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在医学诊断中,通过症状的辨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诊断中常见的疾病症状以及相应的辨识方法。
一、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疾病症状,其原因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
对于发热的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患者体温,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2.观察病程:发热的病程长短可以参考感染的类型,短期发热多为急性感染。
3.伴随症状:患者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头痛等症状,可以进一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过敏、环境刺激等。
以下是咳嗽的辨识方法:1.咳嗽性质:根据咳嗽的性质可以判断其类型,干咳多见于病毒感染,咳痰多见于细菌感染。
2.咳嗽时间:观察咳嗽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长期咳嗽或夜间咳嗽可能是慢性气道疾病的表现。
3.其他症状:咳嗽伴随有没有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病因。
三、腹痛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的原因可以是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疾病等。
以下是腹痛的辨识方法:1.腹痛特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刺痛、隐痛、绞痛等)和放射痛情况。
2.伴随症状:腹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腹痛的病因。
3.疼痛缓解方式:观察疼痛是否因进食、位置改变等因素而减轻或加剧。
四、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颅内感染等。
以下是头痛的辨识方法:1.头痛性质:头痛的性质可以是搏动性、压迫性、钝痛等,不同类型的头痛有不同的病因。
2.头痛位置:头痛的位置可以是全头痛、前额痛、眼眶痛等。
3.伴随症状:头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头痛的类型。
五、皮疹皮疹是皮肤上出现的异常病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物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等。
以下是皮疹的辨识方法:1.皮疹性质: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点。
2.伴随症状:皮疹伴随有没有发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院感染科
PPT文档演模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 院感染科
对发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
• 体温的上升与下降方式、热型。
• 寒战。
• 中毒症状。
• 皮疹。
• 淋巴结肿大。
• 肝脾肿大。
• 出血倾向。
• 关节痛。
• 结膜充血。
• 单纯疱疹。
PPT文档演模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 院感染科
PPT文档演模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 院感染科
• 体查:T39.7℃,P120次/分。余体查无异常。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6%。尿:pro:+。 讨论
• 本例发热的特点。 • 总结本例的病例特点。 • 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患者进一步检查,目前治疗。
• 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
PPT文档演模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 院感染科
发热的分度
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 l 低热:37.2-38℃ l中等度热:38.1-39℃ l 高热:39.1-41℃ l超高热:41℃以上
PPT文档演模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南山医 院感染科
发热的机制 (1)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 因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 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 晨体温减退,热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 寒战,后未在出现。发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 缓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体不详),疗效欠佳。 曾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本院就诊,门诊 拟“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痛、流涕; 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无皮 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 餐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 年,今年无外出旅游史。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在临床医学中,诊断是医生对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判断和确定的过程。
不同的疾病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因此,对于常见症状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极其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的思路。
一、发热诊断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通常体温超过37.5摄氏度被视为发热。
对于发热患者的诊断,通常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进行判断。
1.病史:询问患者的发热史、病程、伴随症状和体征,以及既往有无慢性疾病等。
2.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心肺腹部等部位。
3.辅助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培养等检查。
鉴别诊断发热是非常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进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常见的发热的鉴别诊断包括:1.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
通过详细的病史搜集和相关检查可以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2.肿瘤性疾病:一些肿瘤可以引起发热,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一般需要通过血液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进行确诊。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随发热。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4.药物性疾病: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发热,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物等。
通过查看病历和停药试验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针对不同的鉴别诊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检查,以确定最终的诊断。
二、咳嗽诊断咳嗽是一种通过呼吸道排出异物和刺激物的一种防御反射,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对于咳嗽患者的诊断,需要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1.病史:询问咳嗽的性质、病程、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包括对呼吸道、肺部进行观察和听诊,检查是否有局部异常体征。
3.辅助检查:可进行胸部X射线、肺功能测试、血气分析等检查。
鉴别诊断咳嗽可以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来确定具体原因。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发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发热门诊管理手册
发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发热门诊管理手册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到正常范围之上的症状,是许多疾病和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
针对发热患者,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策略对于及时发现病因、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发热门诊管理手册,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流程等内容。
一、一般检查发热患者的一般检查包括体温测量、体征观察和病史询问。
精确的体温测量是判断发热程度的基础,可通过口腔、肛门或腋下测温。
体温超过38°C被视为发热的标准。
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和皮肤情况等,这些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二、常规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发热患者实验室检查之一,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增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暗示贫血或慢性疾病。
2. 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异常情况,包括蛋白质、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
异常的尿常规结果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3. 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可以评估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状态。
异常的肝功能指标可能提示肝炎、肝损伤等情况,肾功能指标异常则可能暗示肾脏疾病或泌尿系感染。
4. C-反应蛋白和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沉是炎症指标,可用于筛查和监测感染性疾病。
增高的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特殊实验室检查1. 微生物学检查在诊断发热患者时,必要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和真菌检查等。
细菌培养可从血液、尿液等标本中分离细菌,病毒检测则可以通过PCR、抗体检测等方式进行。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和种类。
2.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
免疫球蛋白测定可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帮助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
3.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实验室技术,可用于检测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pptx
常见感染性疾病
• 病毒感染:流感、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 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风疹、流 行性腮腺炎、水痘、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全身性巨 细胞性包涵体病。
• 细菌感染:扁桃体炎、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血流 感染、伤寒或副伤寒等。
• 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 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 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鼠咬热。 • 寄生虫感染:疟疾、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丝
个人史、流行病学史及家族史
• 详尽的职业史:接触动物、毒物、潜在的感染因素、可能的抗原 物质等。
• 流行病学史:病人生活的地区、旅游的地方、周围其他发热患者 的接触史。
• 特殊的习惯和饮食嗜好:食生食、未经加热消毒的牛奶、家庭宠 物、性倾向。
• 药物过敏史或过敏症 • 家族史:结核、其他发热或感染性疾病、血管胶原疾病 • 其它:有无吸毒、创伤、动物昆虫咬伤、免疫接种史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环形红斑,结节性红斑:位于小 腿伸侧、呈对称性分布,药疹为多形性,呈对称性分布,伴有 骚痒、烧灼感。
(4)成人Still病:发热、易变性与复发性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 明显升高四大症状,皮疹为多形性。
(5)血液病:急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网状细胞病
5、淋巴结:局限性淋巴结肿痛提示局部急性炎症病变,如颌下淋 巴结肿痛提示口腔与咽部感染;急性发疹性发热伴耳后、枕骨 下淋巴结肿痛强烈提示风疹;伴有焦痂提示恙虫病;全身淋巴 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是霍奇金病的临床特征;如不规则发热, 应注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急淋、恶性网状细胞 病、SLE、弓形体病、艾滋病等。
(4)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肉瘤、癌、 恶性网状细胞病。
发热门诊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
发热门诊发热疾病的临床分析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发热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的疾病。
发热门诊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对发热患者进行迅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发热门诊常见的发热疾病进行临床分析,以便医护人员能更好地应对不同的情况。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疾病之一。
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等。
常见病原体有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
在发热门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辅以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抗原检测、血常规等。
二、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发热门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
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等。
临床症状多为寒战、咳嗽、胸痛等,并伴有发热。
病情较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咳嗽有痰等。
在发热门诊中,医生应通过胸部X光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如痰培养和血培养等,进行病原学的鉴定和诊断。
三、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是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的疾病,在发热门诊中也较为常见。
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常见的症状有腹泻、呕吐、发热等。
在发热门诊中,医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培养和血常规等,来确定病因。
四、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见症状有慢性咳嗽、低热、消瘦、乏力等。
在发热门诊中,医生可以通过X光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和痰涂片检查等方法来确定诊断。
五、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感染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高热、快速低血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此种疾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要迅速诊断和治疗。
在发热门诊中,医生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等实验室检查,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总之,发热门诊是诊治发热疾病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分析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和病原体特点,对发热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处理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或轻度增高,伴或不 伴血小板减少 。
影像学检查
大部分病人无异常胸部影像学的表现。少数继 发细菌感染者出现肺病部浸润
起病缓慢,也有经2~10天潜伏期而急骤发病。
临床表现
起病表现为乏力、肌痛、头痛和高热寒战,有 20%患者可有相对缓脉。痰量少,粘性,可带 血,但一般不呈脓性。也可有恶心、呕吐和水 样腹泻。
严重者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感觉迟钝、谵妄。 重者可有气急、呼吸困难。病死率约为15%。 年龄大、有免疫低下等疾病者病死率高,主要 死于呼吸衰竭、休克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对证治疗为主,主要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 物利巴韦林等可试用 。
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特征
冬春季节高发、传播快,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潜伏期1~3天,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 2~3天传染性最强。
暴发流行时期常有先学生后居民的特点,学龄 前儿童和老年人常并发肺炎。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可出现血沉增快、C反应蛋 白增高 。
影像学检查
无特异性,单侧下叶肺部的片状阴影和网状 浸润为最常见表现,也可出现叶的大片阴影 类似典型的细菌性肺炎,严重者呈广泛双侧 肺炎。有些可出现胸腔积液。
新大环内脂类和新氟喹诺酮类。疗程7~14天。
军团菌肺炎
流行病学特征
该菌存在于水和土壤中,常经供水系统、空 调和雾化吸入而被吸入,引起呼吸道感染, 亦可呈小的暴发流行。中老年人以及有慢性 心、肺、肾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 艾滋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易发本病。
发热鉴别诊断306医院
发热鉴识诊疗:一急性发热〔一〕感染性发热1 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本组疾病占急性呼吸道疾病的70%-80%。
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ECHO 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惹起,其临床特色为多种表现。
上呼吸道感得病症大多较轻而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病症较重。
诊疗主要依照临床表现、白细胞计数和 X 线检查及抗衡生素的治疗反应等最近几年因为诊疗技术的进展,可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快速诊疗方法可确定病原。
常有有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腺咽结膜热;疱疹性咽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须与呼吸道细菌性感染鉴识。
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e-atory 、、 syndrome,SARS 〕该病于 2002 年 11 月首发在我国广东省,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惹起的以发热乎吸道病症为主要表现的拥有显然传染性的肺炎,重症患者易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况综合征〔 ARDS 〕而死亡。
关于有 SARS 流行病学依照有发热、呼吸道病症和肺部体征,并有肺部 X 线 CT 等异样影像改变,能清除其余疾病诊疗者,可以做出 SARS 临床诊疗在临床诊疗的根基上,假定分泌物SARS 冠状病毒 RNA〔 SARS COV RNA 〕检测阳性,或血清 SARS COV 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 4 倍及以上增高,那么可确定诊疗。
SARS COV 分离是确定病原学诊疗的“金标准〞但其分离只同意在防备严实的p3 实验室进行,且体外细胞培育分离方法复杂且烦琐,不合适临床实验室作为诊疗的手段具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均可诊疗为重症 SARS:①呼吸困难,成人歇息状态下呼吸频次≥30次/ min 且伴有以下状况之一: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 以上; 48h 内病灶面积增大> 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 1/4 以上。
②出现显然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40 kPa〔300mm-Hg 〕③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阻碍综合征〔 MODS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
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
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
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1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
例如: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季节、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
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1周内可恢复,少数可达1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2周,如发热2周以上仍未退则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
非感染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
手术后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38。
C 的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
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43%可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7%的患者可伴有高热,并有血常规的增高。
心肌梗死及其他组织脏器血管栓塞的疾病也有同样类似表现。
此外,部分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的疾病也可表现为短热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症等。
(三)热程1-3个月为中热程:1.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感染,或原发疾病隐匿或迁延未愈。
(前者可见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基础上的细菌感染或在一般细菌感染基础上,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引起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或真菌的感染。
后者多见于一般性细菌的隐匿性感染,如:隐源性病灶所致的感染,往往由于临床上查找病灶困难,致使病程迁延。
此类病灶可隐匿于泌尿、肝胆、盆腔生殖系统等部位,在热型上可表现为低、中或高热,或反复交替出现。
在特异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结核菌感染。
病灶可位于肺内或肺外,患者可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甚至反复查找而不能明确病位,在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下,体温才缓慢下降。
其他病原体及原虫感染所致的中热程可见于:螺旋体、蠕虫、鞭毛虫、弓形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2.结缔组织病:这部分疾病侵犯多器官,以皮肤、浆膜腔、肝、肾损害为表现,热型可表现为多样性,有时常与合并症同时出现,加之有些结缔组织病有一定的自限性,而易被临床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热程延长。
在诊断这部分疾病时应注意发热只是其疾病活动的一种征象,往往还同时伴有关节痛、肌痛、皮疹、脱发等全身表现。
3.恶性肿瘤:均可由肿瘤本身引起发热,成为中长热程。
热型多样化,临床上更多见于合并感染所致的发热。
>3个月为长热程:此型需注意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有反复,并非是发热持续达3个月以上,在这部分疾患中,以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为多见,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此外,也可有少数患者可有神经功能性发热。
长热程:1.感染性:最常见的可导致长热程的感染性疾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并以肺外结核多见,如脊柱结核、肝结核、肾结核、盆腔结核等,此类患者病灶多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也成为难治结核的原因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进展,普通细菌感染所致的长热程在临床上已较少见,但临床上仍应警惕隐源性感染灶所致的发热。
此外,临床上不可忽视AIDS患者的存在,该病可分为四期,最初在急性感染期可有高热及类似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2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
发展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可再度发热,此时多为不规则低热呈中长热程,伴消瘦、腹泻、贫血等症状。
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合并各种病原体感染难以控制,表现出持续或间歇的各种热型。
2.恶性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报道长期发热中恶性肿瘤占7%-31%,位居第二。
其中各型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均可导致长期发热,其中尤以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为突出,热度多为高热,热型多样性。
实体瘤中以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多见,尤其在肿瘤的中晚期,可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驰张热等热型,这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但对萘普生和激素治疗敏感。
3.结缔组织病:各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出现长热程的临床表现,尤以SLE、RA、风湿热、成人Still病、PM和DM等多见,这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后反复发作。
其中,SLE活动时发热伴浆膜炎、肾炎、关节炎。
RA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可伴有关节痛和肌痛。
持续高热常是PM和DM的首发症状,可伴有肌痛和肌无力。
成人Still病则以高热、外周血Rt中WBC增多,皮疹、关节疼痛为表现。
同时仍不能忽视结缔组织病也同样存在合并感染的问题。
4.其他:在长热程中还可由重度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引起,重度贫血所致的发热多为低热,很少有高热出现,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后遗留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功能性低热中以神经功能性低热为主,多见于女性,夏季好发,体温一般不超过38 0C,这类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
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80C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
38.10C -390C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
(四)热度39.10C -410C高热:多见于急重症患者。
>410C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性高热等。
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
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2o C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二.发热机制:(一)什么是发热: 1. 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pyrogen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o C)时,就称之为发热。
3.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产生的高体温。
有的还指出: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月经前期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应激(二)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P相适应)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P水平)(三)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1.细菌—①G+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这类细菌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
②G- 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致贺菌属等。
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之外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2.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外致热源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肺炎、脑膜炎、深部真菌感染以及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
4.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内含有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等。
5.疟原虫:潜隐子→红细胞→裂殖子+代谢产物(疟色素)入血。
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白细胞介素-1: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但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最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测。
EP 肿瘤坏死因子:据报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6:是由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ET、病毒、IL-1、TNF、PDGF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PGE :也有学者提出作为PGE的前体的花生四烯酸比PGE更有可能是发热介质Na+/Ca+比值正调节介质 cAMPCRHON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AVP: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也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如血管中枢和学习记忆功能)有负调节介质关的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