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合集下载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 一 ) 说明病理变化 ( 二 ) 指导辨证归经 ( 三 ) 指导针灸治疗
练习题
1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头面部 B. 肘膝部 C. 胸中 D. 心中 E. 手足末端
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胸中 B. 腹中 C. 心中 D. 头面部 E. 肘膝部
经络 学说 (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 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 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 成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
经经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Twelve Regular Meridian s ): 系指隶属于十二脏腑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二)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 Twelve Muscle Regions ):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三)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 Twelve Cutaneous Region s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表 1-3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 六 )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按照其循行走向 与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后依次 逐经流注相传至肝经,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十二经脉将气血运至周身,使人体各部不断 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功能活动,保持全身的 协调

针灸学-经络总论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课件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足 循行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足 循行走向规律 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表里手经接于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表里足经接于足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同名阳经接头面

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交接阴经接腹胸
行头面到达巅顶
在百会与督脉相 交会。 手少阴心经循行 上夹咽,系目系。
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除六阳脉外, 足厥阴肝经也上
行头面到达巅顶
在百会与督脉相 交会。 手少阴心经循行 上夹咽,系目系。
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足三阴 — 胸腹部 — “腹为阴” 手阳明— 肩前 手少阳— 肩上 手太阳— 肩后
针灸学教研室
经络&经络系统
什么是经络?
•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什么是经络系统?
• 经络系统:是由
经脉与络脉相互
联系、彼此衔接 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3.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内踝上8寸以下, 厥阴在前; 太阴居中; 少阴在后。
“肝脾肾,交八寸”





手太阴肺经…………肺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阴心经…………心 足太阴脾经…………脾 足厥阴肝经…………肝
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胃………… 足阳明胃经 胆………… 足少阳胆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 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针灸学 1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 1针灸学经络总论

⑵ 特点: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⑶ 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 沟通十二经脉间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3)十五络: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
及脾之大络的总称
作用: 十二经络脉沟通了表里经,加强了表里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 手厥阴心包经 足 手少阴心经 三 足太阴脾经 阴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 手少阳三焦经 足 手太阳小肠经 三 足阳明胃经 阳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经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
别沟通了腹、背、头和胸部,从而输布 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4)十二经别:
十二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深入体 腔的支脉。 作用:
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沟通内外。 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5)十二经筋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特点: 循行走向规律(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特点:
② 内属一定的脏腑: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③ 有表里络属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
络脉沟通了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 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 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 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4、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第二章腧穴总论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361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整理课件
6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 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医学入门》(明. 李梴)引张子 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错。”
清. 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整理课件
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整理课件
8
一、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
整理课件
19
三、十五络脉
1.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
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
2.分布特点:
3.作用:
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
传注。
整理课件
20
四、十二经别
1.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2.分布特点:
什么叫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 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 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 用的一种理论。 《灵枢.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
整理课件
29
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在 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 二经脉的“四根、三结”。
(2)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 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 腔。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
聚,以此到底躯干、颈整项理课件、头面部
24
3.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 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整理课件
25
六、十二皮部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0针灸学经络总论109

0针灸学经络总论109
腧穴 输穴 俞穴
n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属经脉──属脏腑
2、腧穴的分类:
n 十四经穴 n 奇穴 n 阿是穴
⑴十四经穴
n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 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 要部分。
n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 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 其中 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⑵奇穴
n ——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 经系统的穴位,主治范围较 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 殊疗效,称“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⑶阿是穴
n ——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 腧”。
n 并有“天应穴”、“不定 穴”等之称。
n 治疗筋经病的主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经穴 奇穴
定经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⑶特殊作用
n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n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某些穴位
机体功能增强
n
(同一穴位)
n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n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压
5、特定穴:
n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 用的腧穴。因分布特点、主治功 能及含义不同,各有其不同的名 称。
1)五腧穴
n 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 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 经、合五个穴位。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有固定 位置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名
有专用 穴名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治局部病变
位置
穴名
3、腧穴命名
所居部位及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 和医学理论,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 n 部位 n 治疗作用 n 天体地貌 n 动植物名 n 建筑物名 n 中医学理论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

㈢指导治疗
根据经脉的属络和表里关系以及走行路线可根据 病变部位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 四总穴歌》 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㈣按经选药
根据药物归经的理论,选择治疗病变经络的药物。 举例如下:柴胡治少阳胆经病变; 香附、川楝子治厥阴肝经病变; 黄芪、党参、白术治太阴脾经病变。
联络的脏腑
肺、大肠、中焦、胃口 大肠、肺 胃、脾 脾、胃、心 心、小肠、肺 小肠、心、胃 膀胱、肾 肾、膀胱、肝、肺、心 心包、三焦 三焦、心包 胆、肝 肝、胆、胃、肺
联络的器官
肺系 下齿、口、鼻孔 鼻、上齿、口唇、耳、喉咙 咽、舌 心系、咽、目系 咽、耳、目内外呲、鼻、 目内呲、耳、脑、 喉咙、舌、 耳、目锐呲 目锐呲、耳 阴器、喉咙、亢
二、标本—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本
标—树梢,对应于头面胸背;本—树根,对应于四肢下端 十二经标本表
本 部位 根以上5 根以上5寸中 窍阴之间 内踝下上3 内踝下上3寸中 厉兑 行间上5 行间上5寸中 中封前上4 中封前上4寸中 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之间上2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之间2 掌后两筋之间2寸 相应腧穴 跗阳 足窍阴 交信,复溜 厉兑 中封 三阴交 养老 中堵 曲池 太渊 神门 内关 十二经 脉 足太阳 足少阳 足少阴 足阳明 足厥阴 足太阴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标 部位 两络命门(目) 窗笼(耳)之前 背俞与舌下两脉 颊下,挟顽颡 背俞 背俞与舌本 命门(目)之上1 命门(目)之上1寸 目后上角,目外眦 颜下合钳上 腋内动脉 背俞 腋下3 腋下3寸 相应腧穴 睛明 听会 肾俞,廉泉 人迎 肝俞 脾俞,廉泉 攒竹 丝竹空 迎香 中府 心俞 天池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经络总论详解

经络总论详解

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二经脉的络脉从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散布于腹部; (3)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4)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
3.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 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 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一 、晕针 二 、出血 三 、感染
一、针刺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 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 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 醉酒等禁针。
以膈来分经脉所属手足;以阴阳来分经脉所属脏腑。
位于膈以上胸腔之脏-所属经脉为手阴经,表里之腑为手阳经; 位于膈以上腹腔之脏-所属经脉为足阴经,表里之腑为足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类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阴经属脏络腑
胆……………足少阳胆经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 表里足经接于足 阳经接于头面 阴经接于胸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