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2、受众的权利 如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 私权等。(《传播学》,P .201-203) 受众的权利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概念。 传播者的权力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概念。受 众的权利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概念。即,在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受众享有不同的权利。所以受 众的权利具有这样的特点: 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权利,其权 利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有限性:权利具有一定的法律规定性,在法律上 会对权利的范围作出一定的规定。
第四节 舆论领袖理论
二、舆论领袖的形成因素 舆论领袖不是谁封的;而是自然形成的。舆论领袖的形成, 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地位高、交往能力强、有责 任感、知识面广、信息灵通、接触媒体频繁、被人们所崇仰 等。 三、正确认识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能够发挥加工解释、传播扩散、引导影响等作用。 所以应注意正确认识舆论领袖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另一方面要积极影响意见领袖, 合理利用意见领袖;第三要尽量地直接发挥正常的舆论渠道 的作用。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郭庆光先生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受众 作如此的解释:“受众(Audience)指的是一对 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 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 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 Mass Audience )。”(第167页) 由于在英语里Audience的含义是听众、读 者等,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贴切。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三、受众的特点与权利 1、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的特点 (1)大众及其特点:社会学上的大众的特点主要有: 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成员之 间互不认识,对试图进行大中操作的社会精英来说也 是难以把握的对象”);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统一的 行为倾向,因而具有同质性)。(郭庆光著:《传播 学教程》,第168页) (2)大众社会论与传播学研究: 多、杂、散、匿。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受众理论评介 1、枪弹论的认识 “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大群呈原子结构的、沙粒般的、 分散的、无防护的个人,这些个人在大众传媒有计 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是被动的、缺乏抵抗 的。”(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74页) 2、个人差异论 个人差异论由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并由德福勒于 1970年予以修正形成。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心 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 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 为的关键因素。” (《传播学》,P .204)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2、受众心理 受众心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受众心 理有共性,有个性。大众传播研究往往要从 个别出发获得一般。例如,农民的接受心理 和市民比较起来有何不同? 通常人们提到一般受众心理如:威信效应、 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投射心理、从众心 理。 (《传播学》,P .212-215)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关于选择性理解,邵培仁概括为三个层次:创造性 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性理解。关于选择性记忆,邵 培仁先生认为相关影响因素有主观因素、客体因素(节 目或作品本身的形貌)、载体因素(例如“多种媒介的 综合运用也有助于受传者增强选择性记忆的效果和信息 的传通”)等(《传播学》,P .219-222)。 2、认知不和谐论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受众的选 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 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的机制。” (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第212页)
wenku.baidu.com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人的需求取决于其动机。动机有“外加” (“由接受者以外的重要人物提出来的接收 动机,„„如父母、领导、老师或同班的赏 识和指责、肯定和否定”)的和“内发”的 之分,有“表层”(“往往是符合社会规范 的”)的和“深层”(“是一种深藏不露、 秘而不宣的或者连受众本人也不清楚的接受 倾向和意念”)的之分(《传播学》, P .211) 。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
三、正确对待反馈 正确对待反馈意味着:要重视反馈;要获 得各方面的充分的反馈而非片段的、局部的 反馈;要顺应正确的反馈而非错误的反馈 (所以要具有分辨不同反馈的理性) 。因为 受众需要并不总是合理的。
第四节 舆论领袖理论
一、舆论领袖理论概述 舆论领袖也叫意见领袖。这一概念最早出 现在拉扎斯菲尔德等著的《人民的选择》一 书。指的是“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传播过程中 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 无名号的人。” (《传播学》,P.228)这是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研究竞选宣传中发现的 一种现象。由此他们还提出了两级传播论。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实用论的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 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点相 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根据实用论的(使用满足论的) 解释,维护人的心理平衡也是信息的用途之一,追求心理平衡也 是受众的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 第213-214页) 4、易得性理论的解释 为“影响受众有选择性的传播行为的,信息的可获得性”。 例如,美国学者布斯(Booth)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研究中发 现,实验对象较易回忆起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 新闻。(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第214-215页)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3、受众的地位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很重要。他们是传播活动的主 体之一,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活动的译 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 者”(邵培仁著:《传播学》,第196-197页 )。他 们更重要的是传播活动发挥各种社会作用的中介。 郭庆光先生分析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均涉及受众地位问题: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作为市 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郭庆光著:《传 播学教程》第174-179页)
第四章 受传者研究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受传者的概念、分 类,了解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了解受 众的特点、权利;了解传播学研究中重要的 关于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一、受传者与受众 1、受传者 受传者即人类传播活动中的接受者。包括大众传播中的接 受者,也包括其他传播形式中的接受者。 2、受众 人们对受众的解释有所不同。 邵培仁先生在《传播学》一书中解释:“受众(Audience, 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 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换句话说,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几个人或成万上亿 人;可以是一国、一代的人,也可以是全球、几代的人。”(第 196页)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社会类型论 首先进行这一研究的是美国学者约翰•赖利(J.Larry) 和马蒂尔达•怀特•赖利(M.Larry)。认为受众可以分类。由 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 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某一社会类型的手中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相同的反应。 (《传播学》,P .205) 4、社会关系论 主要研究者有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等。“这种 理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这种生活圈可能 是有纲领、有领导、有组织的团体,也可能是无纲领、无组 织、临时性的非正式的团体,还可能只是邻里、家庭等群体 关系。然而,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收 中受到他们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影响。” (《传播学》, P .205-206)
第三节 受众的反馈
一、反馈的概念、作用 1、反馈的概念 1948年维纳在《控制论》中提出了反馈的概念。反馈 “指的是送出去的电波或信息的回流”。 2、反馈的作用 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正实传播效果;有助于传播者改进传 播内容和形式;会影响传播者的热情。 二、反馈的类型 简单反馈和复杂反馈(如大众传播有传者的反馈、守门人的反 馈、中介者的反馈等);消极反馈和积极反馈;真性反馈和 假性反馈、及时反馈和延迟反馈等。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2、有关社会规范 有国家法规及一般的社会道德伦理也有相关组织 规范及群体规范。就传播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 么歌”。 “唱”的内容和形式都须与一定的规范相 合。就受而言,也须与环境相合,在贾府里看《西 厢记》便不能明目张胆。韩城党家村的家训中有: “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无益之书勿读, 无益之话勿说”、“言有教,动有法”。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5、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 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第180页)相关的研究包括对广播媒介的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81 页)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郭庆光著: 《传播学教程》第181页)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82页)以及对于媒 介接触的社会条件和接触过程的研究(郭庆光著:《传播学 教程》第183-185页) 。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郭庆光先生指出可以把大众传播的受众“看作是读者、听 众和观众的集合”。(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第174页) 对于受众进行分类,常常源自于应用或者研究的需要。例 如,受众调研中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 居处地域、户口种类等方面进行分类。邵培仁先生则把受众分 为“积极选择者(他们“积极地选择并主动地奔向某个媒介内 容,是因为他们深信这些内容能满足其需求” )和随意旁观者 (“偶然接触到媒介内容,没有预先形成某种接受期待、接受 定向和接受需求” )”、“纯粹受众(只接受信息不做‘二传 手’的人)和介质受众(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 “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俯视型受众、仰视型 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第一节 受传者概述
二、受众的需求及心理 1、受众的需求 受众具有一般性的需求:寻求信息、指导、知识、娱 乐等。把握一般性需求给了我们认识受众需求的一个基本 思路。邵培仁先生把人的信息需要分为10个方面,可资参 考:求真、求善、求知、求新、求美、求和、求乐、求安、 求委、求富。(《传播学》,P .209) 而在传播实践中更有意义的,则是要把握在特定的时 空条件下受众的需求。例如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市民、农民 又需要什么讯息。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是通过分析矛盾 来把握特定的人们的讯息需求。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二、关于选择接受理论 1、选择接受理论的基本内容 选择性接受理论包括四个方面:选择性接触(“是个人倾 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己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而避免 接触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的现象” ——《传播理论:起源、方 法与应用》,第78页),选择性注意(“是个人倾向于注意 消息中那些与其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 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现象”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9页),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这一术语是指人 们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要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1页〕 ,选择性记忆 (“是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 息的倾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79
第五节 影响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受传者的社会关系 如家人、朋友,受所在群体及组织的成员的影响。 从我们的经验即可知道,意见领袖中不少是亲友同 事。“家庭是最重要的基本群体之一,从对埃尔迈 拉成所作的研究中看出,第一次具有投票权的人中, 有75%的选民与父亲所投的票相同。人们的投票选 择也倾向于他的朋友和同事。” (《传播理论:起 源、方法与应用》,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