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旱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地区水旱灾害
摘要:湖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省份之一,其中旱涝灾害尤为严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生态
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
旱涝灾害
是在天气气候因素、地貌因素、环境资源因素、抗灾能力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旱涝灾害的形成,自然条件固然
很重要,但形成严重灾害,则与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尽可能
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水旱灾害水利设施灾害防治
1、湖北历史
湖北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建省始于公元1644年(清康熙3年)。
历史上湖北主要地区隶属荆州。
自隋朝(公元581年-618年)开始,湖北部分地区为鄂州所管辖,故湖北简称“鄂”。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时属楚地,人们在泛称湖北时,经常使用“荆楚大地”。
湖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史传载,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出生在随州市,神农尝百草就发端于神农架。
在武汉市黄陂区发掘的距今3500多年的“盘龙城”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池之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青铜冶炼、丝绸彩织、刺绣、漆器制作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世界古代乐器中的珍品。
屈原的《离骚》更是中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然而,即使湖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她仍然无法得到上天长期的眷顾,水旱灾害在这片土地上频繁地发生着。
2、湖北水旱灾害特征及成因
湖北省旱涝灾害按出现时段,洪涝可分为梅涝、盛夏涝、春涝和秋涝,干旱可分为伏秋干旱、春夏干旱、秋季干旱和冬季干旱,因而具有季节性;认为按灾害严重程度,干旱可分为鄂东北干旱严重区、鄂东中部伏秋旱严重区、鄂西北春夏旱严重区和鄂西南干旱不严重区,洪涝
可分为鄂东中部和江汉平原梅涝区、鄂东北和鄂东南春梅涝严重区、鄂西南夏秋涝区和鄂西北和三峡河谷少涝区,因而具有区域性;此外,还具有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和连发性等特征.
由于湖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全省共有江河堤防7050公里,过境客水量大,降雨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是造成湖北水旱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
全年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东亚季风特征,即全年以冬半年为主的大部分时段(10~5月)受地面东北季风和高空西风槽影响,主要雨带位于湖北省沿江江南地区,尤其是鄂西南、鄂东南两山区;夏半年(7~9月)受地面西南季风和高空副热带高压影响,主要雨带位于鄂西山区;两者之间过渡期即梅雨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受地面准静止锋和高空江淮切变线影响,强雨带主要出现在鄂西南、江汉平原中南部到鄂东一带地区.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长江产业带的腹地和承东启西的重要地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屡屡成灾,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尽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象、地貌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洪水位、河流湖泊的调蓄能力、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等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特别是围湖造田、围垦江洲、分蓄洪区的开发等,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指出长江中游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河湖调蓄能力的下降是加剧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
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湖北在历史上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湖广熟,天下足”流传已久,反映了湖北粮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首先影响到湖北省农业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显然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水利设施的运作对水旱灾害的影响
湖北是水利大省,平均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
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193条,总长3.7万公里,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有42条,河流迂回曲折,汇入长江,构成向心状水系。
境内主要支流有汉江、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省境湖泊星罗棋布,水面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320余个,以“千湖之首”闻名遐迩。
主要湖泊有荆北四湖(即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及汈汊湖、梁子湖、西凉湖、斧头湖、大冶湖、网湖、张渡湖、赤东湖、武山湖等。
其中,洪湖、梁子湖和长湖,水面面积
都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境内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308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
长期以来,湖北水利在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活诸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水利工程是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巨大效益。
水利设施的运作一方面加强了我们对水旱灾害的防护能力,可以通过预报有目的的进行排水、蓄水,使旱期有水可用,洪期有地蓄水,从而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必将导致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气候的变化,可能会使水旱灾害发生的更为频繁。
水利设施的运作对水旱灾害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既加强了人类自己防灾减灾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又影响了气候,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但是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能源稀缺的今天,只有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4、水旱灾害的防治
为了湖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降低水旱灾害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江汉平原洪涝灾害与鄂北岗地干旱的重点研究与防治,特别是对最大可能灾害的预测和风险评估,实施跨流域治理。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强化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水法》、《防洪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教育群众增强水患意识,而且还要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
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
2)加大防汛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基层防汛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提高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和传递速度。
二是建立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
3)统一规划,突出水利建设重点
针对近年来,湖北省防汛抗旱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规划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时,统筹兼顾,提高水利设施在防洪抗旱中的作用,扩大湖泊蓄水能力,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4)层层落实防汛抗旱岗位责任制
防汛抗旱不仅要落实领导职责,而且要落实部门职责、要采取群防与专防相结合,实现领导定责、群众定岗、层层包、层层保,落实防汛器材,落实抢险队伍,落实抗旱设备,落实搬水专班,使防汛抗旱命令能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
5)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作用
湖北省目前形成的防洪排涝和抗旱体系,为抗灾减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蓄泄兼顾的方针,根据年度各阶段的水雨情况,审视蓄泄比例,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
春季,根据市域存水和天气变化,开闸开机引水灌湖灌垸,运用水库塘堰拦蓄,预存水源,确保春耕;主汛前,抓住有利时机,开闸开机预泄渍水,腾空湖容库容,迎战下轮暴雨洪水袭击;梅雨期,降雨集中,我们及时调度涵闸、泵站、开机开闸满负荷运行,抢排渍水;入伏前,利用水库拦蓄汛末洪水,以防伏旱。
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设施,提前“引排”,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减灾作用。
6)制定减轻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对策,如编制易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战略、发展"避洪农业"、建设分蓄洪区、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地带,位于洞庭湖之北,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是我国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少数几个省区之一,尤以水旱灾害威胁最大,发生最频繁,影响范围最广。
因此,湖北省能否有效地实现水旱灾害防灾减灾,是关系到整个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坚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坚持防汛与抗旱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并重,坚持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经济并重,使全省主要堤防均达到防御百年以上洪水标准,经济发达地区及主要城市的洪水威胁基本解除;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种总面积的95%以上;干旱缺水地区设施满足百日以上干旱时人民生活用水。
相信在极大水利工程的保障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能够走出水旱灾害的负面影响,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罗小锋
(2)《湖北水利建设与发展》曾凡荣
(3)湖北兴农网
(4)水利学会——水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