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基本理念
玩 演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 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 2.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
读 写
1.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2.能看图识词; 3.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4.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5.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视 听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片或程度相 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 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课程设计思路
九级 八级 七级 六级 五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一级
→
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
→
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
课 程 目 标
情感态度
兴自 合祖国 趣信 作国际 动意 精意视 机志 神识野
学习策略
认调资 交 知控源 际 策策策 策 略略略 略
文化意识
文 化 知 识 文 化 理 解 跨 文 化 交 际
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 奠定基础。 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 能力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文化交 际能力
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 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率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 的学习渠道 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课程的 要求
二级目标总体概述
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 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 和朋友的简单信息,并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 的叙述。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 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和小短 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能根据图片、 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 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初步 形成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
其中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
基本理念一,师德为先。
师德为先的底线是绝不伤害学生,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温暖。
我觉得师德是最根本的理念。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
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
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
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
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师德最外在的体现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
基本理念二,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
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受教者的个性特别,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并培植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体的差异性,结果一堂课很多时候变成了满堂灌。
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
教育现代化八大基本理念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等,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良好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坚持八个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才智,实现其潜能的最大化。
教育者必须切实关注,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科技、体育等多方面的素质,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道德、义务、责任和创新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情感、品格、思维能力、生存能力等,使学生具备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向,教育必须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课堂外知识的探究能力。
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教育,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
教育必须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的现代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之间的互动。
六、以生态环境为保障的教育理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和保护好生态环境。
教育应鼓励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知识,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校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七、以国际化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国际化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需要,教育必须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培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促进学生知名校、名师名校留学等,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基本理念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于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简要介绍和解释。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育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价值观,把个体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全面发展则强调个体在身心、智力、道德、美育、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其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教育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和信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然而,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育人为本的意义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两个基本理念。
首先,将探讨育人为本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以及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性。
其次,将阐述全面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均衡发展和自我实现,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对这两个基本理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参考和启示。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将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基本理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必要性。
通过全面的育人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有全球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和决策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育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以推动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方式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明确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层次,有助于他们更有目的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2035第一条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现代2035第一条基本理念一、理念概述我国教育现代2035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即“素质教育为根本,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指导方针。
此理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教育将从单一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全面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二、深入探讨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2035的基本理念之一。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注重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育将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而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2. 全面发展教育现代2035的另一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要具备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适应多样化的需求,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不再一味追求分数和知识的获取,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总结回顾我国教育现代2035第一条基本理念“素质教育为根本,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一理念的提出,呼吁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再单一追求分数和知识的获取,而是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实施这一理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我国教育现代2035第一条基本理念“素质教育为根本,全面发展为目标”非常值得肯定和支持。
在过去,学生们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管理基本理念
管理理念篇一、稻盛和夫六项精进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每天都要反省;4、活着就要感恩;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二、戴明十四条1、制定目标一致的计划,致力于超过竞争对手2、采用新的管理思想3、停止依靠大量检验来提高质量4、不要凭价格选择供应商5、发现问题并致力于改进工作体制6、采用现代的在岗培训方法7、重质量胜过重产量8、消除员工的恐惧感9、打破部门封锁10、管理者不要在不提供具体方法下要求提供生产率,低质量和低生产率是制度造成的而不是员工的问题;11、取消工作定额,代之以领导职能强化;12、消除各种影响员工为自己工作质量而自豪的障碍13、建立生动活泼的教育和自我提高计划14、建立使高层管理者能够推动每个员工按上述13条努力工作的机制。
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11个核心价值观1、前瞻性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敏捷性;6、关注未来;7、促进创新的管理;8、基于事实的管理;9、社会责任;10、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四、丰田模式-精益生产的18个黄金法则1、使命比赚钱重要;2、顾客至上;3、杜绝浪费;4、建立无间断操作流程;5、实施拉式生产;6、强调生产均衡化;7、强调即时生产;8、养成“自动化”习惯;9、标准作业彻底化;10、推崇目视化管理;11、再公司内部培育领导者;12、注重员工教育;13、作业改善中尊重人格;14、培养员工成为“多能工”;15、尊重、帮助供货商;16、“现场现物”;17、通过“根回”达成共识;18、通过学习,不断前进。
五、精益生产的12原则1、消除八大浪费2、关注流程,提高总体效益3、建立无间断流程以快速应变4、降低库存5、全过程的高质量,一次做对6、基于顾客需求的拉动生产7、标准化与工作创新8、尊重员工,给员工授权9、团队工作10、满足顾客需求11、精益供应链12“自我反省”和“现地现物”六、精益生产的八大浪费1、库存的浪费2、制造过多或过早的浪费3、等待浪费4、搬运浪费5、不良的浪费6、动作的浪费7、加工的浪费8、管理的浪费。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教学,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导向。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知识的填鸭式教学。
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导向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魄、美感等多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这种基本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切实贯彻落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什么是课程基本理念
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三、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要正确处理好共同目标和学生各自不同的优势的关系,把单元主题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第二、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如:从课程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还要避免平均使力,根据内容要有所侧重。
第三,教师要把握评价的频率,对于态度、能力的平价,不可能像知识的评价一样,能够比较经常性地进行,应当有相对长的周期,评价才有可能反映学生的变化以及进步状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1)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是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对基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还应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4.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5.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1)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2)是现代数学本身的原因(3)是数学教育界自身认识上的原因(4)与如何进行“数学应用数学”有关6.新的“双基”包括:算法,数据处理,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用计算器,计算机画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图像,比较他们的变化规律,借助计算器求方程的近似解,求三角函数值求解测量问题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8.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用哪些方面?(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2)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3)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4)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资料能力大有作用9.理顺《标准》和考试关系的原则是:考试服从《标准》考试服从教学,考试必须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10.《标准》确定的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11.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明确提出的六条具体目标:(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
四个基本理念
3.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1.案头 2.环节、 3.学习目标 4.学习任务 5.板书预设 6.作业策略 7.学习策略
科研——以《 “自动教育”促进师生发展策略的研究》为 课题,自主发展、能动追求,提高教师素质,打造一支 名师队伍,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生命 地位。 培训——以中国教师报名校共同体的高端指导为引领, 打造高效课堂 1.加强教师基本功练习 2.深化继续教育 3.高质量完成国家、省、区、校四级培训
四个基本理念、三个维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个基本理念—— 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生学习 它是教师专业实践 和专业发展的价值 导向。
三个维度——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教育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设计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力 沟通与合作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 学科知识 通识性知识 教学实施 教育教学评价 反思与发展
自主、合作、探究;高效、有序、创新
常规教学——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突破口 备课 上课 听课 教研组—备课组一 评课 捆绑评价教研组 整改 辅导 考试 三七三备课活页: 七栏目: 三必备: 课前备课 课上备课 课后备课反思 三环节: 自研备课 互研备课 自改备课 课堂基本流程: “五步三查”泛模式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二、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
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
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
1、目标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关注必备知识基础的夯实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2、科学性原则。
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表述简洁,知识点准确。
3、多样性原则。
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基础练习、实验操作、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多感官参与的不同类型的作业。
4、趣味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生动有趣,不死板、不机械、不重复,能激发学生兴趣。
5、应用性原则。
作业要关注视野拓展、体验探究、思维发展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
路的探索
:2004-12-16
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形势大好,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事业、城市建设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好机遇,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建筑的发展仍有不足,城市设计呼唤多多;城市建设存在混乱,建设实践缺乏切实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在学术人才等多方面准备不足,建筑教育有待改革……这些问题并非杞人之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积极地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发展建筑学的理论既显得迫切又属根本。
我认为要从基本理念加地域文化,从时代模式探索中国建筑发展道路。
基本理念
回归基本原理
建筑理论汗牛充栋,眼花缭乱,似令人无所适从。
有关部门热衷于举办国际建筑设计或城市规划竞赛,外国优秀的方案对我们建筑创作可以有所启发和推动,但并不能解决中国建筑的方向问题。
尽管历史上国际竞赛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但失败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何况竞赛的成功与实施,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任务书指导思想的明确、具体评选人的水平与业主的决策,操办不当将带来负面的影响。
面对当前混乱的局面,就像1999年国际建协《北京宪章》所强调的,建筑学的发展要回归基本原理,我们需要朴实的理论。
建国初期所提倡的建筑方针:实用、经济、美观,这仍然是建筑发展的基本之点。
实用建筑的根本功能还是为人们目前和未来塑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经济建筑总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物质财富,现在国力大增,但社会追求奢华成风,铺张浪费惊人,堪称“时弊”。
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政府作出了承诺,国际建协号召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建筑发展的一条基本准则。
建筑设计不当带来的是单幢建筑或成组房屋的浪费,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失误带来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甚至难以扭转。
因此,我们要对城乡建设的经济予以更多的关注,重新认识评价标准,建立建筑经济评价体系,重视可行性研究。
美观求新是对的,但不能与环境割裂,不能抛弃整体性的原则。
何况建筑反映的是国家和地区文件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同的、更宽阔、更复杂的新内容。
如安全问题,如今不仅不能忽视建筑与城市的安全问题,而且要从规划布局上对可以预防的方面予以更根本的考虑。
掌握基本理念
建筑工作者要将种种基本理论融入到观念中去。
以人为本、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20世纪后期总结
出来的宝贵经验和战略,现在不能流于空谈。
深邃、宏大的哲理都需要落在实处,要深入到各个方面去。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的许多问题和口号每每对不上号,如城市道路建设,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小汽车为本?名曰“生态建筑”之类的设计很多,但真正节约了多少资源和能源?
宏观与微观并进
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要宏观与微观并进。
宏观方面包括世界的、洲际的、区域的整体性思考,全球化、全球经济活动、全球城镇体系的形成等,要促进建筑学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微观方面,如建筑物理环境研究,要向深层次推进。
“9·11事件”后,在反对恐怖主义的罪恶之余,西方有识之士认为,对有些已习以为常的事情应该重新思考。
如超高层的摩天楼是否合理?城市CBD规划是否能按“华尔街模式”如此密集?城市的安全工作怎样纳入城市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我们是否要在各个方面重复上个世纪西方发展走过的道路?特别是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等等。
这些方面对我们拟定未来发展模式的思考都应当有所启发。
地域文化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
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
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
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
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因此,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新式的追求。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从历史长河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先是在欧洲,后来扩展到美国,建筑也是如此。
历史上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近100多年来,科技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在国际竞争中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
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文化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批判地发扬优秀区域文化,作为21世纪建筑新发展的地理起点
研究建筑、规划和普遍性与特殊性,将普遍的道理和城市与建筑地域性的特点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再创造。
只要不抱偏见,坚持基本原理,将全球影响与地域文化构成和谐的关系,就可以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新的地理特点,迎接21世纪中华文化的人文复兴。
在城市结构、建筑群、风景园林创造等方面,都应依据各地特点,各赋特色。
建国以来,不同地区,如岭南、江南等都已创造出了有地方风格的建筑,这就是明证。
同时,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我们的先辈梁思成、刘敦桢老师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我们要吸取、消化他们的贡献,但绝不是说中国建筑就仅限于此了,我们还要将理论的研究、扬弃与再创造的过程,融汇在今天的设计创作中。
我们不但要“拿来主义”,还应当把我们土壤上新的创造“送出去”,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作出贡献。
时代模式
城市化是时代的主旋律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0年的36.1%,有人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和65%。
国外专家预言,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美国的高科技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弧立地谈论建筑而不从城市化考虑则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我们建筑界应当明确城市化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切实地探讨发展模式问题,少追逐时髦样式
建筑的功能、形式和周围环境的联系等本是建筑的基本要点,也是创作的依据,各个时期包括当前的建筑风格、各种主义也有值得研究之处。
时下的形式主义泛滥,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在此大声疾呼。
展望新时代,信息科学的进步、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带来种种发展的契机,生态学的发展带来环境研究方面的进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地球上资源有限,建筑无节制地耗用能源及物质财富着实令人担忧,社会发展的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也在扩大,这些都与建筑有关。
我们当前大规模的建设不仅是盖房子,而且是在建城市,更本质地说是在塑造未来社会!建造当前和未来的生活环境。
事物本来是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加以分析。
我们应从各个方面来研究未来发展的模式。
对于各地城市规划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建筑的创作,都应当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发展创造,不应该陈词滥调,更不能为时尚所感,盲目追求样式。
从工程学的重组的启发
在工程学领域,基于工业革命这后新兴技术的兴起,有工程学的重组之议,而在建筑学领域探讨新时代的种种变化也有必要引入重组的概念。
当前的任务是寻找新秩序。
就文化而言,既要承认、认识多元文化,又要看到多元带来的种种纷繁与杂乱;就建筑与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而言,要从仅局限于单幢建筑造型的精心设计扩展到建筑群的创造以及城市设计与规划结构等的思维与技巧;就社会而言,要在规划建筑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单位,在建筑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物质条件。
总之,要从多种模式上追求“和而不同”,“乱中求序”。
总之,我们要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人工建筑与自然建筑的结合。
既重视建筑本身,又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塑造,我们提倡紧凑的城市,开阔的地景。
因此,我们要吸取20世纪现代建筑成就,认清其不足,自觉地整合、寻找前人所迸发出的尚属零散的智慧的火花,作为21世纪新的时间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