f7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0.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文化读后感。
《文化》是一本由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著的著作,书中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化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雷蒙德·威廉斯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学或音乐,更是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
文化是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艺术和文学等。
这种定义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深层次根源。
书中还探讨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文化的形成受到了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探讨了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文化不仅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也影响了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个人行为,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会带来社会的变革和个人的成长。
通过这部分内容,我意识到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的基础和个人的内心世界,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化》,我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根源。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相信,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深刻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谓文化读后感
![何谓文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4db77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b.png)
何谓文化读后感第一篇:《何谓化》读后感《何谓化》读后感什么是化,虽然时时提及,但一下子要说出来,还真的觉得无从说起,像题目太大,下不了手,开不了口。
但化这东西却无处不在,遍布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不是经常说吗,某某人挺有化的。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化》一书,虽然似懂非懂,但总体感觉来说,他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例举了大量的例子,让化这东西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
至少我个人认为,通过举例子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化,这,就是化。
这样下来,让人对原本模糊的东西一下子比较容易接受,有说服力。
在书中,我对“学理的回答”一节比较有感触。
其中提到,“身上的化”要有“必要风”,即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书卷气”是一种气质,是基于内在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外在体现,不必隐蔽,也不必掩盖。
它讲究的是自然而然,一切水到渠成的境界。
当然,“书卷气”不等同于“书生气”,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硬是要摆弄出“书卷气”的话,无异于东施效颦,自取其辱罢了。
就是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反对意见。
对于别人的批评,要抱着谦虚的心态认真对待,有责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别人的误会或是不理解,要学会一笑而过。
对待群众的反映,要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学会用心用情地倾听。
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把“长者风”混为“家长式作风”,不分青红皂白,不论对错,不许别人解释、申辩,一巴掌拍断。
“裁断力”体现的是一种分辨能力,一种决断能力,一种态度和立场。
我个人理解,这应该是化的底线所在。
在面对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局面时,不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
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能够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即使是“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无所畏惧。
“慈爱相”是化的根本。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慈爱相,是化的终极之相。
所有的风,皆以此为轴。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化,要看他是否有爱心、有同情心和公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何谓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有所帮助。
《何谓文化》读后感1静静地躺着,最近一次躺床上看书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漫天飞雪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力。
这几天自己一直被这澎湃的浪潮所席卷,我知道,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带给自己的震撼。
“写点什么吧”,在不知第几回心潮浪卷之后,一种奔涌而来的冲动让我提起了笔。
然而,下笔千言,愈觉胸中词汇的贫乏;激动之余,思绪也越显混乱。
无妨,权当信手涂鸦罢,只为纪念这样的冲动。
个人认为,余秋雨应该算是现当代国内比较有争议的一位大家。
当年《文化苦旅》一问世便造成洛阳纸贵之势。
他凭借自己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之后又凭借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
只是打酱油式的当了回青歌赛的评委,倒惹来了种种非议。
没想到这么多年之后,先生又拾笔开始了《所谓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里,文化没有定量性的指标,没有国际标准。
所以,此书以较为奇特的构架,从“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个部分,带领我们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
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诉有力的告诉我们: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火炬,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
光阴变成清冷的流水。
变成细微的尘埃。
变成温存的呼吸。
变成温暖的文字。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好,余秋雨依然还在。
《何谓文化》读后感2《何谓文化》是著名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是一本有价值的、厚重的读本。
在《何谓文化》中,余秋雨先生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首先在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
第二部分在生命层面上展开追述,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经历,从这些大家身上寻找文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余秋雨又结合了自己对多处文化遗址的考察,从古典中提炼文化涵养,谈古论今,引人深思。
在第一部分中,余先生给文化下了一个全世界最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
“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非常赞同余先生的观点。
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
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藏的光源,而晶莹剔透。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多次表示,对于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
它们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置疑,必须绝对服从。
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余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
所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中庸之道”,简单说来,就是中国文化在本性上不信任一切极端化的诱惑。
从文化哲学上也批驳了“中国威胁论”。
外国列强曾以“中国威胁论”为由,挑起事端,欲引发战争。
书中对此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
最让我佩服的是余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弊病的剖析了,一针见血。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
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就是“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
公共空间是最大的文化作品,同时又是最大的文化课堂。
广大市民的集体人格和审美习惯,都在那里培养。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
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弱项,是疏于法制观念。
这与中国法制历来的弊病有关。
仅此三点已经够沉重的了。
要克服,恐怕要经过好几代。
我对中国文化的弊病有过一些想法,但真正落到笔端,实在为难自己了。
如今读到余先生的逐一分析,让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余先生对当前中国文化的隐忧,让我深深感受到余先生发自心底的呼声。
隐忧一,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倒退。
隐忧二,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
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
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民粹主义拆掉了所有的阶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闹。
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
隐忧三,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
余先生太深谙中国文化的现存生态了,所以才发出了痛彻心扉的担忧,一位真正的文化人。
余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内容的厚重无人可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人情怀让人心暖,让人心疼,让人心痛。
作为一名教师,读此书,在文化的认识、理解上有了一个大大提升,在心中构建起教育的文化坐标,明白了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的至理警言,从另一侧面给我们以启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何谓文化》读后感3十一长假过了好几天才想起来认真读一下放假前收到的《何谓文化》,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所选文章都是第一次面世,并不是以往文章的删改精选,这使得我在翻开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好奇,这里面讲的是什么?对于那些一见到“余秋雨”这个名字就反感,于是在没读书之前就来抨击书本的同学,恭喜你们,没有实证精神,在网络空间上对余先生谩骂,恭喜你们没有公共空间意识,这两点都是在《何谓文化》中提到的。
想反驳我吗?先读书去。
其实我很理解那种人,改变这个坏习惯很困难,因为我也有这个毛病,在书店一见到一本书是韩寒写的,第一反应“哦,破书”,然后“biu”的一声就把它扔开。
这本《何谓文化》写得实在是好,以至于我无法写出一个像样的读书笔记,它本身就是余先生对于文化的感悟,任何感想在其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既然自己无能表达如此精美的尤物,便想几句吧,可是每篇文章都是那么的完整,以至于摘出任何一句都不足以表现和发挥其在原文中的含义和力量。
要想只能把整本书每一个字都敲出来。
这样一来,只好写一篇大体介绍这本书的伪读书笔记了。
这本书的架构很奇特,分成了四个部分。
首先是“学理的回答”,余先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学术报告上的讲座,汇编成一个部分,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的优点,弊病,和近三十年的进步。
其中对现实文化的担忧很引人注意,比如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使得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民粹很像民主,但绝不是民主;文化的耗损机制,使得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各种官方机构中,而大部分创造力都散落在非官方;文人很难得到尊严等等。
在《身上的文化》一文中,四个概念使我一下子就感同身受,“不再扮演”“不再黏着”“必要贮存”“必要风范”,不仅是在文化方面,各行各业的泰斗都应该体现这四个特质。
《向市长建言》一文,十分尖锐地指出了现在各种城市奇葩建设的弊病:不恰当的“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文化遗迹”、“大话地方特色”,并提出了自己建议市长注意的两个环节“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
第二部分是“生命的回答”,余先生回忆了与巴金、谢晋、黄佐临、白先勇、余光中、林怀民等文化巨匠的交往,用十分动情的文笔描述了这些或多或少陷入过“非文化”困境的,或是与常人的活法背道而驰的大家们是如何践行着文化人的责任感,如何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如何开辟着生命的疆域,如何追寻着文化的执着。
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停一下,哭一会,然后再停一下,再哭一会。
也许前些年我读到这样的东西,只会把它当成传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一点,又见证了社会的一些大事件,而我又成长到足以感知这些大事件体现的变化,对比之下,这些大师所阐释的东西,实在是太稀缺了,我的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被这些伟大的人格所击到,就像是很多人去了青藏高原见到真正的美景会哭一样,就像那英说的“你的声音打到我了”然后梨花带雨一样(怎么用那英打比方,好俗气,噗)。
当然,余先生在这部分也顺带讽刺了一下那些造谣的小人,没有任何人能把造谣和小人阐释的比余先生更深刻,更立体,更有文学色彩了。
第三部分是“大地的回答”,摘录了一些多年来余先生为各地名胜题写的碑文,体现了余先生对古典句韵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又不难读懂。
书中还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作品,包括那副著名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第四部分是对一些经典的白话文翻译,包括《心经》、《离骚》、《逍遥游》、《赤壁赋》。
用序言里的话说,“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
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经典经过余先生的散文化笔法,足以成为当世经典翻译的范例。
这里摘取《逍遥游》中的一段,使大家略窥一二:“大鹏从上往下看,只见野马般的雾气和尘埃相互吹息,天色如此青苍,不知是天的本色,还是因为深远至极而显现这种颜色?”再如《赤壁赋》的一段:“不一会,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于东南星辰之间。
白雾横罩江面,水光连接苍穹,我们的船恰如一片芦叶,浮越于万顷空间。
”《离骚》的翻译更是功力深厚,可是段落太长,就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
最后,用本书的内容简介作结: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
堪称20多年来余秋雨先生关于文化思索的最诚恳、最隆重、最重要的著述。
强烈推荐此书。
看这本书而花费掉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