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的运算定义域值域
关系的运算
设R、S、T、Q 为任意的关系,满足S T,则有: 1 R◦ S R◦ T 2 S◦ Q T◦ Q
4.3.4 复合运算
定义4.11
设R为A 上的关系,n为自然数,则R的n次幂定义为: (1) R0 = {<x, x>|x A} = IA (2) Rn+1 = Rn◦ R, n 0 由该定义可以看出,A 上的任何二元关系的0次幂都相等,等于A 上的恒等关系IA ,并且有: R1 = R0◦ R = IA◦ R = R 给定A 上的关系R和自然数n,怎样计算Rn呢?若n是0或1,结果是很简单的。 下面考虑n≥2的情况: (1)如果R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可以根据定义通过n-l次右复合计算得到Rn 。
4.3.4 复合运算
关系矩阵M R 和M S 的布尔乘法:
设集合X={x1, x2, …,xm},Y={y1, y2, …,yn},Z={z1, z2, …,zp},R是从X到Y的二元关系,其关系 矩阵是M R ,S是从Y到Z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矩阵是M S ,求R◦ S的关系矩阵M R ◦ S的方法如 下:
4.3.1定义域与值域
定义4.8
设R是二元关系,A 为集合,
(1)R在A 上的限制记作R↾ A,其中 R↾ A = {<x, y>|xRyxA}
(2)A在R 下的像记作R[A],其中 R[A]=ran (R↾ A)
由定义可得出,R在A 上的限制R↾ A 是R的子关系,而A 在R下的像R[A]是ranR的子集。
例2.14
设 R = {<1, 2>, <1, 3>, <2, 2>, <2, 4>, <3, 2>} R↾ {2} = {<2, 2>, <2, 4>}, R[{2}] = {2,4}
《离散数学》复习提纲(2018)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大纲一、数理逻辑[复习知识点]1、命题与联结词(否定¬、析取∨、合取∧、蕴涵→、等价?),复合命题2、命题公式与赋值(成真、成假),真值表,公式类型(重言、矛盾、可满足),公式的基本等值式3、范式: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大(小)项,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4、公式类型的判别方法(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合取范式法)5、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6、谓词、量词、个体词(一阶逻辑3要素)、个体域、变元(约束出现与自由出现)7、命题符号化、谓词公式赋值与解释,谓词公式的类型(永真、永假、可满足)8、谓词公式的等值式(代换实例、消去量词、量词否定和量词辖域收与扩、量词分配)和置换规则(置换规则、换名规则)9、一阶逻辑前束范式(定义、求法)本章重点内容:命题与联结词、公式与解释、(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公式类型的判定、命题逻辑的推理、谓词与量词、命题符号化、谓词公式赋值与解释、求前束范式。
[复习要求]1、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联结词的概念;理解用联结词产生复合命题的方法。
2、理解公式与赋值的概念;掌握求给定公式真值表的方法,用基本等值式化简其它公式,公式在解释下的真值。
3、了解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理解极大(小)项的概念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掌握用基本等值式或真值表将公式化为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方法。
4、掌握利用真值表、等值演算法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唯一性判别公式类型和公式等价方法。
5、掌握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6、理解谓词、量词、个体词、个体域、变元的概念;理解用谓词、量词、逻辑联结词描述一个简单命题;掌握命题的符号化。
7、理解公式与解释的概念;掌握在有限个体域下消去公式量词,求公式在给定解释下真值的方法;了解谓词公式的类型。
8、掌握求一阶逻辑前束范式的方法。
二、集合[复习知识点]1、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包含、相等、幂集2、集合的交、并、差、补以及对称差等运算及有穷集的计数(文氏(Venn)图、包含排斥原理)3、集合恒等式(幂等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吸收律、矛盾律、德摩根律等)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运算性质、集合恒等式的证明。
2024年高二数学函数基本性质知识总结
2024年高二数学函数基本性质知识总结____年高二数学函数基本性质知识总结(____字)一、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每一个自变量只对应一个因变量。
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和表达式。
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界值性。
1.1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定义域可以通过解不等式或考察定义域的连续性来确定。
值域可以通过求导或考察函数的图像来确定。
1.2 对应关系函数的对应关系决定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函数可以用图像、显式表达式、隐式表达式或递推关系来表示。
对应关系可以用一一对应、多对一或一对多来描述。
1.3 单调性一个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变化趋势。
函数可以是上下单调递增、上下单调递减、左右单调递增或左右单调递减。
单调性可以通过求导数或摸底函数的上下凸性来判断。
1.4 奇偶性一个函数的奇偶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对称性。
一个函数是奇函数,当且仅当对于任意x,f(-x)=-f(x)。
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当且仅当对于任意x,f(-x)=f(x)。
奇偶性可以通过观察函数的对称性或通过代入-x来判断。
1.5 周期性一个函数的周期性是指函数具有重复出现的规律。
周期函数满足f(x+T)=f(x),其中T为函数的周期。
周期性可以通过观察函数的周期性或通过解函数的方程来判断。
1.6 界值性一个函数的界值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或值域上的极大值或极小值。
界值性可以通过求导数或考察函数的图像来判断。
二、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函数高中数学中常见的函数包括常函数、一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等。
2.1 常函数常函数是一个常数,其函数图像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
常函数的定义域是整个实数集,值域是只有一个值的数集。
2.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是一个一次多项式,函数表达式为f(x)=ax+b,其中a和b为常数,a称为斜率,b称为截距。
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关系的知识点总结一、概念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它是集合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
在数学中,关系是一个无序对的集合,可以描述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或联系。
关系是集合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两个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数学工具,表达方式有多种形式,如对应关系、顺序关系、等价关系等。
二、关系的性质1. 自反性:对于任意元素a,a与自己之间存在关系。
2. 对称性:如果元素a与元素b之间存在关系,则元素b与元素a之间也存在关系。
3. 传递性:如果元素a与元素b之间存在关系,元素b与元素c之间存在关系,则元素a 与元素c之间也存在关系。
三、关系的表示方法1. 关系矩阵:将关系表示为一个矩阵,矩阵的行和列分别对应集合中的元素,矩阵中的元素为1表示有关系,为0表示无关系。
2. 关系图:用图形的方式表示关系,将集合中的元素用点表示,有关系的元素之间用线连接。
3. 关系表达式: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描述关系的方式,如R={ (a, b) | a∈A, b∈B, a与b之间存在关系}。
四、关系的分类1. 自反关系:对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a,都存在关系(a, a)。
2. 对称关系:如果(a, b)存在于关系R中,那么(b, a)也存在于关系R中。
3. 传递关系:如果(a, b)和(b, c)存在于关系R中,那么(a, c)也存在于关系R中。
4. 等价关系:自反关系、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同时成立的关系。
5. 偏序关系: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的关系。
6. 部分序关系:偏序关系的特例,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的关系。
7. 全序关系:部分序关系中任意两个元素都可相互比较的关系。
8. 相容关系: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之间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则称这个关系为相容关系。
9. 偶对关系:由两个元素构成的有序对。
五、关系的运算1. 关系的并:对于关系R和S,其并集R∪S={ (a, b) | (a, b)∈R或(a, b)∈S }。
2. 关系的交:对于关系R和S,其交集R∩S={ (a, b) | (a, b)∈R且(a, b)∈S }。
第3章 关系运算
15
二、关系代数的五个基本运算
4、投影(Π )
对一个关系进行垂直分割,消去某些列,并重新安排列的顺 序,再删去重复元组。
Π i1,…,im(R)≡{t∣t=〈ti1,…,tim〉∧ 〈t1,…,tk〉∈R} 从R中逐次取出一个元组,首先,去掉不在<属性名表> 上的诸属性值 , 接着 , 按 < 属性名表 > 的次序重新排列 剩下各分量后,作为一个新元组送入投影结果(但若 投影结果关系中已有此元组,则必须舍弃之)。
(1) R ( t ) ,R 为关系名 , 意为 t 是 R 中的一个元组。 t|R(t)}意为,任取t,只要t是R中的一个元组,t就 是结果中的一个元组。 { t|R ( t )}即表示关系 R。
33
一、元组关系演算
t[i]θu[j]。 t和u都是元组变量,θ是比较比较符。 公式表示t 的第i个分 量和 u 的第 j 个分量满足比较关系 θ, 则 t 为结果关系中的元 组。 如{t|R(t)∧t[5]>t[3]},意为: 对于R中的任 一元组,当且仅当其第5列属性值大于第3列属性值时,它就是 结果关系的一员。 (3) t[i]θC或Cθt[i],C为常数。 表示t的第i个分量与常 数 C 之间满足 θ 比较符时 ,t 为结果关系中的元组。 如{ t|R (t)∧t[7]=‘01’},意为: 对R中的元组,当且仅当其第 7列属性值为‘01’时,它就是结果关系中的一个元组。
16
二、关系代数的五个基本运算
5、选择(σ )
根据某些条件对关系做水平分割 , 选择符合条件 的元组。 σ F(R) ≡{t∣t∈R∧F(t)∈true},F是由逻辑运 算符和比较运算符连接运算对象构成的表达 式。 选择运算是在一个关系中 , 选取符合某给定条件 的全体元组,生成的新关系。
从A到B的关系A上的关系关系的表示法关系表达式关
特定集合上的小于等于关系LA、整除关系DA、包含关系
R定义如下: LA = {<x,y>| x,y∈A∧x≤y}, 这里AR,R为实数集合 DB = {<x,y>| x,y∈B∧x整除y}, 这里AZ* , Z*为非0整数集合 R = {<x,y>| x,y∈A∧xy}, 这里A是集合族. 例如A = {1,2,3}, B={a,b}, 则 LA = {<1,1>,<1,2>,<1,3>,<2,2>,<2,3>,<3,3>} DA = {<1,1>,<1,2>,<1,3>,<2,2>,<3,3>} A = P(B) = {,{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 R = {<,>,<,{a}>,<,{b}>,<,{a,b}>,<{a},{a}>, <{a},{a,b}>,<{b},{b}>,<{b},{a,b}>,<{a,b},{a,b}>}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 关系等.
利用矩阵求合成
因为关系可用矩阵表示,故复合关系亦可用矩阵表示。
已知从集合 X {x1 , x2 ,, xn } 到集合
Y {y 1 , y 2 ,, y n } 有关系R,
表示R的关系矩阵,
则 M R [uij ]
其中 1 当 x i , y j R u ij 0 当 x i , y j R (i 1,2, , m ; j 1,2, , n )
主要内容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的定义与性质
第三章 关系运算
二、数学定义
定义一: Domain)是值的集合。即域是属性的取值范围。 定义一: 域(Domain)是值的集合。即域是属性的取值范围。 定义二: 定义二: 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一个元数为K的元组的集合。 关系是一个元数为K的元组的集合。 ①用集合论的观点定义关系: 用集合论的观点定义关系:
即这个关系中有若干个元组,每个元组有K个属性值。 即这个关系中有若干个元组,每个元组有K个属性值。 把关系看成一个 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元组。 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元组。
举例: 举例:
---特殊的等值连接 3、自然联接(natural join)---特殊的等值连接 自然联接(natural join)--将关系R 将关系R和S中公共属性组满足对应分量相等的元组 联接起来, 并且要在结果中将重复的属性去掉。 联接起来, 并且要在结果中将重复的属性去掉。
R S≡πi1,...im(σR.A1=S.A1∧...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关系代数运算
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 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术语 用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 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 表示实体集 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关系:对应二维表格; 关系:对应二维表格; 元组:表中的行; 元组:表中的行; 属性:表中的列; 属性:表中的列;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属性的取值范围。
πSN0,PN0(σJNO=‘J1’ (SPJ)) 或:π (σ SN0,PN0 l,2 3='J1’(SPJ))
②用值域的观点定义关系: 关系是属性值域笛卡儿积的一个子集。 用值域的观点定义关系: 关系是属性值域笛卡儿积的一个子集。
三、关系的性质
《离散数学》课程规范(讲授)
《离散数学》课程规范(讲授)一、课程概况
二、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离散数学》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第四章二元关系和
函数
1.笛卡儿积的运算和性质;
2.关系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的表示法;
3.关系的定义域、值域、逆、右复合、限制、像、幂的计算方法;
4.计算集合A上关系R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
5.判断关系五种性质:关系的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性。
6.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划分的概念,以及等价关系与划分的对应性质;
7.偏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等概念。
“要求”指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的熟练程度,填写:了解、熟悉、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32
1.掌握一阶逻辑的命题符号化;
2. 深刻理解一阶逻辑中的重要的等值式;
3.熟练使用置换规则、换名规则、代替规则;
4.准确地求出给定公式的前束范式;
5.深刻理解一阶逻辑推理系统的定义,牢记各条推理规则,特别是要正确使用4条推理规则。
1.理解有序对、二元关系、集合A到B的关系、集合A上的关系(包含空关系、全域关系、小于等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等)的定义;掌握笛卡儿积的运算和性质;
2.熟练掌握关系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的表示法;
3.熟练掌握关系的定义域、值域、逆、右复合、限制、像、幂的计算方法;
4.熟练计算集合A上关系R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5.熟练掌握判断关系五种性质的方法,并能对关系的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性给出证明;
6.熟练掌握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划分的概念,以及等价关系与划分的对应性质;
7.熟练掌握偏序关系、偏序集、哈斯图等概念。
制定者:孙婷婷。
离散数学第五版第四章(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编著)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5) 迪卡尔乘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3)A×(BC)= (A×B)(A×C) 证明: 对于任意的<x,y> <x,y>A×(BC) xA yBC xA (yB y C) (xAyB) (xAyC) <x,y>A×B <x,y>A×C <x,y>(A×B)(A×C)
A1×A2×……×An ={<x1,x2,……,xn>|x1A1 x2A2 …… xnAn}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例2:设A={1,2},求P(A)×A 解:P(A)={,{1},{2},{1,2}} P(A)×A={<,1>,<,2>, <{1},1>,<{1},2>, <{2},1>,<{2},2>, <{1,2},1>,<{1,2},2>}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2)(AB)×(CD)=(A×C)(B×D) 证明:设A=、B={1}、C={2}、D={3} (AB)×(CD)={<1,2>、<1,3>} (A×C)(B×D)={<2,1>、<2,3>} 所以:等式不成立
(3)(A-B)×(C-D)=(A×C)-(B×D) 证明:设A={1}、B={1}、C={2}、D={3} (A-B)×(C-D)= (A×C)-(B×D)={<1,2>}
4.1迪卡尔乘积与二元关系
三、二元关系 2. 集合上元素的关系(定义4.6)
设A,B为集合,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 从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当A=B是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例:A={0,1}、B={1,2,3},
三、关系、关系表示和性质
关系的运算
由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集合,所以集合的运算 ∩、∪、~、-、⊕也适用于关系。 例:设X={1,2,3,4},若 H={<x,y>|(x-y)/2是整数} S={<x,y>| (x-y)/3是正整数},求H∪S,H∩S,~ H, S - H 。 解 : H={<1,1> ,<1,3>,<2,2>, <2,4>, <3,1>, <3,3>, <4,2> <4,4>} S={<4,1>} H∪S={<1,1> ,<1,3>,<2,2>, <2,4>, <3,1>, <3,3>, <4,2> <4,4>, <4,1>} H∩S= S-H= {<4,1>} ~H= X×X-H = {<1,2>, <1,4>,<2,1>,<2,3>,<3,2>,<3,4>,<4,1> ,<4,3>}
关系的性质关系矩阵关系图自反主对角线上的所有元素都是1每个结点都有自回路反自反主对角线上的所有元素都为0每个结点都没有自回路对称关系矩阵是对称的有向弧线成对出现反对称以主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不能同任意两个结点间的弧线不可能成对出现要证明r在x上自反假设xx证出要证明r在x上反自反假设xx证出
1. 关系是一 个集合; 集合元素间的某种联系我们统称为“关系” 2. 以序偶为 举例:“大于”关系,“同学”关系,“整除”关系,电影票和 元素。 座位间“对号”关系 定义: 关系(Relation) 任一序偶的集合确定了一个二元 关系。 记法:大于关系“>” :> = {<x,y>| x,y是实数 且 x>y } 对号关系 R: R = {<x,y>|x是电影票号,y是座位 号, 且两者一致} 如果R是一个关系, • 序偶<x,y>∈R,则说 x和 y具有关系R,也可记为xRy • 序偶<x,y>R,则说x和y没有关系R,也可记为x R y
关系的概念、表示及性质
序偶的概念
笛卡尔积
笛卡尔积的性质
3. 笛卡尔积分配律:(对或运算 满足)
(1) A(BC) = (AB)(AC) (2) A(BC) = (AB)(AC) (3) (BC)A = (BA)(CA) (4) (BC)A = (BA)(CA)
h
12
序偶的概念
笛卡尔积
笛卡尔积的性质
3. 笛卡尔积分配律(证明(1))
X上的二元关系是XX的任意子集。
R是X上的二元关系 RXX RP (XX)。
若|X|=m,则|XX|=m2, 故|P (XX)|= 2 m2 ,即X上不 同的二元关系共有2 m2个。
h
27
关系的概第念二特部殊第分关二系集部合分关论系集的合运算论 关系的表示
X上的二元关系(举例)
例1: 设 A={a1,a2}, A×A={< a1,a1 >,< a1,a2>,< a2,a1 >,< a2,a2
• ~~A=A ~ = E ~E = • AB=BA AB=BA
• A(AB)=A A(AB)=A
• ~(AB)=~A~B
• ~(AB)=~A~B
• A-B=A~B
h
3
第二部分 集合论
主要内容
集合
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3-2 集合的运算 3-4 序偶与笛卡尔积 3-5 关系及其表示
3-10 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3-11 相容关系 3-12 序关系
x 与y没有“对号”关系。二者之一 令R表示“对号”关系, 则上述问题可以表示为 xRy 或 xRy 。
亦可表示为<x,y> R 或<x,y> R, 因此我们看到对号关系是序偶的集合。
7.2二元关系_关系运算
R1=R0 R=IA R=R
给定A上的关系R和自然数n,怎样计算Rn呢?
若n是0或1,结果是很简单的。下面考虑n≥2的情况。
◦ 如果R是用集合表达式给出的,可以通过n-1次右复合计算得 到Rn。
◦ 如果R是用关系矩阵M给出的,则Rn的关系矩阵是Mn,即n个 矩阵M之积。与普通矩阵乘法不同的是,其中的相加是逻辑 加,即
解答
0 1 0 0
M 1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M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1 0 00 1 0 0 1 0 1 0
M2 1 0 1 01 0 1 0 0 1 0 1 0 0 0 10 0 0 1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2)任取<x,y>,
证明
<x,y>∈(FG)-1
<y,x>∈FG
t(<y,t>∈F∧<t,x>∈G)
t(<t,y>∈F-1∧<x,t>∈G-1)
<x,y>∈G-1 F-1
定理7.3 设R为A上的关系,则 R IA=IA R=R
证明 (1)任取<x,y>, <x,y>∈ R IA
<x,y>∈R
1+1=1,1+0=0+1=1,0+0=0
◦ 如果R是用关系图G给出的,可以直接由图G得到Rn的关系图 G从到‘。xxij出的G’发边的经。顶过当点n把集步所与长有G的相这路同样径。的到考边达察都顶G找的点到每x以j,个后则顶,在点就Gx得‘i,中到如加图果一G在条'。G从中xi
23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 Peking University
31
例2.5(续)
R1={<a,a>,<a,b>,<b,c>,<a,c>}反对称,传递 R2={<a,a>,<a,b>,<b,c>,<c,a>}反对称
a
a
b
c
G(R1)
b
c
G(R2)
© Peking University
32
例2.5(续)
R3={<a,a>,<b,b>,<a,b>,<b,a>,<c,c>} 自反,对称,传递
1 1 1 1
M DA
0 0 0
1 0 0
0 1 0
1 01
注意:
1) R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三者均可以唯
一互相确定。集合表达式便于书写,关系矩阵 便于存储,关系图直观清晰;
2) 对于RAB, |A|=n,|B|=m,关系矩阵M(R)是
nm阶的,关系图G(R)中的边都是从A中元素指
向B中元素的.
© Peking University
8
关系图举例
例如, A={a,b,c},
R1={<a,a>,<a,b>,<b,a>,<b,c>},
R2={<a,b>,<a,c>,<b,c>},
R1-1 = {<a,a>,<a,b>,<b,a>,<c,b>}
R2-1 = {<b,a>,<c,a>,<c,b>}
07_关系运算
c1 c2 c3 c4
例: R o S = { <a1,c1>, <a2,c2>, <a2,c4> }
限制、象:
1
a
2
3
b
c
例: X = { 2, 3 } R X = { <2,a>, <3,c> } R在X上的限制 R [X] = { a, c } X在R下的象
逆运算 : R
R-1
幂运算 :
六、象 定义: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XA, 令R[X]={b|a∈X且<a,b>∈R} 称R[X]为X在R下的象。
例:X={0,3,6} R={<0,3>,<0,6>,<1,4>,<1,7> <2,5>,<2,8>,<3,0>,<3,6>, <4,1>,<4,7>,<5,2>,<5,8>, <6,0>,<6,3>,<7,1>,<7,4>, <8,2>,<8,5>} R[X]={0,3,6} 显然:R[X] ran(R)
3.7 关系运算
一、定义域 定义: 设R A×B,则R的定义域: dom(R)={ x | 存在y∈B,使得xRy } 显然:dom(R) A
例:A={1,2,3} R={<1,2>,<1,3>,<2,2>,<2,3>}
dom(R) = { 1,2 }
二、值域
定义: 设R A×B,则R的值域: ran(R)={ y | 存在x∈A,使得xRy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 x, y R 的所有y组成的集合ranR称做R 的值域,即 ranR { y (x)使 x, y R)}
R的定义域和值域一起称做R的域,记做FLDR,
即 FLDR domR ranR
例1:设X {1,2,3,4}, 求X上的关 系 及dom , ran 。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主要内容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的定义与性质 二元关系、从A到B的关系、A上的关系 关系的表示法:关系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 关系的运算:定义域、值域、域、逆、合成、限制、像、
幂 关系运算的性质 A上关系的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的性质 A上关系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 A上的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与A的划分 A上的偏序关系与偏序集
利用矩阵求合成
因为关系可用矩阵表示,故复合关系亦可用矩阵表示。
已知从集合 X {x1, x2 ,, xn } 到集合
Y {y1 , y2 ,, yn } 有关系R, 则 MR [uij ]
表示R的关系矩阵,
其中
1 uij 0
当 xi , yj R 当 xi , yj R
(i 1,2,, m; j 1,2,, n)
笛卡儿积的性质 (1)不适合交换律 AB BA (AB, A, B) (2)不适合结合律
(AB)C A(BC) (A, B, C) (3)对于并或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A(BC) = (AB)(AC) (BC)A = (BA)(CA) A(BC) = (AB)(AC) (BC)A = (BA)(CA) (4)若A或B中有一个为空集,则AB就是空集. A = B = (5)若 |A| = m, |B| = n, 则 |AB| = mn
一、二元关系的定义 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集合非空, 且它的元素都是有序对 (2)集合是空集 则称该集合为一个二元关系, 简称为关系,记作R. 如果<x,y>∈R, 可记作xRy;如果<x,y>R, 则记作x y 2.例:R={<1,2>,<a,b>}, S={<1,2>,a,b}. R是二元关系, 当a,b不是有序对时,S不是二元关系 根据上面的记法,可以写1R2, aRb, a c等.
给定A的划分,求出所对应的等价关系
求偏序集中的极大元、极小元、最大元、最小元、上界、下界、 上确界、下确界 • 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
证明涉及关系运算的集合等式 证明关系的性质、证明关系是等价关系或偏序关系
7.1 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一、有序对 1.定义 由两个元素x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
有序对,记作<x,y>. 2.有序对性质 (1)有序性 <x,y><y,x> (当xy时) (2)<x,y>与<u,v>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y>=<u,v> x=uy=v.
二、从A到B的关系与A上的关系 1.定义: 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例 A={0,1}, B={1,2,3}, 那么 R1={<0,2>}, R2=A×B, R3=, R4={<0,1>} R1, R2, R3, R4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同时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 2. 计数 |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所以A上有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例如|A|=3, 则A上有=512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要求:
•熟练掌握关系的三种表示法 能够判定关系的性质(等价关系或偏序关系) 掌握含有关系运算的集合等式 掌握等价关系、等价类、商集、划分、哈斯图、偏序集等概念 •基本运算 AB, dom R, ranR, fldR, R1, RS , Rn , r( R), s( R), t( R) 求等价类和商集A/R
4.关系的表示 表示一个关系的方式有三种: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 图.
关系矩阵 若A={x1, x2, …, xm},B={y1, y2, …, yn},R是从A到B的关系, R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R = [ rij ] mn, 其中rij = 1 < xi, yj> R.
关系图 若A= {x1, x2, …, xm},R是从A上的关系, R的关系图是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 如果<xi,xj>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i到xj的有向边. 注意: 关系矩阵适合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A,B为有穷集) 关系图适合表示有穷集A上的关系
的。这样,当我们扫描 M R 的第i行和第M S 的第k列时,
如若发现至少有一个这样的j,使得此行第j个位置上的
记入值和第k列的第j个位置上的记入值都是1时,
则在
的第i行和第k列(i,k)上的记入
值亦是M1;R否0S 则为0。扫描过 的每一行和Ms的每
一列,就能给出
的一行M,R 再继续类似的方法
就能得到
定义:设R为X到Y的二元关系,如将R中每一序偶的元
素顺序互换,所得到的集合称为R的逆关系。记作 ,
即 RC
RC { y, x | x, y R}
从逆关系的定义,我们容易看出 (Rc )c R
这是因为 x, y R y, x Rc x, y (Rc )c .
(2)例 A={1,2,3,4}, R={<1,1>,<1,2>,<2,3>,<2,4>,<4,2>}, R的关系矩阵MR和关系图GR如下:
1 1 0 0
MR
0 0
0 0
1 0
1 0
0 1 0 0
7.3 关系的运算
一、关系的基本运算
定义:令R为二元关系,由 x, y R 的所有x组成的
集合称为R的定义域,即
同理从集合Y {y1, y2 ,, yn } 到集合 Z {z1 , z2 ,, zp }
的关系S,可用矩阵 MS [v jk ] 表示,
其中
1 v jk 0
当 yj, zk R 当 yj, zk R
(j 1,2,, n; k 1,2,, p)
表示复合关系 R S 的矩阵 MRS 可构造如下:
S 〈{ 4,1〉}
~ H 〈{ 1,2〉〈, 2,1〉〈, 2,3〉〈, 3,2〉〈, 3,4〉〈, 4,3〉〈, 1,4〉〈, 4,1〉}
S H 〈{ 4,1〉}
二.逆与合成 定义 R1 = {<y,x> | <x,y>R} 定义 RS = |<x,z> | y (<x,y>R<y,z>S) } 例 R={<1,2>, <2,3>, <1,4>, <2,2>} S={<1,1>, <1,3>, <2,3>, <3,2>, <3,3>} R1={<2,1>, <3,2>, <4,1>, <2,2>} RS ={<1,3>, <2,2>, <2,3>} SR ={<1,2>, <1,4>, <3,2>, <3 ,3>}
• 由关系的定义可知,
domR X, ranR Y, FLDR X Y
例: 设X {1,2,3,4},若H 〈{ x, y〉x y 是整数}, 2
S 〈{ x, y〉x y 是正整数},求H S, H S, 3
~ H , S H。
H 〈{ 1,1〉〈, 1,3〉〈, 2,2〉〈, 2,4〉〈, 3,3〉〈, 3,1〉〈, 4,4〉〈, 4,2〉}
3. A上的重要关系 定义:设A为任意集合 是A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 EA, IA分别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 EA = {<x,y>| x∈A∧y∈A} = A×A IA = {<x,x>| x∈A} 例如, A={1,2}, 则
EA = {<1,1>,<1,2>,<2,1>,<2,2>}
IA = {<1,1>,<2,2>}
证明 A(BC) = (AB)(AC) 证 任取<x,y> <x,y>∈A×(B∪C) x∈A∧y∈B∪C x∈A∧(y∈B∨y∈C) (x∈A∧y∈B)∨(x∈A∧y∈C) <x,y>∈A×B∨<x,y>∈A×C <x,y>∈(A×B)∪(A×C) 所以有A×(B∪C) = (A×B)∪(A×C).
M RS 0 0 0 1 0 1 0 0 0 0 =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M SR 1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的M其R0他S 各行,因此
就可以用类M似R于0S矩阵乘法的方法得到,M R0S
即
M R0S M R M S [wik ]
其中,w ik
j 1
( uij
v jk )
n
式中∨代表逻辑加,满足0∨0=0,0∨1=1,1∨0=1, 1∨1=1。∧代表逻辑乘,满足0∧0=0,0∧1=0, 1∧0=0,1∧1=1。
如果Y至少有一个这样的元素 y j ,使得 xi , y j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