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合集下载

04第四讲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04第四讲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把握交谈契机
交谈契机,是指交谈双方展开交谈话题的 机会。交谈契机把握得好,交谈就顺势而下, 融洽有味;不合适宜的胡言乱语,就会遇到 麻烦,甚至碰钉子。
访友拜客或有求于人总要先寒暄几句。开 门见山、单刀直入则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 之嫌。如果场合适宜,说几句“今天天气真 好”之类的话当然不错,但若不论时间、地 点一味是天气如何则未免有些滑稽。最好还 是结合所处的环境顺手牵羊,就地取材来引 出话题。
交谈的技巧
1.善于建立传播关系
要同一个人交谈,首先得唤起对方的 注意,让对方明确意识到你正在试图同 他进行谈话。在通常情况下,传播关系 的建立是从所谓“打招呼”和自我介绍 开始的。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 那一日,两个 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 儿头巾,穿一领旧战 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 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 “不遇识者,屈 沈了我这口宝刀!” 林冲也不 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 那汉又跟在背后道: “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 林冲只顾和智深 走着,说得入港。 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 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 林冲听得说,回 过头来。 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 夺人眼目。 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 看。”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1. 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库利 1909 《社会组织》”镜中我” (关于自我认知)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对自我的认识,而这 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 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 的,他人对自己的评 价、态度等等,是反 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其次是注意发问的方式。查户口式的一问 一答只能窒息友善的空气。提问的人应对发 问进行方式设计。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传播学——人内传播

传播学——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1、概化他人:(1)概化他人形成于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后阶段,指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进而认识自己,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学习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期望,然后逐渐学会将总体的社会规范作为自我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依据。

(2)通过概化他人,我们将共同体的组织规范整合或内化进入我们自己的人格,这样社会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直到我们有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3)针对近代笛卡尔以来形成的身心二元论,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

(4)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2、基模理论(1)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

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

(2)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3)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3、主我与客我理论(1)自我可以分为①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②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2)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互动的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3)“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而这个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揭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4、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诺:(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争议: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二)人内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中传MJC考研重难点之人内传播

中传MJC考研重难点之人内传播

中传MJC考研重难点之人内传播人内传播考点由凯程教育老师全面整理。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之所以能够进行人内传播,首先与人体的生理机制分不开。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人内传播的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迈克尔。克劳伏特 教授指出:麦当,劳宣扬的食谱实际上是 和心脏病癌症联系在一起的。
肥胖症
涉嫌变相剥削儿童 (吸引孩子消费不健康 食品)
二、MC带来的其他健康危机
与传染病有关: 1、1982年美国俄勒刚州和密歇根周MC发 生数名儿童食用汉堡生病事件。查出还有E。 大肠竿菌 MC否认 不了了之
非语言符号的含义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符号, 即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空间 距离、触觉嗅觉等,能辅助语言符号或独 立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施拉姆: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 )通过言辞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 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 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 理发\八角型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 带着信息.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五 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表述和理解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富裕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
信号 象征符
语言符号
普通语义学
非语言符号
*语言 *文字 *动作 *表情 *体态 *音声
图片
二、符号与象征符
符号包括信号和象征符
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 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蜜蜂舞姿、荧火虫闪光、信号弹)
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随意性

传播学概论——精选推荐

传播学概论——精选推荐

传播学概论课程大纲☐第一讲传播学史☐第二讲人类传播的演进☐第三讲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四讲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第五讲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六讲传播媒介☐第七讲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八讲传播效果参考书目1、《传播学是什么》,陈力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郭建斌、吴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人民出版社4、《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5、《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9、《传播与社会影响》,塔尔德著,何道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解读大众文化》,费斯克著,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界》等等第一讲传播学史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一、传播学的诞生二、传播学的学术渊源三、四大先驱者和奠基人四、传播学引入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一、传播学的诞生(一)人类早期对传播的思考例1: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例2:柏拉图的“洞穴”传播学的诞生有其基本前提条件。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1)传播业的独立和兴盛;(2)学科的发展(二)传播学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二)人内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人际传播的特 点(P73)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 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 动频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 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四)库利的 “ 镜中我”理 论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 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理解人内传播(P64)——
①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 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 着衔接关系;
②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 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 会性和实践性;
③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 信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
• 一是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 信息,这种方式沿“核心路径”处理信 息,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 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者较强的责任感, 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会沿该路径处理 信息。
• 二是较为粗略的方式,沿“边缘路径” 处理信息。
二、人际传播
(一)概念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 如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而 展开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的动 机与功能
• 1、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三个方面:物质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约哈里之窗
他人了解
自己了解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判 断往往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 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主我
义 的
客我
I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 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 我反思的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 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与连贯性。
• 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 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四)个人信息处理 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P68)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他人不了解
秘密区域
未知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之 潜质、潜能 于众的东西
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和约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提出的 "约哈里之窗"
• 2、建立和谐关系。 • 3、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 5、满足情感需要。
第四讲 人内传播、人 际传播、群体传播与
组织传播
一、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P61)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P66)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 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 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 我互动。他认为,认识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 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 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内省式思考(P67)
•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 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在判断的基础上,在若干个判断 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 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就是“从已 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活动。
• 2、异常形式 • 入睡状态和做梦 • 催眠 •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 高峰体验 • 沉思状态
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 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 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 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 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 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