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摘要: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尤其是与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高效课堂改革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参观了高效课堂的示范课,与很多同仁共同探讨高校课堂构建中各种课堂模式的优缺点,由此,深深感到,语文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深思且徐行”。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既增长知识和才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层面,阐释语文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

精神”的重任。

如今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潍坊五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模式,都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经典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经典模式被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展示,而忽视教师“传道”的深刻性等。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改革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但在普及中华经典、让学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却陷入尴尬境地。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重神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长期的濡染熏陶,需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融会贯通,深刻体会。所以,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一刀切地用某种模式,而应重视引导和体悟。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停留在字词章法等表层,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学生的主体展示侧重形式而忽视精神内质。随着学生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失去细心聆听、仔细推敲的耐性,失去“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从此,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青少年吃力地啃读着传统文化经典,被生僻的文言语句弄得焦头烂额,无从谈起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当今社会,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各方面压力弄得身心俱疲,早已无心于传统文化“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早已失去“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轻则与父母、师长大声争吵,重则不计后果摔门而去,甚而拔刀相向;社会民众各扫门前雪,无人救起“小悦悦”,不知扶还是不扶摔到老人……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在一个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古老国度,这到底怎么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现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不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赏菊;有的学生热衷于网络热词,却连写信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玩微信、发微博不亦乐乎,写作文时却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名句了……这难道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不是文明古国

的伤痛?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精读、背诵和研究古代经典、历代诗词、名家名篇、古文字法,以丰厚底蕴、陶冶情

性、涵养心灵,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担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语文高效课堂改革中,应进一步普及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诵读古典诗词。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为世界各国汉学者钟爱,我们更要多读、多背、多积淀,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博览名家名作。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讲,广涉博览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与大师对话,同名家交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还可以深邃思想,涵养心灵,如学习古文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从字体来说,汉字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形式,每一个汉字都彰显着我们祖先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舞动的灵魂。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存在,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疆土,不只在于它拥有多少财富,不只在于它拥有多久的历史。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不倒,民族不亡;文化强盛,民族振兴!”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总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如何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完美结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切不可在高效课堂构建的热潮中一味跟风,而失去语文的根基。须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源泉,高效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切不可让语文课堂成了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谈谈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考试杂志,2010(9、10).

[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定位.考试周刊,2008(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