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导书教学大纲第二版

合集下载

大学英语II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II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Ⅱ》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英语Ⅱ》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课程编号:101B0002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适用专业:非英语专业开课学期:第2学期学时: 36学分: 3前导课程:《大学英语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大学英语属于通识基础课范畴,它融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一体,授课对象为大学本科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课程类型为必修课。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及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对学生会话技巧和口语的训练。

此课程通过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对英语听说能力,会话和口语的训练,使学生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并逐步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提高口语及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明确了大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让学生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特点,帮助学生获取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及难点: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语言学家的多年反复研究与测试而后提出的,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基础阶段结束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如下:语音:发音正确;较好地掌握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掌握语流中的语音变化规律,掌握各种句式。

语调;初步掌握语段中语音轻重和新旧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

语法:初步掌握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以词尤其是动词的各种语法点为主。

词汇:全书词汇859个,要求掌握的积极词汇为300个。

口语:能在一般社交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做到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

阅读:能读懂中等难度的文学作品。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评价思想内容,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00-160单词,理解正确率不低于60%。

医用化学基础人卫第二版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基础人卫第二版教学大纲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临沂校区《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用化学基础》课程负责人:闵敬丽课时:54学时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执笔人:闵敬丽开课单位:中西医结合大学临沂校区医学部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医用化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涉外护理、助产、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电解质溶液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医学课程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和要求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对实验技能要求分为学会、熟练掌握两个层次。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化学课程的任务,化学和医药学的关系。

2、熟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基本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

3、学会化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把握化学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理论知识与专业的结合,突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理论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结合录像、图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有针对性,以够用为原则,避免高深繁琐的推导、分析和解释。

同时适当地讲述一些学科前沿进展和动态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了解学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

注重医学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的讲授,体现化学科学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另外实验教学采取适当讲授,结合示教等手段介绍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以学生动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医用化学基础为考试课,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选题有一定的范围及难度,考核成绩结合课堂随即考试(开卷或闭卷)及写论文等形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医用化学基础前言动态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学习指导书&教学大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学习指导书&教学大纲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门用于改变组织和个人的工作哲学的方法,学习建立预防体系,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提高员工素质、打造卓越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案例贯穿全课以引导学生更加明确的了解课中重点思想,首先通过‘德鲁克长老的预言’故事引申出‘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以及克劳士比先生对这个理念的进一步讲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一次做对的真义:‘做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地做事’是执行、‘第一次’是效率。

之后通过对课中案例的演绎及讲述,让人们了解到事情可以第一次就做对。

接下来的内容依然通过几个案例讲述应该如何才能做到符合要求,从而使大家认识到客户的需求与企业自身的需求是有区别的,以及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和预防的重要性。

当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要考虑工作的标准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结论是要像芭蕾舞:既标准又完美。

而在这之中我们又会想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哲学,在这份哲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到系统平台对员工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及克劳士比先生总结的成功的五条原则,使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本课程采用手绘漫画风格对课中案例进行诠释演绎,通过多媒体手段分析讲解,加上课中的交互环节,再辅之《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课件及测试小游戏,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使学习的接受过程更立体,角度更多元,理解更清晰。

◆关于学习1.需要理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以及每章节中所提到的工作标准与工作原则,理解其中所讲的工作方法。

2.结合课中案例对课中理念进行分析解读。

◆关于答疑和辅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关于课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登录学习平台相应课程的答疑区或QQ群提出问题,我们及时予以解答。

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目前暂不安排考前辅导。

本课程没有实习。

◆关于考试为检验学习成果,将统一安排机考。

总成绩由学习时长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附加分组成。

指导教师:杨钢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会合理有效的工作哲学和方法,建立预防体系,提升效率以及个人素质。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大纲(二)2024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为大学日语课程的教学制定一个全面的教学大纲(二)。

该大纲将涵盖五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文化知识。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学生将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日语。

正文内容:1. 听力:- 掌握基本听力技巧,如辨认日语语音、识别常用词汇等。

- 学习不同语速和口音的听力材料,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 练习听力对话和短文,提高听力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 使用多样化的听力资源,如音频材料、电影、日本电视剧等。

2. 口语:- 学习日常用语和常用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 进行口语练习,如角色扮演、对话交流等,增强口语表达的流利度。

- 学习日语故事、短文,并进行口语朗读训练,提高语音语调准确性。

- 听取和模仿日语母语者的口音和语速,提高口语的自然程度。

3. 阅读:- 学习日语基础词汇和常见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阅读各类文章,如新闻、短文、小说等,培养阅读兴趣和扩大阅读广度。

- 掌握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和推理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 分析日本文化和社会现象,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

4. 写作:- 学习基础的日语书写规则和常用汉字,提高写作能力。

- 练习日语写作,如写信、日记、文章等,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流畅度。

- 学习日语报道写作和评论写作,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笔。

- 逐步引入复杂的写作题目,如故事创作、专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文化知识:- 学习日本的历史、地理、传统艺术等文化知识,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 了解和尊重日本的礼仪和文化习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 学习日本音乐、电影和文学,培养对日本艺术的欣赏能力。

-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日本文化。

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二),学生将在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文化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同时,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如听力材料、口语练习、阅读文本和文化活动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数学分析》是综合性大学数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过渡的桥梁。

本课程所占学分多,跨度大(计划共四个学期),是一门内容丰富而整体性强、思想深刻而方法基本的课程,以经典微积分为主体内容,其中,极限的思想贯穿全课程,它不仅为许多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素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微积分学、无穷级数与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方面的严格训练,使学生掌握近代数学的方法、技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能胜任相应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现代数学的观点与方法,使学生具备灵活、快捷的运算能力与技巧,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简洁、清晰运用数学符号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微积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基本要求上分为三个档次,即了解、理解和掌握。

1、掌握——能联系几何与物理的直观背景,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基本理论较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问题;熟练运用基本方法、灵活运用基本技巧进行运算和解决应用问题。

包括实数与函数、各类极限、连续、(偏)导数、(全)微分、各类积分、级数和函数项级数的敛散性、幂级数的概念、性质、计算及应用。

2、理解——能从正面理解基本概念;能应用和了解如何证明基本理论;能掌握基本方法解决问题,但不要求很熟练和技巧性。

包括泰勒公式、函数图像的讨论、实数完备性基本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一般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万能变换、欧拉变換、隐函数定理的证明、各类敛散问题中的狄利克雷判别法与阿贝尔判别法、傅里叶级数的概念、性质、计算与应用、斯托克斯公式。

逻辑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逻辑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逻辑学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介绍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推理和思维的规律与方法。

本课程主要介绍基本逻辑概念、命题逻辑、一阶谓词逻辑以及模态逻辑,帮助学生了解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掌握命题逻辑的基本原理和证明方法•掌握一阶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证明方法•了解模态逻辑的概念和应用•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第一章逻辑学引言•逻辑学的概念与分类•逻辑思维的意义与作用第二章命题逻辑•命题的基本概念•逻辑联结词与复合命题•等价命题与否定命题•恒真式与矛盾式•命题逻辑推理的基本原理和证明方法第三章一阶逻辑•一阶逻辑概念•基本语言和语法•论域和变量•量词和量词范围•真值表和推理•等价和蕴含关系•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系统第四章模态逻辑•模态逻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可能性和必然性•模态命题的基本类型•模态逻辑的公理系统和推理规则•应用实例教学要求•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的前提知识和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程,完成课后作业和实验•建议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加深理解教材与参考资料主教材:《现代逻辑学教程》第二版,皮埃尔·古德利尔特著,胡纪恒、刘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资料:•《逻辑学教程》第一卷、第二卷,舌华教、谢朝庆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

•《逻辑学基础》(第二版),张立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模态逻辑导论》,唐其龙、王跃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王怀明调整的组织行为学课程rn_教学大纲(第二版)

王怀明调整的组织行为学课程rn_教学大纲(第二版)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相关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开课院系: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每学期学时:54制作者:王怀明1.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管理各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对员工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研究。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系统的、开放的、权变的组织观点,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以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准确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为学习管理类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行为科学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教学目的与要求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②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③掌握员工在组织中工作行为的基本规律;④掌握员工激励的理论与方法;⑤了解群体行为的规律以及团队建设的方法。

⑥掌握领导理论的最新发展⑦掌握组织诊断和组织变革的技术(4)本课程内容提要本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个体行为研究,主要涉及个性、学习、知觉、态度、员工激励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群体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结构、群体规模、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冲突管理,领导理论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是组织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2.开课专业、教学用书与参考书(1)开课专业、年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年级、工商管理专业2年级(2)教学用书孙卫敏主编,《组织行为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3)相关参考书①卢胜忠等著,组织行为学——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XX学科的简单分析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领域。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定律1.3 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2.1 XX学科的观察和实验方法2.2 XX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2.3 XX学科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领域3.1 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3.2 XX学科在工程和技术中的应用3.3 XX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剂学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稳定性、质量控制、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相关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药物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学的基本原理、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等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制剂的生产、分析、质量控制和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内容1.药物学基础知识(1)药理学基础(2)药物代谢与排泄(3)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体内反应(4)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2.药物制剂学基本原理(1)药物制剂的种类及制剂形式(2)药物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3)药物配制方法及工艺流程(4)药物制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3.药物配制与质量控制(1)药物配制方法及其控制(2)制剂的外观、色泽、气味、味道等质量控制(3)制剂的稳定性和贮存(4)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4.药物在体内的代谢(1)药物的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2)药物代谢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药物代谢与药效的相关性5.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1)药物的毒性及毒性评估方法(2)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体现(3)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三、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20%2.期中考试占30%3.期末考试占50%4.实验及报告(如有)占10%四、教学重点1.掌握药剂学基础知识、药物制剂的基本原理及药物质量控制。

2.了解药物配制、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不良反应。

3.熟悉和掌握药物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教学建议1.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利用讨论和小组活动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药剂学》(第六版),邓宁主编。

2.《药物制剂学教程》(第三版),赵国华主编。

3. 《药剂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李金生主编。

4. 《药剂学教程》(第二版),王晓波主编。

(完整word版)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版)

(完整word版)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版)

《形体训练》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形体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通过形体训练,使学生明确良好形态在服务行业和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培养良好身体形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教学目标(1)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身体形态的一门基础课。

它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训练;是以改善学生形体动作的状态,提高灵活性、协调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训练;又是以提高形体外在表现力为目的形体技巧训练。

它为良好站姿、坐姿、走姿的培养在身体素质方面打下基础。

(2)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加强了宣传科学健身、健美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增加了形体美评价内容和科学合理的调理方法。

(3) 形体训练方面变传播技能为主为加强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双人完成组合动作的章节中;心理承受能力,具体体现在基本功训练的章节中;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行走练习、创编健美操和舞蹈章节中;敢于表现和善于表现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具体体现在各章节练习内容和练习方式上。

(4)通过简单的基本功训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良好形态的控制能力,健美操和舞蹈组合训练又能提高良好形态的表现力。

形体训练既能全面锻炼身体,又能重点训练人体的形态。

不论是单个还是组合动作练习,均要求动作协调、幅度大、节奏鲜明、造型美观大方,因而是培养良好身体形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同时,坚持五个结合:一是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和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二是把育体、育心和育德结合起来;三是把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三基”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结合起来;四是把教学重点从单纯的教学方面转变到课外、训练、辅导相结合上来;五是把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紧密结合,利用两类课程相互联系的关系,共同完成全育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知识,理解课程主题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熟悉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课程主题相关问题。

•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课程主题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课程主题的基本定义、相关术语及其内涵和外延。

2.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回顾课程主题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脉络,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

3.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分析课程主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将结合具体的教材章节进行详细展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教材名称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参考书籍等辅助教材。

•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教学大纲和教案

教学大纲和教案
评估教学大纲和教案是否包含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便 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反馈机制
定期审查
建立定期审查教学大纲和教案 的机制,以确保其与教学目标 、学生需求和学科发展保持一
致。
学生反馈
鼓励学生提供对教学大纲和教 案的反馈意见,以便教师了解 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困难。
教师交流
实践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教学大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 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 供实践机会和条件。
教学大纲应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采 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内容与结构
课程性质与目的
说明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内容
按照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或章节, 明确每个知识点或章节的教学要求和内容。
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分 享教学大纲和教案的使用经验 ,共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专家指导
邀请学科专家对教学大纲和教 案进行评估和指导,提供专业
意见和建议。
06 教学大纲和教案的未来发展
CHAPTER

信息技术应用
数字化教学
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和移 动设备,将教学内容数字化,以更生 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编写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和情 感等方面的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
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 点和关键点。
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 实际情况,选择合适 的教学方法,如讲授、 讨论、实验等。
设计教学过程
安排教学环节,包括 导入、新课、巩固、 小结等环节,注重学 生的参与和互动。

指导书 (质量管理课设)

指导书 (质量管理课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质量管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质量管理》课程组编写2011年5月内容简介本书按照《质量管理》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体系安排,在质量数据分析、质量工具、测量系统分析、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测量系统分析等方面,结合JMP软件分别设计了相应的上机操作。

本书的安排包括:模块一、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模块二、质量工具模块三、测量系统分析(MSA)模块四、统计过程控制(SPC)模块五、试验设计(DOE)本书在使学生加强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和锻炼动手能力的目的。

后续计划编排的练习项目将包括过程能力评估、抽样检验、质量功能展开等教学要点。

模块一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一、数据的整理与图示单纯的数字和符号往往比较抽象乏味,适当的统计图形会显著增强数据的感染力,帮助人们理解统计分析的结果。

此练习旨在提高同学们运用JMP软件生成各种统计图形,分析数据的能力。

案例一:(直方图)某银行对其所属的某营业网点进行抽样调查,其中测量了该网店在2月8日(周五)从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所有顾客(共40人)的等候时间,试绘制直方图。

表1-1 顾客等候时间数据表单位:分钟利用JMP的实现方法如下:(1)选择“分析>分布”,则出现如下方框,为选定列指定角色,点击确定。

(2)点击“顾客等候时间数据表”旁的红倒三角,则出现如下的菜单,选择“直方图选项>直方图、计数轴”则可得到图1-1所示的图形输出。

图1-1 顾客等候时间直方图从图1-1中可以看出,总共40个顾客的等候时间集中在10-80分钟之间,其中又以等候10-30分钟的顾客数量最多,高达22个。

数据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偏分布,领外还有个顾客的等候时间接近100分钟,形成严重的高于均值的尾部。

案例二:(3D散点图)面包房制作某糕点时,为了解烘烤时间、烘烤温度与糕点口感(0分为最差,10分为最佳)的关系,特收集了一批过程数据,试绘制3D散点图分析烘烤时间与烘烤温度对蛋糕口感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的第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为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思维工具。

本课程以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为教材,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研究和个人作业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学学科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学术素养,帮助学生在全球化指引下,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全球社会变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课程目标1.熟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理解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理解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互动等社会学常用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社会问题;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和提出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和整合、进行分析和论证、形成有支持的结论等方面;4.提升学术素养,包括文献检索、阅读和学术写作等方面,培养学生发现、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5.培养跨文化视野和国际胸怀,在全球化环境下理解和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讨论社会学科的演变和重要学派,介绍不同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的解释、启示和批判作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学的概貌。

第二章社会研究的方法阐述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个案分析、历史分析、文献综述等,介绍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研究的质量控制。

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未来进行社会学研究时遵循科学规范。

第三章社会结构和文化讨论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介绍社会层次、社会差异、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等概念,旨在提供对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关系,理解社会组织的形成和演进,包括家庭、组织、社会团体等。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2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罗宗强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二)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中国古代文学》,张新科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版。

(三)在线资源知网学术论文(图书馆网络平台)(四)学术期刊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样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理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能认识并牢固掌握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钻研学术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加强学生古典文学修养,承传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作家、作品蕴含的优秀思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怀与道德品格。

课程目标1:掌握古代文学文学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的理论,以及秦汉魏晋文学的流变与主要文体、代表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并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古代文常见问题,初步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能力。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1】课程目标2:能够界定有关两汉魏晋南北朝各类体裁尤其是诗歌、散文、辞赋的文体特征,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解读和研究方法,评判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进而具备分析、研究、评论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能够借助文献资料收集与检索等现代信息技术,写出研究小论文或鉴赏文章。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3.3】课程目标3: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传统,关注语文学科前沿领域和教育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前景。

CDIO教学大纲(两篇)2024

CDIO教学大纲(两篇)2024

引言概述:CDIO教学大纲(二)是指在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高等教育机构制定的教学大纲。

本文将对CDIO教学大纲(二)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教育模式。

正文内容:一、CDIO教学大纲的概述1.1CDIO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1.2CDIO教学大纲的定义和目标1.3CDIO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二、CDIO教学大纲的结构2.1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2.2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2.3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2.4教学资源和支持2.5课程计划和时间安排三、CDIO教学大纲的内容详解3.1知识与理解3.1.1确定教学大纲的核心知识点3.1.2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和案例分析3.1.3引入实践和项目,注重实际应用3.1.4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转变3.2实践技能与能力3.2.1引入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3.2.2设计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3.2.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2.4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创新与创业意识3.3.1引导学生关注新技术和行业趋势3.3.2提供创新项目和创业机会3.3.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3.3.4建立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3.4人际交往与领导能力3.4.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技巧3.4.2引导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和活动3.4.3发展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3.4.4培养学生的道德与职业素养3.5综合实践与终身学习能力3.5.1设计综合性项目和案例分析3.5.2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学习策略3.5.3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3.5.4探索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点总结:CDIO教学大纲(二)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与理解、实践技能与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人际交往与领导能力以及综合实践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内容都经过深入研究和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教师和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教学大纲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教学大纲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反应工程是将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应用于工程和技术领域,以实现生物系统的工业生产。

生物反应工程第二版教学大纲旨在全面介绍生物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操作和管理生物反应工程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反应基础介绍生物反应、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关公式和实验技术。

其中包括:•生物反应基础•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反应中的动量守恒•实验技术2. 反应器设计与操作介绍反应器的类型、工艺流程、材料、结构设计等基本要素,以及反应器操作的流程、原理和技术要点。

其中包括:•反应器类型•工艺流程•反应器材料•反应器结构设计•反应器操作•反应器技术要点3. 生物反应工程的应用介绍生物反应工程在食品、制药、环保、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及相关技术。

其中包括:•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环保工业中的应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其他相关技术三、课程要求1. 知识要求掌握生物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流程,理解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反应器设计和操作等相关知识,能够独立设计、操作和管理生物反应工程。

2. 能力要求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生物反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生物反应工程界面的科研、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

3. 实践要求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生物反应工程实验技术和操作流程,了解生物反应工程的实际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工程实验》2. 参考书目•《反应工程原理》•《生物过程反应器工程学》•《生化工程》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1.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授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2. 评价方法评价主要分为考查和考核两个方面。

考查主要采用平时成绩考查和小测试等形式,考核主要采用论文或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评价。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大纲-通信工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编码:58083004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开课学期:3—3课程学时:总学时: 64学时;其中理论 48 学时,实验 16 学时。

课程学分:4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并修课程:课程简介:《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等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两大部分。

电磁场部分是在《电磁学》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二、课程教育目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电磁场的有关定理、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等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式。

使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波动方程、拉氏方程等)的建立过程以及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场"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计算一些简单、典型的场的问题。

其教育目标主要表在以下三方面:1、内容方面,应使学生牢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概念,高斯公式和斯托克司公式;掌握恒定和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掌握分离变量法、镜像法、有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等;理解电磁场的矢势¦和标势、规范变换、规范不变性、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时谐平面电磁波、推迟势、电磁辐射、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

2、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求解一些基本和实际问题,对结果给予物理解释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3、方法方面,着重物理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问题的解释和阐述,注意本课程与大学物理电磁学的衔接,以及与后继课程联系,注重解决常见基本问题和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
英文名称:F undamental course of C++ Programming
面向专业:对计算机要求较高的理工科专业
授课学时____48__;习题课____8 __;实验学时___56(含课外24);
课程学分:___4___;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的知识。

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也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大学生将来结合其专业应用计算机编程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选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作为教学语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C++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组成部分,在短学期进行,因单独成课大纲另立,软件工程的知识安排在课程设计中。

本大纲仅为基础教学部分的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分为两阶段进行,分别在两个学期实施,学时分配为授课24+24,习题课4+4,上机实验28+28学时。

总上机时间含课外上机24学时。

第一阶段:
1.C++基础知识
(1)初识C++程序;
(2)了解类型潜在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值集与操作集的封装
(3)掌握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关键字与标识符,基本数据类型,数组,枚举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和优先级;
(4)理解类型的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5)掌握简单标准输入输出的程序实现。

2.基本控制结构程序设计
(1)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了解程序设计三种基本结构;
(2)掌握双路和多路选择结构的程序设计:if 语句,switch语句;
(3)掌握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 while语句,for语句,do…while语句;
(4)掌握常用算法的应用:直接法,枚举法,递推法,迭代法;
(5)应用结构化技术分解程序,设计、实现、测试和查错简单程序;
(6)掌握文本文件的输入输出。

3.函数
(1)理解函数抽象机制,掌握函数定义与函数的调用;
(2)理解参数化机制(值调用),了解参数的传递过程;
(3)理解函数的返回值及函数原型说明;
(4)理解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变量的存贮类型与作用域,生命期与可见性;
(5)掌握函数的递归调用,编写、测试、调试简单的递归函数;
(6)理解函数重载,缺省变元,内联函数。

4.类与对象
(1)理解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2)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封装、抽象的合理性;
(3)类定义、属性与行为、访问权限控制,对象的定义、使用及内存的安排,掌握类机制如何支持封装和信息隐藏;
(4)掌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掌握由构造函数建立类对象,由析构函数撤销类对象的机制;
(5)理解引用概念,理解值调用和引用调用在参数传递中的不同。

理解拷贝构造函数。

(6)掌握函数重载技术与运算符重载技术;
(7)理解友元,静态数据成员。

掌握友元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
5.数组与指针
(1)理解数组的概念;掌握数组的定义方法,能编写基于数组的应用程序。

(2)理解指针与地址、指针与数组的对应关系,数组名,指针运算;
(3)掌握标准C++字符串与了解C风格字符串。

(4)理解向函数传递数组或指针的方法;
6.模板与数据结构
(1)理解函数模板与类模版:
(2)线性表:掌握模板编写程序的方法,掌握顺序表在内存中的分配与使用;(3)掌握主要查找与排序的算法;
(4)模板与类参数,理解类型参数和参数化类型(模板)。

7.动态内存分配与数据结构
(1)了解动态数据结构和静态数据结构实现的差异;
(2)理解堆内存分配、堆与拷贝构造函数、深拷贝与浅拷贝;
(3)掌握链表在内存中的分配,链表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4)了解栈与队列及其基本操作;
8.类的继承与派生
(1)理解继承的概念,了解面向对象设计中继承和多态的合理性;
(2)掌握派生类的构造与析构;
(3)掌握在对象中使用类层次和继承思想进行设计、实现和测试;
(4)区别运行时的多态性的实现,理解重载与同名覆盖的差异;
(5)理解虚函数与多态性。

(6)实现运行时多态性的程序设计;
9.输入/输出流类库
(1)理解C++的基本流类体系;
(2)掌握提取与插入运算符的重载
(3)进一步掌握文件的输入/输出:文件的打开与关闭,文本文件与二进制文件。

(4)掌握在构造函数中通过文件建立对象,在析构函数中由文件保存对象的技术。

10.异常处理
(1)理解异常处理机制:try块,异常抛出throw,异常捕获catch;
(2)了解栈展开与异常捕获;
(3)异常和继承;
(4)编写能响应执行中异常情况的代码。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规范化的编程能力。

提倡模仿。

应淡化语法、强调算法:注意介绍有关独立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算法概念和结构,即突出程序设计而不是语法。

强调算法,不是忽视语法,而是不要繁琐的钻牛角尖的语法,我们要的是基本的常用的语法,但更多的是模仿。

不是知道的语法越多,程序编得越好,而是自己动手编程越多,程序编得越好。

整个教学过程应围绕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精讲多练: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多态(重载和超载),熟练应用模板,熟练应用派生,熟练应用聚合。

习惯在构造函数中动态分配资源、在析构函数中释放资源和异常处理的方式。

正确处理编程细节与大局观: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侧重于讲解怎样采用C++语言来描述算法。

要求学生学会先分析算法,再画流程图,最后进行编程。

特别是在“基本控制结构程序设计”和“函数”的教学中要严格贯彻这一要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多做控制台应用程序设计全过程演示。

之后是过渡阶段,对编程的细节的讲授随教学推进而逐渐淡化,对程序的整体掌握的要求逐渐加强。

建议在第二学期的教学中,算法表述的细节基本留给学生自己看,教师重点讲解脱离具体C++语言的算法本身的描述和程序整体的构造,使学生的编程能力上一个台阶。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编程的大局观。

四、教学同步实验
以Visual C++ 6.0 集成开发环境下的控制台应用程序为背景,对应精讲多练,共建议安排26个实验。

课堂教学与同步实验学时为1:1。

每个实验2学时。

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五、建议学时分配
注:课内外学时比:1:2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教考分离。

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两学期作为整体考核,各占50%。

每学期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及上机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期末机试成绩平时成绩占10%
期末笔试成绩占50%
期末机试成绩占40%
七、教材及参考书
1.《C++程序设计》(第2版),吴乃陵况迎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第2版),吴乃陵李海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第2版),李师贤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美)H.M.Deitel P.J.Deitel,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