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强化讲义-第12节法理学-法的演进-白斌
法理学++第三章+++法的演进

法理学第三章法的演进第一节法的起源二、法产生的三大根源、三大标志和三大规律1、三大根源经济根源——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阶级根源——阶级的产生社会根源——社会的发展2、三大标志(国家的产生、权力和义务观念的产生、法律诉讼和司法的产生)3、三大规律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再到法的调整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从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到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分化分离。
第二节法的发展一、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注意: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经过这四个阶段,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会由低级类型的法向高级类型的法发展二、法的继承与法德移植(一)法的继承1、不同历史类型的法(时间)2、法的继承的原因(二)法的移植(空间)1、注意:法的移植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2、原因3、类型第三节法的传统一、法的传统与当代中国法的传统1、法的传统概念:2、中国古代法的传统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基本特征是强调宗法等级名分。
表现在:(书上)3、现代中国法的传统(书上)二、法的传统与法律意识1、法律意识的概念:2、法律意识分为两个层次:法律心里(感性认识)和法律思想体系(理性认识)3、法律文化分为:法律设施、法律制度、法律观念三个层面4、法律意识的作用(书上)三、西方国家两大法系法系是比较法学上的基本概念分类依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不同1、民法法系(大陆法系)2、普通法系(英美法系、判例法系)第四节法的现代化一、法的现代化的种类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发型法的现代化(自身发展)和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外部刺激)外源型法的现代化的特点:二、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属于外源型法的现代化,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书上)第五节法治理论一、法治的含义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法制:我国古代就有,是法律制度的总称法治:近代由梁启超提出,强调法律的治理具体区别:(书上)(1)法制不排斥人治法治排除人治,法具有最高权威,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2)法制中法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统治者本身不受法的约束法治中,任何人都要守法(3)法治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二、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法治国家1、法治国家内涵2、条件和标准(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1、制度条件2、思想条件第四章法与社会第一节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1、法以社会为基础2、法调整社会二、法与和谐社会(注意论述题)民主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到(书上)第二节法与经济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1、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法对经济的反作用二、法与科学技术第三节法与政治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1、法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书上)2、法与政策的联系和区别(书上)3、法与国家(1)相互依存,相互支撑(2)存在紧张和冲突关系第四节法与道德一、法与道德的联系1、本质联系2、内容联系3、功能联系二、法与道德的区别(书上)第五节法与宗教一、宗教对法的影响二、法对宗教的影响第六节法与人权一、人权的概念:是指每个人做为人应该享有或者享有的权利二、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考研资料 基础强化-法理学 李斌 (讲义+笔记)

基础强化-法理学主讲教师:李斌授课时间:2019.02.24粉笔公考·官方微信基础强化-法理学(讲义)一、单选题1.关于法律格言()“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事实上是平等的B.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一项法律基本原则C.法律可以解决现实中一切不平等问题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禁止在立法上作出合理区别的规定2.法律在内容的设定上以()为核心。
A.法律事实B.法律责任C.权利和义务D.刑罚处罚3.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道德与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规范。
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B.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为法律所制裁的行为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4.下列法律谚语与其蕴含的法学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法无明文授权不得为——人的权利根源于法条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的自由不能被剥削C.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效率是法的价值目标D.民若不告则官必不究——诉权只能由个人行使5.通过法律,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国家赞成的,可以做的;什么是国家反对的,必须做或者不该做的。
这种作用就是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6.大学生李某的一项发明获省级科技竞赛一等奖,为防止该项发明被他人非法利用,李某依法申请了专利。
李某的做法所体现的法的作用是()。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强制作用7.下列关于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具有平等性B.没有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C.野生动物可以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D.法律关系主体应当具有权利能力8.甲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刺绣工艺,并可用于工业生产。
国家司法考试《理论法学》复习全书【核心讲义】(法的演进)【圣才出品】

第三章法的演进考查小贴士1.本章平均每年考查2分。
主要涉及对法的继承、法的移植以及两大法系的考查,考生应重点注意:对于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通常会在一道题中同时考查,考生要把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对于两大法系的考查,与法制史中的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知识点有所重叠,具体内容将在法制史中展开。
2.本章近5年的已考考点与已考法条归纳总结:一、法的起源1.法产生的根源与标志(1)法产生的根源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且到一定阶段也会消亡。
法产生的根源有经济的、阶级的和社会的根源。
①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②阶级的产生是法产生的阶级根源。
法是为了维护和调整一定的阶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③社会的发展是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为解决社会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求无限之间的矛盾,分配社会资源,维持社会秩序,适应这种社会结构和社会需要,国家和法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就出现了。
(2)法产生的主要标志①特殊公共权力系统即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法的产生。
②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③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2.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1)两者的共同点①两者都属于社会规范,都要求人们普遍遵守,并且有一定约束力;②都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各自的经济基础所决定;③都是调整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两者的主要区别3.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二、法的历史类型1.法的历史类型的含义(1)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所据以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人类社会的法所作的分类。
(2)并不是每一形态的社会都对应着一个法的历史类型,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就没有法,只有氏族规范。
2019年强化讲义-第09节法理学-法的本体(3)-白斌

第七节法的渊源一、分类二、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1.宪法:根本法、最高法、母法2.法律【常见易错点提醒】务必区分广义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内,甚至有时还包括非正式渊源)和狭义的法律(特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文件)。
(1)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2)法律保留《立法法》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3.行政法规:国务院4.行政规章(1)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发布的规章;(2)地方政府规章:省级、地级市的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级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发布的规章。
5.地方性法规6.民族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经济特区法规8.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常见易错点提醒】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我国属于正式渊源。
9.其他正式渊源(1)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和军内有关方面制定的军事规章;(2)“一国两制”条件下特别行政区的各种法律。
三、正式渊源的效力原则【独角兽特别提醒】同位阶规范性法文件冲突的解决:四、三种主要的非正式渊源1.习惯(1)并非个人习惯,而是社会习惯,特别是那些与重要的社会事务即为了确保令人满意的集体生活而必须完成的各种工作习惯;(2)不同于习惯法,习惯只有经过国家认可上升为法律之后,才可以称为习惯法。
(3)特定共同体的人们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该共同体的人们事实上的共同情感和要求的体现,也是他们共同理性的体现。
(4)《民法总则》: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判例(或指导性案例)(1)区别于判例法;(2)判例在英美法系属于法的正式渊源;(3)判例为将来的法官运用该制定法解决具体案件提供了思路、经验和指导,减轻了法官的工作负担;判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使得制定法的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厘清;(4)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学讲义

法理讲义舒国滢导论学习目标法理学乃法律思想之凝结,殊难以教材形式编写之。
从根本上讲,法理学思想散见于历代思想家们的论著之中,而一切所谓法理学讲义只不过是对这些论著之思想的复述和整理。
自然,本教案也是这样一种复述和整理的产物。
尽管如此,我们这些编写者们仍然不敢对法理学之题材有丝毫的怠慢,而尽力以专业的标准对待法理学所涉及的论题。
这样一种追求也许并没有完全顾及学习者的兴趣。
一切初入法理学之门的人均渴望法理学极尽简明,要求作者删繁就简、抽丝剥茧,透露思想之光点。
实际上,历史上只有那些在思想和文字上均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大学者才有可能满足我们的些许愿望。
比如,德国法哲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曾在1945年为海德堡的学生写过一篇不足千言的短文《五分钟法哲学》,以优美的文字将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思想精义作了经典的表述,一时引为楷模。
我辈资质远未及此等进境,欲以五分钟之限说尽法理学之学,恐怕亦甚为困难。
不如退而守拙,尽力以平实手法呈展专业知识和问题。
为引领学生进入法理学思维之门径,本教案在结构安排上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每章正文前列名言、警句若干,意在让学生借助智者们的微言大义把握所涉主题之要旨。
正文内时而插入一些“事例”,欲帮助读者直接感受生动的社会生活事实之中所蕴含的法学道理。
每章学习完毕设计多少不等的“本章习题”,旨在激活学生对法理学理论和问题讨论的兴趣,试图使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每个人都能够共享法理学智慧、方法和技术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但愿这样的方式逐渐为学习者适应,并产生编者无心插柳而柳树成荫的奇妙效应。
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法学的性质、特征2.了解法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3.熟悉法学思维的基本特点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概念所谓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体系,是以特定的概念、原理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
也可以说,法学是一门实践知识,实践学问,即通过“实践之思”获取的知识。
2019年强化讲义-第10节法理学-法的本体(4)-白斌

第九节法的效力法律效力可能来自于法律自身,也可能来自于道德,或者来自于社会。
【注意】对人、对事效力范围先于空间与时间效力范围。
凯尔森曾说:“后两个范围只是一个人应遵守某种行为所在的地域和所处的时间。
”一、对人效力【独角兽特别提醒】属地主义不是空间效力。
二、空间效力1.一般而言,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2.一国的法律也可以适用于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
三、时间效力1.生效时间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效力的消灭(1)明示废止:在新法或其他法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
(2)默示废止: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
3.法的溯及力:禁止事后法(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核心考点】一般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有利原则为例外。
第十节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常见易错点提醒】只要是特定社会关系违反法律,就一定不是法律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种类【常见易错点提醒】相对于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第一性;相对于程序性法律关系,实体法律关系是第一性。
第十一节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法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和义务实现的手段。
(一)法律责任的设定(二)法律责任的竞合【说明】法律责任竞合往往是在法律事实的认定过程中发现的。
(三)归责原则(四)免责【注意】在不诉和协议免责这两种场合,责任人应当向或主要应当向受害人承担责任,法律将追究责任的决定权交给受害人和有关当事人。
(五)法律制裁法律后果肯定性法律后果否定性法律后果——法律责任主动承担法律责任被动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白斌理论法口诀

白斌理论法口诀(不完全)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法律职业具有垄断性2、实证是实际验证、观察,非实证是评价①社会实效:看遵守不遵守②权威性制定:分析权威③第三条道路:三三制3、只要出现“绝对分离”就是错的4、法与道德:①确定性与模糊性是相对而言②道德上升为法律具有确定性③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
只要有解释,一定有价值判断。
5、法的阶级性:①整体意志——长远意志②某些法也反应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③体现政治职能、阶级统治职能6、法的物质制约性:①不是凭空,受制物质条件②立法又称为法的创制,具有一定创造性7、法的特征:发现“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都是错误的8、规范性文件:针对不特定人适用:可反复适用(有法条)法文件非规范性文件:针对特定人:只用一次(具有个案效力)9、只要是法就具有普遍性10、一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存在而无效11、制定立法认可修改废止12、法的作用:教育抢瓶子①指引自己②评价他人③教育大家④预测对方⑤强制违法者13、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①事实:描述一个东西怎么样经过调查观察客观②价值:评价一个东西好坏法条都是价值判断14、价值基本价值非基本价值①秩序:不自由的秩序好过无秩序②任何一个价值是判断法善恶的唯一标准③关键词识别法:秩序、正义、自由④如果出现法院判决,一定体现正义价值⑤如果出现对女性、残疾人、小孩、老人等弱者的保护,体现正义价值⑥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绝对的,都能被限制⑦理论法学只有一个“唯一”是对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5、价值冲突:①各种价值是冲突的,不是一好百好②价值位阶: a. 为一种价值牺牲另一种价值③ b.在追求一个价值时,明确告诉不能牺牲另一种价值④比例原则:禁止过度,有后半句16、行为模式:法律对特定行为的态度17、委任性原则与准用性原则:委任主体,准用文件18、政策性原则:只要主语是国家,动词是推动、促进、发展、协调、改善、保护,必定是政策。
XXXX司法考试基础强化班法理学(白斌讲义)-

XXXX司法考试基础强化班法理学(白斌讲义)- 加新浪微博:@司法考试超级资料库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惊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真题】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02-1-31)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真题】下列有关法律后果、法律责任、法律制裁和法律条文等问题的表述,哪些可以成立?(05-1-52)A.任何法律责任的设定都必定是正义的实现B.法律后果不一定是法律制裁C.承担法律责任即意味着接受法律制裁D.不是每个法律条文都有法律责任的规定第二章法的运行一、立法(一)立法的概念特征1、立法泛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2、立法的特点:(1)以国家的名义进行;(2)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3)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并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4)结果: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5)过程: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6)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的分配,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一次分配,反映了社会的利益倾向性。
(二)立法体制立法体制的性质与国家的性质相一致,其形式与国家的结构形式和管理形式密切联系。
立法体制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机关的设置、立法权的行使等各方面的制度。
★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
类别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主体中央国家权力机关有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立法权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行政立法权和地方行政立法权授权立法权委任(托)立法权立法机关授权的特定国家机关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调整特定社会关系源于宪法,低于国家立法权,具有独立地位附属立法权调整对象基本的、全局性的社会关系地方性的社会关系在立法体系中的地位居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最高立法权★国务院行使的立法权既可能是行政立法权,也可能是授权立法权。
参考白斌老师与宋老师的课堂教学,个人的卷一法理学法制史宪法部分笔记..

参考白斌老师与宋老师的课堂教学,个人的卷一法理学法制史宪法部分笔记。
欢迎分享,仅供学习使用。
法理学白斌老师课堂笔记:1.实证不评价,评价不实证。
(评价的意思是认为是否符合道德)权威是分析,社会现实看效果。
传统古典看道德。
第三条道路非实证。
2. 道德一旦被上升为法律,就具有具体性、确定性。
、3. 规范性就是应然性,应当这么做。
法律和道德都有规范性。
只要是规范,就有强制性。
4. 道德也有内在强制性,道德只重视义务,不强调权利。
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解释一定有价值判断。
只要是法律活动,都必须遵守程序,只要是法律工作,一定涉及到价值,考试中说和法律和价值无关的都是错的。
(五大实践)法是国家强制。
只要是法,就具有国家强制性,不是社会强制。
历史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基本都是对的,3. 法的本质(三本):国家(正式)、(统治)阶级、物质这三本是马克思逐渐剥离的过程,出现本质就在这三本里面找,其他的基本都是错的。
4. 不同的就是不同的。
法律是外在强制和国家强制。
不是社会强制。
5. 国法不是国家法,国家法是公法,国法包含公法、私法、社会法等。
6. 只要是法,就具有普遍性。
说有影响和联系的话,一定是互相有影响的,互相有联系的。
一般的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
7.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自己,预测对方,教育大家,评价他人,强制违法。
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指引,规范指引。
两种方式,确定指引(应当、必须)、不确定指引(可以、或者),区别是有无选择。
8. 价值位阶原则基本价值(自由>公正>秩序)高于非基本价值(效率和利益等)说任何一价值是判断法的唯一标准都是错误的。
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绝对的,都可以被限制。
任何规范对相关主体都有指引作用。
注意关键词识别。
如出现一法院的判决、出现都弱智的保护,体现的是正义价值。
各种价值之间是存在冲突的,为了一种价值牺牲另一种价值是价值位阶(如出现必要限度就是比例原则)。
2019年强化讲义-第07节法理学-法的本体(1)-白斌

第二编 法理学第二编 法理学第一章 法的本体第一节 法与道德一、法的概念: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的概念的争论核心在于处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根据对待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二、法与道德的古今之辩【常见易错点提醒】“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近现代法学家的主张。
三、法与道德的区别理论法 | 白斌第二节 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意志、阶级意志和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国家意志性(初级本质)→阶级意志性(次级本质)→物质制约性(终极本质)。
第三节 法的特征一、规范的分类:社会规范、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
二、效力的普遍性普遍性是指在国家权力所及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三、可诉性法文件规范性法文件:针对不特定主体、可以反复适用—如《婚姻法》—普遍效力非规范性法文件:针对特定主体、不可反复适用—如结婚证——个案效力第二编法理学第四节法的作用法律规范自然就具有针对具体个人的规范作用和针对宏观社会的社会作用。
一、规范作用(针对单个人):(一)指引作用: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二)评价作用:将法律作为标准对他人行为合法、违法以及违法的程度进行评判(三)预测作用:预测对方公民、法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等主体预测相互之间的行为。
(四)教育作用:教育大家1.通过法的实施(执法、司法、守法);2.对一般人行为产生有益影响:示警或者示范效应;(五)强制作用:强制违法者1.针对违法行为人;2.具有惩罚性(处分、处罚、制裁)。
二、社会作用(针对整个社会化)1.政治职能:阶级统治;2.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019年强化讲义-第11节法理学-法的运行-白斌

第二章法的运行第一节立法【常见易错点提醒】1.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2.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权力。
3.效率并非立法活动的原则,立法活动应当谨慎,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意见与建议。
一、立法权限分配二、立法技术【新增】1.概念:立法技术是指在立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的总和。
2.类型:(1)立法预测技术:对立法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各种情况进行预计、测算的科学方法、手段和规则。
(2)立法规划技术:对经过立法预测的立法项目进行计划、部署、编制、安排的科学方法、手段和规则。
(3)立法表达技术:对法律规范的结构、形式、概念、术语、语言、文体等进行表述三、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程序第二节 法的实施一、法的实施(一)执法与司法的比较法的实施法的遵守:一切主体(所有自然人和组织)法的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法的适用:法院、检察院及其工作人员(二)法的遵守二、法律监督体系第三节法适用的一般原理一、法适用的目标最直接的目标是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具有可预测性(法的安定性)和正当性(法的合目的性)的法律决定。
【熟悉】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的关系:二、法适用的步骤1.整体来说,法的适用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三段论推理过程,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常见易错点提醒】三步骤并非各自独立、严格区分的单个行为,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目光流转往返”第四节法律推理第五节法律解释一、法律解释的种类1.正式解释(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解释(两最高)和行政解释(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2.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无权解释、任意解释):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做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
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三、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1.立法解释(1)解释法律的情形:①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②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白斌口诀

宪法1.宪法修改议案的提案主体:“常委五一提修宪,通过只要三两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坚持群众路线,反对群众运动。
2.立法向社会公布:公布是原则(应当公布),不公布是例外。
3.宪法具有纲领性、政策性。
(纲领性: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4.法治是法律的统治,相对于人治而言,法律具有最高地位。
5.法治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监督、守法,只讲一个一定是错误的。
6.三个至上在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宪法序言明文规定了“三个代表”。
7.两个错位:①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与最高效力不是规定在宪法正文中,而是规定在序言中;②财产权与继承权规定在宪法总纲部分,其他基本权利都对规定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中。
法理学(如无必要,不看题干)1.【口诀】:实证不道德,道德不实证。
实证不评价,评价不实证。
2. 在考试中,说“XX”与“XX”无关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观点)3. 不论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只要是“XX规范”,都具有规范性(因然性),具有强制性。
4. 只要遇到技术规范与自然法则(自然力)都是错误的。
5. 说法律与道德“绝对分离”或者“绝对混同”都是错误的。
6. 道德的多元性:每个人都是道德的“立法者”。
7.法律只看外在行为,道德只看内在动机。
(×)8. 凡是与法律有关的活动,都要遵守程序,都体现程序性。
9. 道德也有强制性(内在强制),只要是法律就有国家强制性。
10.法具有社会强制性。
(×)11. 法律具有保障自身得以实现的力量。
12. 法律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
只要有解释,一定有价值判断。
13. 道德可以上升为法律,一旦上升为法律,即具有确定性。
14. 题目中,只要是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做的都是对的。
15. 法的本质(三本):国家性、阶级性、物质性。
16. 并非所有法都具有阶级性,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法不具有阶级性。
2019年强化讲义-第05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3)-白斌

第三节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口诀】支持不干预,尊重不藐视,保护不穿小鞋。
三、推进公正司法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注意】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时着装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开庭时,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不再穿着看守所的识别服出庭受审;以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正装或便装出庭受审,既不需要其主动提出申请,也不需要任何机构或个人批准。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第四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2019年强化讲义-第02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2)-白斌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第三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主要任务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任务,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白斌背诵版讲义法理学

法理学@叫我張Cc啊第一章 法的本体一、法与道德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隔年考,上一年没考。
1.实证不道德,道德不实证;实证不评价,评价不实证;实证靠看。
2.权威分析(分析法学派)。
3.考试中,XX与XX无关,错。
4.考试中,XX规范都具有规范性(应然性)。
5.考试中出现“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就是错误的,出现自然力也是错。
6.说绝对分离、绝对混同,都错。
7.法是人搞出来的。
8.凡是与法律有关的都具有程序性。
9.强制性:(1)道德也有强制性;(2)只要是法就具有国家强制性;(3)法律具有保证自己得以实现的力量。
10.道德一旦上升为法律,也具有确定性。
11.法律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12.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只要有解释就一定有价值判断。
13.只要没有行为,法律不管。
道德重点看动机。
二、马克思主义1.说XX与XX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对。
2.说XX直接改变XX,错。
3.说物质与社会互为前提与基础,错。
4.法的本质----三本:正式性(国家意志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
5.执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法无阶级性(如交通法)。
6.某些法还体现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与需求(如社保法)。
7.历史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必然是对的。
因为是马克思的观点。
三、法的特征1.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当事人人名)具有个案性。
2.只要是规范性法律文件,都具有普遍性。
(只要是个法条,就具有普遍性)3.可诉性要区别于立法行为(制定、认可、修改、废止)。
4.可诉性:有诉讼和仲裁;有争议解决;权利救济。
5.只要是法律,都具有国家强制性。
四、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针对个人):教预强评指。
2.指引自己(看了法以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评价他人,预测对方,教育大家(执法、司法、守法),强制(违法者,惩罚性)。
3.规范性指引:选择不确定,确定不选择。
4.预测一定针对未来。
5.社会作用(针对整个社会)。
6.社会决定法。
白斌理论法个人总结笔记

白斌理论法口诀(不完全)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1、法的概念:法律职业具有垄断性2、实证是实际验证、观察,非实证是评价①社会实效:看遵守不遵守②权威性制定:分析权威③第三条道路:三三制3、只要出现“绝对分离”就是错的4、法与道德:①确定性与模糊性是相对而言②道德上升为法律具有确定性③法律依赖于语言,而语言具有模糊性,因此法律都需要解释。
只要有解释,一定有价值判断。
5、法的阶级性:①整体意志——长远意志②某些法也反应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③体现政治职能、阶级统治职能6、法的物质制约性:①不是凭空,受制物质条件②立法又称为法的创制,具有一定创造性7、法的特征:发现“技术规范”和自然法则都是错误的8、规范性文件:针对不特定人适用:可反复适用(有法条)法文件非规范性文件:针对特定人:只用一次(具有个案效力)9、只要是法就具有普遍性10、一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存在而无效11、制定立法认可修改废止12、法的作用:教育抢瓶子①指引自己②评价他人③教育大家④预测对方⑤强制违法者13、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①事实:描述一个东西怎么样经过调查观察客观②价值:评价一个东西好坏法条都是价值判断14、价值基本价值非基本价值①秩序:不自由的秩序好过无秩序②任何一个价值是判断法善恶的唯一标准③关键词识别法:秩序、正义、自由④如果出现法院判决,一定体现正义价值⑤如果出现对女性、残疾人、小孩、老人等弱者的保护,体现正义价值⑥任何一种价值都不是绝对的,都能被限制⑦理论法学只有一个“唯一”是对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5、价值冲突:①各种价值是冲突的,不是一好百好②价值位阶: a. 为一种价值牺牲另一种价值③ b.在追求一个价值时,明确告诉不能牺牲另一种价值④比例原则:禁止过度,有后半句16、行为模式:法律对特定行为的态度17、委任性原则与准用性原则:委任主体,准用文件18、政策性原则:只要主语是国家,动词是推动、促进、发展、协调、改善、保护,必定是政策。
资料:重点学科白斌理论法学讲义

语言、规范与价值判断白斌【导引案例1】“爱情苹果”的尴尬【导引案例2】台湾“诽韩案”一、法的语言依赖性法律规范必须通过语言(口语、书面语言、肢体语言等)来表达,具有语言的依赖性。
但同时,法也受到语言表达力的局限。
1、法文件【判断】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判断】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
高经理起草的《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判断】《婚姻法》和《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均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判断】最高法院的裁判文书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
()【判断】张女穿行马路时遇车祸,致两颗门牙缺失。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认定司机负全责。
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1)非规范性法文件:在特定情况下,针对特定对象发布的一次性适用的具体的法律文件,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它们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
(2)规范性法文件: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职权,制定的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反复适用的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文件。
大都以条文为基本构成单位。
【概念说明】法的普遍性法的普遍有效性是指,在国家权力所及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调整对象具有不特定性和反复适用性。
【一招制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该省的《食品卫生条例》,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判断】《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法理学(第五版)课件第十二章法的历史

董必武:“我们国家法制是人民 意志的表现,所以,违反国家法 制,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五、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续) ➢ 从生产方式的层面上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 ➢ 从社会作用的层面上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 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 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
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历史照片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二、 奴隶社会法律制度 第一,公开保护奴隶制生产关系。 第二,用宗教迷信和极端野蛮而随意的刑罚维护奴隶主阶 级的政治统治。 第三,公开确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与不平等地位。 第四,明显带有原始公社行为规范的残余。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三、 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中西方封建制法的主要差别有以下五个方面: 伦理性/宗教性 封闭性/开放性 君权至上与否 公法文化/私法文化 司法体制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国家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 ➢ 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 ➢ 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 ➢ “一国”与“两制”的统一 ➢ 国情与公理的统一
据《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2016)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思考题
——[美]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 1908—1973),美国第36 任总统。
与马丁·路德·金等会面
第一节 法的起源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本章导言: 了解法的历史是理解法的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法的演进
一、法的产生
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
四、法的发展与传统
(一)法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奴隶制法发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到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是人类社会法的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的趋势。
【注意】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法并不一定都会经历过这四个历史类型。
(1)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2)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而是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地进行革命变革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社会革命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直接原因。
(二)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
1.法的继承的根据和理由:
2.法的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3.继承和移植的对比
五、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常见易错点提醒】法律意识区别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行为。
【注意】两大法系在法院体系、法律概念、法律适用技术及法律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许多
差别。
七、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标志
法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符号系统,其自身的现代化,一定意义上就成为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条件和标志。
1.法的现代化意味着法与道德的相互分离。
①在古代社会,法与道德混合在一起。
②在传统社会,法与道德开始分离,法具有了部分的自主性,但是,它的合法性来自于道德。
③在现代社会,法与道德相互分离,法成为完全实证化的法律,道德成为理性道德。
2.法的现代化意味着法成为形式法。
在法与道德相互分离的情境下,法的合法性越来越依赖于确立和证成它们的形式程序。
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法的合法性来自于法自身,而不是来源于法律之外的伦理或神学因素。
3.法的现代化意味着法对现代价值的体现和保护: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维护人人平等、推动政治民主化,等等。
4.法的现代化意味着法具有了形式合理性,即可理解性、精确性、一致性、普遍性、公开性、一般来说是成文的,以及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等等。
(二)法的现代化的类型
(三)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封建法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
(1)清朝政府在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承认了外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传统法律造成极大的修改压力;
(2)当时的有识之士在鸦片战争前后已经看到了中国的落后,要求变法图强。
2.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的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
英、日、美、葡四国表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皆臻完善”之后,愿意放弃领事裁判权。
为此,清政府下诏,派沈家本、伍廷芳主持修律。
3.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的清末修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法律转型之路,开启了中国法的现代化之门。
4.特点:
5.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需要认真结合本国实际,从如下方面积极推动我国法的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