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是指202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大纲。

本次修订是对现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次全面更新,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下面将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目标和任务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旨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正确使用和正确评价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知识体系和内容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学鉴赏三个方面。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和文章等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文学鉴赏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包括讲授、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同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评价和考核方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提出了新要求。

评价要从多维度和多角度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考核时要注意平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师角色和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学习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六、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新课程标准强调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学生语文发展的重要性。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能够正确、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文化素养:语文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应通过学习,了解和欣赏文学、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

3. 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应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发展自己的观察、思考、判断和表达能力。

4. 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5. 德育目标:语文课程还应该实现德育目标。

学生应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具体目标可能因不同的课程阶段或学段而有所不同。

在实施语文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适合的课程目标,实现语文教育的多重价值。

22年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22年初中语文课标解读

2022年版初中语文课标相较于前一版课标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征。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 课程理念: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强化素养,注重实践”、“整体规划,有机融入”、“优化结构,科学安排”、“建设开放,动态发展”等课程理念,强调语文课程要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课程目标:新课标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在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4.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领域,并细化了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同时,新课标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6. 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全面、客观、科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过程和结果相结合,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评价结果应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7. 教材编写建议: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教材的框架结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

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分析如下: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这里,教育小新给老师们提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第一,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老师们要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次重要修订。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

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课程内容1. 识字与写字:新课标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同时注重书写规范和美观。

2. 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阅读方式。

3. 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

4. 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包括日常会话、讨论、演讲等。

5. 综合性学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五、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网络、社会实践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课程实施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计划。

结尾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语文学习体验。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有三种对应关系。

1.“属于”关系课程内容属于课程目标,因而是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

比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在这里,课程内容是“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学习好这些内容,也就达成了课程目标。

当课程目标是“内容目标”时,“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同义词语。

换言之,学习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目标。

语文课程“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即听说读写的态度、规则和策略等,一般与课程目标是“属于”关系。

一些与听说读写态度、规则和策略直接相关的语言学和文学等相关知识,与课程目标也是“属于”关系。

换言之,它们是必须学习的课程内容。

2.“达到”关系学习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达到课程目标。

比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观点”、“话题”、“连贯”等等,但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些内容(陈述性知识)本身并不是目标所在——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合适的话语行为,而不仅仅是知道这些概念。

当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时,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

“能力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定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达到这条目标该“教什么”、“学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学、文学理论、文章学等知识,一般与课程目标是“达到”关系,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较好地“达到”课程目标,具有相应的语文能力。

3.“相符”关系课程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符合。

比如:独立撰写一份小课题研究报告,就是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条目标相符合的语文活动。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语文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语文

三、课程目标
▲梳理与探索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 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 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 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 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三、课程目标
▲阅读与鉴赏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 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 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 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 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养 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 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四、课程内容
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பைடு நூலகம்: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 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 对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 (2)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 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 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3)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 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 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
四、课程内容
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二学段3-4年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总体目标与内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 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 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 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
• 课堂教学应树立的基本观念: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4、优质高效 的效益观。
• 课堂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 知情并重原则 开放性原则
一、课程性质
•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 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 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的基本特点。
• 二、评价建议 •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 (五)具体建议
要点摘录
•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 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 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 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 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和写字 阅读 写作 (小 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 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 的要求,以加强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 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教育政策文件,旨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一些解读:1. 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方面。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使其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范围,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教学方法: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评价方式: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

考试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评价则是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5. 教材选用:标准要求教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教材应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和优秀的非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

教材选用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百年嬗变
• 1904年1月 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 1912年11月 中华民国《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1923新制《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 ,养成表达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 力” • 1929,1932,1936,1941,1948南京国民政府先后 颁布了五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 一、树立语文教学的“学段”意识
特殊的葬礼
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 的葬礼服,亲自主持了葬礼仪式。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 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 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 但这雄伟的景观,竟然不辞而别。瀑布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又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大瀑布的水量因此逐年减少。 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 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 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 科学家们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消息传开,许多人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同 时也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他们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 地球”的行动中。 1986年9月下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名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 人在大瀑布脚下汇集,一起哀悼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 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 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 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

中高年级语‎文课程内容‎及教学策略‎语文课程内‎容究竟包含‎哪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取整合、把握语文课‎程内容,只能从既渗‎透、蕴含三个维‎度,又与其它课‎程目标相区‎别的语文课‎程的五个领‎域的角度进‎行。

“识字与写字‎”课程内容及‎教学建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正确把握识‎字与写字的‎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识字与写字‎”课程目标综观“识字与写字‎”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左右,小学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25300‎0个左右。

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培植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唤醒了学生‎乐意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些语文素‎养的获得,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2、识字写字学‎习目标的定‎位在识字写字‎目标的定位‎上,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定性与弹‎性相统一的‎特点。

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指四个阶‎段在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的要求上,既有明确的‎重点,又有前后之‎间的衔接联‎系。

规定性与弹‎性相统一,是指既有下‎要保底的“下限”的规定,又有“左右”这样的上不‎封顶的弹性‎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要‎求在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阶段目标中‎得到了落实‎。

那么,“识字与写字‎”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首先,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主要是‎通过汉字传‎承下来的。

而且,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识字的过程‎,是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过程。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

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已经不断演进。

认真研究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语文课程的质量、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

本文从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三种对应关系入手,以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一改革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实践中有关改革的更多建议,以期对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关系的改革找到更好的路径。

一、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的基本对应关系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基本对应关系,是指语文教学应当将阅读、写作、思维等语文学习要素和把握、理解、改正、灵活运用以及学会使用和应用语文等能力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能力即知识”的组合,即语文能力的建构与学习要素的融合。

这样,语文课程就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全新的体现形式今天,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关系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即将紧密融合的语文能力及学习要素,更加完善地表现出新的形式。

新形式的具体表现为:增加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多的强调主体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精神,更多的深入文本的学习,更多的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要改革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关系,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语文能力及学习要素的融合;二是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完善语文学习的步骤,合理地组织语文课程内容结构,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并真正站在学习的中心;其次,要多设计活动性强、包含主题性作业以及充满实践意义的语文教学,通过实践、仿真、研讨、案例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最后,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从多个方面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学习机会,在尊重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的价值,为建设有思想、有能力,自由创新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音、语调、语法、词汇、语篇等方面,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表达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二、语言分析能力
语言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分析语言表达中的逻辑、修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深入理解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掌握文化交流所需的语言技能。

三、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文学欣赏、文学知识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学习文学知识,培养文学创作的能力。

四、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运用、语言分析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集成能力。

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需要达到的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总和。

它是语文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

首先,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基本规律和语文知识。

这包括了对汉字、词语、语法、修辞、诗歌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熟悉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其次,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各种阅读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包括课本、报刊、杂志、小说、诗歌等等,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同时,学生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分析。

再次,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写作形式和风格,写出清晰、准确、连贯、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同时,学生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语文课程目标也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学生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具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同时,学生需要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具有爱和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目标是多方面的,它既涉及语言知识和技能,也涉及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面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课程目标是通过实施各种课程内容来实现的。

因此,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至关重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传统教学目标不同,它更注重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通过语文课的应用和一系列的活动,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语文的基本知识,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的内容应包括语言的基本知识,文字的意义,基本的书面文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语言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文字编辑技能和综合运用所有这些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知识,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运用实现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以及通过活动和实践来实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目标,最终达到掌握语言文字技能,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实施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认知,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两者的紧密联系和一致性,以及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

教师应该正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目标,强调实践和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前因后果”的关系使得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实施富有成效。

语文教师要把握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创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实现较好的教学目标。

三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三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三、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10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设计有什么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的“总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综观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将会发现“总目标”在设计上体现了整合性、交融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 1 )整合性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各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但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是体现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之中的。

我们从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设计中将会发现:这些设计,有的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两个部分;有的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或听说)、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还有的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思想性和语文性两个部分。

这三种课程目标设计,最大的弊端在于:人为地割裂思想性与学科性、听说读写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角度,以语文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语文课程目标有机整合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了整体有序的课程目标体系。

“总目标”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将具体体现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目标之中。

这种整合性的课程目标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2 )交融性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

只有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容易把握。

至于能力目标则较为笼统,教师很难把握,这也是造成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三维设计”的最大特点依然是交融性。

三个维度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理论上看,可以分割为一条一条地培养,一条一条地落实。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解读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进行深入解读。

1.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程旨在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进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通过阅读《西游记》,学生可以了解孙悟空的顽皮与聪明,明白只有勇往直前,才能修炼成正果;通过阅读《小猪佩奇》,学生可以明白友谊和家庭的重要性。

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考,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规范,以及较高层次的写作技巧。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的语文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升了语言能力。

在写作方面,学生将逐渐掌握写作的结构、逻辑、修辞等技巧,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通过阅读能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大量的阅读课文,例如《诗经》、《童谣》等文学作品,以及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章。

学生将通过这些阅读,了解文字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历史和社会的理解。

通过阅读的过程,学生将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个方面出发,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将不仅仅掌握了语言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美的感知和认识,提高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知识宝库的窗户,让他们用语言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课程理念,二是课程目标,三是实施建议。

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

“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

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3、第6——10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2、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学段目标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应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

因此,把握学段目标和内容,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

修改后的学段目标,与原来的相比,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

(1)关于识字写字识字写字仍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识字写字量降低了识字,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如低段识字要求的变化:◆原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011年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显然,要求比原来降低了近200个汉字,这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负担。

再如中段写字要求的变化:◆原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中段要求会写的字由2000降到1600,减少了400个汉字,这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小学六年的识字写字总量仍然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和原课标总量相同。

但2011年版课标在写字的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

在体现多识少写思想的同时,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的要求,如中高段的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可见,写字练字是修改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①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 学会朗读,低、中、高三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学”,中段要“用”,高段要“能”,三个学段的要求又有区别。

③学会默读。

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

低段只要求“学习默读”, 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原来的“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并把“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两个要求延伸到中段。

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④掌握词句。

低、中、高三段都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 ⑥感悟表达特点。

低段要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和不同标点符号的语气,中段要感悟作品的优美形象和优美语言,高段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表达方法。

⑦掌握相关的标点符号。

⑨有一定的阅读量。

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不少于145万字。

以上九个方面,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九个方面的目标来进行。

这九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课程性质。

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种标点符号。

激发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是低段写话教学的重点。

中段的习作,要求增加习作的自信心,学习观察,学习修改等。

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表达方面的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写清楚”是对中段习作的新要求。

高段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

2011年版课标在高段习作中增加了“习作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历来是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的教学任务,学写作文是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倍感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市场上充斥着汗牛充栋的作文秘籍,各种培训班才有了作文补习的土壤。

无论是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的改革力度都是非常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习作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

如何改革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在‘习作’的第二条和第三学段的第二、第三条都从习作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具体的表述是怎样的呢第二学段的第二条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第三学段的第二条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条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仔细阅读和思考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特点。

◆降低习作的难度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段的目标时有明确的梯度,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

这样做别无深意,无非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尤其注重学生的习作兴趣的培养关注习作兴趣是与降低难度一脉相承的。

课程标准采用了“留心观察”、“乐于应用”、“愿意与他人分享”、“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文字表述,这都是建立在学生对习作有兴趣的基础之上。

所以“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广大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任务,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千方百计爱护学生和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将习作与学生未来的人生相结合作文说假话早已为教育界所诟病。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认为“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

很多家长都有过孩子不让自己看日记,觉得无法了解孩子的苦恼。

这证明孩子的作文是没有秘密的,写的不一定是真事,抒发的不一定是真情;而日记却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是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不愿意示人。

孩子对两种写作的不同态度,可能会造成人格的分裂,严重一点是阳奉阴违、两面派,这些都是传统写作教学在无意识中带给学生的伤害。

新课改就是要纠正、要改变作文教学中的虚假作风,让学生明白写话要写“自己想说的话”;“ 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就是习作。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交流”,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在评价时,“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作文教学对“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高度重视修改在习作中的作用修改在一个人的写作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将修改纳入学生的习作实践。

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难度,遵循课程标准安排的梯度予以把握。

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