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角度或线段长度。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强调平行线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3.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以下几何问题:在三角形中,若两边平行,则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4.完成一份关于平行线性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设计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条跑道和两条平行的跳远沙坑,如果已知跑道的宽度为w米,求跳远沙坑的宽度。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疑惑,不断提升自己的几何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性质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并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规律。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计算平行线的距离、判断角度大小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行线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课后对本次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10.3平行线旳性质
一、教学目旳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旳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旳性质进行有关旳数学计算。
2、可以辨别平行线旳性质和鉴定,可以运用平行线旳性质进行简朴旳逻辑推理。
措施与过程:
经历摸索直线平行旳性质旳过程,掌握平行线旳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朴旳推理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自己摸索平行线性质旳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旳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简朴几何图形旳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摸索并掌握平行线旳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朴旳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辨别平行线旳性质和鉴定,平行线旳性质应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粉笔
四、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1. 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2.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
2. 直尺、圆规、白纸等作图工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2.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环节二:探索平行线性质环节三:验证平行线性质1. 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解题思路。
环节五:课堂小结2. 教师补充并强调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几何作图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与延伸:1. 探讨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建筑等领域。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2)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直观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渗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
(2)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操作、交流、总结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这些现象中,平行线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实践应用:(1)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教师挑选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平行线性质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更多的平行线现象,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九、教学拓展1. 探索更多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
2. 了解平行线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十、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册。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运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及相关例题。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行线例子,如铁路、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提问:你们知道平行线有什么性质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主要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同时,通过几何图形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b.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c. 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特点。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尝试证明平行线性质,教师给予引导和指导。
4.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标志、建筑设计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组平行线,并标出相应的角度。
2. 选择一道与平行线性质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解答。
八、课程拓展1. 邀请建筑师或交通工程师,讲解平行线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十、课程资源1. 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实例。
3. 练习题库:用于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教学用具准备: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引入课题如右图,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º,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2.复习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观察、思考.学生回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实际问题(存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上节课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5分钟)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复习直线的基本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直线的定义是什么?2.两条直线如何判断它们平行?3.平行线有哪些性质?第二步: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在这一步中,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仪展示相关概念和性质的定义,对平行线的概念进行解释。
并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教师可以使用如下的板书设计:定义: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上,且它们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性质1:平行线与同一条横线的交点到另一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
性质2:被平行线截取的两个相交线段比相交线段之比相等。
第三步: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在这一步中,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决。
示例问题:1.若一条平行线截取另一条平行线上的一段为5cm,这段线截取了另一条线上一段为8cm,求这两条平行线的长度比例。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和平行线上的两边成比例,那么这个三角形和哪个三角形相似?第四步:巩固练习(20分钟)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示例题目:1.已知一个四边形的边AB与边CD平行,边AD与边BC平行,证明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条直线分别与一条平行线交于不同点A、B,C、D,如果∠ACB=∠ADB,那么证明ABCD是平行四边形。
第五步:小结与拓展(5分钟)在这一步中,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展开拓展。
小结内容可以包括: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平⾏线的性质教案⼈教版(优秀教案)《平⾏线的性质》教案平⾏线的性质(⼀)教学⽬标.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和有条理表达能⼒。
.经历探索直线平⾏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线的三条性质,并能⽤它们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线的性质,能⽤平⾏线性质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线的性质和判定,平⾏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教学过程⼀、引导学⽣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同位⾓相等,或者内错⾓相等,或者同旁内⾓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的三种⽅法.在这⼀节课⾥:⼤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那么同位⾓、内错⾓、同旁内⾓的数量关系⼜该如何表达?⼆、实践探究.学⽣画图活动:⽤直尺和三⾓尺画出两条平⾏线∥,再画⼀条截线与直线、相交,标出所形成的⼋个⾓(如课本图)...图中哪些⾓是同位⾓?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是内错⾓?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是同旁内⾓?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写出猜想..学⽣验证猜测.学⽣活动:再任意画⼀条截线,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吗?.师⽣归纳平⾏线的性质,教师板书.c b a4321平⾏线具有性质:性质: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 同位⾓相等.性质: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 内错相等.性质: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 同旁内⾓互补.教师让学⽣结合右图,⽤符号语⾔表达平⾏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线的性质和平⾏线的判定.平⾏线的性质平⾏线的判定因为∥, 因为∠∠, 所以∠∠所以∥.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 因为∥, 因为∠∠°, 所以∠∠°, 所以∥..教师引导学⽣理清平⾏线的性质与平⾏线判定的区别. 学⽣交流后,师⽣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的数量关系(指同位⾓相等,内错⾓相等,同旁内⾓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的论述是平⾏线的判定,这⾥⾓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得出⾓的数量关系(指同位⾓相等,内错⾓相等, 同旁内⾓互补)的论述是平⾏线的性质,这⾥两直线平⾏是条件,⾓的关系是结论. .进⼀步研究平⾏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家能根据性质,推出性质成⽴的道理吗?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性质的结论发⽣了什么变化? 学⽣回答∠换成∠,教师再问∠与∠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所以∠∠(两直线平⾏,同位⾓相等); ⼜∠∠(对顶⾓相等),所以∠∠.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步推理根据平⾏线性质,第⼆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还有∠∠.∠∠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得到性质的道理. .平⾏线性质应⽤.例(课本)如图是⼀块梯形铁⽚的线全部分,量得∠°,∠°, 梯形另外两个⾓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②∠与∠、∠与∠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讲解按课本.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补充:如图是⼀条直线,∠°,∠°,∠°,求∠的度数.E21DCBA本题综合应⽤平⾏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观察图形,考察已知⾓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 四、作业 .课本..补充作业: ⼀、判断题..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互补.(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互补,那么同位⾓相等.( )D C BA.两条平⾏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对同旁内⾓的平分线互相平⾏.( ) ⼆、填空题..如图(),若∥,则∠∠,∠∠, ∠∠°; 若∥,则∠∠, ∠∠,∠∠°.87654321DC BAFEDC B A() () ().如图(),在甲、⼄两地之间要修⼀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向是南偏西°,甲、⼄两地同时开⼯,若⼲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地所修公路的⾛向是,因为. .因为∥∥,所以∥,理由是. .如图()∥,∠∠,则∥.说理如下: 因为∠∠,所以∥( ) ⼜∥,所以∥( ). 三、选择题..∠和∠是直线、被直线所截⽽成的内错⾓,那么∠和∠的⼤⼩关系是( ) .∠∠ .∠>∠; .∠<∠ .⽆法确定.⼀个⼈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向前进, 这两次拐弯的⾓度是( ) .向右拐°,再向右拐°; .向右拐°,再向左拐° .向右拐°,再向右拐°; .向右拐°,再向左拐° 四、解答题 .如图,已知:∠°,∠°,∠°,求∠的度数.4321DCBA.如图,已知∥,∠∠,求证平分∠.E21DCB5.3.2平⾏线的性质(第课时)平⾏线的性质(⼆)教学⽬标.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和有条理表达能⼒. .理解两条平⾏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能够综合运⽤平⾏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两条平⾏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 教学过程⼀、复习引⼊.平⾏线的判定⽅法有哪些?(注意:平⾏线的判定⽅法三种,另外还有平⾏公理的推论).平⾏线的性质有哪些. .完成下⾯填空.已知:如图是的延长线∥∥,若∠°,则∠, ∠,∠.⊥⊥,那么与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a⼆、进⾏新课.例已知:如上图∥⊥,直线与垂直吗?为什么?学⽣容易判断出直线与垂直.鉴于这⼀点,教师应引导学⽣思考:()要说明⊥,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中说明某个⾓是°,是哪⼀个⾓?通过什么途径得来?E D C B A()已知⊥,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是°.()上述两⾓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关系、内错⾓关系、同旁内⾓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让学⽣写出说理过程,师⽣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实践与探究()下列各图中,已知∥,∠的度数并填⼊表格.通过上述实践,FECBAFECBA() () 教师投影题⽬:学⽣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图()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在进⾏说理前,教师让学⽣思考:平⾏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情况进⼀步引导: ①虽然∥,但是∠与∠不是同位⾓,也不是内错⾓或同旁内⾓.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与∠是直线、被直线所截⽽成的内错⾓,但是与不平⾏.能不能创造条件,应⽤平⾏线性质,学⽣⾃然想到过点作∥,这样就能⽤上平⾏线的性质,得到∠∠. ③如果要说明∠∠,只要说明与平⾏,你能做到这⼀点吗?以上分析后,学⽣先推理说明, 师⽣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因为∥∥,所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 所以∠∠(两直线平⾏,内错⾓相等).因为∥. 所以∠∠(两直线平⾏,内错⾓相等).所以∠∠∠. ()教师投影课本探究的图(图)及⽂字.①学⽣读题思考:线段1C 2C……5C 都与两条平⾏线的横线和2C 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1C 2C……5C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直线和2C,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给两条平⾏线的距离下定义.学⽣分清线段1C 的特征:第⼀点线段1C 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线间的线段,第⼆点线段1C 同时垂直这两条平⾏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1C)同时垂直于两条平⾏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线的距离.④利⽤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在上任取⼀点,作⊥,垂⾜为.学⽣思考是否垂直直线?垂线段的长度是平⾏线、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线中,⼀条直线上任意⼀点到另⼀条直线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条平⾏线的距离处处相等,⽽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改变. .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那么同位⾓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语句“画∥”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个等式”⽽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 优质课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简单运用。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1.观察下图,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你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吗?(分别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对顶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错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旁内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如果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
1.做一做。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的两组角的大小。
图1图2 (2)上面的两组角都是同位角。
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两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2.猜想与探索。
(1)根据上述的测量,你能猜想得出什么结论吗?(2)上图1,将∠α沿着FE方向作平移,使M点移动到N点重合,则有CD//AB,这时∠α成了∠β,因此∠α=∠β。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探究。
因为∠1=∠2,又因为∠2=∠3(对顶角相等),所以∠1=∠3。
归纳得到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地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因为∠1=∠2,又因为∠2+∠4=180°(平角定义),所以∠1+∠4=180°。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01
《平行线的性质》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 一 ) 知识教课点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是相反问题.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应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二 ) 能力训练点1.经过画平行线、胸怀角培育学生实质操作能力( 即画图丈量的能力) .2.经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育学生的观察解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 ) 德育浸透点经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联系与差别,培育学惹祸物是广泛联系又是互相区其余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课要点、难点与疑点(一)要点平行线的性质公义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理.(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断的差别及推理过程.(三)疑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互逆关系.三、教课方法采纳试试指导,指引发现法,充发散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民想法识和开放意识.四、教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五、教课步骤( 一 ) 创建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断,回忆所学内容看下边的问题.1.如图 2-58 ,(1) ∵∠ 1______∠ 2( 已知 ) ,∴ a∥ b()(2) ∵∠ 2______∠ 3( 已知 ) ,∴ a∥ b()(3) ∵∠ 2+∠ 4=______( 已知 ) ,∴ a∥b()2.如图 2-59 , (1) 已知∠ 1=∠ 2,则∠ 2 与∠ 3 有什么关系?为何?(2)已知∠ 1=∠ 2,则∠ 2 与∠ 4 有什么关系?为何?3.如图 2-60 ,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本来的方向同样,第一次拐的角∠ B 是 142°,第二次拐的角∠ C 是多少度?师:第 3 题是一个实质问题,要给出∠C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断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 ]平行线的性质(1)【教法说明】经过第 1 题,对上节所学判判定理进行复习,第 2 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经过第 3 题实质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踊跃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本源于实质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 ) 探究新知、解说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联合画图过程思虑画出的平行线,已有一对同位角的关系是如何的?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见图 2-61) ,当同学们思虑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着手、动脑、观察思虑,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提出问题:是否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E′ F′,使它截平行线AB与CD,得同位角∠ 3、∠ 4,利用量角度量一下,∠ 3 与∠ 4 有什么关系?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义.[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着手,实质操作,进行胸怀,在有了大批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解析总结出结论,不但充发散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且培育了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2-62 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师:教师连续发问,你能论述为何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谈论一下.【教法说明】在前方复习引入的第 2 题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观察、解析、谈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用包办取代,充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踊跃性,从而培育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恩赐一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 ]∵a∥ b(已知),∴∠ 1=∠ 2(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3( 对顶角相等 ) ,∴∠ 2=∠ 3( 等量代换 ) .师:由此我们又获得了平行线有如何的性质呢?教师依据学生表达,给出板书:[ 板书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边请同学们自己推导同旁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校订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 ]∵ a∥ b(已知)∴∠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4=180° ( 邻补角定义 )∴∠ 2+∠ 4= 180° (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常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a∥ b( 已知见图2-63) ,∴∠ 1=∠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b( 已知 ) ,∴∠ 2=∠ 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b( 已知 ) ,∴∠ 2+∠ 4= 180°.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地点上) ( 三 ) 试试反响,牢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 3 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如图 2-64 :已知平行线AB、CD被直线 AE所截 (1) 从∠ 1=110°,可以知道∠ 2 是多少度?为什么? (2) 从∠ 1=110°,可以知道∠ 3 是多少度?为何?(3) 从∠ 1=110°,可以知道∠ 4 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牢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四 ) 变式训练,培育能力完成练习后 <出示投电影3>例图 2-65 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A=115°,∠ D= 100°,梯形别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因此学生可以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 B 和∠ C 的大小.这里学生可以自己解题,教师防备包办取代,可以培育学生踊跃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虑问题,解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育学生慎重的学习态度,修正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 ]解:∵ AD∥ BC(梯形定义),∴∠ A+∠ B=180°.∠ C+∠ D=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B=180° - ∠A= 180° -115 ° =65°.∴∠ C= 180°- ∠ D= 180° -100 °=80°.变式练习: <出示投电影4>1.如图 2-66 ,已知直线DE经过点 A,DE∥ BC,∠ B= 44°,∠ C= 57°(1)∠ DAB等于多少度?为何?(2)∠ EAC等于多少度?为何?(3)∠ BAC、∠ BAC+∠ B+∠ C 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2-67 , A、 B、 C、D在直线上, AD∥ EF.(1)∠ E= 78°时,∠ 1、∠ 2 各等于多少度?为何?(2) ∠ F=58°时,∠ 3、∠ 4 各等于多少度?为何?【教课说明】题目中的为何,可以用语言表达,为了培育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别的第 2 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独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一样解法恩赐一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示引诱学生,从而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 归纳总结( 出示投电影 1 第 1 题和投电影5) 完成并比较.如图 2-68 ,(1) ∵ a∥ b( 已知 ) ,∴∠ 1____ ____ ∠ 2()(2) ∵ a ∥ b ( 已知 ) ,∴∠ 2____ ____ ∠3()(3)∵ a∥ b( 已知 ) ,∴∠ 2+∠ 4= ______()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可以互相谈论一下.( 出示投影6)【教法说明】经过有形的详尽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涨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断的不一样.牢固练习 ( 出示投电影7)1.如图 2-69 ,已知 D 是 AB上的一点, E 是 AC上的一点,∠ ADE= 60°,∠ B=60°,∠ AED=40°(1)DE 和 BC平行吗?为何?(2)∠ C 是多少度?为何?【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牢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断的联系与区其余掌握.达到清楚什么条件时用判断,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切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六、部署作业( 1)见作业本 1.3 ( 1)( 2)课后习题。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3.知道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的区别。
数学思考: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人。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探究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及综合运用。
四、教学准备:微机安装几何画板软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谁来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判定方法?找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师:在所学的判定方法当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反过来,研究这样的问题,如果在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你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老师板书——5.3.1平行线的性质〈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师:那么在开始今天探究活动之前,不妨大家大胆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我们可能会研究什么问题?学生联系平行线的判定,给出可能要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师:类似于研究平行线的判定,我们先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的关系。
活动一: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产生如下图的八个角。
找同学回答,这八个角中,哪些是同位角?大胆猜想:那先来猜猜这些同位角可能具有那些关系?学生活动:利用手里的工具来验证一下,来看看大家都采用那些方式?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度量角度,剪纸等简单易行的操作,调动所有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学爱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
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
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
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
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3.知道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精神。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人。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剖析,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探究及运用。
由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教学难点确立为: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及综合运用。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后学习的内容,学生对平行线与角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要在基本图形中去观察出平行线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进而猜测出平行线的性质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但是本课的学习,估计学生会产生以下困难:(1)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猜测的正确性。
(2)部分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理解不清,对性质运用所需要的条件掌握不牢,造成性质的滥用。
(3)在性质的运用过程中,由于对几何的推理还比较陌生导致书写的格式出现问题。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改变以往单纯的模仿与记忆的模式,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
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正确地探索、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具体——抽象得出性质,再从抽象——具体运用性质,使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
因此,在性质的推导过程,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性质。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另外,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而在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利用课堂练习,使学生的认知情况得到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
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和学会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参与意识,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平行线的性质1,学会数学建模,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
(3)演绎推理:让学生利用得出的公理,推导出性质2、3
(4)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通过动手实践,理解记忆和强化训练的学法掌握本节课内容,顺利突破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5.3.1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