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重点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
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
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化学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
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
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分类法分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依据化学物质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化学反应分类一般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初中知识的巩固与提高)酸、碱、盐、氧化物、单质各类不同化学物质的共性及相互转化关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初中衔接与补充完善)胶体的概念,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分,胶体知识的简单应用(初中电离概念的衔接)离子反应基础(初中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发展及统一)氧化还原反应二、本章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
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
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_全套教案(精)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实行分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的商品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新知学习指导阅读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两种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相关内容思考交流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实行分类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各类物质都还能够再分类)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归纳整理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实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实行分类化合物(根据组成)化合物(能否电离)化合物(根据结构)新知学习思考讨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性质等方面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保持该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学习探究归纳总结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学习探究归纳总结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合物的分类2.化学反应的分类3.交叉分类法4.树状分类法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理解丁达尔效应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丁达尔效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新知学习指导阅读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阅读教材第22页相关内容归纳整理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与处理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先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介绍氯化钠固体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实验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初中化学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在此基础上,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知识进行再认识,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对知识的认知有了一个飞跃。
(三) 课题分析本课题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尝试从电离的角度加深对酸、碱和盐的认识,加深对中和反应等知识的认识和综合运用。
(四)教学设计重点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前提是在对教材和学生做了充分的解读和分析之后。
本节教学设计是在学生了解电解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五)教学基本思路本节课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和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并着力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在让学生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精品导学案附

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精品导学案附◇章节复习◇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班级姓名学号◇课前预习◇ 一.知识构建. 1.物质的分类(1)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胶体的性质及与溶液的关系分散系分类分散质直径分散质微粒主要特征实例鉴别―――――――― 2.物质的化学变化(1)对化学变化的分类①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2)离子反应①电解质及非电解质,例:。
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物质类型的的关系:。
②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例:。
③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书写步骤:写.拆.删.查(注意守衡法的应用)④离子共存问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氧化还原反应①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②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③ 常见的氧化剂;常见的还原剂。
二.学情调查1.下列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_____。
① 空气② 金刚石③ 生石灰④ 无水酒精⑤ 稀硫酸⑥ 干冰⑦ 铜片⑧ 高锰酸钾⑨ 双氧水⑩ 纯碱2.下列分散系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 豆浆 B. 牛奶 C. 蔗糖溶液 D. 氢氧化铁胶体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4.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是() A.Cu丝 B.熔融的MgCl2 C.NaCl溶液 D.盐酸5.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uCl2+2NaOH=Cu(OH)2↓+2NaCl B.2H2O2 2H2O+O2↑C. CaO+H2O=Ca(OH)2 D.CaCO3CaO+CO2↑6.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大理石溶于盐酸的反应CaCO3+2H+=Ca2++CO2↑+H2O B.铁与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D.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OH)2+2H+=Ca2++2H2O8.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 B.Zn→ Zn2+ C.H2→H2O D.CuO→Cu9.在某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 .K+.SO42-.CO32- B.Cu2+.K+.SO42-.NO3? C.Na+. K+.Cl?. NO3? D.Na+.K+.SO42-.Cl?10.下列反应氯元素只被氧化的是()A.5Cl2+I2+6H2O=10HCl+2HIO3 B.MnO2+4HClMnCl2+Cl2↑+H2OC.2Cl2+2Ca(OH)2=CaCl2+Ca(ClO)2 +2H2OD.2HClO2HCl+O2↑11.在下列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是()A.2Na+2H2O=2NaOH+H2↑B. Na2O=2NaOHC. H2O◇课堂互动◇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涉及强酸.强碱和盐(包括难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及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单元计划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化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对连接初、高中化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高中化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散系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具体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所以,本章内容不仅在全书中承上启下,而且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内容结构本章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比较抽象。
初学者掌握的化学反应知识还较少,给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如何突破本章知识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方法是关键。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1.知道分类法是研究化学物质的重要方法,运用分类法分别系统整理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共性。
2.建立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从分散质粒子大小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某一类混合物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与意义3.了解电解质概念,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知道常见强酸、强碱及大多数盐的电离方式,会写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1.提高根据某一定标准对物质或事物进行分类的演绎思维能力,和从一类物质中提炼其共性的概括思维能力。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体验分类等科学方法在学习上、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2.通过运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血液透析、卤水点豆腐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联系方式: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习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学习过程]〈情境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一.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P24 1.2[学生活动]阅读P24-25,回答以下问题1.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类别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为什么?2.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有何区别?3.完成课本P25的图表[课堂练习]1.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 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____________ 液体__________ 2.如果根据酸的分子里是否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根据酸分子中含有氢原子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请用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作业:P25实践活动3 P29 1.2 P42 1.4第二课时[复习提问]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 ③NaHCO3④NaBr ⑤Fe3O4⑥H2O 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阅读]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1)用分析归纳法认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实践活动对分类法进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类法运用的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超市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什么你能迅速找到你需要的物品?图书馆里有五花八门的书为什么你能很快找到你需要的书?【思考】请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请你列举几个生活中应用分类的例子。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一)分类的定义及其目的1.定义: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2.目的: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发现规律,从而方便查找及应用。
(二)分类法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不同1.交叉分类法:是一种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例1:【练习】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例2:单质 氧化物 纯净物 酸 物质 化合物 碱Na 2CO 3 钠盐Na 2SO 4 钾盐 K 2SO 4 K 2CO 3 碳酸盐 硫酸盐 H 2SO 4H 2SO 3 二元酸一元酸 HNO 3 无氧酸 HCl 含氧酸混合物盐注意:在此可补充讲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概念。
(为讲离子反应做铺垫。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共三课时学案

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复习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习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及内容: 【学习指导部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CuO + C 加热2Cu + CO 2↑CuO 失去 ,变成 ,我们就说CuO 被 ,发生了 ;C 得到 ,变成 ,我们就说C 被 ,发生了 ; 从整体上看, 、 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
此类反应称之为: 。
思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能同时发生?反应方程式中CuO 、C 、Cu 、CO 2分别属于下列的什么物质类别?是氧化剂; 是还原剂; 是氧化产物; 是还原产物 任务一:从不同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活动1: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寻找反应:Fe + CuSO 4 == FeSO 4 + Cu 与下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2CuO + C加热2Cu + CO 2↑ CuO + H 2加热Cu + H 2O2H 2 + O 2 加热2H 2O反应:HCl+NaOH=NaCl+H 2O 与上述三个反应又有什么不同?阅读教材,形成下列概念:是氧化反应; 是还原反应;凡有 叫氧化还原反应......;凡没有 非氧化还原反应.......针对性练习: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C.Na2CO3+2HCl=2NaCl+H2O+CO2↑D.4HNO3(浓)△4NO2↑+O2↑+2H2OE. 2Na+ Cl2 =2NaClF. H2+ Cl2 =2HCl活动2: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
模仿教材图示,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2Na+ Cl2 =2NaCl结论: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元素原子之间)的。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人教版必修1

B
C
C
+5;1;6;
+3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板书]2、价态律:
(1)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讲]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失电子必有物质得电子,且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或者说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物质元素化合价上升必有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且化合价降低总值必等于升高总值。有关电子守恒的规律有如下应用: 求某一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原子数之比,或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子数之比及氧化产物瑟还原产物分子数之比。 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弱碱:NH3·H2O、Fe(OH)3
按电离出OH―数分
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盐
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
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
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
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
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
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
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
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
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体知识的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考查内容一般是将胶体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离子反应的考查一般涉及的题型是选择和填空以及有关离子共存的综合判断;离子共存的命题发展趋势是:(1)增加限制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颜色遇到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以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等;(2)定性中有定量,一般和水的电离溶液的PH 有关。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从考查上内容及历届的高考试题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而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或漏掉部分反应等等;(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20%左右;(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往往多次重复出现,例如碳酸盐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等等。
考查离子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高考试题中还会保留。
离子反应的问题除保持传统题型外,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简单计算、析出沉淀物或微溶物的计算也会出现。
随着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问题,污水中的离子反应担负着变废为宝的重担,必将在综合考试中担任重要角色。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它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考点涉及基本概念、配平简单计算以及关系式计算,还有强弱规律的应用。
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知识及题型有:(1)从氧化还原反映的角度来分析反应类型;(2)判断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3)比较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及反应产物;(4)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5)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近几年除注重基本概念的考查外,还出现了将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与物质的分析推断结合在一起,或已知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之比,通过计算后确定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等新题型。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考查面广,能出较有深度的考题,有较高的区分度。
该部分知识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今后的高考命题出继续从上面进行综合考查以为,还可能推出新的题型和新的设问方式,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紧密结合。
考纲解读一、本章的课标要求是:1.认识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本章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区分溶液、胶体和浊液,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盐的电离方程式。
(4)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能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6)能识别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
(2)通过对丁达尔效应、溶液的导电性、离子反应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在与同学讨论分类法的过程中学会对日常生活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学习过程。
(4)通过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血液透析、卤水点豆腐等),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分类等科学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3)通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5)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快乐。
重点和难点分析如本文第二项之分析,本章内容具有与初中化学衔接以及高中后续学习基础工具性的双重作用,对于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今后继续深入地学习化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须使学生扎实掌握。
1.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离子的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
2.教学难点:(1)胶体概念的形成(2)氧化还原概念的形成(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教法及学习指导建议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
而与传统相比,学本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发生了变化的。
传统教学中,学主要是指学到知识,而现代教学要求学有三个维度的目标。
只有通过学生切身的学(阅读、思考、整理教材,调动已有经验,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实验、调查、观察,借助音像资料和网络技术等),才可能达成这三维目标。
同时,考虑到学生已进入高中阶段,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均比初中阶段有了长足的进步,要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就必须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具体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
如关于胶体的知识及其应用,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外的研究性课题学习搜集素材做墙报的形式交流,当然也可以运用课堂时间展示交流(关键是没有课时)。
再如关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可以编制预习提纲课前发给学生,让其通过预习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课堂上则以知识应用形式的巩固性练习为主。
还可已通过“大单元四环节”教学形式,通过“自学自研-问难讨论-精讲点拨-应用评价”,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2.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胶体知识的教学,有一个解决学生“前认知”的问题。
必须联系实验和学生生活实际,使其对胶体与“胶状物”、胶体与溶液的关系辨析清楚。
3.加强训练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抽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理解可言,只有记住。
但记住要有记住的办法。
这就是多加练习。
教师要舍得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做典型练习,一定要在课内解决这个问题,以免留下后患。
常见离子的性质,也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
4.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方面首先要使学生通过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化学带给他的快乐。
但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与数学、物理相比,化学毕竟是年轻的科学,尤其对于他们来说,化学还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很多感性的东西是需要记忆的,让学生明白“没有记忆就没有理解,也就没有思考”的道理,不要排斥基础知识的记忆。
其次,要让学生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凭兴趣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要学好一门学科,必须付出应有的努力。
尤其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抽象概念、离子反应这样微观层次的内容。
课时安排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2、教师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实验,并能总结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预习探究(学生用)1.在初中化学中,我们曾经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