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球菌(VRE)等。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能力,即药物无法杀 灭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能力。
耐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产生了巨大威胁,增 加了病死率、病程和医疗费用。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药机制、耐药基因和 传播方式等方面。
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细菌间耐药 基因的传播和交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耐药机制包括药物泵出、药物靶点改变、药物代谢途 径增加等。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方式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水 平传播是指耐药细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02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本身就对某些抗菌药物 具有内在的抵抗力,这种耐药性 通常是普遍的,几乎所有细菌对 天然耐药抗菌药物都表现出一定 程度的耐药性。
耐药性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风险
耐药性细菌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康复。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威胁,可能导 致地区间疾病传播和疫情爆发。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增加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需要加强监 测、防控和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抗菌药物代谢途径阻断
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或相关基因,阻断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
03
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细菌的分布与传播
01
医院内感染
02
社区感染
医院是耐药细菌容易传播的场所之一 ,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都可能成为 传播的源头。
社区中的耐药细菌传播途径多样,包 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水或食物 污染等。
细菌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肺炎链球菌可能通过自然转化方式, 从亲源关系近的青霉素耐药链球菌(口腔
血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
中直接摄取突变的pbp基因片段,通过基
因重组,形成镶嵌pbp基因。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是产生PBP2a。 MRSA带有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预防耐药 菌的暴发流行。 医务人员检查病人时必须正确及时 洗手,对与病人接触较多的医生、护士 和护工,应定期检查带菌情况。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3、加强药政管理
A、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控,是了
留广谱、新型和价昂抗生素作备用。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对于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
染,应采用“降阶梯治疗”(一步到位,
重拳出击)
第一阶段:使用广谱的抗菌药物,以
尽量覆盖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菌;
第二阶段:根据药敏报告,降级换用 相对窄谱的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发生 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3、抑制核酸的合成
新生霉素 DNA多聚酶
喹诺酮类(诺氟沙 星、环丙沙星) DNA解旋酶
利福平、利福定、 利福喷丁、利福布 丁、利福拉吉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的的生化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二、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固有耐药性:对某些看菌药物的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4、快速准确检测耐药性
《耐药菌培训》ppt课件
耐药菌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选择
根据耐药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 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
针对多重耐药菌,可采用多种抗生 素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手术治疗
对于感染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清除感染 病灶。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针对耐药菌不断出现的情况,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和抗菌药 物。
临床试验
对新药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05 耐药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耐药菌防控经验分享
耐药菌防控策略
分享各国在耐药菌防控方面的成功策略和经验,如加强抗菌药物 管理、推行抗菌药物处方制度等。
耐药菌监测体系
介绍国际上先进的耐药菌监测体系,包括监测网络建设、数据收集 与分析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南
介绍国际上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的指南和规 范,为各国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
介绍国际上在耐药菌防控方面的 合作项目和计划,如世界卫生组 织的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计
划等。
学术交流平台
分享国际上在耐药菌研究方面的 学术交流平台和会议,为各国学 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和学习的
动物健康影响
动物体内耐药菌的出现可能影响动物健康,进而影响动物产品的安全性。
03 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
医疗机构耐药菌防控
01
02
03
04
耐药菌监测
建立耐药菌监测机制,定期对 医院内常见耐药菌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手卫生
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确 保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进行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胞膜的功能:两性霉素, 影响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 DNA
-
18
在人类发现抗生素并利用它作为化疗制剂 后,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由简单而变得愈 来愈复杂。
1943年青霉素刚问世时对金葡的最低制菌浓 度为20ng/ml,几年后,其耐药性比原始菌株 提高了1万倍;
1943年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需注射10万u的 青霉素,现在成人每天要注射640万u左右, 新生儿也不少于40万u。
几乎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从一男性19岁肾结石术后
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出一株致病细菌,经国际上细菌鉴定的
金标准——法国生物梅生埃API20NE鉴定卡鉴定为短稳杆
菌,三次重复应用该公司药敏卡检测其体外药敏,结果均
为全部耐药
-
4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细菌:
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 Penicillin non-susceptible
I% 18.9 14.0 19.9
R% 80.2 85.2
0.5 0.4
-
10
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
11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自然界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素本是一种 “抗生物质”,它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 生长末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
12
大环内酯类耐药化脓性链球菌 Macrolide-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yogenes
青霉素/喹诺酮耐药淋病奈瑟菌
Penicillin/Quinolone-resis-tant N. gonorrhea
5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细菌:
多重耐药沙门菌 Multidrug-resistant Salmonella
目的:
用来抑制自身的蛋白质合成和酶功能活动, 为进入静止期作好准备。 也用它来杀灭其他微生物以保证自己的生 存。 这就是自然界微生物间存在的“抗生”现 象。
-
13
抗微生物药物的突破
192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32年德国药学家Gerhard Domagk发现磺 胺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
1
AMR: an old problem
1910 1939 1941 1946 1957 1961 1977 1987 2002
Resistance to quinine Resistance to sulfonamide Resistance to penicillin Resistance to streptomycin Resistance to chloroquin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 aureus Multi-drug resistant cholera Multi-drug resistant S. typhi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 aureus2
现状
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传染病大会上医学专 家警告称,目前有接近60%的亚洲人过量使 用抗生素药物,而在加拿大和美国,过量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比例只有15%和3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
国家之一,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
3
近些年来,动物和人出现了超强耐
药的“超级恶菌”和多重耐药性病菌,
-
19
青霉素的母核
-
20
二、细菌的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ephalosporin III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氟喹诺酮/头孢他啶/碳青霉希类耐药铜绿假单孢菌
Fluoroquinolones/Ceftazidime/Carbapenems-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Antimicrobial resistant gramnegotive rod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ed bacteria, ESBLs
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Fluoroquinolones-resistant E.coli
-
8
中国肺链对青霉素耐药性2003,5城市
120
% 100 80 60 40 20 0
Pen S Pen I Pen R
北京协和 杭州 沈阳 上海 武汉
北京幼儿园
-
9
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 (2000年,10078株)
抗生素 S% 青霉素 0.8 环丙沙星 0.8 头孢曲松 79.5 大观霉素 99.6
分类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脂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药物 抗结核药物 多肽类抗生素
代表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沙星)
利福平、异烟肼
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1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7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
14
抗菌药物的种类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
青霉素类、氨基甙类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
四环素、磺胺
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
半合成的衍生物 -
15
抗菌药物的种类
6
全球肺炎链球菌耐药状况
来自远东的警告
PRSP > 40 %
10 - 40 %
<- 10 %
未报道
7
我国
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约占30% 据我国医院2000年统计,住院患者中使用抗 生素治疗率达80.2%,大大超过国际水平 兽医临床滥用抗生素更严重
2005年“全耐药”细菌在我国的露脸,再次 敲响了抗菌药物滥用的警钟。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NSSP
苯唑西林/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VRSA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
-
18
在人类发现抗生素并利用它作为化疗制剂 后,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由简单而变得愈 来愈复杂。
1943年青霉素刚问世时对金葡的最低制菌浓 度为20ng/ml,几年后,其耐药性比原始菌株 提高了1万倍;
1943年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需注射10万u的 青霉素,现在成人每天要注射640万u左右, 新生儿也不少于40万u。
几乎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从一男性19岁肾结石术后
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出一株致病细菌,经国际上细菌鉴定的
金标准——法国生物梅生埃API20NE鉴定卡鉴定为短稳杆
菌,三次重复应用该公司药敏卡检测其体外药敏,结果均
为全部耐药
-
4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细菌:
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 Penicillin non-susceptible
I% 18.9 14.0 19.9
R% 80.2 85.2
0.5 0.4
-
10
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
11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自然界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素本是一种 “抗生物质”,它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 生长末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
12
大环内酯类耐药化脓性链球菌 Macrolide-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yogenes
青霉素/喹诺酮耐药淋病奈瑟菌
Penicillin/Quinolone-resis-tant N. gonorrhea
5
全球关注的多重耐药细菌:
多重耐药沙门菌 Multidrug-resistant Salmonella
目的:
用来抑制自身的蛋白质合成和酶功能活动, 为进入静止期作好准备。 也用它来杀灭其他微生物以保证自己的生 存。 这就是自然界微生物间存在的“抗生”现 象。
-
13
抗微生物药物的突破
1929年英国微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素 1932年德国药学家Gerhard Domagk发现磺 胺
Medical Microbiology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
1
AMR: an old problem
1910 1939 1941 1946 1957 1961 1977 1987 2002
Resistance to quinine Resistance to sulfonamide Resistance to penicillin Resistance to streptomycin Resistance to chloroquine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 aureus Multi-drug resistant cholera Multi-drug resistant S. typhi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 aureus2
现状
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传染病大会上医学专 家警告称,目前有接近60%的亚洲人过量使 用抗生素药物,而在加拿大和美国,过量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比例只有15%和3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
国家之一,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
3
近些年来,动物和人出现了超强耐
药的“超级恶菌”和多重耐药性病菌,
-
19
青霉素的母核
-
20
二、细菌的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
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ephalosporin III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氟喹诺酮/头孢他啶/碳青霉希类耐药铜绿假单孢菌
Fluoroquinolones/Ceftazidime/Carbapenems-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耐药革兰阴性杆菌Antimicrobial resistant gramnegotive rod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ed bacteria, ESBLs
氟喹诺酮耐药大肠杆菌Fluoroquinolones-resistant E.coli
-
8
中国肺链对青霉素耐药性2003,5城市
120
% 100 80 60 40 20 0
Pen S Pen I Pen R
北京协和 杭州 沈阳 上海 武汉
北京幼儿园
-
9
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 (2000年,10078株)
抗生素 S% 青霉素 0.8 环丙沙星 0.8 头孢曲松 79.5 大观霉素 99.6
分类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脂类 氨基糖甙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化学合成药物 抗结核药物 多肽类抗生素
代表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霉素类等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沙星)
利福平、异烟肼
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
16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17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
14
抗菌药物的种类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
青霉素类、氨基甙类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
四环素、磺胺
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
半合成的衍生物 -
15
抗菌药物的种类
6
全球肺炎链球菌耐药状况
来自远东的警告
PRSP > 40 %
10 - 40 %
<- 10 %
未报道
7
我国
住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约占30% 据我国医院2000年统计,住院患者中使用抗 生素治疗率达80.2%,大大超过国际水平 兽医临床滥用抗生素更严重
2005年“全耐药”细菌在我国的露脸,再次 敲响了抗菌药物滥用的警钟。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NSSP
苯唑西林/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VRSA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