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9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一】

今天是个好日子,天气晴好、春光融融。一大早,我叫醒与

我一同派驻的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李思维和临沧财校的张元翠,一起搞

我们村的大扫除。正当我们3人干得起劲的时候,只听有人喊“大石

四在吗?”我抬头一看,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在问我。我回答说:“大嫂,你有什么事吗?石副主任到外面办事去了。”大嫂告诉我,她

要找石兴良副主任拿她家的户口册和身份证到信用社办事,我立刻和

石副主任联系,并到办公室取出户口册和身份证交给她。花了整整2

小时我们才打扫完毕。此时,一辆白色越野三菱车驶入村部的院场,

他们是玉临高速公路项目部的,来村里找陶先明支书协商项目部选址

相关事宜。我一边招呼他们,一边向陶支书报告了此事。过了一会,

陶支书便即时赶来与他们协商。14时许,几辆越野车驶入我们驻村的卫平村忙东易地扶贫搬迁点。这时,陶支书、李思维和我已早早

等候在事先准备好的展板前。区委副书记龚文军招呼考察团成员围拢

到展板前,听取了邦东乡主要领导介绍项目点的规划设计方案、易地

搬迁工作推动情况和项目点建成将达到的效果,参观结束后我们随同

车队返回村委会。15时30分,龚副书记在卫平村脱贫攻坚大会战办公室召开了临翔区脱贫攻坚推动工作现场考察团会议。短短的一天,紧张而忙碌,各级领导的关心鼓励使我们驻村队员倍感温馨,工作的

有序推动增进了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我们参与脱贫攻坚的使命感。我想,这次派驻到这里展开脱贫攻坚工作,除了要完成上级交办

的任务,还要珍惜自我锻炼磨砺的机会,更真实地感受农村、了解农业、理解农民。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二】

对于民情走访,我们中很多人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

自己不过一普通干部,无职无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

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两个月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

导“二对一”帮扶,或是个人走访,三家村九户人家实行了走访。当

我走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心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

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终于找到三家村外坪子组王福保家时,还

是春寒料峭的4月,这个70岁的老汉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看到

有人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他的老伴佝偻着腰,用手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面坑

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一张年轻的遗象。那是他们的儿子,2009

年患尿毒症去了。儿媳从此再无音沓。两个孙子,就跟着老人过活,

15岁的孙女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二,8岁的孙子王可在神冲完小读三

年级。为了供孙女孙子读书,给老伴看病,维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

了十多亩双季稻。王福保说:“我们老了,又有病,这倒也没什么,

人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帐还没有还清,二是两

个细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心!你们做好事,我们

记住了!” 是的,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力量微薄。但是,我们

都有一颗心,能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改变。民情走访

和困难帮扶不是一道一笔挥就的轻松试题,而是检验我们是否和群众

还保持着血肉联系的庄严问卷。乡亲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们在这张

卷纸上倾注了多少真心啊!

驻村扶贫工作日记2017【篇三】

今天下午,电话联系马吉米村马吉米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付早,打算再次去他家走访。因他有事,只好傍晚去。晚饭后,我和队友苏煜、吕继踏着暮色,走过半个多小时的水泥台阶山路来到邓付早家。

邓付早一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邓付早爱人端来几根黄瓜招待我们,大儿子李学普忙着泡茶,被我止住。我对他说,吃黄瓜就行啦。

坐在邓付早家客厅简陋的沙发上,我们拉起家常。“10多年前,爸爸在兴建的电站工地打工,因房屋垮塌,肋骨被砸断。此后,爸爸

一直在家养病,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妈妈一个人撑着。爸爸现在都不能

干重活,只能背三四十斤重的东西。这些年,辛苦妈妈啦!” 健谈的

李学普边介绍边削黄瓜。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恰付前用生硬的汉话说:“没事!没事!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灯光下,

恰付前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乐观。她告诉我们,现在最让她焦虑的是,小儿子李学邓已经22岁了,除了偶尔上山采药,绝大部分时间闲在家里,对象也没谈着。“你那么一个帅气聪明的小伙子,还愁找不

到女朋友?不过,男人再帅,没本事也没人喜欢。要赶紧想办法挣钱。”我接过话茬对李学邓说。李学普今年26岁,5年前曾到怒江州府六库打工,现在主要从事屠宰。他告诉我们,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

能够上山多买到几头猪,屠宰后到马吉乡集镇上卖。因为无法称秤,

与村民交易时全凭经验估算。有时估算多了,自己就亏本。我们建议

他多养猪,他说,家里耕地少,每年收入包谷500多斤。加之住在山

上不通公路,养猪不太可行;养鸡,他和父亲共同养鸡12只,前段时

间鸡瘟死了4只;扩大草果种植面积,他家只有1亩多地适合种植草果……去年, 李学普种植了300来株重楼、养了两窝蜂。他觉得,种

重楼是当前他们家增收的好途径。李学邓则自有他的想法,他想养竹鼠。不觉中,已近10点。我们起身告辞,邓付早一家挽留我们

在他家留宿。因要赶回驻地有事,我们谢绝了他们一家的好意。恰付

前拣了几根黄瓜装在塑料袋里,送给我们。拗不过她的一番情谊,我

收下了两根。下山路上,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邓付早一家究

竟发展什么产业好?如何才能协助他家如期脱贫?我想,这是我们每一

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值得深思的问题。每次走访贫困群众,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自己究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却又无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