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
(一)环境特征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1.农村人口分布。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县域
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
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
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
沿路建设,出行方便的生活习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紧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的农村聚落约19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80%,
3.从城镇体系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分布多靠近城镇,距城镇10Km范围内分布最为密集,在此范围内,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能对聚落形成辐射。现状靠近城镇的农村聚落约17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70%。
4.从产业布局方面看。理塘县农区生产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到农田中进行耕作的出行距离都较短,主要依靠步行或摩托车,耕作半径一般在2000米以内,因此聚落分散在其耕地半径范围内。
5.从地质灾害方面看。在对现状居民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个别聚落位于地灾点附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严重的隐患。这种情况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历史变迁和用地条件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另外城镇和交通干线对当地村民的吸引力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发展诉求
对县域大量农村聚落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聚落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农村发展最大诉求为经济发展、工作岗位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农区和牧区诉求有一定的共性。在靠近交通干线的居
民点,由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相对较强。地灾点附近的居民点,避让地质灾害也必是当地居民的重要诉求。
四、小结
传统农村聚落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是东方农业文明的载体,聚落的选址、布局不但凝聚着古代规划设计艺术的精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本土文化品格。
通过对理塘县广大农业地区农村聚落分布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其聚落分布主要受用地条件、社会经济、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影响。对于理塘这类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的地区来说,县域主要发展通道或城镇等因素等农村聚落有较大的吸引力,当地村民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方面。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