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音乐艺术的交融

合集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产教融合”背景下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级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产教融合的理念也随之崭新。

产教融合即企业与教育机构间的合作以及产业与教育的相互融合,目的在于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产业知识与技能的鸿沟。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被纳入了“产教融合”的范畴之内。

满族音乐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之一,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备受人们喜爱。

但是随着现代音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接触机会已经极其有限。

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推动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产教融合成为了关键因素之一。

各级教育机构与音乐企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开发符合时代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满族音乐,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满族音乐人才。

首先,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对满族音乐的宣传教育,通过普及满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激发更多的人对满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上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针对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适时地引进与满族音乐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

其次,产业界与音乐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满族音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满族音乐产业的发展。

音乐企业应提高对满族音乐人才的发掘和培养,通过举办音乐比赛、音乐讲座、音乐培训等活动,挖掘和培养更多潜力音乐人才,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产教融合的理念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满族音乐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满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工作中来,为满族音乐注入更多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

总之,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级教育机构、产业界、音乐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满族音乐产业的发展。

蒙汉调的演变及旋律特征

蒙汉调的演变及旋律特征

蒙汉调的演变及旋律特征“蒙汉调”,俗称“漫瀚调”。

明、清以来,由于汉族群众的逐步迁入,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形成了蒙汉杂居区。

汉族群众在学习蒙古民歌时,往往把一部分旋律吸收后变作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音乐的牌子曲。

如《森吉德玛》、《巴音杭盖》、《敏金杭盖》、《大青马》、《四公主》等。

还有一部分鄂尔多斯民歌,汉族群众在演唱和流传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一系列特点,同时,也慢慢地融入汉族的“山曲儿”、“二人台”音乐的调式因素。

这样,渐渐地就形成了兼有两个民族民歌的的某些特征的民歌品种,当地群众称之为“漫瀚调”。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蒙汉调的演变及其旋律的特征。

蒙汉调的演变:蒙、汉族人民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至文化艺术之间也展开了广泛、直接的交流。

蒙古民族一向以淳朴热情、能歌善舞著称。

浓郁的民情风俗,自然而然地对于汉族群众产生了影响。

从现在的“漫瀚调”曲目来看,《白菜花》,《达乎尔希里》、《小西召》、《韭菜花》、《四蓬花》、《妖精太太》等十几首歌,词曲是固定的,题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反映爱情生活的。

而其余的20多首“漫瀚调”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唱词已逐步减删直至全部遗忘,只留有曲调。

如《双山梁小调》、《二少爷招兵》、《巨河滩小调》等即是。

今天,蒙汉人民仍然喜爱这部分曲调,在演唱中,有的是事先编好唱词,尔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及感情的表达,择其相宜的曲调。

有的是歌者根据演唱环境、地点、目的、在场人物和个人感受,即兴编词演唱。

这种演唱往往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因而深受群众欢迎。

即使是即兴编词演唱的“漫瀚调”,也要求结构完整、主题明确。

或是叙说一件事情的始末,或是从一个侧面去反映一种思想感情,既抒发了情感,又具有浓重的叙事特点。

演唱时一般都有四胡、扬琴、笛子、三弦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室内小乐队做伴奏。

唱时,句、段间也都有根据歌曲调式而加入的间奏、尾声等伴奏手法。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民间音乐的发展,“漫瀚调”逐步由民间被正式搬上城镇舞台,常常以独唱、对唱、齐唱等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与发展【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发展的集成,满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在承传过程中的互为吸收、借鉴和融合,是一种音乐文化发展中的趋势。

在互融中,满汉民族的部分传统音乐因素可能会被对方“同化”,但它也会从对方中汲取自认为优秀的传统音乐。

所以,在总体上,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新的发展。

【关键词】满族音乐;融合;借鉴;发展满族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中以东北地区为数最多,满族是一个喜尚歌舞精于骑射且凝聚力很强的北方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4000年前西周时期的肃慎。

至17世纪中叶,满族先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稳定,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黑龙江中下游,并与邻近兄弟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传统文化。

1644年,满族贵族率八旗军入关,实现了清王朝的大一统。

此后,随着大量满人迁徙关内与汉人杂居,遂进入了一个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和互为吸收、融合的新阶段。

如果说清初尚能维系“国语骑射”和“旗民有别”的局面,但至乾隆中后期,由于满汉文化交流的密切加深,已使朝廷难以阻断,并转而默许这种事态的发展。

而其结果,则是使满族与汉族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音乐文化,加速其互为融合和同化的进程。

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三类。

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号子、小唱三种。

内容有情歌、劳动歌、婚礼歌、祝寿歌、摇篮歌等。

演唱语言上有用满语、汉语和满汉语兼用的三种。

大都为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形式。

从史料记载中得知,满族的先世—靺鞨、女真所创作的“渤海乐”、“女真乐”和清皇太极改称“满洲”后的满族音乐,已成为东北古代音乐的主体,在历史上曾对日本音乐和我国中原音乐有过较大影响。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等文化背景的改变,使满族音乐的面貌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

在东北满族人聚居的地区,虽然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教育受汉族影响,但其生活习俗、饮食、宗教信仰没有改变,封闭的民族文化圈,深厚的满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意识,使满族民歌和萨满祭祀音乐相对保留其原状,呈现出原始、古朴的文化特征。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音乐与传统舞蹈的演变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音乐与传统舞蹈的演变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音乐与传统舞蹈的演变清朝的音乐与舞蹈:宫廷音乐与传统舞蹈的演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对中国音乐与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宫廷音乐以及传统舞蹈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较大的演变,从而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魅力。

一、宫廷音乐的演变清朝宫廷音乐延续了明代宫廷音乐的传统,但也做了一些改革与创新。

在清朝初期,由于满族统治者与汉族人民的融合,宫廷音乐融合了满、汉两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汉合璧音乐风格。

清朝初年,宫廷音乐以大型宴会和庆典为主要表演场合,音乐曲目多以礼乐音乐为主。

这些音乐作品庄重典雅,注重礼仪,它们伴随着皇帝的巡游、朝会等活动,承载着统治者权威的象征。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宫廷音乐逐渐丰富多样。

在音乐演奏技巧方面,除了继承明代音乐技法外,还引入了西方音乐元素并进行融合。

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继续注重礼仪,但也开始强调对个人感情与情绪的表达,使宫廷音乐更加细腻动人。

二、传统舞蹈的演变清朝传统舞蹈的演变与宫廷音乐密切相关,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舞蹈题材方面,清朝的传统舞蹈主题包括祭祀、农耕、战争、宴会等,内容多样丰富,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清朝初年的传统舞蹈受到明代舞蹈的影响,多以庄重、大气为主,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秩序与等级观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的风格逐渐多样化,情感表达也更加丰富。

在乾隆时期,清朝传统舞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舞蹈动作更加灵活,技巧更为熟练,形成了富有创意的编舞风格。

同时,传统舞蹈与宫廷音乐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传递丰富的情感与意境。

三、音乐与舞蹈的交融演绎清朝的音乐与舞蹈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相互支持、交融演绎的特征。

宫廷音乐为传统舞蹈提供了优雅、庄重的音乐伴奏,使舞蹈更富有仪式感与艺术感染力。

同时,传统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互配合,舞者的身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呼应。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满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满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满族人民对生活、自然、情感的表达,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满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一、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元明清时期,那时满族皇室和贵族对音乐非常重视,不仅在宫廷中进行音乐表演,还注重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

满族音乐文化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满族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传承历史而著称,其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两种类型。

在民间音乐中,满族歌舞以其朴实、激越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备受青睐。

而在宫廷音乐部分,满族音乐更多地表现出典雅、婉转、华丽的特点,它在古代的满族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象征。

满族音乐以其特有的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满族人民的情感交流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它不仅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满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在传统音乐中,满族音乐通过音乐表演、歌唱、舞蹈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了满族人民的历史、民俗和传统美德,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满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音乐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当今社会,满族音乐文化正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式。

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文化工作者对满族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传承,并在各种音乐演出和活动中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许多满族音乐作品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音乐文化也得到了许多政府和文化机构的重视和支持。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范文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范文

《内蒙古漫瀚调演唱艺术特色》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漫瀚调,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深情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本文将围绕内蒙古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二、漫瀚调的历史背景内蒙古漫瀚调,又称“漫翰”、“汗馍馍”等,是内蒙古地区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代蒙古族游牧文化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漫瀚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漫瀚调的演唱艺术特色1. 旋律优美动听漫瀚调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其曲调婉转悠扬,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欣赏性。

在演唱过程中,通过丰富的音阶变化和音色转换,使得整个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音色独特鲜明漫瀚调的演唱者需要具备独特的音色和嗓音条件。

他们通过运用丰富的发声技巧和气息控制,使得音色更加独特鲜明。

在演唱过程中,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真假声、颤音等技巧,使得整个演唱更具艺术感染力。

3. 表达情感深刻细腻漫瀚调的演唱往往表达深刻细腻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手段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这种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漫瀚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漫瀚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元文化元素,如蒙古族长调、汉族民间小调等。

这使得漫瀚调在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上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这种融合使得漫瀚调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够与其他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交流与融合。

四、漫瀚调的传承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漫瀚调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加大对漫瀚调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年轻人学习漫瀚调,培养新的传承人;举办各种漫瀚调比赛和演出活动,推动其艺术发展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漫瀚调的未来发展,鼓励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声乐演唱中的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在这个时代,音乐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音乐风格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声乐演唱的融合将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享受,也将以更为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我们需要了解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基本特点。

民族唱法是指以汉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苗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特点为基础的唱法。

这些民族唱法受到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

通俗唱法则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中广泛流传的唱法,咏叹调、流行曲以及摇滚乐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通俗唱法的技巧性与表现力较强,通常需要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表演技巧。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各自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都注重情感表达、舒缓的节奏变化以及声音的力度和变化等方面。

由于二者在音乐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声乐演唱中进行融合将会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在音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流行音乐中,通过使用民族乐器、采用民族音乐元素或者运用民族唱法的技巧,可以为歌曲增添浓厚的民族风情。

著名歌手那英的《卡路里》中融入了蒙古族的长调唱法,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古典音乐领域,由于民族音乐在音乐形式、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古典音乐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也可以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在歌剧、美声唱法等领域,从而开拓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空间。

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不少华人歌手也将中华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北京的民族乐器、古老的唱腔、优美的旋律都被他们巧妙处理,成为了他们音乐中的独特标志,这些歌手通过巧妙的民族唱法融合让自己的音乐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在当下的娱乐产业中,综艺节目中的音乐表演也成为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的一大舞台。

一顺儿的意思

一顺儿的意思

一顺儿的意思一顺儿,一种最古老的民间唱腔,经历几百年的岁月,仍历久不衰。

据记载,一顺儿起源于唐代,最早是由宋代的满汉全席进行自由结合演唱的,但宋代的一顺儿,并不是现今我们所说的一顺儿。

一顺儿的歌曲,以所谓的“三令五申”韵脚为主,但形式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中间可以插入多个八令、四令和三令的句子,这种唱法带有流畅自然的特点。

三令五申的韵脚一次出现在唐代,取自唐诗,是两句五言四句七言三句五言,最后一句也是五言。

三令五申有四种唱法:“顺口”、“劲口”、“静口”和“担口”。

唱腔中还会有细微的变化,比如“响字”,即同音字之间的变化,以更加突出唱腔的变化。

一顺儿在中国古代的音乐中,并没有太多的成就,但它后来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在宋代被广泛传播,在明清时期,它在江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向后来发展出“苏州一顺儿”,“杭州一顺儿”,“上海一顺儿”等地方特色音乐。

如今,一顺儿被收录到了中国国家民歌图书馆,并标准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顺儿这种艺术形式,收录在山西省文化遗产登记表上,被推荐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保护。

一顺儿由宋代的满汉全席自由结合演唱而来,多属于民间传唱的形式,歌曲的内容多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普通民间,比如行乞的影片,婚礼的情形,战争灾难的故事,那些日日夜夜穿梭酒肆的故事,那些描写失去上帝护佑而受尽苦难的故事,反映出人们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抹暖色,使人们看到民间风俗性的一面,深深感受到人性的友善和深情。

一顺儿不但受到了各时代人们的欢迎,也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推崇,许多艺术家以其情调抒发自己的感情,把一顺儿的精髓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推广一顺儿这种唱腔。

在千百年的时光里,一顺儿几经磨练,在百川之中拥有一份特殊的地位。

尽管和戏曲乐、京曲乐、清曲乐等传统艺术形式比起来,一顺儿还有欠缺,但它就像一根丝线,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向人们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黑龙江地域汉族民歌与满族民歌的交融与吸收

黑龙江地域汉族民歌与满族民歌的交融与吸收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是从诸多方面体现的,但其外部的音乐表象及诸构成要素则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要弄清汉、满两族民歌的互融情况,首先要弄懂两民族各自音乐的形式、表现之征象及标志。

一、汉族民歌1.音阶、调式黑龙江汉族民歌的音阶形式较多,五、六、七声均存在,但使用最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是两种六声音阶,即带变宫和清角的六声音阶。

虽然这两个音在民歌中出现的次数不如其他音多,但由于其处在某个局部较主要位置,故其旋律风格别有情韵。

此外,含变宫和清角的六声音阶有向上五度和下五度宫音系统转换的功能,从而反映出黑龙江地域群众的调式思维方式。

黑龙江汉族民歌的调式以徵、宫居多,羽、商次之,角调式极少。

2.旋法、特征乐汇旋法,以跳进和级进相结合的旋律进行为其特征。

以四、五度音程居多,且有六、七以及十一度大跳音程进行。

特征乐汇,是黑龙江汉族民歌在旋律进行中形成的一些独具特色的音乐语汇。

这些音乐语汇共分两类:一类是旋律进行当中的,大多数是围绕变宫和清角形成的色彩性乐汇;另一类乐汇用于民歌的终止部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切分型终止乐汇。

3.曲体结构以对应式的双句体和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为主。

此外,还有三句体和五句体结构。

劳动号子的结构一般由领唱乐句与“众合”两部分构成,其体式简单,乐段结构独立性不强。

4.色彩音色彩音即体现黑龙江汉族民歌独具特色的音级。

一些民歌的旋律进行常出现升高的宫音(do)和清角(fa)音,如《捡棉花》终止乐句中的“捡”字音(1)和《盼晴天》的终止句中的“难”字音(4)。

5.润腔装饰性润腔较多,如滑音、倚音、顿音、颤音等,其中的舌尖颤音颇具黑龙江民间特色。

此外,还有抽音、泣音、笑音等音色造型性润腔方法。

二、满族民歌1.音阶、调式满族民歌最常见的是以三音列为核心的四音列。

一些民歌只有三个音,其次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极少。

其采用的调式以宫调式最多,徵、羽次之,商和角调式少见。

古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人类文明进程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在不同历史背景、多元文化交汇的情境下,不断地得到新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种通用的语言,音乐向来都能跨越各种国界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不同民族之间连接的桥梁。

对于古代的中外音乐文化,其交流与融合更是各不相同。

本文旨在讨论古代中外音乐文化如何在交流与融合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一、中外音乐交流的开端追溯到史前时期,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战争、交流贸易和移民等方式进行的。

中国古代在与外国进行交往的同时,也将各种音乐形式带入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

其中,蒙古族和西北地区的民族音乐在汉朝时期便得到了广泛传播,该音乐制作和表演在中国的广域地区独具特色。

另外,唐代的阿拉伯音乐也影响了中国音乐的演进,成为了唐代广为流传的音乐形式之一,这些音乐作品是阿拉伯音乐和中国音乐的杰出融合。

二、中外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在经过长期交流的基础上,中外音乐文化产生了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影响往往体现在各种音乐元素、创造方式和乐器制作等方面。

例如在中国,对欧洲的仪式音乐的广泛接受,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改革注打下了基础。

而在西方文化中,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周边的国家中,长期以来中、日、韩三国的音乐文化也经过了相互渗透,为各国的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元素和灵感。

三、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现象汇集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中外音乐文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意式交响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互动的环境下,出现了意大利组曲《中国龙的传说》,该作品带有浓郁的东方气息,同时也有欧洲音乐文化的叙事特点。

在现代音乐艺术方面,中外音乐文化也展现了强烈的融合趋势。

例如,青年作曲家杨洪基所写的新派民乐中,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各种现代音乐形式及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充满作为性的新的音乐风格。

四、结语总之,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一种不断创造新时代的音乐文化的新的途径。

在我们面对全球化和国际标准化的今天,探索自己的音乐文化,拓展音乐艺术的视野,是音乐人、作曲家不断前进的方向。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1. 引言1.1 介绍满族宫廷礼乐的历史背景满族宫廷礼乐是清朝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清朝皇帝的宫廷,在满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满族宫廷礼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满洲人民渐渐形成国家社会后,开始形成满族国家礼乐的制度。

在清朝时期,满族宫廷礼乐逐渐完善,形成独特的体系,并得到了不断传承和发展。

满族宫廷礼乐的历史背景与汉族的宫廷礼乐相辅相成,在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满族宫廷礼乐不仅是表示尊重和祭祀的工具,更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宫廷礼乐,满族人民展示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宗族血脉的传承。

满族宫廷礼乐的历史背景,是满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是满族社会独特文化的体现。

它承载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对祖先和历史的敬仰和传承。

通过深入了解满族宫廷礼乐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满族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底蕴。

1.2 满族宫廷礼乐的重要性满族宫廷礼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宫廷礼乐是满族贵族统治阶层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尊贵和权力。

宫廷礼乐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演奏技巧,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满族宫廷礼乐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帝王的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也是贵族社会中展示权势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宫廷礼乐通过音乐和舞蹈等形式,传达着一种特殊的礼仪和秩序感,体现了尊严和规范。

宫廷礼乐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和精湛的技艺,更体现在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上。

深入了解满族宫廷礼乐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使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族宫廷礼乐的重要性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和曲目。

浅谈满汉鼓乐文化的融合与变化

浅谈满汉鼓乐文化的融合与变化

20民族民间音乐浅谈满汉鼓乐文化的融合与变化【摘要】自古满汉两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期的交往和交流中,两族相互融合,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也形成了深入的融合,在音乐方面,两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形成了满汉音乐的兴盛。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汉族人民入关后和当地满族居民共同聚合;一方面是满民出关后和汉民交融。

这对满汉音乐的融合与变化发生了重大作用。

本文分析的是黑龙江省满汉鼓乐的融合与发展变化,鼓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可以折射出两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特点和内容。

【关键词】满汉音乐;鼓乐;融合;变化【作者简介】张琳琳(1981~),女,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巴扬演奏与音乐学。

【课题项目】牡丹江市社会科学课题项目:黑龙江满汉音乐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40325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源远流长,今天的满族主要定居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区域。

从清朝开始满汉两族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交流,这对音乐的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鼓乐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其中一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鼓乐融合与变化的过程当中,通过分析鼓乐的融合内容、形式、变化形态等方面,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满汉音乐中“鼓”的概述“鼓”的历史渊源较为久远,大概已经存在了七千年,作为一种打击乐器,鼓一诞生就起到了承载音色的作用。

最早的鼓音色古朴,浑厚,外形笨重,庄重;渐渐地这种特点开始发生转变,转而变得轻巧灵动,这种改变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

鼓乐在满族音乐中的应用于主要体现在围猎生活中,并且占据主导,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特点,粗旷大气、雄浑沉静。

一般来说,鼓乐主要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饶歌三种类型,根据档案记载,有据可鉴的鼓乐作品有《战城南》、《上邪》,这几部鼓乐作品中体现了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满族音乐乃至满汉音乐融合发展的参考物。

满汉鼓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满汉鼓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是具有神奇魔力的用具 : 它能作撑载 萨满过河 , 它
还能让萨满在天空飞翔 。 然而依姆钦 的最大作用还
出现鼓吹 的兴起 , 均标 识鼓乐 的重要 。 秦汉 时期最 为有名 的则是鼓 吹乐 , 它是以鼓 为伴奏乐器兼有吹
管乐器和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 秦汉 时期 , 乐器 的 发展 已经脱 离了上个时代 的凝重 、 质朴 的特点 , 器
关后 ,人 口分布 以辽宁省为数最 多 ,其 次是吉林 、
数 民族 的围猎生活 中 “ 鼓吹”乐的形式 占据 了主要 的地位 , 并具有一定北方少数民族 的音 乐特色 , 而
鼓 吹乐按照仪式形式可分为 : 黄 门鼓 吹、 骑 吹和短
黑龙江、河北 、北京等地 。满族 比较突出的音乐文 化 当属萨满音乐 , 虽然满族音 乐的分 类有很 多 , 学

间, 鼓乐 的发展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 并作伴奏乐

器 为说唱音乐及戏曲音乐服务 , 如宋元 时期 的鼓子 词 、诸宫调 ,元杂剧等形式 ,并一直沿用至今 。
二、满族乐器 中 “ 鼓 ”的应用 与分类
“ 鼓 ”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非常久 远 , 现今可查 的史料 中 , 原始社会 已经有 “ 土鼓 ”的出现 , 它也 是历史 中最古老 的打击乐器 , 虽然年代久远 , 但 我 们依稀 可见其原貌 , 后期 产生木鼓 、铜鼓。进入先 秦 时期 ,“ 鼓 ”则成 为地位和威严 的象征 ,是礼乐 的象征 , 只有王者 阶层在重大仪式 和征战中才可用
满汉鼓 乐文化 的融合 与发展
何 巍 厦
(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
摘 要 :满族— — 北方一 支彪悍的 少数 民族 ,在历 史的长河中脱颖 而 出,它的音 乐文化在 广阔的中

同一歌种的三种不同称谓辨析——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的不同称谓的命名侧重点分析

同一歌种的三种不同称谓辨析——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的不同称谓的命名侧重点分析

2021-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同一歌种的三种不同称谓辨析———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的不同称谓的命名侧重点分析徐俊东(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漫瀚调是内蒙古河套地区特有的民间歌曲种类,其称谓自歌种诞生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名称被命名,按历时先后可分为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

漫瀚调的产生地是鄂尔多斯地区的准格尔旗,也就是历史上的河套地区,本文所指的“河套”的地域范围概念和现行的行政概念有所区别。

从古至今河套地区的地域范围概念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分有广、次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河套是指黄河河道从西、北、东三面围绕着高原地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外侧支流的平原区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次广义的河套地理范围是指河套平原,包括宁夏平原、阴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土默特平原;狭义的河套仅指后套地区。

本文所指河套地区即后套平原、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河由北向南流经的两三百公里的两岸地区。

河套民歌漫瀚调的三种称谓的被命名,应该是对这一歌种的不同侧重点的描绘,“蛮汉调”一称是侧重的歌种诞生后的最终结果呈现的命名;“蒙汉调”一称是按照“蒙歌汉唱”旋律“迁移”的方式命名的;“漫瀚调”一称是依据其诞生地准格尔旗的地貌特点命名。

学界就三种名称的准确性有不同的争议,而笔者认为,一种歌种有三种的不同称谓来表达,这种名称的本身就是这一民间曲种的最大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蛮汉调;满汉调;漫瀚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5-008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5.038一、“蛮汉调”一称是侧重歌种诞生后的最终结果呈现的命名汉语中的“蛮”字,是汉族人以中原为中心用来指南方异族的、带有贬义色彩的称谓。

清代,满族等北方民族用“蛮”字来称呼长江流域以南的汉族穷苦劳动人民。

“蛮”字进入蒙古语中是属于外来语的成分,是借来的汉语词汇,用以来称呼南边过来的雇工,“蛮汉”一词就此而产生。

宫廷乐赏析

宫廷乐赏析

宫廷乐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宫廷乐,是指在古代宫廷中进行演奏或演唱的音乐。

宫廷乐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是宫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

在古代的中国,宫廷乐演奏者和作曲家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

他们不仅需要精通音乐理论和技术,还需要具备深厚的宫廷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感。

宫廷乐的演奏形式多样,有乐器演奏、歌唱表演等。

它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流传,还深受民间乐人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宫廷乐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包括雅乐、宫廷舞曲、宫廷歌谣等。

雅乐是宫廷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古代宫廷中最为隆重的乐曲形式,通常在朝廷典礼和重要场合中演奏。

宫廷舞曲则是宫廷中的舞蹈音乐,在宴会和娱乐活动中广泛演奏。

宫廷歌谣则是结合了歌唱和音乐演奏的形式,表达了各种情感和感慨。

宫廷乐的演奏器材丰富多彩,包括弦乐、管乐、打击乐等。

古琴、古筝、笛子、琵琶等古乐器在宫廷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琴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国乐”,在宫廷乐中承担着主要的伴奏和独奏任务。

而古筝则是宫廷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常常与古琴一起演奏,在乐曲中起到了独特的音韵效果。

在宫廷乐的发展史上,元明清三代的宫廷乐史称得上是鼎盛时期。

尤其是明清两代,是中国宫廷乐的黄金时期,音乐风格更加丰富多样,音乐创作更加繁荣。

明代宫廷乐以“满汉和”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清代宫廷乐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在涵义,音乐风格更加含蓄典雅。

宫廷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宫廷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体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和气质,具有审美和历史的双重价值。

如今,宫廷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演绎,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文化启迪。

宫廷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融合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历史案例

中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历史案例

中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历史案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互惠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历史案例为依据,探讨中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楚国的文化交流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作为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彼此之间展开了频繁的交往和文化交流。

齐国的礼节、音乐和舞蹈深受楚国的影响,而楚国的文学作品也在齐国广泛传播。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也丰富了各自的文化传统。

例如,楚国的《楚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国的礼仪制度也因此得以改进和发展。

2. 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唐宋时期,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西方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国家,而西方的黄金、玛瑙、马匹等则被带回中国。

同时,西方的宗教、科学、艺术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种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3. 清代:满汉文化的交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满族与汉族的交融互惠发展成为当时的重要特点。

在政治上,清朝采取了“汉地统治满洲,满洲保护汉地”的策略,满族皇帝汉化处理以及汉族士人的崛起,使得满汉之间的文化交融更加密切。

在文化上,满汉文化的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形态,如清代的“三绝”(骨雕、玉雕和石雕)就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成果。

4. 当代: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互惠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日益繁荣,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互惠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投资举措。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地区的资源和人力得到了有效利用,同时沿海地区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总结起来,中国民族交融互惠发展的历史案例丰富多样。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满族宫廷礼乐是清朝满族统治者用来表达政治权威和文化品味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音乐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宫廷礼乐的种类繁多,每种乐曲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途,而乐器配置也非常丰富,包括了各种打击乐、弦乐、管乐等。

在满族宫廷礼乐中,各种乐器的使用与位置摆放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满族宫廷礼乐的严谨性和庄重性。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一、种类满族宫廷礼乐包括了多种不同的乐曲类型,其中包括了皇室祭祀、宴会娱乐、军事行进、游猎等不同场合的礼乐。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场合,宫廷礼乐还分为了:祭祀乐、娱乐乐、行进乐、游猎乐等不同种类。

每种乐曲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体现了不同场合的文化意义和审美追求。

祭祀乐:祭祀乐是满族皇室祭祀祖先和神灵时演奏的乐曲,通常包括了几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如肃肃、奏乐、宣德等。

这些乐曲都是庄严肃穆的,用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敬畏之情。

娱乐乐:娱乐乐是在宴会娱乐时演奏的乐曲,它们轻快活泼,富有欢乐的气氛,常常在宴席上为宾客们演奏。

这些乐曲大多节奏欢快,用以增加宴会气氛。

行进乐:行进乐是在军事巡阅和车驾游猎时演奏的乐曲,它们节奏强劲,富有豪迈的气息,用以展现皇帝和皇族的威严和权威。

游猎乐:游猎乐是在皇族进行狩猎活动时演奏的乐曲,它们多为舒缓优美的曲调,用以配合游猎时的气氛和情绪。

以上种类只是满族宫廷礼乐的一部分,每种种类中又包含了多种不同的乐曲,都具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乐器配置满族宫廷礼乐的乐器配置非常丰富,包括了各种打击乐、弦乐、管乐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宫廷礼乐时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体现了宫廷礼乐的严谨性和庄重性。

1. 打击乐打击乐是宫廷礼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用来打击节拍和节奏,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有力。

常见的打击乐包括了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木鱼等,它们在宫廷礼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承德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地区,满族音乐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一背景下,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其满族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满族音乐包括满族大德、小德、琴、锣鼓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碰撞,传统满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保护和创新的挑战。

通过对产教融合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促进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承德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丰富的满族音乐文化资源。

对于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可以促进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音乐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困境。

通过深入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路径,可以为满族传统音乐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仅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促进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产教融合对满族音乐文化创新的影响以及产教融合在承德满族音乐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旨在揭示创新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研究旨在为推动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文化传统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通过总结产教融合下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承德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论满语在满族民歌旋律中的主导作用

论满语在满族民歌旋律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满族使用的语言,满语伴随着东北地区肃慎族系从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传统音乐快速融入了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大潮之中,清代满汉交融,满族人习汉俗、读汉书,满文日趋衰落,同时满族民歌的传唱人也逐渐变成了说唱、戏曲(如子弟书、朱春等)的表演者,导致了满族传统“原生音乐”丢失严重,转而形成了满汉交融的满族“后生音乐”。

(三)满族音乐研究资料综述与研究对策研究满族音乐的资料可分3类:1、文字类:包括史料记载和近现代相关的论文、专著;2、乐谱类:包括古代工尺谱和现代收集、整理的五线谱、简谱;3、部分民间满族音乐遗产的录音和录像。

从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乐谱和录音要远比文字史料更直接、有效。

除了古谱以外,从20世纪中叶,对传统满族民歌的记谱、整理工作,积累了一些珍贵的乐谱资料。

满族“原生音乐”的音像资料是十分珍稀的,由于历史原因,除了一些满族聚居地保留的满语萨满仪式歌曲以外,其他种类满语民歌的演唱、传承已经十分罕见。

面对资料匮乏的局面,可以有3条对策:1、加强东北满族聚居区民间流传的满语民歌、萨满仪式音乐的田野考察、高质量、多版本、多次录音和录像整理。

2、现代满族民歌记谱的系统化汇编。

这里包括专著、乐谱集、论文中的简谱、五线谱等,把它们整理、对照、纠错是十分有必要的。

3、对满族原生音乐的“复原”和再创作。

依据史料、乐谱和现有的乐器演奏,就可以对一些失传的“原生音乐”进行还原演奏、录音和研究,同时再结合基于传统原生文化进行的新的改编和创作,这是古老的满族“原生音乐”文化重新焕发光辉的必经之路。

4、声乐在满族“原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满族“原生音乐”的三个种类④(满族民歌、满族舞蹈音乐、满族萨满仪式音乐)都以“声乐”为核心。

首先,满族民歌本身就是声乐体裁。

其次,满族舞蹈音乐则是以歌为主体,歌、舞合一的艺术,如《宁古塔纪略》中记载:“满洲人家歌舞……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曲调 变 化 。满 族 音 乐 曲调 的 变 化 是 在 结 合 汉 族 音 乐 过 程 中 以 一 种 变 异 的 形 态 在 音 乐 中加 以 应 用 。 如
隐现 于另 一个 音 区 ( 移位 ) , 或将 原 来 的演 唱 曲调 , 变 化为 纯器 乐 伴奏 的 “ 过 门” 音乐 。
族 文化 相互 吸 收 与融合 的过程 中 , 使得 传统 音 乐文 化 得到 了飞速 的融 合 与发展 。 满 汉 音 乐 的 融合 与 发 展 , 是 一 种 合 乎 规 律 的 发展 现 象 , 各 民族 的音 乐 文 化 , 都 是 在 不 断 的碰 撞 与 融 合
中得 到发 展 与 完 善 。满 汉 两个 民族 之 间音 乐 的相 互交 融 、 相 互 借 鉴 由来 已 久 , 从 早 期 的 宫廷 音 乐 以及 宗 教
才 能 够 从 根 源 上 探 其 缘 由 。满 汉 两 族 民 间 音 乐 互 为 融 合 的各 种 形 态 表 现 主 要 有 以 下 三 种 类 型 :
1 、 音 调 融合 。音 调 是体 现 某一 民族 、 地域 、 流派 之 音乐 风 格 的典型 音乐 语 言 。在满族 民间音 乐各类 体 裁 中, 最 为体 现 其风 格特 征 者 , 当属 萨满 歌 曲 、 儿歌 、 “ 那空齐” ( 小调 ) 三种。
听 出旋 律其 中所蕴 含 的满族 音 乐形 态 特征 。 3 、 整体 结合 。整 体结 合是 指将 完 整 的 曲调完 全 吸纳 进来 , 为 我所 用 。在满 族 小调类 民歌 中 , 我们 会发 现
有一 部 分是 与汉族 同名 同曲 的民歌 小 调 , 如《 小 白菜 》 、 《 茉 莉 花》 、 《 寡 妇 十二 月 思 夫》 、 等, 这些 显 然是 在长 期
祭 祀 等礼 仪 音 乐都 互 取 所 长 , 这 种交 融 不 但 促进 了两 个 民族 间音 乐 的繁荣 与 兴 盛 , 而且 对 两 个 民族 间 的音 乐 文 化 也起 到 了 推广 与 促进 的作 用 , 这 种 民族 间 的音 乐 融 合 , 体 现 了 满族 音 乐 海 纳 百 川 的学 习 姿 态 , 因而
u 一
H UANGZHO NGDAL V
满 要】 满族和 汉族在 民间音乐、 宗教祭祀 音乐和 宫廷音乐 等传 统唱腔音乐诸方 面 的互为吸收和融合 , 表 明了民族 生态文化( 含 音乐文化) 的相 互融合 , 是一个历史发展 的 必然趋势 , 是一种正 常现象 。 各民族 的音乐文化 ,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 不断地 丰富 自己, 不
众所 周 知 , 在 东 北 的满族 聚居 区 , 至今 流 行一 种 民 间舞蹈 鞑子 秧 歌 。秧 歌 是北 方汉 族 的 民间 舞蹈 , 而满 族传 统 舞蹈 则是 “ 莽式” , 故此 我们 可 以认 定 , 鞑子 秧歌 是 吸收 汉族 的 民 间舞 蹈 。这 样 , 一些 汉 族秧 歌 的唢 呐 曲牌 , 如《 大 姑娘 美 》 、 《 句 句 双》 、 《 黄河 套 》 , 以及 部分秧 歌 锣鼓 点等 也 吸收 到鞑 子秧 歌 中 , 都是 整体 结 合 吸收
单 弦这 种 艺术 形 式 , 长 久地 保 留着 满 族子 弟 书所 独具 的曲调 。在 民间 的说 唱艺术 形式 中 , 单 弦也 占据着
重 要 的位置 。单 弦艺 术形 式 发 源地是 在 北京 , 单 弦 的前 身是 满 族 的八 角鼓 。长期 以来 , 单 弦 的 曲牌 保 留 比较
多, 这 些 曲调 在 与汉 族 民 间音 乐融 合 后 , 已经被 慢 慢地 汉 化 了 。但 是 如果 我们 细 细 的分 析 与听辨 , 还是 能够
同生 活与学 习的过 程 中 , 创 造 了北 方游 牧 渔猎 的传 统 文化 。1 6 4 4年 , 满 族八 旗 人 关后 , 满 族人 大 量 向关 内进
行 迁徙 , 与 当地 的汉 人 共 同 生 活 在 一 个 环 境 , 这 就 进 人 了 一 个 满 汉 民族 文 化 相 互 交 融 与 吸 收 的 新 阶段 。在 民
有 重要 的地位 , 民间音 乐 在 音 乐 风格 与 形 体及 内容 题 材方 面 , 是 与其 他 民族音 乐 相互 联 系与 融合 的重 要 体
现 。简单 的说 , 如果 想 寻 找满 族 与汉 族 在传 统 音 乐方 面 的融 合 与发 展 , 就 必 须对 民间音 乐 做到 深度 的探寻 ,
断地 完善 自己, 从而使 自己的民族 音乐文化得到新 的发展。 f 关键 词】 满族音乐 民间音乐 音乐与戏 曲 乐器
满 族 是一 个 喜爱 并 崇 尚歌 舞精 于骑 射且 民族 自尊 和 凝 聚力 很强 的北方 民族 ,其 先 民可 追溯 到 4 0 0 0年
前 西 周 时期 的肃 慎 。满 族 历 史久 远 , 至 1 7世 纪 中 叶 , 满 族 人 民 居住 在 今 天 的黑 龙 江 中下 游 地 区 , 其 生 活稳 定、 安 逸 。 满 族 先 民 当 时 生 活 的 环 境 相 对 还 是 比较 封 闭 , 满 族先 民与 周 围兄弟 民族 的相 处非 常 和谐 , 与其共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增 强 了满族 音 乐 文 化 的 兴盛 与 发 展 , 这 是 历史 发 展 的必然 结 果 , 也 是 音 乐 文 化 随 历 史 进 步 的

种标 志 。


民 问 音 乐
民间音 乐作 为传 统 音乐 分类 系统 中的第 一 子系 统 , 具有 举 足轻 重 的地 位 。它是 传统 音 乐题材 内容 、 形 态 特征 、 风格色彩 , 以及 横 向 与其 它 民族 音乐 文 化 相互 联 系 的主 要体 现 者 。在 传 统音 乐 的范 畴里 , 民间 音乐 具
93
音 乐 文化 交 中从汉 善 蓦的满汉 蚕 口譬GD跫乏 簿绅 书 品流 。 0
族 民歌 中吸 收来 的 , 一 些 民歌虽 然 名 字不 同 , 但 是 曲调 相 同 , 如满 族 民歌 《 哭 夫
调》 与汉 族 民歌《 盼情 郎》 ( 又名《 王员外 休妻 》 ) 名 虽各 异 , 但 曲调 相 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