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2021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深晓寒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
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
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
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徐汇区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徐汇区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勃C. 白居易D. 李商隐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罗贯中C. 施耐庵D. 吴承恩3.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以上都是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出自哪首诗?A. 李白的《静夜思》B.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C.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D. 王维的《鸟鸣涧》5.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唐宋八大家”所在的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2021年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
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文化的挖掘意识。
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
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且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
”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文化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一种再思考。
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
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2021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花开胥得意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
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
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
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
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
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
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
”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
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
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
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
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
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
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
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
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
母亲被隔离在家了。
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
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
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
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
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
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
2021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2021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1 年上海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试卷共 8 页,答题纸共 2 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3
答案示例二:乙文第⑥段提出端正学风要尊崇真理的学术宗旨,借引言重点阐释了“曲学” 违反追求真理的宗旨,从论据支撑观点的角度缺漏了对“务正学”的阐释,论据有针对性但 论述欠严谨。 (观点 1 分,引述分析 2 分,论述效果 1 分) 6.(4 分)甲文针对党八股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不良文风,倡导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 风,作者的论述即针对问题,剖析其“无赖”的根源,摆事实批评其“妨害真理”的危害性, 有理有据、语言平易,成为“言行一致”的典范。(“言”即内容概括 1 分,“行”即论述 分析 2 分,分析“言行一致”1 分) 【解析】 3.考察了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由原文“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 性”可知,“修辞立其诚”的“诚”的意思是真实的意思。D 项,“实事求是”意思是指按 照事物的实际情況说话、办事、做学问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衔接的能力。所需补写的句子的前面说的是心口不ー,所以要承接前面 的心口不ー,然后后面所说的就是心口不一的实质。而 A、B 指承接前文,而 D 像是围绕说 假话来说的。故选 C。 5.本文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的把握能力。 观点一:本段的观点为“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而端正学风就要追求真理。 而“所谓曲学阿世即是晔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 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是借引言侧重阐述的是“曲学”,从而导致违反了 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而并没有对“正学”加以阐释,论据有针对性但论述欠严谨。 观点二:本段的观点为“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而端正学风就要追求真理。 而“所谓曲学阿世即是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 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是针对曲学所带来的危害而言的,具有针对性,从 而强调“务正”的重要性,并以汉代尊儒引到现代应强调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引文更具针对 性和时代性,论证充分。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点论据的能力。乙文倡导的“立其诚”要“言行一致”, 意思是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而材料一是针对党八股中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 文风而言的,这种文风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既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碍真理。并且举了从 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 打击”的事例,从而倡导言之有物、以理服人的文风,文章有理有据、语言平易,成为“言 行一致”的典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1 题。(19 分)
2020-2021学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徐汇教院附中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刘浪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2021届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毛乌素沙漠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
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摘编自《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日报》2020年4月23日)材料二: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功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逃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
砒砂岩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1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一模〔〕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①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形象属物,而又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那么直觉无从活动。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
②这里要进一步研究一个浅例。
比方我们看以下六条垂直线,往往把它们看成三个柱子,觉得这三个柱子所围的空间〔即A与B、C与D、E与F所围的空间〕离我们较近,而B与C 以及D与E所围的空间那么看成背景,离我们较远。
还不仅此。
我们把这六条垂直线摆在一块看,它们仿佛自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至于G与H两条没有规律的线那么仿佛是这整体以外的东西,假设勉强把它搭上前面的六条线一块看,就觉得它不和谐。
〔1〕A、B、C、D、E、F为六条平行垂直线,G与H为两条没有规律的线。
〔2〕A与B、C与D、E与F间隔都相等。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从这个有趣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重要的道理。
④一、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把六条垂直线看成三个柱子,就是直觉到一种形象。
它们本来同是垂直线,我们把A和B选在一块看,却不把B和C选在一块看;同是直线所围的空间,本来没有远近的分别,我们却把A、B中的空间看得近,把B、C中的空间看得远。
由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
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⑤二、事物本来也要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A至F六条线可以看成一个整体,G与H两条线何以不能纳入这个整体里面去呢?这里我们很可以见出心和物的关系。
我们从左看到右时,看出CD和AB相似,DE又和BC相似。
这两种相似的感觉便在心中形成一个有规律的节奏,使我们意料此后都可由此例推,右边所有的线都顺着左边诸线的节奏。
上海市2021年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以遥想故乡美景排解心中惆怅,周邦彦《苏幕遮》中类似写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霭沉沉楚天阔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五月渔郎相忆否(4). 小楫轻舟 (5). 梦入芙蓉浦【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霭”“受”“否”“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本题还涉及诗词标题等,需要注意。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选项中,名句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王新婚周年庆典,有朋友夸赞新娘貌美,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B.小李学习取得一定成绩,有骄微自满情绪,妈妈鞭策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小梅十岁生日,叔叔希望她长大不要忘父母的恩情,说:“一朝花臂秀,十年父母恩。
2021届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
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
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比如“文字”。
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
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在亲密社群中可用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
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蒋原伦(1)《汉字听写大会》这一类的电视竞技节目,短短一年间成为小时尚,节目的看点就在于中学生能写出不少笔画繁复的汉字和艰深冷僻的词汇,那些躺在典籍或文献中某个角落难得一见的字词:比如“捍蔽,比如,唼喋,还有“觳觫”等,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用到它。
(2)人们有理由质疑节目策划者的意图:那些艰深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学生,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参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3)这里要谈到僻字的文化意义,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指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字词.当然,“冷僻”是相对的,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囧”,“槑”,还有“烎”等等,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某种意义上,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激活..。
(4)据统计,《康熙字典》中收了四万七千多字,而《鲁迅全集》总共用到的汉字才七千七百来个,鲁迅可能是二十世纪作家中用汉字最多的文学巨匠,即使这样,《康熙字典》中还剩那四万来个字没有动用。
海明威喜欢用冰山理论来形容文学创作,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与水下的八分之七构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其实,冰山理论挪用来说明常用字和生僻字的关系也很贴切,常用字必额浸泡在十倍于它的庞大字库中,才能时时焕发出活力。
(5)汉语表意崇尚言简而意丰,词语或词组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能衍生出新词,例如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章大家韩愈,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新词,这些“冷僻”词语不符合约定俗成,可能一时流行不广,但它们表意明确有时又不可取代,反倒有长久的生命力。
(6)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的节目,人们惊讶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怎么写得出那么多佶屈聱牙的字和词?花功夫在这些“冷僻”的字词上有意义么?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但是它们在激活个体精神方面不可小觑,年轻学子求知若渴,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文字,怀有一种好奇,更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精神力量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
(7)单纯地说僻字对今人有意义或对现代汉语有推动作用,那是无稽之谈。
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情境,或者说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和语用,文字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功用。
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在某些境遇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焕发文化活力的新因素。
(8)对一档节目而言,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常用但容易写错读错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
汉字听写比赛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则会长久流传下去,它的生命力取决于使用者赋予的活力。
1.第(3)段加点词“激活”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第(4)段中的举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康熙字典中四万多字对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实用价值。
B.用《鲁迅全集》的字数来揭示鲁迅成为巨匠的原因。
C.冰山理论强调了储备足够最的僻字对于写作的功用。
D.以“八分之七”类比海量字库对于字词运用的意义。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7)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②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轨迹。
③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先人的探索尝试。
④当然也包含在那些生僻字中。
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中,A.⑤④①③②B.①②⑤④③C.⑤④①②③D.①③⑤④②4.结合上文,分析第(8)段存在的必要性。
5.概括僻字的文化意义。
6.结合第(5)段内容,针对近年“人艰不拆”“高大上”“萌萌哒”等新创词的出现,表达你的观点并作阐释。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光下的喇叭手林清玄(1)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2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
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落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我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从月光下缓缓步来,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瓶酒。
(3)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色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一把伸缩喇叭。
喇叭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凹凹扭扭,缘着喇叭上去握着喇叭的手血管纠结,缘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
他两鬓的白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缩皱地贴在他的头上.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还在滴着血的军刀。
(4)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5)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后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去灌了几瓶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
”他翻来翻去从裤口袋中找到一张百元大钞,“再去喝两杯,老弟!”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请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答应:“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俺噍首歌送你。
”(6)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盖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老人豪气地说:“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店主惊奇问,老人说:“都是个东字哩!”我在六十烛光的灯泡下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7)借着几分酒意,我和老人谈起他飘零的过去。
老人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家里有一片望不到边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时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风筝,捉田鼠,看春风吹来时,田边绽放出嫩黄色小野花,天永远蓝得透明,风雪来时,他们围在温暖的小火炉边取暖,听着戴毡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说着永无休止的故事。
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风声、有雪色、有贴在门楣上等待新年的红纸、有数不完的在三合屋围成的庭院中追逐不尽的笑语……(8)“二十四岁那年,俺从田里回家,一部军用卡车停在路边,两个中年汉子把我抓到车上,连锄头都来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着,车子往不知名的路上开走……”老人从车的小窗中看他的故乡远去,远远地去了,那部车丢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还有他老祖父终于休止的故事。
他的眼泪落在车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着他,一直到他的眼泪流干。
(9)他辗转地到了海岛,一个识不得字的退伍老兵,只好靠吹喇叭营生。
十余年来,老人用骊歌为永眠的人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缩喇叭,喇叭凹了,锈了,在这喇叭的凹锈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
(10)海岛的天也蓝得透明,稻子从绿油油的茎中吐出他故乡田中小野花的金黄……渐渐地,故乡不想了,有时梦里活蹦乱跳地跳出故乡,他正在房间里要掀开新娘的盖头,锣声响鼓声闹,“俺以为这一回一定是真的,睁开眼睛还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11)老人的故乡在酒杯里转来转去,他端起杯来一口仰尽一杯高粱。
三十年过去了,“俺的儿子说不定娶媳妇了。
”老人走的时候,他的妻正怀着六个月的身孕,烧好晚餐倚在门上等待他回家,他连一声再见都来不及对她说。
老人酗酒的习惯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时候弄成的。
(12)当我告诉老人,我们是同乡时,他几乎泼翻凑在口上的酒,几乎是发疯一般地抓紧我的手,问到故乡的种种情状,我说“我连大豆田都没看过。
”老人松开手,长叹一声,眼睛红了。
(13)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驰过,我胡乱地跟着喇叭唱着,当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时,声音喑哑了,喇叭哇哇的长音悠长凄楚,在冬夜的空中流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的吧!(14)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脸与他的喇叭便毫不留情地占据我,可能我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知道,老人永远记得他掀开盖头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然是鬓发飞霜的老太婆了,时光在一次一次的骊歌中走去,老人的生命已是伸缩喇叭凹凸扭曲的最后一个长音。
(15)在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春天来了,他还站在那个寒凉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塞了整条街。
7.篇首称“喇叭手”,为什么第(3)改称“老人”?8.第(2)、(3)段多处描写“月”,其意图是:9.简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0.对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5)段第一处引述可推断老人嗜酒成性却无钱买酒。
B.第(6)段老人为讨好小摊店主而与店主攀附半个老乡。
C.第(8)段引述交待了老人当年离开故乡的原因及情景。
D.第(10)段老人的话暗示生活中的他常错把梦境当现实。
11.联系全文,鉴赏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2.探究文中的“喇叭”对于塑造老人形象的意义。
二、句子默写13.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渡捅起。
(曹操《观沧海》)(2)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3)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4)郁郁澜底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思《咏史》)(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6)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8)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恩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充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雎鸠:即鱼鹰。
逑:配偶。
荇菜: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芼:采摘。
14.本诗运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如_____ 、 _____。
15.对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发读者相关联想。
B.参差茂盛的荇菜,以乐景反衬君子的忧思。
C.以“采”“芼”等词描摹淑女劳作的姿态。
D.重章叠句的咏唱,增强了诗歌缠绵的韵味。
16.赏析本诗中“君子”思绪的变化过程。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