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摩擦力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归纳:
1.运动与力: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合力和平衡力的概念。

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3.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物体浮沉的判断条件。

4.功与机械能:
功的定义及计算。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5.简单机械设备:
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机械优势和功率的计算。

6.热与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测量。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与物体热收缩。

7.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相变现象: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关于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一、力和摩擦力1.受力分析: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合力,力的大小和方向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没有外力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3.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合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F=ma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相互作用力,力的平衡和合力二、机械功和机械能1.功的概念和计算,功率的概念和计算2.动能与动能定理,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3.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应用约束关系的机械能守恒三、压强和浮力1.压强概念和公式,大气压和气压计2.海水压力及建筑物中的应用3.浮力和浮力定律,浮力的应用,浮力与重力的平衡四、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的速度2.谐振和声音的共振,共振的应用3.噪声和噪声控制五、光的传播和成像1.光的三大性质: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反射成像和镜面公式,证明公式和应用3.折射成像和折射定律,光线图象法和折射公式六、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场,电场的性质和计算2.电势和电势能,电势差和电势能的计算3.电流和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和电能七、磁学基础1.磁场和磁力,比较磁场与电场2.安培定理和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3.感生磁场和自感现象,应用静电场、运动电荷和电场变化产生磁场八、基本物理实验1.受力分析实验,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2.力学实验:弹性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3.光学实验:反射成像、折射成像、光的色散和光的电磁波本质的证明以上是2024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概要总结,具体内容包含实验、公式和计算,需要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基本物理知识,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知识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一、概念解析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

2.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三、运动的类型1.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

3.匀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4.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的统称。

四、力的作用1.启动运动: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2.改变运动状态:物体运动过程中,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者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3.停止运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速度减小直至为零,停止运动。

五、常见的力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拉力:物体间由于拉伸而产生的力。

5.推力:物体间由于推动而产生的力。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离不开发动机产生的动力。

2.体育竞技: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通过肌肉力量来克服重力和摩擦力,从而完成各种动作。

3.航空航天:火箭升空时,喷射燃料产生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实现飞行。

综上所述,运动和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一个恒定的力的作用下,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20m/s,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力的计算公式:F = m * a。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6章力与运动总复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6章力与运动总复习

第6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合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8.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9.第7章密度与浮力一、(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

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托盘天平)测质量。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X 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Vm =ρ;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 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 的单位是米3。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

牛顿运动定律与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两个基本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摩擦力则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和摩擦力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其现有的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稳定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力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表述了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这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形式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换句话说,当不同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为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和减速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牛顿第三定律阐述了物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按照第三定律的说法,当一个物体施加力于另一个物体时,被作用物体同样会以相等大小的力作用于施力物体上,且方向相反。

这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我们理解物体交互作用的基础。

二、摩擦力的概念和原理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发生。

摩擦力的产生源于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常常表现为物体沿着表面滑动或滚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静摩擦力是在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抵抗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

动摩擦力则是在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与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造成摩擦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表面间的压力以及接触表面间存在的各种力。

粗糙程度越大、物体质量越大、两表面间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含应用)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含应用)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
(含应用)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外力合力为零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并与其运动方向一致。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物体A对物体B 施加一个力时,物体B同时施加一个与之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于物体A上。

4. 重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5. 弹簧伸长、压缩的伸缩力等于施加于其上的外力。

6. 压力大小等于力对垂直受力面积的比值。

7. 杠杆原理:当杠杆平衡时,力的乘积等于力臂的乘积。

8. 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出的液体的重量。

9. 管路中液体的流动速度越大,压力越小,速度越小,压力越大。

10. 都柏林定律(电流定律):在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的电路的量。

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必背定律的完整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1. 物体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需要了解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定义,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关系。

3.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属性,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和碰撞过程中的力的作用。

4. 作用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常见的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是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6. 弹簧力:当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称为弹簧力,和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7. 摩擦力:两个物体相接触时产生的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8. 斜面运动: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需要考虑斜面的倾角和摩擦力的影响。

9. 能量:物体的能力做功能和引起变化的能力称为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10. 功:当力作用于物体上,并使物体移动一段距离时,所做的功就是力乘以位移的乘积。

以上是初二物理力学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一到六章知识点归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本质。

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是中学物理学的基础,本文就这几章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的描写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一维运动的公式:v = v0 + at,x = x0 + v0t + 1/2 at²,v² = v0²+ 2a(x-x0)。

3. 二、三维运动的描写:平抛运动、斜抛运动。

二、力的作用1.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状态的改变与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能量1. 能量的概念:动能、势能。

2.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功和功率:功的定义、功率的定义、功率的计算。

四、压强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

2. 浮力: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浸没的深度有关。

五、静电场1. 电荷:电量和电荷性。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差。

3. 高压电:带电物体的感应、电容器。

六、电路1. 电流: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

2. 电阻:电阻的定义、电阻与电材料有关。

3. 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串并联混合电路。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学一到六章的知识点归纳。

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原理和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受到的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3. 力的三要素- 大小:力的作用强度。

- 方向:力的作用方向。

- 作用点:力的作用位置。

4.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5.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F=ma。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计算公式:P=F/A,其中P为压强,F为力,A为面积。

2. 液体压强- 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 计算公式:P=ρgh,其中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液体深度。

3. 大气压强- 概念:大气对地面的压力。

- 标准大气压:1.013×10^5 Pa。

4. 浮力- 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计算公式:F浮=ρVg,其中ρ为液体密度,V为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能量守恒定律- 概念: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机械能- 动能:运动物体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能量转化- 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如摩擦生热。

- 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如水力发电。

四、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场- 电荷:物质带电的量度。

- 电场: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电路基础-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 电压:驱动电荷移动的力量。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公式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探索自然界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而公式则是物理学中用来表示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在八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和公式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F = ma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2.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力乘以时间,也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乘以时间。

FΔt = Δ(mv)二、力的作用和机械能1. 力的作用: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功:力对物体的作用引起的能量变化。

工 = 力 ×距离× cosθ3.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功率。

P = 功/时间三、光学1. 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遵循反射定律。

n1sinθ1 = n2sinθ2 (n为介质的折射率)2. 光的折射:光经过两种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

n1sinθ1 = n2sinθ23. 光的色散:不同频率的光在经过介质界面时折射角度不同,导致光的分解。

4. 透镜成像公式:1/f = 1/v - 1/u其中,f为焦距,v为像距,u为物距。

四、电学1.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I = Q/t2. 电阻:物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R = V/I3.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率。

P = VI4. 串联和并联电阻:串联电阻:R总 = R1 + R2 + ...并联电阻:1/R总 = 1/R1 + 1/R2 + ...五、热学1.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2. 热传导: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Q = kAΔT/Δx3. 热量:物体温度的变化导致的热能的传递。

Q = mcΔT其中,c为物体的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量。

通过对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和公式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各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各科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各科知识点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包括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重力等内容。

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指的是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条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本质特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该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即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也叫作作用-反作用定律,指的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这条定律是解释多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基础。

二、热学热学主要研究热量、温度和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1. 物体的热传导物体的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的热量传递方式。

热传导包括对流、辐射和传导三种形式,其中传导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例如铜、铁等的热导率很高。

2. 物体的热容物体的热容是指物体吸收或释放单位热量时所需要或释放的热量。

热容是一个物体特性,它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能力。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描述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的法则。

该定律指出,热量除了用来产生功或传递给其他物体,不会出现“自行消失”或“出现”的情况。

三、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光的折射、反射、散射等内容。

1. 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是描述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法则。

根据该定律,任意一个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其像到镜面的距离。

镜面法线是连接物体和成像的镜面中心的垂线。

2. 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是指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根据该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有一个恒定的比例关系。

3. 光的散射光的散射是指光经过物体表面或介质中的微粒时发生的弯曲现象。

散射现象一般会使得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总结上文总结了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力学、热学和光学都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规律,具体的应用和实际问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讲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1. 运动与力
- 运动的描述:速度、位移、加速度
-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计量单位、力的合成、力的平衡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和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力的关系、重力
- 牛顿第三定律:动力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力的传递与变形
- 物体的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 力的传递:弹力、重力、摩擦力、拉力、推力、浮力
- 力的大小和方向:矢量、分解力、合力、平衡力、力的图示法
3. 能量转化与守恒
- 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势能、动能、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 功和机械能:功的计算公式、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功率
- 能源与环境: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4.声音与光学
- 声音的特征:声频、声波、共振、声音的传播
- 光的特性:光线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光的色散
- 镜子和透镜:平面镜、球面镜、透镜的分类、成像规律
5. 电学知识
- 电流与电压: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计量单位、电阻、电压的概念、电压的计量单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 静电与电场:静电的概念、带电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
-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规律、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原理
6. 能源与科技
- 能源的利用与开发:燃煤发电、水力发电、风能、太阳能、核能
-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信技术、交通工具、医疗技术、能源技术。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第八章力和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条件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总体来说,这个定律没有例外,它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而惯性的大小只与其质量有关。

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

利用惯性可以实现一些有趣的运动,例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但惯性也会带来危害,因此在小型客车行驶时,前排乘客要系好安全带,车辆行驶时也要保持距离。

第二节二力平衡当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被称为一对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满足这四个条件,那么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可以应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求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种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可以根据二力平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总的来说,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物体受力情况和物体运动情况来描述。

如果物体不受力,则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则会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

初二物理运动和能量知识点1.运动和力【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⑵说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事项】②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的实例:小型客车前排乘客系安全带、车辆行驶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禁止超载。

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步骤:①确认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状态;②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改变;③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④发生了何种现象(或造成了何种结果)二、二力平衡1、几个力平衡: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2、平衡状态: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 单元总结(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 单元总结(解析版)

第八章运动和力单元总结(解析版)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1.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这就是说物体只要不受力(受到平衡力或合力为零),原来静止的物体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4.物体质量决定惯性大小。

质量越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越强,即惯性越大。

5.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一种属性。

二、力的平衡1.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到的力叫平衡力;物体只受两个力时叫二力平衡。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两个力叫平衡力。

简单称之为: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如果物体上只受到两个力作用,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有相对滑动时,在它们接触面存在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的接触面有关;当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2)摩擦力大小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当接触面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静摩擦: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静止状态时,在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

5.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知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要考点,也是常考热点,在本章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节包含两个重要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者是不可分割两个知识点,是互相关联而又互相补充的知识。

在本节复习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二、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经常与二力平衡结合;三、物体不受力的含义;四、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五、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惯性的例子。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一、力和运动1. 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单位为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2. 运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F=ma,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该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力,都会产生与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6.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类型有关。

7. 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由于空气阻碍物体运动产生的力。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力,可以用公式K=1/2mv²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力,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4.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可以通过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表示。

5.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多少,可以用公式P=W/t表示,其中W为做的功,t为时间。

三、压力、浮力和密度1. 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可以用公式P=F/A表示,其中F为压力作用的力,A为作用面积。

2. 浮力:物体部分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上升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4.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可以用公式ρ=m/V表示,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四、声音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也振动,进而传播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震动的空气分子形成机械波,从声源向四周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音量、音色和共鸣。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与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且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摩擦力: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二、压强与浮力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正压力。

公式:p=F/S。

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

标准大气压约为1.013×10^5Pa。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三、功与能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公式:W=Fs。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公式:P=W/t。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称为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弹性势能。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的总和称为机械能。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不变。

四、简单机械与功的原理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安徽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安徽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安徽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现在,就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点,帮助大家回顾巩固知识,迎接期末考试。

一、运动和力1、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改变。

2、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可以使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发生改变。

力的大小用牛顿表示。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4、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它的大小随着物体表面间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增加。

二、热学知识1、热能和温度热能是一种物质内部的能量,温度是反映物质状态的物理量。

温度高低反映了热能的高低。

2、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热膨胀物质受热后会膨胀,受冷后会收缩。

热膨胀系数是一个表征物体膨胀程度的物理量。

三、电学知识1、静电学静电是指物体表面带有电荷的现象,电荷的大小用库伦表示。

带电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种力叫做静电力。

2、电路电路中必须包括电源、导体和负载。

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电阻成反比。

3、电磁感应磁场变化能够诱发电流,这个现象称为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的原理是电磁感应定律。

四、光学知识1、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原理。

2、折射光线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折射定律来描述。

3、成像凸透镜成像有真实像和虚像之分,而凹透镜只有虚像。

总结以上就是安徽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涵盖了运动和力、热学知识、电学知识和光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通过本文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期末考试打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开始我们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一节中我们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的相关概念,本节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上,同学们要多思考。

二、知识要点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重点】
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牛顿第一定律也可以说成:物体在受外力之和为零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重点】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物体质量就有惯性。

注:如何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把它想成是与生俱来、天生的。

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改变改变的性质。

就像老虎的本性咬人一样,把它运到北京、运到美国它也咬人。

在物理概念中“电阻”是导线固有的性质,不会随电流,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和惯性很相像。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乘客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3、平衡力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同线、等大、反向)
4、运动和力的关系
(1)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5、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B、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B、滚动摩擦 .
(4)影响它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7)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

(8)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经验之谈:
关于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往后仰、往前倾的现象我们要会解释。

针对物体的受力情况我们要画得出简单的示意图,画示意图时注意没有“下滑力”一说,当物体放在斜坡上我们会觉得它往下滑,所以有一个下滑力,其实这个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所以下滑力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力。

其次是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垂直于斜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地面。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