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虚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言虚词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2. 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文言文课文和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包括“乃、其、者、焉、所、之”等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步: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古文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讨论其运用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
在阅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习文言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
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课时安排授课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及方法介绍解决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3个要点1、重点关注常考的文言虚词从2008年-2010年的文言虚词考题可以看出,“以”三年共考19次,“而”三年共考14次,“之”三年共考13次,“其”三年共考9次,“于”三年共考9次,“乃”三年共考7次,“因”三年共考6次。

这些虚词考试频率最高,掌握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可以说最为重要。

同时,“为”、“则”、“所”、“因”、“者”、“乎”、“也”等虚词也不可忽略。

2、考前复习要掌握方法。

一是要结合例句去理解和记忆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要做到能看着虚词的每个用法说出或写出一两个例句。

请注意,在掌握一般用法后,要特别整理出每个虚词中自己最难掌握的词义和用法,理解并熟记相关的例句。

二是熟读课文,熟记课内古文名句,围绕常考的18个虚词,选取那些意义与用法没有争议的句子,认真归纳相关虚词。

这样做,对应考有最直接的帮组。

大家都知道,高考文言虚词题的四组八句中,一般有四句是直接取材于课本。

3、在考场上要善于联系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如何才能融入语境以正确辨别呢?一是用语境推断法,即借助上下文的语义来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

如2010年湖南高考题7题B项考“孔明移军且至”的“且”的理解。

查前文,有“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位垒(仲达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等表述,据此可以推出“孔明移军且至”的“且”是副词,译为“将”二是整体感知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

如语气助词“也”,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就是感叹语气词,它始终与整个句子密切相关。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学案(高三备课资料)文言虚词复习学案(1)学习要点: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xx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而、何、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以、因、于、与、那么、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详细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三、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那么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那么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规律总结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1.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1.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1.3 举例说明文言文虚词的常见用法第二章:常见的文言文虚词2.1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2 分析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搭配关系2.3 举例练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第三章:文言文虚词的辨析与应用3.1 讲解文言文虚词辨析的方法和技巧3.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3.3 进行虚词辨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4.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句子含义的影响4.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第五章: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5.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技巧5.3 进行文言文虚词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第六章:文言文虚词的词义辨析6.1 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和技巧6.2 分析文言文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差异6.3 举例练习词义辨析,提高理解能力第七章: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1 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特殊用法7.2 分析文言文虚词特殊用法的成因7.3 举例练习特殊用法的文言文虚词第八章:文言文虚词的综合练习8.1 讲解综合练习的重要性8.2 分析综合练习的题型和解题方法8.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第九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9.1 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9.2 分析文言文虚词对古文句子含义的影响9.3 举例练习文言文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第十章:文言文虚词的考试策略10.1 讲解文言文虚词考试的重点和难点10.2 分析考试中文言文虚词题型的和解题技巧10.3 进行模拟考试,提升应试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言文虚词的概念与作用解析: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学习文言文虚词的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举例和实际应用来加深对虚词用法的理解。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语法分析和翻译。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课本和相关练习题。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的句子,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2. 导入问题:提问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用法,包括“之”、“乎”、“者”、“所”、“其”等。

2. 分别解释每个虚词的意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讲解。

3. 强调虚词的语法功能和词义辨析。

示范与练习:1. 教师示范运用虚词进行分析和翻译,解读文言文句子的意思。

2. 学生跟读示范句子,并尝试自己分析和翻译其他文言文句子。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文言文材料,分析其中的虚词,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文言文文章,标出其中的虚词,并写出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

2. 探究讨论:下节课前,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共同探究虚词的使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虚词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虚词的掌握情况和翻译能力。

教学延伸:1. 扩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材料,提高对虚词的辨析和运用能力。

2. 创设情境:设计虚词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虚词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示范与练习、巩固与拓展等环节,使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分组练习和作业布置,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虚词的运用。

在教学延伸中,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和创设情境,进一步提高了对虚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解做文言虚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1.代入筛选法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这些解释和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意义。

2. 举例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出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意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文言文虚词的实际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技巧。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十、课程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言文虚词的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以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 提供一些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吾子二三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代事物何、胡、奚、曷、盍什么、哪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盍不为行?《庄子·盗跖》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表处所安、恶(乌)、焉在哪里、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适得府君书。

《孔雀东南飞》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将、将要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④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不久、一会儿;突然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教学博苑09-14 122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

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2. 培养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水平;3. 帮助学生准备高考文言文考试,提高分数。

教学重点: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3.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2.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文言文阅读材料、练习题;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Step 2: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并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特点。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文言虚词的运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标出文言虚词。

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填空题、翻译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拓展延伸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Step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写一篇短文或翻译一篇文言文段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练习、拓展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用法。

2. 常见文言虚词的例句解析。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用法及例句。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文言虚词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用法及例句。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分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阅读一篇文言文,注意其中文言虚词的使用。

六、教学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具体文言文案例,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七、文言虚词辨析练习1. 提供一组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让学生辨别每个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辨识和运用能力。

八、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1. 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文言虚词知识阅读古文。

2. 分析古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

九、文言虚词的活用现象1. 介绍文言虚词的活用现象,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活用。

2. 通过例句解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的活用规则。

十、复习与测试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确保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和用法。

2. 进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3.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言虚词。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全新经典版)

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教案一、课题名称:高考常见文言虚词解析与运用二、课程领域:语文三、课程年级:高中三年级四、课程目标:1.理解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技巧。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增强应对高考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解析与运用,并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2.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文言虚词解析(15分钟)1.教师列举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并逐一解析每个虚词的意义、用法和常见搭配。

2.教师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文言虚词运用练习(30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原文段落,让学生尝试运用文言虚词进行解读和分析。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文言虚词的解读和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文言虚词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文言虚词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言虚词写作练习,要求使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段落的撰写。

2.学生交换作品,并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教师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梳理文言虚词的核心要点。

2.教师展示一些高考真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3.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相关网址,供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文言虚词。

六、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解读:通过例句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合作和团队精神。

4.写作实践:通过文言虚词的运用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准确性。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帮助学生掌握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语法功能和表达作用。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准确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乃”等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区分一些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用法。

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语法作用和对文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和说明。

2、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虚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3、归纳法引导学生对所学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学过的文言文句子,引出虚词的概念,如“学而时习之”中的“而”和“之”。

(二)常见虚词讲解1、“之”用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用作动词,“到……去”。

如“吾欲之南海”。

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等。

2、“而”表并列,“并且”“又”。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就”“接着”。

例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但是”“却”。

比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地”“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以”用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以刀劈狼首”(用);“何以战”(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用作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等。

4、“于”表示处所、时间,“在”“到”“从”。

“战于长勺”(在);“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表示对象,“向”“对”“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5、“其”用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代自己。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他们的”)。

用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6、“乃”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

高考文言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虚词》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常见的文言虚词。

●培养学生通过语境理解和翻译文言虚词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难点: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手段●PPT展示:用于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多媒体教室:播放相关的历史文献视频,增强学生的理解。

●互动白板:用于课堂互动和即时练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情景设置:教室的灯光调暗,屏幕上播放着古代文人墨客在竹林中吟诗作对的画面,伴随着古风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问题提出:在画面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文人在诗词中是如何巧妙地使用虚词来表达情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那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总是让我们心驰神往。

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们的文字跨越千年依然生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文言虚词的妙用。

”学生:“老师,虚词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教师:“问得好!虚词虽然不像实词那样有具体的意思,但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修饰、表达语气等重要作用。

比如‘之乎者也’,你们熟悉吗?”2. 知识梳理(10分钟)讲解虚词分类:教师使用PPT展示文言虚词的不同类别,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并举例说明。

逐一讲解:挑选几个重要虚词(如“之、乎、者、也”),详细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例如,“之”字,可以作为代词、助词,甚至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起到桥梁的作用。

教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虚词有哪些种类。

它们就像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的地得’一样,虽然小,但不可或缺。

”学生:“老师,那‘之’字算哪种虚词呢?”教师:“‘之’字非常有趣,它可以用在很多场合。

比如在‘之子于归’中,它是一个代词,指代人;而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它又起到了连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2016-11-17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

由此可知,题中①、④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②、③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

综上所述,在辨别虚词含义及用法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解题方法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如《史记》《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传统篇目。

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

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

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1)、“以”字前后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以”是介词。

例2.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

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

例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

(2)、“以”或“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配对象类别不同,“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

例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

例5.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

“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在后句中相当于“被”,意义不同。

三、看虚词出现的位置(1)、“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间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

例6.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

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其”是代词“他”;后句“负”是一般动词,“其”是代词“他的”,意义不同。

例7.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

例8.秦王恐其破璧。

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意义不同。

(2)、“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之”是助词,译为“的”。

例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

例10.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

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两句用法不同。

四、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

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例释补充:本学案是对一轮复习资料虚词用法的补充,请仔细对照。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

(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

(二)用作疑问副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