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教案标题: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及其对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理解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从大萧条中恢复的重要性。

3. 探索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并分析其长期影响。

教学重点: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目标。

2.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相关阅读材料。

2. 视频或音频资料,如罗斯福新政演讲片段或历史纪录片。

3. 活动材料,如小组讨论问题或角色扮演任务。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片段展示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贫困和经济崩溃情景,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困境下,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知识讲解:1. 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介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目标,包括大萧条的原因、美国经济的崩溃以及人们对政府干预的呼声。

2. 详细解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如银行改革、就业计划、社会保障制度等。

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罗斯福新政的一项具体政策或措施。

2.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政策或措施的目的、实施方式和影响。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角色扮演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罗斯福、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

2. 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讨论罗斯福新政的利弊,以及各个群体对政府干预的态度。

3. 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并就其长期影响展开讨论。

总结和评价:1. 简要总结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在当时是否成功?对现代美国社会和政治有何影响?3. 鼓励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与失败,并对其长期影响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罗斯福新政》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3课,主要介绍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如银行改革、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案、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及新政的评价和启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罗斯福新政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和影响产生兴趣,但也存在对复杂经济政策理解困难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对新政进行客观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掌握新政的评价和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政府在应对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2.难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及其影响。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政的具体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和启示。

4.案例分析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3.讨论素材: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和启示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政的原因和目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如银行改革、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案、社会保障体系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新政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材以罗斯福新政为主题,内容涵盖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措施和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缓解经济危机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美国历史和经济危机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方面,学生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措施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措施和影响。

2.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美国经济危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1929年至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措施和影响,让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PPT,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影响。

例如:“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罗斯福新政》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课内容重点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情况,认识其在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认知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化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能力,认识其在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启发学生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关注现实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与以往政策的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细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配套K12】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学设计3篇

【配套K12】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学设计3篇

罗斯福新政教案教学设计3篇罗斯福新政教案:《罗斯福新政》教案一、基本状况分析㈠对学生的认知潜力分析高一学生已具有必须的总结、归纳潜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所讲史实,进行探究学习。

㈡对教材的分析[由整理]本节资料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应尽量生动形象,展现故事性,使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资料和影响教学难点:①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新”②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和教训二、教学目标设计㈠知识目标⒈帮忙学生了解罗斯福新政实行的背景、罗斯福面临的问题、新政的主要资料。

⒉使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㈡潜力目标⒈学习罗斯福新政推行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

⒉引导学生分析“新政”措施对促进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潜力。

㈢过程与方法依据体验式教学原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使学生经历罗斯福上台、困境、推行新政等的过程,直观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各方面资料。

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透过感受美国历史上唯一的残疾人总统罗斯福辉煌的人生及其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能够培养学生:⒈乐观豁达、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⒉实事求是、敢于臵疑、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课堂教学㈠导入20XX年底,从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开始,一场规模庞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们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

时至今日,这场危机仍未过去,一些国家仍在危机中挣扎。

08年的这场危机与80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这天的我们能从80年前那些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得到哪些经验和启示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罗斯福新政。

㈡新课【课件】第18课罗斯福新政、图片【过渡】这张图片比较直观地展示出这节课的主题。

好,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在这场危机袭来时的状况。

【课件】大萧条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危机加深谁来拯救美国?【过渡】就在危机引起美国矛盾丛生,社会动荡的状况下,时任纽约州州长的罗斯福出来竞选总统。

罗斯福新政教案(3篇)

罗斯福新政教案(3篇)

罗斯福新政教案(3篇)篇一:《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危机的背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分析新政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并结合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代周刊》封面图片,并提出问题:照片上这个人是谁?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封面上的人物?学生回答:罗斯福。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曾经帮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教师追问:作为美国最著名的总统之一,罗斯福在经济危机时期是如何拯救美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危机爆发教师讲述:20世界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人们大量购买新兴产品,生活前景一片大好,但是美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此时美国国内蕴含着哪些不稳定因素?学生回答:贫富差距逐渐加大,穷人购买力不足;资金大量流入股票市场,出现大量股票投机活动。

教师强调:归根结底,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隐藏着种种危机。

教师提问:这场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以哪件事为导火线?后来又蔓延到哪些方面?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的导火线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崩溃。

随后导致了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越来越多。

资本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大量销毁商品。

教师过渡:这场经济危机在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何摆脱危机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问题。

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效果如何?学生回答:针对这次危机,胡佛采取了相应措施,效果不佳。

教师总结:虽然胡佛针对危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由于他依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

(完整版)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完整版)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罗斯福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不能因为政府干预了经济,就认为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2):罗斯福新政“新”:①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②新的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实行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措施。③新的起点:资本主义制度获得新生,继续发展。
第13课 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福新政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掌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了解经济危机的特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
方法
补充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体会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改革的决心
重点
罗斯福新政内容
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福特汽车
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2.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生活用品。想一想:分期付款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表现特点】
1.阅读课本59页文字,概括经济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2.填充表格,分析危机特点是什么?
特点
具体表现
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农、商、金融全面危机
1929-2933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缩减2/3
二、罗斯福新政
【新政举措】
阅读课本60-61,列表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简述这些措施的作用如何?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罗斯福新政》是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教材内容包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情况,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美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美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影响。

2.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和实施过程。

2.案例分析法: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教学用品:准备黑板、粉笔、教案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美国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如经济危机、政治腐败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是本学期的一篇重点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的一系列新政措施。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这样的复杂历史事件,仍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分析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经济概念和政策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调整的认识,理解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应采取的措施,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2.难点:经济大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效果。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历史教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经济大危机时期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经济大危机的成因、影响,然后重点讲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如金融改革、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13课罗斯福新政-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及其影响;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成效;3.回顾和探究政府干预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及其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成效。

三、教学难点1.探究政府干预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2.发现政府对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4.1 大萧条的起因1.讲述火车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增长;2.谈论美国经济在20年代的繁荣和股市的狂热;3.分析美国1918年参战对开发大工业、加快全球市场化的影响;4.探究美国做工业的代价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5.分析农村经济危机和股市大崩盘对美国经济的打击。

4.2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作用1.介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目的;2.详细解释新政策的主要措施和意义;3.阐述新政策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4.3 结合案例分析新政的作用1.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新政策的成效和优点;2.分析新政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4.4 政府干预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1.通过课堂讨论和阅读材料,展开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探究;2.分析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3.总结政府应该在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五、教学总结本课主要讲了美国大萧条的起因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成效,以及政府干预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学习之后,学生们应该对于美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政府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学以致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13《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13《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13《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罗斯福新政》内容。

具体包括: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其影响。

重点分析新政中“三R 政策”(救济、恢复、改革)以及它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和影响。

2. 使学生解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理解其实质,分析其实施效果。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新政中“三R政策”具体实施及其在美国历史上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19291933年经济危机背景,引导学生解危机对美国社会和经济影响。

3. 讲解:详细讲解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设想自己是当时美国政府一员,如何解决经济危机。

5. 例题讲解:分析罗斯福新政中“三R政策”,讲解具体实施案例。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社会和经济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罗斯福新政2. 板书内容:a.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b. 主要内容:“三R政策”(救济、恢复、改革)c. 实施过程:新政实施步骤及措施d. 影响:新政对美国社会和经济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罗斯福新政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及影响。

b. 分析罗斯福新政中“三R政策”对美国社会和经济影响。

2. 答案:a.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主要内容:“三R政策”(救济、恢复、改革)。

实施过程:新政分阶段实施,包括救济措施、恢复经济、改革制度等。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备课全套(部编版)

九下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提示: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5.“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示?效果: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罗斯福新政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三、合作探究: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答:对新政的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①由于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包括罗斯福新政在内的任何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罗斯福新政由于采取了得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经济上看,避免了经济的崩溃,走出了经济的死胡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从政治上看,新政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从影响上看,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课堂 小结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总结提升五、板书设计(流程)六、作业设计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七、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及其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基本措施、特点及其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面对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特点及其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2.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案例分析: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4.对比分析:将罗斯福新政与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精品教案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环节一、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PPT展示学习目标,并强调下划线内容为课程标准内容。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1.了解“柯立芝繁荣”与繁荣背后的危机。

2.通过材料阅读,分析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3.通过合作学习,列表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4.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得出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确立好本课的学习目标,让本课的学习有方向。

指导本课的学习重点。

二、柯立芝繁荣1.温故而知新,知道一战以后的世界格局及其影响。

2,出示材料,数据展现20世纪20年美国的繁荣景象。

3.介绍“柯立芝繁荣”。

1,自由抢答形式回顾所学知识。

2.从数据中真切感受到战后美国的繁荣。

战后的美国在1924年-1929年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回顾。

用数据说话,是论证经济发展的一项有效手段。

三、经济大危机1.展示数据:1929年美国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图。

2.出示一对母女的谈话内容。

3.出示美国危机爆发后的图片,感受当时情境。

4.对这场经济大1.材料阅读,并情景演绎当时父母谈话内容,分析当时美国出现生产与消费的严重脱节。

2.学生自主1.得出结论:为什么经济繁荣的背后孕育危机?得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讲述”黑色星期四”。

以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开始标志、爆发领域、特点以及影响为知识主线,结合自主学危机进行病症分析。

阅读,讲述经济危机的爆发。

3.数据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的特点。

4.通过病症诊断,得出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影响。

3.分析得出经济大危机的三大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大。

分析得出这场危机的病症重,传染病以及并发症背后的深刻意义。

习法,小组讨论法,数据分析法,情景演绎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额理解。

四、罗斯福新政1,简单介绍罗斯福,讲述炉边谈话。

2.,对症下药:列表归纳新政内容。

3.小小辩论赛: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4.时空纵横:横1.小组合作:创意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以小组的形式展示。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知识与能力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XXX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XXX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过程与方法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XXX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XXX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通过对XXX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XXX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XXX 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颠覆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动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XXX。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XXX。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保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方针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年新编)-13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年新编)-13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了解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

2.感受罗斯福总统临危受命的勇气和改革的决心。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时间最长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拯救危机的措施?为什么这些措施被称为“新政”?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从繁荣到危机(一)繁荣【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大危机前的美国社会状况。

【学生活动】知道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

(二)危机【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学生活动】回答:存在贫富差距大、生产过剩、大多数美国人的实际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活动】回答:鼓励分期付款,刺激消费。

【教师活动】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生活用品。

分期付款可能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学生活动】回答:加剧了生产过剩与实际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师活动】随着矛盾的激化,美国民众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为了赚更多的钱,许多美国人投资股票。

每天,人们讨论着股票走势。

美国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狂潮。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出示材料及图片,讲述“黑色星期四”。

【学生活动】理解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图表《1922—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1913—1938年美国失业率》,提问: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有哪些表现?【学生活动】回答: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
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目标导学二:罗斯福新政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结合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与特点。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

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

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
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

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

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大获全胜的罗斯福与农民交谈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

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

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

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

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

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图解特点】(引导学生解读“新政”中工业、农业、金融等举措,总结“新政”的特点)
“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析罗斯福遭到一部分资本家反对的原因。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2)罗斯福的举措是否能“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简述理由。

提示:不能。

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归纳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三、课堂总结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
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