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案标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 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索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姓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和信息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姓氏的定义和起源。

2. 了解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3.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掌握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姓氏起源和文化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姓氏,并简要介绍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含义。

2. 提问:你认为姓氏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姓氏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2.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姓氏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职业等的关系。

3. 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姓氏学、族谱研究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姓氏的变迁是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的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10分钟)

1. 总结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研究姓氏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六、拓展活动(10分钟)

1.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含答案)

21 姓氏源流与文化导根 1 巩中林海荣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林海荣审定人:郭晓安

【学习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络资源。

【知识链接】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姓氏中反应了历史。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 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汉魏时,则通谓之姓。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

2、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3、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寻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 的选修课程内容。这个版块与高考新增设的文化常识考察版块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中古代文化知识了解甚少。而新高考大纲又增设了文化常识的考察,所以,如何引起学生对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其的了解,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针对学生对这一板块内容陌生化,缺乏兴趣的特点,特别设计了这一活动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分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完成预习学案,能清楚的掌握“姓名字号”的知识。

2、通过分享自己姓名由来,了解中国的“名字情节”。

3、通过“姓名字号”知识竞猜活动,巩固对“姓名字号”的知识的识记,加深理解。

4、通过分析名人的字号谥,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的“字号谥” 文化,并正确理解“字号”与人生的关系,正确对待“命运论”“宿命说”等迷信说法。

5、通过分享给自己或同学取的字号,以字号的出处和取之理由,能灵活运用“姓名字号”的知识。

(二)教学步骤:

情节”。希望好组名带来好小组氛围,小组 成绩。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精品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精品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过程:

一、仔细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

二、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你有兴趣去研究的课题。

三、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同学可自由组合成小组。

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

1.设计研究提纲,确立你所要研究的“点”。

举个例子,假如研究“酒文化寻根”这一课题。

酒文化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酒本身所带有的文化色彩;一是指饮酒(包括用酒)所形成的文化意义。关于酒本身,包括酒的历史研究、酿酒技术以及酒在流传中形成的文化系列,如酒器(酒具)、酒经、酒旗、酒楼(包括酒馆)及酒令、酒筹等。关于饮酒用酒形成的文化意义,包括饮酒的历史源流、饮酒习俗、饮酒方式等相关内容。

一个大课题“酒文化寻根”之下有这么多的分支,当然不可能一一涉及。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开初,就得确立你想要研究的“点”,这些“点”之间,关系应尽量密切,形成论文时,才显得逻辑严密,中心明确。

2.根据确立的“点”,查找资料。

3.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五、撰写论文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2、理解文化的概念,努力探究一种文化现象。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查询搜集资料为前提,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终溯源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不多,基础较差,但是对有关自己姓氏的探寻会很有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探寻他们自己的姓氏开始,再逐渐引导学生思考他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寻根。另外高一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或是网络查询资料的能力很强,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积累第一手的资料,以备课上之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

2、了解姓氏寻根现象。

教学难点:

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

播放祖海歌曲《百家姓》,询问学生,大家听到自己特别熟悉的内容了吗?(生回答:百家姓),对,是百家姓,好多人小时候都背过的百家姓,可是你知道姓氏的由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课《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活动2【讲授】二、梳理教材

给大家十秒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那么姓和氏是用来区分什么的?

2、是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3、大家都知道如今姓氏合二为一,那么姓和氏是从何时开始合二为一的?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doc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设计意图一、本课属于探究性学习课型。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二、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他从文化的角度对世界七大文明作了深入的文化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师应该读一读这本书。教学建议一、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如果课本里没有合适的课题,也可以从课外选择。学生所选的课题可以相同,也可以几个学生合做一个课题。将确定的课题告诉老师,并征求老师的意见。然后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也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资料来源问题。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资料尽可能丰富。然后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出主次,找出那些能够生成课题观点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哪些直接引用,哪些间接引用,用在什么位置,要考虑妥当,合理安排。文章字数一般控制在XX以内。可以是

小论文,也可以是随笔,形式不拘一格。撰写时先列出“提纲”,搭好框架,然后再充实内容。论文要有层次,观点要鲜明。语言尽可能流畅,既生动又平实。如有条件,可以制作成电子文稿。写作时间可以限定在两周内。将写完的文稿在班内交流。优秀文稿教师可以帮助推荐到杂志发表。二、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跑图书馆,上网,请教有关专家。然后形成论文。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论文展示出来,可以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三、可能会出现学生抄袭现成资料的情况,教师对此不要简单否定。学生查阅资料,适当借鉴是可以的,即便借用了大量资料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教师要问学生:哪一点是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就是难能可贵的。四、教学评价实行记分制。整个探究活动满分5分,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效果等方面打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有关资料一、参考课题 1.从《故都的秋》看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2.“对联”历史小考3.“名片”溯源 4.说说古人的“稿费” 5.“情人节”的来历 6.说说扑克牌 7.中国古代人痘接种术探源 8.姓氏源流考 9.说说古人的成人仪式 10.古今发型趣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ppt演示课件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ppt演示课件

锡伯族的“抹黑节”
鄂温克族的“米阔鲁节”
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
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灯节
土族的“纳顿节”
……
文化往往具有地域色彩。比如产茶的地方可能发展出独特 的茶文化,产就得地方可能发展出独特的酒文化,产竹子的地 方有竹工艺文化,还有的地方有舞狮文化、陶瓷文化、丝绸文 化,乃至各地做菜的工艺特色都可以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饮 食文化。你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 是怎么形成的?

9.特别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迸 射智慧 的火花 ,出现 精彩的 对答。 在这一 环节中 ,教者 的点拨 、引导 ,学生 的质疑 与解疑 ,师生 之间思 想的碰 撞,语 言的交 流,课 文内容 与表达 形式的 交融无 不令人 赏心悦 目。

10教者在其中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 让学生 当主角 ,根据 课文脉 络层层 推进, 剥茧式 的教学 提升了 学生要 洞悉底 细的情 绪。在 不断探 究研讨 的过程 中,学 生充分 享受了 学习的 乐趣和 成功的 喜悦。
重阳节:拄杖登山,遍插茱萸少一人。
示例:
清明节:哀思悼亡,清明时节人断肠。 杏花村里酒飘香。
端午节:龙舟竞发,一缕英魂万年传。 汨罗江畔吊屈平。
中秋节:把酒赏月,千里共婵娟。 时时刻刻思故乡。
民族文化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你所知道的民族 都有什么节日?

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2)

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2)

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2)

课程内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那么多不同的姓是如何形成的?你的姓又有怎样的来历?你能追溯你们家族的渊源吗?对自身乃至自己所属族群的由来的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对“根”的探索,不仅能激发我们的自豪感,还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一、姓氏源流

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姓的偏旁是“女”,可能反应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那时候人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只能通过姓来区分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夏商周三代,天子给有功劳的贵族一块封地,受封的贵族一般就以封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氏。所以春秋时代,同一个贵族,在古书中有不同的称呼,可能就因为这贵族换了封地,所以也相应地换了“氏”。这种情况一直到汉代还有,如有个酷吏叫周阳由,其实他的父亲叫赵兼,他应该氏“赵”,可是因为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周阳侯”,他就干脆让自己改“周阳”氏了。此外,还有以国名(如夏、商、周、秦、鲁、宋)、官职(如司马、司徒、太史)、居住地(如延陵、东郭、南宫)、职业技艺(如巫、屠、卜、陶)即自己祖先的字为氏的。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儿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比如汉高祖刘邦排行第三,所以当初大概只叫刘季(季是最小的意思),直到后来他阔气来了,才换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叫“邦”。他的母亲连名字都没有,史书上无奈,只能称她为刘媪。至于《汉书》的高祖传里,将刘邦的祖先上溯到帝尧,大概出于阿谀奉承,不足为凭。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明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精选5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精选5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精选5篇)

第一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

教学目标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一人一姓多氏男称姓女称氏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

(2)姓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进行补充: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梳理探究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等奖优秀课件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梳理探究之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一等奖优秀课件

新 百 家 姓
1.以崇拜的图腾为姓
《百家姓》中的熊、牛、梅、 龙、鹿、马等姓都与上古氏 族图腾有直接的关联 。
古代姓氏图腾
2.以国名、地名为姓氏
• 周文王的儿子管叔 封于管国,周武王 的儿子唐叔封于晋 国,于是前者成了 管氏的始祖,后者 成了晋氏的始祖。
“黄帝长于姬水,以 姬为姓。炎帝长于姜 水,以姜为姓。”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 分别居住在城郭四边, 就以东郭、西郭、南 郭、北郭为姓。东门、 西门、南宫、欧阳等 也是如此得来的。
1. 凭籍“姓氏”这一线索追朔自己的根。 2. 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 3.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 力、民族自豪感、认同感都具有积极意义。 4. 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 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 满腔热血洒故里,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 助,报效桑梓。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姓氏 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 脉、文脉。姓氏文化寻根的历史意 义就在于愿普天之下所有龙的传人 不忘血统,不忘根本;其现实意义 则对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 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 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
少数民族以部落的名称为姓,如慕容、宇 文、拓跋、长孙、呼延、耶律等。 少数民族的汉语音译,嫌字太长就简化, 如爱新觉罗,改姓罗或金。

人教版必修2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2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评课稿

一. 课程背景及概述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是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材中的一

篇课文。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姓氏的由来与文化渊源,展示了中国姓氏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特点。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姓氏文化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并培养一种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将:

•了解姓氏的起源和分类;

•掌握一些常见姓氏的由来和文化背景;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了解自己的家族姓氏;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将培养以下能力:

•通过阅读理解,提取文本信息,分析相关问题;

•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姓氏的来源和文化渊源;

•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调查家族姓氏的来历和家族文化。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提高对自己家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对姓氏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姓氏的起源和文化渊源;

•分析常见姓氏的由来和文化背景;

•学习调查自己家族姓氏的历史和文化。

2. 教学难点

•理解姓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调查家族姓氏的历史和文化。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约5分钟)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姓氏,如“张”、“李”等,

引导学生探讨姓氏的来源和意义,并激发他们对姓氏的兴趣。

2. 阅读理解(约1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理解文章的主旨

和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必修二 第五十八讲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二 第五十八讲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 源。人类文化历史悠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 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尊重 传承 弘扬) 之前所讲的中国人的姓氏,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 化——中国姓氏文化。同一国家,同一种族或同一地域, 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文化寻根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 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 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 蜀文化等。 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 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姓氏源流
古人的名、字、号1
二、号 1、别号(亦称别字)是名、字以外的别称,与名字不一定有意 义上的联系。靖节先生,卧龙先生 2、后来有人认为称人名字号均不尊,故称官爵,称籍贯。如贾 长沙,贾太傅;杜少陵,杜工部。 3、谥号:古代帝王、诸候、卿大夫、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据他 们生平行为给的一个称号。 表扬的:文、武、景、惠、昭、康、成、穆…… 批评的:灵、厉、炀…… 同情的:哀、闵、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堂实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堂实用)

二、名和字
1、名: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2、字: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笄礼(可以嫁 人),选来宾取字。 3、名和字关系: (1)同义或近义:屈原,名平;宰予,字子我;诸葛 亮,字孔明;颜回,字子渊…… (2)名和字意思相反:曾点,字皙 。(《说文》: “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 (3)来源于典故:赵云,字子龙;于谦,字廷益。 4、古代尊对卑称名,卑自称名,卑对尊或平辈称字。 5、名、字连称,可按(姓)字名顺序,如:百里孟明 视 (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
• 6.赐姓杨氏。据《北史》载:杨 义臣本姓尉迟氏,父崇战死,义 臣幼,被收养在宫中赐姓杨氏。 据《周书》、《隋书》载,普六 茹氏被赐姓杨,周之杨坚。 • 7.氐有杨氏。据《晋书》载:氐 有杨氏,与苻氏同出洛阳,世居 仇池(今甘肃成县仇池山)。 来源主要有九个方面: • 8.少数民族有杨氏。据《唐书》 载:西突厥沙陀部有杨氏,如杨 光远。
既然有这么 多的姓氏, 那这些姓氏 是怎么来的 呢?
“姓”的来源
“姓”的原始含义?
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氏族共有的 名称。
最早的古姓,几乎都有一个 “女”字偏旁,如“姬”、“姜”、 “姚”等。
姓氏创建
炎黄以前人是没有姓氏的。首先出现名 后来才有姓。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 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 “人文始祖”。伏羲氏最重要的贡献是: “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三坟》 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 为风 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在传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晋国赵衰跟随公子重耳颠沛流离 十九年,最后辅佐他回国登基。赵衰 不仅对公子重耳,而且对一般人也是 像冬天里的的太阳一样温暖,于是他 的后裔就以“冬日”为姓氏 。 汉代的淮南王英布,年轻时犯罪, 被处以脸上刺字的刑法,这在当时叫 做黥刑。他的后代不仅不忌讳这一点, 反而以“黥”为姓氏。

1.许姓出自我国古老 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 神农氏是其远祖。 2.因尧舜时代的著名 贤人许由而得姓。
姓 氏 源 流
“ 淳 ” 姓 的 来 历
淳姓的来源有两支,其中之一 相传与远古帝王夏禹的后代淳维有关, 姓氏来源于他的名字。另外,相传炎 帝的后代中有人在西周初年被封在淳 于(今山东安丘东北),后在春秋时 被杞国灭亡。亡国后的淳于国贵族为 了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姓淳 于或淳,从而成为淳姓人的一支。历 史上,淳姓以吴郡、河南为郡望,当 代则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广东、 江西、湖北、台湾等省。
伯、仲、叔、季
6.以官爵、册封为姓氏
受到封爵或册封是很 值得荣耀的,所以后人便 把官爵或者册封的称呼拿 来作姓氏。
史、军、司徒、 司马、公、侯等
7.以技艺为姓氏
算卦的姓卜 杀猪宰羊的姓屠 唱戏的姓优(古时称唱戏的 艺人为倡优、优伶)
有些从事某一专门技艺的家族, 干脆就以自己的职业为姓氏 .
8.以德行为姓氏
姓和氏的区别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 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 者有氏,贱者无氏。姓所 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 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 婚姻不可通。”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5)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5)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做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从初中起学习古诗文、文言文时,都会了解作者字号、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其他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搁置一边。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三、设计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制定专题梳理探究目标,学生通过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为了学习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里寻他千百度

——姓氏源流初探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父母有没有同个姓氏的?为什么社会中这么少同姓结婚的例子?

二、“姓氏”初了解

1、教师提问:我们看下面几个“姓氏”,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多媒体展示)姬、姜、姚、嬴

明确:都含有“女”字

总结:“姓”的原始含义: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在母系社会用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姓”最早是用来区别部落的,那么“名”是用来做什么的?

明确:“名”是用来区别部落里的人的。

引出问题:由此可知,“姓”和“名”本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中的“姓”和“氏”是不是一回事?

3、“氏”简介: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举例子说明:假设“怀集”是一个大国,百姓都姓“怀”,其中“怀”姓皇帝的四个儿子分别受封与“梁村、冷坑、大岗、马宁”,那么他们就获得了“氏”,“姓氏”分别称为“怀梁、怀冷、怀大、怀马”,经过多年发展后,子孙越来越来,后代就有了姓“梁、冷、大、马”。

表格展示:

4、拓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实“氏”由“姓”而衍生,我们今天看似毫无关系的姓氏却有可能出自同一“姓”。如姓“梁”和“李”的人,有可能拥有同一个上古“姓”。

5、姓氏的发展简略

(1)姓和氏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称氏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称姓区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举例:假设“广宁国”姓“广”,有人受封于“梁村”,姓氏则为“广梁”,那么

怀梁&怀冷→“怀梁”和“怀冷”不可结婚

怀梁&广梁→“怀梁”和“广梁”可结婚

(2)姓和氏的发展与统一过程

①在夏商周三代,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③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三、探究姓氏的来源

过渡:姓氏知多少?(简略介绍)

姓氏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共有超过三千姓氏。

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共收集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1、例子:“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国语·晋语》

总结:1.以出生地或成长地的名称为姓

2、例子:《百家姓》中的熊、牛、梅、龙、鹿、马等姓

总结: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

(图片展示古代姓氏图腾,举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图腾)

3、例子:《水浒传》里面有一个西门大官人叫西门庆,你知道“西门”这个姓氏的起源吗?类似起源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

总结:3.以居住地为姓,类似的还有关、池、东郭、南宫、欧阳等。

4、例子: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总结:4. 以国名或封地为姓氏

5、例子:如侯、帅、尉、司马、司空、司徒、太史等;

总结:5.以担任的官职为姓氏

6、例子:猜猜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姓氏起源是什么?

总结:6、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

7、例子:大家猜猜这些姓氏“陶、卜、商、巫”和什么有关呢?

总结:和得姓始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

学以致用:如果有一个杀猪宰羊的让你根据他的职业赐姓你会赐予他什么姓氏呢?→屠

8、播放视频:[新闻直播间]尊姓大名:姓氏奇妙也有烦恼

例子: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2).皇帝赐予大臣国姓:如唐朝李世民赐予徐懋公为李姓;朱明王朝赐郑成功以朱为姓,所以人们也叫郑成功为“国姓爷”。

……

总结:8.赐姓和避讳

9、例子: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

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总结:9.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10、例子:如慕容、宇文、呼延、拓跋等。

总结:10.融合少数民族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

四、课外拓展

1、图片展示:中国人口最多姓氏排名

2、探究练习:请谈谈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

3、课外拓展:根据上面的练习,课后查找资料,再深入探究你自己姓氏的来源,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