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f9a8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3.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姓氏的起源和流变,理解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探究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姓氏的起源:介绍姓氏的起源,如“姓”与“氏”的区别,以及古代的姓氏制度。
2. 常见姓氏的来源:分析一些常见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姒姓等,以及它们的分布特点。
3. 姓氏与文化:探讨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姓氏与家族、宗族的关系,以及姓氏在婚姻、社交等方面的作用。
4. 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姓氏,讲解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如刘备、曹操等。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己家族的姓氏起源和历史,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姓氏的来源和历史故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姓氏相关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
2. 参考资料:关于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的相关书籍、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姓氏的网站、视频等。
4.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笔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姓氏起源和历史故事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3. 实践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搜集、整理和分享家族姓氏起源和历史的质量。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进行小组内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计划:课时1-2:介绍姓氏的起源和流变课时3-4:分析常见姓氏的来源和分布特点课时5-6:探讨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课时7-8:讲解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课时9-10:实践活动:搜集和分享家族姓氏起源和历史课时11-12:小组讨论:姓氏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时13-14: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课时15:课后作业布置和答疑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姓氏分布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吗?”2. 讲解:使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姓氏的起源、流变和文化意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d9e47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8.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教案标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目标:1. 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索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姓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和信息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姓氏的定义和起源。
2. 了解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3.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掌握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姓氏起源和文化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姓氏,并简要介绍自己姓氏的起源和含义。
2. 提问:你认为姓氏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姓氏的定义和起源,解释姓氏的分类和演变。
2. 分析姓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姓氏与地理环境、历史事件、职业等的关系。
3. 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姓氏学、族谱研究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姓氏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起源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姓氏的变迁是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的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10分钟)1. 总结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姓氏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研究姓氏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2. 邀请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理解姓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姓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姓氏研究,并培养信息查阅和整合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https://img.taocdn.com/s3/m/cade568150e2524de4187e19.png)
⑦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 如叶赫那拉氏改姓那,钮姑禄氏改姓郎
2.说说你的姓氏 是怎么样产生的?
二.名
“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 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说文解字》
1.中国人命名的特点? 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当代:命名方式多种多样—— ①按出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命名 如龙应台 ②以抓周的习俗命名 如钱钟书 ③用父母两人的姓氏命名 如高杨 ④从典籍、诗词、成语中取字 如马三立,任贤齐 ⑤借助姓氏命名 如叶知秋、许如清
2.说说你的名字蕴含了父母怎 样的期望?
三
在人际交往中,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幼; 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幼对长或对他人的尊称。
1.名和字的关系是什么? ①名与字意义相同 如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 ②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如赵云,字子龙;陈与义,字去非 ③名与字意义相反 如朱熹,字元晦;晏殊,字同叔 ④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⑤取于古语、成语等 如胡三省,字身之。《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⑥名与字字形相互关联 如刘侗,字同人;谢翱,字皋羽
商代: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 如太丁,盘庚、武丁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盛行以“玄”“之” 命名 如谢玄、祖冲之 唐代:以双字命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裴行俭、徐敬业
宋代:偏爱表示美德善行的字,喜欢以“叟”、 “翁”等表示年岁老迈的字 如林尧叟、 魏了翁 明代:与宋代人相同,喜欢用表示美德的字眼 如王世贞、方孝孺 清代:致力于金石玩赏,也同样体现在名字上 如施琅、和珅、汪士铎、乾隆诸子的命名 新中国:人名具有政治色彩 成立:建国、国庆、和平、兴华 大跃进:公社、超英、越美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4416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0.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姓氏的起源和流变,理解姓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姓氏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家族历史,培养学生的家族荣誉感和归属感。
3. 通过姓氏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姓氏的起源、流变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姓氏的起源和流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与姓氏相关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分享自己家族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姓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姓氏的起源和流变,让学生了解姓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著名的姓氏,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自己的家族历史,并分享成果。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深入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试着写一篇关于自己家族的故事。
2. 学生收集其他家族的故事,了解不同家族的文化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对姓氏起源和流变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自己家族历史的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家族历史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家族的故事和文化特色。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姓氏起源和流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和重点,是否解决了学生的难点。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了解自己在姓氏起源和文化寻根方面的进步。
2.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关注程度。
十、教学总结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04a57fa45177232f60a243.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教学目标】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一、课前学习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一.分析姓氏源流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
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
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ed4bd40740be1e640e9ac7.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课标要求1、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
2、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3、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中华文化寻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 的选修课程内容。
这个版块与高考新增设的文化常识考察版块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半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中古代文化知识了解甚少。
而新高考大纲又增设了文化常识的考察,所以,如何引起学生对中古代文化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其的了解,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
针对学生对这一板块内容陌生化,缺乏兴趣的特点,特别设计了这一活动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分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完成预习学案,能清楚的掌握“姓名字号”的知识。
2、通过分享自己姓名由来,了解中国的“名字情节”。
3、通过“姓名字号”知识竞猜活动,巩固对“姓名字号”的知识的识记,加深理解。
4、通过分析名人的字号谥,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的“字号谥” 文化,并正确理解“字号”与人生的关系,正确对待“命运论”“宿命说”等迷信说法。
5、通过分享给自己或同学取的字号,以字号的出处和取之理由,能灵活运用“姓名字号”的知识。
(二)教学步骤:情节”。
希望好组名带来好小组氛围,小组 成绩。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你们的父母在给你们取名字的时候都给予怎 样的祝福和期许呢,有没有同学来给我们分 享自己的古代姓名。
4 .活动 --- *■ .分析名人的字r~r 、亠号谥(7分钟)1、学生分享自己搜集整理的名人的字号谥,说明取之理由或方法。
2、学生分析该名人字号与其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否吻合,是否和他们一生的命运有着必然联系。
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https://img.taocdn.com/s3/m/1685e31fe009581b6ad9ebbd.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科目:年级:组别:教师:高一语文教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为主线,形成浓郁的合作学习氛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语文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追宗溯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2、了解姓氏寻根现象三、教学难点探究中国姓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归纳法、探究法、点拨法五、课前准备1、将学生查找资料,填写下列表格。
姓氏源流调查表自己的姓氏姓氏的由来姓氏的郡望姓氏的历史名人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环节(一)、趣味导入姓甚名谁,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二)、中国姓氏知多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我们熟知的《百家姓》是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这么多不同的姓是如何形成的?你的姓又有怎样的来历?下面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本组归纳代表姓氏的来源,并作出简要说明。
班级四大姓:李、王、刘、张【李】 1、出自嬴姓。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2、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王】 1、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
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2、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课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课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9ecca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a.png)
课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课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姓氏的源流,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姓氏源流的探究过程中疏理出一些探究方法,明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3、以姓氏源流的探究为切入点,运用课堂上疏理的探究方法来探寻身边一些文化现象的根源,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探寻姓氏的源流。
2、疏理探究方法,明白探究性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俗话说:“水有源头树有根”,自然现象如此,我们的文化现象又何偿不是如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姓氏这一文化现象的源流,迈开我们文化寻根的步伐。
2、解题:(幻灯展示:探姓氏之源寻文化之根)课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姓氏”与“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姓氏”是具体的、微观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广泛的概念,这个题目启示我们要从姓氏源流的探寻为出发点,感受到文化寻根的乐趣,疏理出文化寻根的方法和意义,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找身边一些文化现象的根源,提高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探寻姓氏的源流。
(1)学生阅读教材73页“姓氏源流”的内容,勾画出自己从教材中读到的重要信息,找出姓氏的源头及发展变化,找出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
①远古时期,只有“姓”,“姓”是“女”字旁,随母亲姓,可能反映母系氏族的.社会特点。
(课堂延伸,推测探究:今天为什么可以随父姓也可随母姓?)②夏商周时,姓氏分开,“姓”称妇女,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氏”称贵族男子,区别于贵贱。
③天子给有功劳的人封地,以封地为氏。
④随着分封制覆灭,姓氏合二为一。
学生阅读幻灯片上的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姓氏来源的几种类型。
(幻灯展示内容:常见姓氏来源的类型)① 以母亲的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ec785e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4.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姓氏的起源和流变,理解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姓氏的源流,培养学生的家族观念和文化认同感。
3.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姓氏的起源和发展2. 姓氏的文化意义3. 主要姓氏的源流4. 姓氏与家族、家族观念5. 姓氏研究与文化寻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姓氏的文化意义、主要姓氏的源流。
2. 教学难点: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姓氏的文化意义、姓氏研究与文化寻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姓氏的起源、发展和文化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主要姓氏的源流。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姓氏与家族、家族观念的关系。
4. 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姓氏研究与文化寻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材或相关资料。
2. 课件:姓氏起源、发展、文化意义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3. 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调查自己姓氏的源流。
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进程1. 导言:介绍姓氏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好奇心。
2. 第一课时:讲解姓氏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3. 第二课时:探讨姓氏的文化意义,解释姓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 第三课时:分析主要姓氏的源流,介绍一些常见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5. 第四课时:讨论姓氏与家族、家族观念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族对个人身份的影响。
6. 第五课时:开展姓氏研究与文化寻根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自己姓氏的源流。
七、作业与评价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姓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姓氏文化展览或相关博物馆,加深对姓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家族历史研究者或姓氏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更深入的姓氏文化知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a7b27beaa58da0116c1749cb.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百度搜索,自行搜集查阅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特点。
2)、利用百度搜索,查出自己姓氏的来源,以便课上交流。
3)、搜集自己姓氏的历史文化名人。
二、教学课题本课旨在通过姓氏的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课从姓氏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对姓氏文化与寻根问祖现象进行思考。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
本课从姓氏入手,引导学生寻根问祖,热爱祖国的文化。
本课属于梳理探究性学习课型。
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
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探究内涵。
教学重点: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百家姓图腾”的相关影像和“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的影像。
在百度中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古代姓和氏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姓氏的形成、特点以及来源。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个“黄帝炎帝的祭祀大典”视频,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eb5ef71ded630b1c59eeb5e3.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1、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
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人工痕迹清楚。
经考古学家断定,石器是元谋人打制而成的。
在元谋人化石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后来还发现了两小块烧骨。
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遗迹。
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10万年。
2、蓝田猿人80万年至75万年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带,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
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
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
3、北京人,指远古时代开始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的早期人类。
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生活在黄河流域。
4、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
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5、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
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
6、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
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
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俪皮,两鹿皮也。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1fd8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7.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第一章:姓氏的起源与发展1.1 讲解姓氏的起源:通过讲解中国古代的姓氏制度,让学生了解姓氏的来源和发展。
1.2 分析姓氏的演变:介绍姓氏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包括姓名的构成、命名习惯等。
1.3 实例分析:以一些常见的姓氏为例,讲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第二章:中国姓氏的分布与特点2.1 讲解中国姓氏的分布:通过地图和数据,展示中国姓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各地姓氏的差异。
2.2 分析中国姓氏的特点:介绍中国姓氏的命名规律、传承方式等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独特性。
2.3 实例分析:以一些特色姓氏为例,讲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第三章: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3.1 讲解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分析一些常见姓氏的文化内涵,包括其历史背景、家族传统等。
3.2 实例分析:以一些知名人物为例,讲解其姓氏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或他人的姓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姓氏与家族文化4.1 讲解家族文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分析姓氏与家族文化的关系:讲解姓氏如何体现家族文化,包括家族的历史、传统、家风等。
4.3 实例分析:以一些著名的家族为例,讲解其姓氏如何体现家族文化。
第五章:姓氏寻根与家族传承5.1 讲解姓氏寻根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姓氏寻根对于个人和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
5.2 分析姓氏寻根的方法:介绍一些寻根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查阅家谱、寻访家族故地等。
5.3 实例分析:以一些成功寻根的案例为例,讲解其对于家族传承和文化保护的意义。
第六章:家谱与姓氏传承6.1 讲解家谱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了解家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于姓氏传承的重要性。
6.2 分析家谱的结构与内容:介绍家谱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世系、辈分、人物传记等,并解释其对于姓氏传承的作用。
6.3 实例分析:以一份具体的家谱为例,解读家谱中的姓氏传承信息,让学生了解家族历史的沿革。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2b14800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a.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掌握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重点)2、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清乾隆有个侍读学士叫秦涧泉与人游到岳飞墓以后写下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2、北大教授:孔庆东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是这么说的:大家好,我是孔庆东,我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子孙。
秦涧泉为什么羞愧?孔庆东为什么自豪?那秦涧泉为什么不改成孔姓氏?明确: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板书课题)(一)学习目标:掌握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知识。
(二)自学指导:1、默读课本上的“姓氏源流”部分,了解中国姓氏的发展。
2、默读课本上的“年节风俗”部分,思考:(1)中国节日的来源是什么?(2)是什么导致在特定的节令要欢庆,继而形成节日的风俗呢?3、默读课本上的“民族探源”部分,思考:(1)今天中国人共同的祖先是谁?(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4、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5、共计8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后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姓和氏成了一回事,一般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有的干脆连正式名都没有。
2、(1)来源于时令。
(2)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民众心理上的因素。
节日不仅仅是为了一种单纯的纪念活动,还是民众长时间劳作中的休憩,是暂时放松自己的手段,是人类为自己寻找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慰籍。
3、(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0704fdd83d049649b6658bf.png)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课时】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
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
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教学步骤】(以下用幻灯片展示)一、导入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
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新人教版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e4903a866fb84ae45c8dbb.png)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过程:
一、仔细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
二、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
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你有兴趣去研究的课题。
三、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同学可自由组合成小组。
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
1.设计研究提纲,确立你所要研究的“点”。
举个例子,假如研究“酒文化寻根”这一课题。
酒文化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酒本身所带有的文化色彩;一是指饮酒(包括用酒)所形成的文化意义。
关于酒本身,包括酒的历史研究、酿酒技术以及酒在流传中形成的文化系列,如酒器(酒具)、酒经、酒旗、酒楼(包括酒馆)及酒令、酒筹等。
关于饮酒用酒形成的文化意义,包括饮酒的历史源流、饮酒习俗、饮酒方式等相关内容。
一个大课题“酒文化寻根”之下有这么多的分支,当然不可能一一涉及。
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开初,就得确立你想要研究的“点”,这些“点”之间,关系应尽量密切,形成论文时,才显得逻辑严密,中心明确。
2.根据确立的“点”,查找资料。
3.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五、撰写论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70d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f.png)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教案标题: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目标:1. 了解姓氏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姓氏与文化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自己姓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姓氏的定义和起源:介绍姓氏的概念,探讨姓氏的起源和发展。
2. 姓氏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不同姓氏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探讨姓氏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关联。
3. 姓氏的研究方法: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的调查和研究。
4. 学生姓氏的调查和分享:学生自行调查自己的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并与同学分享调查结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知名姓氏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姓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姓氏的定义和起源:讲解姓氏的定义和起源,帮助学生理解姓氏的重要性和文化意义。
3. 姓氏与文化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姓氏背后的文化象征和社会背景。
4. 姓氏的研究方法:介绍姓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如姓氏字典、姓氏起源数据库等,指导学生进行姓氏研究的基本步骤。
5. 学生姓氏的调查和分享:学生自行调查自己的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家谱研究等方式,然后与同学分享调查结果。
6. 总结与评价:总结姓氏与文化的关系,评价学生的调查成果和分享表现。
教学资源:1. 姓氏起源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姓氏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介绍资料。
3. 学生调查和分享的展示材料和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调查报告和分享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姓氏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姓氏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姓氏和文化的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姓氏研究,如探索姓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变化等。
3. 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姓氏文化和了解他人的姓氏文化。
教案撰写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教学指导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最新整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汇编
![最新整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97a1d1eaaa00b52acfc7ca99.png)
最新整理《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汇编《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
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课时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
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
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教学步骤(以下用幻灯片展示)一、导入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里寻他千百度
——姓氏源流初探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父母有没有同个姓氏的?为什么社会中这么少同姓结婚的例子?
二、“姓氏”初了解
1、教师提问:我们看下面几个“姓氏”,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多媒体展示)姬、姜、姚、嬴
明确:都含有“女”字
总结:“姓”的原始含义: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在母系社会用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姓”最早是用来区别部落的,那么“名”是用来做什么的?
明确:“名”是用来区别部落里的人的。
引出问题:由此可知,“姓”和“名”本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中的“姓”和“氏”是不是一回事?
3、“氏”简介: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举例子说明:假设“怀集”是一个大国,百姓都姓“怀”,其中“怀”姓皇帝的四个儿子分别受封与“梁村、冷坑、大岗、马宁”,那么他们就获得了“氏”,“姓氏”分别称为“怀梁、怀冷、怀大、怀马”,经过多年发展后,子孙越来越来,后代就有了姓“梁、冷、大、马”。
表格展示:
4、拓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实“氏”由“姓”而衍生,我们今天看似毫无关系的姓氏却有可能出自同一“姓”。
如姓“梁”和“李”的人,有可能拥有同一个上古“姓”。
5、姓氏的发展简略
(1)姓和氏的区别
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
称氏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氏;称姓区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举例:假设“广宁国”姓“广”,有人受封于“梁村”,姓氏则为“广梁”,那么
怀梁&怀冷→“怀梁”和“怀冷”不可结婚
怀梁&广梁→“怀梁”和“广梁”可结婚
(2)姓和氏的发展与统一过程
①在夏商周三代,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
姓用来区别婚姻。
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
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
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
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
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③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三、探究姓氏的来源
过渡:姓氏知多少?(简略介绍)
姓氏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共有超过三千姓氏。
成书于北宋初期的《百家姓》共收集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1、例子:“黄帝长于姬水,以姬为姓。
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
”《国语·晋语》
总结:1.以出生地或成长地的名称为姓
2、例子:《百家姓》中的熊、牛、梅、龙、鹿、马等姓
总结:2.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
(图片展示古代姓氏图腾,举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图腾)
3、例子:《水浒传》里面有一个西门大官人叫西门庆,你知道“西门”这个姓氏的起源吗?类似起源的姓氏你还知道哪些?
总结:3.以居住地为姓,类似的还有关、池、东郭、南宫、欧阳等。
4、例子: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总结:4. 以国名或封地为姓氏
5、例子:如侯、帅、尉、司马、司空、司徒、太史等;
总结:5.以担任的官职为姓氏
6、例子:猜猜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姓氏起源是什么?
总结:6、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
7、例子:大家猜猜这些姓氏“陶、卜、商、巫”和什么有关呢?
总结:和得姓始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
学以致用:如果有一个杀猪宰羊的让你根据他的职业赐姓你会赐予他什么姓氏呢?→屠
8、播放视频:[新闻直播间]尊姓大名:姓氏奇妙也有烦恼
例子:
(1).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蛮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2).皇帝赐予大臣国姓:如唐朝李世民赐予徐懋公为李姓;朱明王朝赐郑成功以朱为姓,所以人们也叫郑成功为“国姓爷”。
……
总结:8.赐姓和避讳
9、例子: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
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总结:9.以祖先的字为姓氏。
10、例子:如慕容、宇文、呼延、拓跋等。
总结:10.融合少数民族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
四、课外拓展
1、图片展示:中国人口最多姓氏排名
2、探究练习:请谈谈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
3、课外拓展:根据上面的练习,课后查找资料,再深入探究你自己姓氏的来源,并写下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