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革?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革?(水占了杯子下局部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假如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克不及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征象?申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否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202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

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

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就是“空间”。

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

)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活动1:灌水入瓶1、任务驱动: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节:用科学的方法观察2. 第2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1节: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2.2节:植物的变化3. 第3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3.1节:动物的生活3.2节:动物的适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科学方法的运用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如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 内容结构:按照教材章节,列出每个章节的核心要点,以直观的图示和关键词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了解一种动物,描述它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答案: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动物的描述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观察自然、参观动物园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课题:观察树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掌握“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并初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研究事物。

2.通过观察树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领悟自然界的美妙。

3.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了解树木的有关特征。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树木,并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拓印树皮观察树干,并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2.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3.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皮尺、放大镜、实物树木、拓印纸等。

教学流程:一、引言教师介绍树木的生长环境,并让学生回答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最为熟悉。

二、看照片教师展示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这棵树的特点。

三、回忆中教师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树木,并与照片上的梧桐树进行比较。

四、观察真正的树木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制定好观察树木的个人计划,并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五、总结教师总结观察树木所获得的信息与发现,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木。

板书:观察树木的方法观察记录一棵树树的整体形态和器官树生长的环境和生存需要客观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继续关注树木变化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重点: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反应,研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细节描绘。

教学难点:学生对蜗牛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具学具:放大镜、蜗牛模型、简图纸、彩色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蜗牛,询问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探究1.教师出示蜗牛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和特征。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模型的细节,并用简图纸画出蜗牛的外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反应,让学生模拟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动作。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粘液痕迹,并描述蜗牛爬行的方式和腹足的细波浪状运动。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

2022-2023学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3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方面的相互联系,强调科学探究与动手操作相融合。

本册书共3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我们生活中的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学习来逐步积累。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善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是有趣的,科学的本质是探究。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我们周围的物质,能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了解我们身体上的感受器,能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力,能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用放大镜观察物质,并描述其特征;(2)说出主要感受器的名称和作用;(3)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动物和植物3. 空气和水4. 声音和光5. 磁铁和电6. 多彩的世界详细内容涵盖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观察、实验和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现象,认识身边的科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习用品、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故事、谜语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进行示范性实验。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体现教学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2)用实验验证磁铁的性质。

(3)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

2. 答案:(1)略。

(2)磁铁具有吸铁性、指向性和磁极性。

(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科学探究,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

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

5. 板书设计的简洁性与有效性。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

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章节内容,确保教学活动与教材同步。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1形形色色的材料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一、它是用什么做的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1形形色色的材料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2我们的衣服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调查身边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掌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生活- 介绍什么是科学,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 讲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如观察、实验等。

2. 天气和季节- 研究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季节变化。

- 分析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3.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认识人体的各个器官和功能。

- 强调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4. 动物和植物- 探索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 研究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5. 物体的属性和变化-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属性。

- 研究物体的变化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 讲解每个单位的内容,示范实验和观察等活动。

2. 小组讨论和展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科学知识和观察结果。

-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展示,如制作天气预报、人体器官模型等。

3. 实践活动-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小制作等实践活动。

- 探索不同的天气现象、动植物和物体的属性变化等。

4. 参观科学馆或实验室- 安排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实验室,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

- 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 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评价- 学生通过问卷和讨论等方式评价教学内容和方法。

- 收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2. 视频和图片: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和材料:适用于实践活动和小制作。

4. 科学馆或实验室:安排参观研究。

六、教学安排本教案共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约需3-4课时完成。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七、教学反思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教学教案第一课采集土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3.科学态度、STSE对研窕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膜点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填出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①采桀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2.采集本地的土培(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上填,贴上标卷,带回教室准备研究,(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卜士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上填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土侦的成分一、教学目标I.科学知识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弑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上填的成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详细内容: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了解它们的作用。

2. 第2章:动物和植物详细内容: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第3章:空气和水详细内容:探究空气和水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第4章:力和运动详细内容: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及其协调配合。

(2)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3)空气和水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力的概念及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教学重点:(1)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认识动物和植物,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掌握空气和水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理解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人体模型。

(2)动植物标本或图片。

(3)实验器材:气球、漏斗、瓶子、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1)画纸、画笔。

(2)剪刀、胶水。

(3)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2)结合教具和学具,进行实践操作。

(3)例题讲解,巩固知识点。

(4)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3.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

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直观、简洁。

2. 内容: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

3. 布局:合理利用黑板空间,美观大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身体各部位的作用。

(2)列举三种动物和植物,并分别描述它们的特征。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演示尝试资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实笔,举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尝试操纵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

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

现象:水溢出来了。

(3)考虑:水为何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4)学生汇报(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

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局部水。

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新课进修1.灌水入瓶(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尝试并让学生观察尝试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5)学生尝试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三年级上册(湖南科技版)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三年级上册(湖南科技版)

小学科学试验教案〔三年级上册〕1、试验名称:土壤里有什么试验目的:了解土壤有哪些组成局部试验材料:烧杯酒精灯滴管铁盘石棉网试管夹土壤水玻璃棒水槽玻璃片三角架试验过程: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看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静置后观看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夜滴在玻璃片上,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水烧干后观看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酒精灯加热,观看现象,闻一闻有什么气味?试验现象: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有气泡冒出。

2、静置后,觉察土壤分层,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

3、水烧干后,觉察玻璃片上有一些“脏”的痕迹。

4、把土壤在铁盘里加热,先看到由气体冒出,闻一闻没有气味;连续加热冒烟,闻一闻有糊焦味。

试验结论:土壤里含有空气、沙、黏土、空气、腐殖质及溶入水的物质,如:盐类等2、试验名称:怎样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试验目的:想方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试验材料:烧杯、玻璃棒、水、土壤试验过程: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2、把土壤渐渐倒入水中3、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4、静置一会儿,观看水中的土壤试验现象:土壤分成了两层试验结论: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3、试验名称:生疏水试验目的:了解水的性质试验材料:烧杯、水试验步骤:1、观看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

试验现象: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亮的液体。

试验结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亮的液体。

留意事项:在教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4、试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试验目的:学会使用量筒。

试验材料:量筒、水、滴管试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需选用适宜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热胀冷缩》教学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胀冷缩》教学教案第一课知冷知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用温度描述冷热程度。

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了解人类观察、感知冷热的科学史。

2.科学探究经历用感觉器官感知冷热到用温度计准确测量的过程。

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科学态度、STSE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摄氏温度计的基本读法和写法。

难点:初步学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不同温度的水、红水温度计演示实验材料:演示用温度计、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等其他温度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导入语: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判断物体的冷与热,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介绍相关科技史。

古人制作豆豉时需要用感觉器官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是否适宜。

(3)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判断物体的冷与热呢?(二)新课学习1.感知冷热(1)出示实验材料:事先调试好的有明显温差但又确保安全的三杯水。

(2)体验活动:请把手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过一段时间,同时把手放入温水中。

(3)汇报感受:活动中我们对冷热程度的判断一样吗?(4)小结:虽然我们常用皮肤的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但难免会出现感觉不可靠和不准确的情况。

(5)设问:怎样更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原来,我们可以采用借助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学习使用温度计(1)简介摄氏温标的由来: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后来人们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2)观察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重点关注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3)学习读、写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①课件展示教材P47下方三幅温度计图。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章《水和空气》。

详细内容如下: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

2.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

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

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

2.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3. 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

4. 了解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水和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物的运动和食物、区分不同类型的材料、认识水和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材料样品、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剪刀、胶水、画笔、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动物模型等教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与结果2. 动物的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运动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适应3. 我们周围的材料:常见的材料材料的分类与特点材料的用途4. 水和空气:水的性质水的循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动物和植物3. 空气和水4. 常见材料5. 力与运动6. 光和影子7. 声音8. 健康生活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描述动物和植物、空气和水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力的作用、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和健康生活习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动物、植物、空气、水、材料、力、光、声音等常见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动物和植物、空气和水的性质、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力的作用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展示、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6.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重点知识: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3. 结构清晰:分模块展示,逻辑性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2)实验:比较空气和水的性质。

(3)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及其用途。

(4)制作:一个简单的力作用实验。

(5)思考:光和影子、声音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实践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如:观察星空、制作小乐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科学探究方法2. 教学目标中的创新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知识突出6.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和拓展延伸一、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本教案的核心,应重点关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

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

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4)学生汇报(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

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

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新课学习1.灌水入瓶(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二课空气有质量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

认识天平。

渗透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2.科学探究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

认识天平。

难点: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示例聚焦(1)出示实物:一个苹果和一瓶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2)学生预测:都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3)让学生亲自试一试,说说自己的感觉。

(4)问题聚焦:如果要准确地分辨谁的质量更大,有什么办法?(5)方法举例:生活中,人们常用电子秤称量的方法来比较。

(6)实验演示:用电子秤称量苹果和牛奶。

(或者播放电子秤称量比较的影像资料)2.小结与过渡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我们常用天平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二)新课学习1.认识天平(1)出示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同时课件展示相应的天平照片。

(2)认识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对照实物和图,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

2.学会使用天平(1)观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微课。

①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

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③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

(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提示: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3)学生复述操作过程(4)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并记录苹果和牛奶的质量。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1.问题导入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2.科技史示例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伽利略的猜想(二)新课学习1.说一说我们的猜想2.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提供的材料:皮球、打气筒、托盘天平、砝码3.实验计划示例(1)给皮球打足气。

(2)皮球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并调节天平至平衡。

(3)给皮球放气。

(4)重新称放气后的皮球。

4.学生实验5.实验汇报:皮球放气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了吗?这说明了什么?6.小结:空气具有质量。

7.思考: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吗?课件展示活动手册上P1的方法。

学生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8.拓展: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第三课空气怎样流动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3.科学态度、STSE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尊重证据。

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难点: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

(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二)新课学习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

(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

(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

(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2.模拟风的形成(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

(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

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

(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一课昆虫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STSE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提问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新课学习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

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

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二课鱼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

2.科学探究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难点: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