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教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感悟

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感悟
一、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感悟
在传统文化中,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指导者,家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障。
传统家教育要求家长在给孩子家教时注意以下几点:
1、要温柔和蔼,要让孩子喜欢家教:家长在指导孩子时,一定
要用温柔和蔼的态度,要让孩子乐于接受家教,而不是用威胁对待孩子。
2、要做良好的榜样:家长要起到良好的榜样,要用自身表现来
影响孩子,让孩子仿效家长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3、设定规则:家长要在家里设定一定的规则,让孩子明白什么
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孩子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4、要有耐心:家长在给孩子家教时,要有耐心,不要只看短期
的效果,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以免因着急而失败。
5、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学会“再三鼓励,一旦禁止”,要学会理解孩子,避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在传统文化中,家长是孩子必不可少的指导者,家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给孩子温柔的家教,让孩子慢慢培养起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这将有助于孩子融入社会,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重要任务。
尽管时代变迁,但古人的教育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古人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智慧,下面将介绍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首先,古人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最早并且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父母亲自教导孩子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他们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导他们要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守信。
古人认为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古人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鼓励孩子读书学习,并向孩子传授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也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三,古人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技能。
他们认为良好的习惯和技能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他们教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古人注重孩子的体验与实践。
他们鼓励孩子亲身经历和实践,通过体验来增加对事物的了解。
古人认为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能力,体验和实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途径。
古人的体验与实践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人鼓励孩子亲身参与一些实际活动。
这可以是参观博物馆、动手制作手工艺品、种植蔬菜等。
通过实际的参与,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二,古人重视孩子与自然的互动。
他们鼓励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探索、观察和思考,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第三,古人注重学以致用。
他们鼓励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通过实践,孩子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除了家庭教育和体验实践外,古人还注重师道尊严。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师德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古人非常尊崇教育者的智慧和学识,并将他们视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师道尊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1.父母教育:在古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会亲自教育孩子,传授道德、伦理和生活技能等知识。
他们会以身作则,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并以此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父母还会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如孝顺、忍让、正直等,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
2.家庭教育:古代中国家庭通常以大家庭为单位,孩子成长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环境中。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和父母、祖父母、叔伯等亲属一起生活,并从中学习和感受家庭价值观。
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家族观念、尊敬长辈的意识以及家庭责任感等。
3.师傅传授:在古代中国,有些家庭会雇佣知识丰富的师傅来传授孩子各种技能和知识,如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
这些师傅通常是家喻户晓的行家,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4.私塾教育:在一些地区,私塾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通常会将孩子送到私塾学习,跟随名师学习文化知识和经典著作。
私塾教育注重孩子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背诵古代经典、写作和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5.社区教育:古代中国社区也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社区会组织集体活动,如读书会、讨论会等,为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社区教育不仅仅关注学术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团队合作和互助意识。
6.刻苦自学:古代中国教育注重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会鼓励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和探索。
孩子会被要求努力学习,记住大量的古代文化和经典著作,以培养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以上是古代中国教育孩子的一些常见方法。
虽然这些方法有时候会显得严格和极端,但是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自律、自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代教育方法的一些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仍然对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

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国古代教育智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古代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古人强调德性的培养,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而智慧则是德性的表现。
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注重培养人的公德心和集体意识,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倡导忠诚、孝敬、忍让、谦虚、勤奋、诚实等美德。
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
同时,古代中国教育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古代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
经典文化是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科学知识的传授也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古代中国的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武艺、音乐、绘画等。
四、教育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古代中国的教育智慧在制度和组织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代中国采用了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是古代中国教育的基础,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职业技能。
私塾教育则是由私人设立的学校进行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学习,由老师传授知识。
官方教育则是由政府或官方机构主导的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官员和文人。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设立了科举考试等选拔机制。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在目标和价值观、方法和手段、内容和体系、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教育智慧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简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用“三德”来概括,即以“爱”为根本,以“孝”为原则,以“智”为指导。
一、以“爱”为根本。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以“爱”为根本。
儒家的孝经明确指出,孝服之于亲,安乐无与伦比,家住有宾客,外交有相亲,家业四方兴。
《论语》记载:“君子尊亲,敬父母,父母爱子,子孝也”。
孟子也说:“仁者,先生恩而后受之”,他认为充分而时常地表达出对父母的爱,把它付诸实施,这才是孝道。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尤为重视孩子对父母的爱,指示孩子要孝敬夫妻,按照父母的安排。
《韩非子》记载:“不段愈前愈,可以教于父”。
这表明教育过程中,以爱为基础是条件之本。
孩子们要爱他们的父母,支持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能做的事,给予他们以安全感,促进双方和谐相处。
二、以“孝”为原则。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是以“孝”为原则。
《论语》强调,孝乃其端,有之者行之。
孝敬父母是中国古代社会一贯传承,公认,被推崇的伦理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虽然古代家庭教育的孝道给孩子们带来了负担,但孝乃重节,释疑有多大的重要性。
孝服乃先礼,唱于无穷,正人乃先孝,正典治乎国天下。
中国的古代文化尊重父权,重视孝道,要求家庭和谐,孝服父母。
因此,古代家庭教育重视学习、忍让、敬畏及孝顺父母、家教和谐,用爱心呵护和管教孩子,礼仪有序,孝经有化,以身作则,家风尚孝。
三、以“智” 为指导。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智”来指导。
“智”包括智慧、能力、学识、性格,以及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是指培养孩子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智力素质的能力素质。
在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倡导以“智”来教育孩子将孩子培养成有智慧和温和贤明的人,倡导追求知识、修养礼仪、陶冶情操、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提升综合素质。
《论语》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古代要求孩子要聪明,但不能把学习当作空洞的宗教,要把理论中的真谛融入实践中,使其更有智慧,更有能力。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我国古代家教方法
中国古代的家教方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些方法在各个朝代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古代家教的目的是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以下是一些古代家教的常见方法:
1. 尊师重道:在古代中国,师长被视为子女的第二个父母,教育孩子是父母和教师共同的责任。
家长教育子女要尊重师长,师长也要以身作则,以德教育子女。
2. 传统经典的教育: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家长会教导孩子们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
这些经典书籍包含了很多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3. 严格的纪律:古代家教注重纪律和规矩。
家长会设定严格的规定,约束孩子的行为,如限制玩乐时间、规定学习时间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4. 考试制度:古代家教中普遍存在考试制度。
家长会组织孩子参加各种考试,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
考试不仅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激励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学习。
5. 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被视为培养子女的重要一环。
家长
会教导孩子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尊重他人等。
6. 实践经验的传授:除了理论知识,古代家教还注重实践经验的传授。
家长会带孩子们去参观名胜古迹,让他们亲眼观察、亲身体验,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古代中国的家教方法强调了品德的培养和学识的传承,不仅注重了道德教育,也注重了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这些古代家教方法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被看到,对于培养子女的全面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一)孔子教子学《诗》、《礼》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
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下是 8 条关于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1. 古代家庭教育那可是相当重视品德培养呀!就像孔子教育弟子要讲究仁义礼智信,你想想,要是没有好品德,那就算再有才华又能咋样呢?比如说包拯吧,他的家庭教育肯定很注重品德,不然咋能成为那样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好官呢!2. 礼仪教育在古代家庭中也是重中之重啊!古人不是常说“礼多人不怪”嘛。
就像大家族里吃饭都有各种规矩,这就是在教孩子们懂礼仪呀。
你看《红楼梦》里的贾府,那些公子小姐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礼仪训练,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呢。
3. 勤奋读书那可是古代家庭教育一直强调的呢!“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人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好比匡衡,家里那么穷还努力读书,凿壁借光也要学,不就是家庭教育让他明白要勤奋刻苦嘛!难道你不想像匡衡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4. 古代家庭也很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哟!可不是光读书就行了。
像女孩子要学女红,男孩子要学种地啥的。
就好像民间故事里的织女,那女红技术得多厉害,肯定小时候家里教得好呀!5. 家教严明在古代是很关键的呀!啥能做啥不能做都规定得死死的。
你看岳飞,他母亲在他背上刺字,这就是一种很严格的教育。
没有这样严明的家教,能培养出那么厉害的岳飞吗?6. 古代家庭教育还会教孩子们吃苦耐劳呢!可不会娇生惯养。
想想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他们小时候估计也是吃了不少苦才锻炼出来的呀。
难道吃点苦你就受不了啦?7. 尊重长辈在古代家庭里那是必须要做到的呀!“百善孝为先”嘛。
像黄香温席的故事,多感人呀!这就是从小家庭教育教得好,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关爱长辈。
你能做到像黄香一样吗?8. 古代家庭教育也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呢!让他们知道要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比如霍去病,年纪轻轻就驰骋疆场,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这不就是心怀家国嘛!你不想为国家出份力吗?我的观点结论:古代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群书治要》中的家教智慧

《群书治要》中的家教智慧《群书治要》是唐太宗命魏徵等大臣编纂的一部治国经典,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家教智慧。
1. 以身作则,教化子女"父子之道,上慈而下孝。
君不慈,则臣不忠。
父不慈,则子不孝。
"父母要以德行示范,为子女树立榜样。
2. 注重礼节,培养修养"事父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亲之。
"子女要尊敬父母,即使意见不合也不得违抗,但要委婉提出建议。
3. 严明家规,遵守纪律"父为长,子为幼,兄弟之道,父子之亲。
"父母要建立家规,约束子女行为,培养他们自律意识。
4. 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不耻下问,以明其理。
"父母要耐心解答子女的疑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 赏罚分明,奖惩得当"善则称其善,而不赏其善;过则称其过,而不罚其过。
"父母要根据子女的行为,奖赏优点,惩罚缺点,培养他们善恶分明。
6. 严慈并济,厚养薄罚"严而有慈,慈而有严,蔼然如春风,严然如秋霜。
"父母既要对子女严格要求,又要给予关爱,让他们在爱与纪律中成长。
7. 尊重子女,不溺爱纵容"亲其亲,不爱其亲;仁其仁,不爱其仁。
"父母要对子女心存慈爱,但不能溺爱纵容,让他们学会自强自立。
8. 鼓励学习,增长见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父母要鼓励子女学习,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9.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君子之事亲,能择善而从之,故父在,如父在;父没,如父没。
"父母要根据子女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力。
10. 及时反省,纠正错误"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父母要及时反省自己的教子方法,纠正错误,不断完善亲子关系。
古代名师的无私奉献为学生培养品德与智慧

古代名师的无私奉献为学生培养品德与智慧在古代,有许多伟大而无私的名师,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培养了一代代学生的品德与智慧。
这些名师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多困难的环境,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悉心的教学和榜样的力量,为学生铺就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
一、名师的悉心教育与为学生树立榜样古代的名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智慧。
他们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教导学生要做到“人无不犯,犯错不改,是谓贼也”。
这种悉心教育和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做法,在古代名师中颇为常见。
二、名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名师不仅注重教育学生的品德与智慧,同时也善于以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例如,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擅长诗词鉴赏和书法,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造诣。
他与学生们共同欣赏名篇名章,用批语点拨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引导他们在创作中发展自己的才能。
三、名师的耐心和毅力名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然而,他们始终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例如,古代有位名师被称为“千古一师”的郭守敬,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郭守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和天文学的理解有困难,但他不灰心丧气,反而更加耐心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最终,郭守敬的毅力获得了回报,他的学生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名师的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名师不仅在课堂上倾力教学,他们也乐于助人,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他们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交流,并给予他们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独和困惑。
例如,古代的秦朝大儒商鞅,他不仅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竭尽所能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
看古人的教育智慧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智慧源远流长,一代代教育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通过学习古人的教育智慧,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古人教育智慧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视品德教育古人认为,品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孔子曰:“君子以德为贵。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 培养诚信意识。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之本。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明白诚信的重要性,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2. 培养责任感。
古人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3. 培养感恩之心。
古人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要心存感激。
二、注重因材施教古人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一理念在当今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1.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古人主张“教无定法”,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古人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理念对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注重实践教学。
我们要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古代家庭教育小故事以及启示

古代家庭教育小故事以及启示
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家庭教育小故事以及它们所传达的启示: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
搬家,以避开不良的影响。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朋友等。
2.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讲述了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
他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让他们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3.曾子杀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为了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不惜杀猪以示
决心。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
4.王羲之教子:这个故事讲述了书法家王羲之如何教育他的儿子王献之学习
书法。
他并没有直接教献之写字的技巧,而是通过让他观察自己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中的神韵和气势,逐渐领悟到书法的真谛。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或技能。
5.孔子教子: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儿子孔鲤。
孔子并没有直接
教他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教育孩子的古训

古代教育孩子的古训古代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学识,秉持着“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育理念。
从古训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宝贵的教育经验,让我们的孩子在品德和学业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下面是一些古代教育孩子的古训:【立德】一、诚实守信:谚语有云:“宁可立人,不可刻金。
”意在告诉孩子们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
做人要守信,言行一致,不讲假话,不掉信用。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受人尊重。
二、孝顺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们应该时刻牢记父母养育之恩。
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语言上的尊敬,更要用心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
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我们要用心回报他们。
三、厚德载物:古人常说“人无德不立”,在古代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品德是首要任务。
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勤奉公益,乐于助人。
【立功】一、刻苦学习:传统教育中功力擅长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古人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孩子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勤奋进取,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二、勇于担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认为人应该有志气,不辞劳苦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年幼的孩子也要培养这种精神,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和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言】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认为,修身就是修养自己,齐家就是和家人和睦相处,治国就是为国家服务,平天下就是待人宽厚,不偏袒,不歧视。
孩子们要明白,“身”“家”“国”“天下”四者是相连的,只有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大智慧。
二、博学多才:古人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倡孩子们多学习,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是培养孩子们的重要能力,应该倡导孩子们拥有广博的学识,具备多种才能。
以上是古代教育给孩子们的宝贵古训,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品德、有知识、有担当的人才。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

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孟子》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家教和道德修养的至理名言。
以下是一些在《孟子》一书中描写家教的名言,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
1."子之爱亲,不可溺于利;教之以义,导之以正。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利益上,而应注重用道德义理教育和引导子女走正道。
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家庭中的各种关系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句话阐述了家庭关系的五个方面,强调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亲情、友情、信任等美德。
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这句话表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国家治理又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孟子强调家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4."教者,顺其所长,导其所短。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指出,教育子女时,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引导,同时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
5."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但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没有子嗣,不能传宗接代。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家庭观念中对于传宗接代的重视。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尽心上》)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在父母在世时应尽量减少远行,如果确有需要,也要有明确的去处和目标,让父母放心。
综上所述,《孟子》一书中的这些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家教智慧,指导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如何遵循道德准则,培养子女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古代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

古代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古代时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价值观和方法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以下是古代教育孩子的十大方法及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1.以身作则:古代家长认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
因此,他们强调通过自己言传身教来教育孩子,如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
2.重视家庭纪律:古代家庭注重纪律,家长会给孩子们制定一些规矩和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家庭规定等。
这样的规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3.尊重师长:古代教育倡导尊敬师长,并将之视为尊崇的对象。
家长会教导孩子要恭敬师长,认真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导。
4.教导忍耐和坚韧:古代家长认为,忍耐和坚韧是克服困难和迎接挑战的重要品质。
因此,他们会通过教育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能够面对不同的困难并坚持下去。
5.培养勤奋和刻苦的习惯:古代时期,勤奋和刻苦被认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家长会教导孩子要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进步。
6.强调礼仪和道德:古代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家长会教导孩子要尊重他人、有礼貌、待人友善、正直诚信等,以培养他们成为有德行的人。
7.推崇学问和知识:古代家长重视知识的传承和学习。
他们会鼓励孩子读书、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的智慧和学识的重要途径。
8.注重品格教育:古代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家长会教导孩子要有正直的品质、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良好的情操等,以培养他们成为有品德的人。
9.培养孝顺的美德:在古代孝顺被视为孩子应该具备的重要美德。
家长会重视培养孩子对长辈的尊敬和照顾,让他们懂得孝顺和关爱他人。
10.鼓励创造性思维:古代教育也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家长会鼓励孩子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德育、体育、艺术、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在古代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强调教育孩子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应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

家庭教育应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1、道德教育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
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
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
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
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
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
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
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
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王阳明家教智慧借鉴

王阳明家教智慧借鉴1. 引言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提出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和家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的家教智慧,并借鉴其思想,以期对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启示。
2. 知行合一的理念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理念。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例如,在教授孩子数学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孩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心性教育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只是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欲望的影响而偏离了正道。
因此,他主张进行心性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从小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以及遵守法律等。
4. 父母的榜样作用王阳明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品质提升,并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
例如,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们自己就要成为读书的榜样。
5. 教育方式王阳明主张采取渐进式、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并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学习任务,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6. 尊重个体差异王阳明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孩子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
7.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王阳明主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

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古代社会注重家庭教育的现象在许多文献和历史记录中都可以找到。
以下是十个古代注重家庭教育的例子:1. 圣训教育: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以圣训为基础,父母会教育子女遵守礼仪、尊重长辈、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些圣训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被世代传承。
2. 家训传家:家训是古代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父母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总结出一套家训,用以教导子女如何做人、处事。
家训通常以字画、碑刻等形式固定下来,并世代相传。
3. 子女尊敬长辈:古代中国注重尊敬长辈的教育,父母会教导子女要尊重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长辈,不得违背长辈的意愿,要孝顺养老。
4. 男女教育有别: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男女教育有别。
男子在家庭教育中更注重继承父业、培养领导才能,女子则注重家庭美德、婚姻礼仪等。
5. 婚姻教育:古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教导子女有关婚姻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
他们会教导子女要尊重婚姻、维护家庭和谐,并传授家庭生活的技能。
6. 亲子关系:古代社会注重亲子关系的培养。
父母会与子女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关心、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7. 父亲的责任:在古代社会,父亲被视为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他们承担着教育子女、传承家业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子女的榜样和引导者。
8. 师傅制度:一些古代家庭会请来有经验的师傅,教导子女学习和技能。
这种师傅制度帮助孩子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艺,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9. 读书教育:古代社会非常重视读书教育。
父母会教导子女勤奋读书,培养他们的知识和智慧。
家庭中会有专门的读书空间,以鼓励子女读书。
10. 修身养性:古代家庭教育中注重修身养性的教育。
父母会教导子女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追求道德、智慧和美德的完善。
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社会注重家庭教育的情况。
古代家庭教育以培养子女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教导、榜样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塑造了许多优秀的家庭和子女。
这种注重家庭教育的传统在现代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身作则的故事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身作则的故事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重视以身作则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
1. 《孟子》中的"梁惠王问曰:“仲尼何以谓之仁。
” 孟子曰:“仁者,乐善好施者也。
如仲尼者,其父慈,其子孝,其兄友,其弟恭。
”" 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对于仁德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成为仁者,必须从家庭教育中培养出慈爱、孝顺、友爱和尊敬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家庭中尽到自己的责任,那么他也能够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 《论语》中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子要想在社会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威望,必须先做一个忠诚、可信赖的人。
这其中包括了尊重他人、友善待人以及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需要从家庭教育中培养的。
3.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范蠡和夫差的故事。
范蠡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好的品德去影响他的臣子和百姓。
因此,他决定离开楚国的夫差,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给夫差触类旁通,让夫差从他的身上学到好的品德和做事的方法,希望夫差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这些故事都强调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以身作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古往今来的教育智慧与教师角色

古往今来的教育智慧与教师角色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传承智慧的桥梁。
古往今来,各个时期的教育智慧与教师角色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智慧、现代教育智慧以及教师角色的变迁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古代教育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代教育注重的是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知识传授。
在古代,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儒家教育中。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古代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孔子是古代教育智慧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智慧逐渐形成。
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现代教育智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现代教育智慧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师角色的变迁也是教育智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的教师是权威和尊贵的象征,他们拥有高度的社会地位和威望。
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家和名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员。
他们需要与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朋友。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教育智慧和教师角色的变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的教育智慧注重的是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知识传授,而现代的教育智慧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角色也从权威和尊贵的象征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教智慧“孟母三迁”的启示[故事]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人际环境,连续搬家三次。
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
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厂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
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
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
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点评] 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
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
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
这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
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
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
当然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的所谓“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心理不是外界影响的消极产物,它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和调控的作用。
中国古代家训的精髓--重德修身中国人自古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等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
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
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
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与美德,被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
北齐士族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
这本家训在其后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传诵不息,被后世尊为家训之祖。
颜之推的苦心没有白费,颜家子孙果然争气。
他的孙子颜师古是唐朝注《汉书》的大学问家,五世孙又出了誉满书林的颜真卿和名政治家颜杲卿。
“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
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朱熹进一步指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
不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
忽视小恶,让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
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清朝时期曾任大理寺卿的王昶在家规也告诫子弟: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
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
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是家训中念念不敢忘的。
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的篇章极多,还不厌其烦的列举各项实践细节。
家训中一再训诫,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感谢,因为若没有祖先德泽庇荫,哪轮得到你有今天这份侥幸?同样道理,子孙努力奋发,为的不是彰显个人价值,而是光宗耀祖;多做善事,则是“积德以遗子孙”。
家训中份量排名其次的,要算“勤俭”二字了。
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经典名作。
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怎么幸运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况落拓不羁的世家子最容易败坏先人家业,因此骄奢习气是绝对要不得的。
“一粟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
”这是《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传诵很广两句话,全篇训诫的也是“勤俭”二字。
虽然强调“勤俭”,不过许多家训中可并不赞成“遗厚财给后世子孙”。
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样有害无益,因为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司马光对此说道:“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家训中再强调的一点就是“恭默”——谨言慎行,宽厚忍让,不招摇惹事。
像诸葛亮“诫子书”强调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点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
最戒慎恐惧的,则是子孙骄傲怠慢,好勇斗狠,结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祸上身,罪殃家门。
恭默的德性,还可以表现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
众多家训中“修齐之道”谈得多,勉学读书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
这些自己有着赫赫功名的写训者,在家训中却常劝子孙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视“耕读传家”为理想目标。
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并非是为了做官富贵。
颜之推在“教子”篇里提到,齐朝有一个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孩子讲鲜卑语和弹琵琶,还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无不宠爱”,颜之推对此表示深恶痛绝。
清朝石成金写的《传家宝全集》也说到,如果把子孙教成“希图前程,指望富贵”的人,结果当了官贪赃坏法,弄到家破身亡,遗累父祖,这可不是子孙不肖,而是父母当初教得差了。
颜之推的家教思想颜之推生于南北朝时期,山东琅琊临沂人,曾在北齐和周做官。
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一共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教育等,反应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
颜之推提出以下一些家教原则:1、“固须早教”。
他主张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就应用优美的声音陶冶自己,用礼仪支配自己的言行。
孩子生下后,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就要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免得养成坏习惯再去纠正。
2、“威严有慈”。
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过于严厉,孩子不会敬孝,过于宠爱子女会不听话。
3、以身作则建立良好家风。
颜之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父兄言传身教很重要,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4、重视环境熏陶。
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小时,思想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选择良好的朋友交往。
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颜之推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1、勤学。
他认为古代的明王圣帝,都需要勤学,何况普通人,无论工、农、商、学都应勤学,以求进步。
2、自立。
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
他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专门的技能,才能自立于社会,他告诫后代说,“父兄不可长依,乡园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学有一技之长,才能随时随地自立于社会。
3、务实。
他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就是“利行”,把握了学问,就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古代名人家教故事:善于对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
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的做法,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有一天中午,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
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
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
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儿子想了一会儿说: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儿子回答:是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这回,儿子肯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
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教育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想”即让弦子想象希望的各种情况;“组”是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
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可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因此,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先让他说完,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对于孩子回答得不是很恰当的地方,父母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发问来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开拓思维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