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10-15)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 要素 (一)课堂情境 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 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 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 标的最终实现,必然国求学生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从面形 成课堂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 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 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归结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学习结果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利用群体的约定: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与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 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 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 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 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 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 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 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 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四个部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 、家庭教养方式(前面“ 已讲过) 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 3、同伴群体 、 内部条件: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 3、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 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 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 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 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 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 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 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 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 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 的塑造、态度的形成、品德的完善,应从娃 娃抓起。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 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 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 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 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 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 习章节准备。
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叫做()。
A.品德B.道德C.个性D.态度4.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柯尔伯格5.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B.初二C.初三D.高一6.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人格D.技能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0.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两难故事法D.对偶故事法三、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共24页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 A.一年级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 •
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1)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 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2)区别:1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 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2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 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过错 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 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且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 • • • • • • • • • • • • •
7、道德行为包括 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8、态度 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或行为方式 选择的心理倾向,品德 是依据一定的 道德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 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谷水平、习俗水平 和后习俗水平。 10、伦理道德 既是道德关系 的概括,也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动荡性。 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内化。 13、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先决条件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同伴 群体等。 1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知和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 的现象。 16、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7、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处于判断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是社会契 约和普遍伦理取向。 18、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人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 因素是认知能力、社会关系。 19、皮亚杰认为,儿童5岁以前是 无律期,他们通常以自我中心 方式 来考虑问题 20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观念 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 ••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 ——样例17
JPKC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考试题型
样例18:
JPKC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 特点?( A.学前阶段 )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样例46
D.高中阶段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
JPKC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JPKC
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 度,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 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 ——样例2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JPKC
主要内容
JPK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评价目标】
识记: ①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②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理解: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③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④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 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 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 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
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 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
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大题来进行理解和 记忆,并要学会初步运用。
例: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案要点: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方法包 括: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等。
自我检测:
1、学生李亦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与进去,
3、同伴群体
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和同伴 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循序渐进原则)
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
(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达 到的态度目标。
(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 执行计划的任务。
(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 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4)步开 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班杜拉经典实验:将3—6岁儿童分成三组:
(1)第一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表扬奖励;
(2)第二组看“榜样”攻击后并受到批评和惩罚;
(3)第三组看“榜样”攻击后既不奖励也不惩罚。 结果:第一组表现更多攻击行为;第二组最少。这 里,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可见,品德教育中,教师、家长要做好示范、榜样 作用。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要给予鼓 励。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
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 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 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 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 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 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 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 ______、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从抑制不良 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 与品德形成的。
(1)改变不良行为,惩罚是有必要的。
(2)惩罚的两种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 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 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
(3)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否则损害学生自尊,或 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
本章有四节内容,评价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中小学生品 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
历三个阶段: (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二)认同 (三)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核心家庭比联合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 成。暴力电影、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给品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 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 用。
(一)奖励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奖励应该及时。外部物质奖励不可滥用。
(二)惩罚
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核心) 2、道德情感(重要组成部分) 3、道德行为(重要标志)
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B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原则;
D道德行为。
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 A )是个 体品德的核心。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三、利用群体约定
实践证明: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 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 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 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以 下程序操作:
(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使学生 在思想上认清问题。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 能更令人满意。
例:论述:根据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论述榜样示范 法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实施要求。
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都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也 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①提供合适的榜样。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 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 望尘莫及。 ②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言语讲解、 现身说法、媒介示范等。 ③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及时指导鼓励。替代强 化或替代惩罚。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 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 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 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艰巨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 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 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 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 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的模仿榜样 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 再模仿。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 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 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 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 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 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 习章节准备。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 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 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 己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4)惩罚要与说服相结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 心服口服。
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 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非常有效。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重要。总共 四大问题。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 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方法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 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