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中西”之辨

合集下载

现代性政治伦理四重镜像的中西比照

现代性政治伦理四重镜像的中西比照

靳凤林I现代性政治伦理四重镜像的中西比照哲学现代性政治伦理四重镜像的中西比照文/靳凤林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百多年来中西学术界关注的实 质N题是现代性现象,其中对现代性政治伦理的研究就 是现代性“问题丛”中的热点之一。

本文遵循从人类现 代性“一般”到中西方现代性“个别”的逻辑进路,以中西方现代性的时间划分和价值评判为切入点,分别从 中西方现代性政治伦理的本体论区别、中西方现代性政 治主体的德性论比照、中西方现代性国家制度的伦理学 等三个层面,对中西方政治伦理的王道与霸道特质进行 深入细致地理论辨析.以期对中西方国家治理逻辑的伦 理视差作出深层扫描.从而克服西方近现代霸道政治的 各种弊端,通过屮国王道政治的转型升级实现人类共同 期待的现代性理想状态。

中西现代性的时间落差与价值评判“现代”或“现代性”无法在自身语境中获得言说 或叙述,必须将其置于“前现代”与“后现代”的上下文 语境中才能彰显其价值与意义。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现 代”(modern) —词起源于拉丁文“modo”,产生于基 督教末世论的语境之中,之后人们更多地强调它与欧洲历 史世俗化的关系。

“现代性”(modernity) —词在西方学 术界更多地指涉现代人类在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知识构 成、个体与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价值方面发生的 全方位秩序转型。

“现代”或“现代性”虽然源于西方,但今天的西方已不再是现代性的唯一家园,伴随众多国家 踏上现代化征程,“现代”或“现代性”也呈现出一体多 元或一元多线的复杂面相。

我国学术界所理解的“现代”和“现代性”有其自身 的独特语境和个性内涵。

首先,在对“现代”的时间认定 上,学术界通常将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我国进入 近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与欧洲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相比晚了 3个世纪。

正是这种巨大的时间落差,决定了中 国的“现代性”带有外源型、挑战型、追赶型的特点。

它 不仅涉及古代传统与现代取向的价值断裂,也涉及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异质冲突。

中西方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中西方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与 行政 学 、 治 学 和伦 理 学 有 着 密 切 联 系 , 在 反 思 政 是
也 存在 极 大差 异 。
1西 方 以“ 恶论 ” . 性 为核 心 的行 政 价值 观 以 “ 性
恶论” 为核 心 的 行 政价 值 观 主 要 是指 以“ 平报 酬 ” 公 、
“ 观 责任 ” “ 人利 益 ” 现代 行 政 伦 理 价值 。其 客 和 私 的
收 稿 日期 : 0 9 1 - 6 2 0 - 0 1
行政 伦 理是 公共 行政 领 域 中的伦 理 , 是人 们 关 于 行政 活 动对错 、 坏 、 好 善恶 的判断 , 它包 括 行政 伦 理 意 识、 行政 伦 理规 范 以及行 政 伦理 评价 等 内涵 。行 政 伦 理 作为研 究 公共 行政 领 域 中伦理 与 道德 的一 门学科 ,
下为 公 ” “ 爱 ”是 一个 社 会对 行政 官员 很 高 的道德 、仁 要求 。
中西方行政 伦理 比较研 究
文 丽 娟 0
摘要 : 中西 方 行政 伦 理 在 历 史 渊 源 上 有 着 显 著 的 区别 。 分 析 中西 方 行 政 伦 理 在 价 值 观 念 、 文化 方 面 的 差 异 , 鉴 西 方 经 借 验 . 强 中 国行 政 伦 理 建 设 的 思 考 。 加
值 取 向。 对维 护社 会 平等 、 除贫 富差 距 、 障社会 其 消 保
稳 定 无疑 具有 重 要意 义 。二 是 “ 主观 责任 ” 在 中国 因 ,
为传 统上 一直 对 人性 抱有 积极 看 法 , 因而 在公 共行 政
中 比较 注重通 过 德教 、 正 己” “ 身 ”等 内部控 制方 “ 、修

行 政 伦 理 的 历 史 渊 源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福建省委党校内容提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把他们割裂开来,或是人为地对立起来,划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甚而说谁该批、谁该评,都是不客观的。

本文拟以这一角度,谈谈有为与无为、原则与变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变通,讲有为,还是讲无为,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办法罢了,至于它们运用得是否正确、只能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评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本文试就其中的辩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有为”从字面上说,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管理者要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要遇事诚敬、不敢苟且,这样才有可能搞好行政管理。

周公在《尚书·周书·无逸》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贪图安逸。

他指出,从商朝到周朝的历代君王来看,凡是勤勉有为的,都能治好国家,否则,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公对其子伯禽的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他为寻求人才,听取情况,治好国家,勤勉劳累到如此地步。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备受侮辱而返国之后,“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从废墟中兴起,战败吴国。

至于像三国刘备的见髀肉复生而失声痛哭,晋代祖逖为恢复中原而闻鸡起舞,这些奋发有为,刻苦自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中外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中外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1.绪论1.1研究背景行政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需要政府及国家承担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管理行为,是对国家与社会公众事务的管理行为,同时,它也包括对公私关系和群际关系进行调整的道德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国家转型的推进,行政伦理在国家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全球化的新态势,在公共行政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以及辩证性的战略思维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政治建设中,既要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又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通过中外公共行政理论比较研究,尤其是中美两国行政伦理理论的研究,进而探索公共行政活动的规律性,既有利于正确对待国外公共行政理论,又能够借鉴其中的精华,从而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行政理论,对促进公共行政改革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公共行政理论思潮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对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理论界却少有正面的研究。

1.2研究意义行政伦理研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领域,它适应了公共行政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行政理论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有关公共行政理论的建构的工作,有力的促进了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但是随着中国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强力推进,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工作也需要随着国家改革而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公共行政活动中的道德现象,有效揭示行政伦理中的原则和规范,有效的运用这些原则和规范来促进公共行政的建设,使之朝着正确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正处转型期的中国,行政伦理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也是专家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行政伦理学也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3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针对中美行政伦理差异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在研究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时,会涉及到一定的中美行政伦理比较的相关研究。

下面是对近年来的一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主要在:杨贺男、李娟芬(2010)认为中西方行政伦理的渊源开始就存在着巨大差异,今儿对价值观念、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强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行政伦理经验来用于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

中西方行政伦理的观念分殊与实践契合

中西方行政伦理的观念分殊与实践契合

中西方行政伦理的观念分殊与实践契合[摘要]中西方行政伦理之观念分殊明显,表现在人性善恶、权大法大、德治法治以及官本民本等诸多方面,借鉴西方行政伦理合理之处,必须完善行政伦理立法,加强行伦理监督,重视行政伦理培训,创造伦理文化环境。

[关键词]伦理观念;人性;西方行政伦理;伦理建设行政伦理是行政人员运用和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统称。

中西方受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政府作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行政伦理观念在其具体内容上分殊明显,而在行政伦理实践中可以达到高度契合,为此,借鉴西方行政伦理合理之处对我国行政伦理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中西方行政伦理之观念分殊(一)人性善还是恶人性假设即“人性善还是恶”是行政伦理建设的突破口。

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把人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分成人性的人和兽性的人”[1]。

在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为正统,儒家思想以“人性善”为主流。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2]这种传统的道德人假设,使人们对人的自觉性期望很高,并以此为社会治理的原点。

反映在行政领域,则对行政人员的个体伦理则习惯于期待自觉,期待自觉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纯粹的无私奉献精神。

虽然这种人的善性一面的自律精神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但由于忽视了人性的另一面缺陷也会走向极端,以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至善境界”来要求所有的行政人员,使道德说教流于形式。

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

亚当·斯密从利己主义本性出发来论证“经济人”。

他认为“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3] 。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4]。

这种经济人假设所导向的结论是,人们对于行政人员的道德期望保持冷静和审慎的态度。

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中西”之辨——读张康之教授《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有感

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中西”之辨——读张康之教授《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有感

中国行政伦理 学的研究 亟需从历 史、 实和未 来三 现 个维度来加 以定 位 , 明确 中国行政伦理 学建设 的现 实基点 , 处理好 行政伦理 学建设 中的“ 古今关 系” 和 “ 中西关系”并在“ , 古为今用”“ 为中用进 一步 研 究 的 现实 基 点 。具体 而 言 , 中
存在 两种 基本取 向 : 种 取 向是 注 重 引进 西 方 近 一 代 的社 会理论 以及实践 中 的成 功经 验来框 定 中国
现实 和指 引中 国未 来 ; 另一 种 取 向是要 求 中国传 统在现 代社 会再 次 ‘ 生 ’ 表 现 出对 中 国农业 社 降 ,
会和传 统文 化 的无 限眷 恋 , 望 中国 的未 来 能够 希
这一 时期 关 于“ 么 是 社 会 主 义” 什 问题 的研究 , 始
终 没 能跳 出斯 大林模 式 的羁 绊 。虽然 传统 社会 主 义模式 由于东 欧 的剧 变 、 联 的解 体 而 最 终 未 获 苏 成 功 , 是 , 仍 然是 2 但 它 0世纪 社 会 主 义历 史 价值 最 重要 的表 现之 一 , 如 罗 马教 皇 约 翰 ・保 罗二 正
读 张康 之教 授《 政伦 理 的观 念 与视 野 》 感 行 有
郑 家 昊 , 祖 云 刘
( 京 农 业 大 学 , 苏 南京 2 0 9 ) 南 江 1 0 5
摘 要 : 张康 之 教 授 在 其 新 著《 政 伦 理 的观 念 与视 野 》 从 探 寻 公 共 行 政 发 展 的 历 史 演 进 规 律 出发 , 为 中 行 中, 认 国 的行 政 伦 理 学 研 究 亟 需 从历 史 、 实 和未 来 三 个维 度 来 加 以定 位 。 笔 者 结 合 张康 之 教 授 在 书 中 的 相 关 论 述 , 行 现 以 政 伦 理 学 的理 论 建 设 为 主 题 , 讨 中 国行 政 伦 理 学 的 现 实基 点 , 证 行 政 伦 理 学建 设 中 的“ 今 关 系” “ 西 关 系” 探 论 古 和 中

比较视野中的国家与政府——中国与西方国家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比较视野中的国家与政府——中国与西方国家行政伦理比较研究


行政伦理包括多个方面。 个人价值、 工作价值、 伦理价值及公共
利 益 价 值 等 内容 上 。 二、 中西 公 共 行 政 伦 理 文 化 差 异 比较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 、 价值 观念等方面 的不 同 , 在 文化 比较方 面, 中西方行政伦 理思想也存在着一定 的不 同。 1 、 中国传 统的行政 伦理 文化主要 强调 的是仁 政礼治 . 是 一 种 人治德治主义( 以德行仁 、 为 仁由己 、 由己而人) 注重贤人政治 , 强 调对权 利的信仰 , 权力 至上 、 道德 约束法 律 , 以对权 利 的信 仰 代 替对 法律的信仰 、 政 府本位 、 君 臣意识 。中国 的传统伦 理文化 缺 乏“ 民本位 ” 的意识 , 造就 了中国历 史上的人治传统 。 以至现代 的公共 行政缺乏明显 的法律规范 和民主意识 2 、西方 的传统行政 伦理文化更 加强调对法律契 约的追求 。 是 以“ 法治 ” 为核心的行政伦理文化 。 注重法律对行政 的约束 。 强 调 的是 “ 法律至上 ” , “ 民本位意识 ” 的行政伦理文化 。 三、 中西公共行政伦理 价值 观的差异 比较 在行政伦理 价值观 比较方 面 ,中西方行政 伦理 的比较是体 现在 “ 性恶论 ” 和“ 仁爱 ” 、 “ 仁义” 之 间。 1 、 西方 国家 是以“ 性 恶论” 为核心 的行政伦 理价值观 。主要 内容为 “ 公平报 酬” 、 “ 客观责任 ” 、 “ 私人利益 ”现代 行政伦理价 值 。其 中 , “ 公平报酬 ” 是指 西方功利 主义 者强调“ 公 平报酬和平 等权 利” 。“ 客观 责任 ” 是 由于对人 性存在 着普遍 疑惑 。 而对 于 工作人员 的主观 义务 , 西方 国家抱有消极 的看法 , 所 以西方 国家 注重 的是通过法 制建设 等外部控制方 法培养工作人员 的客观义 务, 对于这些 人员 的主观意识 , 再 辅之 以道德 和教育强 化 , 所 以 呈现 出浓重 的法 治色彩。 在西方 国家 , “ 私人利益 ” 是靠个人主义 来 定义 的即所谓 的公共 利益 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公共利 益就是 个 人利益 的总和或集合 。只有把公共利益 上升为 国家利 益才能 保 证社 会公共利益 的实现 。 2 、 而中 国的核心行政伦理价值 观以“ 仁爱 ” 、 “ 仁义” 为主 。 其 主要 内容是指“ 公平公 正” “ 主观 责任 ” “ 整体利益 ” 现代行 政伦理 价值 观。但 中国 以性善论 为基础 , 这 与西方 国家完 全相反 . 政府 公 平公 正的伦理价值观是追求 社会平等 、 财富均等 化 、 维 护社 会 和谐稳定具 有重大意义 。 中国的传统过于注重人性 的积极作用 , 因此在行政 伦理 中一直试 图通 过“ 德教 ” “ 正 己” “ 修 身” 的 内省 式 的方法控制工作 人员的主观 意识 , 同时辅 之以刑法 、 法律规章 等 外控方式来 控制 行政人员 的客 观责任 , 所以, “ 人治 ” 色彩较为浓 重 。中国的传统利益 观是重视 整体利益 ,个人利益 服从集体利 益, 对行 政人员具有很高 的道德标准要求 。

中西伦理治理之比较及启示

中西伦理治理之比较及启示

中西伦理治理之比较及启示摘要:伦理治理是传统中国社会治国理政的深层文化动因和基本的治国理念。

寻求伦理治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离不开对中西伦理治理的比较和分析。

西方的伦理治理源于基督教的上帝有“位格”、“灵体”与“灵魂不灭”的彼岸性、纯精神性的外在超越性的传统,而中国的伦理治理则离不开“道”文化的演化,其目的是为了在人间建立道德的精神王国。

中西伦理治理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道德自觉与灵魂永生、圣王崇拜与崇尚制度、“道”的圆润性与上帝的偏执性、早熟的人文主义与宗教的人文主义等几个方面。

拓展中国伦理治理的对策与思考,应重视德法兼治互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注重对中国传统中德治传统的研究,注重对民间信仰的承认、引导和开掘,注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融入传统资源,注重公民的人格建构,注重融入中西公正观的积极资源。

关键词:中西伦理治理;内在超越;外在超越在中西伦理治理的比较中一个最显明的区分是,中国强调道德教化,而西方注重法律在伦理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用当代的眼光来看,中西方都注重伦理治理中法律的重要地位,伦理治理不能离开法律的施行,德法兼治是最理想的社会治理的目标和效果。

探究在治理、管理过程中法理、伦理与心理的有机统一,是中西方治理实践的共同命题。

寻求伦理治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论证伦理治理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离不开追溯和比较中西文化传统与伦理治理的关系。

西方的社会治理建立在基督教的上帝有位格、灵体和灵魂不灭的超越性、彼岸性、纯精神性的外在超越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伦理治理建立在“道”文化的演化、道德自觉、早熟的人文主义、目的是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的基础之上。

与西方的外在超越(基督教)的治理模式相联系的还有古希腊的民主传统,古罗马的法律传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所谓的民主、自由与法治(宪政民主)的文化传统,但掌握了科技的人在试图取代上帝的过程中却走向了异化。

中国内在超越的治理模式铸就了2000多年超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

中外行政伦理比较研究以中美为例

中外行政伦理比较研究以中美为例
建立健全行政伦理制度体系,包括伦理审查、投诉处理、信息公开等制度。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对行政伦理的监督,提高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和积极 性。
强化舆论监督
发挥媒体和网络等渠道的作用,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正 和透明。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美行政伦理在理论层面存在显著差 异。
这些道德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是政府诚信和公信力的体现。
行政伦理的重要性
行政伦理是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保障
01
行政伦理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时遵循公正、公平原则,保障社
会各方的合法权益。
行政伦理是政府诚信和公信力的基石
02
良好的行政伦理能够树立政府诚信和公信力,增强公民对政府
的信任和支持。
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中国
中国的行政伦理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强调集中统一和贯彻执行 。各级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上级命令,但也存在 僵化和教条的问题。
美国
美国的行政伦理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注重创新和灵活性。政府 在执行政策时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和协商,同时也更加倾向于 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政策执行。
中外行政伦理比较研究以中美为 例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行政伦理概述 • 中美行政伦理比较分析 • 中美行政伦理差异原因分析 • 中美行政伦理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 中美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行政伦理概述
行政伦理的定义
行政伦理是指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 社会事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04
中美行政伦理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分析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分析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分析唐文明从历史上来看,无论中西,都发展出了非常丰富、发达的伦理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全面交往,中国知识界在大力介绍、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心态热衷于中西文化比较。

而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海德格尔、麦金太尔等人的考证,西方原始意义上的伦理学所探求的,实际上是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文化中即使不是最核心、至少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虽然西方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与古典的原始伦理学在精神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伦理学作为西方意义上的一种学科被引进中国之后,仍然出现了以伦理学来安置中国古典教化思想的诠释方案,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判断是将伦理思想指认为中国古典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一诠释方案几乎将伦理学置于精神的最高处,也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

由于这种新范式、新方法就其来源而言完全是西方的,所以,近代以来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实际上就是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一种表现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比较业已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宿命。

从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到现在,在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领域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则在于古今之间的差异与中西之间的差异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隐藏在伦理思想背后之精神的守护变得空前的困难了。

古典的原始伦理学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在精神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现代以来道德领域的结构转型。

古典的原始伦理学对应于人的全部的精神生活世界,而现代以来,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被分割了,道德、宗教、法律成为维系人的精神生活的几个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

所以,现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所对应的精神空间是处于宗教所管辖的范围与法律所管辖的范围之间的一个特殊的、独立的精神生活领域。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2)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2)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专制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

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专制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专制,甚至可以说行使专制权力是它的政治监督的目的。

然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人类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并非是人的一厢情愿的事情,在这些人为的制度设计背后,潜藏着社会规律运动的伟力。

俯瞰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史,历代王朝最终莫不以血腥的暴力革命方式告终,一乱一治,分合相依,始终跳不出这个怪圈。

作为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思想的幕后总设计者韩非子,他的理论思想深度足可以和卢梭相媲美了,可惜政治环境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为限制君权做出政治制度上的设计,于是,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可以为所欲为,成为最大的犯罪头头,韩非子的思想作茧自缚,成了几千年君主专制和玩弄权术草菅人命的恶君王的帮凶,政治监督制度也成了维护皇权的工具,使芸芸众生拜倒在皇帝一人脚下,活在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时代,实在令人叹息和同情。

中西方伦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同样的一件事情,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

在古老的中华帝国时代,政治就是夺取、运用和巩固专制权力,维系皇帝的"家天下"统治。

但偌大的中华版图,仅靠皇帝一人是无法把家天下的统治意志贯彻到全国的,于是设立官制,给一些人共享不同权限的权力和利益,让他们帮助维系"家天下"的局面,权力就不再是皇帝一人独掌了。

拥有了权力因而在中华帝国称为官员的人,一旦滥用权力压榨百姓,由于他的官员身份是代表着皇帝意志和利益的符号,其行为就会被草根百姓所愤恨和唾弃,官民矛盾激化,激起民变,皇帝就做不成了,江山就会易姓,成为另一个人的"家天下";也可能出现官员徇私舞弊,玩弄权术,培植党羽,罗织同上同下的死党派系的力量,直接威胁和挑战皇权。

最新-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精品

最新-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精品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一、中西方传统核心观念的分析
中国和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对人的本性的假定存在差异。

西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另外,在服务对象上也存在差异。

很多中国行政官员由于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为政府服务的意识。

而西方由于传统契约论思想深入人心,为公众服务观念为雇员所接受。

一中西方人性假设分析
三字经在中国可谓童叟皆知。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可谓对人性为善的认定。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理论的是战国时的孟子。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就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注陈器之《孟子通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4页。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儒家也有少数性恶论者,如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就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邓汉卿《荀子译评》,岳麓书社1993年,第499页。

不过他的性恶论是等级制的性恶论,所以仍然是不彻底的。

从总体来看,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以人性本善为主流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人性的估计也受传统影响,存在道德人这种片面人性认识,对人的自觉性期望很高。

西方文化传统中对人性的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不同,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的。

西方基督教文化一直把人看作是有原罪的人,人甚至是由于罪恶才出生的,人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本能,所以对人性具有恶的一面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警觉。

中西行政伦理比较分析

中西行政伦理比较分析
属 性 , “ ” 善 良的 , 人 类 道 德 行 为 的依 据 。儒 教 崇 尚 人 性 , 即 性 是 是 主 张“ 之 初 , 本 善 ” 人 性 。在 中 国古 代 第 一个 提 出 了系 统 的 人性 善 理 论 的是 战 国时 的 孟 子 。西 方 文 化 传 统 中对 人 性 的认 识 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明 显不 同 , 方 文 化 对 人 性 的认 识 基 本 上 是 性 恶 论 , 方 学 者 西 西 对 人性 假 设 提 出 “ 济 人 ” 其 提 法 源 于古 典 政 治 学 的 开 山 鼻祖 亚 当 经 ,
础 , 直 以来 政 府 公 共 政 策 比较 注 重 以公 正 和 正 义 为 行 政 伦 理 的 一
【 键词 】 政 伦理 ; 关 行 比较 分 析 ; 示 启
行 政 伦 理 观念 , 论 在 西 方 的 政 府 再 造 运 动 还 是 中 国 的 行 政 无 体 制 改 革 之 中都 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然 而 , 西 方 由 于 各 种 原 因 却 中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怎 样 做 到 对 西 方 “ 为 中用 ” 对 中 国“ 为 今 用 ” 洋 , 古 , 在 新 时 期 我 国所 进 行 行 政 伦 理 建 设 , 至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深 入 进 乃
行 为 规 范 是 行 政 道 德 规 范 。 行 政 伦 理 是 一 个 包 含 有 道 德 , 包 含 还
由于 对 人 性 存 在 着 普 遍 的 怀 疑 和 不 信 任 , 方 国 家 对 作 为 个 西
体 的 人 的 主 观 责 任 抱 有 相 当消 极 的看 法 , 而 在 制 度 设 计 上 , 要 因 主
着 制 度 化 存 在 的 伦 理 和 价 值 观 念 等 内容 的具 有 一 定 结 构 的 复 杂 系

中西方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的比较与启示——以美国、韩国为视角

中西方行政伦理法治化建设的比较与启示——以美国、韩国为视角
同时美国政府的一些部门还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业特点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及其实施办312专门的行政伦理管理机构1979年根据政府道德法的制定在美国联邦政府行政系统内设立了政府伦理办公室隶属人事管理局后经政府伦理办公室再授权法案规定成为独立机构专事行政道德管理
法 制天 地
中国市场 2 1 01年第3 5期 ( 总第6 6 4 期)
行政 主体缺乏 有效 的监督 和约 束 ,市 场环 境 中又存在功 利 氛 围 ,在这种 情况 下 ,行 政权力 常常 背离 自己的本质 ,行
政主体 在伦 理和法律 上 的失范 现象层 出不 穷 。其二 ,监 督
环 节有疏 漏 。主要表 现为 平行 的制约监 督 和 自下 而上 的监
伦 理法 ” 以及 实 施 的具 体 法令 。行 政 伦 理 规定 多是 以规
1 引 言
行政伦 理法 治化建设 ,无论 在 西方政 府的 再造运 动还 是 中国 的行 政体 制改革 之 中都 具有 重要 的作用 。然 而 ,中 西方 由 于各 种 原 因 却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 怎 样 做 到 对 西 方
处分 弹性 大 ,处 罚缺 乏足 够的威 慑力 ;对违 法乱纪行 为仍
表 性 的 国 家 就 是 美 国 。在 行 政 伦 理 建 设 过 程 中 ,为 了 防 止
等 。虽 然这些 文件 的内容规 定得 比较 全面 ,但一般 都是 些
原 则性规 定 ,而 鲜少有 可 以量化 的具体 规定 和具体 的惩 罚 措 施 ,实施 的 机 关 是 党 的 机 关 ,还 未 达 到 司 法 制 度 的
化 建设 的现状 及存在 问题 ,然后 回顾 美 国、韩 国的行政伦 理 法治化 建设 实践 ,将他 国与我 国的行政 伦理 法 治化 建设 相 比

中美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

中美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

中美行政伦理比较及其启示摘要:行政伦理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美行政伦理的比较,进而对转型时期的中国进一步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伦理比较启示行政伦理是研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行政道德观念、行政道德活动及其行政道德关系的总和。

它渗透在行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诸如行政主体、行政机关、行政体制、行政决策、行政监督、行政关系等方面。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各国受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政府作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行政伦理在其具体内容上也有差异,下面以中美两国差异作一阐述。

一. 美国行政伦理构建历程及其现状1.美国行政伦理构建历程美国政府的行政伦理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到现在为止,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政府行政伦理体系。

二战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的迅速发展,政府腐败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严厉批评,这促使杜鲁门政府思考如何建立联邦政府的道德标准。

然而,由于杜鲁门所在的共和党国会议员的阻挠而被搁置,直到民主党的肯尼迪当选为总统,建立政府道德标准才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61 年5 月,肯尼迪总统颁布了第10939 号行政令,包括7 项总则,提出了政府官员的道德标准指南,它们构成了美国现代公共道德管理的基本要素。

1965 年初, 约翰逊总统签署了第11222 号行政令,即新的有关政府行为标准的行政令,它适用于所有行政部门官员和雇员,是迄今为止美国政治史上最详尽的政府道德规则,迄今仍然是联邦政府官员和雇员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至今,美国政府就一直致力于如何把其规范条款落到实处,不断加强有关程序和机制方面的配套建设,具体包括增强行政监督和提升到法律层次等诸方面。

1978 年10 月26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该法的通过是美国现代公共道德管理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里根、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总统都对该法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使之不断完善。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摘要】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在概念、历史、制度、教育和实践等方面。

在概念上,中西方对行政伦理的理解存在差异,受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历史渊源的比较显示了中西方在行政伦理理念的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路径和重要事件。

制度方面的比较揭示了中西方在规范行政行为、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异同。

教育和实践层面上的差异也影响着行政伦理的建设和实践。

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深入比较中西方在行政伦理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借鉴各自经验,推动行政伦理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

行政伦理的建设是行政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

【关键词】中西方行政伦理、差异比较、概念、历史渊源、制度、教育、实践、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政伦理建设理念和实践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方在行政伦理概念、历史渊源、制度设计、教育模式以及实践中均呈现出不同特点,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影响着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比较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行政伦理的理解与实践,为行政伦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行政伦理差异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

中西方文化传统、制度模式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他们在行政伦理建设方面的差异。

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推动行政伦理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中西方行政伦理概念差异1. 定义和范围:在西方,行政伦理通常被定义为政府行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着重于政府官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而在中国,行政伦理的概念更广泛,既包括政府官员的职业道德,也包括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规范。

2. 理论基础:西方行政伦理理论主要受启发于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注重自由意志和人权保障。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中国行政伦理观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

2111385 陈舒一、行政伦理观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划分1、“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2、“天下为公”的近代行政伦理观3、“勤政廉政”的当代行政伦理观二、行政伦理观的价值观念转变1、权利观念转变2、责任观念转变3、利益观念转变三、当代行政伦理观构建的启示1、深化行政权力的道德约束2、强化以民为本的利益观念3、完善责任行政的公仆理念在公共行政领域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集中体现为行政伦理观。

行政伦理观在根本价值层面上影响或指导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伦理观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划分1、“为政以德”的古代行政伦理观在传统的行政伦理思想中伦理道德是国之根本,只有用道德教化才能唤起人性的善,才能从内在唤起人们的羞耻之心。

认为只有依靠道德才能治理国家,统治者要以德服人,以德性教化百姓,用道德、礼数来引导和感化百姓,从而使百姓莫敢不敬、莫敢不服做到真正的民心所向,人心归服。

为政者如果重视礼节,百姓也会对其尊敬且注重礼节,为政者品行端正、为人诚恳,百姓也会对其诚恳也会端正自身的品行,所以为政者要重视自身的修养,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行德治,才能行德政。

优秀的官德品行的形成在于内心的启发,不论是在位的君王或臣子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要更好的修身养性,只有更好的修身养性才能处理好君臣之间、君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2、“天下为公”的近代行政伦理观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帝国主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军事力量进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为了平等和自由这一目标而为之奋斗终身,孙中山就是其中最伟大的先行者。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的纲领主要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族统治的国家,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国家,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的国家,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土地增值部分归国民共享。

中西方公共行政伦理比较分析

中西方公共行政伦理比较分析

作者: 郑佳斯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24-22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3期
主题词: 公共行政伦理;中国;西方
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特别是由等级身份性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然而公共行政伦理转型却有所滞后,诸多社会矛盾直接拷问政府的公共行政伦理问题。

从中西公共行政伦理的现状入手,试图以中西传统核心观念的分析为突破口,对由这些核心观念而引发的中西方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进行比较,在中西传统社会中探寻中国公共伦理缺失的深层原因并对转型期中国如何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出理性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中西”之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认为:“行政伦理学是在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出现的一门科学,它是在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产生出来的,承载着人们关于探索改善社会治理之努力方向的使命。

也就是说,对于行政伦理学,需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上来加以定位,对它的研究也需要沿着这三个维度进行。

就它对现实的关注而言,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伦理向度上去重建人类社会治理体系和刷新社会治理过程的问题。

因而,它需要建立起一系列的新观念,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

”笔者认为,中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亟需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位,明确中国行政伦理学建设的现实基点,处理好行政伦理学建设中的“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术对于行政实践的积极建构作用。

一、行政伦理学的现实基点:社会的过渡性张康之教授认为:“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注重引进西方近代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来框定中国现实和指引中国未来;另一种取向是要求中国传统在现代社会再次‘降生’,表现出对中国农业社会和传统文化的无限眷恋,希望中国的未来能够出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种‘盛世’,并永恒存续。

……这两种取向的共同特点就是:都从某一或某些既有的思想或者理论出发去剪裁中国现实,而不是从中国当前的现实出发去思考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什么。

”可见,中国的行政伦理学研究应当特别注重对于中国现实的考察,尤其是对于中国社会的过渡性特征进行关注,并且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现实基点。

具体而言,中国社会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处在“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重叠中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曾经创造过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农业文明”。

但是,近代以来,当中国还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地经营着“世界最强大的国度”的时候,在科技革命的机器轰鸣声中,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对于“自然”的神秘性解释,开始通过科学的手段去剖析隐藏于工业社会复杂性表面的内容。

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通过科技革命储藏了实现工业文明的资本,并借助于炮火最终完成了超越中国的梦想,从而实现了工业文明。

进入21世纪,在论及电脑领域时,阿尔文·托夫勒说:“今天,第三次浪潮的文明世界里,我们周遭‘无生命’的环境注入的不是生命,而是智慧。

……这项革命性的进展关键是电脑。

”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社会导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全球化由经济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同时正在面临着如何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并逐渐实现后工业文明的历史命题。

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创造过伟大的农业文明却铸就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相比较而言,我国尚处于工业文明的初级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看来,在从北京到上海的沿海一带,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持续变化的速度之快几乎让人目不暇接。

最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过程所包含的因素又无法被归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这意味着什么呢?显然,中国现在也与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了后工业的迹象”,因此,中国在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时又面临一个新的课胚——如何应对后工业化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西方国家着手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双重的发展压力,一方面需要补“工业化的功课”,另一方面又要快速适应后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经历着“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学术界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究。

“传统社会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的提法,正是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模式和特征进行研究而凝练出来的,它们分别指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般而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特指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又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这一时期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始终没能跳出斯大林模式的羁绊。

虽然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由于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而最终未获成功,但是,它仍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价值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正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所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成就是对每种野蛮资本主义的反抗,在社会主义中有“真理的种子”,这些种子当然既不能摧毁也不能丧失,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准确、客观、有区别地予以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合,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变革走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历史命题。

中国敏锐觉察到了这一转型的发展机遇,并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首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同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开始由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开放,使中国快速地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当然,这一转变还处在进行之中,即中国依然处于由“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全面转型时期,虽然在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将沿着服务导向而有所突破,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三)处在“封闭的国家化”到“开放的全球化”的适应期张康之教授认为,“在整个的农业社会,社会管理职能是由国家来承担的,人们所持有的是一种‘王朝’观念或‘天下’观念,国家主义的观念是在近代社会形成的,是随着民族国家的生成而生成的”。

也就是说,“近代社会,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世界是作为一个有限开放的分立式政治单元体而存在的,民族国家间存在着有限的开放通道,但是,这种开放是受到严格限制和督察的”。

张康之教授在此揭示的是“王朝国家”的封闭性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半封闭性的特质。

因为,“国家化”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带有封闭的特性,而这种封闭的国家化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治权对社会与公众的绝对控制。

而且,20世纪以来,“行政国家”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封闭的国家化。

然而,在西方世界追求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

“全球化所要造就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多样性和差异共融的国际社会,而不是用某一文化模式、制度框架或生活方式去把全球格式化成一个统一的世界。

”全球化的开放性不仅蕴含了平等、合作、多元的价值理念,也打破了地域并最终使地域消解,实现了全球市场的形成、世界性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异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同时,它也给民族国家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在充分开放的条件下维护自身的自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一直被深深地打上了“国家化”的烙印,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封闭的国家化从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且逐渐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国家化才有减弱之势并首先在经济领域演变成为一种有条件的开放和合作,但是在政治领域尤其是外交、军事等方面,国家化的烙印依然清晰可见。

同其他民族国家一样,中国正处在“封闭的国家化”和“开放的全球化”的适应期,同样面临着“如何在充分开放的条件下维护自身自主性”的历史难题。

总之,中国社会的过渡性特质决定了:中国行政伦理的研究,必须把关注现实的对策性设计与瞻望未来的战略性规划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就是张康之教授的一贯理路,即当前行政伦理研究需要担负起双重任务:一方面,它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去积极建构“行政伦理学”,为公共行政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它又需要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出发,在“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生成中去规划“公共管理伦理学”,为公共管理的实践提供先导性的理论准备。

而完成这一些任务的先决条件就是:在中国行政伦理的研究中,必须处理好“古今关系”和“中西关系”。

二、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关系”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

”的确,历史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以寻找宝贵的历史资源。

因此,在行政伦理学建设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面对“古今关系”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认识人手,充分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遵循“否定之否定”历史规律中,以寻找有助于行政管理实践的“合题”。

(一)中国行政管理的现实展开行政伦理学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的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而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必须始终聚焦于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从实践中寻找不足,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追求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不同类型的社会要求不同的行政模式,即统治行政、管理行政与服务行政。

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的过程,经历了统治行政阶段并将“权制文明”发挥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当下,我国政府现行的行政模式是典型的管理行政模式,并在逐渐向服务行政模式转变。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悄然进行,中国政府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科学发展之路,积极改革行政体制,以适应并推动社会转型的进程。

同时,行政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面对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在界定其与市场、公民社会的关系时显得滞后;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依然严峻;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这些问题,恰恰是行政伦理学研究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因为“从20世纪后期开始,几乎全球都处在一种急剧变革和纷扰不安的状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生产率得到了快速增长,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而且也导致了全球文化的日益普遍化和理性化。

……面对社会出现的种种变化,现代政府已经无法再用过去的管理模式来控制局势和解决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伦理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了公共行政学的一个理论和学术热点”。

基于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需要展开行政伦理学的研究,而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的科学,它在中国大地上的建立与发展,又肯定不能完全摆脱我国传统伦理价值与精神力量的影响,如何处理行政管理现实与传统伦理倾向之间的关系,便很自然地将我们的目光导向了对于“文化传承性”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