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赏析韩愈《讳辨》原文、译文与赏析
《讳辩》拼音版,带全文注音(韩愈)-文言文
zhī
lèi
shì
yě
jīn
hè
fù
míng
jìn
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
sù
hè
jǔ
jìn
shì
wéi
fàn
èr
míng
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
lǜ
hū
wéi
fàn
xián
míng
lǜ
hū
fù
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
míng
yì
jiàn
qí
huò
yě
fú
zhōu
gōng
kǒng
,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
zǐ
zēng
shēn
zú
bù
kě
shèng
shèng zhōu
gōng
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
kǒng
zǐ
zēng
shēn
nǎi
bǐ
yú
huàn
zhě
gōng
xián
míng
kāng
wáng
zhāo
zhī
sūn
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
shí
wéi
zhāo
wáng
zēng
shēn
zhī
fù
míng
,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
xī
zēng
zǐ
bú
huì
xī
zhōu
zhī
shí
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
fán
shì
fù
mǔ
dé
rú
zēng
shēn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
kě
yǐ
wú
文言文逐字翻译韩愈传
愈博学强识,文章擅场,尤善古文。
古文者,先秦之遗风,西汉之文采,以其言简意赅,辞约旨远,故能传之久远。
愈作古文,力求复古,以振兴文风。
时人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愈初仕,为监察御史。
后迁国子博士,转秘书监。
监察御史,掌察官吏之过,国子博士,掌教授国学,秘书监,掌秘书省事。
愈在任,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
愈尝上书谏宪宗,言“人君者,以仁义为心,以礼法为外,以道德为用。
仁义者,国之大宝;礼法者,国之准绳;道德者,国之元气。
失其宝,则国无以立;失其准,则国无以行;失其元,则国无以久。
”宪宗深然其言,遂拜愈为翰林学士。
愈居翰林,勤于政事,屡上疏言事,多所论列。
时李吉甫为相,专权跋扈,愈屡次上疏弹劾,言其不法。
吉甫虽怒,然不敢与愈为敌。
愈又上疏,请罢去吉甫,宪宗从之,吉甫遂罢相。
愈后迁刑部侍郎,再迁兵部侍郎。
侍郎,古官名,位次尚书之下。
愈在兵部,以严明军纪,整饬军容,军士皆畏服之。
愈尝为《进学解》以自明,其辞曰:“余少好学,自谓颇得古人之心。
年二十有二,始为进士,二十有六,始为博士。
四十有八,始为监察御史。
五十有二,始为翰林学士。
五十六,始为刑部侍郎。
六十二,始为兵部侍郎。
盖余之学,始末未尝废也。
今余年六十有六,始获一官,岂非命也哉!”时人闻之,莫不叹其志坚。
愈晚年,家居洛阳,自号“洛下老翁”。
洛下,洛阳之别称也。
愈虽居乡,犹不忘国事,时上疏言事。
愈之文,以雄浑深沉著称,世称“韩文公”。
愈卒,年六十七。
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韩愈之文,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影响深远,至今犹存。
逐字翻译如下:韩愈,字退之,河阳人也。
其先出于燕,世为显族。
愈少孤,孤而好学,虽家贫,不废学。
年十七,举进士,登第,遂为四门博士。
韩愈,名愈,字退之,是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他的祖先出自燕国,世代都是显赫的家族。
韩愈小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勤奋好学,没有放弃学业。
十七岁时,他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于是成为了四门博士。
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
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引导语:相信大家对于韩愈都不陌生,那么有关韩愈传文言文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韩愈传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韩愈传文言文翻译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
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
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讳辨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 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 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 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 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 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 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 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 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 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 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 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止:意为到达顶点) 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 (务行: 致力于实行)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 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 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比: 类似)。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 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律:此处当指唐 代某项法律条文。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 讳。偏:一半 )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 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 ‘徵’。”(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 )《律》文又说: “不讳声音相近的字。”(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 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解释者说: “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 是。”(“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 曲礼上》郑玄注。 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 名。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 了二名律呢,(为,是)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 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 了吗?
讳辩
讳辩唐代: 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赏析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
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
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
关于韩愈《讳辩》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关于韩愈《讳辩》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讳辩》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议论文。
当时的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的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以致前途受到影响。
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论述此事,表达他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泛滥的主张。
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韩愈杂文欣赏
韩愈杂文欣赏讳辨(唐)韩愈【解题】唐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避讳强调得十分过分,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
李贺父名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因“晋”、“进”同意。
韩愈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这种陈腐风气,韩愈为之深恶痛绝。
《讳辩》正是为此而作。
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对这种腐朽的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名言】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正文】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浦是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你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蓝田县丞厅壁记(唐)韩愈【解题】这是一篇政治讽刺小品文。
2019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讳辩)
2019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讳辩)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假设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假设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假设‘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假设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那么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以下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10、以下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假设..出其中..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假设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韩愈讳辩》(韩愈)诗篇全文翻译
《韩愈讳辩》(韩愈)诗篇全文翻译韩愈讳辩韩愈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韩愈讳辩【原文】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1。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2:「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3,同然一辞4。
皇甫浞曰5:「若不明白6,子与贺且得罪7。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8。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9。
」律曰:「不讳嫌名十。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即是宦者宫妾之行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注释】1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宜阳)人。
中唐著名诗人,颇得韩愈赏识。
举进士:应进士科考试。
2毁之:诋毁他。
3不察:不加分辨。
和而倡之:随声附和。
4同然一辞:众口一词。
5皇甫浞(zhuo):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元和进士,曾任工部郎中。
6明白:讲清楚。
7且得罪:将要得到无视「避讳」这种礼法习俗的罪名。
讳辩 韩愈
讳辩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注释:1.有名:荐举的名单里有名字。
2.湜:shí,皇甫湜,唐代文学家。
翻译:我给李贺写信,劝李贺去考进士。
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跟李贺争名的人毁谤他,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是对的,劝他去考的人错了。
”听的人不加分辨,随声附和,众口一辞。
皇甫湜说:“假如不辩论清楚,你和李贺都将得罪。
”我说:“对!”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注释:1.二名不偏讳:讳,旧时对帝王及尊长不敢称其名,叫避讳。
这句意思是说名有两个字的就可以不讳其中独立的一个字。
2.嫌名:嫌其与名音相近的字。
翻译:律令上说:“名有两个字就不单独讳其中的一个字。
”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说了“徵”字就不说“在”字,说了“在”字就不说“徵”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律令又说:“与名同音的字不避讳。
”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和雨”、“丘和蓲”这一类就是这样。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犯了“二名律“呢?还是犯了“嫌名律”呢?父亲名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叫人了吗?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讳辨
讳辨古代文化1219 1813讳辨韩愈【写作背景】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
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
这叫做避讳。
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
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
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
韩愈当然不敢直接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淫滥。
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
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自己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自然得出同相一致的结论。
【原文】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2]。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5]。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6]。
”律曰:“不讳嫌名[7]。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8]。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9]?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欤[11]?周公作诗不讳[12],孔子不偏讳二名[13],《春秋》不讥不讳嫌名[14],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5]。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16]。
周之时有骐期[17],汉之时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9],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20],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讳辩》原文、译文及赏析
《讳辩》原⽂、译⽂及赏析 《讳辩》巧妙地引⽤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盾,从⽽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章层层设问,⼀波三折,语⾔⾟辣,说理痛快。
全⽂没有⼀句从正⾯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致的结论。
下⾯是⼩编给⼤家带来的《讳辩》原⽂、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讳辩 唐代: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
贺举进⼠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贺⽗名晋肃,贺不举进⼠为是,劝之举者为⾮。
听者不察也,和⽽唱之,同然⼀辞。
皇甫湜⽈:“若不明⽩,⼦与贺且得罪。
”愈⽈:“然。
” 律⽈:“⼆名不偏讳。
”释之者⽈:“谓若⾔‘征’不称‘在’,⾔‘在’不称‘征’是也。
”律⽈:“不讳嫌名。
”释之者⽈:“谓若‘禹’与‘⾬’、‘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名晋肃,贺举进⼠,为犯⼆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名晋肃,⼦不得举进⼠,若⽗名仁,⼦不得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周公孔⼦欤?周公作诗不讳,孔⼦不偏讳⼆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名晳,曾⼦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谕及机,以为触犯。
⼠君⼦⾔语⾏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母,得如曾参,可以⽆讥矣;作⼈得如周公孔⼦,亦可以⽌矣。
今世之⼠,不务⾏曾参周公孔⼦之⾏,⽽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曾参,乃⽐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曾参者邪? 译⽂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科的考试。
李贺如去参加进⼠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的⼈是不对的。
讳言说阅读理解
讳言说阅读理解《讳辩》韩愈,原文: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混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贺举进士劝:勉励B.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君安与项伯有故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彼与彼年相若也C.为犯二名律乎朝歌夜弦,为秦宫人D.乃比于宦官宫妾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四、用“1”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五、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2)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答案:一、B[解析:举:应考]二、C[解析:A.是/成为﹔B.表假设,如果/同,相当;C.介词,和,跟;D.竟然/才]三、D[解析:D项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四、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五、①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②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努力超越周公、孔子,也可见他们的糊涂了。【参考译文】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混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皙,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7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晒、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曾参、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讳辩》阅读答案
《讳辩》阅读答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韩愈《讳辩》阅读—阅读题答案
韩愈《讳辩》阅读—阅读题答案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出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假设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假设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假设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假设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那么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说明】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8.以下各项中加点字说明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举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事:侍奉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9.以下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假设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10.概括分析韩愈在本文中为李贺辩驳的主要依据。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
韩愈《讳辩》阅读答案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10.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为犯二名律乎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微斯人,吾谁与归D.乃比于宦官宫妾家祭无忘告乃翁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文言文阅读答案】韩愈《讳辩》阅读
【文言文阅读答案】韩愈《讳辩》阅读讳辩韩愈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甫?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法律说:“两个名字不是禁忌①.翻译说:“如果你说‘郑’而不是‘在’,你说‘在’而不是‘郑’,这也是真的。
”。
法律说:“不要犹豫,不要讨厌这个名字。
”。
②翻译说:“据说如果‘雨’和‘雨’是一样的。
“今天,他父亲的名字叫金素,他养金氏犯了两条著名的法律?嫌疑人叫什么名字?父亲的名字叫金素,儿子不能是学者。
如果父亲的名字叫“仁”,儿子能成为男人吗?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父母可以参与一切。
像周公和孔子这样的人也可以停止。
今天的学者不做曾申、周公和孔子的旅行,但禁忌亲戚的名字比曾申、周公和孔子好。
周公、孔子和曾申祖是不可战胜的。
周公、孔子、曾慎比太监宫中的妃子好,太监宫中的妃子孝顺亲人,比周公、孔子、曾慎贤惠?【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
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8.以下带有虚线解释错误的项目之一是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b、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被当作顾问来对待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d、周公、孔子和曾申祖不能获胜:超过9.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因为犯了两条著名的法律,这就是宫殿的美丽和妻妾的服务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c、和他竞争名气的人叫威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讳辨作者:韩愈愈与李贺书[1],劝贺举进士[2]。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5]。
”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6]。
”律曰:“不讳嫌名[7]。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8]。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9]?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欤[11]?周公作诗不讳[12],孔子不偏讳二名[13],《春秋》不讥不讳嫌名[14],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15]。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16]。
周之时有骐期[17],汉之时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19],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20],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21],不闻讳浒、势、秉、机也[22]。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23],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25],稽之以国家之典[26],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28],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29],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注释】[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2]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进士。
曾从韩愈学。
[5]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
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
“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
偏:一半。
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6]“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徵”。
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
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的释文。
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注。
[7]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
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
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
[9]为:是。
[10]法制:礼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12]诗:《诗经》。
《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
[13]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
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
讥:讥刺,非难。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
《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
[16]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
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18]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19]“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20]吕后:名雉(zhì志),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21]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
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22]浒(hǔ虎)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23]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
[25]质:对照。
[26]稽:检核。
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27]止:意为到达顶点。
[28]务行:致力于实行。
[29]比:类似。
【译文】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
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
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
”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
”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
”《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
”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
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
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
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
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
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解析】唐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避讳强调得十分过分,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
李贺父名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因“晋”、“进”同音。
韩愈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遭到众人的非议。
这种陈腐风气,韩愈为之深恶痛绝。
《讳辩》正是为此而作。
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并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对这种腐朽的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引经据典。
为了批驳李贺应避讳父名的说法,作者列出许多典型的例子来谈避讳君主与尊长名字的时尚没有事实根据。
春秋时的周公与孔子,是人们景仰的人物,他们品德高尚,但他们并不避讳父兄之名或母亲之名;周昭王与曾参,都是贤德之人,为人称道,他们也不避先人或父亲之名。
由此看来,避讳尊上名字的做法,实在是无事生非,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搬弄是非。
到了汉代,汉武帝叫刘彻,只是让人避他的讳,而没有让车辙的“辙”来避他的讳;吕后叫吕雉,也只让野鸡避她的讳,而没有将其它读成“治”的字来避她的讳。
按照一些人(或者风俗)的说法,李贺要避父亲名字“晋肃”之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作者以此来推,周朝人骐期、汉朝人杜度的儿子就没办法取名,这就说明所谓的避讳是无稽之谈。
作者运用的统治者不讲避讳的例子也很有力,如朝廷中大臣写奏章、皇上下诏书,并没有去避讳浒、势、秉、机等这些按说应该避讳的字。
不仅如此,作者还用了一个假设的例子:如果父名为仁,那儿子就应该不能做人了。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辛辣,入木三分。
这些事实论据,典型充分,不容辩驳,对那些借避讳之名来阻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无疑是当头喝棒,使之惶然而不知所答。
多方设问。
文中从多个角度来设问句,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引人深思,富有感染力。
看,为了证明李贺理所当然能够参加进士考试,作者根据明文律令来设问,说他并没有违犯什么律条;根据父亲名为“仁”、儿子就不能做人的假设事例来设问,说明儿子避父名之讳荒唐可笑;然后对避讳的起源进行设问,根据周公、孔夫子、周昭王和曾参并不讲避讳的做法来设问,说明李贺的不避讳是有古例可循的;根据周朝骐期、汉朝杜度二人其子如讲避讳则无法取名来设问,说明避讳纯粹是人为设限,自置障碍;根据士君子为讲避讳而使立言行事无法则可以遵循来设问,说明讲避讳是一种再不可沿用的坏习俗;根据对经籍、律令的对照和对国家典章的察稽来设问,说明李贺是应该参加进士考试的;最后根据周公、孔子、曾参等人的做法与宦官、宫妾的做法来对照设问,谁轻谁重,谁正确谁错误,不言自明。
这些问句,作者只问不答,语气强烈。
一连串的问句,有的答案就在其中,意味深远;有的是明知故问,让对方无法作答,令其警醒。
对比鲜明。
文章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是古今纵的对比,即将周公、孔子等人的不讲避讳与当代人一味讲避讳进行对比,说明当代人的愚昧。
二是横的对比。
先是用古人讲避讳与他们自相矛盾的做法进行对比,如汉武帝的名只避讳人不避讳物,吕后的名只避讳野鸡而不避讳其它。
再就是当代人之间横的对比,如朝廷中大臣写奏章、皇上发诏书不讲避讳,宦官和宫女却必须讲避讳。
还有,就是拿宦官、宫女讲避讳的表面尊敬与周公、孔子等人不讲避讳的真正尊敬进行对比。
这些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所谓的讲避讳,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面具,是伪君子制造的假像,没有一点价值可言。
韩愈的这篇散文,字里行间透示出他作为正直之人的凛然正气,刚毅风骨,是对唐代讲避讳陈规陋习的挑战。
韩愈为了保护人才,无所畏惧,仗义执言,逐次设疑反诘,而又不从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节,文笔犀利,劲拔雄键,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