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合集下载

写景抒情诗ppt课件

写景抒情诗ppt课件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 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 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 境。
;
13
•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 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 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诗歌阅读步骤: 1、看题目:读出中心事件,明确题材类别; 2、看作者、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相关典故,知人论世; 3、看意象:意象构成什么画面,画面有什么特点; 4、看情感:找出能体现情感的词、句,猜测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5、看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6、看题干:读清要求。
;
1
一草一木总关情——写景抒情诗
何物
榴 槐影 雨 小院 鸟迹
何景 寓情
未开 沉沉 来 地偏 印苍苔
;
7
榴光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被迫辞官后志不得伸、 压抑苦闷的心情。
与陶诗“地偏”的区别
何时:春天 何人:诗人 何物:春水 群鸥 花径 蓬门 何地:家中 何事:客至 饮酒 何景(寓情):(环绕) 日日来 扫 开
;
4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 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 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找六“何”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物 何景 (寓情)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可以就写景技巧相关的内容提出疑问,老师进行解 答和补充。
鼓励学生在提问环节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的写景诗句
0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写景诗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02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评价,共同探讨写景诗 句的魅力。
02 现代诗歌
起源于近代西方,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表达,如 浪漫主义诗歌。
03 诗歌分类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根据内容、形式和 风格进行分类。
诗歌的语言特点
精炼
诗歌语言简练,表达深刻, 通过意象和象征传递情感 和意义。
意象丰富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 征手法,创造独特的艺术 境界。
节奏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和韵律表现语言 的音乐美。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 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床 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 静、清新的氛围。
2. 比喻和拟人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 赋予夜晚以人的情感,使 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 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情 感真挚。
《春晓》的意境营造探讨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技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
0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技巧,并尝 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0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提高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
02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诗歌的起源与分类
01 古代诗歌
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间歌谣,如 《诗经》中的作品。

即景抒情诗 优质课件

即景抒情诗 优质课件
因为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 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 这几句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素淡。“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 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文本解读
•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 感叹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促; 前•两我句独:指自古忧代伤那,些任能泪够水礼沾贤满下我士的的衣贤襟明;君主,象 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 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 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 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将“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 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古人评:“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 诗” 、“春风第一花” 、 “孤篇横绝,竟 为大家”。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升起 —— 高照 —— 西斜 —— 坠落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 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 统摄全诗。
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时间之长 无奈之苦 感慨之深 宇宙之广 孤独之切 悲苦无限
知识点总结:直抒胸臆
内容解析:
寞这
使无
1、孤独
我限 恐空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惧 间
登临意。—辛弃疾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 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小学四年级诗歌欣赏讲座二:那些美丽的景(教师版)

小学四年级诗歌欣赏讲座二:那些美丽的景(教师版)

第二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些美麗的景一、教學設計1.学找素材:《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绝句》(江碧鸟逾白)等(弘文诗歌)2.学找方法:從古詩和散文中尋找寫作素材。

多積累,會聯繫,善比較,巧運用。

3.写作指导:學習利用色彩渲染的寫景手法二、教学过程:(一)導入:寫景詩的手法上課我們接觸了一些,比如以動寫靜,比如練字煉句,比如擬人誇張。

這節課我們再接觸幾首。

補充一種新的寫景手法。

(二)方法一:色彩渲染手法1.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練習:用你的話描述一下白居易如何用色彩渲染美麗的江南風光?分析: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

2.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練習:用你的話描述一下杜甫如何用色彩傳達愉悅的情感?分析: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小結: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要多學習運用。

拓展閱讀,你還能想出兩首用色彩渲染景色的古詩么?提示:3.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問:哪兩個詞表現了畫面的絢麗,哪兩個詞表現了畫面的童趣和生活氣息。

(白毛綠水紅掌清波浮撥)4.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

《再别康桥》讲稿《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下面是《再别康桥》讲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3、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4、作业设计①背诵课文②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赏析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吟唱过以至名篇充栋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一篇吧诗歌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历来为人所称颂我们感动于这样一首小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新意用飘逸的笔调坦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颇有一枝独秀之工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犹以剑桥大学知名与世了解徐志摩一生的人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人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出国留学先是东渡太平洋至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方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里诗人亲身感受到的是比国内更加无聊和令人窒息的空虚诗人是不甘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一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方向走往爱心与同情心走往光明的方向走往真的方向走……”(《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人又离开美国远涉大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老、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在康桥的一年里作者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沉醉于河水、林木、花鸟、小径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生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心的一点遗憾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一样的亲切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而这首《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在前面的两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在这首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几种事物如“春阳”“秋夕”等诗人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子张幼仪离婚而遭到师长与大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文学事业上他的那一套资产阶级的文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革命文学阵营的抨击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正如诗人自己说:“我的旅程是寂寞的我的前途是蒙昧的”再加上当时日益暴露出来的民族危机作者心事重重在最后的一篇《再别康桥》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诗人先前炽热的颂赞与热烈的向往了诗人只是说“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悄然抒发着自己那种内心的苦闷、彷徨的“绝对孤独感”在这一首诗中作者表面上也倾心于康桥的景致仍然关注着“柳影”“榆荫”“星辉”等但心境已不如前他所感受的也就有异那杨柳“波光里的艳彩”虽“在我的心头荡漾”但作者所寻得的梦已是破碎的这康桥上眼前所寻得的不再是过去能产生愉悦感的灵芝草了作者在失望之余也只想“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于水底了先前的坐在船上迎着星辉饮酒纵歌的日子已消逝了现在的一切只是一片的“沉默”歌声是没有的了那离别的笙箫也是“悄悄”的往日的“骊歌”只是过去的事甚至那连日聒噪的“夏虫”也突然间沉默下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此般情景无论如何再也激不起作者重游的赤子般的迫切之情此刻诗人满脑尽是苍凉的离意与黯然的哀伤对于这西方文明象征的康桥作者不得不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诗歌形式看无论就用词用句还是结构押韵这首诗都彰显了十足的飘逸超脱而实质上却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所谓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失望诗人自以为很可怜孤独得不得了似乎只觉得茫茫天地间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踯躅徘徊不知道来何自去何从于是滚下满脸热泪用诗人的话讲:“我是个无依无伴的小孩无意的来到生疏的人间我忘了我的生年与生地只记从来处草青日丽”这无法排遣的黯然伤怀的哀怨之情完全是理想破灭后无法逃脱的结果试想当时的中国社会阶级与民族危机已十分的严峻诗人再去追求什么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精神在悲剧的大时代里“破灭”是必然的《再别康桥》作为诗的一个不同于其他诗歌的特点在于诗人并没有直抒自己的“破灭”之感相反笔调显得更飘逸自然作者于全诗中照样画出了康河之美景调子开始是低沉了一点不过诗人还是于挥手间撩开了这沉重的气氛显示了深邃的艺术境界此外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不费力的发现这首诗一反作者原先“浓得化不开”的风格全诗笼罩了一层平淡的色彩这正符合诗人当时无奈的心境与黯然的情愫。

山水诗讲座(6)

山水诗讲座(6)

山水诗讲座(6)第六讲原野风光与羁旅情怀1,原野风光的平淡之美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象,高山俊岭巍峨雄姿,江河湖泊流水雅韵,汪洋大海潮汐壮观,而一马平川的原野,到了诗人的眼里,也会有独特的美景呈现。

比如王安石的这首《出郊》便于川原平淡无奇的普通景象中写出美感来,其诗曰: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川原绿遍,深树成阴,只见桑麻,不见鲜花,这些平常景物罗列在一起,也能造出奇观道出美感,这便是化腐朽为神奇、寓美趣于平淡的咏景高手。

如果让一般人来处置这些平常景物,纵使捻断百根胡须也难以写出美感来。

王安石只在这些平常景物中间放上“风日有情无处着”这一句子,美感与诗趣便立马潜涌出来。

周啸天评点此诗说:“‘有情无处着’妙在‘无处着’三字,‘不见花’始‘到桑麻’,似作退步,实饶佳趣。

”(《百代千家绝句诗》)似作退步而实饶佳趣,可谓慧眼洞悉王安石易平淡为神奇的写作手法,评到点子上。

如果说,王安石这首咏赞原野的绝句,其巧妙之处在于从平常的风日中挖掘出一缕精神而呈现美感的话,那么,秦观这首《泗州东城晚望》,则是给平常的山野涂抹上一层色彩而增添更多的诗趣了。

其诗曰:渺渺孤城白水环,釉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秦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以清新婉丽和缠绵细腻而着称。

但这首欣赏乡野晚景的绝句,酷有婉丽而脱尽愁绪。

泗州,宋时州名,故城在今江苏于台东北淮河边,后来已沉入洪泽湖里。

晚望,是黄昏时刻向远处眺望。

诗人看到什么呢?孤城,河水,山丘,林木。

也是极为平常的景象。

诗人用什么手法让这平常景象的组合展示美感呢?色彩。

借用画家之彩笔,把淮河的水涂上白色,远处山林抹上青色,晴空彩霞,可以有更多绚丽的色彩留给读者自由想象,自由搭配。

而这一来,山光水色,交织如画,让人想见其美。

秦观此诗,近景是环城的水,中景有大船上隐约可辨的人语,远景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冈、林木及天空彩霞。

近景、远景的交织,动景、静景的渗透,特具诗情画意。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20200919170646)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20200919170646)

专题讲座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是诗的国度。

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的确如此,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中国是产诗的国度,尤其是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从诗经到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到宋词…… 古典诗歌的吟哦穿透了中国的历史。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律诗绝句等古典诗歌的文学样式,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汗牛充栋的古典诗歌中。

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因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扎在知识层面上、文学层面上,而且应该扎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上。

我们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二)“写景抒情”的诗歌与古人的关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

辛弃疾说,“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古代诗人常常在与自然的对视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共感。

中国诗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优秀课件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优秀课件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只 有 香 如 故
零 落 成 泥
一 任 群 芳 妒 。
无 意 苦 争 春 ,
。碾



更 著 风 和 雨 。
已 是 黄 昏 独 自 愁
寂 寞 开 无 主 。
驿 外 断 桥 边 ,

卜 算 子 咏 陆梅 游
·

她 在 丛 中 笑 。
待 到 山 花 烂 漫 时 ,
只 把 春 来 报 。
俏 也 不 争 春 ,
犹 有 花 枝 俏 。
已 是 悬 崖 百 丈 冰 ,
飞 雪 迎 春 到 。
风 雨 送 春 归 ,
毛 泽 东
算 子 咏 梅
谢 谢 大 家 !
•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 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 烘托。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朗读诗歌,置身诗境, 品味体验,缘景明情
鉴赏示例
诗人描绘了一幅洞庭 湖水划分开吴楚两地, 天地日月都漂浮在湖 水之上的浩瀚壮阔的 图景,自己孤单无依、 年老多病,却仍担忧 战乱,抒发了忧国伤 时的伟大胸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切景语皆情语
自主鉴赏 杜甫的《旅夜书怀》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写景抒情诗鉴赏PPT课件

写景抒情诗鉴赏PPT课件

2021/3/7
CHENLI
2
鉴赏要诀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2021/3/7
CHENLI
3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明确:落月、啼乌、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
晚来风势-难 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CHENLI
意象 ——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
2021/3/7
CHENLI
7
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 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 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情感;只有抓住 作品的意象以及所包含的旨趣、情调、文化 内涵,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与答题
2021/3/7
CHENLI
1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登
高必作赋”,所以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
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 往往塑造形象,或者 勾勒意境,或者用衬 托、对比的手法,或 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或者用白描手法, 或托物言志;诗的中 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诗的语言特点:明快、 清新、简洁、质朴。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 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 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 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2021/3/7
CHENLI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 白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共10张PPT)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共10张PPT)
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景交融的手法
描写景物的方法
写景的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写景的手法 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对比 4、衬托(烘托—反衬) 5、修辞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哀景、乐景、哀情、乐情 常见情感:惜春伤春、爱情(闲愁)、乡愁、别愁、闲适
哀景:色彩暗淡、偏冷、较单一;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颓败、枯落、萧瑟、冷清、荒凉、肃杀;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调子沉郁、凝重。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以动写静,反衬 ③
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 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之情(山水田园诗)、赞美之情等。 一般写法: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注意:乐景写哀情
小结:
乐景:色彩明丽、清新、鲜艳、丰富;
充满活力、生机盎然;
调子轻快、活泼。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高度一致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4、衬托(烘托—反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中国是诗的国度。

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

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的确如此,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寓所。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中国是产诗的国度,尤其是古典诗歌,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从诗经到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到宋词……古典诗歌的吟哦穿透了中国的历史。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律诗绝句等古典诗歌的文学样式,来愉悦心灵,传递情感,寄寓思想,教育后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汗牛充栋的古典诗歌中。

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时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丽而深沉的古典诗歌上。

因此,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要扎在知识层面上、文学层面上,而且应该扎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与心灵层面上。

我们需要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延续民族血脉,光大民族伟业,这是语文老师由自己的所教学科而决定了的沉重又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二)“写景抒情”的诗歌与古人的关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

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

古代诗人常常在与自然的对视中获得一种生命的共感。

中国诗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进行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

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

而其中,通过写自然之景抒诗人之情的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研究古典“写景抒情”的诗词,会让学生对宇宙万物、花开花落、草长莺飞等都有所关心,进而会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有所关怀。

同时,还可以借此让学生把这民族的根扎在心里,即便以后走遍天涯海角,都等于怀揣“护照”,都是地道的中国人。

(三)“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我们进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上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据此,写景抒情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以上几点要求。

(四)瞄向高考,储备能力的需要恢复高考后的 1985 年的高考,“诗歌”题正式进入全国语文试卷。

尤其是 2002 年《考试说明》增设诗歌阅读专项要求以后,诗歌题由知识型客观题向能力型主观题不断发展变化——考查知识,品味语言,欣赏意象,评价情志,鉴赏风格……命题深度层层推进,测试难度节节攀升,审美特色日益显著。

可以说,高考语文命题推出诗歌鉴赏题,高举起“诗教”大旗,不仅优化了语文试卷的结构,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而且对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建构,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仅从 2010 年全国各地十八套语文高考题来看:2010 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题料一览表(一)北京、福建、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天津、四川、上海、全国课标、全国二、辽宁、江西这十三套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题都不约而同地把“写景抒情”诗这一传统题材作为考查的重点,因此,“写景抒情”诗歌在试题中占有极大比重。

试题考点为《高考说明》中关于古诗词鉴赏方面的相关要求:(积累鉴赏评价)具体考点分布见下表。

1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3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2010 年全国高考“写景抒情”题材古诗鉴赏测试内容一览表纵观这 13 套高考试卷中“写景抒情”诗歌鉴赏试题的题料,题干和命题点,可以发现有许多共性。

粗略总结如下:( 1 )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 2 )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

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 3 )从体裁上看,多为绝句,五律和小令,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 4 )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问答题作为考查的主要形式, 13 套试卷共有诗歌鉴赏题30 道,选择题仅有三道,其余均为主观题,便于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 5 )从考点设置来看,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

( 6 )情感考查独占鳌头。

“诗言志,歌咏情”在这 13 套试题题干中直接出现“情感”(或者“感情”,“情怀”“心情”等)一词共有 11 处。

考查情感往往又与考查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

此类试题出现的几率最高、分值最重、赋分最多、难度最大,情感表达类试题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

下面再以 2010 年北京市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做具体的考点分析: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 7 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 ,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分)[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古诗鉴赏,是新课程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为浓郁的内容,也几乎是各地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高、区分度最明显的考查内容。

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审美活动,古诗鉴赏试题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包括阅读理解和鉴赏评价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均可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

2010 年北京卷古诗鉴赏试题,力主名家名作,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为测试文本,诗后注解有助于疏通语言障碍,进而深入理解诗意,符合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实际。

就具体设问来看,涉及对全诗整体基调的把握、对富含情感的语言的深入揣摩、对作品局部意蕴与整体意境的关系的体察等。

第①小题, 4 个选项均属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A 项是对全诗情感基调的理解; B 、C 两项是对诗句由表层到深层意味的理解; D 项是对诗句字面意的理解。

A 项说前四句“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这一理解和体认有误,与后文“荣华东流”“浮云无定”“梧桐雀占”等意味相矛盾。

本题考查对作品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这是进入一首诗歌最基本的能力。

进行古诗鉴赏,首先必须明白一首作品“是什么”,这是深入体会、分析作品的基础,故本题的命题立意很鲜明,很妥当。

第②小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同时兼有对古典诗歌语言和意境的鉴赏。

这是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之上深化了的能力考查。

第一小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第二小题直接就作者的思想情感设题。

其实这里体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读懂文本内容,读懂作者情感,本来就是诗歌阅读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诗歌教学万变不离其“宗”(情感)的体现。

综合以上对高考试题“点”与“面”的统计分析,老师们便可心中有数了,我们的“写景抒情”专题教学研究也就能够有的放矢,有所侧重了。

(五)教材分析1.人教版教材分析:必修教材古典诗歌选材按年代排列:先秦魏晋、唐、宋。

将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放到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以“点”的形式呈现,但是这些“点”是零散的,且基本上由我们老师自由选择,随意性较大。

选修教材按诗歌本身的规律和鉴赏方法选材、组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编写意图是想将过去我们在必修学习中的一个个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诗歌阅读鉴赏的体系。

但是,诗歌鉴赏方法人为割裂,且选材庞杂,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实际操作性不强。

2. 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千古江山”“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三个板块 , 数量较少 , 难度略小 , 教学要求低 , 系统性也较弱 , 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

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设;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 , 让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

但是,总体来说,诗歌内容比较庞杂,很难梳理出行之有效的鉴赏路径。

三、古典诗歌教学专题教学依据“诗言志”,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

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了解诗歌要表达怎样的感情或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