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简·爱》——女性意识的自我实现
( ) 强烈的反抗 意识 中 自我 实现 儿童 时的小简 ・ 一 在 爱被 寄养 在她在 盖兹海德 的里德 舅舅家 , 由她 的舅妈来抚 养 。在 仆人 贝茜 和
其他仆 人看来 , ・ 简 爱这 个既不 是仆人 又不是小 姐身份 的人来 说 , 生 活在 盖兹海 德她应 该很 满足 。然 而 , 事实并 非 如此 , 留在盖 兹海 她 德 , 内心却从 未感受过家 庭的温 暖 , 然是无人疼 爱的孤儿 。她在 而 俨 和里德 表哥 吵架时 , 面对 表哥 的羞辱 , 极力 反抗 并怒 斥 : 你这 男 她 “
关键 词 : 爱 简・
一
夏洛蒂 ・ 朗特 勃
女性 意识 自 实现 我
、 多利亚统 治时期 , 时正值 男权 9 那 统治 占主导 地位 , 女地 位卑 微 , 妇 夏洛 蒂 ・ 朗特 幼年 丧母 , 蛮横 洛 在 父亲 的专 制统治 下 , 了谋 求稳 定的生 活开始 了一 条 以写作为 主 的 为 生存之路 。《 ・ 最先 问世时作者 以男性笔名 出现 , 简 爱》 以改 以往 作品
中 以男性 为 主角 的模 式 , 超越 了单 纯 的反抗 , 把女 人 自身 的经 验看 做是 自主艺术 的根源 , 图建构真正 的“ 试 女性化” 文学 。因此《 ・ 简 爱》 的问世无疑 会产生 很大 的反 响 ,夏 洛蒂成 功地创作 了一个 自尊 、 自 强 和独立 的普通 的家庭女教 师 。她 描述 了简 ・ 爱从 盖兹海 德的 童年 生活一直 到桑菲尔 德的成年 生活 ,以及简 ・ 的四次出走 由失乐 园 爱 到 复乐园 的回归 , 同时期地 展示 了主人公 与运命抗 争和追 求 自我 不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观点,勃朗特成功地传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和自由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展示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如何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由和尊严。
一、家庭和婚姻观念的转变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的地位受到极大限制,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和财产。
然而,《简爱》中的简·爱却不甘于被动接受这种现状,她追求自己的独立和幸福。
简从小丧失了双亲,在过去的贫苦生活中受尽了折磨和虐待。
这些经历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心不再屈从于男性的支配。
她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平等和爱情的基础上,而不是出于权力或经济考虑。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体现了作者对女性权利的认可和支持。
二、简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望《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女性角色。
她选择在路德学校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师。
这种追求知识的渴望反映了她的独立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简相信,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三、自尊和尊严的重要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认为是弱者,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然而,简·爱通过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展现了女性追求尊严和自由的勇气。
她独立地生活,拒绝成为男性的附庸,坚持自己的人生选择。
简所表达的女性主义观点,强调女性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被尊重,而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
四、性别和社会地位的反思《简爱》中的女性主义观点还涉及到对性别和社会地位的质疑。
简意识到,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和期望是不公正的。
她拒绝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层级,坚持相信每个人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其性别、身份或地位。
她通过与罗切斯特先生的关系,展示了女性在争取平等权利和争议的过程中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充满了女性主义的观点。
浅析《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
浅析《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出版,一时风靡整个文学界,掀起了女性作家的创作运动。
在此书中,以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为时间线索,成功讲述了女主角在传统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下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反抗故事。
在文章中,笔者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以简爱的生活历程为探索的线索,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以供大家参考。
标签:《简·爱》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一、主人公的简要介绍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便成了一个孤儿。
后来寄养在舅舅家中,舅母却不喜欢她,将简视作下人,肆意侮辱和殴打她,想尽办法折磨她。
最后,简·爱被舅妈送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
正是在这种逆境中,激起了简·爱的反抗意识。
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为了独立生活,她来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
男主角罗切斯特正是这个庄园的主人,两人在工作与生活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爱意,简·爱也接受了罗切斯特的求婚。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爱却被告知庄园里的疯女人竟然是罗切斯特的妻子,她便毅然离开罗切斯特。
数年后,简·爱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
出乎意料的是,桑菲尔德庄园被罗切斯特的妻子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她也在放火后坠楼摔死,罗切斯特烧伤了眼睛。
再次面对遇到惨境的罗切斯特,简·爱发现自己仍然想要与之在一起。
因此,她选择了和罗切斯特结婚,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二、《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主人公简·爱的反抗意识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过程,在盖茨黑德,主人公由一开始的顺从逐渐转变为奋起为生存而战。
从此,展开了她一生的反抗斗争。
1.渴望公平小说伊始就交代了简·爱悲惨的生活状况,她自幼年开始就没有父母的照顾,寄养在舅母家中,表哥经常欺负她,舅母常常虐待她,就连仆人都看不起她。
论《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8论《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朱兴旺 段 薇 李梦雅/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摘 要:本文在女性主义思想的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女性主义思想在《简爱》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论述了《简爱》中主要女性角色——简·爱对于自由、平等和独立追求。
本文指出了《简爱》中简的反叛精神、平等精神和独立精神。
本文还探讨了在维多利亚时期这一历史背景下简·爱这一角色的特点。
关键词:女性主义 简爱 自由 平等 独立 性格一、前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61-1855)于1847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以简爱命名的小说。
它被描述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女权主义小说,因为小说的内容深入探索了女性角度下对英国男权社会的强烈感受。
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平凡而不迷人的女人,同时她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性。
她身上有一种强大的自立精神。
虽然遭受了很多痛苦,但她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别人救助的贫穷女孩。
女权运动是一系列运动,旨在界定、确立和捍卫妇女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此外,女权主义力求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为妇女创造平等的机会。
女性主义意味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自由和追求两性平等。
关于女权主义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19至20世纪上旬,二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而最后一个是九十年代至今。
尽管女权主义是在二十世纪提出的,但女权主义思想自19世纪起就体现了在《简·爱》中。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社会阶层分层严重的英国。
那时人们相信男权至上和对女性充满了歧视和压迫,作为女性觉醒的代表,简同命运抗争,努力在男权社会中获取自由、平等和独立。
二、女性主义思想在简爱身上的体现(一)反叛精神当简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被寄养在她舅舅家,受尽了舅母和表哥的欺辱,特别是她的表哥,被看作是儿童世界中父权制的象征,她表哥殴打和虐待她更是家常便饭。
她曾大声痛斥她的表哥:“你是个坏男孩!你是一个杀手就像残忍的罗马皇帝!”这表明了从小简爱身上就具有的反抗精神。
论《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
论《简·爱》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探讨女权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勃朗特通过主人公简·爱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展开,充分展现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追求平等地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充满女权意识的角色。
故事中,简·爱从小就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长大,并且被送去学校臣服于富家人的女儿。
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经历了物质上的穷困和不公平待遇,还受到了同学们的欺负和歧视。
简·爱并没有向这些不公平低头,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她在学校中表现出优秀的才智,以及强烈的渴望获得独立自主的欲望。
这种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态度正是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
小说中的爱情线索也展现出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
在故事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相爱并最终结为夫妻。
在这段感情中,简·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个人追求和自主权利。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时,她毅然离开了他,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种拒绝反映了简·爱的女权意识,她不愿意成为一个被束缚和依附他人的女人。
最终,当她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已经死亡并失去了财产时,她才回到他的身边。
这表明她的选择并不是为了依附于他人,而是因为她真正爱着罗切斯特,并希望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婚姻关系。
这种坚持自我和追求平等的态度是女权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
小说中还有一些情节和角色展示了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简·爱继承了一个财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用这笔财产去帮助那些受苦的人,并且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一所学校。
通过这样的设定,勃朗特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应当具备独立和作为成员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女性角色在小说中的表现也是女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简·爱的朋友黛安娜和玛丽,她们都是独立自主、有自己职业和事业追求的女性,她们崇尚自由和平等,与传统的女性角色相比具有鲜明的女权意识。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
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
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
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
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
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
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
“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
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简·爱》作者:张书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4期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赞扬了简·爱的激情、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及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本文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品评《简·爱》。
关键词:《简·爱》;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4-094-011.引言《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普遍被认为是她诗意生平的真实写照。
小说通过简的坎坷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敢于抗争、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以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浓郁的抒情笔法,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历程,歌颂敢于摆脱旧习俗的气概。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旨在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角度揭示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
它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文化身份、地理区域和从属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赛义德、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赛义德曾置身《疆界2》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探讨;斯皮瓦克翻译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系统阐述并准确把握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蜚声北美理论界。
霍米·巴巴是近几年崛起的一位具有挑战性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
2.《简·爱》研究综述自《简·爱》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法、叙事方式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视角对小说进行了解读。
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古尔伯特和古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从女性主义角度阐释伯莎与简·爱的互映关系,认为伯莎的非理性行为是简·爱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受压抑的心理发泄。
1966年,Robert Martin在“TheAccents of Persuasion: Charlotte Bronte's Novels”中,《简·爱》不是一部女权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宗教小说,涉及宗教于男人的意义。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解读《简·爱》摘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书中简爱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形象一直为女性读者所推崇,她作为平凡、卑微的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权社会的故事有很多女性主义的元素,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字:女性主义;简·爱;女性形象;平等一引言《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很多人认为《简·爱》是是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是作者生平的诗意写照。
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经历各种磨难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引人入胜,然而最令人感动的并不是爱情故事本身,而是女主人公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以及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选择的执着追求。
引起了大量女性读者的共鸣。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以往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侧重于抨击传统礼教和偏见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赞扬女主敢于反抗追求自由和尊重的精神。
本文试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新对《简·爱》进行剖析。
二正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女性就受到男性的压制,男性会对女性进行支配与控制,父权体制就是制度化的男性支配。
另外,男性会利用自身在力气上的优势令女性臣服或对女性施加重重限制,局限女性的发展或者在精神上给予其伤害,毁灭女性独有的能力、个性、自信。
这种控制与支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对女性读者的误导。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作家内心女性形象的折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现实中的女性,但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
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
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其中融入了女权主义的思想和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故事,以及对社会现状和妇女地位的思考,表达了对女性自由、平等和解放的呼吁。
本文将解读《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探讨小说中呈现的女性角色和女权主义主题。
《简·爱》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独立坚强。
作者勃朗特通过女主角简·爱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独立、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简·爱在小说中经历了家庭暴力的折磨、社会歧视的挫败,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她决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不愿受制于男性的权力和社会的规范,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
小说中呈现了女性对婚姻和爱情的独立选择。
在《简·爱》中,作者突出了女性对婚姻和爱情的自主选择,强调了女性在感情和婚姻中的平等地位。
简·爱在面对爱情与社会规范的矛盾时,敢于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立场,不轻易妥协,体现了对女性婚姻自由的追求。
小说中的梅森小姐和黛安娜小姐等角色也都展现了对婚姻的独立选择和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小说中对女性教育和职业的探讨也突出了女权主义的思想。
在《简·爱》中,作者探讨了女性教育和职业的问题,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赋予她们更多的自主权和经济独立。
在小说中,简·爱努力接受教育,追求独立的经济生活,展现了女性追求知识和追求职业成功的愿望。
而简·爱最终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主题体现在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探讨上。
在小说中,作者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简·爱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排斥,呼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论《简·爱》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论《简·爱》中女性主义的体现作者:曹越来源:《教育》2017年第14期小说《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小说以主人公简·爱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孤儿简·爱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畏男权压制、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和尊严,逐渐成长,并且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书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勇于追求自由平等、敢于反抗男权压制的新女性,被赋予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女性主义在《简·爱》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简·爱》也一直被奉为女性主义代表作,在女性文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将通过简的自身性格、简和伯莎的关系、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三个角度,来浅析女性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
简的自身性格小说创作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大国。
但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女子地位低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简是非主流的新女性。
她的出现,是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强烈对抗。
她和寻常女性截然不同,她的自我意识极强,难以顺从,从不屈服。
在男权社会中竭力追求着平等和自尊,有着极其强烈反抗和叛逆精神。
这样的精神特点,在简寄居在舅妈家、进入孤儿学校学习、担任家庭教师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以及在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中都有体现。
例如:罗切斯特先生对外宣称要娶英格拉姆小姐为妻后,简决定离开,但罗切斯特非要她留下不可。
简说:“你难道以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
”简的宣言,将她勇于追求平等和自尊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在当今男女平等的文明社会,部分女性还是会习惯于依附男性,在经济上难以独立,在感情上也丧失自我,受控于大男子主义,成为男人和爱情的附属品。
可想而知,在当时女子地位低下的维多利亚时代,简自尊自爱,有独立意识,是非常先进和难得的。
文学理论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2014-03-28戴锦华滕威海螺社区T:那么,您仍然认为《简·爱》具有女性主义的意义吗?D:当然。
《简·爱》之为一个历史文本,它曾携带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女性的颠覆。
不是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才在性别的、女性的意义上讨论《简·爱》,而是在《简·爱》出版后不久。
你一定还记得,早在1855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方特关于简·爱所写下的、激情澎拜的文字:“这就是那个莽撞的小精灵,她闯进了我们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打破了它的疆界,向它的原则挑战——随着简·爱的侵入,掀起了现时代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革命。
……是的,那把法兰西推进混乱,在它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国家的政治大釜里的沸腾,不过是一场庸俗的沸腾。
这里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法国不过是西欧强国之一,妇女则是世界的一半。
……她是十足的斗士,不是天使。
”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回到文本,我们反观故事的结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家庭的结论之畔,显而易见的是平等的代价:罗切斯特断臂、双目失明。
似乎不需要引证弗洛伊德了吧,——没有比断肢和盲目更为直接的、在权力象征意义上的阉割隐喻。
或已有太多的研究者曾指出,简·爱在婚礼之后,绝望地在自己内心寻找离开桑菲尔德的力量之时,引用了圣经式的语词——T:马太福音——“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
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D:而情节中,名副其实地失去眼、手的却是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在多重意义上成了罗切斯特的荆棘地,这是他获得简·爱给予救赎的代价。
用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说法,是《简·爱》开启了这个女性写作中不断复沓的“母题”:男主人公的致盲与致残成为他获救、获得幸福的前提事件。
她认为这无疑出自某种女性的“敌意”或“复仇”,但我以为,她更有趣的描述则是“通过象征性的角色倒置实现情感教育的过程”:“男人必须懂得无助的滋味,不情愿却又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滋味。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 自由与独立的探索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简爱》: 自由与独立的探索概述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被誉为是女性主义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小说中主人公简·爱如何通过自由与独立的探索来实现自我解放与价值追求。
简爱个人背景简·爱是一个智慧、坚强和勇敢的女孩,她在一个贫穷而苦难的家庭中长大。
她从小受到歧视和压迫,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和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使她成为19世纪女性形象中战胜困境的典范。
社会桎梏与束缚在那个时代,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而制约性的规范,女性要俯首听命于男性,并将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作为唯一使命。
然而,在这样限制自由并剥夺个人权益的环境下,简·爱并没有放弃她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自由与独立的渴望简·爱在故事中展示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她希望能够摆脱社会桎梏,争取平等的权益和选择权。
她渴望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上的成功,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伴侣和幸福生活。
她通过接受教育、努力工作并坚持自我价值来实现自由与独立。
自我解放的过程《简爱》描绘了简·爱面对各种困境和阻碍时如何坚持自己内心渴望,并最终实现个人解放的过程。
她经历了艰难的童年、苦难的斯考顿世、变态宗教家族以及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在这些挑战中,她始终保持着心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女性主义主题分析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呈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选择权、平等和自我实现。
简·爱通过她的经历,挑战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既定规范,为其他女性提供了勇敢面对困境并争取自由的榜样。
影响与启示《简爱》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独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这部作品不仅激励着读者去反思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信心和决心去追求个人价值与生活幸福。
结论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简·爱》,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女性自由与独立的重要性。
《简爱》的后殖民主义视角再解读
【 中图分类号】16 I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818 ( 1)0—0 80 1 —7X 2 2 4 08— 0 0 4
( 爱》 Jn ye是 1 纪英 国著 名 女 作 家 夏 洛 蒂 ・ 朗 特 的代 表作 ,它被 认 为是 夏 洛 蒂 ・ 朗特 ( 简 aeer) 9世 勃 勃
地 塑造 了一 个不 安 于现状 、不 甘受 辱 、敢 于抗 争 的女性 形 象 ,反 映一 个平 凡 心灵 的坦诚 倾诉 的呼号 和责 难 ,
一
个小写 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的渴望。与此传统评价视角不同的是 ,后殖民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斯皮瓦克
说: “ 如果用小说的叙事动力这样的术语来讲 ,简是如何从反家庭的地位走 向合法家庭的地位的?是活跃 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提供 了那个话语场 。 “ ”【 阅读 1 世纪的英 国文学 ,不可能不想起曾经被看作英 国的 9
21 0 2年 4月
Ap . 0 2 r2 1
《 简爱》 的后殖 民主义视角再解读
符 海 平 ,刘 向辉
( 职业 技术 学 院 ,广 东罗 定 罗定
【 摘
5 70 ) 220
要】 《 简爱》 给我们展示 了一个 富有激情 、幻想 、反抗 、坚持不懈精神 以及对人 间 自由幸福 的渴
望 的主人公 的美好形 象。但是 随着后殖 民主义 理论 的发展 ,作 品 中的 “ 女人 ”也逐 渐受 到关注 。 疯
形态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 《 简爱》 的叙述与社会空间
一
、
“ 们 必须 阅读 经典 的文献 ,也 许还 有 现代 和前 现代 的欧美 文 化 的全 部历 史 ,以便把 这 些 著作 中沉 默 我 无 声 的 、在 意 识形 态 中被作 为边 缘 的东西 挖 掘 出来 ,加 以伸张 、强调 ,使 它 发 出声 音 。 2 因此 ,在 阅读 ”[ ] 8 9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2019年精选文档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不仅成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使边缘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
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重读《简?爱》,揭示19 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殖民者不仅通过领土征服和武装霸权进行殖民主义活动,还注重在文化领域里通过文学刊物、传教等方式征服殖民地人民,而像夏洛蒂?勃朗特一样生活在19世纪西方世界的作者们也不自觉地参与到西方对东方的精神殖民中来,无意中成了英帝国主义的帮凶。
萌发于19 世纪后半叶的后殖民主义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出现的一种新意识和新声音。
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标志。
“后殖民理论与批评关注的重点是他者形象与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者表述作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进行文化重塑与身份改写的权力运作机制;受殖者如何改写被他者化的‘自我',清除文化殖民带来的身份扭曲与‘镜像迷误'等问题”。
“在赛义德看来,西方为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而编造了一整套重构东方的战术,并规定了西方对东方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文化历史著作描写的东方形象为其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统治服务”。
“东方的文化身份在西方的阐释视野中被改写,文化形象被重塑,东方不过是西方人可以随意撮捏的橡皮泥。
这样,东方乃是为西方而存在,而且永远沉默在凝固的时空中,东方文化、政治和社会 书写?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书写?因为西方的‘东方化'书写, 所以有了东方的沉默”。
《简爱》中对印度、西印度群岛等殖民 地及殖民地人民的描述是西方对东方的一种偏见, 是以后者的缺 席、沉默为前体的,因此这些描述是不客观、不公平的。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非常讨厌西印度群岛,他是这样形容自己在那里的生活: “一天夜里我被她的叫喊惊醒了― 那是一个像火在燃烧似的西印度之夜, 气简直像硫磺的蒸气―我 到处找不到令人神清气爽的东西”“‘这种生活,'‘是个地 狱!这种空气, 这些声音! 都属于无底深渊! '”如果可能的话, 我是有权力摆它的让我离开, 回到上帝那儿在吧! “刚刚从欧洲 来的一阵风吹过海洋, 是真正的智慧在安慰我, 并给我指出了应 该走的正确的道路。
取其所长 互融交汇——论后殖民主义下中西方文化交流
的介入和引进对国内文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后
殖民主义问题的提 出, 引起了中国学界本土化“ 被殖民
殖民过程。爱德华・ 赛义德认为, 西方为自己的经济、 政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 8 5 4 (0 1 6 0 9 — 3 G15 A 10 — 9 72 1) — 0 3 0 0 摘要 : 后殖民主 义是讨论“ 帝国主义文化霸权” 和批判西方的“ 东方学” 及讨论第三世界学者和艺术
设不应该仅仅停 留在对本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借鉴 上, 应立足于当前国内、 国际的发展现实, 客观看待东西 方文化发展, 做到“ 吸其精华 , 去其糟粕” 。对于我们的民 族遗产我们要寻找它的现实生长点 , 从而并入到当代文 化中去。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并不能死板的照搬 , 引进的
目的是 为了借鉴和 创造 , 应做到 灵j ̄ g g运 用 , 而促 o 从
实际上它作为一种游戏规则在使用者手中是一种时装款式在西方的使用者和操作者之间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一个前提otj3朱伟在文化控制与大众文化讨论会上指出我对你们这种思路提出一点质疑我觉得你们这种思路有一点设计一个想法后使劲把材料往这个想法上拉的感觉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点 后殖 民主义理论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 , 主要研究殖 民期之“ , 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 以及有关种族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国家民族文化、 文化 权力身份等新问题。后殖民主义并非突然出现的, 而是
进中西方文化融汇。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 还是西方理论文化, 都 有许多值得我们当代文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中国古 代文化中, 主张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反对矫揉造作的
戴锦华定语从句
戴锦华定语从句
1、戴锦华: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
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
她游弋书海,有着清醒的立场,做电影批评,被人们公认将批评表达得深入而优美,使影评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意实践;做文化研究,执着地透过世纪末的华丽,探究大众文化背后的隐形政治学,被人们誉为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做女性主义研究,在电影与文学的“镜城”中解读着一个个可见与不可见的女性形象。
她恐怕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
她恐怕是北大最有个性的女老师之一,从不用讲稿和PPT,在课间回答同学们五花八门的提问,穿起西装比男士都有风度。
她坚定地主张反省和检讨中国的现代性及现代性话语的扩张过程。
据学生的评价:听她的课,你得专心致志,一串串的术语、一堆堆独到的知识点滔滔不绝的涌向你,稍不留神你就跟不上她的思路和节奏,刚开始搞的你会很紧张,慢慢的适应了你会被感染的思维活跃神采奕奕起来。
2、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由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句,其作用是作定语修饰主句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从句两种。
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为:先行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从句本身。
1、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as。
2、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后殖民主义和精神分析视角下对《简爱》的解读
简析《简·爱》中的殖民话语
简析《简爱》中的殖民话语
倪秀华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通过分析表明,《简·爱》的殖民话语体现在殖民"他者"梅森的非人性化描写、罗切斯特对其在西印度群岛的生活回顾,小说最后借圣·约翰之口及其被神圣化的光辉形象,使殖民地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总页数】3页(P120-122)
【作者】倪秀华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南海,5282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论《最后旅程》对《简·爱》男权秩序和殖民话语的消解 [J], 张素娣;张强宏
2.后殖民叙事话语中的幻象印度——简析吉卜林小说《基姆》的殖民文学特征 [J], 吕甜甜
3.《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 [J], 谷红丽
4."笼中鸟"的出走与回归
——简析《简·爱》中典型女性形象 [J], 邹毓菲
5.“笼中鸟”的出走与回归——简析《简·爱》中典型女性形象 [J], 邹毓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戴锦华:《简爱》——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2014-03-28戴锦华滕威海螺社区T:那么,您仍然认为《简·爱》具有女性主义的意义吗?D:当然。
《简·爱》之为一个历史文本,它曾携带的颠覆性力量,是来自女性的颠覆。
不是20世纪后半叶——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才在性别的、女性的意义上讨论《简·爱》,而是在《简·爱》出版后不久。
你一定还记得,早在1855年,女作家玛格丽特·奥利方特关于简·爱所写下的、激情澎拜的文字:“这就是那个莽撞的小精灵,她闯进了我们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打破了它的疆界,向它的原则挑战——随着简·爱的侵入,掀起了现时代最惊心动魄的一场革命。
……是的,那把法兰西推进混乱,在它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新国家的政治大釜里的沸腾,不过是一场庸俗的沸腾。
这里才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法国不过是西欧强国之一,妇女则是世界的一半。
……她是十足的斗士,不是天使。
”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回到文本,我们反观故事的结局,在“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家庭的结论之畔,显而易见的是平等的代价:罗切斯特断臂、双目失明。
似乎不需要引证弗洛伊德了吧,——没有比断肢和盲目更为直接的、在权力象征意义上的阉割隐喻。
或已有太多的研究者曾指出,简·爱在婚礼之后,绝望地在自己内心寻找离开桑菲尔德的力量之时,引用了圣经式的语词——T:马太福音——“不,你得自己挣脱,没有人帮助你。
你自己得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D:而情节中,名副其实地失去眼、手的却是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在多重意义上成了罗切斯特的荆棘地,这是他获得简·爱给予救赎的代价。
用伊莱恩·肖瓦尔特的说法,是《简·爱》开启了这个女性写作中不断复沓的“母题”:男主人公的致盲与致残成为他获救、获得幸福的前提事件。
她认为这无疑出自某种女性的“敌意”或“复仇”,但我以为,她更有趣的描述则是“通过象征性的角色倒置实现情感教育的过程”:“男人必须懂得无助的滋味,不情愿却又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滋味。
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明白,女人需要爱但讨厌做弱者。
‘女人笔下的男人’想得到救赎,重拾人性的话,就必须找到做女人的感觉”。
如果再度返回“帝国鹰”的意象,我们究竟应如何理解故事的结局呢(程巍的文章中描述为“折翼乡间”)?事实上,也就在重返桑菲尔德/芬丁之后,夏洛蒂两次使用“笼中鹰”(对应中第二次夜谈中的“笼中鸟”?)和被缚之鹰的表述,那么我们是否一定要引申出简·爱的故事的寓意是捕获帝国鹰或驯顺帝国鹰?我感到有些过度阐释了(笑)。
只是想再次重申:激情与蒙难的情感结构可能是帝国认同,也可能是帝国抵抗——一如宪章运动。
再引申一步,尽管也许只是社会潜意识的流露:在简·爱文本中,你所说的那类局限——“职业女性”身份,或许也包含了女性经验所推动的、自觉、不自觉的对自由、平等作为乌托邦理念和作为社会实践的不同意味。
在社会现实或曰实践层面上,自由和平等有着如此赤裸而残酷的前提限定:为生存所必须接受的奴役;以及践行平等、自由所必须的物质、金钱基础。
要知道,在夏洛蒂的时代,家庭女教师几乎是受过教育却没有嫁妆的女性唯一的职业选择,以致在彼时,英国注册为家庭教师的女性竟高达265万之众。
此间,一个小小的关节耐人寻味:在《简爱》的表述中,“独立”意味着经济自主,但它却不等于“职业女性”。
因为获取一个职业——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屈指可数的选择(婚姻应是其中最主流的一种),仍意味着依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人身隶属。
构成独立的真正条件是拥有“财富”:资产或资本。
所以简爱在于罗切斯特重逢之际才可以自豪地声称自己是“独立的女人”。
这是局限、也是彻悟:资本主义世界许诺的自由只是出卖自己的自由,且一经出卖便不复自由。
罗切斯特愤世嫉俗的表述:多数“生而自由”的人为了金钱无所不从。
索性再做一点过度阐释:简·爱的确超前,因为它也可以读作一个萨特版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表述:所谓自由,不是自由地接受罗切斯特的爱,自由的给出自己(十余年后,另一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便曾批评简·爱没有勇敢地为爱给出自己);自由的全部意义和可能,只不过是说“不”的权利;而实践自由便意味着自我放逐到荒原中去——简·爱的确如此,并几乎命丧于此(笑)。
T: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另外一个脉络上来,比如说《藻海无边》、《阁楼上的疯女人》,它将《简·爱》这个文本当中唯一一个特别清晰的携带着殖民地印记的形象伯莎·梅森从阁楼上引出来。
在这样的文本出现之后,我们怎么再回头去看《简·爱》当中的帝国反抗?D:现在开始搬出重量级武器了(笑)。
一般说来,“阁楼上的疯女人”,原本只是一个哥特文本的类型元素,罗曼史叙述必须的障碍,“她”可以是怪兽、家族丑闻、吸血鬼或僵尸(事实上简·爱改编电影的诸多版本之一,1943版就是一个变奏版:《与僵尸同行》,其中的前妻是一具僵尸/活死人,但有趣的是,它先于简·里斯的《藻海无边》,把场景带到了殖民地热带群岛、殖民地种植园,其中的僵尸经济正是殖民地奴隶种植园经济的最佳隐喻;而僵尸故事与美洲黑奴的信仰:伏都教/巫毒教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殖民者的梦魇和关于殖民主义的梦魇。
而在后现代“混搭”版里,伯莎成了一个狼人);但的确出于时代暗示或社会潜意识,正是夏洛蒂·勃朗特将其设置为来自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人,设置了一段老罗切斯特精心安排的次子联姻的前史;让罗切斯特的“真情忏悔”再次成了假面告白或强辞自辩:何时罗切斯特再也无法忍受这个“疯狂”、“淫荡”的妻子?在婚姻持续了四年之后。
这个忍无可忍的“极限年份”后面,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此时他父兄双亡,他成了罗切斯特家族巨大财富的全权拥有者,而不再是伯莎或梅森家族以三万英镑“购买”的丈夫。
于是可以将伯莎带回英国,囚禁并隐匿在桑菲尔德。
是夏洛蒂在叙事纵轴的无数选项中做出的选择:一个来自殖民地的幽灵,帝国财富的真实出处,一个自由、平等实践的障碍与污点;的确,她遭消声,成了一个绝对的在场的缺席。
但也正是夏洛特令其在场并因此使她的作品超出了同时代的哥特-罗曼史,具有了更大的历史症候意义。
我们前面使用了“羊皮书”书写作为解读简·爱文本的隐喻,我们也可以再次使用更当令的理论术语:德勒兹所谓的“褶皱”。
在诸多的文本,尤其是古典文本中,无疑存在中大量的褶皱:那是些结构性的裂隙或空白,是众声喧哗所包裹着的沉默的碎片。
夏洛蒂的选择建构了这个伯莎·安托瓦内塔·梅森故事中的褶皱,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肖瓦尔特、斯皮瓦克……才可能在打开褶皱之际,书写新的文本,建构批判理论。
我同样喜爱《藻海无边》这部小说,也许是诸多简·爱前传、续书中的我最爱的一部(小说也改编为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单本剧)。
简·里斯不仅以她优美的文字仿拟了简·爱的叙事风格,而且在每一段情节、乃至细节上丝丝入扣地扣连着原作。
然而,不同于《夏洛蒂——简·爱的最后旅程》等等续作,《藻海无边》的意义不仅在于打开简·爱/罗切斯特故事中的谜团,打破沉默,让伯莎或《藻海无边》中“我”更爱的名字:安托瓦内塔开口,旨在揭示爱情神话、罗曼史背后的、女性之为婚姻牺牲者的命运,或将罗切斯特的叙述揭示为谎言与男权暴力;相反小说的第二部——婚姻及其破裂段落中,主要的第一人称叙事人正是罗切斯特。
尽管极为有趣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他”始终没有名姓,而且这是小说诸多人物中惟一的特例。
几乎可以说,《藻海无边》“印证”了《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前史叙述,那不是谎言,只是谎言效果:因为那是对他真实的生命经历的抽象,因此略去了事实本身(“我不想用琐琐碎碎的细节来烦你”),首先是一个男权体制下男性的屈辱,为金钱所倒置的性别权力关系引发的仇恨;但更重要的是关于殖民地的克里奥人生存与宗主国来客的真相:不仅是奴隶贸易的血泪利润,更是废奴之后的黑人怒火,是奴隶主的多重孽缘延时溃烂,是“简洁有效的金钱关系”内部的男性复仇。
《藻海无边》所打开的褶皱,是《简·爱》之为帝国内部故事所略去了殖民地历史与事实,是欧洲故事中了无痕迹的种族命题。
但那仍不是被殖民者的血泪史,而是克里奥人(黑人眼中的“白蟑螂”,白人眼中“白皮黑鬼”)——殖民者的混血后裔的生命故事,是安托瓦内塔和她的母亲之所以必然疯狂的悲剧历史成因。
也是在此,斯皮瓦克一语中的地指出,简·里斯的故事固然令伯莎由怪物/野兽而为“人”(大写的,或“画在沙滩上的”),但其叙事策略,是赋予女主人公以镜恋心理,令其自觉占据简·爱之他者的位置;赋予男主人公以“俄狄浦斯情结”:加勒比/牙买加的悲剧实为“父之罪”(“亲爱的父亲,三万英镑已交付给我……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或者说你出卖了我的灵魂”。
),最终只能再度完满和成就简·爱的主体表达和建构。
或许需要赘言,提及《藻海无边》,我们常因为它与《简·爱》清晰、完美的互文性,而忽略了它与《简·爱》写作之间100年的光阴距离。
而这一百年,正是欧洲帝国扩张到崩解的100年。
《简·爱》写作于英帝国升往“日不落国”巅峰的时代,《藻海无边》则写在二战终结、第三世界独立建国运动的高潮。
因此,如果说,简·爱/罗切斯特是帝国鹰的映像,那么最终陷于疯狂的伯莎/安托瓦内塔/她的无名丈夫,则是持续地丧失殖民地、为原住民驱逐、追杀、嘲弄的昔日殖民者、今日可疑的欧洲公民的精神镜像。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他”都“必须”获得理解和原谅。
1966年,为第三世界的崛起而引发的“最后一场欧洲革命”已在孕育之中。
或许需要再次提示的是,在战后欧洲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尤其是思想家中,来自前殖民地、广义的“克里奥人”的比例如此之高,似乎是进入和打开《藻海无边》之褶皱的又一切口。
肖瓦尔特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伯莎刚好被囚禁在“三楼”,她的故事是小说中的“第三层”故事。
三,是一个好数(笑)——第三等级、第三世界……;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在场常常可以解构、至少是打开意识形态的二项对立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