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刻舟求剑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刻舟求剑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刻舟求剑》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学会本课生字并会给生字组词,知道“涉江、遽、契、惑”等词语的意思。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这则寓言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目标2、3学习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三、读一读《英才教程》第154页的内容,了解《吕氏春秋》。

看课件了解吕不韦。

四、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对照译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3、对照译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完整,流畅)4、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楚人的剑掉到水里以后,他是怎样做的?(2)船靠岸以后,楚人捞到剑了吗?为什么?(3)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五、合作探究。

1、对学:(1)互读课文,及时正音。

(2)一人读一句文言文,另一人读译文。

(3)交流(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在句子中的意思。

2、群学:组内交流自主学习3的问题。

六、展示提升。

1、我能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2、我能给大家讲一讲课文意思。

3、我们组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自主学习3的问题。

七、拓展延伸。

1、你觉得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或几个词概括)2、刻舟求剑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八、达标测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吾.()寓.()言2、翻译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来源和寓意。

2.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思维特点。

2.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2.学生听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课堂讨论a.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刻舟求剑?b.主人公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c.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谁能复述一下故事内容?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探究a.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犯错误?b.主人公的错误思维有哪些特点?c.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是否存在“刻舟求剑”的错误思维。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刻舟求剑》的案例,那么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上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二)课堂讨论a.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b.如何克服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c.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

《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学习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2)懂得在面对问题时,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1.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2. 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将成语“刻舟求剑”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成语卡片。

3.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刻舟求剑”的来历。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2)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及用法。

5.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与“刻舟求剑”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体会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6. 课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刻舟求剑”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

8.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成语“刻舟求剑”写一个短文或日记。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故事内容的理解。

2. 故事中道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故事中道理的深刻理解。

2. 创造性地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黑板。

2. 剪刀、彩纸等手工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细节。

2. 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故事理解(10分钟)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道理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即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己运用故事道理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刻舟求剑》的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道理。

2. 学生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道理,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道理。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六、课堂活动(10分钟)活动名称:角色扮演活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各角色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包括刻舟人、剑、船家等。

2. 学生根据角色特点,设计台词和动作。

3. 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七、小组讨论(10分钟)活动名称:探讨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故事道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三篇_2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三篇_2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三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小学语文教案《刻舟求剑》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理解“一不小心、船舷、催、不慌不忙、刻舟求剑”等词语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具贴图、生词卡片教学方法品词品读法、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步骤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师总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同学们不仅把学过的成语记得很牢,而且还记住了许多自己学会的成语。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师边书写课题边强调:看清“求”的第三、四笔,“剑”’的第七笔。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正音。

4.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的什么事?(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

贴图:先贴“大江”,江水滔滔,远处是河岸。

再在江中贴一“小船”,船上立一佩剑之人。

)5.看图,再自读课文,弄懂“刻舟求剑”’字面上的意思。

(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6.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四人小组互助解答,仍不理解的向老师提问。

可能提出的问题:①“船舷”是指什么地方?②“催”是什么意思?③那个人为什么会捞不到剑呢?7.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小组学习,同学们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学不懂的问题,让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一起弄懂它们。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局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齐读本段。

②学习“宝剑”一词:结合“剑”字的“u”旁理解词意。

③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看图想象这个人是怎么“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里的。

(移动“宝剑”,演示掉进江里的情景〕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④指导朗读:读出意外、惋惜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①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老师读的哪些地方跟课文不一样,用笔划下来,然后说一说。

刻舟求剑导学案

刻舟求剑导学案

刻舟求剑导学案一、学习目标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学习《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明白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不能拘泥守旧,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

难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三、知识链接在开始学习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寓言。

寓言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就像咱们今天要学的《刻舟求剑》,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四、自主学习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爸爸妈妈。

2、给课文中的生字标上拼音,并组词。

3、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五、合作探究1、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2、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说那个人为什么找不到剑。

3、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六、深入理解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那个人坐船过江,一不小心,他的剑掉进了江里。

这可把他急坏了,但是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人哭笑不得。

他居然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就从这个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同学们,你们想想,船在不停地往前走,而剑却沉入了水底不会动。

那个人用这种方法能找到剑吗?当然不能啦!他的想法太愚蠢了,就好像咱们在操场上跑步,跑着跑着,把帽子掉了。

如果我们不马上回去捡,而是继续往前跑,想着等跑完一圈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捡帽子,那帽子还会在那里等着我们吗?肯定早就被别人捡走啦!这就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像这个刻舟求剑的人一样,只凭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实际情况。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也要跟着变化,要学会灵活应对,不然就会闹出笑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苏教版七上语文导学案:五 古代寓言二则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1.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以什么是寓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2.作者链接1)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2)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作品《吕氏春秋察今》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发挥想象,讨论故事中的问题。

3. 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刻舟求剑》:战国时期,一个人在船上刻下一个记号,把剑扔进河里,船停下来后,他跳进河里找剑,认为剑就在记号处。

2. 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比喻办事刻板,没有变通。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刻舟求剑》。

2. 画纸、彩笔、剪刀等手工材料。

3. 成语卡片“刻舟求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图书,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观看并简单讲述故事情节。

2. 讲述故事:完整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人物、情节、结果等。

3. 讨论故事: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如为什么这个人找不到剑?他应该怎么做才能找到剑?4. 学习成语: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引导幼儿理解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手工活动:让幼儿剪下故事中的人物、船、剑等元素,并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情节重新编排,创作出自己的故事。

6. 结束活动: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故事《刻舟求剑》的内容,讲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2. 家长协助幼儿,运用成语“刻舟求剑”编写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并家庭成员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聆听过程中的反应,是否专注、兴趣浓厚。

2. 评价幼儿在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是否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 评估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4. 检查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成语“刻舟求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故事情节,提高表达、合作能力。

2. 开展成语接龙游戏,以“刻舟求剑”为起点,引导幼儿学会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词汇积累。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 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接龙》游戏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习字词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估计:遽涉契亦(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出示要求:>(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交流汇报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反问>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B、估计:<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

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

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

“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

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

(齐读)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大班语言《刻舟求剑》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成语。

2.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的幽默,培养幼儿的幽默感。

3.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刻舟求剑》、图片或PPT展示故事内容、小船模型、剑的模型。

2. 环境布置:模拟故事场景的教室布置,如河流、小船等。

####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小船模型和剑的模型,引起幼儿的兴趣。

-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2. 故事讲述:-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边讲边展示图片或PPT。

- 故事结束后,提问:“故事里的这个人为什么要在船上刻记号呢?”3. 故事理解:- 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理解“刻舟求剑”的含义。

- 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4. 情感体验:- 讨论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找不到剑,引导幼儿理解固执己见的后果。

- 通过讨论,让幼儿体会到变通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5. 语言练习:-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 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加上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6. 想象拓展:- 提问:“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你会怎么做呢?”-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设想不同的解决方案。

7.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强调变通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 强调成语“刻舟求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幼儿理解其深层含义。

#### 四、作业布置1. 复述故事:请幼儿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刻舟求剑》的故事给家人听。

2. 创意绘画:鼓励幼儿画一幅与《刻舟求剑》相关的画面,展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幼儿不仅能够理解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还能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幽默感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刻舟求剑导学案

刻舟求剑导学案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导学案一、预习导学(自学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2、请学生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字词):楚人有涉江____________ 遽契其舟遽:__________ 契:___________是吾剑之所从坠是: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所从坠:__________________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___________ 求: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不亦惑乎惑:___________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并注意节奏)5、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说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交流展示1、组内交流:互查互学、互问互答。

2、全班展示:交流成果与问题、展示成果。

(各组到黑板展示)三、互动探究、理解课文1、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师可讲解翻译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也惑乎?”这两个句子的句式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课文所讲的故事中,你领悟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展示。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精品4篇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剑、舷、号、催、准”5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寓意。

学情分析:文言文文章,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见不多,因此,教会孩子读古文的方法,即是为孩子们今后学习古文推开一扇窗,铺开一条道路。

三年级时,学生虽已经初步接触过古文,但要想真正读懂这篇文章仍有一定难度。

,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驾驶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明白求剑人的想法错在哪里,从而体会课文中要说明的道理:讽刺那些死心眼,不懂得变通的人。

教学准备:录音文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呢?学生讲完后师述:每个成语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二)新授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的字面意思。

(出示课件)刻舟求剑:指的是在小船上刻个记号,再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宝剑。

师述:那么这个成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认真听故事。

2)听课文录音(课件出示要求)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故事中人的语气,在生字和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标出自然段。

3)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课件)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刚刚大家听故事听得怎么样。

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出这些词语。

师纠音。

再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生字中易错的地方。

5)出示生字卡片,指导书写。

大家已经标出了课文中的生字,请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

注意把字写规范。

6)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三)活动(探究课文,感悟文义)1)请一名学生回答上面问题。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

刻舟求剑教案5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1、背诵、默写《刻舟求剑》2、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3、分析课文,提示寓意4、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翻译难点:对寓意的理解疑点:通顺流畅地用白话表达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讨论课三、媒体平台:1、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2、多媒体课件撷英:(1)课件资讯(2)素材储备初中语文朗读磁盘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故事,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

2、课前热身我国寓言故事有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疑邻等)3、,读准下面字遽契其舟坠于水涉江六、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

(2)运用勾画圈点的读书方法朗读课文。

(3)采用生疑发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和问题,准备讨论。

2、四边互动(1)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明确: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2)现在请同学看课文,利用书下注释,查工具书,四人一组用白话文说,教师巡回释疑。

最后由一名学生翻译,同学教师指正。

(3)请完成下面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

辨别“其”和“之”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自度其足至之市其:之:何不度之以足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4、请思考“探究·练习”明确渡江的楚人根据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求剑,除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它结果的。

如果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则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刻舟求剑教案4篇

刻舟求剑教案4篇

刻舟求剑教案4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

(板书:刻舟求剑)二、学习《刻舟求剑》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刻舟求剑》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

故事通过描述一个人在船上刻剑的行为,来说明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行事。

这则故事在我国古代就被视为一种启发智慧、培养应变能力的教学素材。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第二章:故事讲解2.1 讲述故事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述《刻舟求剑》的故事。

讲述过程中,注意描绘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2.2 分析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剑掉入水中后,人们在船上刻记号的行为。

讨论为什么这个方法不能找回剑,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味地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第三章:案例分析3.1 呈现案例教师展示与《刻舟求剑》类似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分析成果,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小组活动4.1 设计活动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4.2 展示成果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回顾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刻舟求剑》的故事寓意,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5.2 自我反思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刻舟求剑的行为,如何改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刻舟求剑》,使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五篇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五篇

2024年刻舟求剑教案五篇刻舟求剑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方法;讲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1、字音、字形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2、通假字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1、__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

《刻舟求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领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懂得变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道理。

3. 案例分析法: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刻舟求剑》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讨论话题:关于故事中道理的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刻舟求剑》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1.2 简要介绍《刻舟求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刻舟求剑》原文,理解故事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

3. 课堂讲解3.1 讲解《刻舟求剑》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道理的理解。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5. 案例分析5.1 以《刻舟求剑》为例,分析故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5.2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文阅读的兴趣。

7. 课后作业7.1 学生抄写《刻舟求剑》原文,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刻舟求剑》与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它们的异同。

6.2 推荐阅读其他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此:;惑:;
(3)解释下列虚词: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师:教学反思或疑惑生:学习收获或疑惑
七年级语文科自主学习导学案主备人岳永霞时间2013、9审定人执教人(或学生)
学习内容:
《刻舟求剑》
师:教学设计
生:学习笔记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入水求之
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重点难点:
1、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形成积累。
一、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复习寓言的含义,由上节课《郑人买履》的复习导入.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思考,讨论交流,代表讲解)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语。
2、通过有关资料了解《吕氏春秋》。
3、正确、流利的朗读《刻舟求剑》,先试着自己揣摩寓言的意思,再对照译文理解句子大意。将下列加点的字词在书上标出并注音或解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
不亦惑()乎吾()寓()言
(2)对照译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
涉:;自:;
坠:;遽:;
契:;止:;
求:;行:;
2、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3、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4、题单练习(附后)
学习目标: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互动互研,解难释疑:(师友互助:品味技巧,班内展示,互相补充)
1、“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3、“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4、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精点巧拨,归纳生成:(师友合作,用你们独特的方式总结归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即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五、分层设练,拓展延伸:(交流,题单独立完成题单练习)
1、《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