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课课件第3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
第 3 章 运动和力
本章中考
一 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
【考点扫描】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例1 [ 嘉兴中考 ] 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 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 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第 3 章 运动和力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
运
在同一条直线上
动 和
分类: 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力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接触面的
摩擦 粗糙程度
力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使接触面粗糙些、变滚动
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些、变滑动 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
第 3 章 运动和力
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填“等于”或“不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解析 用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其运动 ,由于其重心仍在桌面上,因此压力大小保持不变;
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小的例子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考虑。 例3 [ 宁波中考 ] 如图 3-1 所示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考点扫描】 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方法点拨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用。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第 3 章 运动和力
概念: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 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 大小: 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式中 g=9.8 N/kg
运
作用点: 重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建宜线运动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5、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的方法: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扌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⑤常识:人步行速度: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谨约匚:h 换算•它表来的米般千米(时,匀速#行时千米出时詔(”米秒:2m/s=2 X 3. 6kmM=h (过程单位同后)的时间对的谨度,或巷是相同賂 ■/ •乙 程时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AT 图像,頁线汽匀速运动 卜t 图像,曰詢匀速运动, :①单位换算过程«0 4019,乙九加速运动(J )平均违度—皂路捏吋阿(求棊段路程上朗平均逮度.必须扰出该诺毎及对应的时司).<■ 1I4V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一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定义: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4.匀速直线运动①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②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1米/秒=3.6千米/时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5.变速直线运动①定义:运动快慢时常在改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②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v=s总/t总6.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Km/h,空气中声速为340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m/s.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X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图示.具体做法:①确定受力物体.②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③.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④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B力的示意图: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9. 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我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第三节重力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而地球在自转,当然我们也在跟着旋转,那就要有一个力提供我们做向心力<指向物体所在纬度圈圆心>,地球上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比万有引力要小,那么,余下的就表现为重力了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辨析]⑴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①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②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第四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第五节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第六节摩擦力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②两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③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压力的作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且相同条件下,液体产生的摩擦比气体产生的摩擦大〔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所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其实意思就是说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两个相接触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相对运动"就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被观察物体所发生的运动.如人走路.脚向后蹬地,脚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是向后运动的,为了不让脚向后滑动,所以向后蹬地的脚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人的前脚着地时,本来是向前的,现要立即停下,就有向前滑动的趋势,所以要阻碍它向前滑动,脚受到的摩擦力就是向后的了.〔3〕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可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2.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第七节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变形 s=F/p,F=ps. 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0.〔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液g h〕。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顽的分类’ r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运和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建I 变速直线运閒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工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 作千米每时。
j 换算: 1 米/秒=3.6千米/时, 1 千米/时=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 X 3. 6km/h=7.2km/h (过程单位同后) 4■I I: L —I ―■ 冬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勻速歩行时1秋中运动:L m计算甲乙速度;相同的时间时的违度,或者靜目同路 程时时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T 图像,亘线汰匀速运动 旷t 图像,甲沖匀速运动,乙为加速运动④初速吐諜(慈瞬程上的平均進咙拔出加程闢陂时叫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 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 /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 状态改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复习(pdf版)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知识点1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知识点2参照物(1)人们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然后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研究机械运动时,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注: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②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因此,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首先要确定一个参照物。
知识点3 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快慢的变化,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 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大的物体运动得快②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②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知识点5 速度公式的应用(1)根据速度公式v=s/t可变形为s=vt、t=s/v,如果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第三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总结提纲
第三章复习提纲一、机械运动1、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
2、参照物: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说明: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
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4、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曲线运动5、机械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按运动的路线分) 直线运动(按快慢是否变化分) 变速直线运动:快慢改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①比较相同的时间,运动物体通过的距离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6、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②比较相同的路程,运动的物体所用的时间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综合①②两点可以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最佳方法:比较速度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 ,13.9S ,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乙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7、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3章--运动和力复习
。
这个过程中,球的摩运动擦发生力了什么的变化大? 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当车子突然刹车时,小新由于 当车子突然刹车时,小新由于
1、增大压力 ,会向
,会向
倾倒。 倾倒。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质量: 3Kg
2、减小受力面积
小白,到我头上来,虽然你比较“重”,我就牺牲点点了!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D.刚刚起飞的火箭
2、减小受力面积 碗为什么会静止在空中呢?
的示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小新掉海里了!
救命,救命!
粑粑、麻麻,胸口好闷啊!
压强
拜拜!
终于得救了!
。。。。。。
重力: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大小?方法?
请帮我画下重力好吗?
小白的体重是多少?
G=mg=3kg × 9.8N/kg =29.4N
个人资料 姓名: 小白
性别: 男 肤色: 白 质量: 3Kg
三要素是什么?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闪亮登场
哇!好多人啊!看我 闪亮登场!
杂技表演
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
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你有办法增大麻麻的压强吗?
2、减小受力面积
碗为什么会静止在空 碗为什么会静止在空中呢?
诶?粑粑的脚印为什么这么深,麻麻的脚印这么浅呢?
当车子突然刹车时,小新由于
,会向 倾倒。
小白,到我头上来,虽然你比较“重”,我就牺牲点点了!
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诶?粑粑的脚印为什么这么深,麻麻的脚印这么浅呢?
则这个实验研究的是
word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1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 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宜,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4.力的作用效果:⑴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6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拓展】在失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但可以测量拉力,而天平也不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因为天平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对两盘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来测量质量的。
2. 弹力⑴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⑵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做弹力。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机械运动1、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 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顽的分类’ r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运和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匀速直线运建I 变速直线运閒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工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 /时,符号:km/h ,读 作千米每时。
j 换算: 1 米/秒=3.6千米/时, 1 千米/时=1/3.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 X 3. 6km/h=7.2km/h (过程单位同后) 4 ■I I: L —I ―■冬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勻速歩行时1秋中运动:L m计算甲乙速度;相同的时间时的违度,或者靜目同路 程时时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T 图像,亘线汰匀速运动 旷t 图像,甲沖匀速运动,乙为加速运动④初速吐諜(慈瞬程上的平均進咙拔出加程闢陂时叫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X 108米/ 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生力, 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 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 /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 状态改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单元复习 第3章运动和力
s′ 20 mm 故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t′=v=25 mm/s=0.8 s,即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为 0.8 s,
60 s
则乙每分钟的心跳次数:n=0.8 s/次=75 次,即乙的心率为 75 次/min。
考点三 各种常见的力 考点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测 量、重力与摩擦力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力有三要素,研究力就是研究其三要素。重力是由 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 的粗糙程度有关,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是常考点。
[解析] (1)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
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显示拉力大小, 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2)由图所示第2次实验可知,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 N。(3)要验证猜想B——可能与 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应控制接触面 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所以应选择第3、4次实 验进行对比分析。(4)综合4次实验结果可得结论:滑动摩 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 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小明同学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 应将橡皮泥恢复原样,把包装带撕成宽度__不__同____的两段,在 两包装带下方挂__相__同____数量的钩码。(均填“相同”或“不 同”)
[解析] (1)由图乙实验可知,包装带宽度相同则受力面积相 同,但压力不同,由图可得出结论: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受力面积的关系,应使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故应把包装 带撕成宽度不同的两段,在两包装带下方挂相同数量的钩码。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运动和力
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第三章 运动和力一、机械运动1、物体空间位置发生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了空 间位置的改变。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确定要研究的物体,然后选定参照物,判断要研究的物体与 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改变,就认为是运动的;如果没有改变则认为该物体是相对静止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 变速直线运动。
在初中阶段,我们往往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5、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它是反应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6、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叫匀速直线运动。
日 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有限的,变速直线运动比匀速直线运动更具普遍性。
7、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变速 直线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进行计算,切不可取各段速度的平均值。
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想产生力,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一个物体或者没有物体,都不产生力)。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产生形变。
(如果有力的作用,我们认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形状必然有一个发生了变化。
反之,如果该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我们就认为没有力的产生与作用。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以及两者共同改变。
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3、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
科学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1节、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择的标准叫参照物。
如果选择的标准不同,则对同一物体的描述的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_运动的路线_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根据_运动快慢是否变化_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速度:①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②速度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计算公式为V=S/t,速度常用单位有米/秒和千米/时。
③单位换算:1米/秒= 3.6千米/ 时;54千米/ 时= 15米/秒; 2.5米/秒=9千米/ 时④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某物体速度是10米/秒,它表示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0米;练习:1、甲.乙的时间之比是1:2,路程之比是3:2, 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3:12、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36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座铁桥.列车全部通过铁桥所需时间为50秒,铁桥的长度是多少? (400米)第2节力的存在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见产生力的条件是有两个物体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汽车在发动机牵引力的作用下缓慢开出车站,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将乒乓球掷向墙壁,结果球被反弹回来,这是因为墙对球有力的作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的测量:①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字母为N。
②测力的工具为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
使用时首先要使指针指向零刻度线;称量时,不能超过量程。
拉弹簧的力应沿着弹簧轴线的方向,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相平。
③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弹力。
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秤就是利用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也越大的原理制造出来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3章《运动和力》复习知识点
七下第三章知识要点姓名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①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称为运动。
②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称为静止。
③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不同。
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
2、根据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可分为:匀速运动:运动快慢不变;变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
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①取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②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速度和平均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路程/时间 v=s/t(注意:①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②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代入计算过程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读作“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读作:千米每时1米/秒 = 3.6千米/时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 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即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力的作用效果1、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有:(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改变(快变慢、慢变快).(2)物体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2、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挤压气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
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⑴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 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 /秒,记作: m/s常用单位:千米 / 时,记作: Km/h换算关系: 1米 /秒 = 3.6 千米 /时“1米 /秒”表示:物体在 1 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1 米。
【注意】Ⅰ 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 与 s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
Ⅲ 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 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 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 ,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 ,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 ,空气中声速为 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 108 m/s 。
⑵ 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即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说明】①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力的作用,如磁力、重力等;② 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
如竖直墙壁对静止在水平面的球不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
)4.力的作用效果: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⑵ 力可以使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改变。
1N 。
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
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往往会随之改变。
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8.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①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②应标出力的符号如(G、 F 拉、 F 支持等)及数值和单位;③一般情况下,我们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④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在受力分析时,我们可视为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三.常见的力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⑴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已知重力求质量:m=G/g。
其中 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拓展】 g 在不同星球上的数值不同,它与星球的质量和半径有关,如在月球上g 的数值仅为地球上的 1/6。
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略有不同(如两极比赤道略大,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略小),但一般不考虑其变化。
⑵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和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⑶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⑷ 重力的作用效果:使悬挂的物体拉紧悬绳,保持静止,并使悬绳处于竖直位置;使物体对支持面产生压力;使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
【辨析】⑴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拓展】在失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但可以测量拉力,而天平也不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因为天平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对两盘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来测量质量的。
2.弹力⑴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⑵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做弹力。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
我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
★ 在一定范围内(在弹性限度内),物体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越出某个范围,这一关系不成立,如弹簧被拉断。
3.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分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②两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③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压力的作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且相同条件下,液体产生的摩擦比气体产生的摩擦大( 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即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 5)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可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6)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测力计应水平匀速拉木块。
保证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平衡力。
如甲图测量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弹簧秤是运动的不好读数,且误差较大;二是不好控制木块的匀速运动导致测量误差较大。
但如乙图改进后,木块和弹簧秤相对观察者是静止的,且不管木板是否匀速运动,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且与弹簧秤的拉力是平衡力,即可避免前面出现的问题。
(7)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假设:可能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运动速度大小等有关。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若要研究与某个变量是否有关,需控制其他变量均相同,只改变要研究的变量,比较测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若滑动摩擦力不同,则与该变量有关;反之,则无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等因素都无关;而且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注意】在科学探究题中要注意语言表述的逻辑性,比如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而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则是错误的;又比如只能讲“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而讲“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则是错误的。
在科学探究题得结论时还要注意(1)结论必须针对探究目的展开。
( 2)结论必须有前提,比如“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速度改变越小。
⑶推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个实验定律,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五.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