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课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棉花姑娘》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棉花姑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棉花姑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读生字:棉花、哥哥、姑娘、一串、作;2.能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1.能够听说读《棉花姑娘》这一课文;2.能够按照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感恿;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理解棉花姑娘的故事。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学习同时掌握生字的书写和意义;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唱歌或快乐的动作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
2. 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棉花姑娘》。
3. 学习篇章•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并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故事进行理解。
•演示生字的书写方法和意义。
4. 活动设计•分组让学生诵读课文的片段,并自由发挥表演。
•带领学生观看有关棉花种植的视频,并讨论农民辛勤劳动的重要性。
5. 拓展•带领学生进行有关棉花或农民劳动的手工制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棉花姑娘》这一课文,还能够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和付出。
同时,通过互动和活动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为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棉花姑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海滨小城》课文原文及教案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篇三】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海滨小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感染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与角度,提高观察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目标1、2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3.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海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远处响起了汽笛声,那是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满载着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导语】《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美文,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绘了大海、沙滩、庭院、公园和街道几处地方,抓住其中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海滨小城特有的美丽景色。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海滨小城》课文原文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教案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案【内容主旨】受经济危机、二战、社会主义运动冲击,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和国际分别采取凯恩斯主义和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等方法,催生了经济宏观调控新秩序;20世纪的科技突破极大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产业更新和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的新局面;人民斗争和社会运动的此起彼伏,把“福利国家”和公民权利推向了新平衡。
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不断为其社会发展释能,但仍无法根除其矛盾。
【教学目标】初步知道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宏观调控、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结构调整、福利国家改革与社会运动作用等方面的史实;大致能用文献、图表、图片等史料,结合具体时空条件对史事加以认识理解并作出基本解释;对任何国家、民族、文明都需要通过改革求变、不断创新来实现长远发展进步的启示略有感悟。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新变化的原因难点:如何全面辩证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出示《20世纪初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凡尔赛和约》图片与文字等,揭示资本主义在20世纪以来遭遇到了来自内外不同的挑战,亟待从困境中重新找到一条克服当下困境的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课、前单元,在历史照片、地图等多史料结合下对具体的时空情境加以认识,理解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一系列危机并导出本课。
环节一:出示《二战期间美国民政数据整理》、战后英法等国家经济部门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等材料,揭示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本主义在困境中发展的意义。
当时提倡“无肉星期一”,即每周一这一天都不吃肉,以节省供给部队的肉类资源…糖类在1942年4月27日开始全国禁售,以一个人每周0.5磅的份额配给…在战时,美国司机必须证明自己对汽油的需求,并且不拥有超过5个轮胎以及有5个轮胎的设施(五个以上的轮胎将被充公)才能取得汽油配给。
……——根据美国二战时期民政数据整理——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整理1946年法国成立计划总署,制订了第一个七年计划,重点发展煤、电、钢、水泥、运输、农机等6个基础部门,以此来刺激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 1 页《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论述有理有据,所论述的问题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可以初步探索“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需要提高思辨能力。
三、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联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认识到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3、认识到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认识到论证语言的严谨性。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流程(一)导入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因此有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怀疑圣人,因此有了日心说……学问从怀疑中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怀疑与学问》,一起探寻其中奥秘。
(二)知识预备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年 5月8日ー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2.议论文知识点(1)议论文的定义: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3)论证方法简介:举例论证: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 2 页对比论证: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引用论证: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课文分析1.课前预习检查(1)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父爱之舟父亲说他想坐一艘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旅行。
我问:“坐什么样的船?”他给我画了一只大船,船上有很多舵轮,好像是大商船。
我又问:“谁做船长?”他大声说:“当然是父亲!”“那船上有什么人?”他非常认真地告诉我:“有你妈妈和你。
这是一艘充满爱的船。
”现在,我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句话却永远记得:有父爱,我就有了全世界。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父爱之舟》的主题和寓意。
2.学习生词:舵轮,商船,充满。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父亲的爱中,得到生命的滋润和激励。
4.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2. 教学准备课本、黑板、粉笔、计算机等。
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用一个例子向学生展示父爱的伟大,并让学生思考何为父爱,为何是父亲要做船长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题,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步:自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和问题。
第三步:课文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各自的阅读体验,交流文字的感受和意义,探讨文章的情感意蕴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2.教师提供指导,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的主旨思想,理解文章背后的丰富涵义。
第四步:生词解释1.教师给生词舵轮、商船、充满等提供详细解释并给出例句。
2.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些生词。
第五步:课文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并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中重要的段落,理解其中的重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调和语速,注意标点符号等重要细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写作训练1.教师要求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仔细思考自己的父亲,通过课文选择自己的写作主题,并交流思路。
2.学生开始动笔,写作自己的故事,并把握好结构,行文逻辑和重点突出。
4. 课堂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掌握了课文的主要信息,对文章寓意有了更深的认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罗伯斯比尔、拿破仑等人物的功过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权宣言》内容与意义难点:雅各宾派专政的特点与作用;对拿破仑的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1851年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之后,巴黎更是不甘落后。
法国人一直想建造一个超过英国“水晶宫”的博览会建筑,于1886年开始举行设计竞赛征集方案,其宗旨为“创作一件能象征19世纪技术成果的作品”。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法国发生的大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
这场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拿破仑何以在大革命的暴风雨中崛起?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二)、讲授新课:一、旧制度的危机:1、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材料一“朕即国家”——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材料二第一等级用钟声为国王服务,保佑国王长命百岁;第二等级用宝剑为国王服务;第三等级用钱袋为国王服务。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材料三:18世纪末,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采矿业、冶金业、奢侈品工业和纺织业最为发达。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也大幅度的增长1716-1789年,出口额从8900万锂增加到2.26 亿锂(法国货币单位)。
19课一只窝囊的老虎教案
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老虎有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
3. 细读课文:带领学生逐段细读课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思想和观点。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创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创作一个与老虎有关的小故事或者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进步情况。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内容。
7. 情感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教育他们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关爱他人,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哲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拓展思路和提升表达能力。
3. 创作法: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创作练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如PPT课件、图片、音频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雾在哪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6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雾在哪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雾在哪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6篇】《雾在哪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雾在哪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本店铺最大的鼓励。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说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说教学重点: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说教学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用具: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出示数位顺序表: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2.576<25.76<257.6(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问:1)你看到了什么?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问:1)你看到了什么?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二、导入: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三、新授:(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2.反馈.3.说说填表的方法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0.6m→6m原数扩大10倍.0.6m→60m原数扩大100倍.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①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②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 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8.老师板书“右移扩”.(二)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2.反馈: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三)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2.小组熟读规律.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四、巩固练习.(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 )中: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 ]1.左移二位2.右移二位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 ]1.左移二位2.右移二位(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三)电脑出示练习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478.32÷100×1000=4783.2五、小结: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小数点的悲剧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下课!说板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9课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说课稿第【2】篇〗说教学目的: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第19课《山童》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深入阅读《山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阅读素养。
2.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山童生活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觉得本次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注意控制好课堂节奏,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增进同伴间的沟通与合作。
5.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山童的生活,培养同理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山童”、“放牛”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4.表达交流: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交际素养。
5.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当下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山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分析课文,我发现他们在理解词语、句子分析和朗读技巧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19课《山童》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山童》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山童》一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山童在大山中的快乐生活。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山童”、“放牛”、“牧羊”等,掌握它们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父爱之舟》教案教案:第19课《父爱之舟》【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十九课,通过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故事情节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并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课文。
2. 学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法,进行感想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故事和感受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故事中父亲的行为,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并懂得为父母付出的辛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朗读课文。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法,进行感想的表达。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本、黑板、粉笔、实物【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父爱的事例吗?请举些例子。
2. 阅读课文标题和导语,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将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Step 2 阅读课文(20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语音语调错误,并解释生词和短语。
2. 分组朗读,加强感情的表达。
3. 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分组或全班讨论:父亲为了孩子乘小船送去对岸,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和勇气?2. 学生自由表达:你自己有过被父母送去对岸的经历吗?有什么感触?Step 4 感悟与激发(15分钟)1. 导入:请学生从课文中选择一段话,感写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Step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学生归纳课文中父爱的表达方式,如物质上的付出、精神上的关怀等。
2. 邀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中感受到的父爱。
可以设置小组或个人分享。
【课后作业】1. 小组讨论,写下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2. 家长陪同学生完成一次关于父爱的活动,如一起做饭、看电影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案)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1.认识“囊、羡、殷”等9个生字,会认读“露、角、啊、哄、唉”4个多音字,会写“段、俩、练”等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艺、表演”等15个词语,读准轻声的词语。
2.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景,仿照写一写。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3.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4.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是否真的窝囊,可以怎么开导“我”。
重点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景仿照写一写。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难点结合课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1.生字词教学生字词教学中要求认读的词语中有几个多音字,多音字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境,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多音字。
2.批注阅读首先,在本文的学习中,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情;通过展开合理想象来进入课文情境的方法去学习语言,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想、所感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教师要多加督促。
3.抓住标题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读书伊始,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两个标题进行对比,使学生既理解了“窝囊”一词的意思,又在“窝囊”这一词的影响下阅读课文。
1.预习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标注出难写的生字、难读的字音。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囊、羡、殷”等9个生字,会认读“露、角、啊、哄、唉”5个多音字,会写“段、俩、练”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文艺、表演”等15个词语,读准轻声的词语。
一、板书课题,激趣导入1.(多媒体呈现老虎的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被称为什么呢?预设:威武、凶猛、威风;老虎是森林之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地位:北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完成北方统一的政权。
孝文帝,顺民族交融之势,选择用先进的汉文化改变鲜卑族的落后,而此过程中,汉族也吸收鲜卑族的精华。
让学生明白,民族交融是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是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紧扣五大核心素养,进行教学)1.准确无误地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信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历史解释,注重时空观念。
2.(1)通过前秦与东晋文化冲突和孝文帝选择汉化改革的意义思索,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选择的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突出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的分析,知道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培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
(2)通过对孝文帝个人的介绍和迁都汉化措施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自小胸怀大志,敢于创新等。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2、难点(1)对“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理解以及对其名词本身含义的理解。
(2)从前秦和北魏选择的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的后果,理解文化选择对于一个政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设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第19课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入新课:(一)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93-94页第一段,填写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1.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2.淝水之战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淝水之战进行大致了解。
第19课 攀爬:手脚并用爬垂直杆(绳)-科学版二年级教案
第19课攀爬:手脚并用爬垂直杆(绳)-科学版二年级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手脚并用爬垂直杆(绳)2.培养学生爬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4.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教学准备1.一根垂直杆或绳索2.适合孩子们穿着的舒适衣物3.防护垫4.字卡(实物或手绘)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1.用字卡展示垂直杆或绳索,让学生知道它的英文单词和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引导学生讨论攀爬的好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步:说明技巧1.让学生站在杆(绳)下面。
2.强调他们手脚并用,用手和脚轮流攀爬。
3.提醒他们要保持平衡和控制好身体。
第三步:分组练习1.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组一组地攀爬杆(绳)。
2.每个小组有个团队领袖,负责指导组内成员攀爬和保持安全。
第四步:扩展练习1.让学生在杆(绳)上来回攀爬,提高难度。
2.将学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攀爬速度最快。
第五步:总结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2.总结攀爬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强调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在杆(绳)上做出不同的形状,如“V”字形、大臂展开等。
2.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绳索材料的特点并探究其使用范围。
作业在家里找到一个平稳的杆(横杆、扫把杆等),尝试用手脚并用的技巧爬上去,让爸爸妈妈拍摄视频或照片,分享给同学观看。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练习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在攀爬中探索身体不同形态展示。
这样多元化和综合的练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勇气,值得推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皇帝的新装》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目的要求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
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
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
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
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内容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总路线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学科下册册第六单元第19课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主备人:凌思花使用人:凌思花时间:2013-5-1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党后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及成就;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巩固深化
(一)生生互查
复习,讨论回答:
(二)师生评价:回答的不错。
二、互助合作,学习新知
(一)导入
(二)、导学思考题
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80年代:{措施:_______年颁布实施《》意义:各地____得到改善,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______,我国__、__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
}w W w .x K b 1.c o M
90年代以来
{(1)实施____战略,提出把___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实施___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整体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相当的____,学校____大大增加, ___比较齐全,___日趋合理,在____和___也有明显提高。
新举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____、____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科研工作:承担国家___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____占1/3左右,科学研究成果已达到和接近___发展中教育
(三)合作探究
1、教育的三个面向是谁提出的?内容是什么?有和意义?
2、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
阅读《义务教育法》,你如何理解法律条文中上学是你所享受的权利,也是应尽义务,
联系今天实际,说说我国政府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发展,采取的新举措。
巩固小结:
你收获了什么?
三、学情检测,分层评价
1、九年义务教育属于:()
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基础教育
D、小学教育
2、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什么为国策,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A、863计划
B、希望工程
C、科教兴国
D、科技兴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高等教育迅速发展(4)制定了《863计划》
4、教育部启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工作,开始于20世纪:
A、80年代
B、90年代
C、70年代
D、2001年
5、填空:_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______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6、简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什么时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展示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民教育水平,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尤其是出示 1978 年至 2008 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让学生在对材料的解读中,充分认识到中国国情对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今天所处优越教育条件的来之不易。
今昔对比,更显创业维艰,在对一个个事例、数据的了解、分析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努力把握今日,认真学习知识,为国家、民族明天负责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感情自始至终洋溢在课堂之上,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