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写作背景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400字(推荐一本好书作文350字)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400字(推荐一本好书作文3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def9d3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3.png)
近来我读了不少好书,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西游记》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讲述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弟子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沿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故事的最后唐僧被封为膳檀功德佛,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的故事。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选自唐太宗贞观年间25岁的和尚玄奘,徒步游学天竺的故事,描述了他从长安出发,途经了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等地方,历经艰险阻挠,最后到了天竺。
以这个故事为原型进行了创作。
据统计,《西游记》已翻译为日、英、德、法、意、西班牙等多个国家文字的'作品,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学们,我推荐的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吸引人的情节,你们是不是也想读一读呢,那就赶紧来读一读吧!这本书中有六个主人公:紫岚、黑桑、黑仔、双毛、蓝魂儿、媚媚。
其中,紫岚是最主要的人物,它穿着一身紫色的衣裳,跑起来像风一样。
虽然它是母狼,但谁说“女子不如男”,它奔跑的时候,毛发在空中飞舞,像天空中的雾岚,所以叫紫岚。
紫岚是匹勇敢机智的狼,它在“绝境”中分娩,即使它那么瘦弱,但是在与大白狗对抗时,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它知道自己打不过大白狗,它凭借自己狡猾的天性,故意装自己很难受。
大白狗以为它只是装的,只要自己一过去,狼就会风一般地猛扑过来,就停在原地没有行动。
紫岚就趁这时候,产下五只狼崽,然后将大白狗赶走。
所以,它是一匹勇敢、机智的狼。
最令我感动的'片段是“血洒碧空”。
在紫岚回洞时,它看见了之前杀死黑仔的老雕,于是决心为儿子黑仔报仇。
但没想到,自己却被老雕叼上天空。
于是,它俩在空中开始了殊死搏斗。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紫岚抱着这种心态,开始反击老雕,它这样是为了消耗老雕的体力。
中考必备名著解读《西游记》
![中考必备名著解读《西游记》](https://img.taocdn.com/s3/m/af7e28c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5.png)
作者简介:吴承恩,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
写作背景:吴承恩天资聪颖,少年得志,但成年之后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
晚年做过一段时期的小官,这段短暂的官宦生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荣华,反而使得他对现实的认识更为清晰、冷峻。
于是,他把朝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都寄托在小说创作上。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现实社会的投影:孙悟空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取经路上的妖魔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这些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体感知:《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1)1—7回:孙悟空出世、拜师和大闹天宫。
(2)8—12回: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3)13—100回:唐僧师徒去往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矛盾。
小说揭露了天宫统治的腐朽、玉帝的昏庸无能,妖魔鬼怪的凶残是现实生活中黑暗势力的代表。
孙悟空降妖除魔,体现了人民群众要求战胜邪恶、反抗专制压迫和昏庸统治者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和社会理想。
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结合了神性、人性和物性,人物形象典型、生动,有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2)情节离奇曲折,体现了作者大胆的艺术想象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详情解表启示与收获1. 要有坚定不移、百折不回的理想信念,并且经得住磨难和考验。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之志。
志向,也就是理想信念。
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他们却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求得正果,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唐僧虽然不会法术,但是他不辞万难,跋山涉水,不管是面对妖魔鬼怪还是美色诱惑,从来没有退缩过,历时十四载,意志坚定,取经的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
西游记写作文背景简介
![西游记写作文背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53360ffc5da50e2534d7f43.png)
西游记写作文背景简介作者是吴承恩写作背景唐太宗时玄奘到印度研究佛法,历时十七年,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达到「信,达,雅」之境. 「西行」为表层象徵,更重要「修身」过程,「修心」目标. 一念为仁,便成菩萨;一念为恶,就成妖魔. 灾害实为虚幻,将心中恶念形象话化. 作者自幼聪颖敏慧,少年时代即以文名冠乡里.「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喜读野史,爱听神怪传说,对日后撰写西游记有相当帮助. 中秀才后因不喜科举八股文,故屡试不第.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屈就;但性格傲岸,最后放浪诗酒而过余生. 内容摘要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 共一百回,六十余万言.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奘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全书故事的主体,悟空等降伏妖魔,安达西天取回真经. 角色分析全书引人入胜的是--角色生动描绘一,猴精孙悟空机智伶俐,得意忘形,诙谐乐观,不畏艰难.二,唐三藏是非不分,滥发慈悲,懦弱无能但关心爱徒.三,猪八戒巧言令色,得过且过,好色贪心但个性忠厚.四,沙悟净个性忠厚,态度随和,负责尽职,平息争论. 以唐三藏师徒四人为主,其他妖魔鬼怪为辅. 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后出现的又一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它的成书,酝酿了七百多年。
无数民间艺人和无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基础。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注:《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玄奘《请御制三藏圣序表》称贞观元年开始西行,今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定在贞观三年。
)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
中考必读十大名著简介_励志书籍
![中考必读十大名著简介_励志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92d9c2cef121dd36a22d826b.png)
中考必读十大名著简介一、《西游记》1、名著背景: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朝著名小说家,中考必读十大名著。
《西游记》写于明朝,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现在仍然是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人物性格: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话、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皮猴憨猪严师忠僧---《西游记》中唐僧师徒1/ 12人物性格评析代表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5、阅读感受: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
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和心血。
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二、《名人传》1、名著背景: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192019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
《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2、中心思想: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贝多芬(1770-1827),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58b6a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5.png)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一、西游记的历史背景1. 历史时期背景西游记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成书于16世纪末。
此时期正值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经济发展低迷。
这些社会背景为西游记提供了写作的土壤和思想基础。
2. 佛教文化与民间传说融合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从众多民间传说和佛教经典中吸取灵感,并融入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对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这种融合使得《西游记》在文学创作上具有深厚独特的历史背景。
二、西游记的文化价值1. 佛教思想传播与价值观启示《西游记》中通过描绘唐僧师徒四人面对困难和诱惑而坚守信仰、斩除魔障获得成仙归位等情节,宣扬了佛教的思想和信仰。
作品强调修行、善行、慈悲等价值观,并对读者提供一种明确清晰的道德标准。
2. 历史文化风貌展示西游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写唐朝社会生活、政治局势、宫廷制度等方面的细节,展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社会阶层、婚姻制度、交通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情况。
3.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影响传统文化《西游记》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孙悟空的机智聪明、猪八戒的贪吃爱睡以及沙僧的忠诚义气等,这些形象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绘画艺术以及民间故事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4. 警示和启发意义《西游记》中揭示出人性中的欲望和追求力量执着不舍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角色之间的斗争、牺牲和成长,告诫读者应明辨是非,学会放下欲望,追求真理与善良。
这对于人们改正错误、务实向上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启发意义。
三、结语《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富有魔幻奇情的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使其在中国文学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居于重要位置,为后人提供了丰富无尽的思想滋养和美学享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名著导读阅读指导
![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游记》名著导读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0b44ec6a21614791611285b.png)
野生妖怪
白骨精 黄狮精 虎、羊、鹿力大仙 蝎子精 蜘蛛精
•
• 西游记中的妖精和某些“神佛”都成为了唐僧师徒取经过程 中遇到的“磨难”,并且有的神佛和妖精之间似乎有着密切关系。
• 如: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金炉、银炉 的童子,通天河的魔头是观音菩萨莲花池里的金鱼,三怪大鹏金 翅雕又与如来沾亲带故,陷空山无底洞的老鼠精又是李天王的义 女等等。这些妖魔鬼怪有的是仙佛的部下,有的是他们的亲属。 对于这些为非作歹的家伙,每当孙悟空追根寻源时,他们的主子往 往就出来以“收服”为名,行保护之实,不让孙悟空打杀。
课前游戏热身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 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 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 两耳过肩眉又硬。挺挺身才变化 多,声音响亮如钟磬。尖嘴龇牙 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初来时,是一条黑胖 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 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 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 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 的模样。
概括这一章回的主要内容
人物: 唐僧师徒四人 铁扇公主 起因: 去往西天途中,路遇火焰山受阻 经过: 悟空三次向铁扇公主借扇子 结果: 在哪吒的帮助下借得扇子,走过火焰山。
(一)细读 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什么会遭到拒绝?
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 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 “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 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 饶你!”
——坚持原则,顾全大局
人物形象
恩怨分明,坚持原则; 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沙 僧 不善言辞 缺乏个性
精读细研 思考:沙和尚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不是,因为当孙行者和八戒闹矛盾的时候,须由他出 来劝说调解,两位师兄外出时,就由他陪伴师父,如果没 有了他,唐僧就危险了,经也取不成了。
西游记的写作背景
![西游记的写作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21818f1da2161479171128cb.png)
文中多本地方言
孙悟空
淮河水神无支祈
2、历史悠久,底蕴丰厚
有2500多年历史。明清两代,河下出过55名进士,有状元一名、榜眼两 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齐全。出举人100多人,博学鸿儒司5人。更有1O 余人在《明史》、《清史》中有传。
军事家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诗人赵嘏,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 …
1、元末战乱,人口锐减。明初朱元璋强制移民。 从军、从商、从医、官宦、业儒 2、明代盐运、漕运复兴。 商人聚集地。商人增多,“家家经商”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 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资源丰富
功曹笑道:“大圣宽怀,小神想起一处精兵,请来断然可降。适才大圣至 武当,是南赡部洲之地。这枝兵也在南赡部洲盱眙山蠙城,即今泗洲是也。 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 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你今若去请他,他来施恩相助,准 可捉怪救师也。” ——《西游记》第六十五回 当地:泗州、盱眙、第一山、八仙台、玻璃泉 等 周边:花果山、水帘洞等
一、时代背景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帮的出现、 工商业市镇兴起、劳动力成为商品……
以商人、百工、城市平民为主体的居民
历史演义小说 英雄传奇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公案小说 短篇小说
前秦古代神话小说 宋元话本小说 汉晋六朝志 人志怪小说 隋唐传奇小说 明代章 回小说
长篇小说
一、时代背景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2、人生体验
幼年聪明过人,备受乡里赞誉。 三十岁参加乡试,名落孙山。 三十一岁时父亲去世,承担养家重任,品尝生活疾苦。 三十三岁再次参加乡试,再次失败。 五十五岁担任新野知县。完成《西游记》前十几回。 六十五岁担任长兴县丞,后遭陷害,弃官返乡。完成《西游记》
西游记说课稿
![西游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7cf394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0.png)
西游记说课稿《西游记》说课稿一、课程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它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道德、哲学内涵。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西游记》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西游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作者与成书背景:介绍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动机;阐述《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和社会意义。
2. 主要情节与人物:概述《西游记》的情节梗概;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分析《西游记》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探讨《西游记》的道德教育意义和人文价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章节,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西游记》中的情节和人物,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分析评价: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西游记》的片段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20分钟):按照教学内容逐步讲解《西游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小组活动(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中考语文七上名著复习《朝花夕拾》、《西游记》知识梳理
![中考语文七上名著复习《朝花夕拾》、《西游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34640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b.png)
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一飞冲天七年级名著导读西游记主要内容
![一飞冲天七年级名著导读西游记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8c2f25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c.png)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位大力士和白龙马降妖伏魔的故事,以及西天取经的经历,展现了佛教故事和我国古代神话传说。
本文主要结合七年级的学习内容,对西游记的主要内容进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经典名著。
一、故事背景西游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主要讲述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
当时,佛教文化非常兴盛,但佛经却并不全,为了弘扬佛教,消除人间疾苦,唐王向西天取经,找到真经的方法。
二、主要人物1. 唐僧:出家前为陈光蕊,家住足泽县。
2. 孙悟空:齐天大圣,坚猛英俊,聪明伶俐,机智勇猛,人称美猴王。
3. 猪八戒:天蓬元帅,本是天宫斗战勇士,因与女儿国妖王结怨,贬下凡间。
4. 沙悟净:悟能大师,大德护法,因在人间不听教诲,贬下凡间。
5. 白龙马:玉面公主投胎,托生白马马面。
三、主要情节1. 唐僧上路唐僧师徒四人上路,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如狐狸精、玉面公主、蜘蛛精等。
2. 孙悟空出世通天河府下凡,误入流沙河,被观世音菩萨收服。
保唐僧师徒四人前往拜师子悟空。
3. 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到了女儿国,玉面公主深恋孙悟空,准备娶他为夫。
孙悟空斩妖除魔、保护唐僧。
4. 攻破花果山众佛如来赐剑赴西天降妖伏魔,夸泰崇髑髅山。
结果孙悟空心魔作祟太大闹天宫,被如来大圣判打五指山5. 与牛魔王交情牛魔王攻陷观音院,盗取人参果。
孙悟空前去降妖伏魔,结识牛魔王,促使其回心转意。
6. 猴、悟、悟三打白骨精王母娘娘宴请如来佛祖,孙悟空等四大圣住齐天府送礼。
白骨精三番五次设计取唐僧。
大闹玉华宫通天河府,山巅挑战二十八宿显神霄宫。
7. 遭逢火焰山之祸传言在火焰山必有劫难。
接济求天佑,孙悟空为取行当,书语金身加战衣附身。
8. 识破智海洞八唐僧师徒进出了花果山与观音寺,终到凌云寺恸住二日下坡。
四、主要主题1. 唐僧师徒奋力取经2. 降妖伏魔,除恶扶正3. 佛教故事、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五、结语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6单元 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0870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5.png)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3.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难点: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出示歌曲视频。
你知道上面的歌曲视频改编自哪部名著吗?——《西游记》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2.作品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三、读书活动活动一:方法指导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
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
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抓住作品的重要内容精彩片段,加以解读欣赏,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或并不精彩的内容,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https://img.taocdn.com/s3/m/d2f1e3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4.png)
明代小说《西游记》的神话与现实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以描绘唐僧师徒四人西去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融入大量的神话元素和现实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与明代社会背景下的现实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色以及对当今文化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安排。
其次是神话与现实的对比部分,包括西游记中神话元素和明代社会背景下的现实因素两个子节。
接着是小说《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部分,其中包含角色与仙魔之间的神化过程、神秘力量与法术描写以及轮回与修行观念的表达三个方面。
紧随其后是明代社会背景下现实因素描写部分,包括社会阶级矛盾与宦官势力之争、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影响下的描写以及儿女情长与家庭观念的折射三个子节。
在神话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解读夜叉山一役及其政治隐喻、三打白骨精与女性观念变迁以及神话元素的现实转化与时代意义这三个方面。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神话与现实关系的发展过程,强调《西游记》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1.3 目的:通过对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神话与现实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深刻理解和体验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色。
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于神话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剖析解读,揭示出作家创作意图和传递给读者们的深层信息。
最后,通过对《西游记》在明代文化中重要地位的探讨以及对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启示与影响进行思考,为读者们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和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2. 神话与现实的对比2.1 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在《西游记》中,作者以神化的方式刻画了各种角色。
例如,孙悟空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超能力和不死之身的猴子,可以变出七十二般变化;观音菩萨则是一个拥有智慧和洞察力的救世主。
七年级初一西游记知识点
![七年级初一西游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f41ce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3.png)
七年级初一西游记知识点《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神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名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游记》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介绍一些《西游记》的知识点。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吴承恩。
在明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失去了以往的活力,但文化的艺术表现却多姿多彩。
吴承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西游记》。
他根据唐朝时期一些文献和民间传说,融入自己的想象和创作,创造出了一个既有神话色彩又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小说。
二、主要人物《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包括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僧。
其中孙悟空是最为著名的人物,他是一只石猴,经过修炼获得了神通广大的能力,成为了取经组合的最大看家本领。
唐三藏是该组合的领导者,是一个有威严和涵养的人物。
猪八戒是一只和尚,他爱贪吃、喝酒,经常给唐三藏惹麻烦。
沙僧则是一个沉默寡言、行事低调的角色,他的修为在孙悟空之下,但在取经之旅中,他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三、故事主要情节《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整个小说内容分为四部,分别是孙悟空为师、铲妖除魔、降妖伏魔和归来取经,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
四、文化内涵《西游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关注的就是平等和正义观念方面的描写。
小说中唐僧、孙悟空等人表现出来的平等和正义的观念,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也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弘扬和坚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中国志愿精神相关的内容。
取经路上的四个人,在面对一系列的艰难困苦时始终没有放弃,前进的过程是寻找真理、不懈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学习和了解《西游记》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地领悟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智慧又有道德塑造的一面,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文学欣赏-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文学欣赏-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fed9a5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7.png)
文学欣赏-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1. 引言部分内容:1.1 概述:《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宝藏,凭借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这部经典名著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善恶、宿命等核心问题的思考,并以宏大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独特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西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将了解《西游记》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以及该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与其他经典名著相比较等;随后,我们将探讨《西游记》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包括佛教与道教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四大主要角色的成长与个人觉悟以及对人性、善恶、宿命等问题的探讨;最后,我们将分析《西游记》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涵盖文学语言和笔法的独特之处、描写手法与形象塑造以及小说结构和情节安排等。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西游记》这一经典名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并通过深入剖析其核心主题和独特创作之处,展示其对读者及当代社会的启发与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该作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突显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伟大作品所传递的智慧与美感。
2. 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历史背景:2.1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吴承恩(约1500年至1582年)是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参考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创作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吴承恩在其著作中巧妙地结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并以寓言形式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人性。
2.2 《西游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西游记》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与《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齐名。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小说起初并未得到太多关注,但在清代开始普及,并受到许多重要文学家和评论家的推崇。
《西游记》读后感1_1
![《西游记》读后感1_1](https://img.taocdn.com/s3/m/c316c3f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e.png)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1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看的是西游记,因为里面的故事离奇,情节十分扣人心弦。
最近,我又把青少版西游记认认真真地重新看了一遍,让我回味无穷啊!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个主人公,在第一回我感到他是一只非常帅气的石猴,在后面他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
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就比不上孙悟空,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
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怕困难,还时不时挑拔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
沙僧和白龙马他们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才能渡过重重难关。
书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些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常常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以后不能这样。
《西游记》读后感2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不仅拥有国内大量的读者群,而且同名电视连续剧也深入人心。
前几年妈妈就已经给我买了少儿版《西游记》,经过看小说,看电视,书中的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已早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小说记述了唐僧等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妖魔横行,历经艰辛,跋山涉水,遇到了无数个各种各样的鬼怪。
有的妖怪因为想长生不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想吃唐僧肉,有的妖怪看中唐僧长得白白净净、一表人才,想方设法地想和唐僧成亲,也有的妖怪要和争强好胜、欲与之笔试高低,还有的妖怪在当地残害百姓、兴风作浪,于是一个个精彩的降妖除魔的故事以及坚忍不拔的唐僧、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老实忠诚的沙僧、贪生怕死又好吃懒惰的猪八戒等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被描得栩栩如生,体现了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冲突。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分析
![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8e710c850ad02de804181.png)
前七回和后边的描写虽有统一性,但其蕴含的思想 意义显然是不同的。前七回从石猴出世一直写到 被佛祖压到五指山下。从作者本意上讲,他是写 未经污染的心猿如何一念之起,为了长生久生, 而去求法,堕入左道旁门,最后终于受到现世报 。以此说明“心生而种种魔生”佛理。而不求法 也不行,虽说不生魔,但却不能超出六道轮回。
六、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综观孙悟空的生命旅程:从大闹三界(主要是大闹天宫)到 护法取经,从挥舞金箍棒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神奋斗 到双掌合十口宣佛号,从齐天大圣到“南无斗战胜佛”, 他走了一条自由而且是思想自由的道路。中外文学名著中 的悲剧人物,一般是以生命来向一种旧的制度、旧的思想 体系抗争的。如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生命牺 牲了,悲剧则随之完成。孙悟空则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自 由被彻底剥夺,悲剧却仍在继续,因而孙悟空是一个层次 更深刻的悲剧形象。从大闹天宫意欲推翻玉帝皇权,转化 为服从皇权保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坠入了不能自拔的 悲剧怪圈。“大自然的儿子”终于转变为“御弟”唐僧忠 心耿耿的大弟子,原先那颗纯真的“童心”终究被等级制 所污染和摧残。孙悟空的悲剧诚然是不可避免的。
1、孙悟空是一个来历不凡、聪明机智、 神通广大的人物。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 ,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 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 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五官具备, 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 道金光,射冲斗府。”
由此可想见孙悟空乃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 只石猴,自然无父无母,随后孙悟空也曾历尽 艰辛辛苦求学,于菩提祖师处习得本事。求学 的坚毅和勤勉,加上自身的聪慧悟性,让他成 功地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一身近乎无敌于天 下的本领。
五、孙悟空艺术形象的意义
《西游记》读后感_7
![《西游记》读后感_7](https://img.taocdn.com/s3/m/5e167500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a.png)
《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1西游记你一定读过,里面有很多经典桥段。
如三打白骨精、猴王出世、三借芭蕉扇……今天绘本里读的是猪八戒吃西瓜,里面的猪八戒非常的贪吃,孙悟空则是非常的机灵。
孙悟空用巧妙的方法让猪八戒承认自己偷吃了西瓜。
唐僧一直都是很有君子之风,但不知危机和风险意识的。
沙和尚忠厚老实,不像猪八戒那样调皮捣蛋,却也不像悟空那样聪明伶俐,就是鉴于他们俩之间的。
虽然她在遇到危险时,不能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冲上前去,打倒很多妖精,但是有时他会保护到师傅的安全。
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
他最厉害的就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用七十二变时他随便想变成什么就变成什么。
而且他一个筋斗就是一万八千里。
他最大的几个成就就是:带群猴们进入水帘洞、被称为美猴王、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取得真经。
如今西游记早已列入四大名著,颇有成就。
明代的吴承恩那时能写出这么好的故事,真是厉害。
《西游记》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中国古典的四大著名小说——《西游记》。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
其中孙悟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着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一种反抗精神,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演员,老实、有力气和孙悟空一样敢于斗争,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
但是猪八戒好吃、好睡、好色等一些毛病总是改不了。
沙和尚和唐僧虽然武功很低,但是在《西游记》这本书里是少不了的。
《西游记》这本书市中国的古典四大著名小说之一。
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结合作品。
小说从孙悟空的“大闹天空”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起到了书的重要地位,在师徒四人的努力下去的了“正果”。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知道了:只有经历了挫折,才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
《西游记》读后感3《西游记》无沦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性上,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优秀的作品,正如鲁迅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魁亦通世故,”你以为呢?第一次接触你,是那部电视剧,当初翻开你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风轻轻掀开你,里面的跳跃着的文字似小精灵,一个一个跳进我眼帘,不知不觉中,与你相逢,竟忘记了时间,不一会儿,书就被读了一大半儿,就这样,书中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唐僧师徒一路上的离奇经历,变成一抺挥之不去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写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
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12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