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一、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当时这种音乐形式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而逐渐传入中国,成为了一种新潮的音乐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时尚文化的盛行,电子音乐迅速在中国大陆得到传播和发展。
1999年,上海摩登天空电音节首次登场,成为中国大陆首个电子音乐节。
此后,电子音乐节在中国各地陆续举办,电子音乐产业逐渐成形。
一大批本土电子音乐制作人、DJ和乐迷纷纷涌现,中国电子音乐市场开始逐渐壮大。
2014年,中国大陆的EDM音乐市场规模达到了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音乐市场。
尽管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正猛,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电子音乐市场规模大,但市场环境还比较混乱,存在着版权保护不足、诚信经营不够和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这对电子音乐产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相对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渠道和机构,使得电子音乐在中国的推广还不够充分。
国内电子音乐的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当下主流音乐市场仍然以传统音乐为主导,电子音乐在普及和推广上还有待加强。
中国的电子音乐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包括音乐创作、制作、表演、版权管理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在电声音乐方面,由于电声音乐是一种新兴的音乐表达形式,相关的音乐教育和研究仍不够丰富,导致了大部分人对于电声音乐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
电声音乐的制作水平和创作理念也还需要提升和创新,以推动电声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随着年轻人对于音乐审美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的喜爱,电子音乐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长。
随着全球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的电子音乐市场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受众将会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将会不断释放。
未来,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两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新和前卫风格,在国内音乐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电子音乐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
从音乐节到夜店,电子音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国内也有不少专业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制作团队,他们不断创新,探索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和发展,为电子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在国内电声音乐方面,也有不少新锐音乐人涌现,他们将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术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虽然相对电子音乐来说较慢,但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和专业人才的不足,国内电子音乐的质量和创新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和电声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版权保护问题也亟需解决。
在盗版和侵权问题频发的情况下,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收益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改善和发展。
加强对音乐人才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素质和水平。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加强对音乐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前景是值得乐观的。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和电声音乐将更加多元化,音乐形式和风格也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国内观众对音乐品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音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也将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会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研究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已经成为了当代音乐创作与创新的重要领域。
电子音乐通过数字技术、合成器、采样器等现代科技设备的运用,使得音乐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加多样化、前卫化的音乐作品。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也在不断推动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并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本文将从电子音乐的历史与背景、创作技术与方法、创新趋势与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探讨电子音乐在当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电子音乐的历史与背景电子音乐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最早是通过电子设备和合成器来创作和演奏音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子音乐已经成为了当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影响已经不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在中国,电子音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创新发展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电子音乐家和团体也为这一音乐流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比如说,克劳德·德布西、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布莱恩伊诺等等,这些音乐家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观念与创作理念,为电子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也成为了许多后来音乐人的启发和学习对象。
二、电子音乐的创作技术与方法电子音乐的创作不同于传统音乐,需要借助各种电子设备和软件来实现。
合成器是电子音乐创作中最为核心的设备之一,它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音乐家实现他们的音乐构思。
采样器也是电子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设备,它能够录制和复制各种声音,并通过编辑和处理使其成为音乐的一部分。
在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DAW 软件,音乐家可以进行录音、编曲、混音、母带处理等各个环节的音频处理和编辑工作。
各种VST插件和音频效果器等也可以帮助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创作。
除了技术设备的运用,音乐家们的音乐构思和理念也十分重要。
电子音乐分析报告
电子音乐分析报告1. 引言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风格,在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并广泛受到年轻人喜爱。
本报告旨在分析电子音乐在音乐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探讨其与传统音乐的异同。
2. 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2.1 电子音乐的起源电子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的实验音乐,通过电子设备合成和处理声音。
这种音乐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创造出了独特的声音效果。
2.2 电子音乐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风格。
20世纪后半叶,电子音乐开始进入主流音乐领域,诞生了众多的电子音乐创作与表演者。
电子音乐不仅在音乐会上受到欢迎,在夜店和音乐节上也成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3. 电子音乐的特点3.1 律动节奏强烈电子音乐以其强烈的律动节奏为特征,通常以快速且重复的鼓点为基础,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2 电子音乐的实验性电子音乐以其独特的声音效果和音乐形式融合了各种实验元素,创造出新颖而前卫的音乐作品。
3.3 创新的音色组合通过电子设备的技术手段,电子音乐可以合成各种丰富多样的音色,且能够在演出中实时调整和处理音色,极大增强了音乐表现力。
4. 电子音乐的影响4.1 青年文化的代表电子音乐与年轻人的特点和审美需求紧密相连,成为他们表达自我和寻找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4.2 塑造新的音乐潮流电子音乐的兴起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变革,许多创新的音乐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
它不仅影响了流行音乐的制作和演出方式,还催生了电子舞曲文化的兴盛。
4.3 促进多领域合作电子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形式,往往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视觉艺术等)结合,推动了多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5. 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异同5.1 制作方式的不同传统音乐倚重乐器演奏和人声,而电子音乐则主要通过电子设备实现音乐的合成和处理。
5.2 音乐形式的创新电子音乐在音乐形式上更加自由和开放,往往没有明显的歌曲结构,注重声音效果和律动感。
5.3 音乐表现力的拓展电子音乐在音色和音乐效果上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使得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
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
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
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
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摘要】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探讨了电子音乐的兴起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历程。
在正文中,分析了国内电子音乐市场现状、电声音乐产业的发展趋势、电声音乐创作与表演的现状、电子音乐在国内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电声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融合发展。
结论部分重点讨论了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仍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存在着诸多发展障碍,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艺术家们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电子音乐、电声音乐、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创作、表演、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电子音乐的兴起电子音乐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
随着合成器和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电子音乐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电子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和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制作工具,不受传统音乐形式的限制,探索出各种新的音乐语言和声音效果。
电子音乐的兴起不仅丰富了音乐形式,也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在全球范围内,电子音乐也逐渐成为音乐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大量忠实的听众群体。
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也受到了全球电子音乐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内音乐人投身于电子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
随着电子音乐市场的不断壮大,国内的电子音乐产业也逐渐蓬勃发展起来。
电子音乐的兴起为音乐创作和表演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愈来愈多的年轻音乐人开始将电子音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探索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1.2 电声音乐的发展电声音乐是一种以电子音响设备为基本工具的音乐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推动和音响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音乐市场的多元化,电声音乐在国内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电声音乐的发展不仅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上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也对传统音乐形式进行了一定的颠覆和改变。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流行音乐迈向国际舞台的起点。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香港流行音乐进入大陆,当时的青年群体对西方音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音乐的追求也更加多元化。
与此香港流行音乐和美国的摇滚音乐逐渐进入中国大陆,给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风格。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充满了朋克摇滚、重金属和流行舞曲等各种类型,反映了年轻人对新音乐的追求和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这个时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社会风气更加开放,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年轻人开始接触到新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这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由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限制,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对于一些对政府意见不合的音乐创作也存在很大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也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市场需求。
音乐产业开始崛起,唱片工厂和音乐公司纷纷涌现,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随着录音和演出技术的不断提高,音乐制作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音乐人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创作和表达。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个时期受到流行音乐的西方化影响较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逐渐被淡化。
一些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和功利性也开始显现,追求商业利益和流量成为了音乐人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性。
政府对于音乐创作的限制也导致了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经历了很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也体现出了这些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音乐界遭受着许多限制和批评,但是还是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能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
以下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相关问题的思考。
首先,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源头是什么?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起步阶段,它是受到了国外音乐风格的启发,先进的音乐理念被引入中国大陆,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
因此,受到西方或日本音乐的影响,当时出现了摇滚乐、流行乐、电子音乐、民谣等多种音乐类型,这些音乐类型日后在中国大陆的音乐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制作环境是怎样的?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音乐制作环境十分艰难。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当时出现了多种流行音乐类型,但是许多艺术家和歌手的音乐都受到了政治方面的限制。
许多歌曲需要经过严格审核,其中许多难以通过,因为它们可能被视为具有不良影响的歌曲。
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强调的是民族主义和革命精神,这些观念也反映在了音乐上。
流行音乐也成为了传播这些价值观的工具。
一些歌曲中的歌词传达着对新时代的向往、爱情、艰苦的生活,和对和平和繁荣的梦想。
这些歌曲具有很大的共鸣力,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促进了许多人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产生的特殊时期,音乐、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环境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变化。
在这个时代里,虽然有着许多限制和挑战,但是音乐家和歌手们仍然面对着这些挑战,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电子音乐的创作和创新
电子音乐的创作和创新近年来,电子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电子音乐以其独特的声音效果和前卫的创作方式迅速走红。
本文将探讨电子音乐的创作和创新,并分析其对音乐产业和艺术领域的影响。
一、电子音乐的兴起电子音乐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发明家们开始研究如何运用电子设备来创作和演奏音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音乐风格的变革,电子音乐逐渐崭露头角。
20世纪50年代,合成器的发明使得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方便快捷。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音乐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二、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音乐创意的构思、声音采样和合成、编曲和混音、以及音乐制作的后期处理。
创作者通常使用软件或硬件设备来实现这些步骤。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电脑音频软件来合成和处理不同的音效,或者使用合成器和鼓机等专业设备来录制和编辑音乐。
三、电子音乐的创新电子音乐以其独特的创新方式引领了音乐界的潮流。
首先,电子音乐在声音效果上具有极大的创造力,能够模拟各种乐器声音,并创造出独特的电子音效。
其次,电子音乐在节奏感和编曲上也有很大突破,可以通过循环和重复的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式。
此外,电子音乐还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可以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
四、电子音乐的影响电子音乐的兴起对音乐产业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电子音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音乐创作和传播更加便捷。
创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与全球观众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机会。
其次,电子音乐的创新方式启发了许多传统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开始尝试将电子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推动了音乐的交流和发展。
总结通过对电子音乐的创作和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电子音乐在音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其创作过程到创新方式,电子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创作和表达方式。
同时,电子音乐也为音乐产业和艺术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对国内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
电子音乐是指使用电子设备或计算机软件制作、生成和处理的音乐,它的产生、存储和传播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的支持。
而电声音乐则是指通过电子声学设备进行创作和演奏的音乐,它的创作和演奏都依赖于电子音频技术。
在这两种类型的音乐中,可以使用合成器、数字合成器、电脑软件等设备进行创作和演奏,创作风格多样,涵盖了舞曲、电子流行、电子舞曲等多种流派,充满了时尚感和前卫性。
在国内,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一些先锋者开始尝试使用合成器和其他电子设备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接受,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年轻人群体中,这种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从音乐节、夜店、影视作品到商业广告,都可以看到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国内音乐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版权保护的问题。
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创作和传播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这就使得音乐作品更容易受到盗版和侵权的威胁。
如果不能有效保护音乐创作的版权,将会严重阻碍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问题。
在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中,市场化和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市场的需求需要不断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如何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保持音乐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是跨界融合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摘要: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由于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传统音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主要从二者各自的特点、起源发展、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使人们对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特别是对其未来走向能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思考。
同时对二者的表现作用和艺术价值也能有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电子电声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技术应用及艺术创作在国内起步较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应用技术还没有延伸到音乐领域。
所以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期才开始起步。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技术上已经日趋完善在艺术创作上也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主要是对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各自的特点、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二者能有全面的了解并对其未来发展能有初步判断和理性认识。
一、电子音乐、电声音乐简述。
1.基本含义电子音乐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音频技术、作曲技术创作和制作的音乐。
它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极大拓宽了音乐创作的路径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电子音乐的创新网络平台的作用也使更多的人们对电子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电声音乐是指由通电乐器演奏的音乐。
主要乐器由电吉他、电钢琴、电子鼓、电贝司组成。
有时还可以把其它传统乐器改造為通电乐器。
如把小提琴、萨克斯等乐器通电后使其音量和音质发生变化而成为电声乐器。
电声音乐主要以演奏流行、爵士、摇滚等风格的乐曲为主。
因其金属般的音色和强烈的节奏嬉皮士表演风格和豪放自由的演唱方式深受年轻人喜爱顺应了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所以电声音乐有着庞大的爱好群体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2.表现特征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表现特征不同。
电子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幻觉、太空、神奇、虚无缥渺的感受和体验。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电子音乐却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音乐是音乐创作结合计算机的技术,形成一种在计算机平台上发展的新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不是以传统的乐器为创作工具,而是依靠点自己算计或者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程序就能创作出新的作品。
对于传统的音乐是一次大的冲击,因而最初不被人们所接受。
随着文化的发展,电子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可电子音乐。
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比较晚,特别是电子音乐是受制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密切,分析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关系,可以为创作更多我国本土特色的电子音乐提供参照。
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媒介,经历了从磁带音乐、合成音乐,逐步形成现代的电子音乐的历程。
今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便利和效率,当音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创新出电子音乐,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震撼。
最初电子音乐主要是模拟录音技术,之后不断接纳新的理念,加入新的技术。
计算机在我国发展比较晚,但是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的音乐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络的发展推动电子音乐不断革新,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共享资源。
我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把部分高校开展电子音乐试点专业,并且最初还是以专科起步,之后两年才建立本科专业。
到目前各大院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硕士点进行电子音乐的教学研究。
二、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对比(一)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音乐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形成了早期的传统音乐。
由于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音乐无论从律制、音阶还是乐谱上都不同于西方音乐。
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国审美观和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特色。
中国传统音乐从各个方面发展出来,有从民间发展的原生态音乐,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集中了现实和文化气息创作的文人音乐,以及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还有在封建社会宫廷中形成的宫廷音乐等等,这些音乐都承载着浓浓的历史气息。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近年来,中国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电声音乐起
步较晚,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这一行业逐渐
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国内电声音乐电商平台迅速涌现,例如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这些平台提
供了丰富的数字音乐资源,为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其次,随着科技的
不断进步,数字音乐制作和传播的技术不断升级,音乐制作软件的使用和数字音乐的传播
逐渐普及。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创作空间,也让听众更加便利地
获得喜爱的音乐。
然而,目前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创作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例如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
和指导以及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音乐产业标准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产
生一定的阻碍。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音乐教育要加强对电子和电声音乐的专业教育和指导,培养更多的电子和电声音乐人才。
其次,需要推进电子和电声音乐产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产业标准的制定和统一。
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等,提升音乐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
平。
总的来说,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日益壮大,但仍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
我们有
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电子和电声音乐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1. 引言1.1 电子音乐的兴起在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相对较晚,但却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喜爱电子音乐,电子音乐节和派对也开始在各大城市兴起。
国内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和DJ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吸引了大量粉丝和听众。
电子音乐的兴起不仅为音乐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寻找自我表达和放松心情的方式。
电子音乐的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必将在国内音乐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1.2 电声音乐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电声音乐产业也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声音乐已经不再是一种小众文化,而是逐渐走向主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目前,国内的电声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种音乐平台和电子音乐节日也越来越多。
不仅是大城市,即使是一些小城镇也可以看到电声音乐的身影。
这种现象说明了电声音乐在国内受众群体的增长和多样化。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形式,而是开始接受和欣赏电子音乐所带来的新鲜感和创新性。
国内电声音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市场竞争激烈,优质内容的筛选和推广成为了一大难题。
电子音乐产业链条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从音乐制作到推广,再到版权管理,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电声音乐的融合也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实践。
国内电声音乐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但同时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产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电声音乐在中国的更好发展。
2. 正文2.1 电子音乐在国内的受众群体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数字音乐的繁荣发展,国内电子音乐的受众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
年轻人群体是电子音乐的主要受众之一。
他们对新潮音乐和时尚文化的追求使他们成为电子音乐的忠实听众。
在大城市的夜生活中,电子音乐也成为年轻人聚会的主题之一,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电子和电声音乐是一种创新、突破传统的音乐类型。
就其在国内的发展而言,时间虽不长,但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
首先,看电子音乐方面。
在国内,电子音乐的市场越来越大,音乐节、演唱会逐年增多,许多音乐人及厂牌纷纷涌现,比如开创中国电子音乐的徐尚恒、DJ小K、戴佳等人;以及像牛奶咖啡、Jony J、周柏豪等年轻歌手,都选择尝试跨界在音乐风格上进行电音实验,这也使得电子音乐在青年群体中受欢迎。
其次,看电声音乐方面。
在国内,电声音乐这一类型音乐曲风相对较少,但在音乐演出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推广。
如独立音乐节、洛阳国际电子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大型演出,电声音乐类歌曲陆续出现在各种大赛的舞台上,赢得不少喝彩。
此外,得益于互联网的兴起,就算是极具特色的电声乐队,也能通过网络得到关注度,不输于大众的音乐。
但是,镜头要逆着移动一下,国内的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
首先,电子音乐市场的基础仍然不够扎实,与欧美市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国内的大型电音音乐节仍然无法参照其国际同行,在节目企划和制度方面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其次,由于国内文化的引进与消化等方面相对滞后,电声音乐表现出已存在的音乐类型中弱化的中国元素品质。
在文化元素上不够色彩鲜明,缺点突出,自然会被市场边缘化。
最后,在电声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方面仍然需要加强认知。
这一类型音乐重要的语言性质、视觉属性等特征,仍然需要加强宣传推广,以提高电声音乐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总之,在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国内的推动者和爱好者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和国际音乐市场更多的对接和沟通,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音乐出现。
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科技风 ()(* 年 + 月
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林子震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摘4要电子音乐是音乐和电子科技相结合应运而生的产物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电子音乐技术传入我国我国的电子音 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音乐与 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等音乐类别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我国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电子音乐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多 样化和多元化 本文全面回顾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 阶段 分析了我国电子音乐的特征指出我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上电子音乐与民乐结合倾向明显在艺术表现上更为深 邃包容积极向上 最后讨论了电子音乐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 发展期 此后电子音乐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但是人们对于电子音 乐了解还不够"音乐界对于电子音乐仍然持观望态度"保守 思想仍然占据上风# 到了 )% 世纪 '% 年代"随着武汉音乐学 院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音乐合成器"当时毕业于 武汉音乐学院并读完本校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的刘 健教授成为 了 国 内 电 子 音 乐 研 究 领 域 第 一 批 吃 螃 蟹 的 人# 刘健教授与同校的吴粤北教授共同以此为契机"纷纷开始了 在电子音乐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以此媒介开始了电子音乐 创作研究"成 为 当 时 国 内 电 子 音 乐 研 究 最 为 前 沿 的 领 军 人 物"并于 $'') 年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电子音 乐创作的专业试点"随后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电子音乐创 作专业硕士学历授予点的高校"为我国电子音乐创作以及理 论研究方面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也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电子音乐的特点是利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进行创作和演奏,技术的先进性对于电子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国内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近年来的音频编解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音乐创作和制作的过程更加方便和高效。
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国内电子音乐市场的不完善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电子音乐市场,国内的电子音乐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缺乏相关的专业机构和机构支持。
电子音乐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于音乐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电子音乐,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变化,都为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电子音乐市场的不完善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希望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能够持续壮大,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子音乐制作特点研究
中国电子音乐制作特点研究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地不断发展,电子音乐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可以说,电子音乐是现代科技与音乐艺术最好的结合。
我国的电子音乐相对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也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不断推进电子音乐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对我国电子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标签: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特点;发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音乐的元素,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音乐的发展历程也是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的创作模式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演奏的乐器,还是曲子的创作,音乐的理念都发生了改变,随着现代科技地不断发展,音乐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
一、电子音乐的发展电子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的电子音乐是由法国的发明家斯科特研发出来的,他制作了第一台留声机,而爱迪生也在19世纪发明了可以进行录音的电子设备,并通过这项创作,创作出了第一个录音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的音乐还有很多的限制,所以创作出的音乐和传统的音乐有着很多的相同点。
但是随着我们步入20世纪,电子音乐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音乐与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模式和一些新的音乐流派,尤其是西方的国家,电子音乐发展尤为快速。
我国的电子音乐发展比较晚,改革开放后,它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引入也被引入。
随着计算机的大力普及,我们的电子音乐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很多的大学也开设了电子音乐制作等课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二、中国的电子音乐创作的特点我国的电子音乐的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而言是比较晚的,但是我国有很深的音乐文化基础,所以我国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与传统乐器的结合。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乐器其效果是现在的乐器所不能达到的,而且也被外国的音乐家所称颂。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1. 引言1.1 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定义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是指利用电子设备或数字技术来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形式。
它们不同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是通过乐器或人声来演奏,而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则是通过电子设备来产生声音。
电子音乐通常包括电子合成器、鼓机、采样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使得电子音乐具有很高的创作自由度和表现力。
电子音乐可以涵盖各种风格,如舞曲、电子流行、实验音乐等。
电声音乐是指利用电子设备录制并处理声音的音乐形式,它可以包括电子合成音乐、电子音乐作品等。
电声音乐通常具有较高的音质和声音处理效果,可以实现各种音乐效果的创作和表现。
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现代音乐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还推动了音乐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背景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背景十分丰富多彩。
起初,电子音乐在中国并不被广泛接受,主要受到一些音乐爱好者和特定群体的喜爱。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电子音乐逐渐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的电声音乐发展受到了国际音乐市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
随着中国年轻人对新潮音乐的需求增加,电子音乐逐渐成为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对象。
不仅在夜店和派对中能听到电子音乐的身影,电子音乐也开始走进音乐节、演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中。
除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国际音乐界对中国电子音乐市场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DJ和音乐制作人开始来华举办演出,并将中国作为电子音乐市场的重要发展目标。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背景在不断向着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期待。
2. 正文2.1 国内电子音乐产业的现状分析目前,国内电子音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与分析【摘要】国内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正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为音乐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电声音乐在国内市场现状,并探讨了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关键成功因素。
本文讨论了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融合现状,并指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建议。
结合对发展现状的总结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文章提出了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旨在为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电子音乐, 电声音乐, 国内市场, 成功因素, 传统音乐文化, 挑战,发展建议, 现状总结, 未来发展趋势, 思考与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作为当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流派,已经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
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音乐到如今的创新发展,国内的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发展的思考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了解国内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国内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市场的现状可以为我们提供发展的参考和方向。
进一步分析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成功因素,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探讨电子和电声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融合,可以为音乐创作和表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国内电子和电声音乐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的脉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电子音乐和电声音乐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和从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
”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
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
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
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
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
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电子化的声音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但尚缺乏对电子音乐实质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以声音元素构建作品的概念。
不过,在几位中国作曲家留学西方对电子音乐做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之后,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部成熟的且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吟》、《太一》等。
另外,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健⑧、吴粤北⑨创办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3年,旅法的张小夫回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逐步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为期十年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内,诞生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
下面笔者将择其几例进行分析,作为探讨中国的早期电子音乐创作整体特点的基础。
一、中国电子音乐早期创作的实例分析《牛郎织女》是作曲家陈远林于1986年创作的一部音乐诗剧,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使用MIDI技术制作完成的大型现代交响合唱。
整部作品除“序曲”外分为三幕:“人间”——“天上”——“人间”。
陈远林是中国第一代电子音乐作曲家中的重要先驱。
他的创作类型多样,主要电子音乐代表作品有《牛郎织女》、《飞鹄行》等。
他的电子音乐强调通过现场效果器对声音做实时处理,因此,作品前期的技术创作都主要集中在对效果器参数的设置上。
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多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或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取得灵感,每部作品都彰显着中国传统音乐色彩。
在《牛郎织女》中,一些唱段带有明显的简约派写作风格。
同时,作曲家对纯电子化声音的运用较为谨慎。
虽然电子音乐风格化的特点在此曲中表现不足,但作曲家大胆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制作交响乐,这一尝试本身就让作品有了重要意义。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牛郎织女》这一创作题材也体现了作曲家对中华民族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
《纹饰》为合成器与弦乐队而作,是刘健的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时长6分34秒,创作于1985年。
该曲曾获得1989/1990年度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大赛”(The International New Music Composer Competition)的“才华成就奖”(Meritous Achievement Award)。
作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音响导演专业的创办人和电子音乐创作的探路者,刘健教授生前对武汉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创作活动与电子音乐学科建设起过重要的作用。
他的《纹饰》、《半坡的月圆之夜》等作品,通过现代音乐的理性创作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极原始的民族风貌与气息,并尤其以表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貌见长,他的音乐亦因此有“新民族根源音乐”之称。
该作的电子音乐部分运用合成器制作完成,电子音乐的音色来自YAMAHA-TX802音源发生器。
正是这款发生器中的Full Tines+’s音色激发出了作者的灵感。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组弦乐编制:一组是弦乐四重奏,另一组是弦乐队。
这就使该曲的整个弦乐形成了两个大的层次。
在这两个层次中,弦乐四重奏中各声部的独奏音响与弦乐队的群奏音响通过“拨奏、连奏、音串”共同勾织出“纹饰”中的“点、线、面”。
这种多点、多线条、多面的多层次结构所形成的乐队音响,在错综复杂的声部运动中为电子音乐的进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音乐的主导旋律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同时,西方音乐创作的理性思维和现代音乐中模糊调性的写作特征也很明显,并与传统音乐手法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曲的神秘基调。
《太一II》是旅法作曲家许舒亚于1991年为长笛与电子音乐创作的个人首部电子音乐作品,时长14分22秒,曾分别获得法国第21届布尔吉斯(Bourges)国际电子音乐作曲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意大利第15届路易吉·卢索罗(Luigi Russolo)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二等奖和日本东京“入野义朗(Irino Yoshiro)音乐奖”。
该作品是在法国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内创作完成的。
许舒亚在传统器乐写作和电子音乐创作上都有着较大的成就。
他的电子音乐风格深受法国电子音乐流派影响,虽数量不多,但早期创作的《太一II》至今仍是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佳作。
他认为,中国电子音乐赶超西方大有希望,若能够在系统研究之上结合本土音乐特点,极有可能诞生代表中国的“东方学派”。
该作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来自对真实乐器的声音采样,其中包括箫和长笛的“打键”、“吐气”等噪音类声音。
在通过模拟与数字结合的技术手段将声音原形进行多重变形、合成后,作曲家创作出了能够充分展现该作品自身特点的个性化声音。
从命题文字“太一”来看,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对宇宙终极问题的一种关怀。
“太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但作曲家在调式方面并没有选择中国传统调式,相反还使用了无调性和微分音等西方现代音乐写作手法来表现“太一”所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无疑是引人注目的。
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作品有两种情绪特征,也可称为两种音乐形象:第一种是引子与A部分中体现的长气息的、悠远的东方音乐特征(见谱例1);第二种是B段与C段中充满急速流动感的、噪音类的音响特征(见谱例2)。
这两种音乐情绪是形成该曲音乐“语汇”的基础。
谱例1谱例2A段以不同形态呈现了三次,主题材料是长笛吹奏的二度颤音及震音音型,其发展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的花舌、微分音、超吹等技法。
B段中,长笛出现了急速的琶音和大跳音程,并明确了音高,与A段形成对比。
C段使用了大量的非乐音演奏法,中间部分出现了长笛集中吹奏高音区长音的段落,从而形成整个乐曲在音高方面的高潮。
该曲的采样音色在使用上可大致分为三类:原始音色、复合音色、通过效果器改变的音色。
原始音色例如在乐曲开篇用箫的采样来演奏的、奠定了全曲的东方音乐基调的段落,又如A段中对由长笛采样的“气声”和打键声的使用。
复合音色例如A段中对长笛采样音色进行多次叠加后获得的音色。
通过效果器改变的音色不妨以从 B段开始到过渡段结束这一区间为例,该区间中,电子部分的音色都是用采样的原始声音进行了多种效果器处理后得到的,并明显可识别出GRM TOOLS效果器的音效风格。
《太一II》体现了作曲家对电子音乐声音概念的准确认知。
作品通过多样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及含蓄的民族音乐表达形式,传递出“太一”所蕴含的玄妙的中国哲学思想。
传统的民族气韵与西方激进的微分音手法,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碰撞对比与相互交融,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作品《吟》为中国竹笛(大曲笛)与电子音乐而作,是张小夫的首部电子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他的音乐会保留曲目,初创于1988年,时长10分2秒,1994年10月3日首演于北京音乐厅。
张小夫是中国当代作曲家群体中为数不多的跨界作曲家之一,作品类型多样。
1988年之后,电子音乐是他主要的创作方向,代表作有《不同空间的对话》、《吟》、《诺日朗》等。
他的电子音乐创作深受法国流派影响,但在音乐风格上主张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中国的电子音乐风格区别于西方的现代音乐,形成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
该作品分为两个版本,1988年创作的是第一版,第二版则于20XX年重新制作。
两版作品相比,乐器(中国竹笛)部分未作改动,电子音乐部分有所区别。
鉴于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电子音乐的早期作品,在此只对第一版进行分析。
该作品从命题到音乐写作手法,无论从表层上看还是从内部细节上分析,都可发现明显的中国民族音乐特征。
由于作品的雏形是作曲家早年为竹笛与乐队创作的协奏曲,器乐部分的写作已相对完善,故在结合电子音乐之时,竹笛部分未做改动。
由于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早年间涉猎电子音乐的首部作品,加之在创作前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电子音乐作品,故该曲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带有尝试性。
作品《吟》的1988版(以下简称《吟》)以电子合成器为电子声音创作技术平台,所用合成器包括YAMAHA DX-7、Roland D50和Roland S50等。
作者通过调音台将合成器的声音分轨录入多轨模拟磁带录音机,最后将录好的声音整体缩混、合成。
“旧版电子音乐部分组织声音的方式是:前期在多台型号、发声原理以及声音风格各不相同的电子合成器里寻找声音;中期将选择好的声音经过调音台,以分轨、分声部的方式录入多轨模拟磁带录音机;后期把录制好的声音进行整体的缩混、合成,包括对音量(Volume)、声像(Pan)、均衡度(EQ)、混响度(Reverb)等的调整。
”⑩在电子音乐部分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运用合成器中的调频技术改变声音原形,尽可能地使电子化声音与真实乐器的音色相对统一。
FM调频技术可以对声音波形的频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基于此,作曲家在合成器中合成了多种贴近本曲风格特点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作为基本材料,根据作品的需要在不同段落予以展现。
但单独展示一个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在通过调音台的分轨录音后,作曲家将多种不同性格色彩的声音叠加起来,形成多种频段、多种动态的电子音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