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马老师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变化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变化总结

• 第六章 • 增加:细胞分化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非洲爪蟾的核移植实验。 • 脐带血干细胞” • 细胞自噬 • 年龄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 改变:着丝点改称为着丝粒。 • 有丝分裂仅指分裂期 • 无丝分裂的知识:改为小字,弱化了这一知识点。 细胞衰老:将“自由基学
说”和“端粒学说”升级为正文内容,显示了这一知识的重要性。 细胞死亡: 明确指出包括凋亡和坏死两种方式。
• 细胞全能性的定义:修改为“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 分化成其它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并明确指出“受精卵也是具有全能性的。 龙胆紫:改称为甲紫溶液。
•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改为“思维训练
• 删减:细胞癌变(调整到了必修二)
一.《遗传和进化》教材总体变化
1增加了部分内容:表观遗传、生物进化的证据 2.删除了原教材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 删减: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
• 第4章
• 增加: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 变化: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

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明确水有两种运输方式,更多是协助扩散 胞吞与胞
吐:改为正文,强调其意义。明确胞吞胞吐属于跨膜运输,需要膜蛋白的参
与。
• 删减:删除了流动镶嵌模型,移到到了第三章—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章变化部分:血浆成分表 • 血浆缓冲物质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材料有变化 • 第二节标题由“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改为“内环境的稳态” • 增加:缓冲对、尿毒症
• 第二章 • 增加了外周神经系统并附一图片 • 新增一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 脑神经,脊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 • 神经胶质细胞 •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 递质受体复合物 神经递质的降解和回收 •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 新旧教材对比(整理详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  新旧教材对比(整理详细)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教材对比旧教材新教材结构框架不变,微公学变为内加科“虎克”改为“罗伯的细题的改为基本的生命系统”“资”教生命系统结更“思考与讨旁栏增加增加了“知有步大肠杆菌图“蓝藻”改”“念珠由“与社考式加本章小结内容核罗减少的旁支知识点的干扰,增加了“发展,明确每养题材中干将旧教材中合对格图正文内容有将“思考与更改为旁验丹“方法二”科材是细胞内良好溶剂,养废变为量子讨论增加删减了旁栏中“食盐加碘”“细胞中化合量的问删减了“与删减了“技增加了旁栏更改正文内使得无机盐言精炼准有又增加了探删减二糖中的增加了“拟的改变了“植体子旁栏增加了“批判性思维” 正文增加了的相增加了“与讨论”问了的相关更换了海豹删减了旧教“与生活的增加了“磷区旁栏增加了醇“与生活“生物大为骨架”的知识,“糖类转有了能的举“蛋氨基酸正文氨基酸的种改联中非必需氨更“空间结改为意将“氨基酸的改“脱水缩合反应”之后,并以增加了“思“蛋蛋白质的性了“盐析”的所材的“科学前沿”正文第一段“核酸的增加了核酸(删减了DNA察在细胞中的分布”“核苷酸RNA 上 改为饼与组将“核酸的调整到较有利结的丰满了正文将“生物大为的内容调后将旧教材中无一节的最调后增加了“单多意增加了学科题第3章 旧教材新教材题是旧教材细并引入细现,并除制将对细叙史像型第二节“细胞器”部分新老教材对比1.问题探讨:本节问题探讨以我国自行研制C919飞机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研制中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类比细胞中不同结构之间的关系。

其中隐含整体和局部的观念以及对细胞内各组分协调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科技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2.1科学方法——差速离心法新教材中差速离心法的原理介绍更清楚了,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即明确差速离心是分级分离的。

现行教材介绍差速离心时过于概括,不利于学生理解。

2.2形态、结构与功能新教材介绍细胞器之间的分工时,着重强调各细胞器的功能,而非形态和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教材差异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教材差异

必修一新旧教材的差异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所变化。

总体而言,新教材从创设真实情境、聚焦大概念、渗透学科思想等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做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现对2019人教版必修1与旧版人教版必修1教材进行详细对比,总结出16个重要变化。

1.“蓝细菌”替代“蓝藻”随着人类对生物的深入研究和获得新发现,生物的分界历经二界、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变化,最后又提出“三域”学说。

目前”三域学说”已获国际学术界基本肯定,把生命世界分为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

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生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

古生菌域包括一些嗜热和超嗜热古生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酸菌、产甲烷古生菌等。

真核生物域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新教材必修1第1章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中用“蓝细菌”替代“蓝藻”一词。

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原核生物主要是分布广泛的各种细菌。

有一类细菌叫作蓝细菌(旧称蓝藻)”,该表述让部分教师产生疑问:“原来的蓝藻难道是细菌?”这种疑问的产生是由于把新教材中的“细菌”理解成了细菌域中狭义的细菌。

其实,新教材中在本节所说的“细菌”是指细菌域,而非细菌域中狭义的细菌。

蓝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属于细菌域。

“蓝藻”一词容易使学生将其误解为真核生物的藻类。

以“蓝细菌”代替,很容易知其为原核生物。

2.氢键新教材增加了对氢键的描述。

新教材20-21页:水为什么能成为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呢?它又为什么具有支持生命的独特性质呢?这是由它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

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

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第一章1.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整合进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中,书后题中以图片形式介绍了病毒,引导思考病毒生命活动为什么离不开细胞。

2.调整知识顺序,先讲述细胞学说,后讲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再介绍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标题改变,放入了思考、讨论中,而不再是资料分析。

4.细胞学说的内容3改变说法: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5.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图片改变。

多使用的是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图片。

6.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中的课本图片改变。

7.蓝藻图片提出“色球藻”。

细菌图片换了,多了鞭毛8.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一节旁栏思考题更有深度。

——真原核生物的本质,进化角度分析二者。

9.生物科技进展更贴近生物研究的前沿。

10.书后题更偏向于用文字表述去答题,偏向于归纳、分析和知识应用。

要求学会概念图绘制。

第二章1.细胞中的元素添加思考讨论:“比较组成玉米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用以直观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说明不同生物细胞中元素种类相同,含量不同。

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为C。

2.旧教材中元素在细胞鲜重、干重的饼状图删掉了。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删掉表格、大括号图,增加饼状图,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数据有变化,增加了与生活的联系:食物合理搭配。

4.生物组织检测实验:还原糖去掉果糖,只剩下葡萄糖。

脂肪的观察方法减少,只剩下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观察,去掉了苏丹四的染色结果。

实验材料有变化,苏丹3染液给出了具体浓度配制。

实验去掉了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增加了三个实验的结果图片,清晰明了。

5.调整知识顺序,细胞中的无机物调整为第二节,糖类和脂质调整为第三节,蛋白质为第四节,核酸为第五节。

按难度进行了调整,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6.细胞中的水:增加了水分子的结构模型图,提出了水分子之间靠“氢键”结合。

以“小字”形式增加了水的分子结构,用以说明水为什么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为什么能够维持生命系统稳定性。

高中新旧教材有何差异

高中新旧教材有何差异

高中新旧教材有何差异如果不了解其他科目,那就说说高中生物教材的变化吧。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详细改动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详细改动必修一必修二大致改动增加:1、简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2、观察胞质流动3、探究酶的专一性4、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删除: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Ⅰ第2章第3节实验2、观察线粒体(保留观察叶绿体)——必修Ⅰ第3章第2节部分实验3、无丝分裂——必修Ⅰ第6章第1节大标题“无丝分裂”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Ⅱ第2章第1节实验5、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评价其意义及伦理问题——2003版课标6、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必修Ⅱ第5章第2节实验7、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必修Ⅱ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8、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9、搜集人类基因组或基因诊治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必修Ⅱ第5章第3节大标题“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调整:1、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3、运用模型或视频观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4、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必修Ⅲ→选择性必修Ⅰ、稳态与调节选择性必修Ⅱ、生物与环境增加:1、活动要求: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2、内容标准: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删除:活动建议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3、收集有关利用神经调节原理的仿生学资料4、模拟尿糖的检测5、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6、活动建议中的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调整:活动要求1、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调整为调查并探讨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2、将“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改为“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选修Ⅲ→选择性必修Ⅲ、生物技术与工程增加:选修Ⅰ内容1、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2、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3、专题3: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4、专题5: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5、收集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资料,并进行交流分享删除:1、活动要求:观看基因工程的影像资料和调查基因工程产品在社会中的应用情况,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2、活动要求:讨论克隆技术的社会意义3、活动要求:搜集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进行克隆的实例4、专题五:生态工程5、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6、尝试用比色法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并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7、观察并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观察该微生物能否分解其它物质,讨论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调整:1、内容标准:将简述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举例说出胚胎干细胞的移植和举例说出胚胎工程2、的应用调整为简述胚胎工程的基本技术3、活动要求:搜集与交流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调整为搜集文献资料,就“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展开辩论和搜集历史上使用生物武器的资料,并分析其严重危4、内容标准:将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调整为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版教材的对比分析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版教材的对比分析
分阐述了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 2、.蓝藻:更名为蓝细菌 • 第二章: • 增加:1. 增加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的原因以及水的比热容较高的原因 • 2.增加几丁质内容,补充多糖的种类。 • 3.增加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内容,生产生活实际相关; • 4.磷脂的组成元素及与脂肪的分子结构区别,糖与脂肪的转化 • 5.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和二硫键 • 删掉部分:脂肪的检测(苏丹Ⅳ)和匀浆法。 • 变化部分:1细胞中中水的含量由85%~90%→70%~90%; • • 2.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中“必须”改为“一般” • • 3.组成人体的氨基酸调整为21种
• 第五章 • 增加: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 • 以小字形式补充了细胞呼吸是代谢的枢纽 的一段
义。 • 线粒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思维训练的栏目)。 • 光合作用:新增光谱概念,及阳光穿过三棱镜图。
话,突出细胞呼吸的意
• 变化:ATP:更名为腺苷三磷酸,废除“~代表高能磷酸键”的说法,增加 ATP为主动运输供能的机制。
• 第六章 • 增加:细胞分化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非洲爪蟾的核移植实验。 • 脐带血干细胞” • 细胞自噬 • 年龄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 改变:着丝点改称为着丝粒。 • 有丝分裂仅指分裂期 • 无丝分裂的知识:改为小字,弱化了这一知识点。 细胞衰老:将“自由基学
说”和“端粒学说”升级为正文内容,显示了这一知识的重要性。 细胞死亡: 明确指出包括凋亡和坏死两种方式。
蛋白质:肽键更改为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 学键。
以图示的形式增加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和二硫键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又称质膜。
糖脂也叫糖蛋白
植物细胞结构图不再出现溶酶体
游离核糖体也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版教材的对比分析

2019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版教材的对比分析

第5章 细胞的能量的供应与利用 ATP:更名为腺苷三磷酸,废除“~代表高能
磷酸键”的说法,增加ATP为主动运输供能的机制。
ATP供能机制
光合作用的发现相关实验有增有减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有丝分裂仅仅指分裂期
《分子与细胞》内容变化
第1章 调整了局部顺序:第二章无机物、糖类内容移到蛋白质之前。 删除部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变化内容部分:1.细胞学说:并“将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提前到第一 节,充分阐述了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2.蓝藻:更名为蓝细菌 第二章: 增加:1. 增加水是细胞内良好溶剂的原因以及水的比热容较高的原因 2.增加几丁质内容,补充多糖的种类。 3.增加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内容,生产生活实 际相关; 4.磷脂的组成元素及与脂肪的分子结构区别,糖与脂肪的转化 5.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和二硫键 删掉部分:脂肪的检测(苏丹Ⅳ)和匀浆法。 变化部分:1细胞中中水的含量由85%~90%→70%~90%; 2.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中“必须”改为“一般” 3.组成人体的氨基酸调整为21种 4.肽键的表示方法
图文结合,解释DNA链的5'端、3'端,从 5'→3’
mRNA和tRNA的5'端、3'端
表观遗传
细胞癌变的内容有所扩展
增加染色体变异的概念,二倍体概念有改变 单倍体育种改为小字
人类遗传病的概念不再是黑体字,基因检测却 单列为黑体字
第六章
章节变化太大 章节标题的变化 新增“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节 调整后续章节
一.《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材总体变化
1.增加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群落的主要类型。 2.人与环境一章,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原属于选修3的生态工程整 合安排 3.生态工程由原选修3的一章精简为一节,内容大大简化。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教材与旧教材对比

生物新课标新教材的分析对比《分子与细胞》与必修一湖大附中陈晓方2009年9月湖北省也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改革的直接举措是新教材的推广以及伴随着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

教师形成新课程理念的阵地之一就是钻研教材,熟练地把握好教材,从而能更好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我根据本人在应用《全日制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尤其是本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与大家进行交流。

我认为本教材首先是改变了原书的结构,以模块分子与细胞为主题贯穿全书,环环相扣,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从全书来看,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一气呵成,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把微观的知识和宏观相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和学习本书的内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内容的变化。

1、新教材删除的章节和内容:绪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代谢;光合作用的意义;人和动物体内糖的代谢;人和动物体内脂质的代谢;人和动物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化能合成作用移到光合作用一节);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殖的类型;生物的个体发育。

)2、新教材增加的内容: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简述细胞膜系统得结构和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细胞凋亡;研究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3、实验内容的变化:删减的实验内容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有的实验内容和题目做了更改,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增加的实验内容有: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DNA 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大小于物质运输的关系。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内容变动(前三章)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内容变动(前三章)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新人教版增减或调整内容对比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标题变动: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内容变动:1、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要点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增加内容:1、细胞学说的意义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从而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横亘已久的壁垒,也促使积累已久的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了共同的基础,这些学科的融通和统一催生了生物学的问世。

细胞学说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生物的生长、生殖、发育及各种生理现象的奥秘都需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生物学的研究随之由器官、组织水平进入细胞水平,并为后来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

细胞学说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新细胞由老细胞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产生,如此上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小小的细胞内部,凝聚着数十亿年基因的继承和改变,每个细胞,每个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

被恩格斯列入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作为生物学大厦的基石,赋予生物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独特韵味。

2、科学方法:归纳法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例如,从观察到植物的花粉、胚珠、柱头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就是归纳法。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而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如果观察了所有类型的植物细胞,并发现它们都有细胞核,才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就是完全归纳法。

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不完全归纳法。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改动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改动

高中生物新教材对旧教材的改动必修一1 着丝粒取代着丝点新教材以着丝粒代替着丝粒,与时俱进,力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在过去,着丝粒或着丝粒常用于染色体上纺锤体丝的附着区。

着丝粒主要出现在遗传学文献中,着丝粒主要出现在细胞学文献中。

现在,着丝点这一术语逐渐被动粒取而代之;着丝粒这一术语则被沿用下来。

着丝粒和动粒都是染色体结构的重要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位置关系固定,结构成分相互穿插,功能密切相关。

着丝粒是染色体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能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并在后期分离。

动粒是纺锤丝附着位点,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前期和中期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两侧。

2 脂肪必修1旧教材中没有关于脂肪概念的描述。

必修1 新教材26页∶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

评析∶旧教材提到脂肪,但没有脂肪的概念,学生对脂肪不甚了解,经常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

新教材中给出了脂肪的概念,教材旁边还加了一张图。

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脂肪的构成,降低学习难度。

3 蛋白质变性必修1旧教材中没有明确提出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必修1新教材32页∶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某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评析∶新教材给出的概念中,更明确了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生物活性的丧失,更好区分蛋白质变性和蛋白质盐析。

4 被动运输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必修1新教材65页∶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评析∶旧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侧重顺浓度的重要性,新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则侧重不消耗能量的表述。

5 自由扩散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必修1新教材66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也叫简单扩散。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

新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对比分析1. 引言1.1 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简介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是以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围绕生命的起源、结构和功能展开教学内容。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教材内容涵盖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生物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等,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结构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材采用“突出重点、深化延伸”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实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面都颇具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1.2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简介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是根据国家最新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制定的一套全新教材。

其编写团队由经验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师和专业教育教学专家组成,旨在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教材在内容选材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结构更加系统完整,知识点的呈现更加清晰简洁,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重点知识。

与此同时,新教材还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整体框架,有助于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和拓展。

总的来说,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更符合现代生物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内容涵盖范围对比内容涵盖范围对比是评价两个版本生物教材的一项重要内容。

旧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涵盖范围上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等内容。

重点围绕生物的分类、细胞、遗传、进化等核心内容展开,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

高三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异及教学策略设计

高三生物“细胞的生命历程”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异及教学策略设计

“细胞的生命历程〞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差异及教学策略设计某某省从2008年9月起开始使用新教材,目前我市各学校均选用了新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材设计、教学内容、编写特点、课后习题、课外阅读资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

如何利用新教材,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新教材必修模块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为例作一说明。

一、人教版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比较〔一〕教材设计思路的比较新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内容体系,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属于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包括了“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细胞的癌变〞四节学习内容,反映了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要经历产生、生长、增殖、衰老直至凋亡的过程。

教师用书建议用五个课时完成。

旧教材那么把相应内容归入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中,分为“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两节,“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节只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二〕编写特点新教材在本章引言中写道,“就在你阅读本书的时候,你身体内就有许多细胞在进行分裂,有些细胞在生长,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刚刚结束自己的生命历程〞,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亲切自然。

引言下方还引用作者自编的诗歌,使学习富有趣味。

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

每节开头以“问题探讨〞开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如从“白血病与骨髓移植〞“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导入细胞分化的学习,从“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入细胞癌变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增加了“本节聚焦〞栏目,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章还安排了多个“资料分析〞和“思考与讨论〞栏目与课外阅读“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医院里的检验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报刊、互联网、社区资源、政府部门等途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和实际应用,深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新旧对比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新旧对比

整体改变原则:偏重应用与对实际生活的解释,偏重从本质上去介绍结构和功能,偏向于社会责任的渗透,体现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章1.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整合进了“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中,书后题中(P8拓展应用2)以图片形式介绍了病毒,引导思考病毒生命活动为什么离不开细胞。

2.调整知识顺序,先讲述细胞学说,后讲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再介绍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标题改变,放入了“思考、讨论”中,而不再是“资料分析”。

4.细胞学说的内容第3条改变说法: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旧: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图片改变。

6.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中的课本图片改变。

7.蓝藻之名不再用,直接用蓝细菌,蓝藻图片提出“色球藻”。

细菌图片换了,多了纤毛。

8.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一节旁栏思考题更有深度。

—从真原核生物的本质,进化角度分析二者。

9.生物科技进展更贴近生物研究的前沿。

10.书后题更偏向于用文字表述去答题,偏向于归纳、分析和知识应用。

要求学会概念图绘制。

第二章1.细胞中的元素(P16)添加思考讨论:“比较组成玉米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用以直观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说明不同生物细胞中元素种类相同,含量不同。

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为C。

2.旧教材中元素在细胞鲜重、干重的饼状图删掉了。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删掉表格、大括号图,增加饼状图,各种化合物的含量数据有变化,增加了与生活的联系:食物的合理搭配。

4.生物组织检测实验:还原糖去掉果糖,只剩下葡萄糖。

脂肪的观察方法减少,只剩下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观察,去掉了苏丹四的染色结果。

实验材料有变化,苏丹Ⅲ染液给出了具体浓度(0.01g/ml)。

实验去掉了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增加了三个实验的结果图片,清晰明了。

5.调整知识顺序,细胞中的无机物调整由2.5为2.2,糖类和脂质调整由2.4为2.3,蛋白质由2.2为2.4,核酸由2.3为2.5。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本章小结”的比较分析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本章小结”的比较分析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本章小结”的比较分析作者:马茜兰刘飞来源:《中学生物学》2020年第03期摘要: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2004年版和2019年版两版教科书为例,对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中本章小结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新教材中本章小结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材;本章小结;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教材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既是教师开展教學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科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小结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教师来说,通过对本章小结中各项内容的解读,可以提炼出本章节的重要概念和热点话题,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章节的内容体系。

还可以根据本章小结提供的热点话题,发掘其潜在的价值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来说,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明确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建立知识点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还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然后与教科书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以养成学习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因此,正确看待本章小结的价值,科学高效地利用本章小结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积极作用。

下面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2004年版和2019年版为例,对本章小结进行简要比较分析,期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科学高效地理解和利用新教材本章小结。

1编排形式在本章小结的编排形式上,人教版《分子与细胞》2004年版(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教材”)各有特点。

从所占版面和篇幅大小来看,旧教材中每一章的本章小结所占篇幅和版面各不相同。

旧教材中第一章“走进细胞”的本章小结只占1个版面,旧教材中其他5个章节的本章小结均占2个版面;旧教材中第一章“走进细胞”的本章小结只占半页篇幅,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本章小结占多半页的篇幅,旧教材中其他4章的本章小结均占一整页的篇幅。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比较及教学建议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的比较及教学建议

一、新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特有内容桂林十八中刘诚宽、南宁二中李灼、玉林高中吕镜珍为了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两本教材的特点,我们团队努力对两套教材(必修一二三)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找出了各套教材特有的内容,按课标顺序和教材顺序列表如下:1、必修一部分特有内容11、以图代文示蛋白质的功能。

P.2312、科学史话: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25科学前沿: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P.25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图:DNA指纹检测。

P.262、实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P.26~273、思考: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P.274、图:脱氧核苷酸长链。

P.285、图: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P.286、图: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

P.297、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所贮存的遗传信息不同。

P.298、拓展题:统计核酸保健品的种类,收集说明书,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功效做一个评价。

P.299、实验原理:甲基录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P.26材料。

P.27步骤。

P.271.积极思维:核酸的组成有什么规律?P222.DNA分子通常为双链,RNA分子通常为单链;P2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1、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糖。

P.302、葡萄糖是生物体内的“燃料”。

P.303、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P.304、红糖、白糖、冰糖都是蔗糖。

P.305、图: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

P.316、淀粉大量存在于马铃薯、山1.麦芽糖水解和蔗糖水解的产物;P172.“边学边做-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建议中用冰糖代替蔗糖,用面粉代替淀粉;P18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问题探讨:将细胞比较为工厂。

P.442、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高中生物新旧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高中生物新旧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
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高中生物新、旧课程内容的具体变化
《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
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选修模块中增加了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崛起、少了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知识、光合作用中光能的转换、CO2固定方式和生物固氮、基因的结构、细胞质遗传等。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
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
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知识对比

高中生物新旧教材知识对比《分子与细胞》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及“生物的新陈代谢”三个章的内容,删掉“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四节的内容,增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建立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细胞的凋亡”等内容。

《遗传与进化》模块整合了原大纲教学内容“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三章内容。

删掉第五章中“生殖的类型”和“个体发育”两部分,增加“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整合了大纲教学内容必修部分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与“人与生物圈”三章内容。

删掉“生物圈稳态”中部分内容,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态因素”等内容。

增加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植物生长调节剂”、“群落的演替”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内容。

在三个必修模块中保留了原来必修部分十二个实验中的七个,补充十五个,合计有22个实验,此外,在《课标》活动建议部分还增加了八个搜集资料活动、六个调查活动及一个参观活动、一个学生讨论活动.三个选修模块中选修一全部为新增内容,选修三增加了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蛋白质工程的掘起、少了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知识、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基因的结构、细胞质遗传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老教材不同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老教材不同点

新教材对应老教材目录(按考试大纲顺序)必修1《分子与细胞》1-1 细胞的分子组成新增内空:1.实验“观察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生物大分子的碳架结构1-2 细胞的结构新增内空:1.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模拟探究细胞表面与体积的关系4.细胞膜①液态镶嵌模型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③功能:信息交流5.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6.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7.构建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8.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3 细胞的代谢删去:这一部分删去内容较多1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2.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植物的矿质营养。

4 .人和高等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5.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实验。

6.光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7.C3植物和C4植物。

8.生物固氮。

新增内空:1.协助扩散2.活化能3.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4.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5.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6.比较过氧化氢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4 细胞的增殖新增内空: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2.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跨膜运输的关系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新增内空:1细胞凋亡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必修2《遗传与进化》2-1 遗传的细胞基础删去: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相关内容。

2.生物的个体发育提法改变:1.“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2.“受精作用”为“动物的受精过程”新增内空: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2-2 遗传的分子基础删去:1.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转到选修1)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新增内空:1.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2-3 遗传的基本规律删去:1.细胞质遗传、细胞质遗传物质基础和特点。

2.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新增内空: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类比推理3.假说演绎2-4 生物的变异新增内空:1.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2.实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2-5人类遗传病删去:优生的概念和措施新增内空:1.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2.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2-6生物的进化新增内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必修3《稳态与环境》3-1 植物激素的调节删去:植物的向性运动新增内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预实验)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删去:1.神经调节与行为;2.激素调节与行为提法改变:“动物激素的调节”为“脊椎动物的激素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教材内容变化编撰:马琪翔时间:2019年12月4日目录一.教材知识框架分析 (3)二.情景式话术 (4)三.具体内容更替 (4)四.内容更替说明 (7)1.蓝细菌的表述更加准确 (7)2.肽键的准确表示方法 (7)3.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 (8)4.内质网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 (9)5.水有两种运输方式 (9)6.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统称转运蛋白 (9)7.ATP的表述及作用方式 (10)8.NADPH也能提供能量 (10)9.细胞全能性的定义 (11)10.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11)11.着丝点改为着丝粒 (11)12.胞吞胞吐的范畴相关变化 (12)13.格式相关变化 (12)14.增加的知识点 (12)15.实验探究的改变 (13)16.章节和顺序的改变 (13)附表一: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对旧试题的影响统计表 (14)附表二: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教材对知识树的影响统计表 (14)高中生物必修一新旧版内容变化新教材是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修订而来,修订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在修订过程中,吸收了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优点,在继承的基础提升了教材价值。

一.教材知识框架分析总体上看必修一新旧教材思路没有变化,以前的内容基本都可以使用,只有部分内容略微调整(下图为新旧教材知识框架),总体上来说是“三删一改一增加”删除3 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操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材料不容易得到,效果不理想),、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材料,实验的价值也不高)。

其中“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改为“思维训练运用模型作解释”,保留了该实验的思维训练价值。

更改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调整为“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可行性更强了。

增加了一个实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的实验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该实验可以说明酶的专一性。

新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旧教材必修一知识框架二.情景式话术新教材在具体落实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没有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而是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注意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无论是章首页,还是各节,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都强调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原实验教材中,有些问题情境为虚拟情境,教材修订时都改为真实的问题情境)。

例如,第3 章章首页问题情境为胰岛分泌胰岛素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

第二,强调情境的贯穿性,注意前后呼应。

有些章节,“问题探讨”创设的情境,到教材正文介绍和习题中,还在不断呼应。

例如,第1 章第1 节的“问题探讨”的情境是:大熊猫与它吃的冷箭竹虽然形态迥异,但都是由细胞组成。

从这一情境切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正文内容也呼应这一情境。

在这一节“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的学习内容里,再次出现这一情境,但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深入到了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深度。

第三,部分概念的也直接带入具体场景,比如,旧版课本中对种群的概念为:在一定的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新版课本中为:在一定区域内,所有大熊猫形成了一个种群。

三.具体内容更替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减少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蓝细菌(主流)蓝球藻颤藻念珠藻蓝藻细胞中水的相对含量细胞中水的相对含量几丁质及其衍生物未提及能够协助这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未明确水分子更多的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自由扩散出入细胞C3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四.内容更替说明1.蓝细菌的表述更加准确蓝细菌也叫蓝藻。

蓝细菌体内有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细胞壁,生活在水中,与单细胞藻类非常类似,因此,人们最初发现并进行命名时,将其归为藻类植物。

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蓝细菌的结构,发现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因而将其归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类,称为蓝细菌。

在《土壤学名词》(第二版,1998年)、《细胞生物学名词》(2009年版)、《微生物名词》(第二版,2012年)和《植物学名词》(第二版,2017年)中,都定义蓝细菌为:含叶绿素a和藻胆素的产氧光合原核生物。

只有蓝细菌的命名真实地反映了它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地位。

因此,这次教材修订,基于尊重科学,尊重名词规范,将蓝藻改为蓝细菌,但考虑到蓝藻是大家熟悉的叫法,就以“蓝细菌(蓝藻)”的形式呈现。

如此相应地,蓝球藻、颤藻、念珠藻改名为色球蓝细菌、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

修改建议:名称变更2.肽键的准确表示方法肽键是指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脱水形成肽时,羧基和氨基所形成的化学键,在《细胞生物学名词》(2009年版)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2008年版),以及《化学名词》(2016年版)中,将该化学键称为“酰胺键”,“酰胺键”就是“肽键”,之所以将其称为“肽键”而没有称为“酰胺键”,一是多数的大学相关教材直接称其为“肽键”,二是方便学生理解“肽键”,肽键的理解还涉及“二肽”“多肽”等名词。

在原教材中,肽键表示为图1,这种表示能让学生理解肽键的形成方式和具体结构。

新教材将肽键修改为图2。

图1 图2查阅国内大学教材,有的认为肽键是指—CO—NH—,也有的认为是C和N之间的化学键。

这次修订是基于两点理由:一是更加准确地反映肽键;二是遵循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

修改建议:概念和内容变更图例修改3.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新修订的教材中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其中8种为必需氨基酸,13种为非必需氨基酸。

与原教材相比,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多了1种,这种氨基酸就是硒代半胱氨酸(图3),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图3 硒代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1986年,英国科学家Chambers等人在研究和鉴定一些动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时发现了硒代半胱氨酸,并提出硒代半胱氨酸由密码子UGA编码完成。

UGA 这个密码子原来仅视为多肽合成的终止码,现在发现它也是硒代半胱氨酸的密码子,故是个双功能的密码子。

这样, 硒代半胱氨酸现被认为是蛋白质中天然存在的第21 种氨基酸, 这个发现是硒蛋白研究中里程碑式的进展,它揭示了硒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迄今为止,硒代半胱氨酸已经被发现是25种硒酶的活性中心,是含硒酶(尤其是抗氧化酶)的核心。

如果没有这第21种氨基酸,含硒酶就无法工作,人就会出各种各样的毛病。

有人说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2种,第22种氨基酸是吡咯赖氨酸(见图3)。

这种说法不对,尽管吡咯赖氨酸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这种氨基酸是在甲烷菌的甲胺甲基转移过程中发现的,是目前已知的第22种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氨基酸,只存在于甲烷菌中。

因此,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

修改建议:概念和内容变更4.内质网参与了分泌蛋白的合成新教材中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表述为:“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大致是: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

当合成了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会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并且边合成边转移到内质网腔内,再经过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而原教材的表述为:“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新教材的表述与原教材相比,更加详细、准确,具体说明了核糖体的两种状况(游离状态和附着在内质网上),澄清了只有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才能合成蛋白质的错误概念,同时对内质网的作用描述更加准确:加工、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修改建议:概念和内容变更5.水有两种运输方式原教材在讲到水的运输方式时,在正文中阐述的是自由扩散方式,在课外阅读栏目“科学前沿”中又讲到了水的运输是通过水通道蛋白进行的。

科学研究表明,在动物肾脏内,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速率远大于自由扩散速率,这是因为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科学家在人体细胞中已发现13种水通道蛋白,在模式生物拟南芥的细胞中已发现35种水通道蛋白。

事实证明,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类细胞的细胞膜上,水的运输方式不能再简单地归为自由扩散,而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因此,新教材将水的运输方式表述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并强调了通过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的重要性。

修改建议:概念和内容变更6.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统称转运蛋白原教材在讲到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时,强调载体蛋白的作用,认为“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的表述是:“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协助扩散所依赖的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主动运输所依赖的转运蛋白只有载体蛋白。

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跨膜运输,如果是顺浓度梯度,就不需要消耗能量,此时可通过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进行转运;如果是逆浓度梯度,就需要消耗能量,此时借助的是载体蛋白。

因此,新教材这样定义: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修改建议:概念和内容变更7.ATP的表述及作用方式新教材关于ATP的表述如下: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

称为能量“货币”(旧版为“通货”),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当ATP 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

可见ATP水解的过程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1 mol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高达30.54 kJ,所以说ATP 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在原教材中,ATP称为“三磷酸腺苷”,在新教材中,ATP称为“腺苷三磷酸”,其实这两种称呼都可以,但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书籍,都称ATP为“腺苷三磷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