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带来了民主与科学,它使中国人的思想得到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的作用,但是它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运动的宣传范围过于小,它只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大肆宣传,并没有联系人民群众和广大的无产阶级。

在一些知识分子的推动作用下只是在校园内部建立了自己运动的阵地。

例如: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了贯彻他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使北大成为思想解放的阵地,于是,他就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不少带有新思想的人来北大任教。

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内将《新青年》杂志迁移到了北大,这个举动让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北大作为当时的高级学府,由于新思想的注入,对当时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这次运动的主要力量,而并没有将他们的力量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导致了在五四运动初期领导阶层仅仅局限于一些知识分子,没能让更多的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了解到他们的新思想。

(二)运动中太过于彻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孔孟思想,否认了其思想的优点。

由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两大思想,以科学的进化论与人性解放为理论依据,猛烈地对儒家思想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这场运动形成了不对传统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就难以使新的民主与科学观念立足的恶性循环。

以陈独秀为例,他认为儒佛道三大学说是社会的祸害,是与专制主义一样造成国民愚昧的危害源头。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没有揭示出儒家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能成为改造社会的伟大思想。

(三)新文化运动直接缺陷就是运用形式主义去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部分处于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是坏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太过于绝对,对待西洋文化没有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它,主张全面学习西洋文化,不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辩证的区分,不论好的坏的都要吸收学习,对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反而带来反作用的效果。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来龙去脉“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有三:一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道出当时多种主X并存的状况。

二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三是《汉书.艺文志》介绍由先秦到汉初流行的分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学派传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著述,是“诸子百家”的滥觞。

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百家争鸣”时期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于这个时期的起点,学界存在分歧。

有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有人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还有人说“先秦百家争鸣”,主流的观点认为起点应在春秋后期,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为标志。

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于“五四”运动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科学与玄学论战、中国古史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等多次重大学术论争。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的。

(朱志敏) “百家争鸣”最初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的形容,至于“百家争鸣”之说,则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出现的。

近代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独立、某某、进步和现代化,要求摆脱外来侵略和传统束缚。

“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助现代化的资讯工具,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多次重大学术论争。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把“百家争鸣”作为指导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针。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政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将胜利完成,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经济和科学文化建设。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

我国新文化运动与思想启蒙二十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场旨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场文化运动引领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启蒙,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现代思想的介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打破旧有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引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

其中,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启蒙的核心思想是“实用主义”,即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挥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启蒙思想在中国受到了广泛关注。

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在咨谋会、新青年等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启蒙文章,宣传了现代科学和思想。

居伊、蔡元培等人创建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始产生重大变化。

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被引入到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被引进到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信心。

同时,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观念也被逐渐普及,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

思想启蒙的本质是使人们从传统的束缚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迈向更加自由和理性的社会。

而文化自由则是思想启蒙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崇文化自由的观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文化运动支持汉字拼音化,推广新文学、新音乐和新艺术,使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通过思想启蒙和文化自由,中国在新文化运动中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启蒙思想引导人们独立思考,条理清晰地思考和表达观点。

这种思想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理性化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文化自由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使中国文化从单一和封闭向开放和多元的方向发展。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历程。

在这一时期,封建主义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传统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颠覆,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开始兴起。

本文将从鸦片战争开始,逐步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鸦片战争:思想观念的颠覆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是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的开端。

由于中国队伍的战败,中国人开始思考传统观念的固步自封导致国家衰落的原因。

这场令人痛苦的战争激起了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们对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渴望。

二、戊戌变法:知识分子的觉醒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旨在推行一系列革新政策,以振兴中华民族。

这一运动是一批知识分子对封建主义体制的反叛,他们推崇西方的政治、法律、教育等体制,并积极倡导思想解放和民主自由。

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但却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旧体制的意识觉醒。

三、新文化运动:传统观念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初期最重要的社会文化运动之一,对中国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等,通过创办刊物、发表文章等方式,公开批评封建礼教、主张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女权等观念。

这场运动不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激烈争论,也为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奠定了基础。

四、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思潮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运动之一。

在这个运动中,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传统的束缚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社会制度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识界的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1956年至1957年的一场知识界的开放运动。

这场运动积极鼓励知识分子自由思考、发表批评意见。

在这个时期,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被重拾,他们的思想发表得到了重视和承认。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的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由知识分子主导的思想启蒙运动。

该运动始于1910年代末,以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以革新传统文化、推崇科学、求变革社会为核心目标。

新文化运动持续至1920年代中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用、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的宣扬,反对封建迷信和望族传统文化。

倡导以科学理性为导向的现代化思维方式,推崇西方文化和文明,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变革。

新文化运动提倡"百家争鸣"的理念,支持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竞争,以求真理。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反对旧的礼让文化和旧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

它倡导男女平等,反对束缚妇女自由发展的陈规陋习,提倡妇女能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新文化运动以文学为手段,实现了政治的宣传和教育目标。

运动中的作家们用白话文和现代文体表达思想,发表政治、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文章和作品,引导着社会舆论。

梁启超的《中国之救亡史》、胡适的《华盛顿真相》和《世界史纲要》,陈独秀的《新青年》,都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品。

新文化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瓦解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和文化基础,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仍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运动过于西化,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运动中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社会的争议和批评。

一些传统文化保守派和爱国主义者对新文化运动持有批判态度,认为运动过于西化,丧失了自身的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潮和运动。

它打破了旧有的文化和思想束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新文化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它对中国现代思想的解放和觉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革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革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革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革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一、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革新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都在呼唤思想的更新和革新。

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而新文化运动则以“革新文化”为口号,提倡“百家争鸣”、“民主科学”、“实用主义”等现代思想,为中国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的革新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贡献最为显著。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被固化成一种僵硬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思维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需要。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口号,强调知识和思想的自由,推崇“科学”和“民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的革新,为中国思想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新文化运动的推广也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当时的国难深重,社会日益紧张,需要确立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来破除旧思想的束缚,推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

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方面,新文化运动有如下的贡献。

首先,它促进了印刷业和新闻业的发展,推动了新文化思想的流传。

其次,它鼓励了勇敢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精神,推动了学术研究与创新的进步。

此外,新文化运动提倡自强不息,不屈服于困难和压力,推进了国民精神的进步和灵魂解放。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精神。

三、推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新文化运动在推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保护方面也有很大贡献。

在当时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质疑甚至被批判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保护。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电影《巴山夜雨》剧照
第30课
《巴山夜雨》介绍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片名:巴山夜雨 导演:吴永刚 吴贻弓 出品年代:1980年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内容简介: 雾蒙蒙的山城,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 被“四人帮”关押六年的诗人秋石作为要犯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秋石眷恋山城, 这里有死去的爱妻和未见过面的女儿小娟子。 三等舱里除了他们三人外,还有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杏花、仗义执言的女教师、 饱经折磨的老艺人关盛轩、赶来祭奠死于武斗的独生子的老大娘、青年工人宋敏生, 还有一机敏地出入舱房的小女孩。人们各有心事和苦痛,但当认出秋石这位知名诗人, 就都把同情倾注给他,同时都厌恶唯我独尊的女解差刘文英。 午间,宋敏生上岸采来野菊献给诗人。晚间,杏花投江自尽,秋石跳水相救。秋 石等人的思想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文英的“信念”,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精神囚 徒”。 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 女。最后,在船长、乘警以及男解差李彦等人通力协助下,秋石背着女儿,在宜昌上 岸,走向生活。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这 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 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百家争鸣
剧作家吴祖光(中)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凤霞一起被下放劳动改造
第30课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

新文化运动的一些问题和失误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以避免类似的历史误判和思想风险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的浪潮,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新文化运动也因为某些问题和失误而经历了激烈的争议和批评,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不良影响和警示。

为了深入反思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和失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个人思想过激和言论极端化新文化运动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倡导民主自由、科学进步、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先进理念。

然而,一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参与者在实践中过于激进,在言论和思想上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产生了负面影响。

例如,有些人宣扬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却忽视了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综合作用,盲目崇拜西方模式和口号式的自由主义,也往往过于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们还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多样性,忽略了道德与精神的内在培育和价值启蒙。

这样的偏见和片面性,极易借助时代的浪潮和言论的谩骂,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形态的冲突时,推波助澜,甚至损害民族利益和社会稳定,给其自身留下了极其深重的人生阴影。

二、过度放大问题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在宣传科学文化和民主自由时,经常放大问题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需要被革新和改造;而问题则被放大,产生了认知偏差和舆论波动。

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文化经典与道家、佛家等思想源头被轻视看待,使得今日的中国人承认不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有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作品本身内容浅薄,思想空泛,自大傲慢,自以为是,很难接受人们的关注和热度。

这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真正优秀的思想者来说是很大的伤害。

三、受当时国际环境影响和社会政治因素限制新文化运动是处在国际大环境下的一个思想潮流,然而,这个时代也在一个局部和整体的历程和命运的挑战中,各种因素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制约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历史背诵第一专题1.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理解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③为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打下了基础④构筑了传统文化的精髓:A儒:政治思想和道德原则B 道:哲学思想C 法:变革精神2.主要代表的主张: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⑴核心思想是仁⑵政治思想:为政以德⑶教育上:自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⑷性相近②孟子:把仁——仁政;性善论;民主思想的基础——君轻民贵③荀子:主要是哲学思想: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

礼法兼治(王道并用)※不被采纳的原因: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儒家的仁的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④法家和道家的观点(老子和韩非子)⑤董仲舒的主要观点,被采纳的原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⑥朱熹的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都主张理是万物之原理是指儒家的道德理论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以加深度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明本心(通过进行内心的反省就能明理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⑦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学批判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课前提示②明末三个进步思想家的观点第二专题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2..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科技的异同。

3.古代艺术.书法演变顺序。

著名代表:山水画是精髓;文中画(诗中有画)4.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戏曲中的京剧的内容。

第三专题1.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洋务运动维新.革命新文化运动(维新思想.共和思想)※师夷长制以制夷2.重点认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借孔子的思想宣传维新思想3.资级革命派:孙中山在经济上发展资义;政治上建立共和政体4.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资级激进派陈独秀完全否定儒家的传统文化,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这对于当时反封建思想是必要的有进步意义的但他的看法过于偏颇5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内容.影响。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走向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在近代以来,中国人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在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之后,中国开始积极投入文化领域,发动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代化。

此次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期,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由于在旧社会时期,封建统治在文化上是十分扼制的,封建禁锢让中国文化无法迎合时代的需要和背景。

因此,新文化运动也被认为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民主、科学、自由”。

这个口号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也匹配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其中“民主”代表了社会的变革,强调了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科学”突出了科学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地位,体现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国门开放、素质教育、知识创新的精神要求;“自由”则代表了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的永恒理想,也体现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自由。

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全新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思想领域上,它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让社会逐渐接受了新的知识和思想,也让原本落后的文化得到了深刻的改革和进步。

其次,在文化领域中,新文化运动也推动了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进展,促使了文化形态多元化、文化内容丰富化、文化产业化进程。

在文艺创作方面,新文化运动呼吁发展主题内容的多元化,以及创作的多样性。

其中作家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倡用口语文学、文学简洁等方式创作新的文学作品,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在戏曲改革方面,新文化运动也进行了探索,成立了现代话剧社、南社、六路剧社等初代话剧团体,为中国戏剧创作和演出提供了平台。

而在文化批评方面,新文化运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鼓励批评文艺作品的失误,强调了批评在文化创作中的重要性。

新文化运动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念,强调思想自由和艺术自由,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在崭新的环境下自由创作,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束缚。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新文化运动介绍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谈新文化运动,论思想解放

谈新文化运动,论思想解放

谈新文化运动,论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场社会思潮,旨在推进文化的现代化与发展,呼吁民主、科学、人权等价值观念。

它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革,对封建传统和旧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挑战,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和新道德。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袖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分子提出了许多争议性的观点,批判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传统思想观念,强调个性解放、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主张思想解放,称之为“百家争鸣”。

这些观点对传统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思想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意味着倡导人们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和观念。

思想解放强调个性的自由与独立,通过自由思考和批判精神,个人能够掌握自己的思想和命运。

思想解放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它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使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向了现代化,为中国的变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思想解放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们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面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1900年至1949年间,中国历经改革变革。

新文化运动在这个时期献力巨大,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这场运动集合了众多思想家、文化人,他们共同探索新时代下的文化形态,积极探寻中国的未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一,倡导思想启蒙和民主精神。

新文化运动倡导开展思想启蒙运动,鼓励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素质。

同时,它也强烈倡导民主精神。

运动中的思想家文化人提出了许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口号。

比如,反对封建主义,坚决主张学术独立,提倡民主政治等等。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推动文化自觉和知识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他们反对旧式的儒家知识体系,提出了“百家争鸣”的思想。

运动中的文化思想家提出,文化应该由人民自己创造和发展,而不是被少数人掌控。

他们不再将文化视为单纯传承旧时代遗产的过程,而是强调民间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多样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推动文学艺术美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标新立异的文学艺术路线。

运动中出现了一批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专业标准,呈现了多种艺术形态。

鲁迅推崇“以文艺美学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陈独秀主张运用“表现主义”和“超验主义”表现社会现象。

胡适则推行西方“现代文学”艺术,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的艺术观念。

这些新的艺术流派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强化了文学艺术的自主地位。

第四,推动语言文字的大革新。

中国的语言文字曾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但那时候的文字体系已经过时。

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字时代。

他们反对文言文的垄断地位,主张使用白话文,以广泛的词汇和描写方法,简洁、易懂地表达思想。

这场运动大大地推动了新文学文艺和新闻出版的发展,加强了文化媒介的传播效果,加强了民众的语言文字认知水平。

毛泽东是怎样倡导“百家争鸣”的

毛泽东是怎样倡导“百家争鸣”的

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前后1953年,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对中国奴隶社会何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分期问题的看法不同,引发了热烈的争论。

当时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说要“百家争鸣”。

陈伯达向历史研究委员会作了传达。

第二年创办《历史研究》杂志,也以此作为办刊的方针。

这就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在学术界要“百家争鸣”。

1956年初,当时在中国讲学的一位苏联学者参观广东中山县孙中山故居时,向中国陪同人员谈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的世界观的论点的不同看法。

这件事情反映到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年谱 (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以下简称《年谱》,卷数以阿拉伯数字标出)记载:1956年2月19日,毛泽东阅中共中央宣传部给中央的报告。

报告说:中山大学党委反映,苏联学者在华参观时,“讲了一些有损我党负责同志威信的话”,是否有必要向苏方反映,请指示。

毛泽东批示:“刘、周、陈、彭真、小平、陈伯达阅,退定一办。

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

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因此,不要向尤金谈此事。

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

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年谱 2》第533页)1956年4月18日,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邓小平等,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

毛泽东最后说道:“总之,向苏联学,但也不能完全照搬。

”4月20日在继续听这个汇报时,毛泽东批评了一种说法“如果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的建设是不可能的”。

他说: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当奴隶当惯了,总有点奴隶气,好像《法门寺》戏里的贾桂一样,叫他坐,他说站惯了。

4月18日,毛泽东还看了康生摘报的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哈格尔3月3日的谈话纪要,毛泽东转批给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此件值得注意。

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

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

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位以后,便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留守的革命党人,以除后患。

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革命党人是他实现政治野心的障碍。

他篡权后不久,就秘密向外国银行团贷出巨额款项以装备军队,此即所谓“善后大借款案”。

同时他还一手制造了“宋教仁案”,以阴谋手段杀害了力主民主与法制的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

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以后,孙中山等人发动了“二次革命”,[17]矛头直指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独裁政府。

由于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两个月以后,“二次革命”被扑灭。

孙中山等人逃亡日本,在那里,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8]准备寻找机会再举义旗。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以后,以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障碍不复存在,便先是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终身大总统,随后,又决定恢复帝制,抛弃民国。

但是,他的“洪宪”帝制违背了历史潮流,甚至他原先的北洋班底如段棋瑞、冯国璋等也不予支持。

在众叛亲离的状况下,他只做了83天皇帝梦,就在护国战争和全国各地的一片反对声中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北洋政府名义上恢复了《临时约法》与国会,实际上,中国的政权仍然处于封建军阀控制下,中国社会陷入长期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中。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社会的平稳发展,在革命党人那里还是一种期望。

在北洋军阀各派系中,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实力最强,其次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东北还有北洋别支奉系张作霖。

在西南则形成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势力,如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

其他各地均有大小军阀割据势力。

在南北方军阀之间,甚至在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之间,为达到控制中央政权的目的,存在着激烈的明争暗斗,这是引发军阀混战的重要原因。

1917年6月,一贯拥护帝制的安徽督军张勋,打着调停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的旗号,率领辫子军进京,逼令黎元洪去职,并与康有为一起于7月1日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清朝旧制。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提供了自由氛围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提供了自由氛围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提供了自由氛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翻译,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提供了自由氛围,推动了新时期的文化与思想的转换。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压力,人们比以前更认识到国家需要进行变革和革命。

而对于知识界和文艺界来说,同样面临着压抑和束缚。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是一场知识界和文艺界摆脱传统束缚,为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而斗争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民主自由、科学精神、人道主义等前卫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推动了新文艺的诞生和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期,一批具有前卫思想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他们擅长于在诗、小说、戏剧等领域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这些文艺作品在表达现实的同时,承载着思想和价值的重量,对当时的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成果就是推动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家、学者和科学家也加入到了这场运动中,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科学实验和理性思考。

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传播国内外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推进了价值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超越,提出了个人权利、平等、自主、发展等新的价值取向。

这些新的价值意义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至今也仍经常成为中国社会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总体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界和文艺界中一次伟大的自由思想的展示。

尽管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实现,但是,这场运动却有不可逆转的历史意义。

它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为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引发了具有批判性的更广泛的文化、教育和艺术运动。

中国知识界的追求——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

中国知识界的追求——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

中国知识界的追求——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思想启蒙为主旨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发起人主要是一批具备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浸淫于西方文化和知识,提倡思想自由,呼唤中国,推崇现代性,反对旧传统和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旋律,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知识分子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皆为在清朝晚期中国国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满于当时中国社会堕落的现状,深感中国需要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于是,他们开始向西方文化和知识靠拢,向世界名著翻阅,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主张批判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思维,强调思想自由与创造力。

同时,他们还通过举办讲座、创办杂志等形式积极宣传其主张,试图推动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

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民族精神的复兴。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境地,国民素质低下,自卑情绪严重。

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们尝试寻找中国民族的根,并感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与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他们深知盲目追随西方文化不是正确的道路,而是应该择取对自己有意义的西方文化进行学习与吸收,强调中国文化重建和复兴,提倡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倡导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现代文明的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深刻领悟到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停滞,认为唯有向现代文明看齐,才能找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前途。

他们主张从思想到社会制度的全面超越,掀起了一种新的思想文化风潮。

这一时期,一批思想家、文化人、科学家等走上舞台,献身于知识探索。

大量翻译、创作、出版时事杂志、文学作品,推动洋务运动、新式教育的兴起,揭示捧心揭示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是人性解放的追求。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生存与存在方式产生反思。

他们主张反对封建的道德教条、思想僵化和束缚个性的文化传统,逐步提出新的社会、生活和人生观念。

这些新理念,在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流传,从而引领新一代人的理性思维和现代文化的消费。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管理科学浅谈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的作用◎刘文晓在近代,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猛烈打击,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与此同时,西学东渐的浪潮不断席卷,中国的文化发展也经历了全新的变革。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新文化运动成了重要的转折点。

其为近现代以来国人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不可数计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总结和批判了传统儒家思想,加快了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在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催生了现代新型社会思想。

毋庸置疑,在中华历史上,新文化运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已经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士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对封建腐朽、落后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对后世思想解放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

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心态,深入学习了西方先进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努力在社会中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

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提倡中国社会要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改良;另有一批进步人士主张西方国家的政治改良道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主张学习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

此后,中国社会大力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文化方面,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种种西方的理论和学说都被引进作为强国富民的药方。

这直接表明中华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之后传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之一自中华文明创立以来,一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三次思想学术高峰: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二是两宋理学时期诸学派的论争辩驳;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百花齐放。

春秋末期,宗法制度逐渐崩溃,较低贵族阶层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比较研究

“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ies on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作者: 胡克森
作者机构: 邵阳学院中文系,湖南邵阳422000
出版物刊名: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9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路径选择;比较研究;民族复兴
摘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

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短的范文_口号标语_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短的范文_口号标语_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短的范文新文化运动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

192019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他所说的“民主”,这要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4、文学平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的思想,提倡西方文化,总体内容体现为对西方启蒙思想的提倡。

新文化运动,实质是探索中国的出路。

新文化运动由192019年兴起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勇敢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的“新”是指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1)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推动科学进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④对历史进步的推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与知识界的百家争鸣袁世凯在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位以后,便集中力量对付南方留守的革命党人,以除后患。

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革命党人是他实现政治野心的障碍。

他篡权后不久,就秘密向外国银行团贷出巨额款项以装备军队,此即所谓“善后大借款案”。

同时他还一手制造了“宋教仁案”,以阴谋手段杀害了力主民主与法制的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

此案真相大白于天下以后,孙中山等人发动了“二次革命”,[17]矛头直指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独裁政府。

由于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两个月以后,“二次革命”被扑灭。

孙中山等人逃亡日本,在那里,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8]准备寻找机会再举义旗。

袁世凯镇压了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以后,以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障碍不复存在,便先是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终身大总统,随后,又决定恢复帝制,抛弃民国。

但是,他的“洪宪”帝制违背了历史潮流,甚至他原先的北洋班底如段棋瑞、冯国璋等也不予支持。

在众叛亲离的状况下,他只做了83天皇帝梦,就在护国战争和全国各地的一片反对声中一命呜呼了。

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北洋政府名义上恢复了《临时约法》与国会,实际上,中国的政权仍然处于封建军阀控制下,中国社会陷入长期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中。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社会的平稳发展,在革命党人那里还是一种期望。

在北洋军阀各派系中,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实力最强,其次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东北还有北洋别支奉系张作霖。

在西南则形成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势力,如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

其他各地均有大小军阀割据势力。

在南北方军阀之间,甚至在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之间,为达到控制中央政权的目的,存在着激烈的明争暗斗,这是引发军阀混战的重要原因。

1917年6月,一贯拥护帝制的安徽督军张勋,打着调停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矛盾的旗号,率领辫子军进京,逼令黎元洪去职,并与康有为一起于7月1日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清朝旧制。

此种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

7月12日,段祺瑞打出反复辟招牌,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在天津马厂誓师,率兵入京,赶走张勋,戡定了叛乱。

张勋复辟的闹剧仅有12天,就被平息。

但是,段祺瑞也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他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妥协退让;对内以再造民国的功臣自居,在政治上大搞军事独裁,拒绝恢复被张勋废除的《临时约法》和国会。

在孙中山看来,《临时约法》和国会是中华民国的象征。

没有临时约法和国会,就不成其为中华民国。

孙中山坚决揭露段祺瑞军事独裁统治的本质,提出打倒假共和,恢复真共和的主张,号召拥护引临时约法》,恢复国会。

1917年,他从上海到广州,集合南下的国会议员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始护法运动。

孙中山和革命党没有属于自己的武装,他们所借用的力量是与北洋军阀对峙的南方军阀。

一旦南北方妥协,护法运动便宣告失败。

事实正是如此。

孙中山极为气愤地说,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反对军阀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运动”最终都失败了。

军阀混战的局面仍在持续。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黑暗中,以愈挫愈奋的精神和毅力,苦苦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

自辛亥革命以后,革命党人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创办实业的工作中,各地纷纷成立实业团体。

除沿海地区外,内地一些大中城市也陆续创办了一批企业。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新的较快发展。

尤其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迅速。

外国商品输入减少,给中国的货物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

1872年到1911年,中国民族资本总计1.5亿元,1912年到1919年,建成厂矿470多个,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4亿元。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长壮大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1 913年,中国产业工人大约有120多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已增至200万人。

由于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和分布不平衡,所以,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也不平衡,大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沿江的大中城市。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人相比,中国工人所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非常严重,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恶劣,还有封建把头剥削和欺压。

因此,中国工人具有很强的斗争性。

反抗外国侵略者、反抗封建主义和资本家剥削、压迫的罢工和政治斗争不断发生。

如以1905年至1911年为例,平均每年罢工8次。

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正迅速地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将要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即将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党人,从事近代民主思想与文化的宣传工作,同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斗争,取得了许多有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成果。

但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守旧势力也掀起尊孔读经之风。

这不是从正面吸取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中的精华,而是要借此恢复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纲常名教。

此时,一批现代文化的先驱者应运而出,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更为猛烈的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民主主义新文化的运动。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吴虞等人。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

《新青年》杂志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该杂志在创刊号载文《敬告青年》,明确提出“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当时,先驱者所宣传的“民主”,主要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并用作反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武器。

“科学”主要是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反对迷信和愚昧,革除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陋俗。

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道德革命、个性独立、家庭革命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在新文化运动中,先驱者以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

陈独秀(1879—1942年)、李大钊(1889—1927年)等人均发表文章,揭露封建道德对社会的危害和对人们心灵的束缚。

他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君、父、夫有绝对权威,而臣、子、妻处于完全服从地位,这就造成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

人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摧残,社会氛围由此而僵死沉闷,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封建道德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

揭示了伦理道德与社会经济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为人们抨击封建道德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文化运动在深入发展中,还涉及到文学革命的问题。

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形式上的某些改革。

陈独秀更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号召打倒“贵族文学”,提出“写实文学”。

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深入论述现实文学的基本特点。

1918年以后,鲁迅(1881—1936年)陆续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杂文,以文学手法,揭露封建主义道德的本性,刻画了社会下层民众愚昧麻木、逆来顺受的普遍心理,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心灵震撼,对文学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场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涉及到民主与科学、伦理道德、社会风俗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击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读经逆流,从更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倡导人们重新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因此可以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检查和反省。

新文化的先驱者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不良内容,并没有加以全盘抛弃。

尽管当时有人主张各领域全方位接受西方文化,全面否定并遗弃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观点不是当时文化界的主流。

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

随后,《新青年》杂志就发表了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极端化观点的态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界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突出成绩,包括语言、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很高价值的成果。

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文化的先驱者欢迎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如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无政府主义、革命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哲学、英国经济学等各种学说。

他们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放在截然对立的位置,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

这实际上是思想和理论上的理性主义。

这种态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各有哪些优长与不足、如何借鉴其精华抛弃其糟粕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当时人们有这样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需要借用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即如陈独秀所说的那样,用科学和民主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等一切方面的黑暗。

这是十分深刻的。

新文化的先驱者明确地告诉中国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国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从观念的层面接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在法律上实现人权平等,在伦理上实现人格独立,在学术上破除迷信,实现思想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震动世界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他们积极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关注遍及各地的人民群众的起义和斗争。

李大钊撰文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相继发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文化运动后期,进步知识界很快形成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面。

191 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随后,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核心力量。

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也标志着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

此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拉开序幕,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