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各章要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总体要求:理解传播学为何是一门科学以及经验学派的研究理论基础;记忆并理解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法的概念以及基本操作方式。

重点掌握抽样与内容分析,以及控制实验的原理。

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一、概念1.归纳、演绎的区别归纳: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演绎: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2.机率的观点与机械决定论的区别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机械决定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种规律精确地发生的。

未来的一切都是由过去的一切严格决定的。

传播现象的一切都由过去预先决定了的。

②解释。

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③预测与控制。

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高一定条件以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定时间间隔以后对象的发展。

(3)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量化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①历史的观点,从该时代人们的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

②机率的观点,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窨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

③系统的观点,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一个系统。

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解决办法: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长处恰当地综合起来,必能使传播有一个飞跃的进步。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概念: 1.抽样调查法: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区别随机抽样: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非随机抽样:调查目的仅是对问题做初步探索,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提出假设,而不是由样本推论总体,采用的抽样方式。

传播学 第四章 传播效果

传播学 第四章 传播效果

盛行原因:
首先,大众传媒发展的迅速势头所产生的社会冲击是 巨大的。
其次,对传播媒介的利用达到空前的程度。 第三,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
评价:
唯意志论 ①过分夸大了传媒的力量和影响 ②否定了受众的能动性 ③对传播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单
二、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相当有限,往往小于 人际传播的影响力;而且传播媒介通常只能加强或削弱 受众的原有立场,很难改变他们顽固的态度和行为。
指出了大众传播产生效果必须通过一系列中介因 素发生作用,这些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有:
1、传播主体。 2、受众心理生理因素。 3、媒介自身条件。 4、意见领袖。 5、媒介环境。
主要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 “态度改变”与说服效果的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流”研究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 种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5、警钟效果(恐惧效果) “警钟效果”必须掌握分寸,切合实际。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1、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 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 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须重视意见 领袖的存在及他们发挥的作用。
“使用与满足”论
受众的需求是促使其接触媒介的动因之一对“有 限效果论”的有益矫正;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①在认知、态度、行为层面上,只探讨了后两者, 而忽略了更早的认知阶段;
②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忽 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 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传播学引论第四章

传播学引论第四章
批判学派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批判学派理论在传播学中应用于媒体内容批评、受众研究以及媒体 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领域。
功能主义理论
1 2 3
功能主义理论概述
功能主义理论关注媒体内容的功能和作用,认为 媒体内容应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媒体内容的实用功能、 媒体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媒体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等。
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评估包括理解度、接 受度、满意度等多个指标,通过反馈和 数据分析来优化跨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包括文化适应、语言翻译、内容调整 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信息传递的准 确性和有效性。
05
传播学展望
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传播学的结合
0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传播学将更加关注如何利用人
结构主义在传播学中的应用
结构主义理论在传播学中应用于媒体内容分析和受众行为研究等领域, 帮助理解媒体内容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批判学派理论
批判学派理论概述
批判学派理论强调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关注媒体内容的社 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响。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分析、对受众的关注 以及对媒体权力关系的探究等。
传播学的未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将更加注 重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02
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传播模式
01
02
03
04
线性传播模式
将传播过程视为信息从传播者 到受众的单向流动,强调信息 的传递和接收。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 能指与所指第一层关系确定后,以第一层
意义为基础,并将另一层意义附加而上构 成另一个意指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讲是没 有限制的。所以在含蓄意指层次上,符号 意义的产生是其所指移位的无限性而产生 的。
• 使用符号的双方——制码者和解码者之间“彼此可进入 •

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可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 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证实。 巴尔特认为无论制码者和解码者,都可以意识到“彼此传 达信息的意向”。 符号的意义在认识到彼此传达的信息的意向后,进入解读 过程。解读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心灵彼此进入,然后获 得“共享世界”。在文化平等、同一文化群体成员之间 “进入性”越大。
• •
II、符号 替代物 替代实体,替代非实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 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 符号: • 替代物 • 替代实体,替代非实体
一、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符号的结构如下: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有声音—形象两部分构 成。 如:人、human、 、……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如:“人是一种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 辞典意义 引申意义
血腥
• (2)图像符号 • 图像符号与指称的对象有共同的性质,其
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关系,二者 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 图像符号分类: • A,图画:照片与本人 • B,图表:地图 • C,具有转喻意义的图画:天安门的图片与北

• 图像作为交流符号需具备的条件: • (1)按照某些公认的特征给予识别; • (2)按照习惯中认可的简化对象规则,表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传播学》第四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人类使用的符号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 (类语言)
外表
(二)非语言符号
体态符号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7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 到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 1、类语言指伴随语言而瞬息万变的声学行为,包 括音量、音调、音色、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 停顿等。 2、外表
27
文化符号体系的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和约的方式 形成的,而他们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 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 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如:品牌消费
28
思考题:
1、简述符号的意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5、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 些意义在起作用? 6、谈谈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
29
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橄榄枝”---象征和平
15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Eg:“国家” 内涵:他是阶级社会中所特有的政治 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统 治、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由军队、警察、监 狱、法庭、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组成的暴力统治机 器,等等。 外延就是指古今中外的一切国家。
米德、布鲁默、特纳等 象征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 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 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认 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 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象征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 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传播学总论 第四章 信息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

信息是构成传播的基本材料。

信息普遍存在,但又是无形的,必须借助一定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载体就是符号。

信息及其载体—符号,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的材料和要素。

第一节信息对于传播学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不仅在认识论上形成了深刻的切入点,且在本体论上为传播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根基。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本质信息: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第二,有信息学家认为,信息从它本身来说,可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

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信息,且可能传递信息。

第三,“信息”被广泛用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领域,指包括所有在电脑系统中反映事实、时间和概念的不同方式。

它的这个含义比上面两种的应用要普遍得多。

此处,它的形式包括数据(如,数字和结构文本)、文本(如,文件)、图片和影像。

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

(信息论等信息科学形成之前,人们较少使用“信息”这个概念,即使用,一般也当做消息、知识、情报等的同义词,是指人们关于某种事物的认识,没有赋予它科学的定义。

)直到当代信息通信科学诞生之后,信息才从模糊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企鹅信息词典》较完整的概括:第一,用最准确的话来说,信息所处的位置,介于原始事实(可指数据)和知识之间。

数据一旦被置于情境脉络之中,与某个特定问题和决定结合起来,便成了信息。

在此基础上,信息可以被界定为“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事实”。

这种意义只能被人类所赋予,只能被一种认知的意识所赋予。

即,信息是不能转送他人的,只能自我接收,因为在被以如此认知和接收前,信息从未产生。

传播学——第四章

传播学——第四章

广义的信息: 广义的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 出来的各自的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 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式。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 随机不确定性或称偶然性,是指现实生活中所出现 的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性。 的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多种变动的可能性。
(二)信息爆炸的后果: 信息爆炸的后果: 1、信息泛滥 2、信息超载(又叫信息超量:信息传播活动中信息的流量过 信息超载(又叫信息超量: 大,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也超出了受众的基本需要 超出了传播通道的容纳能力, 和承受能力。) 和承受能力。) 3、信息浪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信息浪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4、信息疾病(信息泛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信息疾病(信息泛滥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二)信息侵略及其危害 信息侵略是指信息强势国家或民族对信息弱势国 信息侵略是指信息强势国家或民族对信息弱势国 家或民族的信息强制性传播。即:用思想征服、 用思想征服、 家或民族的信息强制性传播。 文化征服、 文化征服、精神征服等手段强性将本国或本民族 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信息传播给其 的思想、文化、 他国家。 他国家。
(三)大众媒介信息的种类 1、过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 过去信息、现在信息、未来信息; 2、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 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情绪性信息; 3、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娱乐性信息。 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娱乐性信息。
三、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一)信息爆炸的表现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具体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 表现在: 表现在: 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3、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息铺天盖地; 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科技信息飞速递增。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迈克尔。克劳伏特 教授指出:麦当,劳宣扬的食谱实际上是 和心脏病癌症联系在一起的。
肥胖症
涉嫌变相剥削儿童 (吸引孩子消费不健康 食品)
二、MC带来的其他健康危机
与传染病有关: 1、1982年美国俄勒刚州和密歇根周MC发 生数名儿童食用汉堡生病事件。查出还有E。 大肠竿菌 MC否认 不了了之
非语言符号的含义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符号, 即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空间 距离、触觉嗅觉等,能辅助语言符号或独 立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施拉姆: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 )通过言辞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 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 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 理发\八角型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 带着信息.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五 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表述和理解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富裕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
信号 象征符
语言符号
普通语义学
非语言符号
*语言 *文字 *动作 *表情 *体态 *音声
图片
二、符号与象征符
符号包括信号和象征符
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 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蜜蜂舞姿、荧火虫闪光、信号弹)
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随意性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 和受传者的概念。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的模式。 缺点: 1、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 2、更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讯息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 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 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 息。 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 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麦奎尔做图)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影响重大。将传播学 研究划分为五大领域。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局限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 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 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运动 4、 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 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 起来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过程论模式
微观的、单一的 注重传播内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社会类型论 首先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赖利(rry) 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rry)。认为受众可以分类。由 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 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某一社会类型的手中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相同的反应。 (《传播学》,P .205) 4、社会关系论 主要研究者有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这种 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能 是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的团体,也可能是无纲领、无组 织、临时性的非正式的团体,还可能只是邻里、家庭等群体 关系。然而,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收 中受到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影响。” (《传播学》, P .205-206)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2、有关社会规范 有国家法规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也有相关组织 规范及群体规范。就传播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 “唱”的内容和形式都须与一定的规范相 合。就受而言,也须与环境相合,在贾府里看《西 厢记》便不能明目张胆。韩城党家村的家训中有: “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无益之书勿读, 无益之话勿说”、“言有教,动有法”。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二、受众的需求及心理 1、受众的需求 受众具有一般性的需求:寻求信息、指导、知识、娱 乐等。把握一般性需求给了我们认识受众需求的一个基本 思路。邵培仁先生把人的信息需要分为10个方面,可资参 考:求真、求善、求知、求新、求美、求和、求乐、求安、 求委、求富。(《传播学》,P .209) 而在传播实践中更有意义的,则是要把握在特定的时 空条件下受众的需求。例如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市民、农民 又需要什么讯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矛盾 来把握特定的人们的讯息需求。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受众 作如此的解释:“受众(Audience)指的是一对 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 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 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 Mass Audience )。”(第167页) 由于在英语里Audience的含义是听众、读 者等,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贴切。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
一、反馈的概念、作用 1、反馈的概念 1948年维纳在《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 “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 2、反馈的作用 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正实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改进传 播内容和形式;会影响传播者的热情。 二、反馈的类型 简单反馈和复杂反馈(如大众传播有传者的反馈、守门人的反 馈、中介者的反馈等);消极反馈和积极反馈;真性反馈和 假性反馈、及时反馈和延迟反馈等。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二、关于选择接受理论 1、选择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 选择性接受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选择性接触(“是个人倾 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而避免 接触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的现象” ——《传播理论:起源、方 法与应用》,第78页),选择性注意(“是个人倾向于注意 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 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9页),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这一术语是指人 们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要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1页〕 ,选择性记忆 (“是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 息的倾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9
第四节 舆论领袖理论
二、舆论领袖的形成因素 舆论领袖不是谁封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舆论领袖的形成, 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地位高、交往能力强、有责 任感、知识面广、信息灵通、接触媒体频繁、被人们所崇仰 等。 三、正确认识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能够发挥加工解释、传播扩散、引导影响等作用。 所以应注意正确认识舆论领袖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另一方面要积极影响意见领袖, 合理利用意见领袖;第三要尽量地直接发挥正常的舆论渠道 的作用。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三、受众的特点与权利 1、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的特点 (1)大众及其特点:社会学上的大众的特点主要有: 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成员之 间互不认识,对试图进行大中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 是难以把握的对象”);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 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郭庆光著:《传播 学教程》,第168页) (2)大众社会论与传播学研究: 多、杂、散、匿。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受传者的社会关系 如家人、朋友,受所在群体及组织的成员的影响。 从我们的经验即可知道,意见领袖中不少是亲友同 事。“家庭是最重要的基本群体之一,从对埃尔迈 拉成所作的研究中看出,第一次具有投票权的人中, 有75%的选民与父亲所投的票相同。人们的投票选 择也倾向于他的朋友和同事。” (《传播理论:起 源、方法与应用》,第218页)。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实用论的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 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 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根据实用论的(使用满足论的) 解释,维护人的心理平衡也是信息的用途之一,追求心理平衡也 是受众的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第213-214页) 4、易得性理论的解释 为“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信息的可获得性”。 例如,美国学者布斯(Booth)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研究中发 现,实验对象较易回忆起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 新闻。(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第214-215页)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3、受众的地位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很重要。他们是传播活动的主 体之一,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活动的译 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 者”(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96-197页 )。他 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活动发挥各种社会作用的中介。 郭庆光先生分析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均涉及受众地位问题: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作为市 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郭庆光著:《传 播学教程》第174-179页)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受众理论评介 1、枪弹论的认识 “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 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 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 的。”(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74页) 2、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由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并由德福勒于 1970年予以修正形成。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心 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 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 为的关键因素。” (《传播学》,P .204)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人的需求取决于其动机。动机有“外加” (“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收 动机,„„如父母、领导、老师或同班的赏 识和指责、肯定和否定”)的和“内发”的 之分,有“表层”(“往往是符合社会规范 的”)的和“深层”(“是一种深藏不露、 秘而不宣的或者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 倾向和意念”)的之分(《传播学》, P .211) 。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5、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第180页)相关的研究包括对广播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81 页)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第181页)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82页)以及对于媒 介接触的社会条件和接触过程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 教程》第183-185页) 。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郭庆光先生指出可以把大众传播的受众“看作是读者、听 众和观众的集合”。(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74页) 对于受众进行分类,常常源自于应用或者研究的需要。例 如,受众调研中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 居处地域、户口种类等方面进行分类。邵培仁先生则把受众分 为“积极选择者(他们“积极地选择并主动地奔向某个媒介内 容,是因为他们深信这些内容能满足其需求” )和随意旁观者 (“偶然接触到媒介内容,没有预先形成某种接受期待、接受 定向和接受需求” )”、“纯粹受众(只接受信息不做‘二传 手’的人)和介质受众(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 “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俯视型受众、仰视型 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
三、正确对待反馈 正确对待反馈意味着:要重视反馈;要获 得各方面的充分的反馈而非片段的、局部的 反馈;要顺应正确的反馈而非错误的反馈 (所以要具有分辨不同反馈的理性) 。因为 受众需要并不总是合理的。
第四节 舆论领袖理论
一、舆论领袖理论概述 舆论领袖也叫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出 现在拉扎斯菲尔德等著的《人民的选择》一 书。指的是“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传播过程中 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 无名号的人。” (《传播学》,P.228)这是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竞选宣传中发现的 一种现象。由此他们还提出了两级传播论。
第四章 受传者研究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受传者的概念、分 类,了解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了解受 众的特点、权利;了解传播学研究中重要的 关于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一、受传者与受众 1、受传者 受传者即人类传播活动中的接受者。包括大众传播中的接 受者,也包括其他传播形式中的接受者。 2、受众 人们对受众的解释有所不同。 邵培仁先生在《传播学》一书中解释:“受众(Audience, 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 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换句话说,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人或成万上亿 人;可以是一国、一代的人,也可以是全球、几代的人。”(第 19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