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概要
课程与教学论概要课程教学有三个基本要求,教师、学生、课程。
“课程”:课,指课业,即教学内容;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
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
“课程最一般的涵义就是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教学系统中的软件。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作用: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
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课程论学习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教育理论2.有助于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3.有助于教师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
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
活动课程:主张以学习者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
主张以学习者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
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
狭义“课程”:一门教学学科,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外语学科。
广义“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课程内容以学科文化知识为核心,不仅包括间接经验,而且还包括设计一定的实践——交往活动要求学生获取的直接经验。
课程系统为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Theory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课程编码:14104C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 学时总学分:3 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为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立足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考察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教学教学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两大主线,注意联系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要求,注意联系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从而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打下相应的基础。
1. 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2. 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养成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与教育学其它分支学科关系密切。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与《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等课程关系密切,开设之前应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言(2 课时)(一)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二)本章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教育学系(本科)学时数:56学分数:4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院校根据培养合格的教师的目标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研究教学规律,解决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教学对象为本科师范教学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应该教什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对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估计教学的作用,尤其要掌握教学发挥作用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的特点。
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理论于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师德和形成“完整教师”。
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分为十三部分,总课时量为32个课时,各部分内容用时可作如下分配:(一)教学论逐步科学化历程的基本线索:本章课时数为2课时。
(二)当前世界范围教学论科学化的新探索: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三)为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总课时数为2课时。
(四)教学的基本概念:总课时数为2课时。
(五)教学过程: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六)教学原则:总课时数为4课时。
(七)课程的历史发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八)课程的本质和结构: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九)课程设计的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教学方法:分配总课时数为4课时。
(十一)教学手段: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二)教学组织形式: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十三)教学效果的检查:分配总课时数为2课时。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总体要求是: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教学事实、教育现象和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时,能从众多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与教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与课程思想,成为既有先进教学与课程理念、又有先进教育教学与课程能力的、适合教学与课程改革发展新时代要求的教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一、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
最广义的理解,教学等同于生活实践;第二种广义的理解,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影响的活动,等同于教育;第三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第四种,教学等同于技能训练;第五种,具体的理解,指现实发生的具体的描述。
国内通行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这一定义的另一版本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
主体中心不一样。
本课程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上述要素说都可以看作三要素说基础上的增补。
2.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
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
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学分: 2 总学时: 36适用专业:教育学(小学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课程与教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掌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能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把握。
在对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深入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能结合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1. 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内涵;2. 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与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1. 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2.客观且全面地评价课程与教学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思想。
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掌握课程开发的涵义和层次;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合理地评价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2.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内容。
四、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 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2. 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3. 了解课程目标的确定;4. 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并学会设计教学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组织1.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依据与原则及基本环节;2. 掌握课程组织的涵义、原则与具体形式;3.了解不同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自的涵义并能客观评价,掌握综合课程的涵义并能对其全面评价;掌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涵义;掌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网络课程的涵义。
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组织1. 掌握教学方法的本质及基本类型及选择依据;2.掌握教学组织的涵义;了解宏观与微观角度教学组织的分类;了解班级授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基本特点并能全面评价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纲要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概念2.了解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3.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二、学习建议认真学习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这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概念有一定促进作用;注意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通过比较研究,树立科学的语文课程性质观。
三、主要内容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概念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式不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有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与建构,由此导致人们在认识课程并对课程做出界定时,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取向的课程概念。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一)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语文学科实用性的观点(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工具性”思想初步形成(三)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60年代初: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五)1966—1976年: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六)1978后: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七)80年代中期以来: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三、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一)对学生要多一点人文关怀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1.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2.关注人性美,培养健全人格。
3.探索人生价值,唤醒生命意识。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四、问题与研讨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概念的认识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如何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如何在语文教学实施中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五、学习参考书目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2.张志公,《提倡两个“全面发展”——答〈语文学习〉记者》,《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3.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第二章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了解拟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2.掌握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3. 了解语文新程目标的三维度和五领域4.领会普通高中阶段语文必修和选修目标的基本要求二、学习建议结合本章的学习,研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一门课程。
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将以往的课程论与教学论两门学科进行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与现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学科教学论等课程都有一定联系。
有些课程,电大的学员已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习阶段中有所学习,有些课程作为本学科的前置课程或后续课程将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
如:“现代教育原理”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已作为该课程的先修课程。
“中国教育简史”的内容在专科计划中已有安排。
“教育哲学”的内容则安排在本专业选修课程计划之中。
3.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与案例分析等方式。
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
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
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除安排一定学时的讲授外,学员应结合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应为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自学的时间。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案教学内容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掌握有关课程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运用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现有的课程与教学 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的问题的能力。
1.识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种取向名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与 教学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2.理解“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含义和特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 依据学生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调适时对于课程标准的处理、教材的选择与研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应用。
3.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结合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层 次理论分析具体的课程运作。
教学要求教学 重点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相关理论讲授与讨论。
教学方法课时 5 节课 教具 PPT、网页、黑板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总结及布置练习导入新课:德国有一位科学家估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 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 5%。
所以,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要搜集到相 应的课程内容是极其容易的,然而,学生所要掌握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的内容却又是有限 的,所以教师遇到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没有课程内容,而应该是对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严格 的、精心的选择和组织。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制 定课程纲要时没有经过认真收集、筛选、整理和组织,仅凭自己狭隘的经验或个人意识来 罗列和组织内容,略知皮毛,便仓促上阵,导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二是教师选择一些现 成的课程,完全依赖于既定教材,倾其所有将一些或高深或粗浅的内容倒给学生,也不管 学生是否接受;三是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一些信息素材进行简单的拼凑,没有按照一定的 逻辑顺序进行加工和整理,便形成一门课程的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5-8章教案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目标:了解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意义,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关系。
本章学习重点在于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建议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如何选择需要教的内容。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
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
即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这种观点有利于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也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与教学内容看作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对师生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二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因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这些特征做出反应。
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1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吹奏。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教学过程一、聆听《劳动歌》1、初听前,教师可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听后提示:《劳动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复听时,自编动作表演,可分小组设计动作,尤其对“用力”的表现。
使学生通过动作表现、理解劳动内容。
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1、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2、启发学生叙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辛劳,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歌曲中的妈妈可以理解为其他和辈,再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创成新歌词演唱。
4、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好。
三、编创与活动1、结合键盘图认识字母谱,知道手的位置。
让学生看图说出f 用4指,s用5指演奏。
2、教师带着学生依次吹奏五个音,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吹奏这五个音,吹奏的方法有多样。
3、在三个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填写唱名字头,以小组为单位填充旋律,看哪一组填充得好、唱得准确。
4、可以在教室里画上格子,填上字母谱边走边唱。
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2活动目标:1、了解火的用途,知道用火不当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2、使幼儿认识“严禁烟火”、“安全出口”、“火警119” 等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教育幼儿懂得最基本的安全防火知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玩火。
4、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5、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1、“严禁烟火”、“安全出口”标志各一张。
2、有关火燃烧的图片(烧饭菜、水,炼制钢铁,照明、取暖、发电)。
活动过程:1、谈谈火的用处。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2.5 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16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当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本知识2.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思想3.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与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技能4.养成将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自觉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态度5.初步形成创新性地发现和解决中小学实际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能力6.增强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二、课程教学要求1.明确《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总结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发现规律。
3.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书籍、资料,以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把握各章的“教学目标”的内容和精神,重点理解和背诵需要识记的术语概念;使学生更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
难点:将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理论自觉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学习和应用;学生对于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师收集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典型案例,并加以整理、分析和设计,采取案例教学。
2.教师及时掌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新进展,经过筛选后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采用讲授法。
3.教师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著,深入理解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采用阅读指导教学法。
4.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争议的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401112B中文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of Grade School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专业基础及核心主干课程。
强调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能系统地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并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三大模块,分别是小学语文课程理论、五大领域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练。
第一模块主要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有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教材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部分主要是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讲授为主,要求学生理解、领会;第二模块主要是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各领域教学的任务、策略、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需要学生通过教学案例认识、理解并领会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技能,进而运用所学教学策略和方法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并注意领会并使用相关教学技能;第三模块实践操练环节,是在完成三至六七教学设计作业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试讲,最后在班级里试讲,通过试讲巩固并落实相关的教学原理,提升教学实践技能。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理解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学习目标第二节了解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结构体系,认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论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教学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和教育改革动态;(3)熟悉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育教学理论概述(1)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2)教育学的任务与意义;(3)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 教育教学基本原理(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2)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3)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
3. 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2)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3)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4. 教学实施(1)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3)教学评价与反馈。
5. 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2)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反馈;(3)教学评价的应用与改进。
6. 教学研究(1)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2)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与步骤;(3)教育教学研究的应用与推广。
7. 教师职业素养(1)教师的角色与职责;(2)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3)教师的人际沟通与合作。
四、实践教学1. 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授课,学习其教学技巧和方法;(2)引导学生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 教学设计与实践(1)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2)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说明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
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学时数】4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对研究对象的分类:现象、问题、规律;事实、价值、技术。
典籍里记载的古代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重点是孔子、中国的蒙学、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2.近代课程与教学的进步,近代课程与教学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原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
近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和教学论的发展。
20世纪杜威以后课程与教学论的变化;泰勒的贡献。
3.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4.分科教学的由来及其贡献和局限。
5.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大学里任何一门严谨的学问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蕴涵其中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概莫能例外。
从一般的角度看,这些要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就是某一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以此类推,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我们把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即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问题,只有主体迫切要解决的现象才是问题,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牛顿之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被意识为一个物理学问题,只有牛顿才是一个问题;依次类推,各个学科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思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植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到的问题的意义不一样);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就课程与教学论来说,当年孔子/亚里斯多德以及夸美纽斯等遇到的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显然和今天人遇到的不一样。
这就有了科学的生长。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和实际能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分类研究。
是什么/为什么涉及对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事实问题(有真伪之辨);应该怎样涉及主体根据各种利害关系作出规范选择,即价值问题(有正误之别);实际能怎样涉及方法选择,即技术问题(有行与否之差别)。
问题的上述三个角度可以是从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来研究;也可以据此对不同的问题有所角度侧重。
这就有了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事实问题主要包含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如课程与教学的起源、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构成要素、特征等等;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途径选择等,如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出于国家的需要还是儿童个人的需要、什么知识在课程里出现、学校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教学改革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等;技术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例如一节课该怎样设计、教材怎样编排、怎样个别辅导学生等等。
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举例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任务)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时“六艺”,“子以四教”,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
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
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雅典的“七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是源头。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9世纪。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性/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
洛克白板说;卢梭性善和自然主义教育;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斯宾塞科学主义课程。
以1806年《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即理论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独立;方法;名著等。
3.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间:20世纪开始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泰勒的课程论;施瓦布等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交叉大教学论,即教学论包括课程论大课程论,即课程论包括教学论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2.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3.学科的基本结构。
4.学习领域的扩展。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2.联系实际问题意识,实践兴趣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实践教学、作业环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可以举出课程与教学论的哪些课题?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发展的历史状况,课程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教学难点】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分类。
【学时数】4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以下概念和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1.课程概念、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活动、计划(理解、掌握)2.课程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材(理解、掌握)3.古德莱特的课程形态划分(了解、理解)一、什么是课程1.词源学的释义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课程”用来指称“教学科目”(即学科内容)以及教学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
英语里”curriculum”词根原有“跑道”之义,引申为“学习的进程”。
但仍然有“教程”和“学程”的侧重。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尽管我们可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两个维度来概括“课程”,但什么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却是很难把握,人们意见分歧更大。
这样,学者就下出了关于“课程”的许多定义。
对于这些定义,我们不需要找出哪个更正宗正确,而是研究这些定义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就能丰富我们对课程的认识。
所谓兼听则明。
在学者下的定义中,我们举例两个代表性的。
一是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即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二是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
他认为课程处于五种状态,即理想的课程、官方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以及实际体验的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2.教学进程: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
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
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