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微专题八: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蓄
城市中的天然蓄水池
人工地下蓄水池
“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 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 能汇集到一起,形成积水。把降雨蓄起来,是为了利用和调蓄 错峰,否则短时间内汇集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雨水花园结构示意图
海绵城市--滞
“滞”的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 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 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 这跟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时强降雨, 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 起来就导致内涝。通过“滞”,可以延缓形 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 花园、生态滞留池或渗透池、人工湿地。
A.缓解热岛效应 B.减轻城市内涝
C.提供工业用水 D.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
4.暴雨过后,公园中的荷花池最主要功能是
A.调节小气候
B.增加下渗量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美化城市环境
3.C 活水公园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内涝,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提供工业用水不是对环境的影响。
4.B 荷花池可以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美化城市环境,但题目强调暴雨后,最主要功能应是 增加下渗量。
海绵城市目的?
将城市建设和生态保 护结合起来,将景观生 态资源和雨水控制利用 设施结合,切实起到减 缓城市内涝、削减面源 污染、减少溢流污染、 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同时取得改善环境、减 轻热岛效应、增强生态 效果的综合环境效益。
传统排水系统
生态型排水系统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城市开发建 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 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 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 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 好的生态功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课件
规划布局
区域布局
景观布局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 ,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 相应的规划布局。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因素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景观,提高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设施布局
在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 雨水收集、处理、排放等设施,确保 城市排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专项规划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保护 意识。
监测与评估
监测指标
建立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包 括水质、流量、土壤湿度等,对
海绵城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确保
绿色屋顶设计
通过种植植物、铺设滤料等措施,增 加屋顶的雨水滞留能力,减少雨水径 流。
雨水径流控制
采用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措施, 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对下游水 体的冲击。
下凹绿地与雨水渗透
下凹绿地设计
将绿地设计成下凹式,使绿地能够自然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施策的方法, 结合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的海 绵性能和生态环境质量。
02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规划目标与策略
目标
通过规划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自 然积存、渗透、净化与回用的目 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 进可持续发展。
策略
以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为原则 ,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水文条件 、排水系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 规划策略。
英国伦敦市
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海绵城市体系,实现了城市雨水的自然渗透、滞蓄和净化,提高了城 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 三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设备选用流程图
必要的数据(难点之二、三)
•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 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 得出)
生物滞留带实景
植草沟实景
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实景
透水性彩色沥青路面实景图
•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 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 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各种开发设施应该防止径 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 有哪些技术
• 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 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 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 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结合国内情况的定义
• 结合国情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联系起来
• 在我们国家,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 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 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 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 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介绍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特点: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释放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等。
与传统城市比较
传统城市:以硬质路面为主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内涝和污染
国内案例
深圳: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深圳湾公园、深圳国际 会展中心等。
武汉:武汉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武汉东湖绿道、武汉中央商 务区等。
青岛:青岛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世博 园等。
成都:成都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锦江绿 道等。
成功经验与教训
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成功经验: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生态 墙等
教训: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 行
案例: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
成功经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墙等
教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参 与度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
05
景
技术创新方向
绿色屋顶技术: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少 内涝和污染
传统城市: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传统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舒适度低
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环境舒适度
海绵城市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PPT-图文
05
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
06
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 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
2.2排水方案设计
“完善的合流制,完整的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完整的分流制要求雨水排水系统和污 水排水系统的结构完整,不可漏、缺。 事实上,目前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污 混接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居民装修新 居时常把阳台改造为厨房或在阳台放置 洗衣机,生活污水经阳台排水管源源不 断地进入了雨水排水系统,很多地方的 街巷小吃店直接在雨水口附近洗菜洗餐 或倾倒污水,这些现象就是排水系统的 源头缺位。防止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分 久必合”,就必须实施污染源的精细化 管理,确保真正雨污分离,同时可以采 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物滞留、雨水花 园、立体绿化等技术,净化初期径流, 增加环境容量。
读右图可知,海绵城市 建设主要重点:“排”
的问题
2.1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降雨量、气候条件等历史资
01
料,测算年径流量和入渗量,从而得到可利用的雨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源量
根据城市给水厂供水量、各产业和居住生活用水量,测算可
02
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可减少的淡水资源使用量
根据城市地表水水质现状、集中式污水厂排放量,测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 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 复杂性和长期性。
1.2建设的主要条件
1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 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 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完整版)海绵城市解读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3、对于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 计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
4、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优先布置在道路侧分带、宽带大于2米的道路中分带以及道 路外侧市政绿地。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 成下沉式,以消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 径流。
6、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的建设宜和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衔接,设计为集雨水调蓄、净化和 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设施。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7、城市绿地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生物滞 留设施、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设 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建筑宜采取措施将屋面排水引入周边的低影响开 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 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6、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的设施,应设置初期雨水 弃流装置或设施。
7、在紫线范围内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 流下渗型设施。
10、下沉式广场、湿塘、雨水湿地和蓄水池等以调蓄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应设置溢流 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11、湿塘、雨水湿地、景观湖和下沉式广场等调蓄设施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 保障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发生。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城市道路
一、设计导则 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
5、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 装,新建区轻荷载的非机 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 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 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 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 范的要求。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
海绵城市亮点词汇一、什么是海绵城市?1.1 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采用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功能模拟和水文过程调控措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解决城市水问题、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水环境问题,并减缓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2 特点•集约发展:最大程度减少土地的占用和资源的消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综合考虑水环境、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形成多级、多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安全可靠: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能够快速应对,并减少灾害风险。
•生态保护:保护和恢复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二、海绵城市亮点2.1 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将各种功能性单元进行组合,形成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以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
比如水文模块、生物模块、景观模块等,这些模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装,实现灵活、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2.2 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注重发展绿色交通,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鼓励居民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
同时,还可以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引导交通流动,减少拥堵和排放。
2.3 雨水管理在传统城市中,雨水排水系统往往是单向的,会导致雨水无法得到循环利用,同时还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善雨水管理系统,采用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的回收和利用。
这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4 自然保护海绵城市注重保护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可以提供人们的休闲空间,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如保持水质、调节气候等。
2.5 智能系统海绵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智能系统来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和环境。
通过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水体、气候等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海绵城市报告
海绵城市报告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推崇的一种城市防洪水安全措施,它将城市排水系统转变为具有水保、渗透、蓄水等多重功能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仿效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城市雨水一个自然有序的处理过程。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排水管网过载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提升城市景观品质、增强城市韧性,达到生态环保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 自然排水原则。
建立和健全基础设施,采用适当的自然溢流,实现不管天晴阴雨,雨水都有自然排放的功能。
2. 堵截优先原则。
即优先在源头堵截雨水,并通过开展散段虹吸雨水收集技术等手段,从根本上降低洪涝病害和污染物危害的发生。
3. 综合利用原则。
通过吸纳理念,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起来。
将雨水、洁净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海水等各种水资源适宜的多渠道安排,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四项基础1. 生态绿地系统。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优化构建绿地系统。
这样可以达到增加城市的蒸发能力和降低城市地表温度等效果。
2. 雨水排水系统。
建设雨水处理站、设置过渡性系统,减少雨水的污染。
3. 天然湖泊和水系系统。
结合自然水系与城市排水,做到统筹规划。
4. 再利用水资源系统。
包括广泛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水处理、水储存、水循环利用等工程。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实践深圳湾货物站区的改造,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节约了空间,展现出海绵城市的艺术魅力和技术性。
五、结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水循环系统、城市景观系统、治理系统等均需要海绵化处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保水平。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但重要性显著,而且必须引起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概念
Sponge City:Symbiosis of Water、City and People
1 海绵城市概念 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水系河道
城 市 下 垫 面
建筑场地 绿地公园
道路广场
水系河道
植被缓冲带+生态河床
主要利用滨水的乔木、灌木、草本构建的不同植物群落带以及 水岸的土壤、砂石等渗透性材料对雨水进行生态管理,在雨水 径流最终注入水体前完成对雨水径流减速、雨水渗透减量、雨 水过滤净化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100-200米 水土保持:80-100米 防治污染:30-50米 降温等生态方面:200米 功能 水土保持 作者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生态调蓄空间。
湖泊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城市层面: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参与角色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政府:统筹者
规划从业者:设计者
1 概念定义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
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关于“海绵城市”~你了解多少,1.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2.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
这不仅导致雨水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暴雨时造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做好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比如,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可以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和公园,增加雨水的调蓄空间;在老城区的改造中,可以通过拆除硬化地面、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植被、土壤、湿地等自然元素,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
例如,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绿化带,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设人行道和停车场;在小区内建设雨水花园,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让雨水在花园内得到净化和储存。
此外,还需要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排水,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自然排水和综合排水。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同时,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规划建设雨水行泄通道,让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城市。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开发和应用新型的透水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利用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等信息,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标准
海绵城市标准海绵城市是指一种具有高效的雨水管理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并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介绍海绵城市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合理确定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的位置和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空间,以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
此外,应当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场所设置透水铺装,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其次,在海绵城市的建设施工中,需要采用适宜的材料和技术,确保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开发对城市雨水系统的影响。
此外,需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确保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再者,在海绵城市的运行维护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维护体系,确保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
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雨水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保障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工作。
同时,需要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海绵城市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科学建设施工和有效运行维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各地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共同推动海绵城市标准的落地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涝时吸水旱时吐城中看海不再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
如何更好地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等城市顽疾,农工党中央、民革中央均提交了相关提案。
——编者
农工党中央树立生态治水理念设计完善标准体系
本报记者童克难北京报道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促进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农工党中央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交了提案。
据悉,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宁波慈城新城2.6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的试点实践,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在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
目前城市建设缺乏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的系统性规划,已有的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甚至在个别区域的布局和建设方案上存在较大矛盾。
二是缺乏“海绵体”设计建设标准。
“海绵体”有多种形式,涉及小区开发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公共绿地建设、水系湖泊建设等多方面,但是对于需要蓄滞多少雨水、建设多少空间、采用什么样的材料,蓄滞的雨水如何有效利用等尚未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和指导意见。
三是部分天然“海绵体”遭破坏。
城区水面率仍有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建设、小区开发过程中,发生侵占、填埋河道现象,在小区建设中,容易打乱流域的排水格局;城市道路以硬质铺装为主,综合产流系数大于0.7;弃土无处消化,道路两边绿地、甚至公共绿地广场地坪高于道路,低影响开发不仅没有发挥蓄滞作用,反而造成涝水转移,加重周边地区内涝。
为此,农工党中央提出建议:
第一,要树立“生态治水”理念,编制海绵城市规划。
城市开发中所面临的“三水”问题日益突出。
在“海绵城市”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应树立新思路、新理念,推进由灾害管理向资源化、生态化管理的转变,将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有效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建设、水利、国土、城管、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抓紧启动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
根据各地自然特性、降雨气象、水资源开发、河网水系布局、城市开发建设强度等特点,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合理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防洪排涝标准、雨洪利用率等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完善建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等三大系统,采用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以所在流域和区域防洪排涝格局为基础,针对各区域不同的“三水”问题,结合河道湖泊、湿地绿化、基础设施、房产开发等相关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内涝治理、雨洪利用、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做好顶层设计,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第二,要开展建设标准修订,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体系之一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是相对比较新的建设理念,提倡从源头消减,建成各种“海绵体”,减少雨水的排放总量。
因此,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要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按照控制指标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建设标准和导则的修订工作(如绿地雨水系统导则、道路雨水系统导则、建筑与小区雨水系统导则),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要求纳入建设标准体系内,全面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在建筑小区开发中,增加透水铺装率、雨水控制率(类似于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主要指标,强化指标的约束性,并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和要求,推荐可采用的雨水再利用的工程措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提出绿地综合利用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要点,具体措施以及适应本地区的技术途径和方法等,并且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第三,要保护修复已有海绵体,构建城市新海绵。
城市中的湖泊水系是城市天然的海绵体,是建成海绵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湖泊水系的沟通,水域空间的维护是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基础条件,因此首要的
任务是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系发挥其滞蓄雨水作用,恢复其生态功能,保护和修复好天然海绵体;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积极构建城市中新的海绵体,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等。
在小区中设计建设一些微型湿地和蓄水空间,并将储蓄的雨水通过简单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养护、马桶冲水、洗车等,建设“海绵社区”;建成一定规模的下沉式公共绿地或公园,平时可作为居民的休闲场所,暴雨期作为滞蓄雨水的空间,缓解城市雨水管网和河道排水压力,形成“海绵公园”;城市道路建设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减少道路净产流量,两边绿化带采用下沉式,建成“海绵道路”。
民革中央强调科学指导细化措施
本报记者童克难北京报道海绵城市建设是科学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全过程,有效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难题,对于可持续地推进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民革中央提交相关提案。
民革中央在研究和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发现,由于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认识,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现有技术存在局限性,造成盲目施工建设,实际效果欠佳,很难大面积推广等问题,为此,民革中央建议:
首先,修改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等相关政策和文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其次,应细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通过对各试点城市的生态、城建环境做基础性研究和观测,并依据地方实际特点配套制订相关指南、规范、标准细则。
加强设计单位资质审查和人员培训,做好项目估算和资金安排,实现效益最大化。
最后,要综合考量园林绿地的功能与社会需求,合理划定种植区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设周期、考核指标,兼顾统筹物种多样性、园林景观品质、绿地率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周潮洪建议:切莫盲目跟风一哄而上
本报综合编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建议,要使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预期效果,不能一哄而上,应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内涵,改
变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有序推进,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
“减少排水峰值是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由于‘热岛效应’导致某一时间段城市降雨强度特别大,城镇内涝、雨中‘看海’,也给居民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周潮洪说,“这背后反映出地下管网、排水泵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尤其是排水管网建设理念和对现有基础设施养护管理重视不够,养护资金不到位、养护水平不高等问题。
”她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养护,加大长效管理资金投入,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同时,应综合运用河道、坑塘、地下空间等,优化调蓄水方式,减少极端天气给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周潮洪说,“由于城市的开发建设,一些坑塘、湿地等具有蓄水功能的资源正在减少。
相比于修建地下设施而言,保护好、利用好既有资源,成本更低、也更便于管理。
”周潮洪建议,规划、城建、水利、市政、交通、国土等相关部门应跳出固有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强配合,形成合力,拿出整体方案,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应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建设标准。
由于每个城市的气候、地理、水系条件各异,应在《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框架》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对建设标准再细化、再完善。
”周潮洪说,比如北方城市总体降雨量小,而且降雨期比较集中,导致雨水污染程度比较高,净化难度比较大。
她提出,雨水的净化再利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加强基础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技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