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功 (1)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初二上册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13篇】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13篇】

初二物理教案【优秀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物理教案【优秀13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8篇】篇一: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篇一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

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篇二: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篇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生乙]向法线偏折.[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光的折射规律[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生]看不见.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师]当光线垂直射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初二上学期物理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教案7篇最新初中物理教案7篇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

关于最新初中物理教案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初中物理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初中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能的优点。

2、知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条途径。

(二)教具有关挂图、录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人类利用的常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

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能。

2、进行新课板书:第五节太阳能(1)太阳能的优点①太阳能十分巨大。

教师:同学们想想,太阳能有什么优点呢?板书:(一)太阳能的优点学生:太阳能非常巨大,从前面表中可见,太阳能向周围空间辐射的总功率达3.8×1026瓦。

板书:1、太阳能十分巨大教师:说得很好,太阳能十分巨大。

同学们知道太阳能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是多少吗?(通过查看课本答:l.7×1017瓦)教师:同学们计算一下,太阳每小时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有多少?(学生上黑板计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教师:地球每小时从太阳获得的太阳能量有6.1×1020焦,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内能源生产的总量还多,可见太阳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阳能供应时间长久。

那么太阳能会不会用完呢?根据科学家推算,太阳像现在这样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还可以维持60亿年以上,对于人类来说,太阳能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所以太阳能的第2个优点是:板书:2、太阳能的供应时间十分长久③太阳能分布广阔,获取方便。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

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

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关于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学(1)物理学中的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之为功。

(2)功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是:力的方向上要有移动距离。

3. 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初二物理功教案8篇

初二物理功教案8篇

初二物理功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二物理功教案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教学生涯,实现个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优秀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二物理功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3篇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3篇

1、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2、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八年级物理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学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有趣的物理现象教学案

初二物理教案 No.1课题一、奇妙的物理现象(1)教学重点:观察物理现象,能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学难点: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理现象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重要的物理规律大多都源于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

(1)教材图0-1的实验,实验前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猜想:长蜡烛和短蜡烛哪个先熄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2)教材图0-2的实验装置你一定能看懂,和我们平时加热方法不同的是:平时我们给水加热应该是在容器的(“上方”或“下方”),此实验给水加热是在水的,(“上方”或“下方”)同学们试想一下美丽的小金鱼会安然无恙吗?说说你的猜想:____________。

(3)利用身边的饮料瓶动手做一做教材图0-3的实验,尝试着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你一定知道,磁铁(吸铁石)(“能”与“不能”)吸引大头针,教材图0-4的“磁铁吸引大铁钉”实验,问题①隔着玻璃,磁铁吸引铁钉(“仍能”与“不能”);问题②隔着木板,磁铁吸引铁钉(“仍能”与“不能”);问题③隔着任何物体,磁铁都吸引铁钉(“可能”与“并不是”)?【目标展示】1.通过观察和实验,领略自然现象的奇妙;2.观察实验现象,明确观察对象,能抓住现象的主要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描述出来;【新知研习】研习1:有趣的物理现象(1)教材图0-1的实验,展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将点燃的长短两支蜡烛用烧杯罩住,哪支蜡烛先熄灭?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猜想的理由。

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你认为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影响长短蜡烛先后熄灭的因素有。

(2).教材图0-2的实验:给盛水的长颈烧瓶加热,烧瓶中有一条可爱的小金鱼。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记录观察现象。

演示、观察,验证猜想。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功教案模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单位,了解牛顿的概念。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基本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木块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力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基本单位,介绍牛顿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

2. 让学生用手拉伸橡皮筋,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基本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2.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发放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基本单位和作用效果。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高了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讨论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初二物理课程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5篇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初中物理功手写教案

初中物理功手写教案

教案主题:初中物理功的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距离的关系。

2. 提问:力的作用和距离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功。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所做的功效。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讲解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水平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同时,cosθ = 1,功 = 力× 距离。

2. 讲解垂直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cosθ = 0,功 = 0。

3. 讲解斜方向上的功: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成一定角度时,cosθ不为1或0,功= 力× 距离× cosθ。

四、实验操作和观察(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测量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

五、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各种情况下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备注:1.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举例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 在实验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在课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试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二物理教材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主要涵盖第1节至第3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物理的基本概念、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物理学的应用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研究方法的掌握,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滑轮等)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量筒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2)介绍物理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等。

(3)举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器、交通工具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现象。

(2)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等。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物理的基本概念2. 物理研究方法3. 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4. 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6.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物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物理原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11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1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1篇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

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

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会判断力是否做功。
2、功的计算公式、单位。
四、作业:课本64页1、2、3题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各题,巩固知识
学生试进行总结
学生试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有力而没有距离,有距离没有力,或力和距离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进行理解
学生根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进行判断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那么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有关吗?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2、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Gh变形公式F=W/S S=W/F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4、说明①使用W=F·s,要
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注意单位的统一。
3、不做功的情况: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
(1)有力无距离.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
(2)有距离无力.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不同.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具
课件

书Hale Waihona Puke 设计11-1功
一、功二、功的计算:
1、定义: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1、功等于作用力与物体沿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2、公式:W=Fs
了机械功,简称为功。3、单位:牛顿·米、焦耳(焦)
2、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J.1焦=1牛顿·米.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不同.
练习1:判断下列情况是否做功:
(1)起重机把砖块从地面吊到楼顶.
(2)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3)人提着水桶上到七楼.
学生回答:小孩的拉力对小狗做了功,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锤子的锤力对钉子做了功,
学生讨论后回答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教学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主要
教法
讲授法、观察实验法、
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
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学法指导
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结论
例1重为10N的物体沿这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分析:已知箱子在10牛的重力的作用下,下降1米,根据公式即可求力对物体的做功。
W1=G·h=10牛×1米=10焦
教师对解题格式进行规范。
例2: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学生做笔记
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功”这个字有哪些含义?
力学里的功是什么意思呢?
怎样才算是做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功的概念
课件展示做功的实例:小孩拉小狗移动了一段距离,叉车将货物升高了一段距离,用力敲锤子钉子移动了一段距离。提问学生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公式是W=,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
(3)用1N的水平拉力拉着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了1m,则拉力所做的功为J;把重为2N的物体向上拉高了0.5m,则拉力所做的功为J;质量为1kg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了1m,则重力所做的功为J。
(4)某人提着5kg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行走了10m,则该人对物体做的功为J;如果他把这个物体提到10m高的楼上,他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J。
初二物理教案
课题
11-1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第1课时(共1课时)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定在什么情况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学生试写变形公式
F=W/S,S=W/F
学生回答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国际单位是米(m),
学生试回答: 1.重力10N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则力对物体做功10焦。
学生审题
试进行计算
学生审题并进行计算,一个同学进行板演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课堂检测:
(1)1物理学里的“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②。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也没有力做功。
教师总结: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无距离.
(2)有距离无力.
(2)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1焦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3)讲解与练习
如果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为功。
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那么在生活中有没有不做功的情况呢?
课件展示:不做功的实例:人举一物体于头顶而没有推动,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滑行,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人抬着物体在水平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