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心得想要教儿童绘画,首先你要先读懂他们的画。
这样你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从而为更好的教学提供动力。
儿童绘画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艺术学家等不同人群的目光。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
绘画心理,是通过孩子的绘画作品,结合孩子选择的画材、颜色、象征物、涂抹方式、涂抹位置、空间构成来解读孩子的心理状况、兴趣和特长。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
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的著作《儿童绘画心理学》,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
我知道了在一开始时大多数人认为处于涂鸦期儿童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无预期的视觉性动作记录。
但是经过了马休斯的实验证明这些手势是所有后期绘画活动的基础,并且在建立空间象征体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通过凯洛洛的分析记录,更加明确的总结了20个基本的涂鸦单元,认识到了儿童涂鸦期无意识的训练,对后期的绘画也会有很大的启发性。
手势,是人类非常早期的表达交流的系统,在珍格格人生历程中都很活跃。
艺术创作根植于身体的感觉,这种感觉反映了意图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规则。
儿童用自然而然的发展出来的表征能力去吸收人类已有的特定类型的绘画形式和经验的过程。
儿童的大脑创作出来的蝌蚪人,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画卷。
在本书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儿童每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儿童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读后感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读后感引言《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是一本研究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专业书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画进行深入研究与解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儿童绘画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进行分析和总结。
儿童绘画的意义和作用儿童绘画是一种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通过绘画,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绘画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沟通的工具。
儿童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如情绪困扰、适应困难、自尊心低下等,通过绘画,他们可以将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并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
儿童绘画的解读方法书中提供了一些常见的儿童绘画解读方法,例如图形解读、色彩解读和线条解读等。
通过这些解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绘画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图形解读不同的图形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房子代表着家庭和温暖,树代表着生命和成长,花代表着美和喜悦等。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中出现的图形,我们可以窥探到儿童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色彩解读颜色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例如,红色代表着愤怒和激情,蓝色代表着平静和安详,绿色代表着希望和生机等。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中的颜色运用,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当前的情绪状态。
线条解读线条的形状和用法也能传达出儿童的情感。
例如,弯曲的线条代表着忧愁和不安,直线代表着坚定和自信,闪电状的线条代表着冲动和不稳定等。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中的线条运用,我们可以推测出儿童的情绪状态和个性特点。
儿童心理问题的辨识与干预儿童绘画的解读并不仅仅是了解和观察,更重要的是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辨识和干预。
通过解读儿童绘画,我们不仅能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情绪困扰的发现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往往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例如,画面中出现了大面积的黑色和红色,可以推测出儿童可能存在焦虑和愤怒等情绪困扰。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
但是因为年龄的限制,孩子可能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儿童绘画心理学》认为,孩子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
孩子的画,是我们走进孩子内心的一扇窗户。
分享儿童绘画心理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线条与心理线条清晰、力度适中:正常,情绪稳定;线条模糊、细到看不清: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过于强劲、甚至把纸戳破:具有攻击性,发泄愤怒。
断断续续总是改变方向:犹豫,焦虑,想要隐藏自我。
二、色彩与心理6岁前只用红色正常,6岁后过度频繁使用,有暴力倾向,对感情自控力差。
5岁前偏好蓝色,表示有分寸,6岁后大量使用,表示适应力好,但过度使用,表示孩子过于自我约束。
偏爱暖色: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偏爱冷色:安静,思考,严谨,悲伤,心情烦闷。
喜欢很强烈的颜色:做事有激情,有领导才能,但属于易怒型,缺乏耐性。
喜欢阴郁的颜色:被动,含蓄,焦虑,多愁善感。
喜欢多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开朗,乐观,人缘好,受欢迎,但容易浮躁。
只用一两种颜色:冷静,谦让,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容易接受挑战。
三、布局与心理居中:自我意识比较强;偏左:留恋过去;偏右:憧憬未来;偏上:喜欢幻想;偏下:注重现实,对安全较为关注;画在角落:可能有心理压抑。
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绘画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
线条、色彩、图形、人物、环境、布局,显示着孩子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当时的情绪特征等等。
我们要学会倾听这种“语言”。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们的画就是胡乱涂鸦,没什么特别的,可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孩子们内心的小秘密。
书中提到,儿童的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想法和经历的一种方式。
就比如说,色彩的选择能反映出孩子当时的心情。
喜欢用明亮色彩的孩子,通常性格比较开朗活泼;而老是用暗色调的孩子,可能心里藏着一些小烦恼。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正碰上她五岁的女儿在画画。
小家伙拿着水彩笔,专注得很,嘴里还念念有词。
我凑过去一看,画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是粉色的,屋顶是蓝色的,还有一个黄色的烟囱。
房子周围呢,画了好多五颜六色的花朵。
朋友笑着说:“这孩子,就爱画房子和花。
”可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画可不简单。
那房子画得特别大,几乎占了半张纸,而且线条很粗很有力。
我就想到书里说的,画中物体的大小和线条的力度能体现孩子对这个事物的重视程度或者自身的力量感。
这房子画得这么大这么有力,说不定在孩子心里,家是特别重要、特别有安全感的地方。
再看那些花朵,每一朵都画得很仔细,花瓣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
这说明孩子的观察力挺强,而且很有耐心。
她在用心描绘她眼中美好的世界。
还有啊,这孩子用的颜色都是特别鲜艳、活泼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她现在的心情特别好,生活充满了快乐呢?我就试探着问她:“宝贝,你画得真漂亮,能跟阿姨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小女孩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这是我家的房子,有好多好多花,我和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开心。
”听她这么一说,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从那以后,我对孩子们的画就多了一份留意。
有一回在幼儿园,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画画。
其中一个小男孩画了一个超人在天上飞,超人的身体画得特别大,手脚都很粗壮。
我就想,这孩子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像超人一样强大勇敢呢?还有个小女孩,画了一个小公主,穿着漂亮的裙子,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皇冠。
但是小公主的脸上没有笑容,我就有点好奇,问她:“小公主为什么不开心呀?”小女孩小声说:“因为她没有朋友一起玩。
2023年美术老师读书笔记 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
美术老师读书笔记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随着儿童对图画媒介熟悉程度的增长,他们的图画模型也发生了变化。
阿恩海姆提出了决定开展变化的主要原则,一般分化率。
儿童绘画的开展是从简单结构向更加分化和更加复杂的结构开展,这种开展涵盖了图画的各个侧面,最重要的是线条,形状,大小,方位和方向。
儿童在画人物,动物,植物和人造物的时候,都经历了这样的开展过程。
从一般目的的和未标记的图形向更有变化和更具特异性的图形开展;增加图画与绘中添加了倾斜方向时运动和姿态的表征就会更具有动态性;多方位的描画替代单一面描画的早期标准方位;描画物体之间关系时,早期表征中相对不太重要的大小和比例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物画——形象的分化。
一,形状的分化。
早期三四岁儿童,当能够画出蝌蚪人形象后,他们就会把精力主要放在区分形状上,制造出可以传递他们意义的形象,而不需要进行言语补充和解释。
从蝌蚪人到能区分人物和动物,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老人,当这一目标完成后,他们开始尝试描画动作和感情。
排除蝌蚪人形象模糊性的第一步是人物形象沿垂直轴方向开始分化,明确地画出人的正面形象。
第二步是客服放开去干的模糊性放开去干那两条线具有双重功能,既代表身体的轮廓,又代表腿。
二,表征方向的方法。
当让孩子们发觉还有表现其他方向的可能,并且将垂直关系整合成为描画图形和方位的技能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垂直和倾斜关系是儿童有意用来表征特定空间方向和方位的。
三,更多的细节。
当孩子能够画出两个局部的躯干,画出服装,装饰以及人的脖子之后,他们的图画会越来越清楚,五六岁的孩子会更倾向于在自己的人物上面画出头发,丝带,发夹,睫毛,眉毛等修饰人物形象。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
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真的让我有好多好多想说的。
你们知道吗,以前我总觉得小孩子的画就是乱涂乱画,没啥意思。
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它让我发现,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小窗口。
比如说,色彩的选择。
那些喜欢用明亮色彩的孩子,可能心里充满了阳光和快乐;而总是用暗沉颜色的孩子,也许正有着一些小烦恼或者小害怕。
还有画面的内容,画了好多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可能是个特别喜欢社交、开朗的孩子;老是画自己一个人的,说不定在内心深处渴望更多的陪伴呢。
而且啊,通过孩子画画的过程也能看出不少东西。
有的孩子画得特别快,可能性格比较急躁,但也充满了创造力;有的孩子慢悠悠地,一笔一划特别认真,可能心思更细腻。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以后可得好好重视孩子们的画啦。
不能再随便看看就过去了,要用心去感受,去走进他们那个小小的、奇妙的世界。
说不定,一幅画就是孩子在向我们求助,或者在分享他们的小秘密呢!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孩子们的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朋友们,要是你们也关心孩子的成长,真的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哟!《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理解儿童心理从绘画开始》的感受。
哎呀,一翻开这本书,我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以前我可没想到,小小的一幅儿童画里居然藏着这么多的秘密。
比如说,孩子画的人物形象。
如果画的人大大的,占满了整个画面,这可能表示孩子很自信,自我意识比较强;要是画的人小小的,缩在角落里,也许孩子有点缺乏安全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还有画中的线条也有讲究呢!流畅的线条可能意味着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而断断续续、歪歪扭扭的线条,说不定孩子当时的心情有些紧张或者焦虑。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画。
我们觉得不好看、不规整的地方,对孩子来说可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读后感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读后感《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读后感太仓市实验幼儿园张丹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关注、投入。
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已无从追溯,但它确实强烈的存在。
因为关注,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的绘画...太仓市实验幼儿园张丹一直以来,儿童画都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流连、关注、投入。
虽然这种兴趣的起源已无从追溯,但它确实强烈的存在。
因为关注,一直期待了解儿童的绘画世界,经常努力去解读他们的作品。
美国心理学家Cathy的著作《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如何剖析儿童绘画的诸多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美术发展黄金时期”的介绍。
在学校的时候就曾接触过儿童绘画发展水平的理论,也曾经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过这一理论。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相应阶段联系起来,更加清晰的论述了不同时期儿童绘画的发展特征。
指出对儿童美术发展进行过详细研究的研究者认为:处于6-9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作品非常具有创造性,不受约束,代表了儿童“美术发展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之后的阶段,则更趋于写实,反而缺少了那种迷人的创造性。
对比我所接触的孩子,他们很多就处于这样一个美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应该就是儿童画长久以来吸引我的最直接原因吧。
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幼儿园孩子的绘画,反而比小学生的绘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原因。
一直让我印象深刻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
”,所指代的也应该就是这样一种象孩子一样,无拘无束、真实、自然的艺术追求。
以往对儿童画的解读,虽然是建立在对孩子的了解基础之上的,但往往是凭借着个人的直觉去解释儿童画。
很多时候成人对儿童画的点评,也只是源于这种直觉的感知。
这本书让我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儿童画,更科学的去解释、了解了儿童绘画中的很多现象。
【读书心得】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书心得】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书心得】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有感代菲菲辛燕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辛燕工作坊每周推送坊员读书笔记一篇,使坊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1一百多年以来,儿童绘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艺术史学家以及艺术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绘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
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纸张、软笔、颜料和画笔等,所有儿童都会表现出一种总内在的绘画愿望。
他们能够非常独立的发现表达自己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2美国心理学家Claire Golomb创作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是集各家研究成果为一体的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理论专著。
书中的每一章节都体现了作者多年在视觉艺术、想象、象征性游戏等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对绘画这一符号系统的独特观点。
3阅读此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
特别是对于图画发展的最早阶段,马休斯认为,当幼儿所绘画的线条伴随着相应的言语和语调变化时,就标志着有意义的绘画活动和表征性绘画活动的开始。
在图画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到动作带来的快乐,画出的图形使他们感到惊讶,赋予动作以情感意义的心理表象和联想成为构成各种各样人物的基础。
这使我想到在大学时期实习的时候,有一位小班幼儿用不同色彩的圆形旋转线条所画出的一幅画,当时看起来唯一的感觉是杂乱无章,但是孩子在创作时却有非常高的兴致并且将这幅画命名为“彩虹的光芒”。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的读书心得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的读书心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的读书心得《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丛书之一。
其作者凯西·玛考尔蒂是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专家之一,她通过一幅幅儿童画的展示,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对利用绘画活动进行儿童心理治疗给予了清晰而详尽的阐述,告诉读者如何通过儿童绘画评价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了解儿童对自我及家庭的认识,从而帮助儿童解决在情感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和问题。
绘画的过程和内容是儿童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儿童绘画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既充满魅力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书中充满智慧的观点不但对心理医生,而且对有心的家长、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专业人士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对本书中所蕴藏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这本书极大地提高了读者对治疗过程中儿童绘画作品的理解。
同时,本书给我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清晰的指导和指示,使我对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的力量以及它在治疗中的潜力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了深化。
在阅读完它之后,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父母们来说,尊重孩子比分析孩子更重要;对于父母们来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比任何简单的数据或教条更有力。
书的名字虽然叫做“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可是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在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有的人都应本着欣赏、理解、尊重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画,这才是最最重要的问题。
以此类推我想和天下所有的父母说,我们都应本着欣赏、理解与尊重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孩子。
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标准或喜好来任意评判我们的孩子。
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教会我们的不是一种评价方法和判断方法,而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想方法——那就是本着一颗公平朴素的心,好好的欣赏和尊重我们的孩子(和他们的画)。
也许读起来觉得它枯燥乏味的,没有市面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育儿杂志来的通俗易懂,但是它绝对值得我们静心来品读,因为可爱的孩子们,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好好的去爱、去珍惜他们!。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心理学研究儿童绘画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而在这方面有一位最有名的学者是英国的佛洛伊德。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儿童绘画心理学》,我深感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我对儿童绘画心理学的了解。
首先,这本书很好地解释了儿童绘画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绘画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沟通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借助图画来塑造、传达和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儿童解决情绪问题,增强情绪管理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通过观察儿童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
他们的绘画作品可以揭示他们的兴趣、想法和感受。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画的图像充满了暴力和冲突,那可能表示他内心存在着一些焦虑和矛盾。
而如果一个孩子画的图像很简洁且内容充满积极向上的意义,那可能表示他的内心非常平静和满足。
其次,这本书还探讨了儿童绘画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表达情感,还在进行认知活动。
绘画要求儿童观察、分类、比较,这些都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绘画,儿童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儿童的绘画作品既可以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例如,当一个孩子开始画人物时,他不仅仅是在画出人物形象,他还需要考虑到人物的比例、位置、颜色等方面。
这样的认知活动可以促使孩子对于人物的特征和身体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这本书还特别提到了儿童绘画活动对于增强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性。
绘画过程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同时,得到来自他人的赞扬和鼓励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绘画活动鼓励儿童发掘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我对儿童绘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绘画不仅仅是儿童的兴趣爱好,更是一种表达和发展自己的方式。
绘画心理学 读后感
绘画心理学读后感《绘画心理学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有意思的书,叫《绘画心理学》。
刚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啦!以前我总觉得画画就是涂涂画画,表达下心情,可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每一笔、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形状都可能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小秘密。
比如说,喜欢用强烈色彩的人,可能性格更热情奔放;而总是画小图案的人,也许内心比较细腻敏感。
这就好像我们有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别人心里那扇神秘的门。
我还发现,通过绘画来了解自己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我们嘴上说不清楚的感受,画里却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画一幅自画像,能看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画一个梦想中的家,能明白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是什么样。
而且哦,这本书还讲了怎么通过绘画来帮助那些心里有小烦恼的人。
比如小朋友不敢表达自己,让他们画画,就能慢慢走进他们的小世界,给他们温暖的陪伴和引导。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双特别的眼睛,能看到画背后的故事。
真的太神奇啦,推荐大家也来读一读,说不定会有惊喜的发现哟!《绘画心理学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和你们聊聊我读完《绘画心理学》的感受哈。
哇塞,这本书简直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宝盒!打开它,我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以前我看画,就只觉得好看不好看,现在可不一样啦。
我能从那些线条和色彩里,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和想法。
就好像画是会说话的,在悄悄地跟我倾诉。
书里有好多有趣的例子,让我印象特别深。
有个小朋友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在笑,周围都是五颜六色的花,一看就知道这孩子心里充满了快乐和阳光。
还有一个人画的房子小小的,门窗紧闭,感觉他内心可能有些缺乏安全感。
我觉得绘画心理学真的太有用啦!不管是和朋友相处,还是了解自己,都像是有了一个超级厉害的工具。
以后我再看别人的画,就不只是看表面,而是能读懂背后的心思啦。
这本书让我对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懂得怎么去感受和理解别人。
你们要是还没读过,赶紧去看看,保证也会被它迷住的!。
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
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乃至还可以营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下面由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绘画心理学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本精装的“安徒生童话”故事书。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只是看书中的图画,由于每页三分之二都是有趣、可爱的图画,而妈妈则在我耳边轻轻的念着文字。
我最爱看书中美丽的公主,期望自己也像那些公主一样漂亮、可爱。
上小学后,我学会了拼音,当我第二次看此书时,我用学到的拼音,每个字认真的浏览,让我完全地自己看明白了故事内容。
而今年的暑假,我在爸爸带回来的一堆书中,又欣喜的发觉了《安徒生童话》一书,我又一次津津有味地用自己三年来所学到的文字,撇开拼音,参照每页上的画面,认真仔细地浏览了第三遍,而这第三遍的浏览却让我忽然恍然大悟。
我爱好童话,由于这童话有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在梦中才能到达的地方,每次只要我一捧起此书,就会很投入,感觉特别靠近,书中的故事,不仅是好玩,还有很多的感动和认识。
而其中一篇《海的女儿》的故事,更让我深受感动。
人鱼公主不惜牺牲自己,全心全意的爱着王子,让我不再仅仅爱好她的美丽,更爱好她的仁慈和无私的精神。
以前不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的苦难遭受,还以为她真的去了幸福的地方。
现在读来不仅让我对小女孩的可怜身世充满同情,更对当时的冷漠无情的男孩和周围人群充满冤仇。
我在心中默默祝愿那个可怜的小姑娘,期望她真的去了那个幸福的地方,和奶奶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很感谢安徒生爷爷给她安排了一个充满期望的结局,也给了我期望。
在我的童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童话,有了“安徒生”、“格林”等众所周知的名字才有了我成长中对美好人生的向往,那些一辈子都让我忘不了的故事,那些优秀高贵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相伴着我成长。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儿童绘画心理学》这本书是对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次系统探讨,读完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通过对儿童绘画的现象与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儿童绘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指导性建议。
首先,本书从儿童绘画的历史发展入手,追溯了绘画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作者指出,儿童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绘画,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展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发泄情感,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心理过程。
作者通过实地观察和心理学实验,分析了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需求。
例如,从对儿童绘画的形状、颜色和线条运用的分析来看,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此外,作者还通过解读绘画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揭示了儿童内在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这些对儿童绘画心理过程的深入剖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参考。
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儿童绘画与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指出,儿童绘画不仅受到儿童个体内在发展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通过分析绘画特点和内容的变化,我们能够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和心理需求的变化。
此外,儿童绘画还可以用作评估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工具,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引导。
最后,本书提供了一些实践指导和教育建议。
作者通过对绘画教育的论述和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些培养儿童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针对一些儿童心理问题,如情绪调节、自尊心建设等,作者也提供了一些绘画治疗的方式,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通过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儿童绘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儿童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通过绘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英文回答:Children's Drawing Psychology: A Window into the Young Mind.Children's drawings are not merely childish scribbles; they are a rich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carefully observing and interpreting these drawings, psychologists can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minds of young children.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children'sdrawings is their egocentric nature. Young children tend to draw themselves as the central figure in their drawings, often much larger than other objects or people. Thisreflects their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perspective andtheir self-centered view of the world.As children grow older, their drawings become morerealistic and detailed. They begin to incorporate more objects, people, and scenes into their drawings, and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pective and proportion. This reflects their increasing 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In addition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ren's drawings can als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ir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children who are feeling anxious or stressed may draw figures with exaggerated features, such as large eyes or sharp teeth. Children who are experiencing conflict with their parents or peers may draw scenes of violence or aggression.By interpreting children's drawings, psychologists can help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developmental issues, emotional problems, and social challenges. Drawings can also be used as a therapeutic tool to help childr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resolve conflicts.Overall, children's drawings are a valuable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inds of young children. They provide awindow into their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y can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and address developmental issues and emotional problems.中文回答:儿童绘画心理学,了解幼小心灵的一扇窗。
绘画心理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绘画心理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绘画心理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心理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绘画心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在区教育局的组织安排下,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4月份的xxx培训。
为期三天半的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
这一次培训,首先聆听了xxx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边霞所做的《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她告诉我们,幼儿美术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中一句“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老师和幼儿都在被造就,老师通过给幼儿上课,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过来,幼儿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各种技能,形成了各种习惯的养成。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执行馆长薛文彪为我们做了《幼儿美术教育新概念与方法》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示范美术水粉画的操作过程,讲解了他自己创新的借形想象美术创新方法。
中国早期儿童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卓雅为我们做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专题报告。
她的报告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她给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音乐领域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半的时间,我却收获了许多。
在美术方面,要多给幼儿欣赏作品,无论是幼儿、老师或是大师的好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更注重幼儿的绘画时的兴趣,将游戏融入到其中,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我想这样的过程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预想不到的。
在美术的教学方法中,我也可以借鉴薛老师的借形想象,让幼儿在想象中创作出不同的作品。
在音乐方面,回顾原来的教授方法,有很多不足的方面。
有的时候给幼儿预设的目标太简单,不知道怎样一层一层加难度;有的时候给幼儿预设的目标又太难,幼儿根本完成不了。
幼儿老师读书笔记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反思
幼儿老师读书笔记《儿童绘画心理学》读书反思在考皮茨的著作《儿童人物画的心理学评估》中,她描述了儿童画一个人,不管是谁,是怎样反映出他的自我概念的。
画一个完整的人这一非确定性的指导语会使儿童去努力捕捉一个人的本质,从而去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感情。
儿童最了解的人就是他自己。
因此,他的人物画也就成为他内部自我和态度的肖像。
最深刻的感悟:第八章《艺术,人格与诊断》空间划分被认为是社会隔绝的典型特点,表明试图要切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而接缝式的画法则说明绘画者是一个处于问题边缘的自卫的儿童。
第45天读书打卡:书名:《儿童绘画心理学》第八章,第298-302页最感动的话语:家族性智力落后儿童的绘画发展遵循着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形象分化的发展顺序和阶段。
最深刻的感悟:第八章《艺术,人格与诊断》尽管智力落后儿童的绘画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往往会有早期的停滞,但是这种发展既不是有缺陷的,也不是不正常的,本质上遵循着正常的分化过程。
第46天读书打卡:书名:《儿童绘画心理学》第八章,第303-315页《情绪困扰儿童的图画》最感动的话语:构图:整体来看,对于两组儿童所有样本构图得分的仔细分析表明,两组的得分非常一致,这一结果重复了阿纳斯•格罗姆早先报告的结果。
正常儿童和情绪困扰儿童的发展进程是相同的。
人物形象和物体的分化:形状和人物形象的分化通常被看成是表征发展的核心。
人物形象的位置和大小:我们是根据两个任务——家庭和儿童游戏中的人物形象来确定形象的大小的。
在两个任务上,两组儿童所画的人物形象的大小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是,临床组儿童在游戏主题中倾向于使用比较小的人物形象。
最深刻的感悟:第八章《艺术,人格与诊断》将正常儿童与情绪困扰儿童的图画在构图,人物形象和物体的分化,颜色,人物形象的位置和大小,个人的特征和特殊的特征这些方面做比较,我们发现情绪困扰儿童与正常儿童绘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他们绘画水平达到高峰的年龄正常儿童偏早,情绪困扰儿童会晚两年。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想
小孩绘画心理学读后有感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入了我对小孩绘画和小孩内心发展的认识,我相信盼望认识小孩绘画和热天内心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爱游戏。
不论是大人,仍是小人。
婴少儿最先的画,都是无心识的。
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诧自己创建的东西,并且会特别的喜悦;再大点,他会反应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乌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说、陈述,或许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
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亲母亲常常急不可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认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
却不知,孩子不过是把绘画当作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同样:这不过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常常大多重视于绘画乏味的技法,没有照料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类本能需要充耳不闻!因此,我们的孩子常常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掉了兴趣。
在少儿园美术讲堂中,怎样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讲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兴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
因此,重点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世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奥密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鲜为人知的难过、欢喜。
此本书里有大批的实例剖析,让我们理解: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流露一些信息,只需我们去认真研究它。
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老是上肢有好多的手指,下肢老是一笔带过。
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本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常都是靠上肢爬行,因此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只管瘫痪了,可是依靠上肢,她也可以和正常人同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往常色彩都是明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黯淡,冷冷清清,此中一幅画的丛林,歪歪扭扭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多数用了暗红的赤色。
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读后感
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读后感《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读后感一嘿,小伙伴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
这本书啊,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宝盒,一打开,里面全是有趣的心理小秘密。
它可不是那种密密麻麻全是字的枯燥书哦,而是有好多好多好玩的漫画!书里讲了好多和我们小学生有关的心理事儿。
比如说,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害羞不敢说话?为什么我会害怕考试?原来这背后都有小小的心理在“捣鬼”呢!通过读这本书,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好多的小情绪。
以前我总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现在我知道啦,那是我的情绪小怪兽在捣乱,我要学会控制它。
而且哦,我还发现我能更理解我的小伙伴们啦。
以前他们有些奇怪的举动我不明白,现在我懂了,可能是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呢。
这本书真的是太棒啦,让我好像多了一双能看到心里去的眼睛。
我觉得每个小朋友都应该读一读,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和朋友们相处得更愉快啦!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心动啦?快去读一读吧!《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和你们分享一下我读《给小学生的漫画心理学》的感受哟!你们知道吗?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翻开,那些可爱的漫画就把我吸引住了。
书里讲的东西可实用啦!就像有一次,我在学校和好朋友闹别扭了,心里特别难受。
后来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是我们沟通方式出了问题,不是真的不想和对方做好朋友。
还有啊,以前我特别害怕在大家面前发言,每次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的心都砰砰跳,声音也发抖。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是因为我太紧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啦。
现在我会试着放松自己,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怎么面对困难和挫折。
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要给自己加油打气。
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好朋友,一直陪着我,告诉我好多好多心里的小秘密和解决办法。
我真的好喜欢它呀,感觉自己都变得更聪明更勇敢啦!小伙伴们,相信你们读了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哟!。
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体会
阅读《儿童绘画心理学》心得体会图画构图的发展研究检验的是儿童在整个画纸上分配形象的方法,以及如何由组织的安排这些形象。
图画空间的创造依赖于几种不同的结构框架的协调:1、一个单一形象和物体的几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2、几个形象之间的关系。
3、一组形象与表达的高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个结构把不同的组成部分整合成一幅连贯的图画。
构图的发展对一些儿童绘画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构图原则:1、想排列栅栏一样,沿着水平和垂直轴安排形象。
2、居中策略,围绕图画的中心安排形象。
最初至今用来描绘个别形状的背景,画出的图形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儿童很少注意形象的位置和方向。
三岁左右儿童发出的形象并列的话,再想象的水平轴上,其中的排列在画纸的一边,以单一方向排列形象的方式出现了。
这种无方向性的排列抑制了早期非特异性的接近性原则。
研究中大部分三岁左右的儿童的图画都是局部并列排列的。
四岁左右,使用接近原则和局部排列方式的图画减少,出现了更加仔细排列形象的缺失,儿童开始关注一个系列的间隔和终点。
五到六岁的儿童会很自信地使用排列原则组织空间,孩子按照水平线和垂直线交叉网格的方式组织画面空间排列形象。
图画主题的复杂性增加图形大小,颜色和多样性增加,更加绵明确的画出天空和地面作为空间参照,这些都表明画面上的形象是属于一个内容的各个项目,或者在性质上或者在画面上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在一般意义上传递着主题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所借鉴。
作为一名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
在活动课中,老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从学生的知识需要及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画画、算算等充满“游戏”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绘画心理学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后,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儿童绘画和儿童心里发展的认识,我相信渴望了解儿童绘画和热天心里发展的朋友读过这本书后也会和我有同感。
1、人人都需要游戏,人人都喜欢游戏。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
婴幼儿最初的画,都是无意识的。
他会拿着工具,在纸上,在墙壁上涂涂,点点,他会惊异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且会非常的兴奋;再大点,他会反映生活了,一个圆加上一个梯形可能就是爸爸,圆上加两根线可能就是妈妈;他会画一些乱七八糟的线条,给亲人解释、述说,或者在画的时候念念有词。
在这个时候,性急的、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迫不及待的把孩子送进了绘画培训班——他们以为孩子是天生的热爱艺术。
殊不知,孩子仅仅是把绘画当成了游戏而已,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这只是一种本能需要而已!而某些不正规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往往大多侧重于绘画枯燥的技法,没有照顾孩子心理,对孩子的这种本能需要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孩子往往有进了培训机构,反而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在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如何让孩子对美术感兴趣?有资深美术专家说,不要让你的课堂看上去像上课的样子,尽情陪孩子玩,可能你的美术课就成功了。
所以,关键是这个“玩”的方法,真的值得我们投入一生去研究呢。
2、孩子的绘画游戏里有秘密
从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真丰富啊,孩子的内心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欢乐。
此本书里有大量的实例分析,让我们明白:任何人的涂鸦活动中都会透露一些信息,只要我们去仔细研究它。
六岁的哈斯娜画的小人总是上肢有很多的手指,下肢总是一笔带过。
对这样的画,你会洞悉出什么呢?原来,哈斯娜下肢瘫痪,平时都是靠上肢爬行,所以她的画想告诉大家:尽管瘫痪了,但是凭借上肢,她也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身体健康的孩子画出的图画通常色彩都是艳丽的,身染疾病的孩子正好相反,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画的画,色彩出奇的暗淡,死气沉沉,其中一幅画的森林,歪七扭八的就像是交错的血管,大部分用了暗红的血色。
这个孩子每周都要去医院化疗,他的画正是痛苦煎熬的表现。
所以说,孩子的绘画(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原生态绘画,没有大人的干涉,纯粹无意识下画的画)中真的有秘密,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家庭的幸福,述说心中
的烦恼,发泄心中的愤怒……在这里,他们体现了难得可贵的“主体性”,所以说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
了解了他们的心中的故事,肯定对我们研究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真正的实现“主体教育”。
我们的教育经常都在说“主体教育”,怎么样的教育才算主体呢?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不仅是能学习的,而且最终要“独立、主动和创造”地去学习。
但这书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孩子内心的秘密,从而让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真正用心去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