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美日广岛协议
美日广岛协议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这一事件不仅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美国和日本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最终达成了美日广岛协议。
这一协议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美日广岛协议是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和日本进行的一项重要协议。
协议内容主
要包括了美国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袭击的原因、影响以及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向。
首先,协议中明确了美国投下原子弹的原因是为了迫使日本政府尽快投降,以避免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其次,协议还强调了原子弹袭击对日本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环境破坏等方面的后果。
最重要的是,协议还规定了美日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向,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美日广岛协议的签订对于美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协议的签订标
志着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结束,为两国未来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协议中对于未来合作方向的规定,为两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最重要的是,协议的签订也为世界和平和稳定作出了贡献,为二战后的世界秩序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美日广岛协议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一项重要协议,对于两国
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协议的签订不仅结束了战争状态,也为两国未来的合作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希望在未来,美日两国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发展。
现代美日的内在关系
书报心得现代美日的内在关系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是为了防止日本军阀主义的报复而要日本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
二战后初期,美驻日盟军总部要求日本制定新宪法。
由于日方起草的战后宪法草案中仍保留天皇统帅大权引起美方不满。
于是,美国驻日盟军总部于1946年2月向日方提供宪法草案。
日方在此基础上,经过国会三个多月的审议修订后才通过《日本宪法》,体现了日本战后走和平道路的国家意志。
此后,美国对日本态度曾几次变化,从战后初期的认可,到冷战时期不顾日本宪法制约而要日本扩军,共同遏制苏联和中国。
又到20世纪80年代指责日本在安全保障方面“白搭车”,依赖美国核讹诈作靠山而鼓励日本灵活解释宪法,分担美国共和党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公然推动日本修改宪法。
但是,目前美国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对日本修宪态度似乎已转趋慎重。
美日同盟如同瓶颈,阻止日本再成为军阀主义大国。
日本右翼势力和军事力量就像是蛋壳中不断成长的一只怪鸟,一旦温度适中就会破壳而出。
日本素有与强国结盟的习惯。
1902年曾结成日英同盟,1940年又缔结德日意同盟。
结果,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之下便分别对俄、中、美发动了战争。
一战后日本与美国结盟以来没有侵略别国。
原因之一是战后宪法发挥着制约作用。
一旦日本战后宪法被修订,不仅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影响,日美同盟关系也将面临新的选择:要么美国被日本牵着鼻子走,与日本一道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结果中美相争,日本右翼渔翁得利;要么被日本右翼不断打出“拥核牌”,而不能在重大问题上迁就或偏袒日本,从而丧失对美日同盟的主导权;要么受制于美国社会与良知,对日本右翼政权的容忍已到底线,对日本政法右翼化失去牵制。
结果美日同盟的政治裂痕围绕着历史观、战争观和价值观的磨擦将难以避免。
这就是美日关系内在的真实涵义。
2013.6.20潜踪室日本侵华的死心不灭记得当日日本军阀头子山本五十六曾上书日本天皇说:“要侵占中国首先占领东三省;要侵占世界首先占领中国”。
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合作协议
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合作协议1. 引言日本和美国作为亚太地区两个重要的军事大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促进两国军队的互通与合作,日本和美国一直在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军事合作协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合作协议内容、背景和影响。
2. 军事合作协议背景2.1 双边安全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合作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美国扶持日本重建国家的过程。
由于在战争中的历史原因,日本在军事力量和安全保障方面受到了严格限制。
但是,随着美日关系的逐渐改善,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也逐渐增加。
2.2 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不断演变,中国的崛起和朝鲜的核武器开发对地区的安全稳定造成了挑战。
日本和美国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合作,共同面对这些挑战,才能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3. 军事合作协议内容3.1 安全联盟条约1960年,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日本和美国安全条约》(The 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该条约是日美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础。
根据该条约,日本和美国承诺在面临武力攻击时互相支持,并共同采取行动维护地区的安全。
3.2 军事演习和联合训练日本和美国定期举行军事演习和联合训练,以提高两国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这些演习和训练包括海军、空军、陆军和特种部队等多个领域,旨在增进两国军队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3.3 军备合作与军事技术转让日本和美国在军备合作和军事技术转让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包括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等先进装备和技术。
同时,两国还积极探索联合研发和生产军事装备的可能性,共同提高军备水平。
3.4 情报分享与海上安全合作日本和美国在情报分享和海上安全合作方面也密切合作。
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美日军事同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
这一同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美日两国自身的军事战略和安全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后。
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逐步调整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扶持日本重建军事力量,并与之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
在冷战时期,美日军事同盟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时期,美日双方在军事合作方面不断加强,包括情报共享、联合军事演习、军事技术交流等。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建立了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自卫队。
同时,日本也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后勤支持。
冷战结束后,美日军事同盟并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削弱,反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不断得到强化和拓展。
一方面,美国将战略重点逐渐转向了亚太地区,将日本视为其在该地区维护霸权地位的重要盟友。
另一方面,日本也试图通过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提升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进入 21 世纪以来,美日军事同盟在应对所谓的“地区威胁”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
例如,在朝鲜核问题上,美日双方密切合作,通过军事威慑、经济制裁等手段向朝鲜施压。
此外,美日还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将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强在东海、南海等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活动。
美日军事同盟的加强和拓展,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首先,这种同盟关系加剧了地区的军备竞赛。
为了应对美日的军事压力,周边国家可能不得不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导致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
其次,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诸多敏感的领土和海洋争端问题,这容易引发冲突和摩擦。
再者,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破坏了地区的战略平衡,使得一些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不得不更加谨慎,甚至被迫在美日和其他国家之间做出选择。
美日关系的演变
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
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
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
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
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
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
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
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
12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
问题: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在二战结束后到冷战时期,美日的关系以同盟的状态发展,基本上在冷战时期呈现出从“附庸同盟”到“互助同盟”的特点。
二战结束后,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的条约,这些条约基本构成了美日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觔”(日美安保体制)。
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多年的被占领状态,使日本从法律上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
但《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军队继续驻扎日本并有权使用日本军事基地,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
“旧金山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两国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的同盟关系。
这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战败。
战后初期的一段时期,不得不借助美日同盟的力量来“维护国体”,这个时期的日本在美日同盟关系中处在附庸的地位。
旧金山体制确立之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并于1956年末,加入联合国。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开始走上谋求政治大国的道路。
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和改变安保体制中不平等地位。
1960年1月。
《新日美安保条约》签署,新条约规定“缔约国将单独和相互合作,通过继续不断的和有效的自助和互助,在尊重各自宪法规定的条件下来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两国具有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进行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日本领土受到武装进攻时,两国“将按照自己的宪法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并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立刻报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维护日本的安全以及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美国的“陆、海、空军可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区域”。
此外,新条约还规定了日美两国“随时就本条约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和加强“经济合作”等等。
总体上,新条约确定了美国继续享有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的权利。
也规定了日本承担在日本领土上与美国共同作战的义务。
在法律上使美日两国具备了一定的对等性,扩大了两国的合作范围。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面对苏联在军事战略上的咄咄逼人,美国迫切要求日本加强与其的战略协调关系,分担“责任”,共同抗衡苏联的军事扩张。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
浅析战后美国对外关系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战后美国和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把日本纳入了美国的战略轨道。
2、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1951年,美国操纵签订了偏袒日本的对日和约,结束了对日占领。
3、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植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的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4、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加剧,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借以扶持和控制西欧。
2、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措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北约,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向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战后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则以华约组织相对抗。
2、50年代后期起到8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形成。
3、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局面结束。
在美苏争霸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突出事例为“柏林墙”和“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而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突出事例为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
美日关系二战中的盟友与敌人二战期间,美日之间既是盟友,也是敌人。
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盟友和敌人两个角度,探讨美日关系在二战中的演变。
1. 盟友关系在二战初期,美国与日本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友好关系。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引发了全面战争。
“中国事务”成为美日关系的焦点。
美国共和党政府支持中国,不仅提供经济援助,还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
到了1941年,美国决定冻结日本的资产,这给两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严重的裂痕。
然而,尽管存在冲突,美国与日本仍在某些方面保持着盟友关系。
1940年,美国实施了“印度洋扩张法案”,以保护东南亚地区的利益。
尽管该法案是针对日本的,但美国随后与日本签订了“ABC-D条约”,其中包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和美国,加强了对东南亚的合作。
这可以说是美日盟友关系的一种表现。
然而,一系列事件让盟友关系急转直下。
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导致两国直接陷入敌对状态。
美国对日本宣战,进一步加深了二战的紧张氛围。
从此,美日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盟友关系完全瓦解。
2. 敌人关系美日敌对关系的爆发,主要源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野心。
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为激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
二战爆发后,日本先后侵占了中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等地,严重挑战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对日本进行了反击,实施了“跳岛战略”。
随着二战的发展,美国在关岛、萨凡纳岛、塞班岛等战役中逐渐推进,并最终实施了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
1945年,美国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二战。
在整个冲突过程中,美国与日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军事对抗,以及海陆空各个层面的战斗。
两国彼此视对方为敌人,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进行殊死的争夺。
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国在重建日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实施了占领政策,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美日军事同盟
美日军事同盟在当今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美日军事同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存在。
这一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嵌入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演变之中,并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
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然而,随着冷战的拉开帷幕,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战略需要,开始逐步调整对日本的政策,有意扶持日本的军事力量,以使其在远东地区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在冷战时期,美日军事同盟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及其在亚洲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同时,美日之间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和情报共享,以提高双方在军事上的协同作战能力。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美日军事同盟并未随之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美日军事同盟的目标和任务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美日将应对所谓的“地区新兴威胁”列为重要任务,将关注点投向了朝鲜半岛、台海局势等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美日也试图通过加强军事同盟,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美日军事同盟的不断强化,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美日频繁举行军事演习,不仅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对周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例如,美日在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区的军事活动,容易引发误判和冲突,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地区的多边合作进程。
美日在一些问题上采取的强硬立场,使得地区国家之间的互信受到损害,阻碍了地区合作的深入开展。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日军事同盟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持军事同盟的运转,美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建设和装备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资源。
同时,美日军事同盟的紧张态势也给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
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美日军事同盟是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后建立的,对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一、二战后的重建与美日同盟的初步形成二战结束后,日本处于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的状态。
为了重建日本,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广泛的协助和干预。
1947年,美国通过《日本宪法》强化了日本的和平主义原则,并剥夺了日本的军事能力。
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认识到需要一个稳定的亚太地区,于是开始重新考虑对日本的安全保障和军事合作。
二、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与同盟进一步深化1951年,美日签署了《旧金山和约》,恢复了日本的主权地位。
同时,美国与日本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并在军事上提供援助。
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美日之间的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三、美日军事同盟的深化与扩展在冷战期间,美日军事同盟逐渐深化与扩展。
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军事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日本重建自卫队,并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情报分享和军事合作。
日本成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与美国一道应对共同的安全威胁。
四、美日军事同盟的挑战与调整虽然美日军事同盟在冷战期间发展迅速,但它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调整。
其中一个挑战是日本国内对于修改和平宪法以增加军事实力的争议。
另外,美国在军事上与亚太地区其他盟友的关系也对美日同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和朝鲜核问题等重大安全挑战上,美日之间的合作也面临一些调整和协调。
五、美日军事同盟的当前形势与前景展望当前,美日军事同盟依然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它在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国在情报共享、军事演习、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继续加强。
此外,随着中国崛起和朝鲜核问题的紧迫性增加,美日军事同盟有望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综上所述,美日军事同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的重建时期。
通过《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的签署,同盟逐渐深化和扩大,并在冷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美关系的演变与影响
标题:日美关系的演变与影响日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演变和发展对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美关系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其对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一、日美关系的演变二战后,日本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冷战期间,日美关系得到了加强。
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经济和军事上给予了美国巨大的支持。
同时,美国也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帮助日本实现了经济奇迹。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日美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首先,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这使得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也使得日本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更加独立自主。
其次,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日本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重叠。
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二、日美关系演变的原因日美关系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其次,两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也存在着差异。
此外,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重叠和冲突。
三、日美关系的影响日美关系对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
日本和美国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它们的合作和竞争都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其次,日美关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格局也产生了影响。
日本和美国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它们的经济政策和贸易往来都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此外,日美关系还对国际安全和军事合作产生了影响。
两国在军事上的合作和竞争都影响着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局势。
然而,日美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仍然存在,这使得两国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难以消除。
其次,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逐渐发生了冲突和竞争。
论战后美日关系与中日关系
美日关系对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从上述美日关系的特点可以看出, 作为日本国家的对外政策, 在占领时期一切皆由美国( 通 过占领军) 决定 , 日本根本没有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 , 此时的中日关系其实就是中美关系 的反映。日本国家独立以后, 由于美日两国关系紧紧地受制于日美安保体制 , 因此, 日本虽从法 律上讲已拥有了制定其外交政策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的行使绝不能超越日美安保体制利益框架, 日本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必须以维护该体制利益为出发点。所以 , 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外政策往往 是唯美国马首是瞻, 紧紧地追附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之后。而日本的对华政策, 当然也只能如此 行事。所以 ,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也仍不过是中美关系某种程度的反映。 占领时期, 日本的对华政策由美国制订和操纵; 日本独立以后, 其对华政策则由美国主导, 日 本顺从( 所谓美主日从) 。虽然 ,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 , 美日关系对中 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 在方式和程度上有所变化, 但其制约和影响作用则至今未有改变。下 面, 主要谈一下日本独立后美日关系对中日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首先, 美国通过把日本进一步纳入到其以反共反华为目标的全球战略之中并由此所形成的 美日关系, 制约日本对外政策的制定, 从而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鉴于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失败, 1953 年 1 月出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 在国家安全战略 上提出了 新面貌 政策, 即强调技术重于人力, 核力量重于常规力量 , 以及依靠战略空军和核武 器的政策。其核心, 是 大规模报复 战略。 这种 大规模报复 战略施之于日本, 就是美国要日本接受它制订的相互安全保障法( MSA) 。 该法以进行军事援助的名义, 让受援国承担一定的军事、 政治等方面的义务。当1953年 5 月杜勒 斯提出将要对日本实行 MSA 援助之后, 6 月, 吉田政府便欣然接受。 1954年 3 月, 日美相互安全 保障法协定 正式签字。它要求日本从人力和物力方面增强防卫自己或自由世界的武装力量。 与此相适应 , 5 月, 日本国会通过了 自卫队法 和 防卫厅设置法 , 将保安队改为自卫队, 将保安 厅改为防卫厅, 日本的重新武装由此正式化了。 由此观之, 日本在美国的 新面貌 政策和 大规模报复 战略的牵引下, 被深深拉入了对中国 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对峙态势之中。 如前所述, 日美安保条约是把矛头指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平等军事同盟条约。随着 日本经济的恢复, 日本垄断资本及其政府希望把条约修改成平等的条约。然而, 在何时及如何修 约等问题上 , 日本仍多视美国的指挥棒行事。 12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
二战以后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日本?首要的是为了遏制苏联,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控制日本大部,苏联控制了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中国处于国民党统治下,依附于美国,而苏联雄踞北方,为了冷战的需要,美国需要在苏联的家门口进行遏制,日本当时被美国占领,又苏联有领土争端,最合适不过了。
随着中国内战形势的变化,日本对于美国冷战的需要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当时美国占领司令麦克阿瑟对日本国内的国主义势力进行了清算,但是并没有彻底改革,因为他知道,要想使日本真正成为可依靠的前沿基地,就必须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因此他放过了很多日本的官僚和资本家,就在这时,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的疯狂进攻让美国人感到十分不安,最终参战,但参战时需要后勤补给的,美国太远,所以美国把大多数后勤供应委托给了日本当地的资本家,这就是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得到了第一次复苏的机遇,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南韩时刻处于战争威胁,而日本韩国又驻扎着大批的美,后勤供应又成了很大的问题,而这时的日本经济又得到了恢复元气的机遇。
当时台湾的经济凋敝,虽然有很多钱,但是很多美国的援助都是在日本完成然后抵运台湾。
越战爆发后,日本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美国第七舰队的基地,驻越南十几万队后勤补给的庞大需求带动了日本经济,可以说日本在战后能够如此迅速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在东亚东南亚的战争,而美日关系也随着美国在东亚东南亚的战争越来越好。
当时的美国战略中心在欧洲,不能把太多的兵力和资源投入亚洲,因此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伙伴来对付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中国、北朝鲜、越南等共产主义国家的赤化威胁,日本自卫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在美国的扶持和授意下,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反潜力量和扫雷力量,她的反潜飞机和扫雷艇无论在数量上还只在质量上甚至可以和整个西欧相匹敌,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同时,美国人把自己最好的飞机卖给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冷战的重要盟友。
可以说,美日关系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美国在亚洲的冷战需要,为了安心在欧洲进行冷战,日本的地位逐渐从奴隶变成了合作伙伴。
三、摩擦和调整中的美日关系概要
三、摩擦和调整中的美日关系1964年1月—1972年7月是战后美日关系的第三个阶段,日本方面,这个阶段刚好是佐藤内阁长期执政的时期,除了1965年出现的并不长久的萧条以外,这个时期可以说基本上是延续了之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从1965年10月到1970年7月,出现了长达57个月的“伊奘诺景气”,在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西德,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在明治维新一个世纪以后,日本赶超欧美的梦想终于有所实现。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日本人的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对日本的经济奇迹表示了很大的关注,日本人的民族信心也大大加强。
在美国方面,这个阶段处于约翰逊、尼克松两个总统执政期间,随着约翰逊时期越南战争的发展,深陷其中的美国国力削弱,加上美圆危机的冲击,尼克松上台以后提出了被命名为“尼克松主义”的“新亚洲政策”,在全球的战略也从扩张向收缩转变。
美日之间一消一长的力量变化,也使两国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上,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和民族情绪的发展,日本越来越多地希望改变一贯的美主日从这一同盟关系,更多地增强两个同盟的平等性,佐藤在其演讲中提出了“日本与美国合作”的“太平洋新时代”的说法,正是这一观念的集中表现。
冲绳归还是这个阶段美日政治关系的重要事件。
冲绳问题是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焦点问题,为了保持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将那里作为美国直接统治下的军事基地,成为了日本的国中之国。
自从50年代开始,由于那里的美军对冲绳人民造成了多方的侵害,也侵犯了日本的主权,伤害了日本的民族感情,所以从50年代开始日本人民就为了收回冲绳而展开斗争。
早在1951年,就成立了“促进冲绳归还期成会”,到了60年代,为推动冲绳的归还而成立的相关民间组织更多。
在政府方面,早在吉田内阁时期,就向提出了归还冲绳的要求,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历届政府也多在冲绳问题上对美国有一些交涉活动,但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到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终于明确承认日本对冲绳的主权。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研究生姓名龙本宁学号Z*********** 任课教师周倩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二战后美日关系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
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
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
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
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
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
冷战后美日关系的新走向
双边关系冷战后美日关系的新走向丁跃进内容摘要 二战以来,美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父子关系到兄弟关系再到夫妻关系的转变。
展望21世纪的美日关系,美日将进入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以竞争为主的时代。
从长期来看,美日同盟关系将会发生质变。
在西方发达国家间,美日互为敌手的可能性最大。
关键词:美日同盟 异质性国家 离心倾向一、冷战体制下的美日特殊关系 父子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重点在中国,对日本则采取军事上占领、经济上削弱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消除日本的战争潜力,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者。
然而,随着冷战的兴起、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日政策,转而扶持日本。
1951年,美国违背 联合国宣言 ,单独与日本签订和约,同时还与日本签署了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美国承担日本的防务,而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追随美国,成为美国实施亚太乃至全球战略的马前卒,从而确立了日本对美 称臣 的特殊的美日关系。
在战后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时期,美日这种特殊的结盟关系,无疑对双方有利。
美国通过同日本结盟,使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遏制和对抗苏联的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日本借助于这种特殊关系,则获得了美国 核保护伞 的庇护,在防务上免费搭车,节省了大量的国防开支,用于国内经济恢复与重建。
朝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大量 战争特需 的刺激下,日本经济1955年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此后又经历了一个长达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 黄金时期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2号经济强国。
伴随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的纺织品、半导体、电视机、钢铁、汽车等商品也大举进军美国市场。
对美贸易自1959年出现第一次顺差后,其顺差数额逐年增加。
80年代中期以来,日对美贸易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上下。
80年代末日元急剧升值,膨胀了日本的金融实力。
日本企业大举向海外扩张,一些欧美企业甚至找上门去要求日本企业收购或兼并,以摆脱经营危机。
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的开题报告
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战结束后,日本和美国成为了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经济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二者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关系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深入探讨日本和美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的经济关系提供一些启示,有助于深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二、研究内容1. 二战后日美经济合作的发展通过分析日本和美国之间的协定、投资、贸易等合作方式,研究二者在经济上的互利合作,并探索这种合作是如何推动二者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
2. 二战后日美经济竞争的演变从贸易战、汇率、原材料等角度,深入探讨二战后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研究竞争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3. 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启示通过对日美经济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启示,探讨如何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发展良好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经验研究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统计数据、报道等,获取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相关信息和背景,支撑和佐证研究结论。
2. 历史研究法:从历史的角度,对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历史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
3. 经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际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如何发展良好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文将深入研究二战后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全面了解在经济发展和合作方面二者在历史上的成就和经验,总结二者的经验和教训,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的经济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可以启迪人们更广泛和深入地思考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稳健发展。
考点13 二战后多极化趋势及美日欧关系的演变
(2014浙江文综)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右图白色部 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加入 这一国际组织的英国、法国、意大 利、挪威等国家,都是西欧的资本 主义国家,据此可以判断这一组织 应该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2 年的反法西斯联盟不包括意大利; 1946年的联合国成员应包含苏联 等国家;1967年的欧共体只有法、 德、意、比、荷、卢六个成员国, 英国等国当时并未加入。故A、B、 D均可排除,C项正确。
②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历史性调整 1.90年代构成第三个阶段。期间,美欧关系完成了冷 战后最初的调整 , 并在调整后仍保持了同盟关系。 1993年克林顿微调了对欧政策,波黑战争也使美欧关 系改善。 90年代末 , 美欧关系重新恢复到大体稳定的 状态。随着1999年初欧元的启动和欧盟共同防务建设 取得突破性进展,美欧关系越来越难控制。
(2014新课标)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 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 展状况的识记能力。本题的解决关键是图上欧盟的标 志,依据这个可以排除ABC三项内容。
(2014山东文综)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 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 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美国的政策。注意材料 提示的时间“ 20世纪 40年代末”。结合当时的国际形 势,材料“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 的民主国家”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 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美国在资本主 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建立; 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 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以应选A。
战后美日关系
战后美日关系《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1945)1945年9月22日公开发表的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其要点包括: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美国将尽力保持与盟国的磋商,但如发生分歧,将以美国政策为主导;最高统帅部将通过包括日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自己的权力。
此外,文件还提出了以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即解散军队,逮捕战犯;废除压制人民的法律和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整肃军国主义势力;制定以天皇象征制、国民主权原则、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议会内阁制和放弃战争为核心的新宪法;解散财阀;实行农地改革和教育改革。
这一文件确定了美国对日占领期间的主要政策方向和内容及其后对日民主改革的主要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战后亚洲安全与和平的保证。
《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1945)二战末期,美国即已决定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但为了缓和与盟国关系,作出适当姿态,仍于1945年8月向中、苏、英三国建议成立十国远东咨询委员会,苏联借机提出建立组成拥有实权的对日管制委员会,被美国拒绝。
后双方经过多次交换照会,最终于当年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上达成妥协,通过了《关于建立远东委员会及盟国对日委员会的决议》,并取得了中国同意。
决议规定:在华盛顿成立由中、美、英、法、苏、荷、加、澳、新西兰、印度和菲律宾十一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委员会,负责“制定日本完成履行投降条件之义务时”应遵循的政策、原则和标准;委员会决议须经多数及中美英苏赞成通过,并须经美国政府以指令形式转发盟军最高统帅负责实施;在东京成立盟国对日委员会,负责与盟军最高统帅协商及建议关于实施日本投降条款。
决议条款表明,这两个机构的权力极为有限,最后决定权均掌握在美方手中,意味着美国最终在实质上成功排斥了盟国。
实现了对日独占。
鲍莱报告(1945)赔偿问题是战后对日处置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战争受害国损失能否得到公正补偿和能否彻底摧毁日本战争潜力等原则问题。
浅述二战后美日同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浅述二战后美日同盟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摘要:制约与扶植,顺从与崛起的周期性交替成为了美日之间二战后的国家关系史。
美日同盟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同盟关系的确立、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调整、“9·11”事件后美日同盟强化的阶段性演化过程。
由于美日同盟各个时期核心现实利益的变化、发展,一方面,美日同盟正在发生结构性嬗变,“美主日从”关系正在向“对等性”、“双向性”和“平等化”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随着美日同盟功能的扩展,美日同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军事一体化。
关键词:美国日本同盟历程趋势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国,美日双边同盟是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进遏制政策的重要工具。
冷战结束后,美日关系内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分歧,但双边军事联盟体制不仅没有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逐步弱化,反而出现了不断巩固和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并继续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1世纪初,美日同盟的发展方向将会是怎样的,以及美日韩体系能否构成新世纪东北亚安全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权力运作主体,对于未来东北亚安全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
现实主义理论对安全合作持消极态度。
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追求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关注相对获益。
在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中,国际体系是一个自助体系,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必须采取自助或联盟的方式。
在这样的体系中,各国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安排(同盟或联盟)进行合作,以增进他们的安全,防范可能构成威胁的行为体。
著名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其经典著作《国家间政治》中对国家结盟的动机进行了考察。
他认为,结盟与势力均衡密切相关。
在国际体系中,处于相互竞争环境中的主权国家为确保或改变自身的相对物质实力地位,可以做出三种选择:其一,增加自身的权力;其二,把其他国家的权力添加到自己的权力之上;其三,阻止其他国家的权力添加到其他对手的权力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研究生姓名龙本宁学号Z*********** 任课教师周倩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二战后美日关系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
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
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
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
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
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
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
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是美国推行全球冷战战略的必然结果。
起初,美国允许日中之间开展有限度的贸易活动,但“为了避免日本过分依赖中国的资源,同时鼓励日本开辟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替代市场”。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被迫切断了与中国大陆传统的贸易关系,而仅仅依靠对东南亚市场的开发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日本经济复兴的外部市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日经济复兴的重点开始转向对日开放美国国内市场和关注西方市场、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在国内,美国政府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使日本获得了“暂定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资格。
围绕关税减让问题,为了尽可能将日本束缚在自由市场之中,美国政府大幅度的削减针对日本的关税。
美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国内的轻工业遭受到日本产品的猛烈冲击。
然而,出于政治上、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必须暂时让步。
1955年8月11日关贸总协定,全体缔约国一致同意日本入关,并签署了“加入议定书”,9月10日该议定书正式生效,日本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国。
这一政策的实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政治的稳定。
(二)日本构建政治大国地位战后,日本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尽快恢复国家主权、实现民族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而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为日本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1947年开始,美国就开始酝酿单独对日媾和的问题,但由于军方和国务院之间对此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致使媾和进程进展缓慢。
日本政府清楚的认识到,仅靠日本的一己之力重返历史舞台难上加难。
因此吉田政府积极派人赴美就媾和问题进行活动。
经过两国政府不懈的努力,日美双方在相对取得一致的基础上于1951年9月8日签订了《旧金山对日和约》。
通过该条约日本结束了同48个签字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恢复了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此后日本开始以自由国家的身份重返国际舞台。
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借助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所提供的契机实现战后反败为胜却是不容置疑的。
亚洲冷战对峙的格局凸显了日本的战略价值,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
为了将日本束缚在自由世界、绑在美国的战车上“美国竭尽全力的扶植日本”与此同时“日本秉持“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战后独特的国际格局为杠杆、借助于优越地理位置、充分利用美国的倚重,成为冷战最大的赢家。
如今情况出现了变化,由于日本国家正常化的发展,美日关系的这种主从地位开始受到较为严重的挑战。
冷战后,日本谋求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普通国家的“国家正常化”意愿渐见强烈。
但是在追求这种“普通国家地位”的时候,存在着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希望借助美国的支持,积极谋求摆脱和平宪法对日本军事力量和军事作用的束缚,通过修宪强兵和追随美国,让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从而成为政治大国;另一种倾向就是强调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和自主性,摆脱对美国的依附关系,从而独立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因此,日本国家正常化的进程对东亚地区来说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
二、“美日主仆关系”时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
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
1951年9月8日,美日签署《旧金山合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1952年2月的《日美行政协定》,这些“非对称性”规定为美日同盟关系的确立提供了法律基础,并构成了美日同盟的基本框架。
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1981年5月,日本首相铃木善幸访美时与美国总统里根发表联合声明,双方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这一表述使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
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
”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
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三“美日伙伴关系”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日益强大,美日共同利益的增多,美国战略的东移重返亚太,美日同盟又开始出现了逐渐强化的趋势。
冷战结束后,日本大国主义思潮进一步得到发展,希望与美国实现关系对等,抬升日本的国际地位。
日本强调要与美国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
在日本的强烈要求下,为了适应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美日开始调整同盟关系。
1996年4月的《日美安全联合宣言》扩大了日本在亚太地区内的安全责任和军事作用,作为日美合作的必要前提,使日本在双边安全合作中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实现了与美国的平等伙伴关系。
美日同盟走向强化,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
2003年5月,美日首脑共同确认美日同盟是“世界中的美日同盟”,其涵义非常明确,即美日同盟的全球化。
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在冷战结束后从远东到了亚太地区,再转向全世界。
2005年2月公布的“共同战略目标”明确界定了美日同盟的全球性质,指出其全球共同战略目标包括: 促进人权、民主和法治等基本价值;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消除恐怖主义;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稳定全球能源供应等。
美国学者科萨认为9·11事件以来美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大大超出美国的期望”。
2010年9月,中日钓鱼岛撞船事情发生后,美日同盟迅速强化。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会见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后公开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参联会主席麦克·马伦表示:“很显然,我们非常非常强烈地支持我们的同盟日本”。
美日同盟试图构筑亚洲版“北约”。
近年来,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美国的亚太盟国在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
美日两国欲将同盟关系推向全球的另一个表现是积极构筑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在内的“四国联盟”,或称亚洲版“北约“。
亚洲版“北约”最初由印度学者提出,却由美国一直主导实施。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在亚洲编织美国领导的安全体制。
让传统盟国参与反恐战争,配合美国反扩散行动,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四、中国崛起对美日关系的影响应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是日美同盟日趋走向全球化的推动力之一,但日美在对共同“威胁“的认知水平和感受程度方面仍然存在差异。
显然,日美加强合作主要是出于防范的目的,这种防范政策不同于冷战时期针对苏联的、具有强烈对抗性的遏制战略,两国对中国的态度都是极为复杂的。
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点是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全面主导地位,防止出现任何可能危及美国利益的强国或势力。
一方面,美国不愿意任何地区出现一个强大的权力源,希望地区各国之间有适度的不和与紧张,呈现一种便于美国从中主导的平衡态势。
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地区国家关系过度紧张,乃至爆发冲突,因为这样会拖着美国卷入冲突,并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美国竭力平衡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使中日矛盾处于自己可控的水平。
日美同盟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所谓的中国崛起“威胁”和“全球反恐”。
也可以看成是美国利用日本推行全球霸权战略,日本利用美国走向政治、军事大国所进行的利益交换,其根基是不牢固的。
虽然日美同盟互相需要、互相利用的局面仍将保持,短期内日美同盟不会破裂并能继续得到加强。
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日美两国间存在着诸多无法消除的矛盾和分歧,日美同盟的走向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日美同盟全球化和制约全球化的因素同时存在。
美国的世界战略需要日美同盟全球化,也就是说美国是推动日美同盟全球化的主要动力。
虽然日美两国都强调要加强日美同盟,但日美同盟的深层矛盾却日益显现。
并且,日美两国都不愿公开表明的重要中国因素的影响是双向的,如果中国能成功地快速崛起,将是制约日美同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1、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2、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3、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转变》[J] 世界历史,1995(4).4、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进程》(1948——1955)5、许刚《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J] 法制与社会,2010年8月6、刘江永《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新趋势》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7、周志伟《美日同盟能否走向正常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8、赵葆珉《美日同盟的裂痕》[J].国际观察,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