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监测网格化管理系统
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了高效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网格化管理系统。
本文将探讨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
一、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定义与特点网格化管理系统是一种将城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即网格),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这些网格进行管理和服务的系统。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系统将城市划分为小而清晰的网格,使管理者能够更加精确地掌握每个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实现对城市管理的有效细化。
2. 效能提升: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网格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的快捷和高效,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能。
3. 数据共享:网格化管理系统能够将各个网格之间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
二、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构建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网格划分:根据城市规模和需求,合理划分网格。
一般可以根据行政区划或街道社区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如商业区、居住区等。
2. 数据采集:在每个网格中设置数据采集点,利用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区域内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交通流量等。
3. 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或传输线路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4.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信息发布:将分析得到的信息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向城市管理者和居民发布,提供实时的服务和提示,促使管理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应用网格化管理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下面以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为例进行说明:1. 交通管理:通过在每个网格设置交通监控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交通部门及时采取交通疏导措施,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拥堵。
大气网格化精准决策支持系统版2017
空气质量精准网格化监测系统 ——生态环境物联网平台更透彻的感知--感知层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传输层更深入的智能化--应用层环境空气监测解决方案PM2.5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介绍网格化管理污染预警预报污染物时空演变可视化基于大数据的污染来源追踪和溯源•对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点位进行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迅速捕捉异常排放情况,便于及时管制。
•基于污染监测与气象监测,进行污染来源分析和污染影响预警,快速、准确定位污染源,为空气污染治理指明方向。
•结合GIS地图实时显示监控区域内全部监测点的站点信息、监测数据,通过建立网格,实现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
•自动生成监测区域范围内各监测因子实时分布图和日动态变化图,实现由“点”到“面”全面展示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污染物迁移提供数据支持。
用户数据收集达到系统最低要求数量后,后台即可启用数据归类功能,按照折线图形式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比对功能污染源分析全面覆盖污普、环统、排污申报、总量、监察等数据,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和统一分析方法,准确反映污染源数据和各类数据间的关系大数据平台运行过程,在收集够一定量的收据后,建立监测数据三维模型,分析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趋势从各项污染物的IAQI中选择最大值确定为AQI,当AQI大于50时将IAQI最大的污染物确定为首要污染物预案录入时候系统根据运行规则自动命名,并生成固定格式编码,便于快速检索环保监测点位需要大面积覆盖,同时需要满足便携性、移动性、实用性的需求,因此目前数据网络传输基本通过GPRS传输,接入公网进行版本1.0版本2.0ZWIN-BYC06型β射线分析仪/颗粒物浓度监测仪采用了β射线衰减的原理对粒子进行监测,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大气中PM2.5、PM10、TSP颗粒物的浓度水平。
该仪器长期广泛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浓度监测,如PM10,PM2.5,TSP (选配不同的采样切割头)等,该仪器是目前国内各地使用最成功的一套监测平台系统。
濮阳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和决策支持系统项目
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项目项目技术、服务标准和需求招标内容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项目项目技术、服务标准和需求建设概述濮阳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的建设包括敏感点监控网格、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网格,重点污染源监控网格和移动监测车监控网格等。
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网格包含城市、乡镇、农村、背景区域、城乡结合部、传输通道等空气质量监控网格;重点污染源监控网格可以根据监控对象的不同,分为工地扬尘、企业、矿山、工业园区、道路交通、生活餐饮、汽车喷漆等监控网格。
技术要求2.1六参数空气质量微型站设备用途六参数空气质量微型站能在线监测大气环境中PM10、PM2.5、SO2、NO2、O3、CO、温度、湿度等的微型化仪器。
仪器采用灵活的取电方式,使用电化学、光学等多种高精度传感器,检出限低、出数准确、时间分辨率高,具有体积小巧、价格低廉等特点,适合网格化、密集化布点。
设备基于无线通讯技术,大量的微型站可与服务器之间保密安全的通讯,将监测数据汇集到“云平台”。
通过大量网格化高密度布点,配合气象参数,结合云计算平台,可实时掌握区域内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发现重点污染源,找到合理的减排点,从而可有针对性的降低重点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达到改善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的目的。
设备参数六参数微型站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六参数微型站技术指标2.2颗粒物微型站设备用途颗粒物微型站适用于道路扬尘、建筑工地、商混企业等地区的颗粒物/扬尘监测。
设备参数颗粒物设备参数技术指标颗粒物微型站的技术指标2.3 TVOC微型站设备用途TVOC微型站能专业化在线监测大气环境中TVOC(总的挥发性有机物)、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微型化仪器。
设备采用灵活的取电方式,可选择市政供电和/或太阳能供电,同时采用了超低功耗设计,单独使用太阳能供电时,持续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个月,大幅度提升了仪器野外工作范围。
仪器采用PID传感器与金属氧化物传感器相结合的方式,测量准确性高,检出限低至1ppb,时间分辨率高,使用寿命长。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范本(四篇)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范本____年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质量,____年我们将全面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是指以区域网格为基础,通过建立和优化环境监测监测网络、信息化技术、流程管理和工作机制,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有效预警、快速反应和精准管控,进而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水平。
二、实施目标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监测网络。
通过增加监测点位,强化监测设备更新和维护,实现对大气、水、土壤、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全面监测和数据收集。
2. 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通过推进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高环境监管的精确性和效率。
3. 建立高效的环境监管工作机制。
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各部门协作,实现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中各节点的有机衔接和协同作业,提高环境监管的整体效能。
4. 提高环境监管工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通过采取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研判,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5. 加强环境监管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参与,增加公众对环境监管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步骤1. 确定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覆盖范围和划分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划定原则,明确各个环境监管网格的大小、责任范围和监测指标。
2.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监测网络。
根据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划定原则,增加监测点位,提高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频率,实现对大气、水、土壤、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全面监测和数据收集。
3. 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和分析处理,提供环境监管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4. 健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工作机制。
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
附件8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目次前言 (1)1适用范围 (2)2规范性引用文件 (2)3术语和定义 (2)4系统组成和原理 (3)5技术要求 (3)6技术指标 (5)7检测方法 (5)8检测项目 (9)附录A(规范性附录)网格化监测设备数据格式要求 (11)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改善大气质量,规范城市利用新技术开展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城市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的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原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等内容。
本指南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编写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小型监测设备(以下简称网格化监测设备)的原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大气PM2.5网格监测系统网格化监测设备的设计、生产、检测和比对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7214.1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工作条件第1部分:气候条件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393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 618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 633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监测方法HJ 66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网格化监测grid monitoring为达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根据不同监控需求及环境特征,将目标区域分为网格化的网格进行点位布设,对各网格中相关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网格化管理系统逐渐成为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网格化管理系统可以简单理解为将管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网格,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作,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一种管理模式。
设计与实现方法一:了解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架构在开始设计网格化管理系统之前,需要深入了解其基本架构和功能模块。
网格化管理系统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1.网格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网格的建立、分类、修改、删除等管理功能,其中包括用户、角色、权限等管理方式。
2.任务管理模块。
任务管理模块是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负责任务的分配、执行、反馈和统计等工作。
3.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人员信息、物资信息、资产信息等。
4.安全管理模块。
安全管理模块是网格化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
5.统计分析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对系统各功能、各模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于后期管理决策的制定。
设计与实现方法二:确定网格划分方案和任务分配方式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网格的划分和任务的分配,因此在设计实现网格化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网格划分方案和任务分配方式。
通常情况下,网格可以按照行政区域、社区、街道、企业等划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任务分配方式则需要根据任务性质和工作内容进行确定。
有些任务需要按照地域划分进行分配,有些任务则需要根据专业程度和技能水平进行分配。
当然,为了提高任务分配的效率,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分配任务的方式来实现。
设计与实现方法三: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需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数据存储。
可以选择性能比较好的数据库进行存储数据,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等工作,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川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及预测预报运行支撑系统
1附件四川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及预测预报运行支撑系统建设方案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2015年01月目录一、项目概述 (2)二、编制依据 (3)三、需求分析 (3)3.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的迫切需要 (3)3.2 预测预报平台的业务需求 (4)四、建设必要性 (4)五、建设目标与原则 (5)5.1 建设目标 (5)5.2 建设原则 (6)5.2.1 整体效益最优原则 (6)5.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6)5.2.3 系统规范标准、可扩展 (6)5.2.4 安全性原则 (6)5.2.5 开放性原则 (7)六、建设框架 (7)6.1省级中心站建设 (8)6.2分流备份站建设 (8)七、运行支撑内容 (9)7.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运行支撑内容 (9)7.2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平台运行支撑内容 (14)八、建设内容 (16)8.1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运行支撑系统建设 (17)8.2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运行支撑系统建设 (19)九、社会经济效益 (21)十、预期效果 (22)10.1 建设成服务于全省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管理及预测预报业务运行支撑系统 (22)10.2促进智能环保的进一步实现 (22)一、项目概述四川省开展空气自动监测起步较早,从上世纪80年代我省就开始了研究性的空气自动监测工作,至2007年全省市(州)及重点县级市全部实现了空气自动监测并纳入省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管理。
目前,我省21个市(州)共布设省控以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48个。
其中省控以上城市监测点位128个,农村区域站点位16个,背景站2个,质控站1个、综合监测站1个。
这些点位的功能性质包括:城市和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及空气质量背景点。
到2015年底,全省183个县(市、区)还将建成约100个省控城市子站。
2008年我省建立了省级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网络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省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数据实时采集、管理及统计、分析和发布。
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
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一、引言网格化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旨在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
该系统通过将城市划分成网格,并结合各个网格的数据和资源,实现对城市各项事务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以提供更高效的城市服务。
二、系统架构2.1 系统概述网格化管理系统由数据处理模块、分析决策模块、资源调度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等子模块组成。
每个子模块负责相应的功能,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城市管理任务。
2.2 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负责采集、存储和处理各类数据,包括人口信息、交通状况、环境数据等。
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和整合,为其他模块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持。
2.3 分析决策模块分析决策模块利用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
该模块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情况,预测城市运行状况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2.4 资源调度模块资源调度模块根据分析决策模块提供的结果,统筹城市各种资源的分配和调度。
该模块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安排警力、医疗资源、交通资源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5 信息发布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用于向市民和相关部门发布管理信息。
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如网站、方式APP、电子显示屏等,可以及时将重要信息传达给各方,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和效果。
三、系统功能3.1 问题上报与处理该系统允许市民通过APP或网站上报城市问题,如道路损坏、环境污染等。
同时,系统能够将问题分配给相关部门,并跟踪问题处理过程,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2 任务调度与协作系统能够自动任务清单,并根据资源状态和实时需求进行任务调度。
相关部门可以共享任务信息,并实现协作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3.3 数据分析与预测系统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通过算法进行预测。
这些分析和预测结果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预防措施。
3.4 城市信息发布系统能够实时发布城市重要信息,如天气预报、交通状况、紧急事件等。
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
一、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目的.二、建设社区网格化系统的意义1.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向组团式模式转变。
2.网格化的定位。
3.由原来的单一模式的服务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4.信息化管理代替手工操作,增加了效率,减少了错误。
5.由原来单方面的覆盖向全方位的覆盖转变。
三、社区网格化管理能解决的问题1.实现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
2.小事化解不出网格,大事调解不出街道3.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4.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
四、系统功能模块简介(一)地图管理模块1、反映辖区内真实的地形地貌2、能直观的反映出各网格的管理范围3、三维地图上能实际的标出各网格管理的每一栋建筑物,对建筑物形态能更加直观的管理4、选择相应建筑物能对建筑物内人口信息、单位信息等可以进行详细的查询。
5、通过地图的管理,能非常直观的对事、地、人、物、组织等进行更加方便的管理(二)基础信息管理1、小区信息资料管理2、楼栋信息资料管理3、房屋信息资料管理4、单位信息资料管理5、人口信息资料管理6、党建信息查询7、民政信息查询8、计划生育信息查询9、重点人群信息查询10、人口移入、移出、人口注销:能实时的管理辖区内每一建筑物内每一个房间的内的人口信息情况。
例:自住房、空置房、出租房的管理,固定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对房屋内的家庭、单位能进行很好的管理。
(三)事件管理1、对辖区内各网格每天发生的事件进行管理。
2、事件上报的管理3、事件分流的管理4、事件结案的管理5、事件监督的管理(四)治安及社分稳定管理1、值班室信息的管理2、巡防队信息的管理3、红袖标信息的管理4、案发情况的管理(五)指挥中心管理1、公告的管理2、通知的管理3、手机短信的管理(六)绩效考核管理1、网格员日记的管理2、事件评分的管理3、行政人员每绩效的管理(七)统计分析管理1、网格的统计2、小区的统计3、楼栋的统计4、房屋的统计5、案发的统计6、事件的统计(八)手机事件上报管理1、通过手机对网格内的事件进行上报和处理2、通过手机,网格员可以写每天的日记3、通过手机,网格员可以对相关的的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九)系统管理1、机构辖区的设置2、办公人员的设置3、操作员权限的设置4、系统参数的设置5、系统使用的字典信息的设置。
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民情日志是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网格负责人定期去走访群众,然后将本次走访情况或体会写成一篇日 志,其中可以涉及到在走访中发现的任何问题。
产品特色
界面友好、操作简易; 系统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和角度深层次的把控; 平台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架构保证先进性,稳定性,复用性; 多终端接入、多语言支持; 兼容性好、负载能力强。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结合地区基层调查数据和已有的各专业部门(公安、民政、房产、计生、政法、党建等)数据,构建“网格 化管理”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同时具备添加、更新、删除、搜索、查询、统计等功能。既能反映网格内每户家 庭的基本情况,又能反映某个区域内某方面或某一类的总体情况,更为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获 取方式。
平台结构
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大体上含社区基本信息模块(含社区二维地图信息、楼栋信息、人口信息等)、社区治 安管理模块、政府服务窗口模块、公文公告管理模块、统计分析模块、员工绩效考评模块等。不同地区还可以根 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增删模块,因地制宜。
感谢观看
功能特点
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网格标准规范体系
根据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的人员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再根据划分 好的网格结构,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添加政府的服务团队人员,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 化、个性化的各种服务功能,让网格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每个网格进行点对点的单独操作,使政府开展的各种 工作能够细腻度的渗透到每一个群众中去。
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
01 系统介绍
03 产品特色 05 平台结构
目录
02 功能特点 04 服务平台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三篇)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保护,提高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国决定在____年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全面、精细、高效的环境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1. 目标: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全面、精细、高效的监管,提高环境质量。
2. 任务:(1) 建立网格管理体系:在各地设立网格化管理中心,划定监管网格,分配责任区域和负责人,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全面监管。
(2) 建立环境数据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环境数据平台,整合和存储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3) 加强技术支持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环境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 建立投诉举报系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投诉举报系统,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投诉举报的环境问题。
(5) 加强协作机制: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问题协同解决。
三、组织实施1. 中央统一领导:中央环境保护部门作为领导部门负责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管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
2. 各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网格管理中心,划定责任区域和负责人,加强监管工作。
3. 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环境监管部门要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环境监管的全面性和精细化。
四、实施步骤1. 制定实施计划:中央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的实施计划,明确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
2. 建立网格管理中心:各地方政府设立网格管理中心,负责划定监管网格、分配责任区域和负责人,并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
【2024】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资质
【2024】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资质智易时代聚焦环境监测行业,本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坚守“质量至上、服务为本”的原则,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环保行业攻坚战提供全方位的环境监测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司空气站系列产品已成功获得国家各类资质证书: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是以大气网格化精准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为平台支撑,搭配多种现场监测终端应用,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监测终端集成“四气两尘”浓度监测、温湿度及风速风向监测、TVOC监测、噪声监测等内容。
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时上传至平台,使环境主管部门对各种环境要素的管理变得直观、简单与轻松。
大气网格化精准决策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一张图”的方式,实现前端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数据实时采集、组织架构、统计分析、溯源分析、预警预报、监测评估、精准考核等功能。
为政府提供精准的物联监测数据和多元的智慧监管手段,利用多模式环境质量模型以及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污染管控方案,实现对污染源和大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进行污染排放管控监督和环保行为信用评价;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智慧环保监管体系。
目前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名称型号更新汇总如下:空气站系列产品型号表目前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已经取得的产品资质证书更新汇总如下: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学校、化工园区、钢铁、水泥、医疗、喷涂、燃气锅炉、焦化等多个场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在线监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准确度,可实现太阳能板供电和市政用电。
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认证证书的获得就是国家相关部门对我们的认可。
智易时代空气站系列产品及大气网格化精准决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形成“一平台、多应用”的区域精细化网络监测体系,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DB13T 2544—2017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系统组成和原理、技术要求、技术指 标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10
小型颗粒物监测站 small particle monitoring station 采用标准方法的小型化、便于移动且可直接用于室外监测大气污染状况的,检测参数为PM10或PM2.5 的监测设备。在本标准中用作微型颗粒物监测站的质控设备。
3.11
移动式空气质量监测站 moving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 采用标准方法或其他可溯源到国家标准方法的小型化、可直接移动且可直接用于室外空气质量监 测的装置,检测参数可以包含PM10、PM2.5、SO2、NO2、CO、O3、TVOC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本标准中 用作微型空气监测站的质控设备。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 air pollution control gridded monitoring 为达到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根据不同污染源类型及监控需求,将目标区域分为 不同的网格进行点位布设,对各点位相关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3.2 微型空气监测站 micro air monitoring station 采用光散射、电化学、金属氧化物或光离子的传感器检测方法的,体积小于0.1 m3、重量小于5kg 且可以直接用于室外监测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设备,检测参数可以包含PM10、PM2.5、SO2、NO2、CO、O3、 TVOC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3.3 微型六参数监测站 micro six parameter monitoring station 检测参数包含PM10、PM2.5、SO2、NO2、CO和O3的微型空气监测站。 3.4 微型颗粒物监测站 micro particle monitoring station 检测参数包含PM10和PM2.5的微型空气监测站。 3.5
网格化环境监管监督体系建设方案
05
04
强化资金保障
设立专项资金,确保网格化环境监管 监督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
结于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促进环境治理精细化具有 重要意义,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
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格化环境监管监督体系将逐步实现全覆盖、全过 程、全方位的监管,为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 优化体系本身,提高其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
制定环境质量监测计 划和标准,确保监测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系统
建立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和查处机 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管。
加强与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协作 ,形成联合执法合力。
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维护环境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环境信息公开系统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通过网格化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对重点区 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管, 确保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污染物的减排。
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明确各 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建设信息系统
根据技术方案,建设网格化环境监管信息 系统,并实现与现有环境管理系统的整合 和对接。
开展技术培训
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和操作能力。
CHAPTER 05
保障措施与结论
保障措施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成立网格化环境监管监督体系建设领 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 问题。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网格化环 境监管监督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01
网格化管理系统简介
引言概述:网格化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系统、高效的方法来进行城市管理。
它将城市划分为网格,以每个网格为基本单位,通过信息共享、快速反应以及精细化管理等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背景、体系结构、技术支持、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发展背景1.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需求的提高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3.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引领和成功经验的推广二、体系结构1.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a.数据采集和共享子系统b.信息处理和分析子系统c.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子系统d.执行监督和服务保障子系统2.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a.网格划分和信息管理模块b.事件上报和处理模块c.资源调配和任务分配模块d.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模块e.绩效评估和考核模块三、技术支持1.物联网技术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a.传感器网络的建设和数据采集b.物联网设备的支持和数据传输c.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2.技术在网格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a.基于机器学习的事件分析和预测b.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决策支持c.智能图像识别和视频监控四、应用案例1.公安网格化管理系统a.网格化巡逻和防控模式b.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c.犯罪预测和预警系统2.城市环境管理网格化系统a.垃圾分类和清运优化b.环境监测和治理c.绿化养护和景观提升3.突发事件管理网格化系统a.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援b.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c.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和信息发布五、未来发展方向1.智能化和综合化2.数据共享和跨部门合作3.人机协同和自主决策能力4.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总结:网格化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系统、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从发展背景、体系结构、技术支持、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网格化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智能化和综合化的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系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和更高的效能。
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DB 13-T 2545—2017)
2017 - 07 - 17 发布
2017 - 09 - 18 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 254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河北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石 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河北兰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景金、吴光辉、孙程、张良、张灵芝、李铮、王春迎、李少华、崔厚欣、 尚永昌、付国印、王飞、李会来、杨会珠、匡飞、陈磊、赵金宝、徐曼、张玲、王建国、王玮。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1
DB13/T 2545—2017
微型TVOC监测站 micro TVOC monitoring station 检测参数为TVOC的微型空气监测站。
3.6
标准方法standard method 符合GB 3095-2012中5.3规定的自动分析方法。
3.7
质控设备calibration equipment 采用标准方法的可用于校准微型空气监测站的监测设备。
4
DB13/T 2545—2017
a) 应设置于施工区域围栏安全范围内,可直接监控工地现场主要施工活动的区域; b) 设置 1 个小型颗粒物监测站的,应设置在工地主要车辆进出入口;设置 2 个及以上小型颗粒
物监测站的,其中至少一个小型颗粒物监测站设置在施工车辆的主出入口,可与视频监控相 结合; c) 设置 2 个微型颗粒物监测站的,应设置在工地主导风向和第二主导风向(一般采用污染最重 季节的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和下风向的工地边界,兼顾扬尘最大落地浓度。
c) 混凝土搅拌站根据其规模宜设置 1~2 个小型颗粒物监测站和 2~4 个微型颗粒物监测站; d) 堆场面积在 10 000 m2 及以下的应至少设置 1 个小型颗粒物监测站和 2 个微型颗粒物监测站;
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积分规则
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积分规则
一、积分说明
1、积分是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计量单位,用来衡量用户在网
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活动,用户拥有的积分越多,说明其在系统中的活
动越活跃,用户能够利用积分来获取更加优惠的服务。
2、用户的积分记录,可以在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中任何时候查询到,并且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清楚的核对。
3、积分是悬赏式的,用户在完成系统指定的一系列活动之后,就可
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同时用户可以使用获得的积分来得到更优惠的服务。
二、积分的计算
1、按照用户完成活动的类别和时间来确定积分的等级,具体包括:
(1)日常活动:比如完成系统规定的任务、报名参加网格化信息管
理系统的活动、发表优质言论等,可以获得50-100分的积分。
(2)特殊活动:比如参加系统推出的活动,完成特定的任务等,可
以获得100-200分的积分。
(3)重大活动:比如参与系统举办的大型活动,为系统的发展做出
积极贡献等,可以获得200-500分的积分。
2、积分的计算原则:
(1)活动内容的难度:如果活动的难度越大,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积分。
(2)活动的时间:如果活动的时间越长,那么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监测网格化管
理系统
大气监测网格化管理系统
一、背景介绍
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56号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该《方案》分为:
(1)总体要求;
(2)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3)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4)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5)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6)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共6部分20条)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系统概述
智易时代环保网格化管理系统根据国家环境部门发布的《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460- )、《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HJ622-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212 》、《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
范》(HJ_T352- )等国家标准协议,以环境监测点位数据传感体系为基础,针对不同环境企事业单位需求,运用最新的环保理论研究成果和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环保网格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平台。
平台数据中心可提供所属地区各监测点位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实时监控空气环境质量,实现在线数据查询及报表统计、数据自动预警、环保信息综合分析、数据归集和排名反馈等,为环保的研究提供信息资源和手段,为环保业务管理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
三、功能特点
3.1 WEB端
3.1.1监测点位GIS地图在线显示
带有GPS模块的监测仪器,能够直接向平台开放的接口发送定位信息,对接成功并审核完成后,即可在GIS地图上显示。
当GPS无法定位、定位不准或站点坐标移动后,用户也能够在系统中上传监测仪器经纬度和站点相关信息。
站点名称在初始配置或站点配动时能够进行更改。
地图效果:矢量、卫星、三维。
3.1.2站点数据实时状态查看
用户上传点位成功,按照环境部门标准格式发送数据协议后,系统即可自动解析数据格式生成数据面板,能够按照不同需求配置需要显示的监测因子,显示时间段分为实时状态值、最近一小时值、最近24小时值等。
3.1.3站点环境远程视频实时监控
监测现场能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经过窗口视图直观了解监测站点的周边情况和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当数据异常提醒之后,能够经过回传影像资料判断现场情况(需人工进行),当发生不可抗力因素时,同样能够根据影像资料来判定事故详情。
3.1.4预警通知
系统生成数据后,可按照用户需求设置预警模式(提醒方式:短信、邮件、微信)。
模式1:超标预警
大气、扬尘标准格式按照AQI指数对应色值显示,水质、烟气按照国家标准显示,非标准格式监测因子支持用户定制开发,地图指标根据指数对应颜色显示,点击站点显示数据时,首要污染物经过颜色条注释,当数据指标超过预警界限后,根据用户定制发送提醒。
AQI: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模式2:断线预警
监测点位由于设备故障、设备短线等原因导致数据连接中断后,系统自动给指定联系人发送断线提醒,每小时提醒一次,直至重新正常连接。
模式3:异常值预警
当监测数值在某一时间段内出现大幅度起落,或者在较长时间数值无变化,同样会触发预警,报知相关人员核对检修。
3.1.5数据报表生成
用户数据收集达到系统最低要求数量后,后台即可启用数据归类功能,自动计算小时值、日、周、旬、月、年均值等,生成对应报表供用户下载查看。
数据生成支持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在线文档等多种形式,导出打印时支持选用JPG图片、PDF、EXCEL、WORD文档多种格式。
3.1.6环境质量数据排名
针对相关环境管理部门以及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系统设置独立排名系统,由于接入监测因子类型较多,因此排名当前采用AQCI(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行,同时能够采用AQI或者根据不同用户特点定制排名体系。
日均值排名于每天早晨8:30以短信形式发送至各站点负责人,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AQI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计算,AQCI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发布稿)(HJ633- )》计算,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2.5、O3、CO六项。
发布频次为每小时一
次。
AQI参考算法:
a)对照各项污染物的分级浓度限值,以实测浓度值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
b)从各项污染物的IAQI中选择最大值确定为AQI,当AQI大于50时将IAQI最大的污染物确定为首要污染物;
c)对照AQI分级标准,确定空气质量级别、类别及表示颜色、健康影响与建议采取的措施。
3.1.7污染物来源分析
收集点位数据后,平台对各项污染物统计值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建立点位污染源模型(当前采用方法为首要污染物比重饼状图解析),如果监测点位条件允许,能够实现现场采样,则能够更加精确的进行污染物对比分析,经过各时间段污染物比重模型结合地区现状来分析具体污染源和现场实际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治理方案。
污染源分析全面覆盖污普、环统、排污申报、总量、监察等数据,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和统一分析方法,准确反映污染源数据和各类数据间的关系。
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全面反映污染源状况,包括污染源数量和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等,按行业、污染物、企业情况等因素,筛选出重点管理对象,
为监察工作提供依据。
污染源可分成固定源、流动源、开放源等。
固定源主要包括燃煤(油)的各类电厂锅炉、民用炉灶、建材和冶金工业炉窑等颗粒物排放源,流动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飞机及非道路机械等颗粒物排放源。
源解析中的开放源一般包括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场扬尘和窗台尘等。
特定地区的源解析工作有时需要考虑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和海盐离子等颗粒物排放源。
3.1.8环境数据动态云图展示
根据环境数据的变化制作地区热力图以及云图
3.1.9环境质量预测
大数据平台运行过程,在收集够一定量的收据后,建立监测数据三维模型,分析预测未来的环境质量趋势。
3.1.10应急预案管理
基于GIS地图信息建立环境预案管理体系,根据不同用户开放不同编制权限,预案录入时候系统根据运行规则自动命名,并生成固定格式编码,便于快速检索。
系统运行中,面对突发状况时,可根据数据模型提供预案,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相应参考。
3.1.11远程维护配置
环保监测点位需要大面积覆盖,同时需要满足便携性、移动性、实用性的需求,因此当前数据网络传输基本经过GPRS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