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本章重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认清国情,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韩媒发动民众抵制中国生产的小米、华为、TCL、海尔,青岛啤酒等等,10万平方公里,5041.85万人口(2014年)。
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1亿左右的人口。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二大提出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开始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区分。
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而且还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割裂开来,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先帮助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待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犯了右倾错误。
另一种是王明的“一次革命”的思想,混淆两个革命阶段的界限,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果又犯了“左”倾错误。
两次胜利:1927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促进全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两次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第二次失败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在总结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即整个中国革命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做好上篇,才能去做下篇。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5年最新版)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 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 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 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
毛 泽
积极性高涨,能够也必
东 在
须积极引导;
家 乡
韶
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
山 与
活中居领导地位,可以
农 民
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座 谈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 家帮助。 ♣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 中农,限制、消灭富农剥削。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来源
没收官僚资本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
个体经济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过渡
性质
社会主义 半社会主义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地位
领导地位
绝对优势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结论:要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矛盾,必将要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 级,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 会主义过渡
★政治上实现大陆的解放,建立各级 地方政府;
★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ppt课件
向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过渡的形式
• 个体经济ຫໍສະໝຸດ 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向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经济成分与阶级构成:
•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 个体经济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不代表 一种独 立的发 展方向
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斗争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 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限制与反限制、 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 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 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民主革命时 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 等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化三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 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 拖拉机都不能造。”
2015 年 11 月 2 日 , C919 大 型 客 机 首 架 机正式下线。其最大 载客量190人,最大 航程5555公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从经济上看:从政治上看: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8版)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主要的经济成分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要的 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
中国社会的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其他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 阶级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1953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 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 期的理论在中国进一步 具体化,形成了中国化 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 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 行动指南。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和历史经验
视频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度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
采取从低级 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 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 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 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 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1955年上海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布店挂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和列宁都曾经设想过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和平赎买。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采用的是没收的办法,要把资本家赶走,最终失 败了。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实行了“和平赎买”政策并取得了成功。造成 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这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重点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出现的失误和偏差4、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讲授学时:5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板书+多媒体教学内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即有社会主义的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的因素。
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自然规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社会环节,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前提和社会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一直存在下去,它一系列条件的规定下、推动下,它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要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 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 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 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 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 立: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 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 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1956年与1952年相比,不同经济成分在国 民收入结构中的变化情况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1919 1949
社会主义 革命时期
1956
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
半殖义 社会
分析: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有社会主义因素 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介和桥梁
行 进 步 逐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大办初级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发展互助组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手工业:P98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供销小组
由 小 到 大 、 由 低 级 到 高 级 的 发 展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组织3000 人“报喜队”,他们高呼“坚 决服从领导,服从分配,不抽 逃资金,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 造”
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对农业的改造(1)三个阶段:互助组(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高级社(社会主义)(2)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3)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4)步骤:循序渐进2、对手工业的改造三个阶段:供销小组(萌芽)——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方法:赎买(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统一战线的关系已经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统购统销及对资本家的监督(3)过渡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定股定息)4、历史经验(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显著特点)(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和平方式进行改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2、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2)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本身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两种过渡性质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向集体过渡)国家资本主义(私营向国营过渡)3、阶级构成及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仍具两面性)既剥削工人,又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主要矛盾资本主义vs 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vs 工人阶级两个阶级4、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一体两翼)(2)实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确立的表现(1)经济结构变化:公有制为主体(2)政治制度确立: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3)阶级关系变化:剥削制度被消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2、确立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3)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从实践上看,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和经验。
(4)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时资本主义也不景气。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的三大改造都是以和平的方法完成的: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第一,所谓“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期明显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过快,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国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1)从政治上看,土改、镇反、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从经济上看,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1.改造的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修订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详解
在农村传 达毛泽东 “关于合 作化问题” 的报告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 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 路
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合作社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 正确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下中农巩 固地团结其他中 农,发展互助合 作,由逐步限制 到最后消灭富农 剥削的农村阶级 政策。
见p92
1955年4月17日,周恩 来到印尼万隆出席亚非 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 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 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社会?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1、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来看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半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 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制度。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 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华北区百货公 司等单位向私营企 业的订货档案。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步
主要实行初 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主要实行个 别企业的公 私合营
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郭琳爽在 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态: “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 向工人阶级转”。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借鉴苏联等国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应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上一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紧密衔接。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当中有一个内容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前途的问题,当时我们讲的时候只是让大家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
那么这一章讲的就是后一个问题,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如何转到社会主义上去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这一章当中,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是过渡时期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二个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基本经验;最后讲一下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过渡时期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什么要从这个问题说起?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背景问题。
只有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明确了过渡时期是是个什么样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才能理解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期提出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全过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性质和任务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0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 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 义道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 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制定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 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 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1956),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 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生的中国政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 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什么样的社会模式 进行建设呢?
新生的中国政权为什么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 • • • • •
当时的世界只有两种社会建设模式: 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国内:人民不答应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不答应 前苏联不支持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实践借鉴: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概括为三个实验阶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追求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的设想进行实验; •(2)新经济政策:是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 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3)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实验,重新照 搬马克思的传统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 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 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 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 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 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 1921年初,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取得了胜利, 然而它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 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开始 着手经济政策的调整。 •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了第十 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 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在 于把占苏联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争取过来。
• 第二阶段全面改造阶段:1953年6月,中共中央做 出《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 干问题(修改稿)》,随后提出党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方针是:“利用、限制、改造”;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者的方针是:“团结、教育、改造”。 • 对私营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加工订货、收购 产品”三种形式 •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四马分 肥”,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的 盈余,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的福利 奖金、企业股东股息红利四方面分配,各占一定 比例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了巨大成果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二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
3、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 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毛泽东 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的学习与宣传提纲》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主义改造了什么?
• 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需 要变革与工业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生 产关系,于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提上了日程 •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即消灭了农民对土地 的所有权和民族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这极大 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 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 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 任务。随着各项任务的完成,整个社会出 现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失误和偏差
主要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
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 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
没有完全搞清楚。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 革开放的举措,特别是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 为主的联产承包制,在城镇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存 在和发展,对外实行招商引资。有人据此怀疑20 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有必要,认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与三大改造前没什么区别,所以发 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 • 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什 么关系?
• A、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指导的社会主义 • B、前苏联实践上建设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提出了“两 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 。
• 第三阶段高潮阶段:1955年10月,加快步 伐制定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11月定息制 度;1956年国务院规定,根据企业合营时 清产核资所确定的私股股额每年付给资本 家以固定息率。
•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 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二,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的过渡形式。 •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 劳动者
在农村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的完成情况: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
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 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在城市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改造完成后的情况:到1956年 ,参加合作 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产值占全国手工业 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所以新生的中国政权选择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摆在面前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如何建设呢?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在 《共产党宣言》中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 • 一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社会主义”;
• 二是社会主义应具备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 1928-1937年,前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放弃 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 设,其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的前苏联,工 业总产值居当时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农 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新生的中国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榜样!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带着申请 书参加公私合营大会
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仅仅只用了四年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 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工业化需要:
“三改”的必然性
个体经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 ,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 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国 大工业品的市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 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 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 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 入宪法的总纲。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如何? • 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获得了一些历 史的经验 • 由于一些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失 误和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 济基础。”
4、为什么我国要制定这样一个总路线?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 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 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一化”建设的必然性
•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 指出:我们现在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 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 能造。 • ——《毛泽东文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 要求和必要条件
• 新政策内容是:(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 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 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 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 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 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 新经济政策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 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为苏联在 二战中打下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 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 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 一步发展: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和实践的创 造性发展; • 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是对所有制结 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 的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