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读故事学哲学 见微知著素材
高中政治 读故事学哲学 心明如镜素材
0057.心明如镜有个年轻人刚搬入新居时,觉得自己的书房太小,就把书房四周的墙镶上了镜子,以使视觉空间增大。
开始的时候,果然觉得书房大了不少,过了一段时间,书房又一天天地小起来。
他每天在书房里苦思答案。
事实上书房的空间既没有增加也未减少,为什么从前感觉小,装上镜子就感觉大,现在又感觉小了呢?对书房这种奇特的感觉,竟使他无法安心工作,加上每一转身就看见镜中的自己,日久月深,使他转向都感到困难了,到最后进书房已经让他感到畏惧了。
有一天,一位长者来到他家,他提起书房的事情,长者走进书房,看到四周的镜子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每天只看到自己,没有看到别的事物,感觉当然小了。
你抬头看看世界,少顾影自怜,书房一定会大起来,你为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那人听了若有所悟,于是便按老人所说的,把书房临街的镜子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整个书房果然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到后来他把到落地窗前观赏视为在书房唯一的乐趣,竟无法安心坐在书桌前沉到思和读书了。
他又重新陷入了苦恼,最后又去请教那位长者。
他说:“您叫我开了窗,书房是大了,但是我现在每天都坐在窗前,不能安心工作了,到底怎么办?”长者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面对世界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哲学多棱镜哲理点睛素材透析课时索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面对世界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生活与哲学第9课第2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见微知著的小故事
见微知著的小故事导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故事: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X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
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
"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
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
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
"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解析]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
在生活观念上,越是细微的追求,越是反映观念的本质。
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慎重行事啊。
不然,就会差之亳屋,失之千里。
相关人物介绍: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商周之际淇河流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被称为"中华文化第一子","儒家前驱"。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汉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
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
高一事理作文: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一事理作文的见微知著,欢迎阅读。
唐诗曰:一叶落,天下秋。
宋诗云:春满园,关不住。
一红杏,出墙来。
古人道:窥一斑,见全豹。
若见微,可知著。
一枝叶,一世界。
一枝花,而见春。
细微物,莫轻视。
有限中,藏无穷。
观天下,即如此。
洞庭湖,八百里。
湘江壮,岳阳阔。
围湖面,造耕田。
聚沙塔,集腋裘。
日削减,月割忙。
观而今,成大害。
长江水,滥成灾。
毁河堤,冲城镇,人喊苦,道不出。
退耕地,还洞庭。
广植树,多建坝。
事虽小,意重大。
美利坚,号民主,今派兵,明制裁。
观中东,时局乱。
战才平,恐怖起。
众人民,无安定。
此民主,谁欲得?观一隅,明全局。
狼子心,路人知。
人立志,亦如此。
昭烈嘱,传千秋:善虽小,必为之;恶虽小,切莫为。
惜后主,终未听。
蜀国亡,汉室衰。
人笑其,不思归。
好习惯,点滴养;坏习惯,勿养成。
细节事,亦认真。
莫仿效,刘阿斗。
弟子规,圣人训:出则悌,入则孝。
泛爱众,而亲仁。
治天下,平家国。
先修身,后齐家。
虽一屋,亦当扫。
周总理,人之表。
衣冠洁,礼教周,亲百姓,爱人民。
见外宾,人称善。
新中国,尊严显。
待百姓,如己出,人爱戴,美名传。
我凡人,尚高风。
细小事,仍谨守。
中学生,须明礼,须诚信,须团结,须友爱,不乖戾。
不留须,不长发。
不打扮,不异服。
见师长,要问好。
对父母,恭且孝。
一枝叶,一世界。
窥一斑,见全豹。
人有礼,人才善;人无礼,大多恶。
好形象,极重要。
一丝缕,当珍惜。
一饭粒,不轻弃。
办事情,须执着,须仔细。
虽一屋,必要扫,虽衣冠,必整洁。
见微知著的故事
见微知著的故事古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俗语道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即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到微不足道的细节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正是通过对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广阔的认知。
本文将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展示见微知著的力量。
故事一:小溪的波纹在一个宁静的森林中,有一条小溪流过。
它清澈见底,沿着河岸岩石的反射出美丽的波纹。
有一天,一位自然学家来到这里,他仔细观察着小溪的波纹。
从波纹的大小、频率、形状等细节中,他推断出溪水的流速和水量,甚至推测出附近有没有其他动植物的存在。
通过这些微小的波纹,他掌握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信息,把这个小溪变得十分丰富多彩。
故事二:落叶的颜色秋天是大自然一场绚烂的盛宴。
在森林中,树叶开始变色并逐渐脱落。
一位爱好摄影的艺术家抵达森林,他发现树叶的颜色变化可以隐约反映出大气气候的变化。
他留心观察每一片落叶的颜色和形态,经过仔细的比较和分析后,他注意到,当树叶呈现出红色或者橙色时,往往意味着气温的下降和大气湿度的增加。
而当树叶呈现出黄色或棕色时,则对应着气温逐渐回暖和大气湿度逐渐减少。
通过对树叶颜色的微小变化的观察,他读懂了大自然的秘密。
故事三:枝繁叶茂的树木在一片繁华的城市中,有一棵巨大的树,枝繁叶茂,给人带来清凉和阴影。
有一位园艺爱好者经常光顾这座城市公园,他对这棵树的生长情况非常关注。
通过观察树叶的形状、色泽和顺序,他可以推断出树木的健康状况、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季节的变化。
例如,当树叶开始掉落,或者树枝变得干枯时,他就能推测出树木可能面临着水分不足或者有害虫的侵袭。
通过对树木细节的关注,他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这棵树的健康。
以上三个故事展示了见微知著的力量。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隐藏着无数微小而有意义的细节。
只有提升我们的观察力,才能发现这些微小细节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
见微知著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还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见微知著的典故
见微知著的典故见微知著的典故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这一典故强调的是通过观察微小的细节,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预见未来的变化。
见微知著这一成语意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能知道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种观念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细节的关注,以及通过敏锐的洞察力来预测未来。
自古以来,我国文化中就有许多关于见微知著的故事和典故。
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扁鹊见蔡桓公。
故事讲述了名医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分别指出桓公身体存在的微小病症。
然而,蔡桓公却不以为意,未能及时医治,最终病情恶化,直至去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发现并重视事物发展中的微妙变化,否则可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见微知著的典故还包括古代贤人孔子观察颜回的故事。
一天,孔子看到颜回在厨房里偷吃米饭,便私下里询问颜回的原因。
颜回回答说,是因为家里贫穷,难以果腹。
孔子听后深感同情,认为颜回在生活中如此艰难,却依然能够保持品行,是个难得的人才。
后来,颜回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这个故事表现了孔子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能力,也体现了见微知著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能够发现事物发展中的蛛丝马迹,抓住机遇,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见微知著的政治家和企业家能够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进步。
总之,见微知著的典故传达了要及时发现并关注事物发展中的微妙变化,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的观念。
这一观念在古代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渊源,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高中政治 读故事学哲学 改变自己素材
0046.改变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
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
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
虽然这件事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为何不用两片小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顿时领悟,收回了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
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
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哲学多棱镜
哲理点睛素材透析课时索引
辩证的否定
观要求我们,
必须创新意
识。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
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
呢?您为何不用两片小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
了很惊讶,顿时领悟,收回了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
生活与哲学第
10课第1框:
树立创新意识
是唯物辩证法。
见微知著的作文素材
见微知著的作文素材
明白了对自己有用的见微知著,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抓住机遇,更能帮助我们去把握更大的目标。
见微知著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发展,因为它提醒我们及早发现机会,做出有效的决策。
首先要明白的是,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去“见微知著”。
海豚的对比令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海豚可以捕捉到所有可以抓住的食物,而把握住机会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法则。
其次,我们要把握时机,勤奋工作。
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把握机会,只有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得到预期的收获,当我们能够仔细的对付小事,才能把握大事。
比如,一个创业者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积极寻找机会,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区分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把小众的市场机会发掘出来有效利用起来。
此外,要获得成功,还要培养自信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成功者往往能够面对挫折不屈服,不断地挑战自己,坚持不懈,改变自身现状。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历史深处,获得持久不变的成功。
最后,多学习其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向别人学习,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帮助我们把握机会。
学习真的能帮助我们从失败中走出来,对待挑战的体验也越来越多,从而达到成功的境界。
总之,“见微知著”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则,要想把握机会、取得成功,就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全力以赴地去实践。
只有把
握住机会,才能使自己能够走向成功之路。
政治哲理故事
政治哲理故事
有一位国王,他执政多年,国家繁荣昌盛。
但国王因为权力过大,开始变得傲慢自大,不重视国民的意见,只顾自己的利益。
于是,国民开始不满,社会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天,一位智者来到国王面前,他对国王说:“陛下,我听闻您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不再关心国民的福祉。
这样下去,您的王朝将会面临危险。
”
国王听闻后并不以为然,他嘲笑智者说:“你以为你有什么资格来评判我吗?我执政多年,国家繁荣昌盛,何谈危险?”
智者深深地看了国王一眼,然后笑着说:“陛下,请允许我讲一个故事给您听。
从前有一只骄傲的鹰,它以飞行高度和强壮的翅膀自傲。
但有一天,它忽然被一颗小小的箭射中,身受重伤。
鹰惊慌失措地迅速下降,最终坠毁在地面上。
”
国王沉默片刻,终于意识到他的傲慢会导致王朝的灭亡。
他告诉智者:“你的故事启发了我。
我现在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国王的慎重治理是分不开的。
我决定改正我的错误,更好地倾听民意,关心国民的福祉。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谦虚谨慎,深入了解和尊重国民的需求和意见。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稳定。
傲慢和自大只会导致领导者失去联系,最终导致灭亡。
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道理
··~ 9 v◇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北校区 袁 明高中思想政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云:“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为政者,要有发展眼光、全局意识,同时也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见微知著,是从事情的苗头清晰预判其实质,了解其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见微知著不惑于事》一文中,讲述了一则故事:商纣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
箕子想到,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粗碗,进而一定会用“犀玉之杯”,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果不其然,没过几年,纣王便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穷奢极欲,残害忠良,以致身死国灭。
箕子能从小小一双象牙筷子,预见明日之祸,韩非子称赞他“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可见只有细致观察、深入分析,才能够有所预见,也只有见微知著、不惑于事,才能有所“绸缪”。
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只看到一点点细节就能预料到事情的发生。
见微知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微”与“著”有着内在的联系,看到了它们的联系,也就坚持了联系的观点。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从“微”到“著”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看到了这一过程,也就坚持了变化发展的观点。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9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
见微知著,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碰运气,它需要高度的智慧与洞察力。
见微知著哲理故事
见微知著哲理故事见微知著哲理故事一个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商人在荒漠中寻找一头走失了的骆驼,可是这位阿拉伯商人直到快走出荒漠也没找到他的骆驼。
他想先走出荒漠,到附近寻找一处可以安身的地方,因为夜晚即将来临,一旦天黑之前还找不到住处,他就要和他剩下的几头骆驼在荒漠中过夜了。
经常在荒漠中旅行的人都知道,那是十分危险的。
好在他遇到的一位当地人告诉他荒漠的边缘就在前面不远,走出荒漠很短的距离就可以看到前面的人家了,那里会有人提供住宿和饮食。
当他牵着剩余的骆驼在荒漠中一边走一边询问遇到的路人是否看见过他那头走失的骆驼时,他看到前面有一个人正坐在一个沙丘旁休息。
于是他走到那人旁边问:“请问你是否见到了一头走失的骆驼?”那人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他:“你的骆驼是不是有一条腿瘸了,而且还瞎了一只眼睛,背上驮着的东西好像是谷子?”阿拉伯商人高兴极了,“你见过我的骆驼!你能告诉我它往哪个方向走了吗?”没想到正当他脸上的笑容刚刚展开的时候,那人的回答就令他高兴不起来了。
那人说道:“我根本就没有见到你的骆驼,我上面说的那些特征都是我自己猜测出来的。
”“哪里能猜得那么准,是不是这个人偷走了我的骆驼?要不然他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呢?”阿拉伯商人心里这样想着,嘴里也没闲着:“你既然知道得这么清楚,那就证明你肯定见过那头骆驼,请你赶快告诉我骆驼在哪里?”那人依然说自己没有见过,然后又说:“虽然我没有见过那头骆驼,不过我应该可以推测出它是往哪个方向走的,根据我的.推测,你很有可能找到那头骆驼。
”越是听到那人这样说,阿拉伯商人心里就越是感到怀疑,于是他就不客气地对那人说:“一定是你偷了我的骆驼!你赔我的骆驼,否则我就要拉你去见法官。
”而那人则始终不承认是自己偷了骆驼。
就这样说着说着,阿拉伯商人被激怒了,他坚持要拉着那人去见法官。
幸好在有人家的地方就有一个法官,阿拉伯商人要求法官判那人有罪。
法官最初也站在阿拉伯商人一边———他也认为那人如果没有见到骆驼的话就不会对那只骆驼了解得如此详细,而他又不承认,那其中肯定隐藏着问题。
政治:哲学故事[整理版]
讳疾忌医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
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
”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
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
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
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
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
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
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
”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道理
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道理《从细微之处发现大道理》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一些小小的事情,居然能藏着大大的道理?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见微知著”啦!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
那天阳光特别好,草地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大大的绿毯子。
我们跑啊跳啊,开心极了!突然,我看到一只小蚂蚁在努力地搬着一块比它自己大好多倍的食物。
我心想,这小蚂蚁能搬得动吗?它那么小,食物那么大,这怎么可能啊?可是,小蚂蚁一直不放弃,它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走得特别慢,但特别坚定。
我就在旁边看着,心里可着急啦,忍不住问小伙伴们:“你们说这小蚂蚁能成功吗?”小伙伴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小蚂蚁虽然小,但是它有毅力,有决心,不害怕困难,这不就跟我们学习一样吗?一道数学题不会做,难道就要放弃吗?一次考试没考好,难道就灰心丧气吗?小蚂蚁都能坚持搬那么大的食物,我们遇到难题怎么能轻易说不行呢?还有一次,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
我擦桌子的时候,发现桌子的角落里有一道小小的划痕。
我就问妈妈这是怎么弄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
我就琢磨起来,这小小的划痕,是不是在提醒我们,平时要爱护家具,要小心使用东西呢?如果我们总是不小心,那家里的东西不就都变得破破烂烂的啦?这就好比我们的身体,如果不好好保护,生了小病不注意,是不是就会变成大病呢?再想想我们的班级,有时候老师会因为一个同学的小错误而严肃地教育大家。
这难道只是针对那一个同学吗?当然不是啦!老师是想通过这一个小小的错误,让我们所有人都明白,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
这一个同学的错误,就像是一面小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存在的问题,难道不是吗?所以说啊,“见微知著”这个道理可太重要啦!就像在大海里航行,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能指引方向;在黑暗中行走,一盏小小的灯能照亮前路。
生活中的那些小细节、小事情,往往能让我们明白很多大道理。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细微之处,要用心去观察,去思考。
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原理
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见微知著体现的哲学原理。
你们想想啊,生活中不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嘛!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总是愁眉苦脸的,那你是不是就能猜到他可能最近遇到烦心事啦?这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表情能推断出背后的大事情,这就是见微知著啊!
就像警察叔叔破案一样,他们能从现场一个小小的痕迹,比如说一个脚印、一根头发丝儿,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线索,最后把整个案件都给弄清楚!这难道不神奇吗?这不就是通过细微的东西洞察到隐藏的全貌嘛!
还有啊,你观察一个团队,看他们平时相处的一些小细节,就能判断出这个团队的氛围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懒散的。
比如大家交流时的语气、表情,是不是都能透露出很多信息呀!就好像看到蚂蚁搬家,我们就能知道可能要下雨了呀!这多有意思!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们出去旅游,我就通过观察其中一个朋友一路上的小举动,比如他总是特别留意路边的指示牌,还经常去查看地图,我就猜到他可能是个方向感特别好的人。
结果后来真的在找路的时候,全靠他带我们准确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厉害之处啊!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公司对员工的一些小福利都特别用心,那你是不是就能感觉到这个公司很重视员工,发展前景也不会太差呢?这不就是从细微之处看到了整体的情况吗?
总之,见微知著就是让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小小的事情中看到大大的世界。
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事物更深入理解的大门。
不用我说,你们肯定也懂,这真的超重要!这就是我的观点啦,你们觉得呢?。
高中政治 读故事学哲学 见微知著素材
0164.见微知著据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的表现。
如果发现这些犯人中,居然有能够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然后训练成带兵的猛将。
古时中国有个皇帝,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取那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前面三个例子中的强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或忍耐力。
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坚忍的训练,一只鸟从小就在人群里待着,也可能有较佳的表现。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见识大场面,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
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品味!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成为总统。
许多公司,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考验。
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严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坐禅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背部,且不许喊痛。
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因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常常可以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从细微之处锻炼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
见微知著,在细微之处多加注意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哲学多棱镜哲理点睛素材透析课时索引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常常可以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从细微之处锻炼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
见微知著,在细微之处多加注意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中的哲学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故事1.无用之用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
这棵树的确异常地巨大,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
树干也相当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围抱住。
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
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
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
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
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异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驻足仰望,反而加紧脚步走过。
好不容易,徒弟才赶上了他,问道:“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不曾见过如此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的。
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小孩子懂什么。
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
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没;做成寿器,不久便会腐朽;用来做家具,马上就会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
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那棵大树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你凭什么说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
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
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
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残。
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
到今天为止。
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
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
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
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
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
高中政治哲理人生销售顿悟—小故事中见大智慧素材
销售顿悟——小故事中见大智慧故事一: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
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
"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
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
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
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
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故事二:我们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希奇,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让它吃?”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启发思考:看完这个故事,你大脑里想起的一个产品会是什么?小米手机!没错,雷军就是那个老农夫,把小米手机放在屋檐上,让你勉强可以够得着,让你欲罢不能地想去够着。
容易得到的,也会随手扔掉。
太难得到的,有些人争取一会儿就放弃了。
只有勉强得到的,意外得到的,人们就会感到惊喜,倍感珍惜故事三:有一个富翁,一个人住着一栋豪宅。
年纪大了,想回到老家居住,与其他老人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心灵上有个伴。
于是他想把这栋豪宅卖掉。
很多有钱人都看上了这栋豪宅,来看的,报价的络绎不绝。
证明“见微知著”的劳动故事
证明“见微知著”的劳动故事
1、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沉思.忽然一个苹果掉落到地上.他发现所有的东西一旦失去支撑必然会坠下,继而发现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这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
2、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划伤来发明了锯。
3、阿基米德洗澡时候想了浮力(阿基米德定律)。
4、莱特兄弟看有双翼鸟想了飞机。
5、瓦特看烧水蒸汽想了蒸汽机。
6、白居易每天都把做事材料筹集起来分类放罐子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高中政治 (细节哲学)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政治必修细节〔五〕一、基础知识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什么?①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区别: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零散的、不自觉地世界观就不是哲学。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总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或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正确。
4.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3.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或何者为本原〕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答: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注: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10.在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外,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哲学派别。
11.什么是物质?。
1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什么?13.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1〔21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21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分别是什么?〔1〔2〕特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普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64.见微知著
据说,古罗马有个皇帝,常派人观察那些第二天就要被送上竞技场与猛兽空手搏斗的死刑犯,
看他们在等死的前一夜是怎样的表现。
如果发现这些犯人中,居然有能够呼呼大睡而面不改色的人,
便偷偷在第二天早上将他释放,然后训练成带兵的猛将。
古时中国有个皇帝,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刮目相看。
甚至那些养鸟的行家,在选鸟的时候,都要故意去惊吓那些鸟,绝不取那稍受一点儿惊吓,就扑扑拍翅、乱成一团的鸟。
前面三个例子中的强者,很可能天生就有较强的稳定性或忍耐力。
但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坚忍的训练,一只鸟从小就在人群里待着,也可能有较佳的表现。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
为了让儿子见识大场面,曾经专程带着约翰?肯尼迪飞到巴黎去参加一个交际盛会。
因为他不仅要求孩子有好的礼貌,懂得如何与人寒暄,更希望约翰?肯尼迪有风采、有品味!所以有人说:老肯尼迪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训练他成为总统。
许多日本公司,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都送他们的员工到寺庙里接受戒律的考验。
受训期间,学员要忍受没有暖炉的严寒,夜里不准躺着睡觉,坐禅时稍有不专心,就要以戒板抽打背部,且不许喊痛。
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忍别人所不能忍,专注于别人所不易专注,因而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有杰出的表现。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常常可以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从细微之处锻炼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
见微知著,在细微之处多加注意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哲哲理点睛素材透析课时索引
学多棱镜任何事物的发展
总是从量变开始
的,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
范,常常可以由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
要从细微之处锻炼自己,才能在生活中、工作中有
良好的表现。
见微知著,在细微之处多加注意的人,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活与哲学
第8课第2
框: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