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中复习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
1.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中间部,咸味最敏感是舌两侧的前部。
5、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运动和力学
1. 运动及其描述
-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 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 学会如何描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方式
2. 力和运动
- 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应用
- 学会图示法和力的分解法
3. 力的作用和能量
- 研究力的作用原理
- 了解功的定义和功的计算公式
-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
1. 声音及其特点
- 掌握声音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 理解声音的音高和音量以及它们与频率和振幅的关系2. 声的传播
- 了解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的原理
- 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规律
3. 听觉及其保护
- 了解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掌握正确的听力保护方法
- 理解噪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光的产生传播和视觉
1. 光及其特点
- 掌握光的概念和特点
- 了解光的产生原理
- 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 光的传播
- 掌握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 理解光的漫反射和反射的应用
3. 视觉及其保护
- 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 掌握眼睛对近物和远物的调节原理
- 研究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以及保护眼睛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力学基础实验
1. 实验目的
- 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其量的定义-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 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实验内容
- 了解弹簧弹力的实验方法
- 了解曲柄连杆的实验方法
- 掌握小球下落实验的方法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综合了解实验结果
- 学会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复习
第2章 知识归纳总结
重点知识详解
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
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5.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7.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
8.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增大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加润滑油、用滚动代替滑动、利用气垫等方法可以减小摩擦。
9.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即惯性。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惯性。
10.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精典例题解析
[例1]指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所描述的现象,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期末考试科学之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整理人:王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1.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
用:(1)优质
建筑材料;(2)
工艺品材料;
(3)形成各种
矿产资源
3.火山和地
震:地球内部能
量强烈释放的
形式,也是地壳
运动的表现形
式。火山地震主
要集中在环太
平洋的陆地和
周围海区,以
及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一带.
4.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以水蒸气为主)、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
灰、火山尘、火山弹)。
5.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详见书本110-112页。其中六大板块是“漂浮”
在软流层上的,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碰撞易形成山脉,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6.火山、地震和泥石流。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
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
声能、光能、热能等。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
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
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
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
度用___字母表示。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
s
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
v
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
练习:
(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
心将在该地登陆?
(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
浙教版科学七下《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习题课件
整合方法·提升练
(1) 钢 条 受 力 产 生 的 效 果 是 ___钢__条__发__生__形__变_______________ 。 (2) 由 a 、 b 图 可 以 得 到 的 结 论 是 :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与 力 的
___大__小___有关。 (3)由图____a____和图____c____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力的作
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C )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以上都不对
夯实基础·巩固练
9.某人用力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同时 水桶对他的手也施加了一个拉力,那么这两个力的三 要素( C ) A.完全相同 B.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和方向都不同
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 第3课时 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
夯实基础·巩固练
1.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__大__小____、__方__向__、_作__用__点__。 用水平力推水杯的下部,水杯沿桌面滑动,改用同样 大小的水平力推水杯的上部时,水杯被推倒,这说明 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作__用__点_______有关。
整合方法·提升练
探究三: 推门实验(仿照图):用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 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当手距 门轴越远(点A)时,越___省___力;距门轴越近(点B)时,越 __费____力。(均填“省”或“费”) 这说明:力的__作__用__点__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__大__小____、 __方__向____和__作__用__点__有关。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
1.地球绕地轴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早晨太阳在东方,正午位于南方,黄昏位于西方
3. 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
4、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5、昼夜交替:(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
6、算具体时刻
1. 计算两个时区的时差:计算时东正西负,东边的时区减去西边的时区
2计算区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差
7、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东边是西十二区,西边是东十二区,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增加一天,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少一天
8、杆影的长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有关,这个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
9、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大,冬季小,杆影夏季短,冬季长。
10、地球公转:周期:365.2422天方向:自西向东
11、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春分:3月21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夏至:6月22日,直射点在赤道,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秋分:9月23日,直射点在赤道冬至:12月22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13、地球可以分成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初中物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七年级下科学期中考复习提纲
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
体有保护作用)。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
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
《科学》(7~9年级)1—6册章节目录介绍七年级上(初一上)第1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2节实验和观察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温度的测量
第5节质量的测量
第6节时间的测量
第7节科学探究
第2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常见的动物
第3节常见的植物
第4节细胞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3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日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熔化与凝固
第3节汽化与液化
第4节升华与凝华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
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与制作
第1章科学入门
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二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三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第2章观察生物
实验一观察蚯蚓
实验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实验四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第3章地球与宇宙
制作一制作小型地球仪
制作二活动星图的制作
第4章物质的构成和特性
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七年级下(初一下)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2章运动和力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机械运动
第3节力的存在
第4节力的图示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摩擦力的利和弊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
七下科学1-2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人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等各种不同的感觉,能感受各种环境刺激。
2.人的皮肤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等感觉。
3.气味分子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刺激传到大脑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4.嗅觉的特点:(1)嗅觉中枢会疲劳(2)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3)嗅觉的灵敏度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灵敏程度不同的。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液体物质和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刺激特别敏感。
6.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
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
4.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
2.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赫兹)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
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
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
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科学七下第三章复习提纲答案
科学七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1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被选择的标准叫参照物。如果选择的标准不同,则对同一物体的描述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_运动的路线_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根据_运动快慢是否变化_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速度:
①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二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
②速度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计算公式为V=S/t,速度常用单位有米/秒和千米/时。
③单位换算:1米/秒= 3.6千米/ 时;54千米/ 时= 15米/秒; 2.5米/秒=9千米/ 时
④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某物体速度是10米/秒,它表示物体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10米;
练习:1、甲.乙的时间之比是1:2,路程之比是3:2, 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3:1
2、一列长100米的列车,以36千米/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座铁桥.列车全部通过铁桥所需时间为50秒,铁桥的长度是多少? (400米)
第2节力的存在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见产生力的条件是有两个物体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射箭运动员用力将弓拉弯,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汽车在发动机牵引力的作用下缓慢开出车站,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将乒乓球掷向墙壁,结果球被反弹回来,这是因为墙对球有力的作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复习提纲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概念和分类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
3.细胞的基本功能
-营养摄取、排泄、呼吸、生长和分裂、遗传
4.细胞的繁殖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5.细胞在人体中的作用
-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二、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2.生物分类与命名
-动植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分类的多样性形式(生物分类表、分类树等)
3.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
-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原因
4.进化的证据
-古生物化石、生物地理分布、胚胎发育、解剖结构等
5.人类的进化
-猿人、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等
-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遗传与变异
1.遗传的基本概念
-遗传的规律性和机制性
-遗传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2.遗传的基本过程
-基因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变异的形成
3.遗传的分子基础
-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
4.遗传的应用
-人工选择法、基因工程等
-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关系
-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网络和循环关系的作用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脆弱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修复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五、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获取新知识和验证科学原理
-提高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完整word版)2020届九年级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讲义设计:七年级下册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易错考点巩固防范一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易错点一:摩擦力大小的分析
[2019·杭州富阳区二模]水平面上叠放着A、B两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力F1和F2的作用下,以共同的速度v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F1=10N,F2=6N,那么物体A、B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A对B的摩擦力为10N,水平向左
B.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4N,水平向右
C.A与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6N,水平向右
【错误答案】A、C、D
【易错剖析】在分析物体受力方向及大小时不能从整体上进行分析,且受力分析对象不明确致错。F1施加在A上,F2施加在B上,错误地认为A对B的摩擦力为10N,B对地面的摩擦力为6N。B对地面的摩擦力与地面对B的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AB叠放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整体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为4N,所以地面对B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为4N,B对地面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为4N。B对A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为10N。
【易错防范】对两个叠放物体之间是否受摩擦力的作用,需分析两个物体之间是否有运动状态改变的趋势,若有则有摩擦力,若没有则没有摩擦力。对摩擦力的方向分析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即受力物体。
【正确答案】B
1.[2019·湖州押题]2018年8月,湖州市德清县地信小镇迎来首家机器人餐厅。如图所示是送餐机器人工作时平端托盘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图2
A.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行过程中不具有惯性
B.机器人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行时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C.餐盘受到的重力和托盘对它的支持力,这是一对平衡力
七年级下册科学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咸味、酸味最敏感是舌的两侧。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 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 /秒,记作: m/s常用单位:千米 / 时,记作: Km/h
换算关系: 1米 /秒 = 3.6 千米 /时“1米 /秒”表示:物体在 1 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1 米。
【注意】Ⅰ 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
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 与 s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
Ⅲ 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 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 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 ,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 ,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 ,空气中声速为 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 108 m/s 。
⑵ 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说明】①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力的作用,如磁力、重力等;
② 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如竖直墙壁对静止在水平面的球不产生力的作用。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
4.力的作用效果: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⑵ 力可以使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
改变。1N 。
6.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
“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往往会随之改变。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其作用效果也相同。
8.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①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②应标出力的符号如(G、 F 拉、 F 支持等)及数值和单位;
③一般情况下,我们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④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在受力分析时,我们可视为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三.常见的力
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⑴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已知重力求质量:m=G/g。
其中 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拓展】 g 在不同星球上的数值不同,它与星球的质量和半径有关,如在月球上g 的数值仅为地球上的 1/6。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略有不同(如两极比赤道略大,海拔高处比海拔低处略小),但一般不考虑其变化。
⑵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和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⑶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⑷ 重力的作用效果:使悬挂的物体拉紧悬绳,保持静止,并使悬绳处于竖直位置;使物体对支
持面产生压力;使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
【辨析】⑴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
⑵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
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
【拓展】在失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但可以测量拉力,而天平也不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因为天平是利用了重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对两盘产生向下的压力,从而来测量质量的。
2.弹力
⑴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⑵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反抗形变的力,叫做弹力。
【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
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我
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
★ 在一定范围内(在弹性限度内),物体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越出某个范围,这一关系不成立,如弹簧被拉断。
3.摩擦力
(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分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②两物体之间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③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压力的作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仅固体间会产
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且相同条件下,液体产生的摩擦
比气体产生的摩擦大
( 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即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 5)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可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6)测量滑动摩擦力:①测
量原理:二力平衡
②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
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测力计应水平匀速拉木块。保证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平衡力。如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